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

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

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
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简介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简介 虽然大部分人对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感到陌生,但诺基亚Lumia 920发布以后,无线充电功能还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主打卖点之一,无线充电让Lumia 920与目前主流的手机产品形成了差异化,个性鲜明。但实际上,诺基亚并不是最早在手机上使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厂商,一年前飞利浦就曾推出过Qi无线充电标准的手机,但最终并未引起消费者关注。 实际上,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还不算成熟,不仅技术发展缓慢,标准也尚未统一。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三种: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Qi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种标准进行简单介绍。 1.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是由Duracell Powermat公司发起的,而该公司则是由宝洁与无线充电技术公司Powermat合资经营,拥有比较出色的综合实力。除此以外,Powermat还是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的支持成员之一。 目前已经有ATT、Google和星巴克三家公司加盟了PMA联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缩写)。PMA联盟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在无线充电领域中具有领导地位。 目前Duracell Powermat公司推出过一款WiCC充电卡采用的就是Power Matters Alliance 标准。WiCC比SD卡大一圈,内部嵌入了用于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的线圈和电极等组件,卡片的厚度较薄,插入现有智能手机电池旁边即可利用,利用该卡片可使很多便携终端轻松支持非接触充电。 WiCC充电卡 另外作为支持,星巴克计划在波士顿地区17家门店进行Duracell Powermat无线充电试点,这将为PMA在美国立足提供有力的支撑。星巴克首席数字官Adam Brotman表示:星巴克将在部分桌面上安置无线充电设备,看看顾客反应如何。如果顾客没有与iPhone或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 摘要: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 关键字:无线充电技术, 标准, PMA, Qi标准, A4WP 虽然大部分人对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感到陌生,但诺基亚Lumia 920发布以后,无线充电功能还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主打卖点之一,无线充电让Lumia 920与目前主流的手机产品形成了差异化,个性鲜明。但实际上,诺基亚并不是最早在手机上使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厂商,一年前飞利浦就曾推出过Qi无线充电标准的手机,但最终并未引起消费者关注。 实际上,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还不算成熟,不仅技术发展缓慢,标准也尚未统一。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三种: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Qi 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种标准进行简单介绍。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是由Duracell Powermat公司发起的,而该公司则是由宝洁与无线充电技术公司Powermat合资经营,拥有比较出色的综合实力。除此以外,Powermat还是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的支持成员之一。来源:大比特半导体器件网 目前已经有AT&T、Google和星巴克三家公司加盟了PMA联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缩写)。PMA联盟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在无线充电领域中具有领导地位。 目前Duracell Powermat公司推出过一款WiCC充电卡采用的就是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WiCC比SD卡大一圈,内部嵌入了用于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的线圈和电极等组件,卡片的厚度较薄,插入现有智能手机电池旁边即可利用,利用该卡片可使很多便携终端轻松支持非接触充电。 WiCC充电卡 另外作为支持,星巴克计划在波士顿地区17家门店进行Duracell Powermat 无线充电试点,这将为PMA在美国立足提供有力的支撑。星巴克首席数字官Adam Brotman表示:“星巴克将在部分桌面上安置无线充电设备,看看顾客反应如何。”如果顾客没有与iPhone或Galaxy相匹配的充电外壳,星巴克将在试点期间进行小部分免费赠送,而柜台也有部分外壳出借。

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

系统的描述, 无线通信电源转换 低功率 第一部分:接口定义 版本1.0, 2010年7月 版权 该系统描述无线功率传输是出版的力量,无线通信联合体采用无线力量联盟与ConvenientPower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富尔顿创新公司、国家半导体公司,诺基亚公司,奥林匹斯成像公司、研究、限制、飞利浦、三洋电子公司。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菲德州仪器有限公司,保留所有能量。复制在全部或部分地是被禁止的明示和优先的书面允许的无线能力联盟。 免责声明 本网站内所包含的信息是正确之日出版。然而,无线的力量,也ConvenientPower协会有限公司,富尔顿创新公司和国家诺基亚公司半导体公司、企业、科研、奥林匹斯成像议案有限公司、飞利浦、三洋电子公司。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德州仪器有限公司,也将承担任何损失,包括间接的或间接的,从使用这个系统描述无线功率传输或依据。本文件的准确性。 分类 在这个文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机密。 注意 为进一步解释,这份文件的内容,或在任何可察觉不一致或模棱两可的解释,或为任何资讯相关的专利许可程序, 请联系:info@https://www.doczj.com/doc/449927043.html,。

