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之“礼”

论语之“礼”

论语之“礼”
论语之“礼”

《论语》之“礼”

在《论语》中,“礼”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它既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制度规范,又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同时还是种种仪式的内在核心。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中共出现“礼”74次。例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②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③

……

小由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大至国家的治国之策,都渗透着一个“礼”字。可见,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安家治国,孔子对“礼”都是十分看重的。

一、“礼”之本

《论语》中对“礼”的阐释涉及方方面面,看似零散,其实自有其一套体系,都有一个“礼”之核心蕴含其中,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呢——

《说文解字》曰“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④

由以上比较权威的三种解释,可以把“礼”归纳为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礼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⑤“礼”包括了由君主到平民各阶级各阶层的行为规范,它对从诸侯会盟到婚丧嫁娶,从祭祖先到祭鬼神的各种仪式,都有着具体的规定。“礼”是一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说它是一部无形的社会的法律,它明确且严格地规定了上下等级、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其二,是指一种为人处世,仁爱忠信的情感态度和内在表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情感的准则。那么,“礼”其实就是“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强调“礼”的贯彻实行要从自我做起,不断地克服自己不好的思想情绪,让自己的行为恢复古礼的标准,这样才能符合“礼”的标准,体现“礼”的精神。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陶冶情操,才会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仁人君子,养成理想的人格。所以,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可见,孔子心目中的“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条文,而是要以“仁”作为其内在核心的一种价值观。同时,孔子还指出,对“礼”践行是要发自内心,是要拥有恭敬、真诚的态度的。例如: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⑥一般人认为能赡养父母、供养父母就算是孝顺了,但孔子认为只有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

①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摘自《泰伯》,《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③摘自《述而》,《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④摘自百度百科“礼”词条;

⑤摘自《后汉书荀爽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基础上对父母和颜悦色、态度尊敬才能称为真正的孝顺。可见,礼节的行使离不开“仁”,离开“仁”的“礼”,仅仅是留于表面,而丧失了内在的真情实感,显得做作而虚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崇尚和赞同的“礼”,并不仅仅是“礼”的形式、原则,而更在于拥有“仁”的内涵的“礼”。正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只有内在的主动的接受和服从,才能真正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只有以“仁”的思想来建立礼制,把作为外在规范的“礼”导向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情感上,才能使“礼”不再是一种强制推行的等级制度、行为规范,而是一种能够通过个人修养和精神调节而达到的内在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才是孔子真正想要保留和强调的“礼”。

二、“礼”之辩证的发展观

春秋中后期,周室衰微,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权利和威信,整个统治已经名存实亡。随着礼崩乐坏,诸侯僭礼越礼的事件不断发生,“礼”的政治权威性走向衰退。孔子就处于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然而面临礼崩乐溃的政治局面,孔子仍大力主张复礼。

这里的“礼”指的是“周礼”,孔子取法周朝的礼仪宗法制度,把它作为衡量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标准与尺度。正如他所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这里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他所主张的“复礼”并不是指要回到周公时代,而是要在变通的基础上继承。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从周礼的一些祭祀仪式可以看出,这种人文的礼仪中始终贯注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缅怀之情。礼仪不是一种冷冰冰的外在形式,而是人们内在心理情感的表达。因此“礼”本身就意味着内在、外在的和谐统一。可是到了春秋末期,人们逐渐丧失了内在的敬畏之心,缅怀之情。孔子认为这种内在情感的丧失是礼崩乐坏,天下失位的主要原因。因此,孔子强调要继承的,更多的应该是人们逐渐遗失的一种敬畏、恭敬的内在情感,外在仪式只是这种情感的载体。

例如: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③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在今天人眼里看,跪拜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在过去却是整套制度的一部分,代表着责任与敬畏。孔子认为,这种“礼”是不可废的。从此也可看出,孔子对礼仪形式的外在物质载体并不是特别强调的,他所注重的是能体现“礼”之内在情感的行为规范。

孔子对“礼”的继承是发展和更新的,既保留了“礼”之根本,又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加以变革,这种去粗取精,辩证发展的观点,不得不说是孔子思想的一种进步体现。

