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

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

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

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

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

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

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

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

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

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

1、人格概述

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

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二、性格

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加强三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

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气质

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

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

3、气质可塑性强;

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

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体液说:

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

2、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

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生理基础

1、胆汁质,强而不平衡;

2、多血质,强、平衡、灵活;

3、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

4、抑郁质:弱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2、放任型;3、民主型。

八个阶段

1、0~1.5岁信任对不信任;

2、2~3岁自主对羞怯;

3、4~5岁主动对内疚;

4、6~11岁勤奋对自卑;

5、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

五、自我意识的发展

含义:自己对自己对周围关系

自我意识的构成:1、自我认知;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1、3岁(生理自我);2、少年期(社会自我)3、青春期(心理自我)

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

1、社会性认知发展: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呆板到灵活;④从具体到抽象

2、社会性交往的发展:①与父母的交往(从完全顺从到开始反抗)

②与老师的交往(向师性、依赖性)

③与同伴的交往(水平较低)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个别差异

智力

定义:几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结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智力测验: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1905年)(智龄的概念)

2、斯坦福-比纳量表(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比率智高)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

智力的理论: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1、流体智力2、晶体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七种智力:言语、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自知影响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影响2、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智力差异:1、类型差异2、水平差异3、表现早晚差异4、性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定义: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类型:1、场独立和场依存;2、沉思型和冲动型;3、复合型和发散型;4、具体型和抽象型。

教育意义: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式;3、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

性格差异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情绪特征;3、意志特征;4、理智特征

类型差异:1、内倾;2、外倾

教育意义:性格差异影响学生的发生、速度和质量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概念:1、广义指一切偏离正常状态的儿童2、狭义指聋盲哑,弱智和肢体残疾儿童

类型:1、智力超常儿童;

2、弱智儿童①可教育的智力落后;②可训练的智力落后;③严重的智力落后

3、学习困难儿童

4、聋盲哑儿

教育:1、随班就读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和分类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学习:①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变化相对持久③反复经验引起的

包括:①人类的学习②动物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①以语言为中介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具有社会意义

学生学习:①间接性学习为主②组织计划性③差异性④为了全面发展

2、学习的分类

结果分类(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

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内容(冯忠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2、规律:①获得与消退②刺激分化(相似的刺激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

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二、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

1、理论观点:①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

②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2、学习主律:①准备律②练习律③效果律④地位: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

1、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的差别①应答性行为:被动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② 操作性行为:主动地(操作性条件作用)

2、观点①学习的实质来源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②基本规律:正强化/负强化;逃避/回避;消退/惩罚

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观察学习①主要②保持③再现④动机

强化的分类:①外部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

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一、顿悟-完型学习理论(苛勒、考夫卡、韦特海默)

1、格式塔心理学特点:研究心理或意识的整体

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完形对情景的顿悟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

学习观: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环节: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

内容:目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原则:内部动机(动机原则);教材结构(结构原则)

呈现顺序(程序原则);及时反馈(强化原则)

教育意义:学习的目的是形成认知结构

动机原则(难度控制),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三、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奥苏贝尔)

1、学习的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3、先行组织者:①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引导性材料;②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四、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1、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①信息流②控制结构

第四节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

1、意义: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马)

3、理论: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②学生中心的教学观③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类别:个人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

2.观点:①知识观②学习观③学生观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含义

激发、维持,行为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活动学习行为

二、基本成分:1、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状态,学习需要(学习内驱力)

2、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

三、分类:1、作用时间:近景直接性的,远景间接性的

2、诱因来源:内部、外部

3、成就动机: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四、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

五、动机和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倒U型曲线;

2、中等动机最有利;

3、最佳动机任务难度递增递减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1、理论内容: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求职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理论启示:①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②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

二、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1、定义:力求又快又好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人分两种:追求成功、避免失败

3、教育意义:控制作业难度,不要太难和太易

三、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1、六因素:能力、努力、运气、任务、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2、三维度: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3、六因素和三维度的对应关系:能力、工作难度、运气

4、教师应该努力使得学生归因于什么:努力程度

四、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1、定义:人们对自己的主观判断;

