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设与生成的成功案例

预设与生成的成功案例

预设与生成的成功案例
预设与生成的成功案例

1、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有关预设与生成的成功案例和不够理想的案例各一例,分析在预设与生成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探讨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要求:(1)字数: 1000字以上。

数学新课程要求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落实到课堂的两个方面便是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自然生成。教师的作用体现在课前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教师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如何应对,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否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则是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要精心预设,大胆生成;合理预设,有效生成。以好的预设促成精彩丰富的生成,以精彩丰富的生成进一步提高预设。让预设和生成这对矛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此来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生怕出现纰漏,我小心翼翼的把教学内容分割成一块一块的,然后进行任务布置:几个问题“负责”解决某个目标,几个板块“负责”解决某个内容,整个教学设计详尽而缜密。

整堂课,师生有问有答,看起来环环相扣,实际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按照我预先设下的思维路线进行:第一步,通过歌曲导入;第二步,划分小组,把全班划分为五六个小组;第三步,创设一个情境,引出要讨论的话题;第四步,小组探究;第五步,小组汇报结果,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发言;第六步,对小组汇报进行总结和补充;第七步,迁移提高,投影相关材料巩固刚学知识;最后来点音乐,在音乐声中进行极富感情色彩的总结,在听课老师的掌声中瓜熟蒂落。其实,课上我一直像别里科夫一样担心着呢:千万别出现什么大乱子。

这是一场过分强调预设的教学设计,事到如今让我面对获奖证书时仍有些耿耿。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

林口第四小学穆琳

案例背景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认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在当前课程改革在展开过程所出现的新理念非常的多,其中一个主要的理念就是“生成性教学”。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具体实施。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预设与生成是互补关系。

一、终身学习,努力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提高

个体专业水平的基础

二、不断实践,积极积淀教学经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提高个体专业水平的突破口。

三、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理念意识是提高个体专业水平的根本。

教师教学智慧提高的方法

一、树立新的科研理念,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获得教学智慧。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说观,必须扬弃。教学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一把能让学生获得无穷水的金钥匙。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学校不仅是培训学生的基地,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教研活动是教师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无论积累经验,还是突破创新,它都是教师劳动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自觉的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真正领悟“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研究内涵,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教研之路,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的获得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研活动说的很多,喊的也响。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有多少。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又是如何搞的,研究的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现状如何。教育工作者当引起注意,反思自己的教研活动。诚然,研究课题可大可小.每一个课题的选择,每一个教学案例的探究,每一个教学目标的确立,都要切合实际。无论是集体探究式教研,还是自我反思式教研,立足点在于:为课堂教学服务,让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增强教师的教学智慧。最终目的:让我们的课堂进入状态,放出光彩。二、听名师讲课,增进与优秀教师的交往

有一套书《听名师讲课》,在它的封面上有如此的描述:“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之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

是的,名师是棵大树,他们的高度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改造教育环境和气候的示范力量,他们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着异彩,一个名师可能带动一个、十个甚至更多的教师成长,对于这样的“大树”,我们怎能敬而远之呢。

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向他们学习。使自己成为名师,这应是教师亟待努力的目标。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师,因为受环境的局限,视野狭窄,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能走出去见见世

面的廖若晨星。没办法,只得闭门造车。新课改的风,习习的吹,课堂内涛声依旧。成为名师,谈何容易。为了教育,为了教师的发展,有必要请名师进来,让我们的教师,感受一下名师的课堂,提提神儿,醒醒脑儿。触摸好的经验,接受新的教学理论,教改实践,真正的进入课堂状态,让我们的智慧显示出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有魅力起来。

只有与教育科研、教育实践的前卫人和创造者保持密切联系,才能保持教育发展的活力。北京一位中学校长说过:要鼓励教师与专家学者联系。站在巨人身旁的人,会希望自己成为巨人,与巨人交好的人,会得巨人一臂之力。太精彩了,要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智慧,就要有勇气向名师、向巨人学习,使自己向他们靠拢,以至成为名师。

三、加强合作,提倡经验互享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单指学生,同样也适用在教师身上。合作精神,是人类为了谋求发进步,共同创造,协调发展的精神,是一种优良的品质。现在,互助合作已经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方式。从遥远的古历史,到知识经济的今天,合作交流,一直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动力,也是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教育现状不尽乐观。有些教师固步自封,好的东西不愿拿出,恐怕自己的优势被他人代替。虽然这种状况的出现有教育管理模式