①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论语》之“礼”,在中国社会流传发展了差不多二千余年,发挥和体现了它巨大的思想和政治作用,它的历史功绩是我们无法否定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和历史性,正如胡适所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礼学。《论语》之“礼”于春秋战国,是进步的,但是之余明清、近代乃至今天,就不可并而论之了。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些东西便开始僵化凝固,徒存形式,失其精神,如后世所称的“名教”、“礼教”。这也成了人们攻击孔子的一个依据。实际本不应该如此,“礼”是内外和谐一致的,是变化发展的,它本身是自由灵活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被人们赋予了形式和物质载体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论语》之“礼”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批判,也要反思自己,像孔子继承周礼一样,我们也可以辩证地认识和发展《论语》之“礼”,取其精华,保留“礼”最初的精神,发扬中华礼仪之邦的真正风范。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

【2】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钱穆,《孔子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括、总结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 括、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论语中的礼 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礼学无疑是孔子毕生从事的主要课题,也是孔门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

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左传·僖公十二年》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公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孙子必亡。”那便是在聘享中骄横失礼而站错了自己应有位置的例子。在当时这被认为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孔子一再强调“立于礼”(《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另一方面,琐细小事如礼帽用什么材料制作,“麻冕,礼也”(《子罕》),坐下取什么姿态,“原壤夷俟”(《宪问》),以及《乡党》篇所记孔子日常衣食起居言行,也都有礼规定着。可见礼确乎包罗万象。 孔子重建礼制制度,为的是解救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以仁为本,以礼为法。仁礼社会就是理想社会。要建立一个仁礼社会,关键在于社会个体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

《论语》 说礼

《论语》说礼 《论语》是记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为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那就是“仁”、“礼”、“中庸”。其中“礼”作为孔子思想的三大核心之一,是孔子毕生推行的理念,更是孔门教学的主要内容。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 那么礼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同时礼又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致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礼的制约。所以《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亚圣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边纺纱织布维持生活,一边全部心思地关注着孟子的成长。因为家住在墓地附近,所以孟子就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些模仿送葬类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迁居到一个市场附近。可是发现孟子很快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的事来。孟母就又迁居到学堂的附近。当时学堂里的先生不仅教学生们读诗书,明白做人的道理,还教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和接物的礼仪。自从住到学堂附近后,孟子不但能将学到的经典,常常背给母亲听,还能自然地在生活中模仿学堂先生的行事和礼仪。孟母看到学堂对孩子的教化作用,就选择在此定居下来。这件事后来被称作「孟母三迁」,广泛流传至今。 孟子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了。有一次他因为有急事,顾不上敲门,就匆匆忙忙的直接跑进了卧室里,不料却看到他的妻子居然蹲在房里。那个时候,妇

《论语》中“礼”的专题

---------------------------------------------------------------最新资料推荐------------------------------------------------------ 《论语》中“礼”的专题 《论语》礼的专题学习北京市第 67 中学高二语文组周丽娟 2019 年 6 月学而第一※1.12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5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 / 12

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第二※2.3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23 子张问: 十世可知也?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

---------------------------------------------------------------最新资料推荐------------------------------------------------------ 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3.3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3.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 汝弗能救与?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3.8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3.9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3 / 12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目录 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 第二节言行之礼 (3) 第三节礼乐 (3) 第四节典章制度 (4) 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 第一节名物之礼 (5) 第二节言行之礼 (6) 第三节为国以礼 (7) 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 第一节积极作用 (8) 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 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 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 第二节消极作用 (11) 等级制度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论 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如本杰明.史华兹(美)《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4]。总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礼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如礼的起源,周公制礼作乐的性质,周礼的实质和功能,礼与乐,礼与仁等方面。 21世纪,学术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礼的功能,根本精神,思想内涵等角度,阐述了“礼”对当代社会伦理,教育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如刘梦溪[6]在其文章中认为儒家“礼”思想包涵四个部分:约束之礼、礼让之礼、尊重之礼、和合之礼;蔡尚思[7],认为孔子的教育,主要是礼的教育。从整体上讲,中国就是礼的社会。因此本文就在前面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从论语中礼的含义,实践和作用方面综合做一个浅析,使之更好引导中国“礼”之风尚,“礼”之精神。