1 综述 1.1范围, 我的系统体积的无线功率传输由描述下列文件: 第一部分:接口定义。 第二部分:性能要求。 第三部份:测试的依从。 本文档定义了的交互界面和供电功率发射机接收器。 1.2主要特征 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法,从一个基站移动设备,它是基于近场磁感应线圈之间。转移的功率,大约5 W采用适当的二次卷(典型的外部大约40毫米)的尺寸。操作频率范围:110-205 HZ之间。支持两种方法在移动设备上放置在基站的表面。帮助用户指引正确位置的移动设备在表面形成一层。通过基站,提供一个或几个固定位置的表面。任意位置可以免费定位的移动设备上表面形成一层可提供电力基站位置,通过任何表面。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使移动设备能够充分的控制能力转让。可观的设计系统的灵活性为整合成一个移动的装置。非常低的备用电源(执行),可依赖安装。 1.3一致性和参考 本文档中所有的规定,除非特别指出,以及其他推荐或随意或信息。为了避免任何疑惑,“应当”表示一个强制性的行为的指定的成分,如下。它是一种违反这一系统的无线通信电源转换描述指定的成分不具有行为所定义的。此外,“应该”表示推荐的行为的特定组件,如下。它不是一种违反这一系统的描述如果指定的无线功率传输组件都有理由偏离的定义行为。最后,这个词“可能”表示一个可选的行为的特定组件,如下。它是到指定的成分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从)或无偏差不是。此外,在这个文件中提供的规格,还应当符合产品的实现在系统提供的规格说明如下。而且,相关的部分下面列出适用的国际标准。如果多个修改任何系统的存在描述或国际标准,适用于下面列出的是那个被修改在最近出版的发布日期的单据。 [2]部分描述无线功率传输系统,,第二部分,性能要求。 [3]系统部分描述无线功率传输、体积我,第三部分,遵守测试。 [PRMC]电力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力量联盟。 (SI)国际单位制(SI)、国际des Poids等措施。 1.4定义, 活跃的部分的一个基站接口表面分别的移动设备通过一个足够高的磁通穿透当电台提供电力的移动设备。基站一个装置,能提供近场电感功率按照本无线通信电源转换系统描述。一个基站进行标识增加一

QI无线充电标准V1.0版

QI无线充电标准 V1.0 1概述 1.1围 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 ●第一部分:接口定义 ●第二部分:性能要求 ●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 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 ●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 ?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 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 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 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发射器:在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规特别说明的能产生近场感应电能的特殊设备。 发射器带有标识,以直观地告知用户本发射器符合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 规。 通信和控制单元: 电能发射器和电能接收器上用于控制电能传输的功能单元。(资料)实施 的角度来看,通信和控制单元可以分布在发射器和移动设备的多个子系统 中。 控制点:接收器输出端的电压和电流的联合,其他参数要视一个特定的接收器实施而定。 检测单元:用来检测发射器表面接收器的存在的发射器功能模块。 数字码:用来检测和识别电能接收器的电能信号。 免定位:无需用户将移动设备的有效区域与发射器的有效区域对齐的将移动设备放置在发射器接口表面的方法。 制导定位:为用户提供反馈以将移动设备的有效区域与发射器有效区域对齐的将移动设备放置到发射器接口表面的方法。 接口表面:发射器或者接收器上靠初级线圈或者次级线圈最近的表面。 移动设备:无线电能传输标准所规定的能利用近场感应电能的移动设备。在执行此标准的移动设备的表面应有可见的’LOGO来告知用户这个设备执行的是本标 准。

QI无线充电标准V1.0版

QI无线充电标准 1概述 1.1范围 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 第一部分:接口定义 第二部分:性能要求 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 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主要特性 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 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 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一致性与参考 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范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范。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定义 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发射器:在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规范特别说明的能产生近场感应电能的特殊设备。发射器带有标识,以直观地告知用户本发射器符合系统描述无线电能 传输规范。 通信和控制单元:

无线充电标准QI中文版(D)