的缘故,但也反映了教师观念的自私与封闭。常言道,一枝独放不是春,我们要的应该是一个百花辉映、欣欣向荣的春天。因此,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有助于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现在的教学改革,实际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加强群体合作,可以避免盲目性。由此,面对教学,应提倡经验互享。首先,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突出集体的交流、反思。充分利用同伴的经验,尤其是优秀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实现经验互享。可以通过集体的交流反思,评判、借鉴、充实、提高。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案资源,探求一条良好的备课途径。原来的备课,费时费力,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忽略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与个人局限。现在各类资源丰富,何不精选优秀的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是好,批判的拿来用就是了,我们也可以有一点拿来主义吗。

再次,研究教学案例,加强专业引领。教学案例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例,是课堂教学的再现,也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载体,是理论研究的素材,是向他人学习的范例。通过研究案例让教师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获得新的思路,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借助案例的交流探讨,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新课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成为一个好的导航者。

具体措施:新授课的备课——要求教师做到(1)以新课程思想为指导,体现三位一体,即:知识与技能(思考同步落实)、过程与方法(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思考过程),态度与价值观(体现用怎样的态度去学、学习知识用途);(2)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思考信息技术、动手操作、观察和感悟等);(3)要根据阶段总的标准,思考学习某一内容的标准(达标),一般备课要有以下几个环节:预设目标——重点与难点——活动过程(包括:导入——揭示课题(学习内容)——知识分析、学习方法(新授知识过程)——检验学习效(实效反馈)——小结(内容与方法)——布置作业。以此作为新授课的一般程序,但引起注意的是当知识说得清楚时要简备,当知识难以说清时要详备,充分体现三块:知识积累——知识学习——知识拓展;5年以上教师备较详案(简案至详案之中);5年以下教师主张备详案。

练习课的备课:点(单一练习)——线(纵向练习)——面(综合练习)——体(拓展练习)

复习课的备课:以单元知识或模块知识为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各复习课时

应以疏理知识为主,形成知识与知识之间网络(联系),要强调记忆内容,强调

知识对比,强调学生在平时会引起错误的地方多提醒(错题档案记录的内容),

在备课时可穿插一些典型习题分析;备课时应注意三备:备教材、备方法、备

对象(学生),但更为重要的是备好知识学习、知识练习、知识复习的过程;备

课的导入部分一定要突出“新”,要从生活的实例中,从知识的内在关系上,创

设情境中……去引出课题;备课一定要思考各段、块的活动意图,一定要有课

后感想,认真加以总结、反思;备课的内容与安排计划数相对应(包括练习卷、

复习题一并出现在备课本中)。

以教育科研培训为引领,以学校课题研究或个人课题为载体,把教育科研与课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

具体措施:①关注细节。注重四个细节既定时间、定主题、轮流主持、人人发言。并在教研组活动中落实,提高“轮流主持”和“人人发言”两个形式的实效性。②研究课题。依托素质教育实验项目课题,以二期课改为目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平台,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组织、指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教师专业发展落实在每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③撰写文章。通过推选优秀范例让教师学习,开展学校每年的案例论文撰写和评选活动,鼓励教师每堂课后交流反思案例,积极投稿,力求每学期发表在区级以上报刊杂志的文章在20——40篇

立足和谐,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的营造

教学中,学生是否具备学习的兴趣是教师盘活课堂的第一步。“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具体措施:

①把鼓励带进课堂。

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教师热切的鼓励。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②把民主带进课堂。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③把兴趣带进课堂。

针对教材中一些文本的单一、抽象性,经常这样提问:“你对哪一段更感兴趣?”,“你最喜欢哪一句?”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被赏识。

④把竞争带进课堂。

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正反方辩论,课前可允许学生带好资料,教师再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表达得最清楚”,“谁的语言最优美、声音最宏亮”,“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优良契机,把握好这一契机的“火候”,就为培养学生的“要学”与“会学”迈出成功的一步。

(3)立足创新,激发学生潜能——课堂教学的优化

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自己,备生活、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在横向和纵向结合的设计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多想想学生的需求:这一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学生会不会感兴趣,这一句学生会不会理解,这一段学生会不会有感悟,学生可能怎么说,自己该怎么导?只有这样运筹帷幄,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运用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构建和谐课堂,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具体措施:

