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林则徐 魏源思想评价

对林则徐 魏源思想评价

对林则徐 魏源思想评价
对林则徐 魏源思想评价

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绪论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打击,中国官僚和有识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救国存亡的道路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通过收集,翻译传入中国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讯英国俘虏和直接问询外国商人,传教士的方法,获取当时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在被道光皇帝派遣到广东省虎门查禁鸦片与鸦片贩卖势力作斗争,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刊物,1841年编成《四洲志》,将书稿交付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地理,历史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编成《筹海篇》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以期能够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魏源及其思想简介

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晚清着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经世史学的开山,1803年的一天9岁的魏源对主试官的上联“杯中含太极”脱口而出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听后连连称赞,小小年纪才思敏捷。魏源出生在邵阳县的一个小官吏家中,到父辈已经家道中落,从小就喜欢读书,平日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此役以往会拖垮身子,便强行规定他每天按时熄灯安寝,但常常趁父母熟睡,偷偷起来挑灯夜读。17岁在当地就小有名气。20岁入京后与思想家龚自珍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学问,谈论政事,大大开拓了学识视野,这一时期,正值清朝统治从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之际,统治集团日益奢侈腐败,大小官吏贪腐成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和名族反抗运动,魏源身处政治权利的中心,

感受深切,出于对时局的关怀,开始留意考察和研究财政,币制,水运,海运,漕运,水利,盐法,兵防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并在学术界极力倡导“经世致用”

魏源不负林则徐所托,于1843年初编纂了《海国图志》50卷,并先后增补成60卷和100卷,近百万字。在当时,《海国图志》即是一部世界历史地理知识大全,又是一部为反侵略斗争提供各种应敌方略和情报资料的海防总汇。主要内容包括《筹海篇》及各片总序,后评和文中夹注。还包括资料汇编,汇集了所能搜到的各国外史资料,编排是,由近及远,先南洋,印度,后非洲,欧洲,南北美洲各国,并根据反侵略斗争的需要,分类介绍船炮,火轮船,地雷,水雷,望远镜等西方科技发明与制造技能工艺,附70多张图,船炮器艺数十种,这些在现在看起来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当时的中国对西方事物大多不甚了解,更不能良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书中提供的资料和地图,大多出自英美德,葡萄牙人着作,内容详实准确,更加可贵的是,还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反侵略的战略战术,主张利用各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以牵制侵略者,以及“师夷长技”,努力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造船,制炮等工艺,来提高防御能力。刊刻问世,在晚清知识界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成了当时和以后许多年间,中国一切有进取心的人的共同趋向。在当时,绝大数人都沉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未醒过来,视西方器物为奇技淫巧而不屑道。魏源指出:“预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预悉夷情者必先立译夷书”反对人们鄙视“奇技淫巧”的态度,倡导自行设立造舰制炮。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步系统记载军事史的史实。打破了原先的只重视古史考证的沉闷氛围,开启了学习和政治研究的新风气,后成为了晚清进步知识分子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寻找救国真理的启蒙书,19世纪50年代传入日本,对日本思想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魏源的最后几年,在参禅念佛中度过,后来干脆迁居杭州佛寺僧舍,终日闭幕养心,不闻政事,少与人来往。于1857年去世,倡导经世学风的大学者,最后皈依佛门,寻找“出世”精神解脱的末路,原因值得我们回味,因当说,它既是魏源晚年目睹封建统治江河日下,无力回天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林则徐及思想简介

林则徐生于1785年8月30日卒于1850年11月22日,福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瓶泉居士、等,清朝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官至一品,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被后人称赞为民族英雄。着名的历史学家,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高度赞扬了林则徐使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说法一经问世就被世界广泛认可。林则徐反对闭关自守,是“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在鸦片战争后提倡对外开放,反对闭关锁国。他针对封建统治夜郎自大的恶习,反对固步自封,打破“天朝尽善尽美”的陈腐观念,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开风气之先。这种开放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受之启蒙。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立下经世致用“的志向走上仕途后,关心民众痛苦,努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创制农具,改良品种,保护牛耕,救灾救助,开发资源,办了许多实事。

