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译学的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_从严复的_信达雅_与泰特勒的三原则说起(1)

比较译学的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_从严复的_信达雅_与泰特勒的三原则说起(1)

比较译学的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_从严复的_信达雅_与泰特勒的三原则说起(1)
比较译学的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_从严复的_信达雅_与泰特勒的三原则说起(1)

汉译英翻译方法

汉译英三步骤: 1.理解原文 包括原文逐字逐句的理解、对原文整体思想、观点和态度的理解,也包括对原文句子之 间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2.英语表达 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相应 的英语结构、词汇和表达习惯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3.核对检查 认真阅读自己的译文,要用挑错的眼光来检查译文是否正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有 漏译、错译,译文语法如时态、语态、单复数形式和拼写上是否有错误。 汉译英翻译技巧: 1.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 有些英语词汇不仅有字面意思,还有内含意思。 e.g.“国家”:country, nation, state, land 分别内涵:疆土、人民、政府、感情 有些英语词汇本身含有贬义或一些委婉的意思,运用时要特别注意。 e.g.“宣传”publicize, propaganda (带贬义) 汉译英选词原则: (1)选适合上下文的词汇 e.g.“观众”:audience,viewer, spectator 分别表示:听音乐会或看戏的观众、电视观众、看体育表演的观众 “条件”不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的英语词表达: 工作条件:working condition 有利的条件:favorable situation 录取条件:admission requirement 付款条件:terms of payment 词汇选择首先要忠于原文的意思。 e.g.近年来由于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有些人建议让没有工作的未婚妇女来替换那些 家务繁重的女工。 “就业问题”:employment problem, unemployment problem(找不到工作就业已 成问题,即失业问题) “没有工作的妇女”: women without jobs, women hunting for jobs(没有工作又 需要找工作的妇女,不需找工作的并不包括在内) (2)要注意词的广义、狭义、具体的意思和抽象意思的不同 e.g. ①他讲的笑话逗得我们都笑了。 ②他讲的话使我们大家都笑了。 ①His joke made us laugh. ②What he said make us laugh. We all smile at what he said. (3)选词时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死译,要考虑与汉语对应的英语词汇真正的意思。 e.g.①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4b6157883.html, 2010年02月09日12:42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摘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关键词: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翻译的思考和观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此意义上,作为泰特勒《翻译的原则》理论精髓的“翻译三法则”代表了西方截止l8世纪末翻译理论的巅峰。现当代翻译学者对泰特勒的论文评价甚高:“探讨翻译艺术的珍稀论文之一”。(Savory 1957:45);“率先用英语探讨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研究”(Bassnett 1980:63);“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Newmark 1982: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谭载喜,1991:167)。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严复和泰特勒都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他们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论”,为翻译提供了三元的、多角度的描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严复和泰特勒地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心,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不同反

