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打造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版本

2019年打造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版本

打造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版本

摘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建设总是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会一成不变,社会建设实践自然也不会千篇一律,“包治百病”的固定套路和模板显然是不存在的。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在社会建设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有的仍然习惯于套用过去的“老模板”搞“老一套”;有的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洋模板”,结果水土不服、事与愿违。积极有效推进社会建设,必须深化对新时代社会建设的认识,着力打造社会建设的新版本。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建设总是与一个国家的生

产力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会一成不变,社会建设实践自然也不会千篇一律,“包治百病”的固定套路和模板显然是不存在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建设实践。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善于根据生产力发展阶段变化推动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使社会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从社会经济变革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日趋复杂,社会流动明显加快,社会建设需要关注的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从社会主要矛盾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

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当前,社会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然任重而道远。从潜在的风险挑战来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向互联网渗透,碎片化、泛娱乐化、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传统社会治理思路已明显滞后。同时,还存在重大疾病、生态环境危机等不确定性风险,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这些都考验着社会建设和治理模式。新老问题和挑战交织叠加,是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也是西方国家未曾遇到过的。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建设实际,不断推动社会建设创新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为新时代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一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扶贫等体制改革,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努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二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出实招、求实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

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等社会应急管理能力。

各类公文写作技巧五篇

一、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

一则公文标题,如同一个人一般,同样要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符合语法规范,既不能“缺胳膊少腿”,也不能“随机组装”、变换位置,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和任意变通的空间。关于公文标题的结构,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出了明确规定: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要求三要素必须兼具,不得随意省略成分,以标明由谁发文、为什么发文和用什么文种发文。严格来讲,除了这三个实词性元素,还包括两个虚词性元素,即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之间的连接介词“关于”、事由和文种之间的结构助词“的”。一般而言,这五个元素的顺序不能调换,要严格按照“发文机关名称+关于+事由+的+文种”的总体结构和规范格式进行排布。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不能缺省介词“关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又如,《关于××集团有限公

司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其中发文机关是“××集团有限公司”,不能挪位至介词“关于”之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再如,《××集团有限公司表彰决定》尽管标题三要素兼有,但要素之间缺少连接词,且事由未作具体说明,不能笼统用“表彰”二字概括,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表彰××××的决定》。

二、标题语言的简约之美

公文标题的简约之美主要反映在标题语言的简明扼要、精约简省。一方面,要尽量使用简单好记、通俗易懂的词语,方便阅读者记忆或转述,切忌冗长拖沓、晦涩难懂。一般来讲,公文标题以不超过三行为宜,如果字数确实过多,可以根据文件的主要内容、关键性词语等作合理简化。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同志在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及关于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关于加强司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这则标题包括三个被印发文件的标题,看起来相当繁冗、复杂,对此可采取概述法,将印发文件名称概括统称为“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

表大会三个文件”,瘦身成“《××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文件的通知》”,如此则容易记住、便于传达,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三、标题表述的精准之美

这里的“精准之美”,其一是事由表述的精准性。公文标题中的“事由”应与内容高度相符、契合,要通过准确提炼,全面、清楚地反映出公文的主旨,避免出现事由概括不准、表意不清而引起歧义、费解甚至误解等问题。要使阅文者通过标题即可了解发文机关的行文目的,以及公文的基本精神和中心内容,从而提高公文阅读和流转的效率。例如,《××大学关于土地问题的请示》这则标题便让人无法从字面上获取关键信息,是单位想申请划拨用地还是转让现有土地,是解决校舍用地面积不足问题还是协调土地权属纠纷问题?属于典型的表意含糊,阅文者只能通读文件后才能得知发文机关请示的真正意图。特别是若出现同一单位需要在同一问题上多次发文的情况,不论是对发文单位还是收文单位,都会造成公文收发办理、档案查找借阅等多个环节的不便或麻

烦。公司标题事由表述精准、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四、标题外观的规范之美

除了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标题语言的简约之美、标题表述的精准之美,公文标题还要讲究外观形式的规范之美。一直以来,国家党、政、军等各类机关都对公文标题的美观性做了相应的要求。如2000年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公文标题的位置在“红色反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2012年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则进一步提出“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