①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注重内容的优化整合,全面开展模块式学习,广泛应用多元智慧教育理论,使学习内容更接近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采用以下方法与途径进行:

嵌入式。我国的课程政策鼓励教师开发课程,因此在编制课程时,预留了供教师创造的空间。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国家、地方课程为基本课程框架,把校本课程嵌入二级课程所预留的空间,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完整课程体系。

延伸式。教师不另增设课程门类,也不对三级课程进行大的调整,而是在实施三级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兴趣和自己有所研究的某些内容进行延伸。

运用缝合式进行实践研究。在现实中,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缝合式整合课程,就是在课程的边缘处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处设立新的融合课程,以满足学生认识世界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

涨落式:教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在不影响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删除某些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增添一些有特色且为学生需要的内容,以增强三级课程的适应性。

重组式: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打破三级课程结构乃至课程门类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形态和体系。

②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优势,实现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辅助下的学科教学,充分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功能,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课堂教学有趣,课堂教学务实,课堂教学科学,促进学生的观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推进教学活动更加现代化。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优化意识。联合教科室,定期开展有关二期课改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的学习,使教师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结合二期课改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相关理论,让教师利用日常教学活动,推进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互动交流。通过互观课、研讨课交流,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交流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对外校的优秀教师和本校的各级骨干教师教学的观摩课,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学习优秀的整合实例,提高自身的认识,提升教学的能力。

③丰富课堂教学内涵。

两纲教育不是一门课程或是一个主题活动,而是融入在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的。贯彻“两纲”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把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与学科三维目标相整合,这样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学科教学与两纲教育有机整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具体措施:

a、利用教研组,要求各年级、各学科的老师针对自己的教材,站在全册教材的高度思考、备课,梳理出本年段、本学科的“两纲”教育内容,然后利用大组进行交流,使得各个年段的老师知晓低中高不同的指示条目和教学要求,为后续的教学打基础。

b、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内容,在学科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关注课堂上的隐性内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两纲”教育的内容星星点点分布在各学段、各学科、各专题教育之中,只有将他它们连点成线构成系统,以一贯之,循序渐进,学生的情感才有体验,领悟才能到位,这样学生对民族和生命的认识、对民族和生命的热爱才能内化,进而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

(4)立足基础(知识),盘活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节好课看上去如行云流水,不留斧痕,实际上是教师苦心孤旨、匠心独运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驾驭教材资源的能力。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保证基础性外,还应通过调整、重组和补充,使内容体现现代化,剔除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代之以一些有现代气息的内容。体现综合性,内容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既要有古今中外的知识,又要有科学常识等,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内涵;体现地域性,把一些乡土教材资源纳入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新知识,保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主动参与。

①盘活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情趣因素、审美因素、智慧因素,两纲教育德育因素,用课文中的现代意识、人生智慧感染学生,用课文中的导学系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感悟理解、学习积累运用……

②盘活课外学习资源,要引导学生课外拓展,并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因特网中得益;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③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充分利用。

④补充教材和社会生活相连。根据浦东开发的要求,从学生面临的社会事态及生活出发的思路,在优选中确定首批校本教材的内容,着力开发具有较高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学校课程,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有进行美德教育的《中华传统与历史》、有关奥运和世博介绍的《奥运集锦》、《引领孩子走进EXPO》,与节约型社会相关的《电》、《人生环境――生命之水》,有益于强化锻炼意识和倡导简易锻炼的《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册》,还有关注个人与社会“环保”的《绿色家园》、《让世界清洁起来》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校本教材,不是简单的已有教科书的延伸,而是着眼于建立学生开放的知识结构,与教科书相联系但更有教科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作为让学生延伸知识、锻炼能力,让教师拓展业务、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它丰富课程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眼界,不仅给学生开辟了求知的“新窗口”,而且给教师开启了教学的“新天地”,成为我校追求高品质教育的一个象征。

(二)确立主体,盘活学生的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盘活学生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也

是一个学习者的正常需求,是尊重学习个体的表现;

盘活学生资源,是盘活课堂的关键。学生活了,课才会活;盘活学生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前四后四”单元格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来盘活学生的学。

大胆地“放”。“放”就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的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凭借旧知探索新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更努力地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