严复的信达雅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透过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理论的成长与发展。新译时期,译论史上的批评、争辩热闹非凡。陈西滢、瞿秋白对“信、达、雅”提出质疑,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是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译界就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方面提出“…信、达、雅?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认为“信、达、雅”完全不行。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使译学研究更加深入。这个时期在翻译理论界注意应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俆永瑛认为“信”(客观的、有效的)是初级的“达”,“达”是高一级的客观的“信”,而“雅”是极高度的“信”和“达”。 真正迎来我国译界春天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这一时期,引进的各种文化思潮,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国译学繁荣发展,流派纷呈,见解各异。关于“信、达、雅”,大多数论者不赞成简单地否认或抛弃,而应该采取修订或重新解释的方式。党元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信”是语义对等,“达”是行文对等,“雅”是功能对待。乌传衮认为严复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除翻译标准外,还涉及翻译态度、译者素质、术语定名原则、翻译与出版、译才培养等。赵秀明认为严复首创的“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意美学推向极致。李欣强调以文无所谓清楚、固定含义的同时,也就是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同时,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沈苏儒说:“…信、达、雅…是严复翻译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它是反映了而不是提示出翻译的客观规律。由于它反映了(尽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规律,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至今还有其生命力,但由于它并未提示出这一规律,因此它缺乏科学的精确性、深刻性和规范性。 孙致礼说,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翻译已不再仅仅是双语间的语言信息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真”,即把原语中所蕴含的所有文化信息尽量完备地传达到译语中去。可喜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的译界开始走出以传统的的“怎样译”为标志的翻译技巧的研究,在继承传统译论和吸收外来翻译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到翻译的原理、标准、单位、层次、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诸多方面,并将语言学、符号学、篇章分析学、对比语言学、文化学等众多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应用于翻译研究。 新时期我国翻译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我国翻译体系的完善还需译界人士折不懈努力。正如杨自检所说,译学学科的发展,依赖于研究者在继承性研究;二是对外国译学的借鉴性研究是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新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只有这三者研究深入并结合好了,才可能从经验与技巧逐渐升华为具有科学性的译学理论。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 《中西翻译简史》课程论文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姓名: 童唯 年级: 2011级 班级: 10班 学号: 20110512106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 年12 月21 日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摘要:“信、达、雅”是严复译书的三条标准,也是翻译的三件难事,“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才能谈“达”,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这三条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翻译思想,信,达,雅 1.引言 提到严复这个人,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所翻译著作的《天演论》以及进化论的思想。其实除了《天演论》这部著作,他还翻译了很多作品,比如《原富》、《群己权界论》等。他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天演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中,他翻译书籍时遵循了三字标准——“信、达、雅”。现在,我就以他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 2. 严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 我认为严复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为中国的翻译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里就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有三件很难的事情,就是“信、达、雅”。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非常难了,没有“信”也就不可能做到“达”,做到了“信和达”,才能去追求“雅”这个标准。那么对于这三条标准,严复是怎么做到的呢? 2.1.严复翻译思想中的“信” “信”在三字标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意思是是没有背离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不去歪曲事实和漏掉其中的意思,当然也不能随意去增减文章的内容。我觉得严复翻译作品最杰出的方面就是他翻译作品里面对语言的运用。例如约翰密尔所著的《群己权界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Let us take care, it may be said, not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but governments and nations have made mistakes in other things, which are not denied to be fit subjects for the exercise of authority; they have laid on bad taxes, made unjust wars. Ought we therefore to lay on no taxes, and, under whatever provocation, make no wars?”严复在翻译时翻译为“夫人类之于言行也,使非甚不善之人,则当其出之,其心莫不求其无过。乃容国家,

句子翻译练习(汉译英)

一、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选词: 1.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几年有发展。 2.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在一点点地上升。 3.改革开放也使民族精神获得了解放。 4.我们的企业应着重提高国际竞争力。 5.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 6.湖区水位提高可能要危及竹子的生长。这意味着以竹子为食物的大熊猫也将 受到威胁。 参考译文: 1.Why do people support us? Because our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2.The sea level is rising little by little in the consequence of global warming. 3.Reforms and the open policy have also emancipated the minds of the people. 4.We need to be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5.China’s modern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he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rade ties with other nations. 6.Higher water levels in the lake area may endanger the growing of bamboos, which means giant pandas that feed on these plants will suffer, too. 二、物称与人称(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运用物称表达法)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他气得话也说不出来。 我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 我疏忽了这个问题。 我兴奋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走过草地几步,我们就到了一个华丽的大酒店。 你只消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不同。 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恕我孤陋寡闻,对此关系一无所知。 凭良心讲,你待我礼貌有加,我却受之有愧。 参考译文: The access of hope made me suddenly afraid. Anger choked his words. His name escaped me for the moment. This point slipped my attention.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A few steps across the lawn brought me to a large, splendid hotel.