关于写作基础知识五则

一、命令,简称令,是领导机关颁发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它具有权威性、指挥性和强制性。就行政系统而言,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乡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权发布命令。其最常用的有:公布令、行政令、嘉奖令。它的写作要求是:

(1)必须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发布命令;

(2)要注意各类型命令写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语言要准确、凝练、庄重有力;

二、议案,是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开会期间审议使用的一种书面文件.它的特点主要有:

(1)行文关系及办理程序的法定性;

(2)行文内容的单一性和可行性。

三、可以提出议案的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有关机构及人员以及人民代表。议案可分为由职能机构提的议案和由人民代表提出的议案。它的写作要求有:

(1)提出的问题重要且已具备解决的条件;

(2)要注意提出的权限和时限;

(3)要注意行文格式和办理程序。

四、决定,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的指导性公文。其特点主要是性质重要、政策性强和有约束力。它的类型有指挥型、个案型和知照型。各类决定的写作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决定的标题由决定机构、决定事由、文种三部分构成。决定的正文,三种类型的写法略有不同。决定的文字,要准确、鲜明、简洁。以便于领会和执行。

五、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其特点有二:即表达群体意志、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决议的主要类型有决策部署和结果公布两种类型。

六、指示,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其特点主要是针对性和原则性。按照指示内容涉及的范围,指示可分为:

(1)涉及全局问题,带普遍性的指示;

(2)涉及局部问题,带特殊性的指示。

总的来说,指示的写作,要以政策把握方向,内容要明确扼要,条理要清晰。

七、意见,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发表的对工作有指导性质的文件。依据发表见解机构地位的不同,其类型可包括直接指导型和批转执行型两种类型。意见的写作要注意内容的政策性、原则性,对下级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表述条理要清晰等等。

新时期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

新时期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
第 1 题:持续的较高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包括什么?( ) A.失业率是按照人力资源部门的报表 B.失业率是按照劳动保障部门的报表 C.没有参加失业保险人不统计在里面 D.需要到政府部门登记才能统计进去 第 2 题:随着发展社会的具体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属于( )等层次概念。 B.中 第 3 题:当前我国就业的新特点有哪些?( ) A.持续的较高的城镇调查失业率 B.国有部门就业形成一种新的大锅饭 D.相对于较低的城镇登记失业率 第 4 题: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到更多地依赖于国内消费哪些对策?( ) A.转变发展方式 B.应对新的挑战 C.保证中国经济在未来时间 D.在新的条件下持续的发展 第 5 题:( )是中国一种特殊不同于国际上的工作组织。 D.单位 第 6 题:( )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指标。 B.就业 第 7 题:中国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一方面( ),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状态。
A.高端消费

第 8 题: 1994 年—2009 年 3 月, 居民储蓄从 2 万多亿元增加到 24.7 万亿, 年均增长 18%,
相当于当年全国 GDP 的( )。
C.四分之三 第 9 题:事业单位需要采取合理的机制运营。
A.正确 第 10 题:第二、三产业从业者比重为 80%是国际制定大众消费到来的指标。 B.错误 第 11 题:金融危机的反思:扩大( ),依赖国内消费,保证健康、持续的增长。 D.内需 第 12 题: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近 1000 万的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而返乡。 B.错误 第 13 题:农民出来工作考虑的因素:一方面,多挣钱,另外一方面,背井离乡的生活代价、
成本等各方面的问题。
A.正确 第 14 题:1994 年—2008 年税收总量从 5000 多亿元增加到 5.4 万多亿元,年均增长了
28%。
B.错误 第 15 题:影响消费的政策问题包括什么?( ) A.教育 C.医疗 D.住房 第 16 题:教育需要转化思路,与市场相接近,通过增加( )降低教育价格。 C.供给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_问题与建议