2、作用;

3、影响因素:个体的成败经验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简介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激发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二、分类

1、性质:正/负

2、时间:顺/逆

3、抽象水平:垂直/水平

4、内容:一般/具体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早期的:

1、形式训练说:①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②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③迁移是自动的、自发的

④ 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的结果⑤不太科学的

2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①迁移是有条件的,不是自动的②必须要有相同告诉③迁移是具体的

3经验类化说(贾德):①原理概括越好,迁移越好②水下击靶实验

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①对事物关系的认识是迁移的条件,关键是顿悟②小鸡觅食实验

二、现代的: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①认知结构式迁移的中介变量②认知结构的特点:可利用、可辨别、稳定

2、产生式理论(安德森):①相同要素说的现代翻版②用于技能的迁移③两项任务之间有产生式的重叠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式和态度;定式是重复先前操作引起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迁移有积极和消极的效果。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二、促进教学:

1、精选教材(双基教育);

2、合力编排教学内容;

3、合力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含义和分类

定义: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①陈述性知识1、用语言直接陈述的知识获得保持提取

2、程序性知识(技能)具体过程和步骤陈述程序化自动化

二、知识的表征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①命题和命题网络②表象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①产生式②产生式系统③大块的知识

三、类型

1、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①符号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②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与原认知结构关系①下位学习派生类学习

②上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

四、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一、知识直观

1、分类①直观②模象③言语

2、性质模象直观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3、如何提高(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强度律②差异律③活动律④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的概括

1、如何概括:正例:包含着概念的本质特征的例证反例:包含着还年的非本质特征的例证

2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概念的学习

1、定义: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包括:内涵、外延

2、科学概念的掌握:①以感性经验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合理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③充分利用变式;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

一、保持与分类

1、记忆系统:①瞬时记忆1秒以内容量大图像记忆为主选择性注意

②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5~9个组块听觉编码复述

③长实记忆永久存在意义编码(表象、语义)分类储存

2、遗忘:①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

②影响遗忘效果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3)识记的方法(4)时间因素(5)情绪和动机

③遗忘的学说(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2)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同化说(奥苏贝尔)(4)动机说或压抑说(弗洛伊德)(5)信息提取失败说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重视复习方法,防治知识遗忘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合力安排复习时间

④复习方式多样化⑤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二、知识提取

1、再认:直接间接有意无意

2、回忆

第四节记忆概述

一、概念记忆是对一定对象的保持和再现

二、品质1、记忆的准确性2、记忆的准备性3、记忆的快捷性4、记忆的持久性(快准久准)

三、分类1、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形象、逻辑、情绪、动作

2、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长时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概念1、练习2、合乎法则3、活动方式

二、知识与技能的关系1、技能是知识的基础;2、知识又反过来影响技能的获得

三、分类1、操作技能;2、心智技能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

一、定义学习而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二、特点1、客观性2、外显性3、展开性

三、形成阶段(冯忠良)1、操作定向①品质②结构③控制④效能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四、培训要求1、示范和讲解

2、学生练习练习曲线①开始进步快②中间有高原期③后期进步慢④总趋势进步,暂时退步

3、有效地反馈

4、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概述

1、含义: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特点: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二、形成阶段

冯忠良形成阶段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原型内化

三、培训要求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阶段要求,正确使用言语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一、定义: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二、特点:①操作与监控②外显与内隐③主动与迁移

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对外的)

1、复述策略(机械记忆)①利用随意识记或有意识记;②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过度学习;

③多钟感官参与,排除相互干扰;④整体识记和不分识记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

⑤划线;⑥朗读、默读、抄写、默写

2、精细加工策略(理解)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编歌诀、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形象联想法

②做笔记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数学应用题画图帮助理解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结构)①归类策略②纲要策略主题纲要法:提纲符号纲要法;流程图、关系图、层次网络图

二、元认知策略(对内的)

1、定义:对认知的认识,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2、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

3、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①统筹安排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合理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

3、努力管理

4、学业求助策略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训练原则(煮花生特见效)

