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率因数与整机效率

功率因数与整机效率

功率因数与整机效率
功率因数与整机效率

(1) 用100kVA功率因数为0.8的UPS带功率因数为0.6的感性负载,能带多少?如负载是40kVA,现增加一倍还能够用吗?

首先计算UPS在各种负载下的输出能力时,应先确定UPS的品种,向厂家索要该UPS的相关数据,再进行计算。但在此问题中,因感性负载是小于额定情况下的功率因数,一般UPS的输出仍能维持为100%的额定容量。现用一个著名的德国品牌UPS的数据为例来计算。由表1可知,感性负载功率因数小于额定情况下的0.8时,输出功率仍为额定值。

当UPS的S=100kV

A、cos ? =0.时,P=80kW;

Q=60kVAR。

当UPS为S=100kV

A、cos ? =0.时,则S=100kVA;P=60kW;Q=80kVA R

若负载为40kVA, cos ? =0.6 贝S S=40kVA;

P=24kW;Q=32kVAR。

负载增至80kVA,cos? =0.6时,则S=80kVA;

P=48kW;Q=64kVAR。

此时负载的视在功率S和有功功率P都小于额定情况下的数值,而无功功率Q 却大于额定情况下的数值。但是,不能用cos ? =0.的负载的数值与cos ? =0.时的UPS的数值来比,而必须与UPS为cos ? =0.6寸的能力来比。负载的Q值小于UPS此时的Q值80kVAR完全可以满足负载增至80kVA的需要。

(2) UPS带非线性负载的问题。若UPS为100kVA,cos ? =C时带非线性负载奔腾133PC+15in英寸)显示器(170VA)能带多少台?cos ? =0.啲UPS又能带多少台?

非线性负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计算机类负载多是整流电容滤波型。所以I

EC EN和GB国标)都确定了一个基准非线性负载,是二极管全波整流用电容

滤波,功率因数确定为0.7。UPS也就是根据这个标准制造的。UPS还限定了非线

性电流的峰值因数,一般为3。也就是非线性电流的峰值与有效值之比为3。这对于计算机类负载也足够了。因为峰值因数最大的是PC机,大约为2.7左右。

UPS带非线性负载的能力,除了非线性负载的特定基准之外,还有一个量的问题。在I

EC EN和GB国标)中明确规定:

单相UPS容量在33kVA以下时,用基准非线性负载来考核,33kVA以上的UPS 用33kVA的非线性负载加线性负载来考核;三相UPS容量在100kVA以下时,用基准非线性负载来考核,100kVA以上的UPS用100kVA的基准非线性负载加线性负载来考核。

以上几点是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必须明确的。但是在这个题目中,以上这几点都不成问题,可以按一般线性负载的情况来计算。

100kVA的UPScos? =0.时,S=100kVA;P=70kW;Q=71.4kVA R

单台负载cos? =0.7时,S=170VA;P=119W;Q=121VAJR

对于P和Q而言,UPS能供总台数分别为:588台;590台。

结论:

应按最小的计算:588 台(未计留有裕度、启动等因素)。

若用100kVA cos? =0.的UPS能带多少台?

100kVA 的UPScos? =0.时,S=100kVA;P=80kW;Q=60kVAJR

在负载cos?仍为0.7 时,UPS的S=100kVA P=70kW;Q=71.4kVAR

这时UPS能供总台数分别为588台;590台。

结论:

也是588xx,二者没有区别

那么,这样看来功率因数0.7的UPS与功率因数0.8的UPS没有什么区别了。

不是的,还是有区别的。上面的例子都是负载功率因数小于额定情况下的数值,若是大于额定情况下的数值,或是电容性的负载,则情况就不一样了。功率因数为0.7的UPS带载能力就显得差了。

负载功率因数为0.7的UPS只是为一些微机类负载而使用的。它设计的容量都比较小,大约为30kVA以下。而这一类负载功率因数多为0.7,UPS的负载功率因数也设计为0.7,正好适应负载的条件。那么这种UPS是不是带非线性负载的能力强呢?不是的,恰恰相反,其带载能力比0.8功率因数的UPS差。1台10kVA 的功率因数为0.8的UPS可以带8kW功率的负载,而功率因数为0.7的UPS只能带到7kW,如带功率因数大于0.7的负载则其能力可能就更小了。

UPS的额定输出功率与负载功率因数

UPS的额定输出功率与负载功率因数

UPS的额定输出功率是UPS输出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选择UPS的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但并不是UPS对任何负载都可达到这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而是与负载性质有关的数据.

任何一台UPS都要标注额定输出功率,同时也标注负载功率因数值,或标注额定功率的KVA值及KW值.但是对这个参数却有一些错误的认识,甚至在一些杂志上个别文章也做了一些错误的解释.例如,有的用户要用功率因数为0.8的UPS按其KVA值带满纯阻性负载,有的作者用功率因数为0.8的UPS的输出值去计算功率因数为0.7的负载量.这些都是错误的.

那么,输出功率是怎么确定的?输出功率与负载功率因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下面就某著名品牌的UPS的有关计算做一说明,并将其他几种品牌的UPS的有关数据加以介绍.

一、某著名品牌的UPS的输出功率与负载功率因数的关系

下面的资料选自该厂的培训材料(英文)的有关部分,它不仅有结论的表格,而且还具体给出了计算过程.

这是一种标准的双变换UPS其输出部分电路简图如图1.IGBT逆变器模块输出接至变压器初级,变压器与滤波电容共同组成输出滤波电路.(无变压器的UPS 是由

一个电感与电容组成滤波电路,电路性质相同).

图1:UPS输出部分电路简图

现以一台三相输入/三相输出60KVA CO? =0.8额定电压为380V的UPS为例计算说明如下:

输出功率S=60KVA额定负载功率因数CO⑥=0.8有功功率P=48KW额定负载电流IL=91A滤波电容为2组3x65卩在正常电压工作情况下,电容除了滤掉高次谐波外,对于基波来讲它是一个固定的电容电路,在额定电压下,基波电容电流为27A.也就是说不管负载电流是多少,也不管电流的性质如何,即便是空载,这个电流总是要由逆变器供给的.这是一个固定的容性电流.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其简化等值电路(折算到输出电压)如图2:

图2:等值电路图

逆变器电流应是负载电流与电容电流之和.当负载电流为额定值,负载功率因数为规定值0.8时,电路的向量图入图3:

图3: 向量图

从此向量图可以得出在规定的功率因数额定负载电流下,逆变器电流

IINV=78A根据这个电流值来选择UPS的功率器件和变压器等器件.这就是按照UPS 输出要求,设计选择UPS内部元器件的基础?也就是由这个问题决定UPS的输出性能.

