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过关检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过关检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过关检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过关检测

章末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在红粒高秆的麦田里,偶然发现一株白粒矮秆优质小麦,欲在两三年内能获得大量的白粒矮秆麦种,通常用的育种方法是

() A.自交育种B.诱变育种

C.人工嫁接D.单倍体育种

答案 A

解析小麦为高等被子植物,花小,为两性花,可利用自交育种进行选育新品种,自交育种省去了人工去雄、授粉等复杂的操作工序,是最简单常用的方法。小麦一般无法用人工嫁接方法。由于白粒矮秆性状已出现,不需要诱变育种。

2.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下面对这五种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涉及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B.都不可能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

C.都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操作

D.都不能通过产生新基因从而产生新性状

答案 A

解析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单倍体、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

3.下列有关育种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F1自交后代有可能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诱变后的植株一定比诱变前的具备更多的

C.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育的种自交后代约有1

4为纯

合子

D.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种和原品种杂交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A

解析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有害性,诱变后的植株不一定比诱变前具有更多的优良性状。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得到纯合子,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种是四倍体,和原二倍体品种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

4.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

B.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筛选培育抗病毒新品种

C.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加速育种进程

D.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子西瓜年年制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答案 B

解析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如杂交水稻;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的脱毒苗没有病毒,但不一定能抗病毒;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加速育种进程;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所以必须年年制种,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子西瓜年年制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5.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人工诱变可培育出合成人生长激素的大肠杆菌

C.种子长成植株过程中会出现基因重组

D.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

解析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用花药离体培养成的植株染色体数目为正常植株的一半,应为染色体数目变异。人工诱变产生新的基因,但不会产生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种子长成植株的过程为有丝分裂,不存在基因重组。

6.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产生新基因的是

() A.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

B.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

C.用花药离体培养小麦植株

D.用X射线处理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答案 D

解析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用X射线处理后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选项A的原理为基因重组,选项B、C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7.在小麦开花前要对用于杂交实验的植株进行去雄处理,原因是

() A.防止异花传粉B.防止自花传粉

C.便于采粉和授粉D.保护雌蕊和雄蕊

答案 B

解析小麦属于自花传粉植物,所以小麦在用于杂交实验时需要进行去雄处理,防止自花传粉。

8.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广,农民需要每年购买玉米杂交种。不能自留种子来年再种的原因是

() A.自留种子发芽率低

B.杂交种都具有杂种优势

C.自留种子容易患病虫害

D.杂交种的有性繁殖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 D

解析玉米杂交种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如果留种会

造成减产。

9.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答案 A

解析利用人工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率;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结果不能产生新的基因,能够形成新的基因型;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当四倍体植物与二倍体植物杂交就能形成含三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由这样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就是三倍体。

10.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的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质粒DNA分子重组,并且在大肠杆菌体内获得成功表达。图示a处为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质粒DNA结合的位置,它们彼此能结合的依据是

()

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半保留复制原理

C.基因分离定律D.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 D

解析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质粒相结合的部位是由同一种限制酶切出的相同的黏性末端。由于相同的黏性末端碱基互补,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黏性末端相互连接在一起。

11.某水稻品种是纯合子,生产上用种子繁殖。控制水稻高秆

的基因A 和矮秆的基因a 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水稻抗病

的基因B 和控制水稻感病的基因b 是一对等位基因,两对

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

的培育矮秆抗病(aaBB)的水稻新品种的方法。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 )

A .③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

B .④过程应在甲植株生长发育的时期进行处理

C .乙植株中矮秆抗病个体占50%

D .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其中③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应该在幼苗期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乙植株实际上就是F 1的配子经加倍后形成的,F 1可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aB 、Ab 、AB 和ab),aB 型配

子经加倍处理后形成基因型为aaBB 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4,该育种方法的原

理是染色体变异。

12.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 )

①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③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④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⑤将健康人的正常基因植入病人体内治疗基因病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⑤

答案 C

解析 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属于太空育种,其原理为基因突变;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属于无性生殖,应用的原理是动物体细胞细胞核的全能性。

13.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③→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答案 B

解析分析题图,①→②过程和①→④→⑤过程为杂交育种过程,但培养目标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AAbb个体,后者是为了获得aaBB个体。杂交育种操作简便,但育种周期长;⑦过程是多倍体育种,⑦过程发生的染色体变异是由于秋水仙素抑制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而产生的;③⑥表示的过程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

14.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

A.1

8 B.

3

8

C.1

16 D.

3

16

答案 B

解析设抗病基因为A,感病为a,无芒为B,有芒为b。依题意,亲本为AABB和aabb,F1为AaBb,F2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

株后,剩下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

2Aa、

1

4AA、

1

4aa,剩下的植株

套袋,即让其自交,则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为1

1

4?