汉译英句子翻译原则

1. 主语的确定 ?主语的三种处理方法: ?①以原句主语作译文主语 ?直接法 ?②重新确定主语 ?间接法 ?③增补主语 ?添加法 ?①直接法 ?例句1:我们的房子是一百多年前制造的。 ?Our house was built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 ?例句2:我是地球人。 ?I come from the earth. ?例句3:如果不恰当地处理,锅炉及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就会造成城市空气污染。 ?Exhaust from boilers and vehicles, unless properly treated, causes air pollution in cities. ?例句4:如果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那么,句子便是文章的“基本部件”。 ?If vocabulary is the “building materials” for language, sentences are the “fundamental parts” of writing. ?例句5:中国有两点是靠得住的,一是讲原则,二是说话算数。 ?China can be counted on. Among other things, first, it upholds principles and second, it honors its words. ?例句6:人有失错,马有漏蹄。 ?As a horse may tumble, a man may make mistakes. ?非常简单

?文化差异 ?应用有限 ?②间接法 ?中英文表达的习惯不同 ?语言地道,句式多样 ?例句7: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 ?译法1(直接法):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a is very active in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 ?译法2(间接法):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 ?例句8:1964年十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使世界大为震惊。 ?译法1:In October, 1964, China blasted its first atomic bomb, which shock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significantly. ?译法2:China’s first atomic blast in October, 1964 was a great shock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例句9:胎又瘪了。 ?译法1:We’ve got another flat tire. ?译法2:Our tire is flat again. ?例句10: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译法1:It is impossible to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and impossible to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 ?译法2:We cannot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just as we cannot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 ?回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③增补法 ?推敲语境 ?考虑英语语法习惯和行文的需要。

汉译英句子翻译原则

汉译英 句子的翻译专题 1. 主语的确定 ?主语的三种处理方法: ?①以原句主语作译文主语 ?直接法 ?②重新确定主语 ?间接法 ?③增补主语 ?添加法 ?①直接法 ?例句1:我们的房子是一百多年前制造的。 ?Our house was built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 ?例句2:我是地球人。 ?I come from the earth. ?例句3:如果不恰当地处理,锅炉及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就会造成城市空气污染。 ?Exhaust from boilers and vehicles, unless properly treated, causes air pollution in cities. ?例句4:如果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那么,句子便是文章的“基本部件”。 ?If vocabulary is the “building materials”for language, sentences are the “fundamental parts”of writing. ?例句5:中国有两点是靠得住的,一是讲原则,二是说话算数。 ?China can be counted on. Among other things, first, it upholds principles and second, it honors its words. ?例句6:人有失错,马有漏蹄。 ?As a horse may tumble, a man may make mistakes. ?非常简单