六解放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即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减除压在学生身上的各种不合理负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主动探索,甚至允许学生进行试误学习。在自主性学习活动中,试误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命题,主张学习者勇敢地试误,提倡在试误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问题。“三敢”,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敢想、敢说、敢做,它是与“六解放”相对应的课堂行为反映,是学生在摆脱各种不合理负担,获取相应的合法权益后的应有的学习姿态。“一自”则是即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精神,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学习者时刻能够保持一种审慎而批判的态度,迅速作出相应的判断与抉择。(3)调整课堂时空学习

调整时间。一节课以32分钟计,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10分钟。上课方式:先学后教,即以学生的自学、讨论、交流为主,教师进行导学点评;上课内容:由浅入深,有选择地讲授教材,降低难度,以宽基础为主,且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讲。大致有五步:自学、讨论、交流、导学、训练。以学生讨论交流阶段为主,约占20分钟。时间的调整,使教堂变成真正的学堂。

调整空间。教师尽量下讲台,深入学生,缩短彼此间的空间,拉近心理距离;学生座位的灵活安排,根据课时的需要,有时传统同桌,有时前后两桌一组,有时围坐,有时设表演座等。通过教师、学生位置语的变化,来改变课堂结构形式。另外,进行教室空间的美化设计,以营造读书氛围。空间的调整,可诱发学生的课堂活力。

(2)凡参加听课的教师每人一张评课表,表中只设两个栏目:其一为某个教学环节中的无效或低效行为。其二为你认为如何做才能有效。听课后及时交到教学主管手中。由教学主管会同教研组长整理后,再召开组内教师进行总评。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话题;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把智慧用于盘化课堂教学,构建和谐课堂,创造课堂的新思维上,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拥有辉煌的人生,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的诗意与快乐。

所谓教学智慧,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是教师教育智慧水平在课堂中的具体展现,具体表现为:善于精心而又充分地预设,同时能够随时根据课堂情境变化,灵活机动、富有创意地实施教学行为,敏捷果断地处理意料中的和意料外的教学问题,使之成为有益于课堂效益“增值”的生成性资源,做到善于机智地引入,机智地传授,机智地点拨,机智地发现,机智地应变,机智地转化,在巧妙、精确、发人深省的唤醒、激励和启迪中,给学生以智慧学习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幸福。

从教师教学行为看,课堂教学智慧化就是探索课前智慧地预设教学可能、课堂智慧地生成教学机智、课后智慧地反思教学得失,从而不断提升教学预设智慧、教学应激智慧和教学反思智慧的过程。

4、关于智慧教学的过程

教育不是物品的传输和符号的授受,而是心灵的沟通、精神的

融会,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更是让学生体

验为何“知道”、感悟何以“知道”。因而其人格、行为方式、思

维特质等均成为无形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习者;因此,教师只有以其创新精神,发挥创造能力,展开智慧的教育教学,才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之成长为充满智慧

的人。因此,智慧教学,即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这样一个

动态发展、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智慧地进

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引领学生智慧地进行学习,通过这

样一种智慧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学生不断生

成学习智慧,同时也在逐步形成具有相对稳定运作结构的智慧教学

课堂形态。

(4)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片段:在教学“银行储蓄利国利民,过度储蓄则不利于生产与消费”,学生甲突然说:储蓄有收益不如放高利贷,这是课堂上没有预设而生成的资源,我先让学生探讨互评,指出高利贷与高利息的区别及其违法性,并结合现实对之进行正确的点评和引导)。

教学反思片段:

如:我在高一年级教学《经济生活》“生产与消费”的内容时,针对教材28页“利用电脑工作、利用DVD娱乐休闲、利用网络购物”内容,设置的问题是“反映经济生活中哪些道理”,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出来,说明该问题的设置太难不符合高一学生认知水平不符合学情,但若是对高三学生设置此问题,其综合性则是适度的,如果对高一学生把该问题设置为“生产对消费有哪些影响或作用,这则是适度的”。

这里的反思就有教学中的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或策略。

提高运用教学机智能力的启示:

1.应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内容的亮点,吃透教材所包含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激活和用活教材。

2.坚持以人为本,挖掘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创设融思想性、知识性、生活性、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3..从教材中精心提炼出适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并能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聚焦点凝结在这些内容和问题上,并使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提炼课堂生成。

预设与生成不够理想的案例:《中华民族大家庭》

我在讲《中华民族大家庭》时,在导入新课后预设了“民族知识看谁懂得多”知识竞赛环节,由于在课前对学生的查找资料、搜集知识准备安排调度不够,致使竞赛环节不活跃,甚至冷场,根本无法让学生懂得“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道理,生成不理想。