在我国,社会组织的主体是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类组织,也曾被统称为民间组织、民间 非营利组织。现代政治学、社会学认为,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是构成和谐社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文/孙伟林 第三,加强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维权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的质量。 政府应加强对三方协调的领导,吸纳工商联、个体和私企协会进入企业代表的组织,提高其代表的广泛性。与此同时,完善各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工会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关于职工权益的事项。在部署工作、检查监督、考核评估等环节形成联动机制。应通过制度安排,赋予工会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各种决策听证的权利,完善政府决策程序。 第四,强化劳动保护立法和劳动执法,解决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和有法不依的问题。 我国劳动立法和执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劳动立法在很多重要领域仍然是空白,如《就业促进法》、《劳动关系调整法》等劳动领域不可缺少的法律至今没有出台。二是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往往可操作性较差。三是有法不依,致使劳动违法成为普通现象且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当前,除了要进一步加大立法力度,还特别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法律规定上加大对劳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进一步强化劳动执法,切实解决劳动监察机构力量不够、难以应付日益增多的劳动违法案件的问题。应在制度安排上支持工会参与涉及职工利益问题的调查处理,赋予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处理权,直接参与侵犯职工权益案件的处理。 第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解决基层工会工作过分薄弱的问题。 强有力的企业工会,是推动企业尊重员工、公正对待员工的最重要的力量。构建互利合作的劳动关系,前 提条件就是工会必须成为与资方对等的、代表劳方利益的主体。工会不一定采取与资方对抗的办法来维护职工利益,但工会必须强大到足以使资方不得不把其当作“合作”的对象。 为此,一是要进一步推进企业工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把基层工会组建纳入党建工作规划、目标任务和整体考核评估体系之中。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行上级工会指导下的企业工会负责人由职工直接选举的办法。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工会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维护力度,对阻挠工会开展工作、对工会工作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四是进一步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完善的行政救助和司法救助制度。 第六,广泛宣传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和重大贡献,在全社会树立互利合作的和谐劳动关系理念。 要在各种宣传媒体开设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专题栏目,不断提高各级党政对党的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工厂企业、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推动社科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加强对新时期工运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研究和教育。要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决策层认识到,不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也不会有企业的健康成长,更不会有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柳可白等:《当代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工运研究所郭跃等:《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个重大问题》) (作者: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海南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笔谈 Penconversations

2019年打造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版本

打造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版本 摘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建设总是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会一成不变,社会建设实践自然也不会千篇一律,“包治百病”的固定套路和模板显然是不存在的。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在社会建设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有的仍然习惯于套用过去的“老模板”搞“老一套”;有的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洋模板”,结果水土不服、事与愿违。积极有效推进社会建设,必须深化对新时代社会建设的认识,着力打造社会建设的新版本。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建设总是与一个国家的生

产力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会一成不变,社会建设实践自然也不会千篇一律,“包治百病”的固定套路和模板显然是不存在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建设实践。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善于根据生产力发展阶段变化推动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使社会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从社会经济变革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日趋复杂,社会流动明显加快,社会建设需要关注的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从社会主要矛盾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

如何看待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42226045.html, 如何看待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许生凤 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2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70年,“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成立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步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概括和形象表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既是政治上的宣告,更是理论上的创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时代变化的科学把握。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原则”,依法治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原则;依法治国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全新论断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普遍热议。对于置身于新时代的人们而言,洞悉新时代產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现实性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因为科学的理论总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抽象概括。“时代”作为一个频用且多义的词,原本指时空概念,是历史学中惯用的术语。而“新时代”则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新时代产生的理论渊源 新时代既是政治上的宣告,更是理论上的创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时代变化的科学把握。恩格斯曾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虽然它的根深深扎根于经济的事实当中,但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也即是说,任何理论创新都需要吸收和借鉴前人的思想成果。新时代也不例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新时代产生的理论渊源。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时代”是被广泛使用且高频出现的热词,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域对时代做了不同注解,但是他们将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划分时代依据的基本原则是一贯的、明确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表明,社会主要矛盾是划分时代的根本标尺。也即是说,时代转化是依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参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个角度”来判定我国未来发展方向。是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概括和简洁话语表达,继承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准确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