论语之“礼”

《论语》之“礼” 在《论语》中,“礼”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它既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制度规范,又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同时还是种种仪式的内在核心。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中共出现“礼”74次。例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②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③ …… 小由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大至国家的治国之策,都渗透着一个“礼”字。可见,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安家治国,孔子对“礼”都是十分看重的。 一、“礼”之本 《论语》中对“礼”的阐释涉及方方面面,看似零散,其实自有其一套体系,都有一个“礼”之核心蕴含其中,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呢—— 《说文解字》曰“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④ 由以上比较权威的三种解释,可以把“礼”归纳为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礼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⑤“礼”包括了由君主到平民各阶级各阶层的行为规范,它对从诸侯会盟到婚丧嫁娶,从祭祖先到祭鬼神的各种仪式,都有着具体的规定。“礼”是一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说它是一部无形的社会的法律,它明确且严格地规定了上下等级、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其二,是指一种为人处世,仁爱忠信的情感态度和内在表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情感的准则。那么,“礼”其实就是“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强调“礼”的贯彻实行要从自我做起,不断地克服自己不好的思想情绪,让自己的行为恢复古礼的标准,这样才能符合“礼”的标准,体现“礼”的精神。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陶冶情操,才会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仁人君子,养成理想的人格。所以,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可见,孔子心目中的“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条文,而是要以“仁”作为其内在核心的一种价值观。同时,孔子还指出,对“礼”践行是要发自内心,是要拥有恭敬、真诚的态度的。例如: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⑥一般人认为能赡养父母、供养父母就算是孝顺了,但孔子认为只有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 ①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摘自《泰伯》,《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③摘自《述而》,《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④摘自百度百科“礼”词条; ⑤摘自《后汉书荀爽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论语中的仁与礼

论语导读 试析《论语》中的“仁”与“礼” 摘要:仁与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两者共同奠基于人伦道德实践,仁、礼合一而并重是其基本关系模式。在近现代的中国社会转型中,儒家学者从彰显儒学普遍性价值出发,对仁、礼关系作出了独特的诠释,仁体礼用、仁体新用、仁礼分立是其中最主要的三派观点。反思近现代儒学仁、礼关系论的理论得失,回归儒学重视人伦道德实践的生活世界,确立仁礼之间互为体用、内外并进、多向发展的关系,是儒学当代开展的重要途径。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仁礼相成 引言: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基本思想。如何理解这两部分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理论界颇有歧义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本礼次,仁决定着礼。也有的着重于孔子对礼的强调而持相反观点。实际上在孔子那里,仁和礼不可分割,仁属于价值理性,礼属于实践理性,离开了价值理性,实践理性无从建构;离开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亦得不到落实。从同构互动关系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论语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

论语中的礼

①祭祀之礼 ②规约之礼 学而篇第一 1.12 有子曰:“礼②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②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②,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②者也。” 。 为政篇第二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有耻且格。”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②;死,葬之以礼①,祭之以礼①。”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篇第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②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 林放问礼②之本。子曰:“大哉问!礼②,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②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 子曰:“夏礼②,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②,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②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②也。”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①。” 3.18 子曰:“事君尽礼②,人以为谄也。”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②,臣事君以忠。”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②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②,孰不知礼②”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②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第四 4.13 子曰:“能以礼②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②让为国,如礼②何”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②,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中“礼”相关的言论

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佾》)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孙氏时说:“在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舞乐队, 他这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做呢?”(《八佾》)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说:“你提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铺陈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仪式隆重,不 如悲伤。”(《八佾》) 孔子说:“射礼比赛,主要不在于射穿靶子,因为各人的 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就有的道理。”(《八佾》)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雍也》)

《论语》中论“礼”的相关言论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 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解读_论语_中的_礼_

