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三、四)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三、四)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三、四)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三、四)

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数学 (经典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 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 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 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 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 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 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 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 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 字说明。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 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 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 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 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 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有机物
烷烃: 甲烷
烯烃: 乙烯
主要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 5 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 H2、Cl2、HCl、H2O 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
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 分子式相同而结
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 构式不同的化合
子团的物质
物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 同单质的互称
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 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 用甲,乙,
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 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
“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2020届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注:①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②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高中英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unit1 1.take place / happen / break out 无被动 2.starve to death 饿死 starve to do 渴望 做 .. starve for 渴望 得到 .. 3.in memory of 纪念 4.dress up 穿上盛装,打扮 5.p lay a trick / tricks on play a joke / jokes on 6.a ward sb. sth.=award sth. to sb.授予某 人某物 reward sb. for sth. 因 ... 而报答,奖赏某人 reward sb. with sth. 用 ...报答,酬谢某人 7.look forward to doing *以介词 to 结尾的短语 pay attention to (doing) devote? to (doing) attach? to (doing)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认为 ...很重要8. without permission. 未经许可 permit doing sth. permit sb.to do sb be permitted to do 9. turn up 出现 ,调高 turn down 拒绝,调低 turn out (to be ) 结果是 turn to sb (for help) 求助 10 keep one ’ s word守信用;履 行诺言 hold one ’ s breath屏息;屏气 11.apologize to sb for sth make an apology to sb for sth 11. set off ( for.. .) = set out ( for...) 动身,出发 12. remind sb. of sth. /sb.使某人想起?remind sb. to do sth. 提醒某人做某事 14.mean to do 打算做 mean doing 意味着 15 be satisfied with 对?感到满意satisfying 令人满意的 16 lead to 导致;通向,通往 17.It is/was obvious that。。。很明显??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一些基本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3)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4)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 (5)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6)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7)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向量加法运算: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篇二】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数学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 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 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 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 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