社会建设新时代与社会法制新发展

社会建设新时代与社会法制新发展 董文勇 2012-09-04 19:57:41 来源:中国法学网 【关键词】社会建设;社会法;社会保障;社会法制 【作者简介】董文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任务,"社会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被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比肩的高度。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建设时代,保民生、促发展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我国正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社会建设也需要纳入到法治的轨道,实行社会法治。在法治国家推进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完善社会法律制度,依法构建各种社会福利制度,使公民的社会权利切实得到法律保障。 关于什么是社会法,我国理论界存有很大的争议,目前法学界主要有四种学说,包括泛义社会法说、广义社会法说、中义社会法说和狭义社会法说。泛义社会法说认为,社会法是一种法学理念、法学思潮或与"自然法" 或"制定法"两相对应的一种法律;泛义社会法说认为,社会法是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中义社会法说认为,社会法是剔除了经济法类的第三法域中的剩余部分的总称;狭义社会法说认为,社会法是现行法律中一个独立调整某类法律关系的法律,一般指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核心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我国较多学者持狭义说,认为我国社会法主要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即便如此,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劳动法分为劳动公法和劳动私法,而只有劳动公法即工会法、就业促进法等属于社会法。我国立法机关对"社会法"则采取了一种客观务实的态度,全国人大将社会

法列为我国法律体系七个法律部门其中之一,然而,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社会法的范围并不清晰。在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社会法即指"社会保障(安全)法"(Social law),而在法国,社会法不仅包括社会保障法,还包括劳动法。若采取保守的视角,将社会保障法等同于社会法,是否合理?实际上,近年来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均将"社会保障"与"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分开表述,并提出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法学界的通说则认为,"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四项基本内容。 社会法所指为何?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因为科学合理的理论是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构建完善的先导。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社会保障法都不应当是社会法的全部内容。 "社会保障法"在学理上无法替代"社会法",这是因为:第一,价值目标不统一,社会优待法、社会福利法的宗旨在于改善和提高公民的社会权益,与"保障"或"安全"的内涵相去甚远,二者基本上没有关系。第二,"社会福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不确定,几乎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乾坤袋"。即便是从狭义的"福利"如"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等概念来看,也仅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与其称之为"福利",不如名之为"保护"更为实在。第三,社会保障法体系之子体系的划分逻辑不连贯,其中以"优抚安置法"最为突兀;在"社会福利法"体系内,弱势群体福利和文娱福利之间更是无法划分到一起。第四,"社会保障"概念的确定多少带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或"行政"的色彩,没有完全体现出公民的社会利益诉求和社会共同(民主)治理权利,而"权利至上"、"权利核心"是法治的最根本准则。

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议题、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

理论 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议题、发展现状 和趋势探讨 O 文丨卢磊黄小娟 图片新闻近日,湖北省竹山县麻 家渡缜星源阳光儿童托管家园开展"梦想与风箏齐飞”活动,老师带 着留守儿童给风筝彩绘,然后放飞, 让孩子Cl 感受春光,释放压力。 摄彩/朱本双张红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新时代背景 基层社区治理伴随着整个社会发展 进入转型期。综合来看,我国社区治理和 居民服务需求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复 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具体表现是:其 一,包括社区养老、儿童照顾与保护、 新老市民融合、困难群体服务等在内的 新老问题深度交织在一起,问题和需求 的复杂性有所增加;其二,社区居民的 需求内容越来越多元,需求层次越来越 高;其三,较多相对普遍的问题和需求 也内含特殊性,比如区域差异、文化差 异和社区类型差异等元素往往使得社区 治理和服务供给中复杂性和特殊性糅合 在一起。自下而上的居民需求和利益诉 求期待基层社区治理的更大作为和主动 开放。 党政重视和顶层设计促使社区治理 迎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 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 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 良性互动”,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 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社会 治理体制是一脉相承的。概括起来,其 中最明确的关键词是多元共治,即通过 党、政、企、社、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和 协作,共同推动社区建设和服务更新, 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区社会组织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重 要力量。 社区社会组织成为新时期社区工作 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力量。单靠政府和社 区“两委”进行的社区管理已经很难应对 日益复杂化的社区治理难题和多元化的 民生服务诉求,横向拓展社区治理和民 生服务供给侧力量成为一种必然方向。 在由单靠政府和社区“两委”管理向多元 主体协作治理的推进过程中,社区社会 组织是在地性和持续性最强的一种内生 力量。在当前社区党委和居委会行政事 务繁多、行政色彩较浓的现实状况下, 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供 给上发挥优势并有所作为。 社区社会组织日益突出的作用获得 基层政府和社区的认可。社区社会组织 具有在地性和可持续性强的突出特点, 其较为熟知基层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的 重难点工作,在社区环境治理、助老助 残服务、文化建设、空间再造和便民服 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亦能 够以组织化和规范化的方式有序引导愿 中国社会组织2019年 第9 期