第3卷 第6期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 o l.3 N o.6 2009年11月JOU RNAL O F CEN TRAL SOU TH UN I V ERS ITY O F FORESTRY&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N ov.2009  解读《论语》中的“礼”Ξ 许双子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 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 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 孔子;论语;“礼” [中图分类号] B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272(2009)06-0013-03 The I n terpreta tion of"R ite"i n The Ana lects of Confuc ius XU Shuang2zi (Schoo l of A rt,Central South U niversity,Changsha410114,H unan,Ch ina) Abstract:Confucius is a great ideo logist and the m ain inherito r of the rites of Zhou in the Sp ring and A utum n Peri od.Facing the age of p rop riety disintegrati on,Confucius hoped to save the wo rld,to resto re an ideal ritual society,therefo re"rite" becam e the i m po rtant content of Confucianis m.A s a m ain wo rk of Confucianis m,T he A nalects of Confucius is valuable to study the though ts of"rite".Starting w ith the concep t of"rite",the paper studies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he A nalects. Key words:Confucius;T he A nalects of Confucius;rite;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儒家思想 中是连接“仁” “刑” “乐”的一个形式桥梁。孔子一生崇尚“克己复礼”,不仅身体力行,更是言传身教。因为对孔子而言,“礼”不仅是构建一个礼制社会的典章规范,更是反映人本天性的精神价值所在。 一、孔子何以重“礼” 1.孔子身世 孔子说“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说他是殷人的苗裔。周武王灭殷商,封殷商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已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见左传桓公元年和二年),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罹华氏的逼迫而出奔到鲁,防叔生夏伯,夏伯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因此孔子便成鲁国人[1]。 《说文解字》对礼的定义是:“履也,所以祀神致福 也,起于神”“从示从曲 豆”,又“曲 豆,行礼之器也。”[2]由此可见,礼源于民间供物奉神的习俗。殷商是奴隶社会,礼记表记说:“殷人尚神”[1],表明礼在殷商盛行。礼在上古时,主要流行于贵族上流社会,孔子乃殷人苗裔,且先祖为宋国宗室,从身世来看,对“礼”可谓渊源颇深,故“殷礼,吾能言之”[1]。 周灭商,周礼继承夏商礼俗。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美文雅的,“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1],因此他遵从周礼。鲁国是为西周奴隶社会制作礼乐典章法度的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当时有人说:“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还说:鲁“犹秉周礼”(闵公元年)[1]。可以肯定,周礼这种精神传统在鲁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还是有根深蒂固的力量。孔子作为鲁国人,他的思想是不可能不受鲁国特定的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鲁尚周礼的这一现实,对孔子的“礼”学思想影响很大。孔子说他“信而好古”[1],对于古礼是很崇敬的。他不仅自己学礼,还命令自己的儿子学诗学礼,他对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1]。足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 2.春秋思潮 春秋时期重“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 31 Ξ[收稿日期]2009210220 [作者简介]许双子(1986-),女,湖南湘潭人,中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括、总结

论语中的礼 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礼学无疑是孔子毕生从事的主要课题,也是孔门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

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左传·僖公十二年》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公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孙子必亡。”那便是在聘享中骄横失礼而站错了自己应有位置的例子。在当时这被认为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孔子一再强调“立于礼”(《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另一方面,琐细小事如礼帽用什么材料制作,“麻冕,礼也”(《子罕》),坐下取什么姿态,“原壤夷俟”(《宪问》),以及《乡党》篇所记孔子日常衣食起居言行,也都有礼规定着。可见礼确乎包罗万象。 孔子重建礼制制度,为的是解救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以仁为本,以礼为法。仁礼社会就是理想社会。要建立一个仁礼社会,关键在于社会个体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克己复礼”的途径。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立足于社会个体。社会最小单位是个人,而后是有血亲关系的家庭,再者是国,最后是天下。从个人的

《论语》中“礼”的专题

《论语》“礼”的专题学习 北京市第67中学高二语文组周丽娟2014年6月 学而第一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第二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 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3.8子夏问曰:“‘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1

论语。礼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很大啊!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事事做得很完备,不如心里很悲哀。”易,是治的意思。孟子有“易其田畴”,在丧礼而言,就是礼节仪式办理周到而没有哀痛之实。戚,则是一心哀痛而表面仪式不足。礼贵得宜适中,奢,易就过于文了,俭,戚就过于质了,两者都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做人处世当先质后文,所以说质是礼之本,实是礼之本。易,还有人解作和易、改变、简单,都不如解作治理好。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孔子所主张的“礼”,最主要的含义就是“行为规范”。这个“礼”的作用包括: 1、政治上的作用: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 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治国家的作用。 2、社会上的作用:所谓“礼教”,通过节日习俗、庆生、婚礼、丧礼、祭 礼等各种社交礼节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人心自觉的作用: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这是孔子最大的贡献, 孔子赋予僵化了的“礼”以“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能够从外在的行为规范中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观照,从而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于修养品德的君子。