?

?

?

?

Aa自交得

1

4aa+

1

4(aa)=

3

8。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4分)

15.(22分)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所示的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另一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

(2)图中①和④基因组成分别为______和______。

(3)(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三)过程采用的方

法称为____________;(四)过程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__________。

(4)(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______;如果让F1按(五)、

(六)过程连续自交2代,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________。

(5)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的基

因型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Ⅰ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2)DT ddTT

(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4)13 12

(5)DDtt ︰Ddtt ︰ddtt =1︰2︰1

解析 图中(一)过程属于杂交过程,作用是把矮秆和抗病性状组合到一个植株上。图中(二)是F 1种下后,开花时产生花粉(雄配子)的过程中要进行减数分裂,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后产生4种配子(DT 、Dt 、dT 、dt)。根据图中可知,①的基因型是DT ,②的基因型是dT 。图中(三)是培养单倍体的过程,一般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图中(四)是诱导染色体加倍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经诱导后长成的植物体一定是纯合子。从图中不难看出,③④⑤对应的基因型分别是DDtt 、ddTT 和ddtt 。Ⅰ是单倍体育种,Ⅱ是杂交育种。图中(五)过程是指F 1自交的过程,其后代中的矮秆抗锈病植株的表现型虽符合要求,但其中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

只有13,还有23是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其基因型分别是ddTT ? ????13和ddTt ? ????23。如果再让其自交一代,各种基因型比例的

计算方法是:ddTT 自交后代仍是ddTT ,占总数13;ddTt 占总数23,自交后代

中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ddTT ? ????14×23、ddTt ? ????24×23、ddtt ? ??

??14×23。所以ddTT =13+14×23=12。题中第(5)小题的计算方法是:③⑤的基因型分别是DDtt 和ddtt ,因为两个体中的第二对基因都是tt ,不论是自交还是杂交,对后代基因型的比例都没有影响,所以只要考虑DD 和dd 就可以了。

16.(22分)豇豆具有抵抗多种害虫的能力,根本原因是豇豆体内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 Ⅰ基因)。科学家将其转到水稻体内后,却发现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CpT Ⅰ蛋白质的积累量不足。经过在体外对CpT Ⅰ基因进行了修饰后,CpT Ⅰ蛋白质在水稻中的积累量就得到了提高。修饰和表达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pTⅠ基因是该基因工程的__________基因。“信号肽”序列及“内质网滞留信号”序列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在①过程中,首先要用________酶切开,暴露出________,再用__________连接。

(2)②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测修饰后的CpTⅠ基因是否表达的最好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1)目的脱氧核苷酸限制性核酸内切黏性末端DNA连接酶(2)转录(3)让多种害虫食用水稻叶片(4)目的明确培育周期短可以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由图中看出“信号肽”序列和“内质网滞留信号”序列可以与CpTI 基因拼接在一起,因此,它们应为DNA片段。豇豆是供体,CpTI基因为目的基因,受体是水稻。检测CpTI基因是否表达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害虫食用