逆变器电流IINV为78A,电容电流IC为27A,是IINV的35%也就是说不管负载电流IL如何,逆变器总是要供给其额定值35%的容性电流.

从理论状态上讲不管负载电流的大小也不管负载功率因数如何,只要逆变器电流不超过其规定数值(例如在本例中为78A),UPS就在其额定范围内,不过载.如图4为理想向量图.从该图得出负载功率因数从CO&CAP=0(IL=7S7=51A倒COS& IND=0(IL= 78+27=105范围内只要IL值与IC值合成IINV的数值不超过规定值,就能供电.

图4: 理想向量图

由于逆变器电流流经IGBT模块的情况是和IINV与电压U之间的相位差有关,

当IINV与U同方向时,电流流经导通的IGBT当IINV与U反向时,电流流经与之相应的IGBT的旁路续流二极管?为了适应UPS的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功率器件,设计者可能规定流经IGBT和续流二极管电流的比例,也就是说限定IINV与U 之间的相位差?在本例中设计者限定IINV的无功分量为IINV额定值的60%即0.6x78=47A )据此画下的向量图如图5.

在这个额定条件下负载CO&CAP=0.96 I为65A,CO@ IND=0.7 II为96A.

图5:实际向量图

若负载功率因数超出了上述范围,则负载电流的大小应保证其无功分量与电容电流的代数和维持为IINV的60%由此得到图6所示的该UPS输出电流(功率)与负载功率因数的关系图.

由这个图可知,若已知某一负载功率因数,根据其已知相位差角,在图上画出与U 的夹角的直线,由O点至界定值的长度,即为此UPS可以供给这一负载的电流(功率).

因这个图使用很不方便,故厂家给出了计算表格,并为使用方便对数据做了个别处理.

下面的表1就是这种UPS输出功率与负载功率因数的关系.

6:UPS输出电流限定图

UPS输出功率与负载功率因数的关系表1

负载功率因数容性感性

0.1-0.4 0.5 0.6 0.7 0.8 0.9 1 0.9 0.8 0.7 0.6 0.5 0.1-0.4

功率折算系数0.20 0.25 0.25 0.30 0.40 0.50 0.80 0.95 1.00 1.00 0.94 0.86 0.76 由上述计算可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 UPS额定输出功率是在某一负载功率因数下确定的,而且负载性质也是确定了的?本例中的UPS额定输出功率是在感性负载功率因数为0.8条件下确定的.

2?不同负载功率因数下UPS的输出功率值是不同的?各种UPS有自己的规律. 在

本例中如负载为容性功率因数为0.7,则输出功率仅为0.30 X 60=18KV超过这个数值就过载了,更不能还用60KVA去计算.

二、与上述同一品牌,同一规格的UPS的不同标注的情况

在上述培训资料中还给出了另一种说明.即UPS除了标注为60KVACO S=0.8 之外,还可有另外的标注,如标为48KVA(IL=73A)CO④=1因上述UPS的内部结构,器件的规格都是同一个,没有区别,只不过对外数据的写法不同.所以这种标注的UPS与上面的UPS的负载量仅差一个0.8的关系而已.

UPS输出功率与负载功率因数的关系表2

负载功率因数容性感性

0.1-0.4 0.5 0.6 0.7 0.8 0.9 1 0.9 0.8 0.7 0.6 0.5 0.1-0.4

功率折算系数0.25 0.31 0.31 0.38 0.50 0.63 1.0 1.19 1.25 1.25 1.17 1.07 0.95

所以,有的UPS额定KVA值等于KW值CO⑥=1,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功能,仅是一种写法而已.如这种标注的UPS 48KVA/KW也就是常用的60KVA CO? =0.8 的,而没有区别.

三、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UPS产品

与上述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UPS其内部结构和设计思路

与上述UPS是基本相同的.这个系列UPS也提供了一个内部使用的不同负载功率因数的UPS负载能力曲线”如图7:该曲线所给出的数据也是在负载功率因数COS

ind=0.8时输出额定功率.这种UPS与前一种不同之处就是带容性负载的能力比较强,由曲线可知,当容性负载功率因数为0.8时,功率折算系数为0.75,而前一种仅为0.4.

图7

四、另一种著名品牌UPS输出功率的折算

下面的资料是摘自某一著名品牌UPS的技术资料:

”技术原理”在,这份技术资料中也提供了关于“负载特性与功率折算”方面的内容.除电路分析及向量图之外,也给出了功率折算表如下:

UPS功率折算系数表表3功率因数超前滞后

0.6

0.7

0.8

0.9 1

0.9

0.8

0.7

0.6

功率折算系数

0.50

0.53

0.55

0.60

0.75

0.92

1.00

1.00

1.00

电机功率因数

什么是电机的功率因数 电网中的电力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属于既有电阻又有电感的电感性负载。电感性负载的电压和电流的相量间存在着一个相位差,通常用相位角φ的余弦cosφ来表示。cosφ称为功率因数,又叫力率。功率因数是反映电力用户用电设备合理使用状况、电能利用程度和用电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cosφ——功率因数; P——有功功率,kW; Q——无功功率,kVar; S——视在功率,kV。A; U——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V; I——用电设备的运行电流,A。 功率因数分为自然功率因数、瞬时功率因数和加权平均功率因数。 (1)自然功率因数:是指用电设备没有安装无功补偿设备时的功率因数,或者说用电设备本身所具有的功率因数。自然功率因数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用电设备的负荷性质,电阻性负荷(白炽灯、电阻炉)的功率因数较高,等于1,而电感性负荷(电动机、电焊机)的功率因数比较低,都小于1。 (2)瞬时功率因数:是指在某一瞬间由功率因数表读出的功率因数。瞬时功率因数是随着用电设备的类型、负荷的大小和电压的高低而时刻在变化。 (3)加权平均功率因数: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功率因数的平均值.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改善自然功率因数,另一种是安装人工补偿装置。 功率因数是交流电路的重要技术数据之一。功率因数的高低,对于电气设备的利用率和分析、研究电能消耗等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功率因数,是指任意二端网络(与外界有二个接点的电路)两端电压U与其中电流I之间的位相差的余弦。在二端网络中消耗的功率是指平均功率,也称为有功功率,电路中消耗的功率P,不仅取决于电压V与电流I的大小,还与功率因数有关。而功率因数的大小,取决于电路中负载的性质。对于电阻性负载,其电压与电流的位相差为0,因此,电路的功率因数最大();而纯电感电路,电压与电流的位相差为π/2,并且是电压超前电流;在纯电容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位相差则为-(π/2),即电流超前电压。在后两种电路中,功率因数都为0。对于一般性负载的电路,功率因数就介于0与1之间。 一般来说,在二端网络中,提高用电器的功率因数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减小输电线路上的功率损失;二是可以充分发挥电力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等)的潜力。因为用电器总是在一定电压U和一定有功功率P的条件下工作。 可知,功率因数过低,就要用较大的电流来保障用电器正常工作,与此同时输电线路上输电电流增大,从而导致线路上焦耳热损耗增大。另外,在输电线路的电阻上及电源的内组上的电压降,都与用电器中的电流成正比,增大电流必然增大在输电线路和电源内部的电压损失。因此,提高用电器的功率因数,可以减小输电电流,进而减小了输电线路上的功率损失。 提高功率因数,可以充分利用供电设备和线路的容量,减小设备、线路中的损耗,电机的有效功率会提高。 1) 提高用电质量,改善设备运行条件,可保证设备在正常条件下工作,这就有利于安全生产。 2) 可节约电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电费开支。例如:当cos?=0.5时的损耗是cos?=1时的4倍。 3) 能提高企业用电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企业的设备潜力。 4) 可减少线路的功率损失,提高电网输电效率。 5) 因发电机的发电容量的限定,故提高cos?也就使发电机能多出有功功率。 在实际用电过程中,提高负载的功率因数是最有效地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的方式。 在现今可用资源接近匮乏的情况下,除了尽快开发新能源外,更好利用现有资源是我们解决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而对于目前人类所大量使用和无比依赖的电能使用,功率因数将是重中之重。 高功率因数,可提高电机设备出力。 对于3相电动机:P=√3UIcosφ所以功率因素从0.8提高到0.9,出力提高0.1UI√3其它:感应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有两种,即自然功率因数和总功率因数。自然功率因数就是设备本身固有的功率因数,其值决定