腐朽落寞的封建制度,注定林则徐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抱负只能以悲剧告终,但是林则徐在外族侵略,内政腐败的历史关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领导禁烟运动,坚持反抗外来侵略和倡导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林则徐为国尽卒的崇高品质,务实创新的改革精神和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在中国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生爱国爱民,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实际的汉学风尚与固步自封的士林风气,在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所到之处,都坚持利国利民的措施。一些国外学者称赞他是开明的经济学家,又是一个力求从老一套儒家思想牢笼中开辟一条新路的知识分子。他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外国事实,组织翻译了《世界地理大全》,译辑了《澳门新闻报》,《澳门月报》,《华事夷言》,《四洲志》,《各国律例》等材料书籍,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家乡许多福州人,家人,亲朋好友,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纷纷跟随他加入到了“睁眼看世界”的行列中去,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图强维新思想也相应地被推到历史的前台。福建四周的知识分子们在推动中国历史,思想改革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是中国维新运动的坚定实践者,严复也是身处福建受魏源,林则徐影响,成为最重要的中国近代维新启蒙思想家之一。甲午战争之后,严复

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内外忧患,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取名《天演论》,提出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主张,这社会上激起了巨大的思想思潮。在1894年到1909年,先后翻译了《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在世界上反响巨大的着籍,这些着作的翻译,不仅在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中振聋发聩,深刻教育、启迪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整整一代热血青年。

魏,徐二人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中体西用”论

西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了接触。在西学和中学接触的过程中,既存在矛盾和斗争又是相互交汇融合。从里的演变来看,中西学是反复矛盾的过程中不断融会贯通的。

在晚清西学传播的历史中提出了“中体西用”,到晚清一直都流行着。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中体西用”萌发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明确与冯桂芬撰《校汾庐抗议》中所提出来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流行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主持的洋务运动时期。冯氏从国家民族所受的耻辱中惊醒过来。他说,中国一向称自己为天朝大国,天时地利人和在世界上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今天屈服于其他国家的武力之下,不是天时地利不如别人,而是我们的人虚而不实,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人不如其他人,是因为我们的人没有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没有去看,十分可耻,如何摆脱这可耻的地步,只有自强了。延续于清末的“新政”“立宪”。其间,改良思想家,维新也大多提倡此说法。其实上,这种中国的“道”加上西方的“器”融合起来不仅矛盾而且不可行。

晚清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民主”的含义,这里说的民主,不是指泛指的民主,还包括每个民族中包括的民主性的精华,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包含着一些专门遏制专制主义的民本思想。这里的民主,指的是近代意义上的民主。近代民主是

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产生的,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虽然强调人民在国家的重要性,对专制统治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他是从王朝的统治出发,人民没有权力。近代意义的民主包括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创立的,构成民主学说的基础,包括“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博爱”。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体现在“主权在民”的原则。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并没有形成近代意义的民主,近代意义的民主是西方的舶来品。从鸦片战争中,民主思想开始传播并开始付诸实践。

《海国图志》中魏源介绍和评论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例如在提及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在介绍的过程中写下了一段评语,“弥利坚国非有雄才与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黔首……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寻同,既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可以看出魏源高度评价和赞赏美国的共和制是“公”且“周”即认为其优点是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由民众选举,议事会的议事尊重多数的意见,“三占其二”。

催生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之中,清政府在应对危机时的表现和节节溃败,各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是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加深了国内民族矛盾,使中国有识之士开始看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惊人差距,同时开始问中国的未来寻找出路,自上而下的开展了一场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从本质上来讲“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被迫进行的自我拯救运动,以“自强”和“求服”为口号,兴办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军事,民用工业,训练新式海军,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培养新式人才,建立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军械所,天津制造局,购买国外先进的军事装备。从这些实践活动来看,都体现了林则徐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但局限于当时统治阶级对现实认识过于浅显,所有的向西方学习都是为了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统治。

