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时间的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时间的测量》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做的不懈努力。初步研读教材有四大特点。其一,教材是依据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来编排的,其教学内容有三大板块:研究日晷光影计时、“水钟”滴漏计时、“摆钟”等时性计时。其中“摆”的研究是教材的重头戏,安排了4课时。其二,单元教学内容的科学人文素养磁场强大。无论从了解古人日晷计时、水钟计时,还是伽利略摆等时性地发现,惠更斯摆钟的发明,无不浸染着对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素养的熏陶。教学中要凸显这样单元的科学人文气息。其三,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活动多。教材明确安排的制作就有日影观测仪、水钟、一分钟计时器。如此密集的动手实践制作活动在同一个教学单元出现是比较少见的。其四,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成梯度上升,活动探究成纵深发展。以摆的研究为例,先探究了解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无关,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短有关这三个概念,再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有关的概念,最后提升到有机械擒纵器摆的研究,教学内容前后相连、纵深发展。

教材编排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构建,每个主题单元都有其单元概念,这些单元科学概念与课时概念组成了本单元科学概念知识体系。它们提纲挈领,统领课时概念,超越课时概念。且跳出科学知识的概念的范畴,包容一种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帮助孩子建构这些“科学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的事实性信息(知识概念)更为重要。

本单元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在前两个单元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单元学情分析

与学生而言,如今各种精确的计时工具比比皆是,学生见多了,也用多了。对太阳种、水钟、摆钟,渐以远去的计时工具感兴趣吗?有研究的必要吗?从学生的角度讲,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重点。因为一方面计时工具是先进了,但学生并不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史及其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在学生了解、探究、制作古人的计时方法之时,可以欣赏到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作的贡献,除了经历人文科学精神的洗礼,还能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捕捉生活中规律的事物来计时,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逐渐得到了提升。因此可以确定日晷、水钟、摆钟计时工具的研究是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中要凸显。再反观教材相关内容的安排,我们发现第二课《太阳钟》、第三课《用水测量时间》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对简单。如何使简单的内容上深刻了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我认为其一可以站在学生已知的角度去体察日晷、水钟、摆钟的发明出现,给人类的生产生

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了解计时工具发明的一小步对人类进步一大步的意义。比如增加主题讨论:倘若现在我们没有计时工具?人类的生产、生活会怎样。其二,站在学生未知想知的角度丰润教学内容,如根据学生对课外最前言的科学信息的兴趣,引入课外资料《时间基准》、《不同的日晷》使学生对“时间”研究发展有纵深的理解。

爱动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制作活动也是知识应用的一种体现。在本单元中对日晷、水钟、摆钟的研究,少不了经历古人一样的制作。如何上好制作课?让学生了解工作原理不就行了吗?其实没有了制作的环节,那是学生缺失了真正体验的机会。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如此,光是讨论说理,没有实践过程,很多问题就会被屏蔽了、隐藏了。而恰恰这些被屏蔽隐藏的问题对学生科学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有极大的提升,极有帮助。如让学生做日晷。你会发现有不少价值问题。比如,日晷要考量放置的角度、方向,要考虑日晷面与晷针的角度,是做成平面日晷还是赤道日晷。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科学思考的训练。因此制作的意义不在复制重复,而在于经历古人的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孩子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1分钟、10分钟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时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发展探究时间以及计时工具的兴趣。

2.通过摆的研究活动中,对实验数据的整理,让学生认识到重复实验证实结果的重要性。

3.通过在本单元中对日晷、水钟、摆钟的研究,经历古人一样的制作,在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做的贡献的同时,初步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4.通过对时间的测量工具的探索,初步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观察和记录有关太阳运动变化周期的信息。通过观察太阳钟、水钟、摆钟的运动变化,自主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2.能够学习辨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解释结果及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3.学习用图表、表格等来记录、整理、交流信息。

4.设计、制作和改进“太阳钟”“水钟”“摆钟”等简易计时器。

5.阅读和研究科学资料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科学概念目标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是时间时以不变