水稻叶片,然后观察害虫的反应。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II)知识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 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1:高豌豆 F1: Aa ↓?↓? 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 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i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i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 :高豌豆X矮豌豆P:AA X aa F 1: 咼豌豆F1: Aa F 2:咼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 1 1:2 :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 i X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 i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 i)Dd (高茎)X dd (矮茎) Dd (高茎):dd (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 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 黄圆X绿皱P YYRR X yyrr J F 1:黄圆F1: YyRr J F 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Y_R_ Y __ rr yyR —yyrr 9 : 3:3:1 9 3 : 3 : 1 在F2代中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R(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 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 Yr、yR、yr,数量比例是:1 :1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 3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六章 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1、细胞是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有丝分裂过程(重点)(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分析)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实质:染色质复制) 1)前期:两消两显一散乱(①核膜、核仁消失;②出现染色单体、纺锤体;③染色体 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2)中期:形定数清晰赤道齐(①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②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 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最便于观察。 3)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③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 4)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间期:动物细胞因为有中心体,间期要进行中心粒的复制。 (2)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 物细胞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末期:子细胞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由细胞板扩 展形成细胞壁;②动物细胞由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5、﹡无丝分裂: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例:蛙的红细胞)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特点:持久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不可逆转性) 2、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1)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全能性,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细胞核仍保持全能性。 (2)全能性比较: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4、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如骨髓中的造血干 细胞,能分裂分化产生血细胞(如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 5、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6、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了解) 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新陈代谢减慢;②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③色素积累(如:老年斑);④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7、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8、细胞凋亡对细胞有利,细胞坏死对细胞有害。 9、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 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的特征:①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10、致癌因子:①物理因子;②化学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 11、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抑癌基因: 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细胞癌变原因: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练习及答案讲解学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练习及答案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选择题 1.有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板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 B.同源染色体配对通常发生在分裂前期 C.在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D.在分裂中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 2.下列选项中,两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可呈周期性变化的是( ) A.蛙的红细胞与淋巴细胞 B.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杂交瘤细胞 C.人的胚胎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 D.牛的精细胞与精原细胞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看不到染色体的原因是( ) A.未用龙胆紫染色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够 C.口腔上皮细胞不分裂 D.口腔上皮细胞是死细胞 4.同一细胞中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的染色体数之比和DNA分子数之比分别是( ) A.1∶2和1∶2 B.1∶2和1∶1 C.1∶1和1∶1 D.1∶1和1∶2 5.有关真核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无丝分裂过程核膜不消失 B.动物细胞仅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D.无丝分裂仅出现于高等生物的衰老细胞 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癌变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 B.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生理过程 C.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D.细胞编程性死亡与基因表达无关 7.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步骤包括:①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转换高倍镜;③把分裂中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④将洋葱根尖永久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④①D.④③②① 8.人体内衰老的红细胞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 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②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③某些酶的活性降低④呼吸速率上升⑤色素积累增多⑥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⑦细胞核体积增大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⑥⑧D.①②③④⑤⑧ 9.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够无限增殖 B.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C.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都可以正常进行细胞的分化 10.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要学好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整理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⑴、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⑵、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⑶、200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⑷、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①、2010年,人口要控制在13.6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②、2020年,人口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③、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后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⑴、对粮食需求增大,要求开垦土地,必然破坏植被。 ⑵、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⑶、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⑷、淡水缺乏。

⑸、环境污染加剧。 3、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情况 ⑴、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三分之一。 ⑵、人均淡水不足世界人均淡水四分之一。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破坏因素: ⑴、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⑴、影响因素 ①、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发,超过再生能力。②、工农业、城市布局不合理。 ③、环境污染严重,超过自净能力。④、人口增长过快,生态负担加剧。 ⑵、危害: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酸雨等。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 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 数都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不再复制........ )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5、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7、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1)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2)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P15) 五、受精作用的过程(课本P 25)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 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课本P 30)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合。 (课本P 3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六章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大约占细胞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实质:染色质复制)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定数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加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重开始)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间期:核糖体,中心体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线粒体全过程。有单体出现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单体消失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 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间期:动物细胞因为有中心体,间期要进行中心粒的复制。 (2)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②动物细胞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末期:子细胞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由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②动物细胞由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 七、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分裂结果:增加细胞的数目 分化结果:增加细胞的种类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种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特点:①高度分化②基因没改变例如:胡萝卜根组织的离体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2N→4N→2N(2)核内DNA含量变化规律:2N→4N→2N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2-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cl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 2- 、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生物必修(I I)知识总结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 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 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 1:高豌豆 F 1 : Aa ↓↓ F 2:高豌豆矮豌豆 F 2 :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 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 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 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 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

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1.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 人均耕地减少; b. 燃料需求增加; c. 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 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 我国应对的措施:a. 控制人口增长 b.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二.全球环境问题:a. 全球气候变化 b. 水资源短缺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 e. 土地荒漠化 f. 海洋污染 g. 生物多样性锐减 1.温室效应CO2等温室气体 2.酸雨大气中SO2过多 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4.海洋污染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大气进入 5. 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植物园、动物园)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 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 a. 保护生物多样性 b. 保护环境和资源 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习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2.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宜于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导学案

2013-2014学年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编制:陈娇明审阅人:陈其生审批人:时间:2013.11.7 第六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描述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学习重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知识结构】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预习案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 1982年,我国将__________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_______ ________明显下降。 (2)前景 由于_____ _____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2010年,人口总数(不包括港、澳、台)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峰值___ _______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例题1】下列有关计划生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

2013-2014学年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编制:陈娇明审阅人:陈其生审批人:时间:2013.11.7 B.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C.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D.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是有限的。 (1)增加(2)减少(3)破坏(4)加剧 【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例题3】到2050年,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千克计算,中国共需要粮食9.84亿吨,需要每公顷产 量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A.达到这些目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量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三、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2)加大保护的力度(3)监控、治理的污染(4) 加强保护和的建设(5)推进。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课本118页问题探讨中的图片,思考: (1)造成人口如此拥挤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整个地球也已经“人满为患”,也有人说人口膨胀已经使地球超载,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重点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2

生物必修(II)知识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 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 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1:高豌豆 F1: Aa ↓?↓? 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 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第3页共17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