思想的局限

民国时期着名历史学家,近代史学家陈恭禄认为“林则徐……虽然身处在交通便易之城,而亦不知外国的情况……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对外知识之浅陋,一位英国还不足够使中国畏惧,想用武力震慑恐吓来解决问题,仍然不能够辨别明白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使外国商人一律围困在商馆中,被迫上缴鸦片”近代历史学家郭延以指出:林则徐是艳片战争中的核心人物,这是国内国外都认可的,但是在外国人眼中的林则徐自大,强横,在外交处事的方法态度完全是传统东方式的,但同时期的琦善等人有外交风度和知识。范文澜在自己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提到了“林则徐虽然是晚清时代一流的人才与官员,但是长期的闭关锁国时期的封建统治限制了他对外的知识认识,使他对于中国以外的发达世界,资本主义的世界一无所知”,刚开始的时候,想用天朝高高在上,威严无限来震慑外夷,使他人屈服,想用关闭市场断绝鸦片来断绝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鸦片,当时的想法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封建统治下的旧视野旧思想。林则徐受命处理朝廷重大涉外事件的处理,尽管在当时开始收集外国情报,翻译外国法律法文,但在重大的对外战略上仍然显露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封闭和盲目,导致了在对外事物的处理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和偏见。

在林则徐的眼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一跌不能复起”像是木偶一般,对英国的陆地战斗能力几乎荒唐和无知。同样使中国军事建设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

总结

跨越时空,不得不说,魏源,林则徐无疑是抵御外辱,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人士,比起同时代的封建统治阶层有先进,自省的特质,在当时的传统文化继承上对全局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的限制,在当时“睁眼看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的浅薄。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远远不及之后有识之士的完备和系统。敢于打破固有思维的限制,探索救国存亡的时代前途之路。困难是我们当代人无法想象的,阻力和难度是巨大的。但真正妨碍他们真正解决时代中华民族危机的正是封建专制,传统文化的种种局限。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正是因为在不同时代,都有品格高尚,敢于突破局限,同时对中国文化继承发扬的有识之士,给后代的

我们留下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着我们在前进的路上砥砺前进。

林则徐的评价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过程: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鸦片贸易与英国政府和整个英国资产阶级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等地,并霸占香港岛。1842年,英军进逼南京。军事失利的清朝与英方交涉,中英和约谈判开始, 签订《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5、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7、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鸦片战争的后果(影响) 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①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 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政治:鸦片战争以前中过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 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③社会矛盾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 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时期的和战之争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内部分为禁烟派和弛禁派两派,许多大地主、大贵族、大鸦片商勾结在一起,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结成主和派。在朝廷中以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崎

对林则徐,魏源思想评价

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 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绪论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打击,中国官僚和有识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救国存亡的道路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通过收集,翻译传入中国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讯英国俘虏和直接问询外国商人,传教士的方法,获取当时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在被道光皇帝派遣到广东省虎门查禁鸦片与鸦片贩卖势力作斗争,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刊物,1841 年编成《四洲志》,将书稿交付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 年1 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地理,历史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编成《筹海篇》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以期能够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魏源及其思想简介 魏源,生于1794 年,卒于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经世史学的开山,1803年的一天9 岁的魏源对主试官的上联“杯中含太极”脱口而出答道“腹内孕乾坤” ,县令听后连连称赞,小小年纪才思敏捷。魏源出生在邵阳县的一个小官吏家中,到父辈已经家道中落,从小就喜欢读书,平日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此役以往会拖垮身子,便强行规定他每天按时熄灯安寝,但常常趁父母熟睡,偷偷起来挑灯夜读。17 岁在当地就小有名气。20 岁入京后与思想家龚自珍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学问,谈论政事,大大开拓了学识视野,这一时期,正值清朝统治从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之际,统治集团日益

对林则徐的评价人物评价

对林则徐的评价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林则徐电影简介

林则徐电影简介 《林则徐》该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中叶,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联合起来扣留中国鸦片船,于1839年在虎门把烟土全部焚烧的事情。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林则徐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林则徐电影基本信息《林则徐》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郑君里、岑范执导,赵丹、岑范主演的历史人物传记片。 该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中叶,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联合起来扣留中国鸦片船,于1839年在虎门把烟土全部焚烧的事情。 《林则徐》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十部献礼影片之一。 林则徐电影剧情简介19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主义将大批鸦片输入中国,百姓深受其害,清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禁烟;反对派头目穆彰阿和琦善暗中将此事告之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 林则徐到广州后,立刻采取行动,联合两广总督,加强海防,并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同时扣留可疑英国商船,收缴大量鸦片烟土;随后,林则徐亲自督导,将收缴的二万余箱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举动严重触动了英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他们遂于1840年5月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一直挥军北上打到天津,震慑北京。