在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知识时,我让学生思考:目前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因为民族不团结而战火不断、民不聊生?这一现象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学生只能列举出极少数国家,而在讨论“启示”及知识拓展环节,学生更多只是强调我国各民族很团结这样的结论,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既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本归纳不出来。

讲述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预设了“民族和谐图片你说我评”环节,学生限于表达能力以及对相关政策了解太少,所以评说很空,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大家庭意识,加深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

提高运用教学机智能力的启示:

1.应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内容的亮点,吃透教材所包含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激活和用活教材。

2.坚持以人为本,挖掘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创设融思想性、知识性、生活性、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3..从教材中精心提炼出适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并能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聚焦点凝结在这些内容和问题上,并使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提炼课堂生成。

精彩课堂来源于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

2008年,该论文发表于《试题与研究》; 精彩课堂来源于“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不等于不要预设。面对千变万化的数学课堂,不去预设则难以应付自如。预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教学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的,生成可以预设。 ㈠准确预设----保证生成的有效 兵家言: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思考,明确的安排,自觉预估课堂中师生,生生等多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经验,各自的知识结构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 ㈡弹性预设——促进生成的发展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富有创见的预设,但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得毫无疏漏,故有必要在备课时进行弹性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生成。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结果。 二、调整预设,强化生成 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

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数学论文_数学论文

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数学论文_数学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数学论文文章内容由收集!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数学论文预设就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并非是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善的设计。它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是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固定不变、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做了以下探究。 一、精心预设创设生成条件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即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结果。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认真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内容,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让教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出生命活力。 (1)充分预设学生情况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否则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应从预设学生情况入手。因为他们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智力因素都不相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之前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从而思考其对策。然后储存在自己弹性预设的空间内,来有的放矢的施教。因此教师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圆柱体的教学中,我首先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一是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其自主探索;二是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并进一步追溯公式的来源。教师只有尽可能的预设各种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才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2)精心预设课堂提问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历程。从表面上看,新课程内容的难度降低了,但就其实质而言,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心备课也就更为重要了。动态生成的课程更需要教师做到精心备课,在备课中精心预设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设课堂提问:a 抓住教学目标来预设课堂提问;b 紧扣教学重难点预设课堂提问,因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所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认知中存在的困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此次教学活动才会有意义,所以抓住重难点精心预设提问就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潜心挖掘搭建生成平台

(完整版)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为此,教师往往要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课上得好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准备、设计和讲授外,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不少教师都倾向于这样的归因;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所以课上得很成功;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好,所以课上得不顺利。学生配合教师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不插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按照教材的要求特别是老师的标准作出回应,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跟老师唱反调;老师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四个人凑在一起,交流讨

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才能更有目的性,课堂组织才能更具系统性。而实现生成才是教学的最终任务,也是预设的根源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确凿把握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效率。笔者认为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预设 教学是为学生认知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是进行教学预设的基础,脱离学生实际的预设是毫无意义的。 1、整体把握,突出目标。预设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以此确定教学的方向,面向全体同学,确凿定位,突出重点。 2、关注差异,分层预设。预设时要根据个体的发展差异,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弹性设计,避免一刀切,即要保证面向多数,又要兼顾少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自己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发展。 3、注重细节,精心预设,预设不但要明确教什么,更要设计怎样去教、如何导入、课堂的组织、问题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等都要全盘考虑,注重教学环节的有机联系和过渡,使教学能有水到渠成,自然天成之感。 4、充分预设教学中会出现的困难,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中会出现的各种困难,才能更好地对症解决,使课堂中很多的“无意”得到顺利解决。 二、研究教材,创新使用 对教材的创新使用主要体现在,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教师应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实际的意义都要充分理解,只有这样,教材在教者手中才能活动来,长期教学预设才能更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指导竟义。 三、把握课堂教学,实现生成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主要环节,因此,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生成。 1、选择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但要能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气氛。更要与授课内容相结合,利于课堂的教和学。因此,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灵敏选择,或侧重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或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或采取自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等。总之,教学形式要与教学内容恰当结合,相得益彰。 2、确凿定位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教师可以主导课堂,但不应该是主角。教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以启发,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学习,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教学生成才能顺利实现。 3、巧设“遗留”问题,使生成延伸到课堂处。 教学中要弥补课堂,就要布置合适的作业。通常有分为独立作业和课外兴趣活动等内容。作业的布置,要紧密结合教学重点,使作业能起到巩固的作用。有的作业与后面教学内容相关,可让学生对后面学习有思维上的提前准备,有的作业则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知识的意义,培养其兴趣及学以致用的态度,这无疑才是最高境界的生成。总之,预设和生成密不可分,忽视预设,教学就会无绪,而不能实现生成,预设也成无本之木。关于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我们将在今后教学中继续探索。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北塘小学徐玉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不仅既肯定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存在,又强调了课堂生成的研究意义。我认为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制约着教学预设;课堂生成反映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了课堂生成。教学预设制约着课堂生成,课堂生成反作用于教学预设。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追求“人的发展”。这里的“人”应包含“教师”与“学生”两种对象,即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课堂生成。怎样看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呢? (一)教学预设 通俗的讲,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教学预设只反映一个思路,不要过细,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若是教师完全执行预设,可以说他的行为没有变化。好的教学预设是在教师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三维目标”的整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跳出知识本位来设计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因一心想着学生怎样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引导。一节课下来,总以为学生学会的生字的读音,理解了课文内容,能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其实,这远远不够,它不利于学习的长远发展,我们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外是否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卡罗纳》一课,虽然不是讲读课文,我也肯花时间领着学生反复阅读文中描写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阅读大家关心卡罗纳的感人句段,让学生想象大家得知卡罗纳失去母亲悲痛欲绝的消息会怎么想?激发学生与作品在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 Do you like…”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 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 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