功率因数PF与效率区别

功率因数PF=输入有用功功率S/输入总功率P(视在功率) 转换效率=输出额定功率(Pout)/ 输入有用功功率S×100% 有功功率=电源自身损耗(热量,机械能等)+输出功率 视在功率:即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S=UI。 也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P是有功功率,单位是W(瓦) Q为无功功率,单位是VAR(乏) S视在功率,单位是VA F=COSθ 被称为功率因数,PFs 上式中,S是额定输出功率,单位是VA(伏安),U是额定输出电压,单位是V,如220V、380V等;I是额定输出电流,单位是A。视在功率包括两部分: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有功功率是指直接做功的部分。比如使灯发亮,使电机转动,使电子电路工作等。因为这个功率做功后都变成了热量,可以直接被人们感觉到,所以有些人就产生一个错觉,即把有功功率当成了视在功率,孰不知有功功率只是视在功率的一部分,用式表示:P=SCOS0θ=UICOSθ =UI·F 上式中,P是有功功率,单位是W(瓦),F=COSθ 被称为功率因数,而θ是在非线性负载时电压电流不同相时的相位差。无功功率是储藏在电路中但不直接做功的那部分功率,用式表示:Q=Ssinθ=UIsinθ。上式中,Q为无功功率,单位是var(乏)。 对于计算机和其它一切靠直流电压工作的电子电路,离开无功功率是根本无法工作的。 假如有一台计算机,当交流市电输入后进行整流,就得到脉动直流电压,若不将脉动电压进行任何工,就直接提供给计算机电路,毫无疑问,电路根本无法正常工作。虽然这时计算机的功率因数接近于1,可这又有何用呢。为了让计算机电路能正常工作,必须向其提供平滑了的直流电压。这个“平滑”工作必须由接在计算机电源整流器后面的滤波电容器C来完成。这个滤波器就像一个水库,电容器里面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电荷,在整流半波之间的空白时,使电路上的工作电压仍不间断,能保持正常电平。换句话说,即使在两个脉动半波之间无输入电能时,UC的电压电平也无显著的变化,这个功能是靠电容器内的储能来实现的,储存在电容器内的这部分能量就是无功功率。所以说,计算机是靠无功功率的支持,才能保证电路正确运用有功功率实现正常运行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Chroma8000所测的效率计算疑问? Uac=264V

电动机效率取决于功率因数

电动机效率取决于功率因数 电机功率效率已采取的中心舞台。政府越来越感兴趣的节约能源,现在的技术可以使可能的,经济的要求了。在电机控制算法和具有成本效益的电子元件执行进展电机驱动也创造了几乎每一个电动马达的市场革命。功率因数的控制,以有效地减少也意味着失去了能源,电动机和驱动电子两种,并在 电网电力供应的家庭,办公室,并在使用的电机工厂。 潜在节约 可节省的能源是惊人的。超过4000 万电动机用于制造业务在美国alone.1 电动机占65 至70 工业电力消费总量的比例,约百分之五十七的所有电力消费worldwide.2 保存几个百分点,甚至对世界的估计1.6 万多兆瓦小时(亿千瓦小时)电力的年消费量的数百名万亿瓦,每年小时。目前,汽车使用的平均今天 在转换了百分之八十八的效率电力为机械能。对百分之96 的数字转换效率, 以便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更大的发动机。 2010.为了比较,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在欧洲,所有的能力,在德国和西班牙正在带领安装基地在美国,预计将只有15 亿kWh /年,到2010 年。仅在英国,每年总有大约350 亿千瓦时,工程与技术学院电子消费5 亿kWh,估计可节省通过更有效的利用,每年电动机。此外,许多没有使用电动机以有效的方式。例如,汽车可能会过大的手头的工作,也没有多少,它的机械输出功率可能 是白费,这意味着更多的节省可能来自马达如何使用,对储蓄顶端从电机本身。1996 年,美国能源部推测,在每年5 亿kWh,到2000 年的储蓄,并以每年2010,6 节能潜力100 亿kWh 同时考虑电机和相关系统级的储蓄。 有潜力,作出就像老电机和驱动未来几年的重大进展,并被新的更有效的代替。由于电力节约成本,许多企业都自愿加速其安装汽车基地的营业额,甚至

