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发表时间:2012-02-06T09:39:27.5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于贵君

[导读] 临床可见:血脂高又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于贵君(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 136300)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402-02

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体内脂质代谢异常,血浆内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其发生多由外源脂质摄入过多,或内源脂质代谢紊乱所致,与其他很多病症密切相关,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等。近年来本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笔者多年来综合国内相关经验,采用中医中药辩证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现简要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

采用西医学高脂血症的诊断方法,并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肾疾患、胰腺炎等疾病所导致的血脂升高。

中医辩证治疗

1:痰湿内阻证

临床可见:血脂增高,兼见形体肥胖、倦怠纳呆、腹胀便溏,胸闷或痛,舌红苔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浊,健脾运,调血脂。

方用泽泻汤加减。

主要药物:泽泻、生首乌、决明子各30克,白术15克,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淤血阻滞证

临床可见:血脂增高,兼胸闷胸痛、形体肥胖,两胁撑胀或痛,舌质黯或紫黯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化瘀,理气,调脂。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主要药物:桃仁、红花、川穹、郁金各10克,当归、全瓜蒌各15克,丹参30克,枳壳、丹皮各9克。

3:胃热腑实证

临床可见:血脂升高,形胖体实,大便常秘,消谷善饥,喜食厚味,口渴欲饮,口干口臭,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脘腹胀满、甚或腹痛,舌红,苔黄厚腻或厚燥,脉弦有力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

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主要药物:生大黄12g,厚朴12g,枳实12g,生甘草6g,芒硝6g,全瓜蒌15g,生地黄12g,生首乌15g

4:心肝火盛证

临床可见:血脂高兼见烦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面红目赤,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尿黄便干,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调脂。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主要药物:龙胆草6g,炒栀子9g,木通6g,黄芩12g,生地黄15g,柴胡、车前子各12g,泽泻12g,当归12g,甘草6g,决明子12g。 5:中焦湿热证

临床可见:口苦口粘,渴不思饮,胸闷胁满,脘胀欲呕,目赤,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主要药物:炒山栀10g,龙胆草10g,茵陈5g,赤茯苓10g,佛手10g,炒川楝10g,柴胡10g,生决明子10g,生大黄(后下)3~5g。 6:脾肾亏虚证

临床可见:血脂增高,兼腰膝酸软、耳鸣眼花、倦怠乏力。

治法:补肾健脾补肾调脂。

方用清脂汤加减。

主要药物:生首乌、菟丝子、女贞子、黄精各12克,三楂、泽泻各15克,茯苓、补骨脂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7:肝肾阴虚证

临床可见:血脂高又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调脂。

方用一贯煎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主要药物:枸杞子15g,生地黄15g,山药15g,麦冬2g,当归12g,沙参12g,山萸肉12g,黄精12g,茯苓12g,菊花12g,牡丹皮9g,川楝子6g,泽泻12g。

临床中尚可见上述各证兼见,可视病情加减、互相化裁应用(因篇幅所限暂不详述)。

综述

近年来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临床上长期服药的副作用,尤其是肝脏毒性和消化道反应,仍是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一大难题。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为高脂血症的外因,肾精亏虚,肾阳衰弱是高脂血症的内因,脾失健运,清浊不分为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湿浊、痰凝、瘀血为高脂血症的病理产物。高脂血症属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之证。治疗本病应适用“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采用上述补肾、健脾,化痰降浊,活血通络,清火除湿,通腑等方法,以切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并应用上述中医辨证方法

高脂血症(血浊)中医护理方案

高脂血症(血浊)中医 护理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脂血症(血浊)中医护理方案 1.常见证候要点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头晕、神疲乏力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胸闷、心悸 1.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3.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专人陪伴,并给予心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心、交感、神门、枕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内关、通里,配穴取大陵、心俞、膻中、劳宫、照海等穴位。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高脂血症的中医辩治