?篓芜=生 第11期2007年11月 NO.11^40v.2007 中国教育学刊 Joum酬oltheChin∞eSocietyofEducaliOn 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 【摘要】教学具有预谴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性。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不能偏废。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不应当忽视课前的精心顸设;预设和生成需要兼客兼顾、五动共生。 [关键词]撷设;生成;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002-4808(2007)11一0052-03 教学具有预设陡与生成性双重特性。课程改 革对我国过去统得过死的僵化教学进行了变革, 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 是,实践中存在的过于强调生成而弱化预设的不 良倾向,却有矫枉过正、以~个极端代替另一个 极端之嫌。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没的和 谐统一。 一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不能 偏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 就是预设,它包括筹划与设计。“我们常常是先 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经历那 些事;先在想象中设想,我们需要什么,预设些 什么,再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那些事物。”Ⅲ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 筹划设计。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 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学预设包括教学主题、时效、行动主体和形式等4个要素。以时间为标准,可以把预设分为长时预设、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长时预设主要是指周期或单元预设;短时预设主要是指课堂课时进程预设和板块预设;即时预设主要是指教学中的意外预案和情境反应。3种预设各有优劣和主要适用范围,因而在实际运用时 应当注意发挥各自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本文所 论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教学预设,即上述的短时 预设和即时预设。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它为相关成员确定了活动目标、任务、主题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教学主体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一个好的预设,总 是符合一定的目的方向,可行可检,能发挥协调 作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o 尽管教育者往往在教学前就预漫了教学的过程,但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在事物的发展过 程中。一些因素尤其是具体的情景是难以预见 的,因而教学中常会产生许多生成性的问题。 什么是生成?生成就是创生或生长。生成可 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者预设的;另一类是教育 者不曾预设的。新课程倡导“生成’陛”教学观,要求从生命的高度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口。注重教学的生成,契合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日+ 预设与生成,既对立又统一,关键是要适 时、适度。 二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不能忽视课前的精心预设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统得过死”。新课程对统得过死的僵化教学提出批判,有助于增强 一 丢 一警 =一 赢 ~淼 蚕 :l垂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问道 ■本期对话嘉宾 ■陈茵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陈华忠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副校长 ■齐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徐振升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刘春丽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第一中学教师 ■代安荣重庆市铜梁县大庙中学教师 ■对话主持:郭瑞发现高效课堂密码(4)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本期“问道”,锁定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和非预设性生成等问题展开多元时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概念解读: 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郭瑞: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齐刚: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陈茵: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关系解析: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 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