功率因数补偿方法及LED照明与功率因数的关系

功率因数补偿方法及LED照明与功率因数的关系 LED =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LED = Large Electronic Display,大型电子展示;LED = Lupus erythematosus disseminatus,播散性红斑狼疮,一种慢性、特发性自身免疫病;led是lead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意为“领导,带领”;俄罗斯Pulkovo机场的IATA 代码。 交流电流过负载时,加在该负载上的交流电压与通过该负载的交流电流产生相位差,人们便从中引出功率因数这一概念。人们生产、生活用电来自电网,电网提供频率为50Hz或60Hz的交流电。作为交流电的负载有电阻、电感、电容三种类型: 1、当交流电通过纯电阻负载时,加在该电阻上的交流电压与通过该电阻的交流电流是同相位的,即它们之间的相位夹角ф= 0°,同时在电阻负载上消耗有功功率,电网要供出能量。 2、当交流电通过纯电感负载时,其上的交流电压的相位超前交流电流相位90°,它们之间的夹角ф= 90°,在电感负载上产生无功功率,电网供给的电能在电感中变为磁场能短暂储存后又回馈到电网变为电能,如此周期性循环,结果电网并不供出能量,故谓“无功功率”,但产生“无功功率”的“无功电流”还是实际存在的。 3、当交流电通过纯电容负载时,亦类似于此,只不过其上的交流电压的相位滞后交流电流相位90°,它们之间的夹角ф= - 90°。 这里,定义相位角度超前为正,相位角度滞后为负。实际负载是电阻、电感的感抗、电容的容抗三种类型的复物,复合后统称“阻抗”,写成数学式即是:阻抗Z= R+j (XL –XC、。交流电通过感性负载时,交流电压的相位超前交流电流相位(0°电路里的感性元件的感抗值正好等于容性元件的容抗值则可以完全补偿,功率因数补偿的办法就源于此。交流电通过阻抗负载时,产生的总功率S称“视在功率”,视在功率S包括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两个分量。其中有功功率P = S*Cosф,无功功率Q = S*Sinф。只有当功率因数Cos

功率因素和供电效率关系

功率因素和供电效率的关系 【摘要】在供电过程中,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力网中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关系到供电线路的电压损失和电压波动,而且关系到节约电能和整个供电区域的供电质量。文章介绍影响电网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以及低压无功补偿的几种实用方法。【关键词】功率因数;节约电能;供电质量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factor and supply efficiency taizhou motor vehicle inspection center yu shui abstract:druing the process of power supply , power factors are related to the power loss and electric energy loss from the power network , related to loss of voltage and voltage pulsation of charging line and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power . this passage tells us the main factors and several practical methods of low tension . key words : power factors , save power , quality of supply 功率因数是指电力网中线路的视在功率供给有功功率的消耗所 占百分数。在电力网的运行中,我们所希望的是功率因数越大越好,如能做到这一点,则电路中的视在功率将大部分用来供给有功功率,以减少无功功率的消耗。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对于电力系统发、供、用电设备的充分利用,有着显著的影响。适当提高用户的功率因数,不但可以充分地发挥发、供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减少线

功率因数和效率的区别

功率因数与效率的区别 尽管功率因数和转换效率都是指电源的利用率, 但区别却很大。功率因素是输入视在功率与输入有功功率之比,与效率无关的,功率因数越大表示无功量就小;它是电源对电网的利用率。电源效率是输入有功功率与输出有功功率之比,效率越高表示机电的损耗就小;它指的是转换效率,就是你这个LED灯泡是5W,但是你把这整个灯接上就不是5W,电源本身也要耗电,这个效率就是多少点是真正让灯泡用了,多少是无用的。当然效率越高越好。简单的说,功率因数产生的损耗是电力部门负担,而转换效率的损耗是用户自己负担。一般来讲,功率因数与本设备的效率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但是,功率因数低了的话,会大量占用供电设备的容量,增加电路损耗,提高供电成本。比如,同样是1KW的电器,如果功率因数是0.9,那么占用供电系统的容量 1/0.9=1.1KvA,如果功率因数是0.5,那么占用供电系统的容量是1/0.5=2KVA。因为后者的线路电流较前者大了近一倍,所以线路损耗增加了近三倍。所以使用高功率因数设备的意义在于节约供电设备容量和减少线路损耗。效率,通俗地说就是吃了多少饭,干了多少活。比如一个电源,测得输入的功率是220W,又测得输出各路电压的总功率是190W,那么其效率190/220=86.4%。其效率还是很高的。如果换用一个低效率的电源,由于无论使用什么电源,电脑的实际需要是一定的,仍是190W,但这时测得输入的功率是280W,那么这个电源的效率是190/280=67.9%。很显然,两个效率不同的电源,电脑的工作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后一个电源比前一个电源多耗电280-220=60W。多了这60W,全部转化为热能,由风扇排出了。如果你有测温的工具,可以明显测出这两个电源工作温度和排出空气的温度是明显不同的。使用高效率的电源,对用户而言,可以节省电费,对供电企业,意义是节省供电设备的容量,减少供电设备的压力电源测量仪是各种生产或测量各种低压电源(常见的是开关电源,灯具电源、等等)的通用仪表,可以测各种参数,包括功率因数、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电源效率、纹波、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等。LED常常是用低压直流工作,所以它有一个电源,用来将交流变成低压直流,称为:“驱动器”,或“电源”。电源效率:是衡量输入电源的交流有功功率,有多少转化为直流功率了(有发热损耗等等)。发光效率:是指电能(或功率)转换成光能的转换效率,用lm/瓦来衡量,就是说同样的电能,