医学信息2011年9月第24卷第9期Medical Information.Sep.2011.Vol.24.No.9临床医学 高热惊厥与发热性疾病的关系及临床护理 刘晓霞,仲雪霞 (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心医院小儿科,内蒙古阿拉善750306)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热所致的惊厥更是小儿常见急症,易引起家长惊慌,担心留下后遗症,故当时的急救处理也很重要,现将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75例引起高热惊厥的疾病报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46例,女29例。惊厥发生年龄:新生儿3例(4%),4月-1岁14例(18.66%),1-3岁35例(46.66%),3-6岁17例(2 2.66%),6-9岁4例(6.66%),>9岁2例(2.66%)。 1.2临床表现均为先发热后有惊厥,体温在38.5-41.5℃(平均40℃)惊厥发生于发热6h内的28例,余均发生于24h内,均无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以往有高热惊厥的8例,父母有热惊厥史的3例。 1.3惊厥的原发病,病儿一般体质较好,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5例,细菌性痢疾8例,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幼儿急诊1例,支气管炎1例,肺炎9例,疱疹5例,热原反应4例。 1.4辅助检查血钙<1.75mmol/16例,低钠2例,贫血1例,脑电图异常12例,X胸片提示肺炎9例,便培养福氏志贺氏菌7例,大肠杆菌3例。 1.5治疗立即平卧,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出呼吸分泌物,吸氧(鼻导管吸氧1-2L/min或面罩吸氧3L/min),迅速止惊,建立静脉通道,婴幼儿首选安定0.1-0.5mg/kg,不稀释疗效快,速度为1mg/min,止惊后停止应用。对静脉穿刺困难者,立即给地西泮(安定)每次0.5-0.7mg/kg或10%水合氯醛0.4-0.5ml/kg,保留灌肠,因安定起效快,维持作用短,应用安定后给巴比妥静滴(5mg/kg),其他给予抗感染、退热及补液等对症治疗。 2讨论 本文75例均以高热惊厥诊断入院,但这是一种症状诊断,应追查原发病。本组除上感患者35例外,8例菌痢及腹泻患儿肠道症状均出现在发热和惊厥之后,引起低钙的原因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北方地区营养性佝偻病高。②感染发热等组织分解,磷从细胞内释放,血磷升高,使血钙下降。从以上病例看,高热惊厥病儿预后良好,但易复发。预防是主要的,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当体温升高到38℃,即可将退热药和镇静药同时口服。所以根本的防治是预防呼吸道感染。而及时治疗发热性疾病,迅速退热,特别对有高危因素的儿童是一种必要措施。 3临床护理 3.1一般护理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清洁卫生、湿度适宜,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及噪音等不良刺激。②卧床休息,取侧卧位或仰卧且头偏一侧,立即松懈患儿颈部衣扣,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用清洁纱布包裹压舌板插入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③进食应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高蛋白及高热量流质和半流质食物。禁食生冷辛辣食物,不能进食患儿可给予鼻饲。④认真观察病情,注意呼吸及神智变化,发现抽搐先兆者,及时处理。 3.2对症护理①惊厥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首先尽快控制惊厥,以免抽搐过久引起脑损伤。②抽搐发烧时,用拇指指甲压按或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穴,以开窍醒神,直至抽搐缓解,并尽快使用止惊药。 ③高热时应采取退热措施,力求将患儿体温控制在38.5℃以下。④抽搐时要专人护理,以防止坠床或碰伤。⑤按时监测生命体温及神智、面色,瞳孔,二便等。⑥及时给予吸氧气。⑦患儿退热后要观察体温,出汗情况。⑧医护人员应用非语言性行为给予家属及患儿安慰及关心,并提供信息使患儿及家属产生好感。以配合后面的治疗。 4预防 ①平时加强锻炼、多晒太阳增强体质。②注意饮食卫生。③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当体温升高到38℃即可将退热药和镇静药同时口服。 编辑/杜苏利 收稿日期:2011-06-10 收稿日期:2011-06-10高脂血症的中医辩治李向飞1,田义龙2,李进龙2 (1.