道光帝昏庸无能,为讨好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不力为名将其职位革除,另派琦善前往广州,商量向英国投降。后道光帝又将林则徐发配到新疆,但英帝国主义并不满足,将侵华的战火由沿海烧到内地,面对敌人的侵略,广州三元里人民展开了一场英勇的抗英斗争。 林则徐电影幕后制作该片既是新中国电影中的经典作品,也是在美国上映的第一部中国彩色故事片。 该片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片,围绕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史实,成功将爱国封疆大吏林则徐的形象再现于银幕。 影片塑造人物着意于意境的创造,在意境中烘托人物的感情。该片的美术和音乐,在民族风格进行了探索,使影片具有一种含蓄、和谐、疏密得当的意境以及鲜活、洗练、韵味久长的抒情色彩。 林则徐人物生平贫苦童年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 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后来,林则徐在其著文《先妣事略》中忆述:“逾年,家君入学,旋食廪饩。此后馆谷虽稍充,而食指渐繁,贫如故。先妣工针凿,

魏源教育思想浅析

魏源教育思想浅析 刘翔050120073 【内容摘要】:封建社会的种种危机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促使魏源思索救亡图存之道。魏源不仅对传统教育体制提出置疑,而且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尽管这些教育理念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关键词】:魏源;教育;思想 以五经为宗、八股为试,以书艺工敏、辞章应对为高下的科举考试及其人才模式,构成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西方列强相继崛起扩张时期的思想家魏源,为实现警唤国人“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提出应从观念上改变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制度的主张。尽管这一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一、魏源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上接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经宋代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奠基,又由胡宏高足张栻广为传播,继由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承接发展,经过一代代湖湘士人的吐故纳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和基本特征。而魏源自小居家便受曾经肄业于岳麓书院的二叔魏辅邦的熏陶,1813年魏源又负笈岳麓书院,师从山长袁名曜习湖湘文化。可以说,魏源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为文化底蕴的。 首先,湖湘文化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魏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魏源正是以这种执着的爱国热情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师夷呼声。赤诚的爱国主义使魏源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①,只要中国厉精淬志,奋起直追,必定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② 第二,湖湘文化自湖湘学派创立起还有一突出特征——提倡重践履务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空谈心性,空谈玄理。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胡宏的“学也,行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再到张栻的“知行并发”“贵实用而耻空言”,湖湘学子历来留心经济之学。尔后的王夫之更是把经世之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他从思想文化层面对明亡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通经致用的主张,要求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到了

对林则徐的评价与认识

对林则徐的评价 【内容摘要】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受命于国家危难之秋,在广东,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此外,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更重要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还有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关键词】为民开眼看世界爱国思想转变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的民族,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主张思想在当时得不到实行! 中国现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但在这个时期,仍出现一些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其中一位,受命于危难之际。 一、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二、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三、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

虎门销烟人物事迹感悟

虎门销烟人物事迹感悟 虎门销烟人物事迹感悟五篇 天气晴朗,蓝天、大海、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格外美丽。一大早,老老少少就把虎门寨围得水泄不通。随着礼炮的轰响,成千上万的鸦片被倒进销烟池中,人群沸腾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虎门销烟人物事迹感悟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虎门销烟人物事迹感悟一 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不由得肃然起敬。只见林则徐的塑像气宇轩昂地耸立在那里;塑像前,一簇簇洁白的花朵绽放着,素雅的清香随风而来。夕阳照耀下的云朵红艳艳的一片,那是它们在为英雄喝彩!林则徐眼望前方,手摸着粗短的胡须,那是英雄在沉思,在遐想。 看着这一切,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虎门销烟的情景。天气晴朗,蓝天、大海、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格外美丽。一大早,老老少少就把虎门寨围得水泄不通。随着礼炮的轰响,成千上万的鸦片被倒进销烟池中,人群沸腾了! 如今,缴烟码头虽没有当年的熙熙攘攘,但我仍可以想象出当年盛气凌人的英国商人乖乖的在此上缴鸦片的情景。城墙上那一百多年前种下的榕树,如今已是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它默默地见证着那一段虽已逝去但永远不会为人们所忘怀的历史。 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我心潮澎湃。英雄呀,您安息吧!我们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炎黄子孙,时刻都会把祖国放在心上。您的英雄事迹将激励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为振兴和扞卫中华民族而英勇献身。 虎门销烟人物事迹感悟二 一讲到鸦片,大家可能想到毒品,但我想到的却是爱国英雄林则徐,想到林则徐带领