的速度在延伸的。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4.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重点和难点

自古至今,关于时间的测量工具在不断更新,也越来越精确,学生在经历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测量”过程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并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应用于设计计时工具中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教学思路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到这点。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制作的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分析教材,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课,“时间在流逝”让学生学会去估计时间,在不断的调整的过程中已经估计稍微准确了,然后再让学生去估计一个电影片段,意识到时间没有快慢,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时发生偏差,所以我们需要有规律的物体来估计时间,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第二部分是第2~5课,“太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机械摆钟”分别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晷、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认识到计时工具的规律性。这部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资料的收集,课前的收集整理能够帮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动性,这对学生理解计时单位的精确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另外在观察不同的计时工具时,要以计时的准确程度出发强化观察和思考。如在“滴漏实验”中,学生会围绕准确性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应用于我的水钟的制作过程中。在“观察我们的摆”中,学生除了会发现摆的等时性之外,还会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无关,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将要提出的问题之一。第三部分是第6~8课,“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则指导学生对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单元学习“时间的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整体看来,本单元的各个课时之间联系紧密,前后呼,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进行编排的。紧扣时间的测量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核心概念在单元教学中统一构建。

单元教学准备

第1课,教师准备:一面时钟,以及一段1~5分钟的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

学生准备:一个秒表,一份估计时间的记录表。

第2课,教师准备:关于圭表与日晷的介绍资料与图片。

学生准备:一根立竿、一把尺子、一个手表,制作日晷需要的晷针、晷

面各一个

第3课,教师准备: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

学生准备:每组一个能容纳300毫升水的塑料瓶子,每组一个100毫升

量筒,签字笔一支,铁钉一个,一个透明水杯。

第4课,教师准备:一个医院输液用的管子。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把美工刀、两个塑料瓶、一个时钟(或者手

表)、一支记号笔和尺子。

第5课,教师准备:大摆钟。

学生准备:每组秒表一只,摆锤一个、摆绳一根、支架一个、记录表两

张。

第6课,教师准备:上节课的实验记录单,摆绳长度相同,摆锤长度不同的两个

摆。

学生准备:每组一根摆绳,三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摆锤,研究摆锤和

摆绳与摆快慢关系的记录单,铁架一个,秒表一只。

第7课,教师准备:长度分别为20cm,30cm,粗细相同的木条构成的摆。

学生准备:每组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秒表,一个摆锤。第8课,学生准备:每组一个带齿轮操纵器摆钟,每组一张硬纸板,一根木条,

一个摆锤,一个秒表,一把剪刀,一个钩码,一根棉线,一

胶带纸。

分课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让学生感受1分钟、10分钟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学会估测和推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一个活动,在活动中引发对“时间有快慢吗”的思考,同时让学生明白估测容易出现偏差,引发学生思考准备计量时间的方法,顺利引入后面的学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体验法让学生学会估测与推测,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掌握估测的方法。

注意事项

1.估计时间活动中不准看手表。

2.“时间有快慢吗”中要保证活动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2.完成作业本作业。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第2课《太阳钟》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太阳影子变化的过程,通过观察太阳光影的变化来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来计时的。认识“日”是怎么来的,一日的12小时是怎么产生的。其次,用光影来计时,利用太阳光影子的方向与长短来确定时间。最后讨论与思考,包括太阳钟计时的原理和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使用了信息搜集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发现法、作品制作法等,让学生既丰富了信息储备,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光影计时的奥秘,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注意事项

1.教师收集关于圭表与日晷的介绍资料与图片。

2.在研究光影计时活动中要坚持观察太阳光影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日晷

“天”

“时辰”

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代的水钟分为“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理解流水能作为计时工具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滴漏实验,推测并测量在瓶子中积聚10毫升和50毫升水分别需要的时间。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

教学方法

信息搜集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了解古代水钟的工作原理。猜测,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了解滴漏实验的原理。

注意事项

1.塑料瓶盖上扎一个小洞,使水缓缓流出。

2.尽量选择细长的圆筒形瓶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科学概念目标: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

