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8-6-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指标名称 合计 城市 农村 小计 大 中 小 小计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慢性病患病率 按人数计算 157.4 205.3 246.7 194.9 167.8 140.4 167.8 129.8 147.0 105.1 按例数计算 199.9 282.8

361.8 258.6 215.0 170.5 211.2 155.3 179.0 119.6 分性别慢性病患病率 男性 177.3 266.2 338.0 248.3 202.1 147.0 186.4 137.9 151.7 95.5 女性 222.5 298.6 384.0 268.9 227.2 194.4 235.8 173.3 206.6 144.7 年龄别慢性病患病率

0-4岁6.4 7.9 4.7 3.6 13.4 6.1 3.4 6.5 6.7 7.2 5-14岁8.7 7.0 7.8 8.1 5.7

9.0 8.7 7.9 10.8 7.9 15-24岁20.2 15.1 18.7 9.1 15.5 21.7 17.9 21.3 23.3 23.6

25-34岁51.3 35.6 33.4 25.2 47.8 57.5 55.7 52.0 59.7 64.8 35-44岁121.7 105.0 113.8

110.9 127.3 118.9 116.8 139.0 137.8 45-54岁259.5 272.7 282.7 263.6 266.8 254.0 264.3

大同市2011年统计年鉴

2011年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同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大同调查队 (2012年3月2日) 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和“三名一强”奋斗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42.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0亿元,同比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428.54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367.55亿元,增长10.3%。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1.2%、3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5∶50.9∶43.6。人均GDP为25301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3918美元。 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5%,衣着类上涨1.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4%。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5.5%。

就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55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688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人数723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320人,创业就业人数1409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二、农业 播种面积:全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319.5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9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82千公顷,增加1.22千公顷;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夏粮播种面积1.98千公顷,减少3.50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74.83千公顷,增加4.72千公顷;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6.2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6千公顷;蔬菜面积15.3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8千公顷;饲草作物种植面积2.1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3千公顷。 粮食产量: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85.90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夏粮产量0.21万吨,比上年减少49.3%;秋粮产量85.69万吨,比上年增长10.7%。 畜禽产品产量:全年全市生猪出栏84.7万头,比上年增长35.4%;牛出栏8.2万头,增长17.2%;羊出栏115.9万只,增长5.6%;家禽出栏300.5万只,增长106.3%。全市肉类总产量11.8万吨,比上年增长34.1%,其中,猪羊肉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33.8%;牛奶产量21.4万吨,比上年下降9.5%;禽蛋产量4.1万吨,比上年增长47.0%。年末大牲畜存栏12.4万头,比上年下降5.27%;猪存栏55.4万头,比上年下降3.5%;羊存栏120.4万只,比上年下降8.6%。 农业机械:全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7.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1%,机械耕地面积180739公顷,下降6.0%;机械播种面积135209公顷,机械收获面积44114 公顷,分别增长3.9%和56.4%。农村用电量3019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1%,化肥施用量29.16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26.7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24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3千公顷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实现销售产值839.70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89.0%,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

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08xx卫生统计年鉴目录 一、卫生机构 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1 1-1-1卫生机构数3 1-1-22007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4 1-1-32007年各类卫生机构数6 1-2-12007年医疗机构数10 1-2-22007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非营利性)11 1-2-32007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营利性)12 1-3-12007年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等级情况13 1-3-22007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4 1-4-12007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数 1-4-22007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数16 1-4-32007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卫生院数17 1-4-42007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18 1-5村卫生室数19 二、卫生人员 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21 2-1-1卫生人员数23 2-1-22007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24

2-1-32007年卫生人员数(按市县/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分)28 2-1-42005年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9 2-1-52007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30 2-1-62007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市)31 2-1-72007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县)32 2-2-1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数33 2-2-2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3 2-2-32007年各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4152-32007年医疗机构人员数35 2-4-12005年执业(助理)医师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37 2-4-22005年各地区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38 2-4-32005年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及构成40 2-4-42005年医师执业类别构成41 2-4-52005年各地区医师执业类别构成(%)42 2-5-12007年各地区医院人员数 2-5-22005年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6-12007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数 2-6-22005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7-12007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 2-7-2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8-12007年各地区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