功率因素的滞后与超前

功率因素表显示的超前与滞后,反映了线路中电压电流的相位关系。滞后,是常见的情况,表示电流的相位滞后于电压的相位,说明线路是感性的,以发电机类的负载为主。超前,是少见的情况,表示电流相位超前电压相位,说明线路呈现容性,负载中电容过大,一般出现在电容补偿补过头了。正常的负载少见容性的。功率因素超前,通常会使电网出现不稳定现象,容易产生震荡,造成电网故障,故要尽量不免出现超前。如果线路中没有容性负载,功率因素显示超前,通常是表计的接线有问题,否则就是表计坏了。 也可以简单地这样说,功率因数表显示超前,是本电气系统向供电电网输送无功电流;功率因数表显示滞后,是本电气系统从供电电网吸入无功电流。 同步发电机的功率因数 一·增加它的励磁电流,电动势E0就增大,同步发电机就会在过励状态下运行。这时,同步发电机定子电流越前端电压(即为电容性),反电势-E0比较大,发电机从电网吸取容性电流和容性无功功率,或者说向电网发出感性电流和感性无功功率。正好补偿了附近电感性负载的余姚,使整个电网的功率因数得到了提高。 二·减小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电流,-E0就减小,同步发电机就在欠励状态下运行。这时同步发电机从电网吸收感性电流,对电网来说,就是增加了电感性负载,使负载需要的感性无功电流增加,降低了整个电网的功率因数。 因此同步发电机一般不在欠励状态下运行,是按照过励的运行条件设计的。 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电流不能过分加大,因为励磁电流太大会引起定子电流增大,定子和转子损耗都要增加,使电机的温升增加。 同步发电机接入电网后。电网电压和频率是一定的,同步发电机从电网吸收的有功功率的大小由它所带动的负载大小决定的。如果负载不变,调节发电机的励磁电流,就会使定子电流也发生变化。 同步发电机的功率因数是由励磁电流决定的。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1.功率因数 在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Φ)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Φ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 功率因数的大小与电路的负荷性质有关,如白炽灯泡、电阻炉等电阻负荷的功率因数为1,一般具有电感负载的电路功率因数都小于1。功率因数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数据,功率因数是衡量电气设备效率高低的一个系数, 功率因数低,说明电路用于交变磁场转换的无功功率大,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了线路供电损失。 电能占企业成本的5%~30%,有些企业占得更高。因此如何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保证电能质量,是企业节能提效的重要手段。绝大多数企业是用电动机作为机械的原动机,而电动机是感性负载,功率因数并不高,因此企业的能源消耗中无功能源消耗占了很大成份。尽可能的减少无功能量的消耗,是企业节能的头等大事。对于企业而言,供电损耗主要是电动机损耗、低压线路损耗、高压线路损耗和变压器损耗。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后功率因数提高,线路电流会下降,这样线路损耗降低,变压器的有功损失也会降低。电动机损耗(即效率)是电动机本身固有的,目前Y系列的电动机的效率一般都在85%~95%。但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将影响整个电网的效率。用电系统装设无功补偿设备,提高功率因数,对于企业的降损节电、用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影响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 异步电动机和电力变压器。异步电动机所耗用的无功功率是由其空载时的无 功功率和一定负载下无功功率增加值两部分所组成,改善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 数就要防止电动机的空载运行并尽可能提高负载率。变压器消耗无功的主要成 份是它的空载无功功率,它和负载率的大小无关。因而,为了改善电力系统和企 业的功率因数,变压器不应空载运行或长其处于低负载运行状态。 供电电压。当供电电压高于额定值的10%时,由于磁路饱和的影响,无功功率将 增长得很快,据有关资料统计,当供电电压为额定值的110%时,一般工厂的无功 将增加35%左右,当供电电压低于额定值时,无功功率也相应减少而使它们的功 率因数有所提高。但供电电压降低会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 3.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⑴提高功率因数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由于有功功率:P=UI COSφ,当U和I为定值时,P∞COSφ,这就是说在电源 提供同样的视在功率UI情况下,有功功率P与功率因数COSφ的大小成正比。 我们知道,电源设备的容量都是根据额定电压UN和额定电流IN确定的,因 此其额定视在功率为SN=UN IN。它表示该设备允许输出的最大有功功率,换句话 说,假如负载COSφ=1,P=UN IN COSφ=UN IN=SN,此时电源的容量全部转换成有

电动机的效率 功率因数及其影响因素

电动机的效率、功率因数及其影响因素一、什么是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是衡量在异步电动机输入的视在功率(即容量等于三倍相电流与相电压的乘积)中,真正消耗的有功功率所占比重的大小,其值为输入的有功功率P1与视在功率S之比,用cos ψ来表示。cosψ=P/S 电动机在运行中,功率因数是变化的,其变化大小与负载大小有关,电动机空载运行时,定子绕组的电流基本上是产生旋转磁场的无功电流分量,有功电流分量很小。此时,功率因数很低,约为0.2左右,当电动机带上负载运行时,要输出机械功率,定子绕组电流中的有功电流分量增加,功率因数也随之提高。当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运行时,功率因数达到最大值,一般约为0.7-0.9。因此,电动机应避免空载运行,防止“大马拉小车”现象。 二、什么是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 电动机从电源吸取的有功功率,称为电动机的输入功率,一般用P1表示。而电动机转轴上输出的机械功率,称为输出功率,一般用P2表示。在额定负载下,P2就是额定功率Pn。 电动机运行时,内部总有一定的功率损耗,这些损耗包括:绕组上的铜(或铝)损耗,铁芯上的铁损耗以及各种机械损耗等。因此输入功率等于损耗功率与输出功率之和,也就是说,输出功率小于输入功率。

三、什么是电动机的效率 电动机内部功率损耗的大小是用效率来衡量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称为电动机的效率,其代表符号为η 1、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效率:η=P/(√3*U*I*COSφ) 其中,P—是电动机轴输出功率 U—是电动机电源输入的线电压 I—是电动机电源输入的线电流 COSφ—是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2、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指的是电动机轴输出的机械功率 3、电动机的输入功率:指的是电源给电动机输入的有功功率: P=√3*U*I*COSφ(KW) 其时,这个问题有些含糊,按说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应该指的是电源输入的视在功率:S==√3*U*I这个视在功率包括有功功率(电动机的机械损耗、铜损、铁损等)、无功功率。 效率高,说明损耗小,节约电能。但过高的效率要求,将使电动机的成本增加。一般异步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其效率为75~92%。异步电动机的效率也随着负载的大小而变化。空载时效率为零,负载增加,效率随之增大,当负载为额定负载的0.7~1倍时,效率最高, 影响电动机功率的因素 电动机的损耗包含各种形式,有与负载电流大小基本无关的铁损、由励磁电流产生的定子铜损以及机械损耗,还有与负载电流大小有关的定、转子铜损、杂散损耗等。即使在电动机空载情况下,电动

电机功率因素和效率

1、效率低涉及:铜耗、铁耗 定子绕组铜耗大、转子导体铜损耗大、定子铁耗大、机械耗大、谐波分量损耗大 a、定子绕组铜耗大:缩短端部降低漏抗(加大启动电流),增大导线面积降低匝数, 磁密、Tmax上升和功率因数下降 b、转子导体铜损耗大:加大转子槽面积,导致齿部和轭部磁密上升和功率因数下降 或加厚端环,或转子槽型深窄化提高漏抗,使得功率因数和Tmax均下降 c、定子铁耗大:减小定子内径引起转子磁密提高,增加铁心长度增加定子绕组匝数,使定子 电阻损耗增大, 漏抗增大,减少定、转子槽口宽度和采用磁性槽楔,以减少旋转铁耗漏抗增大,使Tmax降低 d、机械耗大:在满足风量下,尽量缩小风扇直径,注意倾角改善风阻,装配精度降低轴 系磨耗 e、谐波分量损耗大:选择恰当槽配合,降低5、7、11、13次谐波幅值,在无法改变槽配 合的时候 可以适当加大气隙,以削弱非基次谐波幅值,以减少损耗,但加大加大气隙 的结果就是励磁电流加大,功增加功率因数下降,基波幅值下降因此基本Tmax 下降 2、功率因数低涉及:励磁电抗、总漏抗 磁化电流大、电抗电流大 a、磁化电流大:增加定子绕组匝数,以降低磁密,定子电阻增大,使效率降低,漏抗增大, Tmax下降。 或适当减少气隙,降低励磁电流,如果槽配合不当会提高谐波幅值,最大转矩稍微提高, 使得效率下降,电磁噪音或震动增加,温升增加,同时造成装配困难增加。 使谐波漏抗增大,增加铁心长度以降低磁密,调整槽形尺寸,使齿部和轭部磁密分 配合理。 b、电抗电流大:电抗电流大,由于漏抗大所致,可以改变槽形尺寸,加大槽宽,减小槽高,增大槽 口 如此,漏抗减小, 启动电流增大,同时缩短绕组端部长度以减少端部漏抗,但嵌线 困难 随写几种,其实,许多是相互制约的,一般优先考虑Tmax、效率、启动电流,其次再考 虑功率因数, 必将两全齐美很难,这个就要看客户的要求,来分配铜耗与铁耗、励磁电抗与漏抗的关系。