河北省迁西县洒河桥医院,河北唐山064303;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证范畴,其形成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主要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所致,与体质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其病位在血,关键在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因而作者提出的治疗原则是"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以化痰降浊、活血化瘀为主以治其标,辅以健脾益气,强本清源以治其本。同时临证时注意患者气色形体,问其饮食,察其舌脉,以辨虚实。 1辩治方法 治疗基本方拟定由橘络6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清半夏10g、泽泻10g、丹参15g、姜黄10g、虎杖15g等药组成。方选橘络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为主药,以涤脉络之痰瘀,科研文献查新报告提示,该药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尚属首次;半夏功擅燥湿消痰,泽泻渗湿降浊,以乏生痰之源;丹参活血化瘀,姜黄活血行气,虎杖活血散瘀兼能清热利湿,三药以助橘络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之效;炙黄芪、炒白术益气健脾化湿,以助化痰降浊行气祛瘀之力。诸药相合,共奏祛痰降浊,行气化瘀以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以治其本之功效。标本兼治,直切病机。治疗本病守方是原则,擅变是灵魂,辨证用药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优势,具体的用药随证化裁方法是:①若腰膝酸软疼痛,眩晕耳鸣,肾虚者,酌加桑寄生15g、杜仲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以补肾壮腰。②若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不移,入夜尤甚,血瘀脑络者,酌加川芎15g,水蛭、全蝎各3g(研末装胶囊冲服)以活血化瘀通络。③若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肝郁气滞者,酌加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川楝子10g以疏肝理气。④若头晕且胀,面红目赤,胁肋灼痛,肝郁化火者,酌加栀子10g、龙胆草6g、黄芩10g以清肝泻火。⑤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肝阳偏亢者,酌加钩藤15g(后下)、刺蒺藜15g、生石决明15g(先煎)以平肝潜阳。⑥若胸闷刺痛阵作,胸阳不宣,心脉瘀阻者,酌加桂枝10g、薤白10g、瓜蒌10g、赤芍10g、川芎15g以宣通心阳,活血通脉。⑦若肢体麻木,痰瘀阻络者,酌加胆南星10g、苏木10g、鸡血藤30g以化痰祛瘀,活血通 5793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85014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 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除血脂异常外,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也属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家族史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1.年龄:随年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增加。 2.性别: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在中年时约高3—4倍绝经期后妇女发病增高,但男女之比仍在1倍左右。 3.高血压: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长期增高,均使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4.吸烟: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量相关,吸烟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可高l倍。 5.糖尿病与糖耐量减低:男性的冠心病危险性增性高2倍,女性约高3—4倍,不论胰岛素依赖与否,危险同样加。 6.冠心病家属史:直系亲属中有冠心病史,尤其有早发冠心病(指男性在55岁前,女性在65岁前发病)者,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其他有关危险因素尚有肥胖,活动少的生活方式等,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胰岛素抵抗、血中脂蛋白(a),增高或高半胀氨酸血症等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正在研究中。