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第4课《我的水钟》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让学生经历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水钟,亲自制作一个水钟,并用图画的形式对自己设计的水钟进行描述。还要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水钟是否计时准确,以及对水钟的设计进行改进。

教学方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设计制作了水钟的方案,并用材料进行制作活动。在小组交流活动中发现问题,能够自我完善、修正,完成改进。

注意事项

1.设计水钟要调动学生充足的原有认知。

2.在教学准备时,每种用具教师都要具体操作。

3.不能用水彩笔或者水笔代替签字笔。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

五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Stepl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Class Opening 教Greeting [激情问候,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Good

morning, class! Where do we live? 2、Review (1)以旧引新:指名简单介绍Beijing.教师引入新课。 亠Beijing is very great.提冋:Is Li Ming going on a trip? Where 学is he going? What' s this?(举着写有hotel?-的词汇卡)反复领读,练习。 (2)Li Ming想去哌行,接下来他要干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 Step2 New Concepts 1、Demonstrate (1)他征求妈妈的意见时会怎样说?教师板书句型May I go on a trip to Beijing ?讲解句意 (2)利用单词卡向学生演示怎样替换句型:Mayl ________ ?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 (3)两人一组边指着卡片边做对话练习。例如:May I read a book?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 May I eat an apple? May I live in Beijing? (替换词语:read a book, sing a song, write a story, draw a picture, eat an apple, go to Beijing, live in Beijing,???) (4)指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反复领读。 (6)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7)小组练习。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生命从哪里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分析资料的方式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 活动1“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由阅读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三部分组成。在阅读资料部分,选取了历史上不同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特创论、自生论、化学进化学说),体现人类认识问题的方法逐渐趋于科学。在整理资料部分,启发学生利用表格整理资料中的观点和依据,表格的设计努力体现“教、扶、放”的教学指导思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有空间。分析资料部分,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整理出的资料进行理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2“地球以外有生命吗”由小鼠标提出问题后,首先提供了两种人类的实际探索实例,为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提供参照。然后指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整理成类似教材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卡片。最后,请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并撰写成一篇科学短文。 科学在线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尖端科学技术已经应用于世界难题的探索。 《寻找进化的证据》从研究化石入手,引领学生探求进化的证据,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探索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1“模拟化石的形成”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由教材中戴博士帽的小鼠标直接告诉学生“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第层,观察几种化石,尝试给化石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与同学交流,思考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第三层,做模拟化石形成的实验。第四层,尝试让学生用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中化石形成的过程。活动后的科学在线有助于学生理解化石的作用。 活动2“恐龙的灭绝” 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根据学生普遍喜爱恐龙的心理,安排了给恐龙建档案的活动;然后,提出学生关注的恐龙灭绝问题,并提供给学生一些与恐龙灭绝相关的事实;最后,鼓励学生根据掌握的事实,大胆推测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除法是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编排结构如下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具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措施: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 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课题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会运用小数除以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知识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热爱体育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3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3)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字谜、了解汉字谐音等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3.情感与价值 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通过研究字谜、了解汉字谐音等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教学难点】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 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教材,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 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 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传承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 及的事吧。 (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1.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5”,感受汉

【精品】最新2020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教法与学法 学生对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不够了解,因此,在学习《汉字真有趣时》时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通过《我爱你,汉字》一文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并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典案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第一板块汉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猜字谜、汉字故事、汉字谐音等,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过程方法: 小组交流、讨论,课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汉字的有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汉字的字谜、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更多的了解吗?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书P42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这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P43页。 2.学生自由读P43页第一自然段。 3.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知道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4.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真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5.学生自由分组。 (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一组为字谜组;第二组为歇后语、笑话、古诗组;第三组为绕口令、对联组;第四组为汉字起源组)

2017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 版)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u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u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 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u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时安排:2时(机动1时左右)

题: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时安排:一时 教具使用: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u教学流程: u引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u当堂作业: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秋雨-刘刚博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 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快乐启航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快乐分享