功率因数和转换效率的区别

功率因数和转换效率的区别 经常看到市场上有的电源宣称自己的转换效率高达99%,事实真的如此吗?主动PFC和被动PFC何差? 功率因数和转换效率分别是什么意思? 功率因数损失的电费谁为你来承担? 转换效率损失的电费又是谁为你来承担? 功率因数又叫PFC因数,大功率电源中一般都有PFC电路,市电是交流电,如果不整流成直流电,电脑是无法使用的,而功率因数就是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的能力,这个过程是通过PFC 电路来实现的PFC电路分为主动式PFC(有源)和被动式PFC(无源)两种, 主动式PFC电路由高频电感、开关管和电容等元件构成,组成一个可以将输入电压提高的电路,从而减少电流在流向下级电路过程中的电能损耗。简单地说,主动式PFC电路就是一个升压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输入电压范围宽等优越的电气性能,通常它功率因数可达99%;被动式PFC结构相对简单,它利用电感线圈内部电流不能突变的原理调节电路中的电压及电流的相位差,使电流趋向于正弦化以提高功率因素。相对于主动式PFC电路,被动式PFC电路的功率因数要低得多,一般只有70-80%左右,同时被动PFC结构上和电感类似,在对电流和电压补偿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充放电的过程,因而产生了磁性,最终会和周边的金属元件产生震动进而发出噪音。静音型PFC相当于两个非静音型PFC的叠加,达到震动互相抵消的目的。但是,在消除噪音的手段中,安装是否得当也是对静音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在我们了解上述两种PFC结构后,那么我们在上面提到的

PFC因数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电源的PFC因数表示的就是有多少电能被电源利用了(输入电源的实际能量/电网供给电源的能量) 对于主动式PFC电路来讲,功率因数可以达到99%的水平,而被动式PFC 电路只能达到上面所说的70-80%而已。通俗的说假如一款标称400W 的电源,电源需要输入200W电量时,如果它采用了主动式PFC电路,那么电网只需要拉202W(200/0.99)电力过来,几乎没有损失,而如果采用的是被动式PFC电路,那么电网需要拉250W(200/0.8)左右,损失了50W,也就是说PFC因数是影响一款电源的电能利用率的指标,但损失那50W我们用户是不需要付钱的,因为那归属于是电力局线路上损失,电力局是没有权力向你要钱的。电源转换效率:这个概念比PFC因数要复杂一些,电源本身是一个“供电器”,同时它又是一个“耗电器”。输入电源的能量并不能100%转化为供主机内各部件使用的有效能量,未被利用的电能转化为热量散发,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转换效率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解释电源转换效率:电源转换效率=电源为主机提供的即时输出功率/输入电源的即时功率×100%,一款电源的转换效率会由于其内在的变压电路、电流转换器以及功能电路都会有所不同,再加上自身的功率本来就不相同,所以不同的电源产品其电源的实际转换效率也会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款电源产品,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其转换效率也是有变化的。由于电源的输入电压是额定的220V,而输出电压则有+12V、+5V、+3.3V不同的规范,这就表示电源里至少拥有三种不同的变压器,由于三种变压器的功耗不尽相同,就意味着+12V、+5V和+3.3V的电压输出其各自所对应的

电机功率与轴功率的关系

电机功率与轴功率的关系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09:09 A.M. 1)离心泵 流量×扬程×9.81×介质比重÷3600÷泵效率 流量单位:立方/小时, 扬程单位:米 P=2.73HQ/Η, 其中H为扬程,单位M,Q为流量,单位为M3/H,Η为泵的效率.P为轴功率,单位KW. 也就是泵的轴功率P=ΡGQH/1000Η(KW),其中的Ρ=1000KG/M3,G=9.8 比重的单位为KG/M3,流量的单位为M3/H,扬程的单位为M,1KG=9.8牛顿 则P=比重*流量*扬程*9.8牛顿/KG =KG/M3*M3/H*M*9.8牛顿/KG =9.8牛顿*M/3600秒 =牛顿*M/367秒 =瓦/367 上面推导是单位的由来,上式是水功率的计算,轴功率再除以效率就得到了. 设轴功率为NE,电机功率为P,K为系数(效率倒数) 电机功率P=NE*K (K在NE不同时有不同取值,见下表) NE≤22 K=1.25 22

电机效率与功率因数

什么是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是衡量在异步电动机输入的视在功率(即容量等于三倍相电流与相电压的乘积)中,真正消耗的有功功率所占比重的大小,其值为输入的有功功率P1与视在功率S之比,用cosψ来表示。 电动机在运行中,功率因数是变化的,其变化大小与负载大小有关,电动机空载运行时,定子绕组的电流基本上是产生旋转磁场的无功电流分量,有功电流分量很小。此时,功率因数很低,约为0.2左右,当电动机带上负载运行时,要输出机械功率,定子绕组电流中的有功电流分量增加,功率因数也随之提高。当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运行时,功率因数达到最大值,一般约为0.7-0.9。因此,电动机应避免空载运行,防止“大马拉小车”现象。 什么是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 电动机从电源吸取的有功功率,称为电动机的输入功率,一般用P1表示。而电动机转轴上输出的机械功率,称为输出功率,一般用P2表示。在额定负载下,P2就是额定功率Pn。 电动机运行时,内部总有一定的功率损耗,这些损耗包括:绕组上的铜(或铝)损耗,铁芯上的铁损耗以及各种机械损耗等。因此输入功率等于损耗功率与输出功率之和,也就是说,输出功率小于输入功率。 什么是电动机的效率 电动机内部功率损耗的大小是用效率来衡量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称为电动机的效率,其代表符号为,常用百分数表示,即: 效率高,说明损耗小,节约电能。但过高的效率要求,将使电动机的成本增加。一般异步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其效率为75~92%。异步电动机的效率也随着负载的大小而变化。空载时效率为零,负载增加,效率随之增大,当负载为额定负载的0.7~1倍时,效率最高,运行最经济。