西部地区医疗机构人口与地理配置现况分析

西部地区医疗机构人口与地理配置现况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西部区域医疗机构配置情况。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等资料,对西部医疗机构分布进行人口、地理统计配置分析。结果三级、二级医院、城乡基层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资源,重庆等地区地理配置较好,人均较差;西藏等地区地理配置较差,人均较好。结论我国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人均与地理配置不均衡,应兼顾人口、地理等因素,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allocation of western regions in China. Methods Using the China Health Statistical Abstract 2012 etc,statis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eastern regions in China. Results The geographical configuration is better and less per capita,such as in Chongqing. The geographical configuration is poorer and per capita is better,such as in Tibet. Conclusion Configur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population,geographical and other factors. Key words:Medical institutions;Health resources;Configuration;Balance;Investigation 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1]。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健康公平性的重要前提[2]。有研究指出,国家在制定全国性区域卫生规划指导方案时,需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结构性优化,尤其需重点考虑卫生机构的均衡配置问题[3]。目前,国内学者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利用效率的研究虽然较多[4-7],但主要是对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的研究,而对医疗机构分布配置研究几乎没有。贺买宏[5]等人的研究中报道我国卫生机构等分别不均衡,但也没有进行区域间比较。本文将分析医疗机构在西部地区人均和地理配置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相关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8]、《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9]等相关数据资料。 1.2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和地理区域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1.3研究内容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各类医疗机构的配置从人口和地理面积角度做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 1.4定义西部的省市划分,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义,均采用《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8-9]的解释。

统计年鉴2011 @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

【名称】2011中国统计年鉴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编 【日期】2011-9 【册数】全1册+1CD电子版 【原价】498 【折扣价】480 全国可货到付款,见货时直接把款给送货员就行.★如需发票请提前通知.(正规国税,全国均可报销) 书名:2011中国统计年鉴 定价:498元 出版社时间:2011-9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三十多年和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全国主要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二、《中国统计年鉴2011》正文内容分为24个篇章,即:1.综合; 2.国民经济核算; 3.人口; 4.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 5.固定资产投资; 6.对外经济贸易;7.能源; 8.财政; 9.价格指数; 10.人民生活; 11.城市概况; 12.资源和环境;13.农业; 14.工业; 15.建筑业; 16.运输和邮电; 17.批发和零-售业; 18.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19.金融业; 20.教育和科技; 21.文化、体育和卫生; 22.社会服务及其他; 23.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24.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同时附录两个篇章: 台湾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为方便读者使用,各篇章前设有《简要说明》,对本篇章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予以简要概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和森林资源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原则,香港、澳门与内地是相对独立的统计区域,依据各自不同的统计制度和法律规定,独立进行统计工作。本年鉴中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资料分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提供,国家统计局进行编辑。 四、《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具体划分为:东部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主要指标解释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主要指标解释 一、医疗卫生机构 简要说明医疗卫生机构分类 1、机构类别: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 机构四类。 2、登记注册类型:分为公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登记注册类型为国 有和集团办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疗卫生机构。 3、按主办单位分为政府办、社会办和私人办。政府办包括卫生健康(原卫生计生)、教育、民政、 公安、司法等行政部门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办的医疗卫生机构。 4、按分类管理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 5、按城乡分,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 计入农村。按市县分,市包括直辖市区、地级市区和县级市,县包括自治县和旗。 主要指标解释 医疗卫生机构:指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服务或从事医学在职培训等工作的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疗养院。 中医医院:指中医(结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 专科医院:包括口腔医院、眼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胸科医院、

血液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职业病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等其他专科医院,不包括中医中医专科医院、各类专科疾病防治院和妇幼保健院。 公立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的医院。 民营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以为的医院,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街道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医务室)。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卫生健康部门主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不包括传染病院、结核病医院、血防医院、精神病医院、卫生监督(监测、检测)机构。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疗养院、临床检验中心、医学科研机构、医学在职教育机构、医学考试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统计形象中心等卫生事业党委。 医院等级:由卫生健康(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评定,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未定级,等次分为甲、乙、丙、未定等,是反映医院规模和医疗水平的综合指标。 联合办村卫生室:指由两个或多个乡村医生联合办、执业(助理)医师与乡村医生医生联合办的村卫生室。 二、卫生人员主要指标解释 卫生人员:指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职工,包括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一律按支付年底工资的岗职工统计,包括各类聘任人员(含合同工)及返聘本单位半年以上人员,不包括临时工、离退休人员、退职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本单位返聘和临聘不足半年人员。 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检验技师(士)、影像