新版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课时 1备课教师单位 教学目标1.听懂会说 When is the party? It’s in April. 2.了解四月、五月的主要活动,以及短语sports meet, Easter party, school trip的意思;并了解Easter复活节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四、五月的活动,并实际运用句型When is the party? It’s in April.来表达自己。 教学难点1.四月April发音有难度。 2.注意介词in的用法。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配套影音材料。 教学过程复备Step I、Warm-up 1.播放B 部分的Let’s sing,师生听、唱歌曲。 【师生听歌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慢慢试着 接受12个月份,为Let’s try的学习做准备。】 Step II、Presentation 1.Let’s try. (1)教师用Let’s sing里的When is your birthday?(你的生日在什么时候?)(屏幕出示句子) 问学生,学生会说出自己的生日所在的月份,教师紧接着 问Whose birthday is in April?(谁的生日在四月?) (屏幕出示,教师及时教授单词April及它的缩写形式 Apr.),这时可能会有人举手,教师同时出示四月的风景 图,告知学生四月份一般会举行一项重大的活动—sports meet(运动会)(屏幕出示短语及图片),教师及时教授短 语。 (2)Listen and tick.让学生先听Let’s try 的录音, 根据录音内容试着用对号在方框内选出问题Who will go to the sports meet next week?的答案,然后再听一遍

XX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XX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Unit3.myschoolcalendar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能够听、说、读、写表示月份单词: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 may.june. 2.初步了解各个月份中的一些节日的英语表达方式。 3.让学生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月份(1---6月)。 二、学习重难点 .单词: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 may.june.的学习。 2.句子:whenisTreePlantingDay?/whenisyourbirthday?It’sin…..的学习。 三、评价任务 、通过开火车和闪词游戏,快速拼读单词,理解单词的意义。(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 2、通过师生问答、同桌对话询问生日及节日。(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3、同桌合作对话,在班级展示(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Greetings:singasongtogether. 2、Revision:Goovertheoldwords:monday,Tuesday……Sunday. T:whatdayisittoday? S:Todayis...... T:Todayisalsomybirthday.Doyouknow “whenisyourbirthday?” Ss:一月、二月… (二)、新课呈现 、板书:thetitle“Unit3 myschoolcalendar”并教读. 2、Learnthenewwords: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 may.june T:januaryjanuary spellitplease. S:Readafterteacherandspelltheword. 3、T:makeasentence:mybirthdayisinjanuary. S:Readafterteacher(同样的方法教其他单词)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句子如:january january.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课题:第三单元: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教学内容:教材P24例1及练习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方法:利用知识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00÷5= 576÷48= 832÷32=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看除数是几位,然后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时,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那位上面,不够商1,O占位。 二、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瞧,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身体可棒呢!(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上都看到了哪些信息,然后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思路分析 2.师引导学生思考: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4÷4。 让学生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出这道算式的被除数是小数。 3.揭题:那么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小数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互动新授 1.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组织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展示各种算法: 生1:22.4km=22400m,22400÷4=5600m.5600m=5.6km。22.4÷4=5.6。生2: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 生3:还可以列竖式来计算。 2.师引导学生思想讨论:怎样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 小组交流后汇报:先把被除数22.4扩大10倍,转化成224÷4=56,所得的商再缩小到原来的,所以22.4÷4=5.6。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小学第十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 (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学习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以及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和倒数。 【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以及简单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这一单元中包括: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简单应用就包含这三种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和“分数加减法”,并理解、掌握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的。本单元教学内容都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经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4.经历观察、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5.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6.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分数乘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7.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重点】 分数乘法意义与计算法则。 【学习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本单元需要8课时,分数乘法(一)2课时,分数乘法(二)2课时,分数乘法(三)2 课时,练习三2 课时。 1.分数乘法(一) 【学习内容分析】 《分数乘法(一)》的主要内容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相联系,并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五年级英语上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Unit3 What would you like第一课时