广大军民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 英帝国主义为了护大量殖民统治,将大量鸦片倾销到我国,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不仅这样,鸦片还使我军丧失了战斗力,同时还夺走了我国的稀有财宝,使大量白银流入了侵略者的腰包内。林则徐不愿再看到国家像菜园里里的辘轳任人摆布。他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他在虎门前将二百多万斤鸦片进行销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更证明了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期侮的。可英国侵略者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侵略者在1840年向中国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那时,林则徐等爱国人士誓死抵抗侵略者,保卫国家。可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胆小怕事,不肯增派援兵,导致抗战官兵太多阵亡。侵略者还火烧圆明园,能抢的全抢走,抱不走的全烧了。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这熊熊烈火代表了侵略者那庞大的野心。可要是没有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长了中国人的抗战信心,只怕侵略者的野心会更大。只可惜的是那时的清政府是老虎进山神庙老虎拜【老腐败】。但林则徐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代的爱国人士。 当年的事已成历史,今天也将成为明天的回忆。中国像一头东方雄狮已从沉睡中苏醒。历史长河上至少还记录着,在一九三八年,林则徐在虎门前,用翻滚的石灰水,洗刷了中国那时的耻辱。古有林则徐硝烟,今有缉毒员缉毒。这些缉毒员不畏生命危险,在风雨交加,冰天雪地的天气里和毒贩英勇作战。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安危,早已将生命献给了国家。我们要向这些缉毒员献上最真挚的敬意。 一百年过去了,虎门上的轻烟还在弥漫着,水波粼粼的珠江翻腾如海,在轻轻诉说着一个禁烟英雄的故事····· 虎门销烟人物事迹感悟三

魏源的教育思想

魏源的教育思想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魂源是龚自珍和林则徐的挚友,他反对外国侵略,主张严禁鸦片;不满清末政治腐败状况,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思想和计划。其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的主张在下文列举出来。 废除书法试帖,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因此要求以国家之力,正人心,进人才,“人才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道”。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因为科举专重书法,以八股取士,害人误国,他说:“国家欲兴数百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章程、讨国故始,舍胥史例案而图许谟、图远猷始”。 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和龚自珍一样,都极力提倡“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反对偏重训诂考据、脱离现实的古文经学。他斥责宋明理学为“俗学”,批评汉学(考据学)禁锢天下聪明智慧。他在《皇朝经世文编》的序文里提出:“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文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也就是说,善言心的必须要证之于事,善言人的必须依靠于法,善言古的必须取证于今,善言我的必须依赖于物——做一切学问都应当从现今实际的事物出发。

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船坚炮利”的优越性,认为,要想抵抗外国侵略,必须了解夷情,还必须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他反对当时顽固派把一切西学都看作是“奇技淫巧”,他认为是有用之物,是“奇技”而非“淫巧”,并且主张学习这些“奇技”。为此,他编辑《海国图志》并附录《筹海篇》等,介绍外国史地和其他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 作者: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中国政治思想专题》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系别:人文社科系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老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摘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封建思想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的定势。1840年之后,中国战乱不断,以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富强为主题的政治变迁也更替频繁。文章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入手,分别阐述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经世派和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几种不同的阶级力量的不同主张和思想,最后再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给出评价。 关键词:近代中国;政治思想 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 (一)近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状况 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国一步一步地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近代史上,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相继为实现民族救亡图存进行了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无论他们所倡导的政治主张是多么的大相径庭,但终究是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也都是服务于这一主题。但是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所提倡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是不同,形式也不一,这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国情所决定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各种阶级力量相互共存的历史时期,而各个阶级内部又分为不同的派别,这使得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产生了冲突和斗争,也正是在这样的冲突和斗争之中,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迁。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 1.自然经济的解体。鸦片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给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造成极大的冲击,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近代企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同时,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开始出现。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资金少、技术薄弱、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企业在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步履维艰。 (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的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政策,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政策,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