?文化差异 ?应用有限 ?②间接法 ?中英文表达的习惯不同 ?语言地道,句式多样 ?例句7: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 ?译法1(直接法):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a is very active in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 ?译法2(间接法):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 ?例句8:1964年十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使世界大为震惊。 ?译法1:In October, 1964, China blasted its first atomic bomb, which shock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significantly. ?译法2:China’s first atomic blast in October, 1964 was a great shock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例句9:胎又瘪了。 ?译法1:We’ve got another flat tire. ?译法2:Our tire is flat again. ?例句10: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译法1:It is impossible to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and impossible to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 ?译法2:We cannot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just as we cannot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 ?回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③增补法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二)有时补足一点。(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单是译文通顺,他还不满意,必须做到文字优美才罢手。这儿说的优美,不但是字面上的美,而且要有声调之美。这便是严复翻译理论的要点。 对“信达雅”内涵的阐释,各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在“雅”字上争论不休。一种说法是:“…信?是对原著内容的忠实,…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是对译文质量的要求,要求做到文雅、古雅。”有学者提出,严复是刻意求雅,以彰显他高超的古文水平和文辞造诣。然而,严复始终不承认他是单纯追求译文的“古雅”、“高雅”。严复认为,西学是“学理邃积之书”,只有用司马迁、韩愈这样高水平的文辞才相称,所以“僕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另一种说法是:严复是以“信”为中心,“达”服务于“信”,而…雅?的提法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打消了“信”和“达”。陈之展在《近代翻译文学》一文中说:“严复译书好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自然是他的缺点。不过他在当时要灌输一班老先生一点西洋东西,便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摘要: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 理论依据,针对泰特勒三原则的地位与作用,从与严复“信、达、雅”加以比 较和中译三原则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泰特勒三原则。 关键词:泰特勒三原则“信、达、雅”中译 一、引言 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传世之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是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的定义,即“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 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分别是: 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 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泰特勒的理论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似乎是西方翻译史上尝试将翻译目的与手段区分开来的第一人。 他的翻译三法则和翻译标准恰似一条自然科学定律,包含了该定律的必要条 件和结果。这对后世的翻译论者,尤其是翻译科学派影响极大,因而可以认为是 泰特勒对现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贡献。泰特勒对传统译论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澄 清并深化了人们对译者是画家这一译界传统比喻的认识。对于这个流行于18世 纪西方的著名比喻,泰特勒着重指出了两者的区别: 译者(与画家)的工作则有天壤之别。译者所使用的色彩与原文不一样,却需 要令译文有与原文相同的感染力和效果。译者愈是战战兢兢地模仿原文,他的译文便愈不能像原文般流畅。译者同时又要行文流畅,又要忠于原文,哪里会容易做得到呢?(张南峰,2000:14) 泰特勒对译者与画家工作性质相异之处的独到分析同样源自他对翻译目的 与手段的区分。译者与画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追求其作品与原作的最大程度的 相似,但是,两者所采用的手段截然不同:画家使用的是与原作完全相同的色彩,且 模仿原作时受到的约束和羁绊较少;译者使用的却是与原作不同的色彩(另一种 语言和文化),因而翻译时面对着巨大的束缚和障碍。它们往往把译者逼入流畅和忠实难求两全的尴尬处境,因此,译者的工作难度比画家大得多,以上比喻也就不 太妥当了。 二、相关研究 (一)与严复信达雅分析比较 1.具体内容的差异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

1)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 显现。 2)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 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 3)这架收音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着全 中国人民的希望,载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4)看着信,林震不禁独自笑起来了,他拿起笔把“中于”改成“终 于”,准备在回信时告诉他们下次要避免别字。 5)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6)除了我这间房,大院里还有二十多间房呢。一共住着多少家子, 谁说得清住两间房的就不多,又搭上今儿个搬来,明儿个又搬走。 我没那么好的记性。大家见面,招呼声“吃了吗”透着和气。 7)肝炎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亚洲是全世界肝炎患者最多的地区。 8)特别是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还残存着少数包办买卖婚姻的陋习。 9)于是,暮色中匆匆的人群里,总有我赶路的身影,雨里、雾里、 风里、雪里,只盼着早些回家…… 10)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是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11)小路两边,是两行小柳树。树枝细细的,柳叶沙沙响。嫩叶上 刷着一层白色的绒毛。 12)密蜂是在酿密,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 造最甜密的生活。 13)几件小摆设,每一件都代表着一个故事,珍藏着它们就象珍藏 着一份份美好的回忆。 14)我听了他的话,试着站直了身子,突然视野开阔了,天地变大 了,只见身前是水,身后是水,水连着天,天连着水。

15)在那里,古树摇曳春秋,山花自谢自开,植被茸茸生烟。 16)我厂生产的地毯图案新颖、色调雅致、美丽大方富丽堂皇。 17)天气这样闷,十之八九要下雨。 18)我们要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四有新 人”。 19)花朵虽然看上去可爱,但风吹不得,日晒不得。 20)她虽是女流,但不受旧思想约束,担任了一家进步杂志的编辑。 21)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22)为此我拼命干活,连春节也不例外。 23)他见到你连魂都丢了。 24)我突然发现童稚是一种最机智最完美的智慧,甚至这种智慧隐 寓着深刻的哲理。 25)素以能“吃苦耐劳”而著称的中国人,现在竟自觉不如“西洋 人”或“东洋人”能吃苦了。 26)搞环境保护的同志真马虎,昨晚下那场大雪,竟没有校园巡 视。…… 27)有一位歌手,有一次地唱完了歌,竟没有一个人鼓掌。 28)她双眼无一丝表情,人们简直以为她根本没有看见对方。 29)人们啊,往往如此,有时在一起工作几十年,却依然形同陌路, 有时,才碰头,就好象几辈子之前就相知了。 30)他个子足有二米,每进屋门必须低头,才能躲过门框子的拦击。 31)唉,和前一辈做父亲的一比,我觉得我们这一辈生命力薄弱得 可怜。 32)节日的高潮是除夕夜,在旧年与新年交替之时,家庭全体成员 要聚在一起吃年饭,菜中有道菜是鱼,而且有人讲究不能把它吃守,图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33)对于爱恋中的情人来说,这不是雾,是晶莹温暖的初雪,是撩