T: Today le t’s learn some popular western food.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三文治、沙拉、汉堡包和 冰激凌的图片,引出单词“sandwich”,“salad”,“hamburger”和“ice cream”。 T: Do you know what English people like to drink They like to drink tea. ②教师把生词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读几遍,然后让学 生分组比赛读、分男女生读。 (2) 教师拿出食物图片,与学生进行对话,如: 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S1 S1: I’d like …, please. T: Here you ar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S2 S2: I’d like …, please. (3) 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 (4) 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分男女生跟着录音 读。 (3) 教师请几组学生上讲台表演对话,并评选出“最佳表 演者”. Step 3. Practice 1.教师利用单词卡片,闪词,让学生快速说出单词的拼 写和意义。 2. 利用单词卡片,一竖排为一组,进行单词接龙。 3. 句子接龙 把全班学生分成八大组,每组的第一位学生问第二位 学生:“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第二位学生说: “I’d like …”,并问第三位学生“What do you like to eat”,以此类推。 Step4. Homework 1.Write the words on the homework. 2.Make a dialogue. 板书设计: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 drink - I’d like …

小学五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Part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下面我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 教学设计 1. 这部分的内容是五年级第三单元B部分read and write内容。这是一个对话内容,有“read”也有“write”的内容。而这次比赛是语篇教学比赛,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课前我是设计为整个阅读课来上,在首次试教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都很不熟悉,练习的正确率比较低。在科组长的指教下,我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结合了对话课的内容,把重点句子进行操练,解决课文的难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样的做法效果比较好。 2. 阅读课的三个部分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 reading的内容要连贯成一个整体,不能分割。课前我设计三个环节的内容虽然很多,但是给听课老师的感觉就是很松散很凌乱。因此,在设计阅读各部分时一定要注意整节课的连贯性。在While-reading和Post reading之间注意调节一下,学生处于疲倦的状态,我就设计一首歌曲让学生轻松,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下一步的拓展作好铺垫。 3. 体现小组合作。在阅读课中,小组合作主要是体现在:做好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为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板书重点的单词设计成Word bank的形式好。 二、教学评价 我采用了从听、说、读、写、小组合作、English only六大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似乎总不能上出一节很精彩的,很吸引人的课!”这是我上完课后的最大感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触,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说明: 1. 时间安排得不合理。最后一部分小组合作的内容来不及完成。 2. 课堂调控能力亟待加强。感觉课堂比较沉闷,奖励机制有待再进一步完善。 3. 细节处把握得不太好。板书开始漏写了一个单词,后来发现了就改过来。 4. 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 以上是我在这次上课后认识到的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注意这些问题并努力改进之,以期自己的课堂教学向“精彩”再迈进那么小小的一步。 《Unit3: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

10、杨氏之子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二实小来了许多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你们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检查通读情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师: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师:(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师: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二、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师: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主题,安排了“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 两大板块,每个板块包含“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部分。“汉字真有趣”的阅读材料有《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趣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我爱你,汉字”的阅读材料有《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单元目标: ◎感受汉字的趣味,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了解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能搜集字谜,开展一次猜字谜活动;能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办一次趣味汉字交 流会。 ◎能了解一些关于汉字历史和现状的知识,增强对汉字的自豪感,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 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能围绕汉字的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简单的研究,或者能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汉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1.感受汉字的趣味,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了解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3.能搜集字谜,开展一次猜字谜活动;能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教学重点: 1.制订主题为“汉字真有趣”的活动计划,并根据制订的活动计划开展主题为“汉字真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3.制作小组活动计划表,各小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展示活动成果。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选题指导课