对林则徐魏源思想评价

对林则徐魏源思想评价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绪论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打击,中国官僚和有识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救国存亡的道路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通过收集,翻译传入中国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讯英国俘虏和直接问询外国商人,传教士的方法,获取当时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在被道光皇帝派遣到广东省虎门查禁鸦片与鸦片贩卖势力作斗争,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刊物,1841年编成《四洲志》,将书稿交付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地理,历史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编成《筹海篇》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以期能够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魏源及其思想简介 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晚清着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经世史学的开山,1803年的一天9岁的魏源对主试官的上联“杯中含太极”脱口而出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听后连连称赞,小小年纪才思敏捷。魏源出生在邵阳县的一个小官吏家中,到父辈已经家道中落,从小就喜欢读书,平日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此役以往会拖垮身子,便强行规定他每天按时熄灯安寝,但常常趁父母熟睡,偷偷起来挑灯夜读。17岁在当地就小有名气。20岁入京后与思想家龚自珍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学问,谈论政事,大大开拓了学识视野,这一时期,正值清朝统治从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之际,统治集团日益奢侈腐败,大小官吏贪腐成

林则徐英雄事迹汇总650字

林则徐英雄事迹汇总650字 淡泊、仁爱、勤奋是林则徐家风的突出特点。林则徐一生最重要的老师,实际上也就是他的父亲。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林则徐的英雄事迹作文,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篇1 很小的时侯,就听爸爸讲述过有关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便对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充满了崇敬之情。 今天,我满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林则徐》这部电影,它真实面生动地再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帝国主义为了护大殖民统治,将大量的鸦片倾销到我国,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后,来到了广东。他带领广东人民与英国商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率领英勇顽强的广东军民,抵御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但是,由于封建 统治者----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他听信馋言后将林则徐流放到了尹梨。 当影片播放到林则徐带领广大军民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鸦片是一种毒品,长期吸食鸦片,不公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人精神萎糜不振。可见,它的侵入,不仅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使我们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对

它深恶痛绝。虎门销烟这一壮举不但灭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大长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志气。帝国主义其实就是一只纸老虎,只要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打败这只纸老虎的。 当影片播放到卖国贼琦善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摆出一副哈巴狗的嘴脸时,我心里顿时怒火中烧。我真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这丧权辱国的卖国贼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丧失的不仅是个人的尊严,而且是民族的尊严。正因为这些卖国贼的存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才会遭到侵略者的践踏、蹂躏。慈禧大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正因为她的对内残酷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对外一再卖国求荣,才导致我们的祖国一次以一次遭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和蹂躏。这些卖国贼给后人留下的只是四个字,那就是——遗臭万年! 做为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炎黄子孙,时刻都应该把祖国放在心里。林则徐的英雄事迹将激励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为振兴和捍卫中华民族面献身。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篇2 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不由得肃然起敬。只见林则徐的塑像气宇轩昂地耸立在那里;塑像前,一簇簇洁白的花朵绽放着,素雅的清香随风而来。夕阳照耀下的云朵红艳艳的一片,那是它们在为英雄喝彩!林则徐眼望前方,手摸着粗短的胡须,那是英雄在沉思,在遐想。 看着这一切,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虎门销烟的情景。天气晴朗,蓝天、大海、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格外美丽。一大早,老老少少就把虎门寨围得水泄不通。随着礼炮的轰响,成千上万的鸦片被倒

历史上人们对荆轲的评价

历史上人们对荆轲的评价 关于荆轲 一、反对者 (一) 荆轲历来被人称赞为勇士有一个很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秦殿上荆轲不为大势所迫,而12岁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却吓得直发抖本人对此没有异议相反的勇士这顶帽子还是给他戴,但只能算是勇士而称不上英雄,大概有这几,方面原因: 1、他“没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观念,妄想靠他的能力能胁迫秦王立合约,换取燕国弹丸之地的生息繁衍然而,他错了,他只能成为历史车轮的润滑剂,使历史更快发展他的一小义却不敌天下苍生的大仁,试想他如果刺杀成功,群龙无首,祸起萧墙,生灵涂炭在所难免,实乃有勇无谋之辈 2、他太冲动了太子丹的只言片语,就让他匆匆上路,虽然有了名扬千古的易水诀别,可自己喋血秦王宫殿不提,樊於期的人头就一文不值了唉,我真担心荆轲到了黄泉之下如何见樊於期…… 3、没有自知之明刺秦者,不是真刺,而是想要秦王立合约,换取一方安宁然而,在他的左腿已断的情况下,他掷出的匕首肯定要刺死秦