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编者说明 一、《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是一部反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性年刊。本书收录了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本书为《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卷,收编的内容截止2010年底。 二、全书分为15个部分,即: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卫生设施、卫生经费、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妇幼保健、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制度、人口指标,另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卫生状况。各篇前设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简要说明主要介绍本篇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 三、资料来源: (一)本资料主要来自年度卫生统计报表,一部分来自抽样调查。 (二)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统计资料,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摘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各国卫生状况数据摘自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 四、统计口径: (一)除行政区划外,书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二)卫生部三次修订了《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适当调整了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统计口径,导致1996、2002、2007年卫生机构和人员数变动较大。 (三)从2010卷起,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和诊疗人次分别计入卫生机构总数、卫生人员总数、总诊疗人次数中(村卫生室不再单独统计)。各年数据已按此口径调整。 五、统计分组: (一)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主办单位:以医疗机构登记注册为依据,分为政府办、社会办和私人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民政、公安、司法、名团等政府机关主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办。 (三)城乡:1949-1984年以前卫生机构及其床位和人员按城市、农村分组,1985-2004年按市、县分组,2005年起按城市、农村分组。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计入农村。 六、符号使用说明:“空格”表示无数字,“…”表示数字不详,“①”表示表下有注解。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2011江苏统计年鉴

2011江苏统计年鉴 主要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及指数2010 城市地区 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按户籍人口 计算,元) 地区生产 总值指数 (上年=100)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南京市区4633.23 96.45 2029.97 2506.80 66032 112.8 无锡市区2986.56 32.36 1577.40 1376.80 86582 113.0 徐州市区1779.47 52.12 967.37 759.98 57742 116.1 常州市区2316.26 47.64 1316.20 952.42 71812 113.3 苏州市区3572.75 31.02 1948.71 1593.02 94270 113.0 南通市区1392.81 45.94 750.27 596.59 62132 113.3 连云港市 区 437.39 28.18 221.80 187.41 42683 111.1 淮安市区872.67 88.32 421.76 362.59 32897 113.4 盐城市区625.76 59.88 344.17 221.71 38785 115.2 扬州市区989.45 21.98 562.68 404.80 71681 114.8 镇江市区844.87 17.79 486.97 340.11 70994 113.2 泰州市区566.52 13.74 346.24 206.54 67072 114.9 宿迁市区374.60 44.80 192.40 137.40 26150 114.6 18-22市辖区主要指标(2010年) 市辖区年末户籍 人口 (万人)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地区 生产总值 (亿元) 城镇固定 资产投资 (亿元) 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 (亿元) 实际外商 直接投资 (万美元) 南京市 玄武区51.49 75 372.82 91.60 26.57 8757 白下区46.31 26 348.78 94.23 26.39 8430 秦淮区25.34 23 117.54 61.06 10.61 8224 建邺区24.02 83 237.96 174.68 22.93 32091 鼓楼区65.88 25 401.04 83.10 38.08 11205 下关区30.91 28 207.84 102.45 15.07 7840 浦口区56.45 910 369.10 358.80 46.24 32024 栖霞区42.91 381 681.11 287.08 33.30 38494 雨花区22.66 132 214.87 186.36 20.58 9612 江宁区93.60 1578 678.58 489.89 90.30 72733 六合区88.80 1471 575.99 356.48 33.61 37389 无锡市

2011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201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 市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平稳,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功能提升,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54.02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03.48亿元,增长9.6%。一、二、三产业比重2.9:48.2:48.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 表1: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39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57.83亿元,增长13.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市企业总数19.31万户,比上年增加1.7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6.29万户,当年新增3.13万户。个体工商户40.48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91.57万人,增加32.63万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数85.37万人,增加5.68万人。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79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地方财政收入1194.30亿元,增长3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26亿元,增长40.0%。其中,税收收入547.68亿元, 增长37.9%;非税收入125.58亿元,增长49.9%。 表2:2011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运城市2011年统计年鉴