表3-9是初级线圈组相关的参数,完成的PCB厚度是1.3 mm. +10% -

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asic Power Transmitter Designs Version 1.0 3.3.2.1.2 3.3.2.1.3 3.3.2.2 3.3.2.3 屏蔽罩界面/感应面电子细节描述功率发射器B2 使用的屏蔽罩和功率发射器B1使用的功率发射器使用的相同。参考小节3.3.1.1.2 从初级线圈组到基站界面/感应面的距离是 d Z =2 mm,(从初级线圈组顶面)。同样参考小节3.3.1.1.3图3-11。 另外基站的界面/感应面至少超出初级线圈组的外边缘5mm. B2功率发射器设计的电路草图和功率发射器B1 的相同,参考小节3.3.1.2图3-12. 功率发射器B2 用一个半桥逆变器驱动 初级线圈组。另外功率发射器B2 用多路器选择有效区的位置。多路器配置初级线圈组,像这样 1,2或者3套初级线圈被并联到驱动电路。被连接在一起的初级线圈构成了一个初级子感应区。还有另外一个限制 是多路器必须选择的每一个初级线圈要和其它每个选择的初级线圈叠加;参考例图 3-14(c) 工作频率范围 f op =105--112kHz,每套在第2层 第7层(并联) 的初级线圈组和屏蔽罩的电感为 ---- 11.7uH , 在第3层和第六层(并联)为11.8 uH , 在第4层和第5层(并联)为12.3 uH 。电容和电感在阻抗匹配电路中的(图3-12)分别为 C m1=256 nF , C m23=147 nF , L m =3.8 uH.电容 C_1和C_2在半桥逆变 器为68uF.开关S是打开的当初级子感应区只有一个初级线圈组成时,否则开关就是关闭的。(电容两端)通过电容的电压能达到36Vpk-pk。 功率发射器B2 用输入电压到半桥逆变器 从而控制功率大小的传输。因为这个目的,输入电压的范围是0----20v,低输入电压结果就是低功率传输。在功率传输时为了得到足够准确的校正,B2 功率发射器必须能控制输入电压的精度在35mV或者更好。 当功率发射器B2 第一次应用(申请)一个功率信号(数字ping;参考 小节5.2.1),它必须用初始电压12V 控制功率传输必须用PID 算法,在小节5.2.3.1定义。算法定义引入控制变量 V 表示到半桥逆变器的输入 电压,为了保证足够准确的控制,功率发射器B2 必须确定进入初级子感应区的电流的幅值 (通过每个它的3个组成部分的初级线圈 电流的总合)精确到5mA 或者更好,另外关于PID算法,B2 发射器必须限制进入初级子感应区的电流 最大3.5A RMS 在初级子感应区 由2个或3个初级线圈构成时,当初级子感应区由一个初级线圈构成时 最大电流为1.75A RMS。为了这个目的,功率传输器 或可以限制到半桥逆变器的输入电压的值低于20V。最后,小节3.3.1.2表3-8提供了用在PID算法的一些参数。 +1 - +1-+5%-+5%-+5%-+1-(i)可测量性功率发射器B2 提供了和功率发射器B1相同的可测量性选择。参考小节3.3.1.3.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在消费类市场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不使用连线的情况下给电子设备充电不但可为便携式设备用户提供一种便利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让广大设计人员能够寻找到更具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许多电池供电型便携式设备均能受益于这种技术,从手机到电动汽车不一而足。 电感耦合方法可以实现高效和通用的无线充电。为了便于使用并且让设计人员和消费者都受益,无线充电联盟(WPC) 制定出了一种标准,在供电设备(无线发射端,充电站)和用电设备(无线接收端,便携式设备)之间创建了互操作性。WPC 成立于2008 年,由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各行业公司组成,其中包括电子设备制造厂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OEM)。WPC 标准定义了电感耦合(线圈结构)的类型,以及低功率无线设备所用的通信协议。在这种标准下工作的任何设备都可以与任何其他WPC 兼容设备配对。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好处是其利用这些线圈来实现无线发送端和无线接收端之间的通信。 无线充电WPC 标准 WPC 标准下,无线传输的;;低功率;;就是说功耗仅为0~5W。达到这一标准范围的系统在两个平面线圈之间使用电感耦合来将电力