新时代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建设研究

新时代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08T16:04:36.51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4月08期作者:李绍坤刘同一 [导读] 随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多元化的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增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体育社会组织需要迫切发展的现实需要。 李绍坤刘同一(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多元化的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增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体育社会组织需要迫切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体育社会组织;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4-214-01 1前言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等承担。从政府体育工作的战略部署来看,体育组织建设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体育社会组织扎根于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在动员群众参与体育、为体育提供组织活动的平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体育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应根据当前中国人民体育发展的总体需求,积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具体而言,应当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完全体现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整体的工作思路。 2 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的现实需要 体育领域的改革创新与建设体育强国的总体目标仍然不能兼容,体育需求与体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长期以来,体育公共服务由政府体育部门提供,整个过程效率不高,面对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体育需求,国家政府一元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普通大众的体育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认,迫切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共同参与治理公共体育服务,共同来承担公共体育服务。 2.1 体育社会组织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 如今,我国已从政府主导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体系过渡到政府市场社会共同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体系,改变了政府的供给方式,确定了社会力量的重要性,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丰富人民物质生活,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社会空间的日益拓展有助于包括体育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生存和创造,使其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中间地带有所作为。成熟的体育社会组织可以更有效的与政府沟通,提高政府在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效率,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的目标。体育社会组织以人民群众为服务主体,真实的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好提供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 我国的体育发展如果只是依靠国家单方面的努力的话,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每一方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众多,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它们贴近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快速响应不同的体育需求,提供个性化、全面和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育社会组织具有政府和市场所不具备的能力,它可以作为政府和市场的调节剂,协调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起着独特地作用。 2.2体育社会组织能够满足群众健身参与基本体育需求 体育社会组织可以满足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我国一直在强调政府转变职能,放权于体育社会组织,但这忽略了人民群众地重要性,近些年人民群众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思想的转变,要明白为谁服务,才能更好的解决“如何去服务”的问题。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基本的组织需求特征,依据人民群众基本的组织需求,建设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社会组织在建设初期大多属于自发性的组织,因地域特点的不同、参与人员的不同,各种各样的体育组织孕育而生。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组织框架的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如何去满足群众基本的组织需求,还应当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所存在的组织需求的差异,而体育社会组织的这种全面性恰好可以满足我国日益增多的体育需求。 2.3体育社会组织是是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较为严格的控制了各类体育社会资源,体育组织一般由国家推动,按照自上而下的逻辑产生,这时的体育组织受到较为严格的政府控制,无论是合法地位的取得、组织人事关系的配置、组织生存资源的获取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这时的体育组织基本上是政府组织向社会的延伸。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有组织的自上而下的开展体育活动,体育社会组织无法真正的参与到决策当中,体育社会组织的建构逻辑需要做出改变。托克维尔的研究验证了政府减少对社会干预的重要作用,体育社会组织“自上而下”的构建逻辑成为主流,体育社会组织获得相对自治的能力,当体育社会组织获得自主管理权时,它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与基层群众。 2.4体育社会组织是影响人们体育价值和体育行为的重要要素 体育社会组织可以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基础体育器材(十五分钟健身圈),将锻炼场地建在身边,围绕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随时随地的参与体育活动。体育社会组织可以以领头羊的身份,引导人民群众自发性的开展健身活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让体育锻炼真正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另外,体育社会组织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积极地传播全民健身的价值、知识和技能,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的体育能力。 3 总结 体育社会组织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参与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服务社会的建设,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将成为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钟武.胡科实践取向与推进模式: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的战略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6):19-24

准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准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了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为进一步把握和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涵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揭示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影响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如果说过去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发展“量”的不足问题,新时代则向我们提出了发展“质”的提高问题。 1.如何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科学判断有利于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的规律,以及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已经解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已进入世界前列,过去出现的产品数量、质量、种类与人们需要的不一致,生产与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已经得到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准确表达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从不高到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大幅增强。要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当前人民需要的全面性。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吃饱穿暖早已不是问题,而是希望吃好穿好。尤其是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济建设、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概括当前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需要,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层次更高,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追求更多的是美好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