高脂血症(血浊)中医护理方案汇总

高脂血症(血浊)中医护理方案 1.常见证候要点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头晕、神疲乏力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

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二)胸闷、心悸 1.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3.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专人陪伴,并给予心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心、交感、神门、枕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内关、通里,配穴取大陵、心俞、膻中、劳宫、照海等穴位。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发表时间:2012-02-06T09:39:27.5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于贵君 [导读] 临床可见:血脂高又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于贵君(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 136300)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402-02 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体内脂质代谢异常,血浆内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其发生多由外源脂质摄入过多,或内源脂质代谢紊乱所致,与其他很多病症密切相关,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等。近年来本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笔者多年来综合国内相关经验,采用中医中药辩证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现简要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 采用西医学高脂血症的诊断方法,并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肾疾患、胰腺炎等疾病所导致的血脂升高。 中医辩证治疗 1:痰湿内阻证 临床可见:血脂增高,兼见形体肥胖、倦怠纳呆、腹胀便溏,胸闷或痛,舌红苔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浊,健脾运,调血脂。 方用泽泻汤加减。 主要药物:泽泻、生首乌、决明子各30克,白术15克,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淤血阻滞证 临床可见:血脂增高,兼胸闷胸痛、形体肥胖,两胁撑胀或痛,舌质黯或紫黯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化瘀,理气,调脂。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主要药物:桃仁、红花、川穹、郁金各10克,当归、全瓜蒌各15克,丹参30克,枳壳、丹皮各9克。 3:胃热腑实证 临床可见:血脂升高,形胖体实,大便常秘,消谷善饥,喜食厚味,口渴欲饮,口干口臭,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脘腹胀满、甚或腹痛,舌红,苔黄厚腻或厚燥,脉弦有力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 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主要药物:生大黄12g,厚朴12g,枳实12g,生甘草6g,芒硝6g,全瓜蒌15g,生地黄12g,生首乌15g 4:心肝火盛证 临床可见:血脂高兼见烦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面红目赤,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尿黄便干,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调脂。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主要药物:龙胆草6g,炒栀子9g,木通6g,黄芩12g,生地黄15g,柴胡、车前子各12g,泽泻12g,当归12g,甘草6g,决明子12g。 5:中焦湿热证 临床可见:口苦口粘,渴不思饮,胸闷胁满,脘胀欲呕,目赤,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主要药物:炒山栀10g,龙胆草10g,茵陈5g,赤茯苓10g,佛手10g,炒川楝10g,柴胡10g,生决明子10g,生大黄(后下)3~5g。 6:脾肾亏虚证 临床可见:血脂增高,兼腰膝酸软、耳鸣眼花、倦怠乏力。 治法:补肾健脾补肾调脂。 方用清脂汤加减。 主要药物:生首乌、菟丝子、女贞子、黄精各12克,三楂、泽泻各15克,茯苓、补骨脂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7:肝肾阴虚证 临床可见:血脂高又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调脂。 方用一贯煎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主要药物:枸杞子15g,生地黄15g,山药15g,麦冬2g,当归12g,沙参12g,山萸肉12g,黄精12g,茯苓12g,菊花12g,牡丹皮9g,川楝子6g,泽泻12g。 临床中尚可见上述各证兼见,可视病情加减、互相化裁应用(因篇幅所限暂不详述)。 综述 近年来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临床上长期服药的副作用,尤其是肝脏毒性和消化道反应,仍是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一大难题。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为高脂血症的外因,肾精亏虚,肾阳衰弱是高脂血症的内因,脾失健运,清浊不分为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湿浊、痰凝、瘀血为高脂血症的病理产物。高脂血症属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之证。治疗本病应适用“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采用上述补肾、健脾,化痰降浊,活血通络,清火除湿,通腑等方法,以切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并应用上述中医辨证方法

25种偏方调治高脂血症

25种偏方调治高脂血症 偏方一、陈皮茯苓煎 配方:陈皮、茯苓各10克,半夏、厚朴、甘草各5克。 制法:将上五味用水煎取汁。 功效:适用于痰湿内阻型高脂血症。 用法:口服,每日1剂。 偏方二、大蒜胡萝卜汁 配方:大蒜60克,胡萝卜120克。 制法:先将大蒜切碎捣成大蒜汁,将胡萝卜去根、须洗净,切碎,捣乱取汁,用洁净纱布过滤,再将二汁调匀即可。 功效:主要治疗老年人湿浊内蕴、气滞血瘀型高血脂症。 用法:早晚分2次服用。 偏方三、柿叶山楂茶 配方:柿叶10克,山楂12克,茶叶3克。 制法:将上三味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15分钟即可。 功效:适用于痰湿内阻型高脂血症 用法:每日1剂,代茶频饮,长期饮用可降压、降脂、减肥。