1、主体性:学生

2、内化性: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

3、生成性: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4、特定性:因材施教

5、有效监控:对自己使用学习策略效果监控

6、个人效能感:培养自信

二、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1、元认知2、教学反馈3、教学时间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①定义:给定信息的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

②三要素: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障碍

③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2、问题解决①定义: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认知操作

②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关键步骤

4、检验假设:直接和间接经验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指对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途径都一一加以尝试

2、启发式策略: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将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为若干子状态更加迂回曲折

②爬山发③逆推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①定势:重复先前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②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3、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五、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积累策略、通过练习、形成习惯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定义以及与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1、个体产生的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合,但核心是发散思维

二、特征

1、思维独特性

2、多种思维的结合,因发散思维为核心

3、发散思维的特征(创造性的特征):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

4、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5灵感状态

三、过程

1、准备期

2、酝酿期

3、豁朗期

4、验证期

四、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民主氛围

2、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①其基本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③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④两者并非线性关系

3、个性:①幽默感、抱负水平、容忍模糊与错误

②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

五、创造性的培养(必须要背)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4、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特点畅所欲言、鼓励标新立异、重视数量、提出改进意见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态度和品德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1、定义: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2、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1、定义: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和道德有差别(品德个人的、道德是社会的)

2、成分(三因素说)

(1)、道德认识既是核心成分又是基础

(2)、道德情感三个部分①直觉的②想象的③伦理的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高低的标准关键性

三、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1、联系①内部心理状态②都由知情行三部分组成

2、区别①范围不同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第二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方式:对偶故事法

(1)阶段(两阶段)①他律(10岁以前)以行为结果判断,没有自身道德体系

②自律(10岁以后)以行为原则判断,有自身道德体系

(四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②权威阶段③可逆性阶段④公正阶段

2、柯尔伯格:研究方式:道德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①惩罚与服从定向、②相对功力取向

(2)习俗水平(9~20岁)③寻求认可取向、④遵守法规取向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的部分人)⑤社会契约取向、⑥普遍伦理取向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过程:

1、依从:分为①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采取和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②服从,在权威命令下,放弃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情境性

2、认同:①实质:对榜样的模仿②特点: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3、内化: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费斯廷格)先决条件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水平

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培养方式

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含义:①过错行为;②不良品德行为: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

2、矫正的基本方法知情意行,人际关系,因材施教

①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②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③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④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意义和标准

1、健康的含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良好的、持续的一种心理状态与过程

②特点:无心理疾病、积极地发展状态、最佳状态

3、人的心理健康三个级别①一般常态②轻度失调③严重病态

4、标准:①准确的知觉②良好的人格③自知,自尊,自我接纳

④自我调控能力⑤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生活和工作高效率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1、多动综合症:①定义: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②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

2、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不是由于智商低下引起的

3、儿童焦虑症和考试焦虑: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儿童厌学症:又称学习抑郁症:①定义: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②表现:情绪消极、悲伤;消极的认知倾向;动机缺失;躯体疲劳、失眠等

5、儿童恐怖症:①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

②学生中较常见的是社交恐惧

6、儿童强迫行为:①强迫性计数②强迫性洗手③强迫性自我检查④刻板的仪式性动作

可分为强迫性行为和强迫性思维

三、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①意义: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日常教学的补充

②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③途径:社会、家庭、学校

2、学校心理健康①途径:心理健康课,学科教学,团队活动,个别辅导,小组辅导

②内容:学习,人格方面生活,生涯方面

第二节心理评估

一、含义:根据心理学的方法搜集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评鉴,确定其性质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参考框架:1、疾病模式;2、健康模式

三、方法:1、标准化方法(心理测验)①人格测验②能力测验

2、非标准化方法:①评估性性会谈,是最常用的方法,专用技术有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②观察法③自述法

第三节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

1、定义①在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②运用心理学专门知识③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

2、目标①学会调适②寻求发展

3、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②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主动性③个别化对待,整体性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1、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2、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三、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基本方法:①强化法、代币奖励法②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较为

复杂的行为③示范法,惩罚法④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①全身松弛训练(焦虑症)通过改变肌肉紧张,以应对情绪紧张