从无线发送端传输给无线接收端。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mm。输出电压调节由一个全局数字控制环路负责,这时无线接收端会与无线发送端通信,并要求或多或少的功率。该通信是一种通过反向散射调制从无线接收端到无线发送端的单向通信。在反向散射调制中,无线接收端线圈受到负载,从而改变无线发送端的电流消耗。我们对这些电流变化进行监控,并解调成两个设备协同工作所需的信息。 WPC 标准定义了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提供电力的无线发送端、使用电力的无线接收端以及这两种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三个方面。 无线发送端 电力传输方向始终是从无线发送端到无线接收端。无线发送端的关键电路是用于向无线接收端传输电力的一次线圈、驱动一次线圈的控制单元以及解调一次线圈电压或者电流的通信电路。我们对无线发送端设计的灵活性进行了限制,旨在向无线接收端提供一致的电力和电压电平。 无线接收端将自己作为无线发送端的一个兼容设备,同时也提供配置信息。一旦发射器开始电力传输,无线接收端就向无线发送端发送一些误差数据包,从而要求或多或少的电力。一旦接收到一个;;终

利用Qi标准实现5W以下手持设备的无线充电

利用Qi标准实现5W以下手持设备的无线充电 随着便携式设备电源使用要求的增长,广大消费者需要一些易用的充电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在各种环境下使用,例如:家庭、办公室、汽车、机场、学校等等。无线充电联盟(WPC)已经制定出了业界首个互操作标准(Qi),让所有兼容发送器(compliant transmitter)能为来自不同厂商、不同电源要求的兼容接收机(compliant receivers)供电。技术进步让便携式设备产品一代比一代智能。提高易用度以及设备功能的增多都对电源提出了新的需求。消费者发现为设备充电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需要一些更加方便有效的方法来为解决充电问题。无线充电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让便携式设备通过一个发送器垫来充电,无需任何电气连接。如今,人们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无线充电技术,但是最为成功的商业应用却是基于电感的电力传输,例如:电动牙刷等。这种技术更易于适应各种商业应用,实现互操作。 互操作性是指任何发送器都能够为任一移动设备供电,而与电源要求、外形尺寸和厂商无关。现有感应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要求消费者购买指定的充电垫,另外还需购买便携式设备的附件。市场调查表明,消费者感兴趣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比现有有线充电方法更加方便的互操作解决方案。 WPC基于感应电力传输制定了Qi互操作标准,解决了5W以下手持设备的无线充电问题。该联盟致力于通过建立一种全球互操作的基础架构,让无线充电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普及技术。 WPC标准 图1显示了一个WPC型感应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图。发送器由AC/DC电源转换、驱动器、发射线圈、电压与电流检测以及控制器组成。接收机由接收线圈、整流、电压调节(即稳压调节),及一个控制器组成。该系统的负载可以为任何电池供电型设备,例如:一部手机。 图1:WPC感应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图。 电力传输 电力通过一个耦合磁场从发送器传输至接收机,而该磁场是在交流电流经发送器线圈时形成的。如果接收机线圈较为接近(X、Y或者Z尺寸间隙小于5mm),大部分发送器场力线会耦合至接收机线圈。这些耦合场力线在次级线圈中形成交流电,对其整流可产生直流电压,从而为手机或者其他便携式设备提供电源。 通信协议 该标准利用反向散射调制实现接收机到发送器之间的通信。通过接收机调节与线圈并联的负载(可以为电阻式或者电容式)来实现,其反过来又通过耦合磁场调制初级电流。发送器通过检测初级线圈电流,对通信信号进行解调。该通信信道允许向发送器发送消息,目的是控制几种系统级功能: 1、识别:接收机一定能够让发送器将自己识别为一部WPC兼容设备,这种特性提高了安全性,因为一个WPC兼容发送器无法为一个非兼容接收机供电。 2、电源要求:接收机可以要求发送器增加或者降低输出功率(最大5W)。由于接收机可以让其接收到的功率适合于其当前负载需求,因此系统可以更加智能高效。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在消费类市场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不使用连线的情况下给电子设备充电不但可为便携式设备用户提供一种便利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让广大设计人员能够寻找到更具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许多电池供电型便携式设备均能受益于这种技术,从手机到电动汽车不一而足。 电感耦合方法可以实现高效和通用的无线充电。为了便于使用并且让设计人员和消费者都受益,无线充电联盟 ( C) 制定出了一种标准,在供电设备(无线发射端,充电站)和用电设备(无线接收端,便携式设备)之间创建了互操作性。 C 成立于 8 年,由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各行业公司组成,其中包括电子设备制造厂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 ( )。 C 标准定义了电感耦合(线圈结构)的类型,以及低功率无线设备所用的通信协议。在这种标准下工作的任何设备都可以与任何其他 C 兼容设备配对。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好处是其利用这些线圈来实现无线发送端和无线接收端之间的通信。 无线充电 C 标准 C 标准下,无线传输的“低功率”就是说功耗仅为 0~5 。达到这一标准范围的系统在两个平面线圈之间使用电感耦合来将电力从无线发送端传输给无线接收端。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一般为 5 。输出电压调节由一个全局数字控制环路负责,这时无线接收端会与无线发送端通信,并要求或多或少的功率。该通信是一种通过反向散射调制从无线接收端到无线发送端的单向通信。在反向散射调制中,无线接收端线圈受到负载,从而改变无线发送端的电流消耗。我们对这些电流变化进行监控,并解调成两个设备协同工作所需的信息。 C 标准定义了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提供电力的无线发送端、使用电力的无线接收端以及这两种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三个方面。 无线发送端 电力传输方向始终是从无线发送端到无线接收端。无线发送端的关键电路是用于向无线接收端传输电力的一次线圈、驱动一次线圈的控制单元以及解调一次线圈电压或者电流的通信电路。我们对无线发送端设计的灵活性进行了限制,旨在向无线接收端提供一致的电力和电压电平。 无线接收端将自己作为无线发送端的一个兼容设备,同时也提供配置信息。一旦发射器开始电力传输,无线接收端就向无线发送端发送一些误差数据包,从而要求或多或少的电力。一旦接收到一个“终止电力”消息,或者如果 1.25 秒以上都没有接收到数据包,则无线发送端停止供电。没有电力传输时,无线发送端则进入低功率待机模式。 C 规范允许使用固定和移动配置。单个固定线圈(称作类型 A1)为卓芯微无线充电支持的解决方案。 无线发送端(其通常为一个平面用户将无线接收端放置在上面)连接至电源。符合 C 标准的设备线圈起到了一个 50% 占空比谐振半桥的作用,其输入为19 DC(±1 )。如果无线接收端需要或多或少的功率,则线圈频率会发生变化,但会保持在 110 到 205 之间,具体取决于功率需求。