信达雅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要求。由于严复本人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这三条标准后来成了翻译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原则。 翻译标准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问题。“信达雅”是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的基本方法。界定明确、主次分明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符合翻译实践过程的心理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而也指明了正确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的翻译方法。许多具体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这里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后者属于“雅”的内容。所谓“达”,是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达”是讲的译文的可读性,并不包括“雅”字要求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有音乐节奏感。总之,应该也能够把“雅”跟“信”和“达”划分开。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只有少数有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和需要译得“雅”;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但文学作品的翻译,“雅”字的要求绝不能少,可以说“雅”是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文学翻译中的“雅”字要求。 “信”、“达”、“雅”三位一体,联系密切。绝不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更不能脱离“信”和“达”去求“雅”。只有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虽然具体做法可因文体而异,但这条大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适用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首先讲究“信”。对于作品的人物性格,语言特征,活动环境,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事态演变,风俗民情,历史典故,人名地名,作家的风格和感情倾向,作品牵涉的各种知识,总之,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全部细节都需要准确、通顺、流畅地译出来,整个作品才能达到“信”、“达”、“雅”三者的统一。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这是最简单的,却又常容易被人忽略的道理。

东西方翻译三原则

东西方翻译“三原则”评述 学号:20090502111317 姓名:马丽峰摘要:翻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原则不是永恒的,来自于翻译实践,来自于当时当地的翻译实践。翻译原则作为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从有翻译以来,就众说纷纭。一些优秀的翻译实践者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其中“三原则”一直为后人奉为经典之说。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翻译“三原则”的分析,说明翻译标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争论中发展的。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原则;东西方翻译“三原则” 一、西方翻译“三原则”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圣经》翻译在西方翻译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古罗马后期,文学创作活动逐渐衰退。统治阶层为了挽救濒于崩溃的帝国,收拢民心,加紧对基督教的利用。这样宗教翻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宗教翻译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大高潮。哲罗姆作为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对希腊宗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最著名的是他主译的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成为罗马天主教所承认的惟一文本。哲罗姆既是既是出色的翻译家,又是卓越的翻译理论家。他陈述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可归纳为:(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哲罗姆认为,各种语言在各方面都互有区别,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法,在可以加以“适当更改”的作品中,译者可以掺入自己的性格色调。(2)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但《圣经》翻译中,主要应以直译为主,不能一概采用意译。(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 中古时期,蛮族国家逐个建立,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相继形成。意大利民族语翻译的规模不大,但其影响并不亚于其他国家。其中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家是利奥纳多·布鲁尼。他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三点:(1)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忠实于原作风格,用译语进行创作。(2)任何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有效翻译,优秀的译者必须精通原语和译语。(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把原文正确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推崇的是逐词对译,大量直译拉丁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最突出的译者和评论家是尼古拉斯·封·维尔。维尔利用名家言论印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维尔的翻译观点如下:(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