②系统脱敏法(恐惧症)对当事人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

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的事物,不再敏感

③肯定性训练(自信)肯定性行为:请求、拒绝、表达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艾利斯)ABC疗法:事件、对事件的看法、情绪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概述

1、定义: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结果

2、功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定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重点)

1、布鲁姆①认知: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②情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念体系,价值体系个性化

③动作技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2、加涅目标教学的分类①言语信息,动作技能②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表述①具体目标②产生条件③行为标准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

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

一、基本要素:1、教学事项2、教学方法3、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教学事项(九大):1、引起学习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予以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三、教学环境:教学物理(灯光和温度)和社会(校风、班风)环境

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

一、概念: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用的一切活动计划2、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的区别

3、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的初始状态、教师自身的特征、教学环境

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1、以教师为中心:指导性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①发现教学(布鲁纳):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发现抽象的原理

②合作学习:学生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4~6人)

③情景教学: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④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自身的自由成长

3、个别化教学:(1)程序教学①提出者:普莱西发明教学机器、斯金纳

②定义: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按一定程序呈现让学生回答并反馈

③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2)掌握学习①提出者:布鲁诺②要求:把内容分成小单元,掌握80%进入下单元,是乐观

的教学策略,只要时间足够,都能答对内容80%

(3)计算机辅助教学①交互式,及时反馈②以生动形象呈现信息③自定步调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概念: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功能:1、维持功能(基本目标)2、促进功能(主要目标)3、发展功能(最高目标)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①参与式②监督式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1)形成的三个阶段①松散②联合③集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2)定义:教育行政部门,编制,职权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非正式群体(1)学生在互相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团体(2)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一致程度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协调(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4、影响群体成员的力量总和(勒温)

(1)群体凝聚力①定义:吸引力②标志:班集体成功与否重要标志

(2)群体规范: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3)课堂气氛:①定义: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②包括积极、消极、对抗

③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勒温提出的集权、放纵、民主);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内的人际关系①吸引与排斥②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定义: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分类: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自我促成的纪律(最终目标)

4、任务侧成的纪律

三、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课堂三要素: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景;

2、座位分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重要

四、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简答)

1、建立课堂规则

2、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自律品质

五、课堂问题行为1、定义:不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不能正常参与学习的行为

2、分类:①外倾型:攻击行为②内倾型:注意力涣散

3、应对:①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调控②惩罚③参与学习活动④进行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学评价分类

1、相对、绝对、自身(评价基准)①常模参照评价:以若干个体为基准,跟基准对比得出相对位置

②标准参照评价:对象之外确定标准,进行比较判断优劣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

2、定性、定量(评价表达)

3、诊断、形成、总结(评价功能)

4、内部、外部(评价主体)

5、单项、综合(评价范围)

6、正式、非正式(严谨程度)

二、教学评价功能:诊断、检验、导向、改进

第二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专家编制,可信度高,不能针对每个学校和班级的特点

二、教师自编测验

1、题型(1)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论问题、问题解决提

2、特征(1)信度:重复测量是否得到相同结果;(2)效度:测验测得的东西是否是研究者真正想测的;

(3)难度: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4)区分度:一道题目是否能区分出好学生和差生的区别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

2、观察①行为检核表②轶事记录③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

4、档案袋评价①教师请学生主动收集学习成果,评价学生成长过程

②实施过程:组织计划、资料收集、成果展示

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1、评分①绝对评分②相对评分2、合格与不合格3、其他报告方式,定性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认知特征①思维能力②组织教学能力③口头表达能力

2、人格特征①教师的热心与同情心②富于想象和激励的倾向性

二、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使得学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一、课时计划1、灵活、具有预见性2、根据学生先前知识

二、教学过程

1、课堂规则;

2、维持注意;

3、教学内容①先回顾再呈现教学内容②用实力加以导入;

4、教学策略

5、练习①把握时间②给予反馈③不要求安静,关注学生回答的问题;

6、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非必须手段

三、课后评价1、新手型更关注与细节2、专家型更关注学生的成长

第三节教师职业成长

一、成长历程(福勒和布朗)1、关注生存2、关注情景3、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途径1、观摩教学①组织化观摩②非组织化观摩