课时目标 1.阅读材料,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完成活动计划。 3.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学习主题 1.谈话导入:我们平时读书、看报、写文章,都离不开汉字。你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相机引导: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成文章。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汉字王国中尽情遨游吧!(板书单元主题:遨游汉字王国) 3.引入:“遨游汉字王国”分为“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大板块“汉字真有趣”。(板书:汉字真有趣) 4.阅读教材第42页的文字,找一找:在这一板块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明确活动任务: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制订活动计划,根据计划开展活动。 二、阅读材料,感受汉字趣味 1.阅读《字谜七则》。 引入:猜字谜是同学们最喜爱的游戏,请大家默读阅读材料《字谜七则》,看看谁能猜出谜底!(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七则字谜) (1)学生比赛猜七则字谜的谜底,猜对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日、坐、也、口、休、斗、默) (2)引导学生将这七则字谜进行分类。 (3)全班交流汇报分类结果。(第1~4则是文字谜,第5、6则是画谜,第7则是动作谜) 2.阅读《门内添“活”字》。 引入:上个单元我们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认识了三国时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嫉贤妒能的周瑜。今天这个“阔”字的字谜相传是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中还发生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课件出示阅读材料《门内添“活”字》)(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没想到字谜之中还藏着这么有趣的故事,我也想去找一些关于字谜的故事来读一读) (2)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故事?(武则天取名字:曌)

(完整版)pep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Unit3 My school calendar 单元备课 一、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 My school calendar”,根据五年级学习心理认知能力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课时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听说能力,侧重学生语言学习习惯和读写能力的养成的教学特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感知一般将来时的语法结构,并能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will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来询问将要发生的计划与打算。 (2)能在图片,手势,情景等提示的帮助下,听懂录音材料,并尝试复述课文。 2.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A、B部分Let’s Learn中的四会单词。 (2)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talk中的单词和句型。 (3)能够掌握B部分Read and write中四会句型,并能灵活运用。 (4)能够了解字母组合ch,sh的发音规律并能读出例词。 (5)了解Story time等部分的内容。 三、单元重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掌握四会单词短语及句型;掌握一般将来时的陈述句与特殊疑问句语法结构。 难点内容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四会与三会单词,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本单元的短语和句型。 四、单元教学措施 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能够最终顺利的达到预期的整体单元目标。尤其在教授一般将来时的陈述句与特殊疑问句语法结构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尝试通过对比,分析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内发现相关规则,深化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掌握。

五、单元教学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Let’s Learn& read and say 第二课时:Let’s try& Let’s talk 第三课时:Let’s spell 第四课时:Let’s Learn& ask and write 第五课时:Let’s try& Let’s talk 第六课时: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Story time 第一课时 Let’s Learn& read and say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1-6个月份的名称并能书写其缩写形式。 2、能通过观察日程表运用一般现在时特殊疑问句“when is..........?”句型,询问相关活动的发生的月份,并能够运用It’s in +月份进行回答。 3、能够使用句型: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It’s in May. 二、重点、难点 重点:1、能够听、说、认读1-6个月份的名称并能书写其缩写形式。 2、能通过观察日程表运用一般现在时特殊疑问句“when is..........?句 型,询问相关活动的发生的月份,并能够运用It’s in +月份进行回答。 难点:掌握相关活动名称,并了解具体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准备 1-6个月份的单词卡片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步骤 1、热身 (1)教师播放第二单元第14页的歌谣,并出示四季的单词卡片,学生看图跟随录音吟唱歌谣。 (2)师生根据卡片组织对话。

新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12 课时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五年级上册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单元概述 教材解读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饮食。通过孩子和父母在家用餐以及在餐厅点餐的场景谈论自己 喜欢的食物和饮品。主情景图通过展示Sarah一家用餐的情景以及学生们在学校 餐厅里的对话,呈现本单元要学习的核心词汇和句型,并通过Zoom和Zip的对话渗透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 1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五年级上册 单元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听懂、会说、会认读单词:tea,ice cream,hamburger,salad,sandwich,fresh,healthy,delicious,hot,sweet 等。 2.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I love…询

问并回答最喜欢的食物和饮品。 3.掌握字母组合ow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4.了解Story time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设计本单元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已有的 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其设计的活动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善于观察、愿意与他人交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其学习策略、合作意识和 2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五年级上册 探究能力,每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易于操作。且每个环节,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的饮食习惯,并培养学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坚持绿色生活。 教法导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