中译英翻译技巧

一、戒“从一而终” 汉语言简意赅,句子灵活,往往是一个汉语词汇对应N个英语词汇,具体到在本句中应该采用哪个意项,务必抓住精神实质,不可以不变应万变。至于怎么应变,这就是显示译者功力的地方了。 比如:都是“问题”,下面的翻译各不相同,几乎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共同关心的问题questions of common interest 解决问题solve a problem 问题的关键the heart of the matter 关键问题a key problem 原则问题a question/matter of principle 没有什么问题without any mishap 摩托车有点问题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motorcycle. 问题不在这里That is not the point. 译者要掌握这种汉英翻译中的“游击战术”,翻译家应是不同“文化王国”边境线上的“游击战略家”。 沙博里将《水浒传》译为: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地上的亡命之徒),杨宪益译将屈原的《国殇》译为:For Those Fallen forTheir Country,北外出版社将《儒林外史》译为:The Scholars。这些都是译者吃透了原文的原意而译出的佳作。 二、戒望文生义,机械直译 这多半是初学者犯的毛病,他们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黄牛(yellow cow——ox前误后正,下同) 黄鹂(yellow bird ——oriole) 黄瓜( yellow melon——cucumber) 紫菜(purple vegetable ——laver) 红木(red wood——padauk) 红豆杉(red fir——Chinese yew) 黑社会(black society ——sinister gang) 三、戒“水土不符”,习惯搭配失当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 (一)严复的“信达雅” 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即“达”的目的还是“信”。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王宏印,2003:103)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129)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二、两种理论的文化渊源 (一)严复翻译的文化渊源 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受到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其实信、达、雅的思想早见与1700多年前中国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理论。据钱钟书先生考证,严复的“信、达、雅”三字,在三国时支谦写的《句法经序》中,皆已见到,问云:“仆初嫌其词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

汉译英的基本规则

英语句子乍看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短句短到只一个字,长句长达几行。例如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The Silken Tent》全诗十四行,仅是一句话。其实仔细分析,英语句子就是如下五种基本句型的扩展与缩小。 (1)S + V (主语+ 谓语) e.g. Good record will help. (2)S + V + P (主语+ 谓语+ 表语) e.g. I am a student. (3)S + V + O (主语+ 谓语+ 宾语) e.g. Practice needs great effort. (4)S + V + O + O(主语+ 谓语+ 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 e.g. She gave me some books. (5)S + V + O + OC(主语+ 谓语+ 宾语+ 宾补) e.g. That news made her happy. 我们要牢牢掌握这五个基本句型,这是基本功之基本功。动笔之前,仔细阅读原句,确切理解原句内容,抓住全句中心,搞清楚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句子缩小了再缩小,缩小到只剩下以上五个基本句型中的主要成分。先心译,再笔译。在心译过程中,从基本句型开始,一步步扩大句子,添加修饰成分,直至完整,再笔译。 例1:“就在文戈获释之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问她是否愿意让他回去。” 第一步把句子缩小到只剩主要成分,但句子仍然通顺。 “文戈写了一封信。”Vingo wrote a letter. 第二步增加修饰成分,扩大句子。 “文戈给妻子写了一封信。”Vingo wrote a letter to his wife. 第三步再扩大句子。 “就在文戈获释之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Just before he was released from jail, Vingo wrote a letter to his wife. 第四步再扩大句子,直至完整,最后笔译。 “就在文戈获释之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问她是否愿意让他回去。”Just before he was released from jail, Vingo wrote a letter to his wife asking if she would have him back. 例2:“体育代表团团长在少先队员向他献上一束鲜花时愉快地笑了。”思维方法同上。(1)The head of the delegation beamed. (2)The head of the sports delegation beamed. (3)The head of the sports delegation beamed with delight. (4)The head of the sports delegation beamed with delight when a young pioneer presented him with a bunch of flowers. 例3:“老人读完后失望之极,竟用颤抖的手指把它撕得粉碎。” (1)The old man was disappointed. (2)After reading the letter, the old man was disappointed. (3)After reading the letter, the old man was so disappointed that he tore it into little bits. (4)After reading the letter, the old man was so disappointed that he tore it into little bits with his trembling fingers. 例4:“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要给你们读点东西。” (1)I’ll read you something. (2)Before the question is discussed, I’ll read you someth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