偏方四、蒜汁牛奶 配方:大蒜2头,牛奶1杯。 制法:将大蒜剥去外衣,捣碎、取汁,将大蒜汁滴入牛奶中调匀即可。 功效:降低胆固醇、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用法:早晚各饮1杯。 偏方五、月见草汤 配方:月见草10克。 制法:将月见草加适量水煎汤取汁。 功效:祛风湿,降低血脂。 用法:每日1剂量,连服2周。 偏方六、野蔷薇根汤 配方:野蔷薇根汤50克。 制法:将野蔷薇根洗净,加适量水煎汤取汁 功效:祛风通络、降血脂。 用法:候温饮服,每日1剂,连服2周。

偏方七、复方泽泻汤 配方:泽泻20克,茵陈、丹参各15克,海藻、大腹皮、泽兰、制何首乌、苦丁茶各10克。 制法:将上药用水煎取汁 功效:适用于湿浊内困,淤血阻滞之高脂血症。 用法:口服,每日1剂。 偏方八、茵陈山楂汤 配方:茵陈20克,生山楂15克,生麦芽15克。 制法:将上药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过滤留汁,再煎20分钟,去渣取汁,将两煎药汁混匀。 功效:清肝利胆、清热化湿、醒脾去脂,主治高脂血症早期患者。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可连服半月。 偏方九、山楂毛冬青汤 配方:山楂50克,毛冬青100克、 制法:将山楂、毛冬青分2次,加水煎汤,滤渣取汁。 功效: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 用法:代茶饮。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概述】 高脂血症就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得病症。因脂质多与血浆中蛋白结合,故又称高脂蛋白血症。本病或有肥胖、黄色瘤等临床特征,或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系由于脂质与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得影响。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尤其就是引发与加剧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等。高脂血症属中医得“痰证”、“虚损”、“胸痹”、“眩晕”等范畴。 【病因病理】 高脂血症得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素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素体脾虚,痰湿内盛,运化不利,致脂浊郁积。或阳盛之体,胃火索旺,恣食肥甘,致痰热壅积,化为脂浊。或痰积日久,入络成瘀,而使痰瘀滞留。或年高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痰浊,痰积血瘀,亦可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诊断要点】 1.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同时参考放置4C冰箱过夜得血浆外观。 2、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三酰甘油)水平超过正常高限。

3.或有黄色瘤、动脉硬化证据等。遗传性者可有家族史。 【辩证分型】 l、脾虚痰积症状: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肢重或肿,纳差,或伴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 证候分析:脾虚湿盛痰积测体胖虚松,倦怠乏力;痰湿中阻,则胸院痞满;痰浊上扰,则头目晕眩;水湿流于四肢,则肢体沉重或浮肿;痰湿内盛,胃弱脾虚,则纳差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均为脾虚痰积之征。 2.胃热腑实症状:形体肥硕,烦热纳亢,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旺之体,胃热炽盛测烦热纳亢;恣食肥甘厚腻,痰热壅积,则形体肥硕;胃火伤津,则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均为胃热腑实,痰热壅积之征。 3.痰瘀滞留症状:眼睑处或有黄色瘤,胸闷时痛,头晕胀痛,肢麻或偏瘫。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 证候分析:久有痰积,人络致瘀,痰瘀滞留,可见眼睑处黄色瘤;痰瘀痹阻胸脉,则胸闷时痛;入于脑络测头晕胀痛;滞于经脉,则肢麻或偏瘫。音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均为痰瘀滞留之征。 4、肝肾阴虚症状:体瘦而血脂高,头晕目花,健忘,腰酸膝软,失眠,或五心烦热。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年高体弱,肝肾不足,阴不化精,反酿痰浊,留滞体内,则体瘦而血脂高;阴虚于上,清阳不升,脑失充养,则头晕目花,健忘;阴虚于下,肾腑失养测腰膝酸软;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人独亢,心