论语中的礼完整版

论语中的礼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①祭祀之礼 ②规约之礼 学而篇第一? 1.12有子曰:“礼②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②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②,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②者也。” 。 为政篇第二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有耻且格。”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②;死,葬之以礼①,祭之以礼①。”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篇第三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②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②之本。子曰:“大哉问!礼②,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②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子曰:“夏礼②,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②,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②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②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①。” 3.18子曰:“事君尽礼②,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②,臣事君以忠。”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 俭”“然则管仲知礼②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②,孰不知礼②”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②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第四 4.13子曰:“能以礼②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②让为国,如礼②何”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②,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篇第七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②,皆雅言也。

浅谈《论语》中“礼”的作用

浅谈《论语》中“礼”的作用 摘要:一本《论语》道出了文化的经典,《论语》是孔子儒家文化的体现,恰恰如此,《论语》 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至今影响着我们代代人,本文从《论文》出发谈谈《论语》中的礼的作用。关键词:孔子礼作用 春秋末期,一个极度混乱的时代,礼崩乐坏,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它的权力和威信,周王朝的天下,周王室的制度,也名存实亡。中原各国战乱不断,各国的人民早已无法正常安定下来。孔子正是出生下这样的时代,仿佛是命中注定,而他的一涉足,就是整个人生。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我对禘礼,只待香酒初献灌之后,便不想看下去了。”孔子是如此的失望,可见当时的礼的状况。他崇拜周王室的礼仪制度,周王室的文化,于是,他致力于实践,对君王大夫的劝导,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试图挽救周礼。礼也成为《论语》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字眼。然而礼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礼在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方面的意义。从三条(天地,祖先,圣贤)之礼方面去了解,它具有宗教的意义。此为它也有制度的意义,即所谓礼制,礼制是历代法典的基础。”(1)可见礼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礼作为一项制度,必定有维持稳定,安定社会的作用,同时其目的也必定是向统治者靠拢,保护统治者的利益。礼具有宗教意义,不仅是一项传统,是统治者想根深蒂固于人民思想的一项宗教礼仪。在统治者看来能够始终维持自己个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从礼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礼的作用,通过我的学习和思考,我把礼的作用共分成了三个方面:政治大体系方面,社会环境方面,个人修养方面。这和徐复观先生《谈礼乐》里说的礼乐的作用有点相像。 礼在政治大体系方面的作用; 春秋末期,周王朝的延续,是一个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封建体系,是一个统治者高于一切,贵族次之,人民最“贱”的社会。同时周王朝的坠落,各国为权力争夺,战乱四起。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孙氏以大夫而行天子之礼,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这是孔子不满于鲁君不能制裁其人的放肆。 孔子如此重视礼,可见礼必有上下之分,而不是孔子存心袒护当时的国君。就礼而言,礼之本在于人心之仁,违背礼之事情都是仁心的不善良的体现。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态,肯定会对社会的和谐产生负面的影响。 礼的存在进一步确定了封建的等级和层次。“各种实行礼的活动,其个性化得程度各不相同,个结果是,他们所确立的身份形成了层级系统。这些身份构成一种社会脉络,它通过各种顺应模式的协调而产生意义”(2) 政治的关键仍然依托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国就是家的一个放大。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的确定,形成了有差别的等级关系,正是这种不同之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的大体系。礼在社会环境方面的作用: 礼的存在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符合了社会的情况。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够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通过礼的作用,人民拥有一个很好的精神支柱,不去无事生非,不去做伤风败俗的事情。相反,反思现在的我们国家,由于各反面的原因,一些好的值的我们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第一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第二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_________八佾第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_________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 ———————————————————————述而第七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第八

文明礼仪论语

文明礼仪常识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 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颌、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