Qi标准无线充电配件概述

摘要 自Qi标准出现以后,无线充电配件产品便可以利用这种行业通用标准,在无需基站(无线充电发送器)的情况下为移动设备无线充电。一种常用方法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无线充电保护壳、后盖、电池组或者保护套,在其配件中放入接收机线圈和电子组件。本文将为您说明这类配件的系统级要求,重点介绍配件产品和主移动设备之间的接口。我们还将从两个方面讨论组件选择,同时探讨配件产品和主移动设备之间引脚数目接口的利弊权衡过程。 WPC(Qi)系统概述 图1显示了一个WPC型电感式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图。该发送器由一个AC/DC功率转换、驱动器、发射线圈、电压电流检测和控制器组成。接收机由一个接收线圈、整流、电压调节和控制器组成。系统负载可以是任何电池供电设备,例如:一部手机。 图1:WPC电感式无线充电系统结构图 系统中,AC电流流过发送器线圈时形成耦合磁场,电能通过该耦合磁场从发送器传输至接收机。如果接收机线圈极为靠近(X-Y或者Z尺寸小于5mm间隙),发送器场力线的绝大部分将耦合至接收机线圈。这些耦合场力线在二次绕组中形成AC电流,对其整流便可产生DC电压,从而得到手机或者其他便携式设备使用的电源。请注意,无线充电链路实际上就是一款松散耦合、无芯线圈变压器。 WPC标准 无线充电市场兴起的一个关键是不同发送器和接收机之间的标准化。以前,销售无线充电接收机的公司还必须同时提供一个相应的发送器。这种状况制约了无线充电的市场接受能力,并导致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相互不兼容的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联盟(WPC)制定出了第一个全球标准,实现了5W功率级别发送器和接收机的通用性[1].Qi(发音为“chee”)标准定义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频率、工作电压和基本线圈配置。另外,还定义了一种通信协议,接收机通过它与发送器通信,例如:发送器何时终止供电(即电话不再充电时进入节能模式)、接收机要求提供多少电力以及输出功率增加还是减少等。