高脂血症防治指南

高脂血症的分类 一、从临床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 水平增高。 2.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 3.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TG水平增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 C水平减低。 二、按病因高脂血症可分为: 1.原发性高脂血症。 2.继发性高脂血症:常见的病因为: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 高脂血症的预防 预防措施以饮食控制为主,也包括其他非药物性生活方式调节措施。方法主要依靠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和反复的健康教育,并与整个心血管病和其他慢性病防治的卫生宣教相结合。目的是使人群中血脂保持在较低水平或降低,以普遍提高健康水平。 高脂血症治疗步骤 1.血脂异常对象的检出。 2.判断血脂水平及类型。 3.根据临床上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有无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全面评价。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 4.分清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脂血症,属后者则诊治其原发病。 5.决定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调节的方法并给予指导。 6.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及药物选择。 7.防治进程的监测。 高脂血症治疗原则 1.高脂血症治疗用于冠心病的预防时,若对象为临床上未发现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一级预防,对象为已发生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二级预防。 2.区别一级与二级预防并根据一级预防对象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及血脂水平分层防治。3.以饮食治疗为基础,根据病情、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决定是否或何时开始药物治疗。 高脂血症的防治措施 一、可分为非药物和药物措施 1.非药物治疗措施: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用于预防血脂过高,也是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 (1)饮食调节见: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对象。 目的:保持合适的体重,降低过高的血脂,兼顾其他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如限制食盐量。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一般以“膏浊”、“血浊病”、“痰浊”称之。本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以“血浊病”作为命名。 (1)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二)证候诊断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浊内阻证 治法:化痰降浊。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蒲参胶囊、脂必泰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蒲参胶囊、荷丹片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 (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主要以耳针、穴位埋线为主。 2.针灸方法: (1)耳针 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取4~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1~4个疗程。 (2)体针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3)腹针疗法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引气归原取穴法。 (三)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光能生物治疗仪等。 (四)其他疗法: 1.山楂玫瑰花茶:用干山楂6g、玫瑰花3g泡茶饮用。 2.绞股蓝茶:用绞股蓝叶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3.普洱菊花茶:用普洱茶、菊花各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4.槐花莲子心茶:干槐花、莲心各2~3g泡茶饮用。 5.葛根茶:葛根2~3g泡茶饮用。 (五)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 血浊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血脂防治的重要手段。由于高脂血症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无论什么原因造成血脂增高,都应选用TLC。 1.适当的运动及控制体重 应选择中等强度,一般控制在50%~70%最大耗氧量,运动时间和频率保证每次运动时间在30- 40min。运动方式:对于无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浊病者可采用长时间,慢速度,长距离的有氧训练。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血清HDL-C过低者应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一般以“膏浊”、“血浊”、“痰浊”称之。本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以“血浊病”作为命名。 (1)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2、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二)证候诊断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浊内阻证 治法:化痰降浊,通经活络。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蒲参胶囊、脂必泰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蒲参胶囊、荷丹片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 (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主要以耳针、体针、腹针为主。 2、针灸方法: (1)耳针 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取4-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1-4个疗程。 (2)体针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3)腹针疗法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引气归原取穴法。 (三)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光能生物治疗仪等。 (四)其他疗法: 1、山楂玫瑰花茶:用干山楂6g、玫瑰花3g泡茶饮用。 2、绞股蓝茶:用绞股蓝叶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3、普洱菊花茶:用普洱茶、菊花各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4、槐花莲子心茶:干槐花、莲心各2~3g泡茶饮用。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 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有人报告,针刺心俞、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配风池、环跳、神门、通里、厥阴俞等穴,上下左右交叉配穴,每次针3—4个穴,留针15—30分钟。治疗1个月左右,39例高脂血症患者中,高胆固醇症27例,有效16例,高B 脂蛋白血症32例,有效17例。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