2、微格教学①定义:少数人,较短时间,小型教学,设置录像

②特点:训练单元小

三、反思教学经验

1、定义:教师以自我的教学活动为对象,自我审视的过程

2、插入: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波斯纳)

3、教学反思的方法:(布鲁巴奇)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课堂管理试题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课堂 管理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4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 :高于 B:接近 C :不低于或者高于 D:同等于 2、列尖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 A?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B. 学校免收学费,可以适当收取杂费 C. 施行以当地教育局为主的管理体制 D?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开除学生的权利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尖学习过程的—。 A ?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 ?可行方案 D. 思维程序 4、”五四”时期的著名儿童散文《落花生》作者是。 A:许地L1J B:冰心 C:郭沫若 D:周作人 5、梦是一种__ A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 :白日梦状态 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双眼视差是一知觉的重要线索。 A ?时间 B?深度 C. 运动

D. 所有 7、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8、在我国心理学通常按照个体把14?18岁的人群叫做_____ A:少年期 B:学龄中期 C :青年初期 D:青年中期 9、下列选项中,与“李宁和刘翔是运动员”的判断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孟菲和王芳是主持人 B:孟春和李雪是同学 C:魏来和万青是夫妻 D:刘晓庆和邓婕是同乡 10、What happened to Mr. Zhu? He spoke in _ voice in today's class that I could hear almost no thi ng A: so low B: such a low C: so high D: such a high 11、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A .痕迹衰退说 B. 干扰说 C. 同化说 D. 动机说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尖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科技 B:经济 C:综合国力 D:教育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绪论 识记: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得科学。 领会: 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得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得教育专著就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得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得发展与科学技术得进步,一批教育专著得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得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得《大教学论》被认为就是最早得具有比较完整体系得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得《普通教育学》,被认为就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得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得《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得“活动课程”。 3、教育学得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得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得《新教育大纲》与凯洛夫主编得《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产生与发展 识记: 1、教育得起源有三种不同得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得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得界限。(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得“无意识得模仿”。(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就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与心理说得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得。主要观点就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就是有目得、有意识得活动;c、原始得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就是教育活动得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得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得培养来实现,与人得发展得需要密切相关。 识记与领会: 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得教育就是指,凡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得影响,都就是教育,包括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几个方面得影响。 (2)狭义得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得需要与个体身心发展得特点,在教育者得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得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 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与谐地发展。 2、教育有什么样得功能? (1)教育得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得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得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得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2017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卷

2017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心理 健康教育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锻炼 B:榜样 C:说服 D:陶冶 E:重视个别差异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____ A: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 3、我国的学校产生予()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唐朝 4、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性质是____ 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 B:教学的唯一工具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5、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____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E: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培养劳动者是____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活到老学到老”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 A:义务教育思想 B:素质教育思想 C:终身教育思想 D:民主教育思想 9、教师方某常给学生起侮辱性绰号,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方某的这种行为,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 A:行政处分或解聘 B:行政警告或拘留 C:行政强制或拘留 D:行政处罚或解聘 10、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单词ball(球),再学习football(足球),这属于()A.一般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具体迁移 11、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__。 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 1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13、关于制定教育目的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E: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矛盾 14、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负向迁 B.原型启发 C.思维定势 D.功能固着 15、下面不属于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A:睡眠不足 B:情绪低落 C:人际关系不良 D:经常感冒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一规律的反映。( B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出人们选择教育方式受到下列哪种理论的影响( B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决定论 D.心理决定论 1.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C )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 A.分组教学 B.小班教学 C.个别教学 D.大班教学 2.( A )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A.丹瑟洛 B.尼斯比特 C.皮连生 D.鲍斯菲尔德 3.“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 C )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4.马斯洛认为,下列哪一项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 D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的需要 D.审美需要 5.阅读技能是一种( C )。 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6.下列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的是( A )。 A.学习任务 B.兴趣 C.自我效能感 D.归因 7.看到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8.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9.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的是( C )。 A.学习驱力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1.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在原因的是( A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12.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 )。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 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 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 至6 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机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 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2.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它功能的现象称为 功能固着。 3.对小学生来说,监控策略主要体现在集中注意和领会监控上。 4.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划分成两大类,它们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 识。 5.完整的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6.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称为策略学习。 7.创造性一般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构成。8.皮亚杰认为,6—8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9一10岁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巡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皮亚杰称这一阶段为自律水平的道德阶段。 9.由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激起学习动机称为外部动机。而要求掌握、 10. 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时的同化学习属于正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 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 3.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A.试误说B.社会学习理论 C.发现学习理论D.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