2011年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运城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运城调查队 (2012年3月3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和“四基地一中心”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0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5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494.2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358.1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25.0亿元,增长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9亿元,增长10.1%;批发和零售业74.2亿元,增长14.4%;房地产业24.2亿元,增长6.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32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为3055美元。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2%、48.6%和3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7%、61.9%和28.4%。 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10.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1%。 表1 2006—2011年主要价格指数 上年=100

就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7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2%。 二、农业 种植面积:全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798.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60.2千公顷,增长1.2%;棉花种植面积50.1千公顷,下降12.5%;油料种植面积11.3千公顷,下降8.5%。在粮食种植面积中,小麦种植面积342.5千公顷,增长0.9%;玉米种植面积262.8千公顷,增长3.6%。水果面积135.9千公顷,增长7.8%。 粮食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266.5万吨,比上年增产6.5%。其中,小麦121.0万吨,增产11.7%;玉米137.1万吨,增产4.5%。 表2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畜禽及水产品产量: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33172吨,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猪肉产量98771吨,增长17.0%;牛肉产量5545吨,下降11.0%;羊肉产量5243吨,增长7.0%;禽肉产量23498吨,增长14.1%。奶类产量44022吨,下降6.9%。禽蛋产量17.9万吨,增长13.0%。水产品产量13820吨,增长22.8%。 林业生产:全年全市造林合格面积22600公顷,比上年增长5.3%。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200公顷。全年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133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9298公顷,零星(四旁)植树1300万株。 农业机械: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机械耕地面积56.5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55.2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43.8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9%、17.9%和28.4%。全市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精选文档】

201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精选文档】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目录一、卫生机构 1-1 卫生机构数 1-2 2002年各类卫生机构数 1-3 2002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 1-4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非营利性) 1-5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营利性) 1-6 2002年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级情况 1-7 2002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8 2002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数 1-9 2002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数 1-10 2002年按床位数分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数 1-11 2002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乡镇卫生院数 1-12 村卫生室数 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二、卫生人员 2-1 卫生人员数 2-2 2002年卫生人员数(按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分) 2-3 2002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 2-4-1 2002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 2-4-2 2002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市) 2-4-3 2002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县) 2-5-1 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数 2-5-2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2-10 2002年各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2-7-1 2002年执业(助理)医师数 2-7-2 2002年各地区执业(助理)医师数 2-8-1 2002年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2-8-2 2002年各地区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 2-9 2002年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范围2-10 2002年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数(非营利性、营利性) 2-11 2002年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数(政府办) 2-12-1 2002年医院卫生人员数2-12-2 2002年各地区医院人员数 2-13-1 2002年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 2-13-2 2002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数 2-14-1 200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数 2-14-2 2002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 2-15-1 2002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 2-15-2 2002年各地区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 2-16-1 2002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卫生人员数 2-16-2 2002年各地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人员数2-17-2 2002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人员数 2-18 2002年分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术人员数 2-19 2002年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数2-17-1 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人员数 2-20 2002年卫生监督员数 2-21 乡村医生、卫生员与农村接生员数 2-22 2002年各地区村卫生室人员数 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卫生设施 3-1 卫生机构床位数 3-2 2002年各地区卫生机构床位数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编者说明 一、《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是一部反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性年刊。本书收录了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本书为《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卷,收编的内容截止2010年底。 二、全书分为15个部分,即: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卫生设施、卫生经费、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妇幼保健、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制度、人口指标,另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卫生状况。各篇前设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简要说明主要介绍本篇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 三、资料来源: (一)本资料主要来自年度卫生统计报表,一部分来自抽样调查。 (二)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统计资料,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摘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各国卫生状况数据摘自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 四、统计口径: (一)除行政区划外,书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二)卫生部三次修订了《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适当调整了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统计口径,导致1996、2002、2007年卫生机构和人员数变动较大。 (三)从2010卷起,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和诊疗人次分别计入卫生机构总数、卫生人员总数、总诊疗人次数中(村卫生室不再单独统计)。各年数据已按此口径调整。 五、统计分组: (一)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主办单位:以医疗机构登记注册为依据,分为政府办、社会办和私人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民政、公安、司法、名团等政府机关主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办。 (三)城乡:1949-1984年以前卫生机构及其床位和人员按城市、农村分组,1985-2004年按市、县分组,2005年起按城市、农村分组。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计入农村。 六、符号使用说明:“空格”表示无数字,“…”表示数字不详,“①”表示表下有注解。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一、医疗卫生机构 简要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