综述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摄食热量的增加及运动的减少,使我国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脂肪性肝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的控制高脂血症的发病,预防心梗、脑梗等致死性疾病,降低总体死亡率有积极的意义。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医对高脂血症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现将近年来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行总结。 1.血脂与痰浊的关系 高脂血症是血液中的脂质超过正常而出现的疾病。中医古代文献无“血脂”之说,但很早就有关于“膏脂”“脂”“膏”的论述。《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滓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灵枢?卫气失常篇》云:“人有脂、有膏、有肉。”并指出各自的特点:“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瘦小。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张景岳《类经》亦云:“精液和合而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张志聪《灵枢集注》:“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 这些论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血脂和膏脂等的关系,但又不尽全面。正常人血液中亦有脂质,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以上所述应当是血脂的一种正常状态。而对于血脂的异常状态,古代医家在论述在论述膏脂之时往往会提到“肥人”、“气虚之人”,和肥人及气虚之人关系最大的是痰湿。东垣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也。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也。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伤也。”从脾实的角度论述肥人之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精)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史海霞3,李庆海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市450006 关键词高脂血症;辨证;中医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 号:167223422(20071020123202 高脂血症(Hy perli p ide m ia,HLP是由于体内脂类物质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清中总胆固醇(T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或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的一种病症。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密切相关,并已被列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本文从中医辨证分型现代化研究以及辨证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传统中医文献无此记载,但对有关膏、脂的记载却可追溯至内经时代,每常“膏”、“脂”并称,或以“膏”概“脂”,如《灵枢?五癃津液 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灵枢?血络论》曰:“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射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中医从病症分布角度认为该病属胸痹、眩晕、心悸、肾痹、头痛、中风、风痱,而从病机病名角度则认为属“痰浊”、“血瘀”范畴。王亚红等[1]认为,本病病位在脉,脉主血,脉中之血不洁,故把高脂血症定为“污血”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本为肝脾肾三脏的虚弱,其标为痰浊、瘀血内生,诱因为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 2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化研究 2.1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有关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较少,主要是讨论了血脂水平分析指标、血液流变学

心血管科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心血管科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一般以“膏浊”、“血浊病”、“痰浊”称之。本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以“血浊病”作为命名。 (1)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二)证候诊断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浊内阻证 治法:化痰降浊。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蒲参胶囊、脂必泰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蒲参胶囊、荷丹片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 (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主要以耳针、穴位埋线为主。 2.针灸方法: (1)耳针 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取4~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1~4个疗程。 (2)体针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3)腹针疗法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引气归原取穴法。 (三)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光能生物治疗仪等。 (四)其他疗法: 1.山楂玫瑰花茶:用干山楂6g、玫瑰花3g泡茶饮用。 2.绞股蓝茶:用绞股蓝叶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3.普洱菊花茶:用普洱茶、菊花各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4.槐花莲子心茶:干槐花、莲心各2~3g泡茶饮用。 5.葛根茶:葛根2~3g泡茶饮用。 (五)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 血浊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血脂防治的重要手段。由于高脂血症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无论什么原因造成血脂增高,都应选用TLC。 1.适当的运动及控制体重