电机效率计算公式

有功功率又叫平均功率。交流电的瞬时功率不是一个恒定值,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叫做有功功率,它是指在电路中电阻部分所消耗的功率,对电动机来说是指它的出力,以字母P表示,单位为千瓦(kW)。 无功功率:在具有电感(或电容)的电路里,电感(或电容)在半周期的时间里把电源的能量变成磁场(或电场)的能量贮存起来,在另外半周期的时间里又把贮存的磁场(或电场)能量送还给电源。它们只是与电源进行能量交换,并没有真正消耗能量。我们把与电源交换能量的振幅值叫做无功功率,以字母Q表示,单位干乏(kvar)。 视在功率:在具有电阻和电抗的电路内,电压与电流的乘积叫视在功率,以字母S或符号 Ps表示,单位为千伏安(kVA)。 泵效率=流量*扬程(102*3.6)/轴功率 流量单位:M3/H 扬程单位:M 电机效率=轴功率/视在功率 视在功率包含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 视在功率=实际电压*实际电流*功率因数*根号3(根号3=1.732) 功率因数=额定功率/额定电流*额定电压*根号3 电机效率一般是估算:20KW-60KW 电机效率为 1/1.15=0.87 60KW以上电机效率为 0.9左右 由此可算出轴功率 水泵效率=水功率/轴功率 水泵效率=(实际流量*实际扬程*9.81*介质比重/3600)/轴功率 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 水泵轴功率计算公式2009-12-07 10:13:58| 分类:污水处理|字号订阅 1)离心泵流量×扬程×9.81×介质比重÷3600÷泵效率流量单位:立方/小时,扬程单位:米P=2.73HQ/Η, 其中H为扬程,单位M,Q为流量,单位为M3/H,Η为泵的效率.P为轴功率,单位KW. 也就是泵的轴功率P=ΡGQH/1000Η(KW),其中的Ρ=1000KG/M3,G=9.8 比重的单位为KG/M3,流量的单位为M3/H,扬程的单位为M,1KG=9.8牛顿则P=比重*流量*扬程*9.8牛顿/KG =KG/M3*M3/H*M*9.8牛顿/KG =9.8牛顿*M/3600秒=牛顿*M/367秒=瓦/367 上面推导是单位的由来,上式是水功率的计算,轴功率再除以

安装负荷需要系数功率因数计算负荷的关系还有变压器的容量是根据哪个量估算的

安装负荷需要系数功率因数计算负荷的关系还有变压器的容量是根据哪个量估算的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安装负荷、需要系数、功率因数、计算负荷的关系,还有变压器的容量是根据哪个量估算的 1、安装容量:系统中所有安装用电设备的标称功率之和,P 2、需用系数:系统中有多个用电设备,同类设备同时满载运行的几率小于1,这个系数成为需用系数,K 3、功率因数:电感性负载引入的参数,cosφ 4、计算负荷:综合以上所有参数,计算出系统需要提供的实际运行电流,Ijs 关系:Ijs=KP/3/220/cosφ这里按380/3相(相电压220V)电源计算 变压器容量选择,按计算负荷Pjs=KP选择,并应使变压器经常处于70~80%负载率状态 (实际选取变压器需考虑更多的因素,仅供参考) 求计算负荷的时候不用乘以同时系数吗 通常民建计算用电K,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综合了Kx(需用系数)和Kc(同时系数) 工业用电中涉及大功率设备,且设备运行负载率有较大差异,或许才要分别对待 (我见到的民建设计只用Kx) 电容补偿就是无功补偿或者功率因数补偿。电力系统的用电设备在使用时会产生无功功率,而且通常是电感性的,它会使电源的容量使用效率降低,而通过在系统中适当地增加电容的方式就可以得以改善。电力电容补偿也称功率因数补偿!(电压补偿,电流补偿,相位补偿的综合).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3页起详细介绍了需求系数。 什么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三角形及三相电路的功率如何计算

什么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及功率三角形 三相电路的功率如何计算 一、有功功率 在交流电路中,凡是消耗在电阻元件上、功率不可逆转换的那部分功率(如转变为热能、光能或机械能)称为有功功率,简称 “有功”,用“P”表示,单位是瓦(W)或千瓦(KW)。 它反映了交流电源在电阻元件上做功的能力大小,或单位时间内转变为其它能量形式的电能数值。实际上它是交流电在一个周期内瞬时转变为其他能量形式的电能数值。实际上它是交流电在一个周期内瞬时功率的平均值,故又称平均功率。它的大小等于瞬时功率最大值的1/2,就是等于电阻元件两端电压有效值与通过电阻元件中电流有效值的乘积。 二、无功功率 在交流电路中,凡是具有电感性或电容性的元件,在通过后便会建立起电感线圈的磁场或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场。因此,在交流电每个周期内的上半部分(瞬时功率为正值)时间内,它们将会从电源吸收能量用建立磁场或电场;而下半部分(瞬时功率为负值)的时间内,其建立的磁场或电场能量又返回电源。因此,在整个周期内这种功率的平均值等于零。就是说,电源的能量与磁场能量或电场能量在进行着可逆的能量转换,而并不消耗功率。 为了反映以上事实并加以表示,将电感或电容元件与交流电源往复交换的功率称之为无功功率。 简称“无功”,用“Q”表示。单位是乏(Var)或千乏(KVar)。 无功功率是交流电路中由于电抗性元件(指纯电感或纯电容)的存在,而进行可逆性转换的那部分电功率,它表达了交流电源能量与磁场或电场能量交换的最大速率。 实际工作中,凡是有线圈和铁芯的感性负载,它们在工作时建立磁场所消耗的功率即为无功功率。如果没有无功功率,电动机和变压器就不能建立工作磁场。

功率因数与整机效率

(1) 用100kVA功率因数为0.8的UPS带功率因数为0.6的感性负载,能带多少?如负载是40kVA,现增加一倍还能够用吗? 首先计算UPS在各种负载下的输出能力时,应先确定UPS的品种,向厂家索要该UPS的相关数据,再进行计算。但在此问题中,因感性负载是小于额定情况下的功率因数,一般UPS的输出仍能维持为100%的额定容量。现用一个著名的德国品牌UPS的数据为例来计算。由表1可知,感性负载功率因数小于额定情况下的0.8时,输出功率仍为额定值。 当UPS的S=100kV A、cos ? =0.时,P=80kW; Q=60kVAR。 当UPS为S=100kV A、cos ? =0.时,则S=100kVA;P=60kW;Q=80kVA R 若负载为40kVA, cos ? =0.6 贝S S=40kVA; P=24kW;Q=32kVAR。 负载增至80kVA,cos? =0.6时,则S=80kVA; P=48kW;Q=64kVAR。 此时负载的视在功率S和有功功率P都小于额定情况下的数值,而无功功率Q 却大于额定情况下的数值。但是,不能用cos ? =0.的负载的数值与cos ? =0.时的UPS的数值来比,而必须与UPS为cos ? =0.6寸的能力来比。负载的Q值小于UPS此时的Q值80kVAR完全可以满足负载增至80kVA的需要。 (2) UPS带非线性负载的问题。若UPS为100kVA,cos ? =C时带非线性负载奔腾133PC+15in英寸)显示器(170VA)能带多少台?cos ? =0.啲UPS又能带多少台? 非线性负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计算机类负载多是整流电容滤波型。所以I EC EN和GB国标)都确定了一个基准非线性负载,是二极管全波整流用电容