小学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填空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称为心理科学独立地标志。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是脑的机能。 4.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技能分工:额叶语言觉,颞叶听觉,顶叶运动觉,枕叶视觉。 5.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6.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四种: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7.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8.梦是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 9.情绪发生的较早,为人联合动物所共有,而感情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共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10.心理学产生二大源头: ①来自古代哲学。 ②来自古代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11.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问其香;入鲤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 ⑴“万绿丛中一点红”……知觉的选择性。 ⑵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002个组快。 ⑶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创造想象。 ⑷读科幻小说,人们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听《梁祝》随之想象故事情节…………………………………再造想象。 ⑸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⑹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⑺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⑻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 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 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 ________________领域里的______________的科学。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答案: 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 2、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3、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4、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B )。- a.一般迁移b.顺向迁移c.特殊迁移d.逆向迁移j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C )阶段。 a.感知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 )。 a.苛勒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c.贾德d.桑代克 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A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D )。 5 a.每天跑步b.视力下降c.装修房屋d.不怕见生人了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从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以下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欢迎阅读。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4、实验法: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 5、问卷法:是将所要了解的内容及其表现归结为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或项目单,然后依据取得的样本进行评分或评级,以测知被试的心理状态或特性。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2、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客观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系统性原则: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 5、教育性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 6、实验室实验:实验室专门的仪器勒温-----蔡伐尼克效应 7、自然实验:阿格法诺夫-----拾柴火它的一般程序:1、进行初试2、选择与设立等组3、施加影响4、进行复测 5、对比分析 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得思想,主张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中的问题。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心理学体系,他的实验心理学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霍尔主张复演说他被称作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 9、桑代克190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10、乌申斯基被誉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普杰列夫 188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第一步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1 潘菽邵瑞珍韩进之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1.A[解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A[解析]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3.C[解析]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 A.计划式策略 B.规则式策略 C.启发式策略 D.算法式策略4.C[解析]手段一目的分析是纽厄尔和西蒙提到的最重要的通用的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 5.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5.A[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 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6.C[解析]题干所述是刺激泛化的定义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 1.社会期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角色期望来看这属于( )。 A.素质期望 B.形象期望 C.职业期望 D.师德期望 2.奥苏贝尔认为学校应主要采用( )。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无意义的机械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有意义的合作学习 3.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的道德情感是( )。 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4.教师先准备预备性材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的教学 策略属于 () 。 A.概念形式策略 B.先行组织者策略 C.认知发展策略 D.行为练习策略 5.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 。 A.教学大纲 B.学生综合水平 C.教材的特点 D.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6.学生在几次学业成绩测验中得分比较一致,则说明这个测验具有测量的( )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7.下列关于正负强化与惩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 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 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 育价值 8.某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说明该教师处于( ) 。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9.为了有效地观察知觉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下列不属于这种感知规律的是( )。A.强度律 B.活动律 C.层次律 D.差异律 10.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 )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1.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12.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13.“学习风格”概念的提出者是( ) 。 A.桑代克 B.塞伦 C.布鲁纳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2.从众: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可以说,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 ☆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5.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在独立活动中已经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他人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 7.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8.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合作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1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 12.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4.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力量。 15.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16.性别差异心理是指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不同心理表现和心理特点。 17.功能固着是指人在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被其惯常的用途束缚,很难想到它的其他方面功能的心理现象。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19.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 20.气质是个体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2.聚合思维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又称求同思维和辐合思维。 23.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及其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