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大学选修课论文

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大学选修课论文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全文如下: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 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 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 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 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 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 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 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 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 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 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 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 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 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 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 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 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 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 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堂教学的预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根本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是我给你教啥,你就学啥,完全使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2、生成性课堂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更应“以生为本”,高度认识到“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于是,当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老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即充满了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二、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的。其实不然,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下面就科学课堂教学谈谈对学生最易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情变化。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疑难问题。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方进行深入预设。 3、预设延伸拓展 新课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认为科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等同,要求我们拓展科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阅读生活这部无字词典来获取信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了解他们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与途径,做到胸有成竹。但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预知的。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时,要树立正确的课堂观,灵活应对并使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且做到及时记载,及时反思,为下一次的预设作好铺垫,打好基石。所以,我以为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融,而是水火交融,似一对孪生兄弟。 三、科学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预设成功是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预设教案,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就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超越教材。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教者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乐于参与,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归总应用题”时,教材先是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是,今天的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与教材内容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不会感兴趣。教者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0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在小组讨论中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由于题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也就容易掌握。 2.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就说明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在预设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者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

2013年《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学习总结

2011年《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 个人学习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提升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建立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结合读书学习总结如下: 一、坚持的指导思想: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教材为重点,以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达到的读书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做到的读书活动

1、读书选择积极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制定好本学期读书学习计划,认真读《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 2、活动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注重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使自身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 四、践行的读书活动: 1、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记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使自己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2、边学习,边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学校:翁奇明德小学 教师:杨绍平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谁轻谁重,二者关系如何处理,综观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可以总结这样几点经验:(1)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有效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2)预设是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设计。生成则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3)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中预设不可少,生成价更高。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最大限度的精彩,使预设和生成能够和谐共生,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阅读是以文字为载体,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凭借,教师和学生开展双边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离不开预设,期望精彩的生成。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预设,促进阅读教学的精彩纷呈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阅读教学中有效预设的几个条件 叶澜教授认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效的预设就难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预设的引导。因此,阅读教学中有效的预设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是教师有效预设的前提,教师必须对文本有深入细致的理解,才能使教学预设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教学过程的预设必须与文本内涵紧密结合,不同题材的文本应有不同的预设策略,这种预设的理性模型特征为:阅读期待激发有效,问题引导方向明确,版块特征明显,不细枝末节,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有效生成。 3、预设的环节,环环相套,丝丝入扣,疏而不漏,密而不繁,行云流水,有利于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预设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二、阅读教学中精彩生成的特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生成是教学的重要进程。是师生双方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复杂性的重要体现。生成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

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和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是课 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成就课堂的精彩。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既有预设内的 生成,也会遇到一些意外的偶发事件。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 行程。” 那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精心预设,成就自然真实的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在充分预设教学 方案中,需要预留出课堂的弹性教学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的动 态生成创设条件。要预设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呈现方式,而并非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 问话;预设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结果的可能性,而并非学生对应教师问话的每一个 答案。要预设会用到哪些学习策略,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在读懂教材的 基础上,读懂学生和课堂,在备知识的基础上,备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这些都是为充分 的预设做准备。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质量愈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是教师经验的积累,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 学智慧。 二、弹性的预设,实现智慧的生成 生成是预设的发展,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 能说预设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教学需 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预设要预留出弹性的区间,为生成提供空间。若预设牵引 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少。教学使之成为艺术,需要智慧的生成增添色彩。教学 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为前提下的生成性教学。教学有全面的预设会使课堂充实,而 弹性的预设会使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 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上能不能生成、生成什么样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教 学班会出现不同的生成结果。但教师是可以判断的,是可以取舍驾驭的,如何理智地筛选生成、有效地使用生成,需要教师能冷静地梳理课堂教学,智慧地驾驭生成资源,实现教材之 外的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教师要能够迅速判断学生生成的内容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对“奇思妙想”,教师要进行“点石成金”式的引导;对于“胡思乱想”,教师要让学生“头撞 南墙”及时回头。这都需要教师的判断力。同时教学的预设是宏观规划,而课堂的实施过程是将现场不同的生成有机地整合、合理地重组、科学地辨析,从而实现智慧灵动的课堂。 三、预设之外,成就不期而遇的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当教学不按照固有的预设展开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重新梳理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 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顺应学生需要的可调节的富有班级个性化的过程,从而彰显师 生的智慧。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这 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 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 随意生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 和视野的范围,围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当课堂出现未曾预见的生成时,需要教师 从容面对,宽容接纳,理智筛选,用智慧应对生成,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12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观的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无比期待那种充满灵动的、富含生命力的智慧课堂的出现。不经意间,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是应该“预设”还是“生成”的讨论硝烟四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全面了解学生,理智认识生成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做出怎样的回答?……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既随心所欲,又学有所得。 三、精心设计弹性方案,适时促进生成 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在备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