QI无线充电标准V1.0版

QI 无线充电标准 V1.0 1概述 1.1 范围 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 卷包含以下文档: 第一部分:接口定义 第二部分:性能要求 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 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 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 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 一致性与参考 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 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 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

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范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 范。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 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 卷,第3 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 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 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发射器:在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规范特别说明的能产生近场感应电能的特殊设 备。发射器带有标识,以直观地告知用户本发射器符合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规范。 通信和控制单元:

Qi无线充电标准(20100831)

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olume I: Low Power Part 1: Interface Definition Version 1.0 July 2010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ersion 1.0 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olume I: Low Power Part 1: Interface Definition Version 1.0 July 2010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ersion 1.0 COPYRIGHT This 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s published by the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and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ConvenientPower Ltd., Fulton Innovation LLC,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Nokia Corporation, Olympus Imaging Corporation,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 Sanyo Electric Co. Ltd., Shenzhen Sang Fei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Co. Ltd., and Texas Instruments Inc..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is prohibited without express and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the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herein is believed to be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publication. However, neither the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nor ConvenientPower Ltd., nor Fulton Innovation LLC, nor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nor Nokia Corporation, nor Olympus Imaging Corporation, nor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nor 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 nor Sanyo Electric Co. Ltd., nor Shenzhen Sang Fei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Co. Ltd., nor Texas Instruments Inc. will be liable for any damages, including indirect or consequential, from use of this 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or reliance on the accuracy of this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document is marked as confidential. NOTICE For any further explan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document, or in case of any perceived inconsistency or ambiguity of interpretation, or for any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associated patent license program, please contact: info@https://www.doczj.com/doc/449927043.html,.

QI无线充电标准BQ510整流IC

bq51013A bq51014 https://www.doczj.com/doc/449927043.html, SLUSAY6A–MARCH2012–REVISED JUNE2012 INTEGRATED WIRELESS POWER SUPPLY RECEIVER, Qi(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COMPLIANT Check for Samples:bq51013A,bq51014 FEATURES ?Integrated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Solution DESCRIPTION with a5V Regulated Supply The bq5101x is an advanced,integrated,receiver IC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n portable applications. –93%Overall Peak AC-DC Efficiency The device provides the AC/DC power conversion –Full Synchronous Rectifier while integrating the digital control required to comply –WPC v1.0Compliant Communication with the Qi v1.0communication protocol.Together Control with the bq500210transmitter controller,the bq5101x enables a complete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Output Voltage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wireless power supply solution.By using –Only IC Required Between RX coil and5V near-fiel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the receiver coil DC Output Voltage embedded in the portable device receives the power ?Dynamic Rectifier Control for Improved Load transmitted by the transmitter coil via mutually Transient Response coupled inductors.The AC signal from the receiver coil is then rectified and regulated to be used as a ?Dynamic Efficiency Scaling for Optimized power supply for down-system electronics.Global Performance Over any Range of Output Power feedback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secondary to the ?Adaptive Communication Limit for Robust transmitter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power transfer Communication During High Levels of Load process via back-scatter modulation.This feedback is Current Nois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Qi v1.0communication protocol supporting up to5W applications.?Supports20-V Maximum Input ?Low-power Dissipative Rectifier Overvoltage The device integrates a low-impedance full synchronous rectifier,low-dropout regulator,digital Clamp(V OVP=15V) control,and accurate voltage and current loops.The ?Thermal Shutdown entire power stage(rectifier and LDO)use low ?Multifunction NTC and Control Pin for resistive NMOS FET’s to ensures high efficiency and Temperature Monitoring,Done Charging and low power dissipation. Fault Host Control ?Stand-alone Digital Controller ?Programmable Termination Pin for Charge Status100%(CS100)Support ? 1.9x3mm DSBG or4.5x3.5mm QFN Package APPLICATIONS ?WPC Compliant Receivers ?Cell Phones,Smart Phones ?Headsets Figure1.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Digital Cameras (WPC or Qi)Inductive Power System ?Portable Media Players ?Hand-held Devices Please be aware that an important notice concerning availability,standard warranty,and use in critical applications of pcb打样、小批量、首选捷多邦,品质佳,交货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