高脂血症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95 第12卷 第3期 2010 年 3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2 No. 3 Mar . ,2010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一种常见而 多发的代谢性疾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饮酒量的上升,青年人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医界对高脂血症进行了大量研究,现从病因病机、证治方法及单味药物功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程新华[1]认为可从津液(主要是膏脂)学说、痰 瘀学说角度分析,津从浊化为膏,凝则为脂,其病变 甚多,主要责之于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失疏泄,以致津液不归正化,浊脂生痰,痹阻血络,终致胸痹、 心痛、中风而危及生命。董汉良[2]指出, 本病病本为脾运失职、肾虚、肝郁、心血瘀阻,标实为痰瘀阻络,其中脾为病之始,肾虚、肝郁为病之变,心为病之终。 马维庆[3] 强调, 本病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初病在脾,多见脾虚湿阻,常兼痰热;中期可见痰瘀胶结;久病及肾,后期常见肝肾亏虚,病程 高脂血症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何嘉莉1,孙晓泽1,罗广波1,指导:范冠杰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广东 广州 510120)摘 要:目的:综述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方法:从病因病机、证治方法及单味药物功效等方面,对 近5年相关中医药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确切疗效及优势。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0) 03- 0195- 03 收稿日期:2009-09-04 作者简介:何嘉莉(1985-),女,广东大埔人,2003级七年制学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 Review on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Jia-li 1,SUN Xiao-ze 1,LUO Guang-bo 1,Advisor:FAN Guan-jie 2 (1.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 Guangdong, China;2. Endocrinology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review current researches on treating Hyperlipidemi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 To make a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from several aspects,including etiology,pathogenesis,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compound prescrip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onclusion :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ssesses reliable efficacy and superiority. Key words:hyperlipidemi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view 分析[ 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1, 20 ( 2 ): 132-134. [ 3 ] Irvine EJ, Ferrazzi S, Pare P, 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functional GI disorders: Focus on constipa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J ]. Am J Gastroenterol, 2002, 97 ( 10 ): 1986-1993.[ 4 ] 袁宇红.中药保留灌肠在临床的应用[ J ].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0,15 ( 5 ):71-72. [ 5 ] 辛学知, 张小艺.大肠水疗加辨证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 研究[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 ( 2 ): 138. [ 6 ] 李金海.大柴胡汤内服与灌肠治疗习惯性便秘49例[ J ].河北 中医,2003,25 ( 3 ): 3.[ 7 ] 廖惠萍,吴敏.麻仁丸伍用中药灌肠治疗便秘[ J ].首都医药, 2001, 8 ( 1 ): 54.[ 8 ] 丁扣珍,孙建珍.益气健脾汤灌肠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92 例[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 ( 7 ):625.[ 9 ] 唐锐,郭云霞,岳秀.中药肠毒清保留灌肠治疗老年顽固性便 秘的护理体会[ J ].中国民间疗法,2003,11 ( 8 ): 8. [ 10 ] 蒋松涛. 养荣润肠汤灌肠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观察[ J ].中 华中医药学刊,2007,25增刊:277. [ 11 ] 施根祥,杨楼.健脾通便液直肠点滴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 26例[ J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6 ( 6 ): 380. [ 12 ] 黄丽丽. 免煎生大黄粉剂灌肠治疗便秘[ J ].护理学报, 2007, 14 ( 11 ): 33. [ 13 ] 李萍,朱银萍,杨楼,等.高位灌肠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45 例[ J ].浙江中医药杂志,2002 ( 5 ): 442. [ 14 ] 李君凤,王静.大肠水疗结合中药灌肠治疗习惯性便秘48例 [ J ].现代中医药, 2007, 27 ( 4 ): 19-20. [ 15 ] 唐伟,李明忠,陈久红.徐小慧运用结肠灌注机以中药灌 肠治疗慢性便秘[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 14 ( 5 ): 72-73. [ 16 ] 郭玉青, 胡瑞秋. 增液五仁汤大肠水疗系统给药治疗老年顽 固性便秘疗效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 ( 1 ):28, 80. [ 17 ] 张学海,任东林. 大肠水疗合丹参粉针剂保留灌肠治疗功能 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C ] //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6:215-227. [ 18 ] 李荷英,沈怀宝,李 鑫. 针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便秘57例[ J ] . 中国民间疗法,2007,15 ( 1 ):58-59. [ 19 ] 张波, 段云庆, 施南昆, 等.中药保留灌肠加灸治疗便秘型肠 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 4 ( 29 ):8. [ 20 ] 秦建平, 田静.中药灌肠加太宁栓治疗便秘75例[ J ].中医药 临床杂志, 2005, 17 ( 6 ): 603. [ 21 ] 张增强. 中药灌肠配合西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 J ] . 医学导刊, 2008 ( 4 ): 105. [ 22 ] 王瑛.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妇女便秘72例[ J ].北京中医药, 2002, 12 ( 1 ): 38. [ 23 ] 赵清玲.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护理体会[ J ].光 明中医,2008,23 ( 2 ):23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