水泵轴功率和电机配置功率之间的关系

泵轴功率和电机配置功率之间的关系 额定功率即铭牌功率,也是电动机的轴输出功率,也是负荷计算所采纳的数据。Pe=1.732*0.38*Ie*额定功率因数*电动机效率。因此,电动机额定电流Ie=Pe/(1.732*0.38*额定功率因数*电动机效率)电动机的输入功率P1=Pe/电动机效率。P1跟我们关系不大,一般不再换算此值。例如:一台YBF711-4小型电机的铭牌数据:额定功率250W,额定电压380V,额定电流0.85A,功率因数0.68,无效率数据。 如果不算效率,额定电流=0.25/(1.732*0.38*0.68)=0.56A,跟0.85A 不符。如果算效率:额定电流=0.85=0.25/(1.732*0.38*0.68*效率)。由此可以反算效率为:0.25/(1.732*0.38*0.68*0.85)=0.66。 水泵所需功率与电动机额定功率的关系。假设水泵的扬程为H(m),流量为Q(L/s),那么很容易推算其实际需要的有效功率P3为:P3=H*Q*g(g=9.8,常数)(W);因为水泵本身也存在效率,因此需要提供给水泵的实际功率P2=P3/水泵效率。P2算出来往往跟电机的额定功率不会正好相等,因此就选择一个大于(但接近)P2的一个电机功率Pe。比如P3=10KW,水泵效率为0.7,电机功率为0.9,那么P2=P3/0.7=14.3kw,可选择Pe=15KW或18.5KW的配套电机;电机的实际输入功率P1=15/0.9=16.7kw(或18.5/0.9=20.1KW)。 泵轴功率是设计点上原动机传给泵的功率,在实际工作时其工况点会变化,另电机输出功率因功率因数关系会有变化。因此,原动机传给泵的功率应有一定余量,经验作法是电机配备功率大于泵轴功率。轴功率余量见下表,并根据国家标准Y系列电机功率规格选配。 轴功率余量 根据API610标准电动机的额定功率,至少应等于下面给出的额定条件下泵功率的百分数。

功率因数和负载的关系

对于3相电动机:P=√3UIcosφ 所以功率因素从0.8提高到0.9,出力提高0.1UI√3 其它: 感应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有两种,即自然功率因数和总功率因数。自然功率因数就是设备本身固有的功率因数,其值决定于本身的用电参数(如:结构,用电性质等)。倘若自然功率因数偏低,不能满足标准和节约用电的要求,就需设置人工补偿装置来提高功率因数,这时的功率因数叫总功率因数。由于设置人工补偿装置需增加很多投资,所以提高电动机自然功率因数是首要的任务。在农网中消耗无功功率比重最多的是感应电动机,约占60%以上,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农网中电动机的自然功率因数,减少输送的无功负荷,降损节能,提高运行效率,很有必要。本文拟探讨这个问题。 1 严格控制电动机容量,提高设备负载率,达到合理运行 (1) 合理选用电动机容量,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和效率,降低功率损失。 "大马拉小车"、轻载和空载运行情况,造成电动机自然功率因数偏低,耗用无功比例较大,损失电能增加。因此,合理选择电动机容量,使之与机械负载功率相匹配,提高电动机的负载率,是改善其自然功率因数的主要方法之一。 电动机的负载率与功率因数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负载率 0.25 0.5 0.75 1 cosф 0.2 0.5 0.77 0.85 0.88 由表1可知,随着负载率的提高,电动机自然功率因数也就提高了,也就是说,合理选择电动机容量,能提高其功率因数,达到节约电能之目的。

电动机当其处于最佳负载率状态下运行时,其效率最高,自然功率因数最大。 (2)合理使用电动机,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和效率,降低功率损失。 可以对轻负荷电动机容量下调,即将负荷不足的大容量电动机进行替换。 当电动机的负载率kfz<40%时,可以调换:当40%<kfz<70%时,则需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再做决定,其主要判定条件是: ΔPd1-ΔPd2>0 式中ΔPd1-原有电动机的有功损失,kW ΔPd1-替换电动机的有功损失,kW 2 对轻负荷电动机实行降压运行,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和效率,降低功率损失 当负载系数kfz<50%时,应对电动机采用降压运行,具体做法是将定子绕组由Δ改接为Y接线。 不同负载率改接前后效率和功率因数的变化,如表2、表3所示。 表2 感应电动机定子绕组Δ-Y变接后的效率变化 ηY/η△ 1.27 1.1 1.06 1.04 1.02 1.01 1.005 1 kfz 0.1 0.2 0.25 0.3 0.35 0.4 0.45

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提高

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提高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争先稳态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相量之间的关系; 2、理解日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的设计; 3、理解改善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并掌握其方法。 二、实验原理 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研究: 供电系统由电源(发电机或变压器)通过输电线路向负载供电。负载通常有电阻负载,如白炽灯、电阻加热器等,也有电感性负载,如电动机、变压器、线圈等,一般情况下,这两种负载会同时存在。由于电感性负载有较大的感抗,因而功率因数较低。 若电源向负载传送的功率?cos UI P =,当功率P 和供电电压U 一定时,功率因数 ?cos 越低,线路电流I 就越大,从而增加了线路电压降和线路功率损耗,若线路总电阻 为l R ,则线路电压降和线路功率损耗分别为l l IR U =?和l l R I P 2=?;另外,负载的功率因数越低,表明无功功率就越大,电源就必须用较大的容量和负载电感进行能量交换,电源向负载提供有功功率的能力就必然下降,从而降低了电源容量的利用率。因而,从提高供电系统的经济效益和供电质量,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电感性负载的功率因数。 通常提高电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方法是在负载两端并联适当数量的电容器,使负载的总无功功率Q =Q L -Q C 减小,在传送的有功率功率P 不变时,使得功率因数提高,线路电流减小。当并联电容器的Q C =Q L 时,总无功功率Q =0,此时功率因数?cos =1,线路电流I 最小。若继续并联电容器,将导致功率因数下降,线路电流增大,这种现象称为过补偿。 负载功率因数可以用三表法测量电源电压U 、负载电流I 和功率P ,用公式 UI P = =?λcos 计算。 本实验的电感性负载用铁心线圈,(日光灯镇流器)电源用220V 交流电经自耦调压器调压供电。 三.实验设备 1.交流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在控制屏) 2.自耦调压器(输出可调的交流电压) 3.镇流器,启辉器,630V/4.3μF 电容器,30W 日光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