王的,可是,其“飞刀神功”未到火候,没掷到秦王这其实是他应该考虑到的,但是他没有自知之明,一切都成了空谈如果我是荆轲,一定会在最后几天苦练命中率,就不相信不成功或许他练了,但没练好,这也只能说明他的技术实在是太差了,差还去刺秦,还是不自知又或许是临场发挥不好,那也还是属于没有自知之明的范畴唉!非战之过矣,乃荆轲不智哉! (二)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夏桀无道,商汤取之;商纣无道,周王取之这是历史发展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必然荆轲刺秦王看似英勇,实则只是匹夫之勇,称不上英雄论古今历史,凡称得上英雄者,必有超人的卓识,唐李靖如此,明刘伯温亦是如此他们有一双慧眼,识得英雄而荆轲不行,秦王嬴政是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他识不得,只为燕国的一国之私而弃天下于不顾经历春秋战国,百姓困乏,需要明君或者说是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燕太子丹不是这号人物,荆轲也不是,只有秦王才是我想,倘若荆轲那把匕首刺中秦王,他留下的不是英勇,而是一个匹夫所留下的悲哀(梦笔情缘) (三) 荆轲者,莽夫也为己之私而刺杀秦王,终无命回天试想,当初他如果刺杀成功,平定六国,天下归一的雏形不就被就此打破,到时候天下

对林则徐 魏源思想评价

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绪论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打击,中国官僚和有识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救国存亡的道路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通过收集,翻译传入中国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讯英国俘虏和直接问询外国商人,传教士的方法,获取当时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在被道光皇帝派遣到广东省虎门查禁鸦片与鸦片贩卖势力作斗争,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刊物,1841年编成《四洲志》,将书稿交付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地理,历史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编成《筹海篇》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以期能够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魏源及其思想简介 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晚清着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经世史学的开山,1803年的一天9岁的魏源对主试官的上联“杯中含太极”脱口而出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听后连连称赞,小小年纪才思敏捷。魏源出生在邵阳县的一个小官吏家中,到父辈已经家道中落,从小就喜欢读书,平日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此役以往会拖垮身子,便强行规定他每天按时熄灯安寝,但常常趁父母熟睡,偷偷起来挑灯夜读。17岁在当地就小有名气。20岁入京后与思想家龚自珍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学问,谈论政事,大大开拓了学识视野,这一时期,正值清朝统治从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之际,统治集团日益奢侈腐败,大小官吏贪腐成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和名族反抗运动,魏源身处政治权利的中心,

魏源的政治思想

魏源的政治思想 一、概况 魏源(1794一1857)字默深,出生于湖南邵阳,是与龚自珍齐名的文学家,著名爱国者,维新思想前驱者之一,也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较有成果的历史、地理学者。他早年在家乡,读书、教书,参加科举考试,走的是一般富庶家庭子弟惯走的道路。他十九岁赴北京,开始接触社会,1822年中举,后任内阁中书。他遍游中国各地,结交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之士,如林则徐、龚自珍、包世臣等。1825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代编《皇朝经世文编》。①它加深了魏源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认识,强化了他的经世意识,对他日后编撰集大成性的世界地理巨著,不无启发意义。鸦片战争中,他参与了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对英国清况有一定了解,并据英国俘虏安突德口供,写了《英吉利小记》。鸦片战争的失败,对这位素抱经世之志的知识分子来说,刺激很大。1841年,当被贬黜的林则徐嘱他在所译《四洲志》基础上编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时,他欣然从命,并在翌年编定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以后,他不断修订、增补,1847年扩大为60卷,1852年扩大为100卷,凡88万字。 强烈的经世意识,是《海国图志》的鲜明特色。魏源在叙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 ①这是一项庞大的学术工程,全书120卷,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系统清理、总结了清代道光以前的经世学说。

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正因为如此,他在书中除了介绍、考订世界各国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习等情况外,还特设《筹海篇》二卷、《筹海总论》四卷,这是其他各种世界地理著作都没有的。鸦片战争的失败,给国人最直接的刺激是船炮不如人。魏源于此,非常留意。除了在述及各国情况时注意介绍军事情况外,从卷八十四至卷九十五,他以整整12卷的篇幅,介绍西洋火轮船、洋炮、炸弹、炮台、水雷等原理、制法、用法。这在此前此后各种世界地理著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不合通常编书体例的作法,正是特别强烈的经世意识的体现。 魏源本是有心在政治上施展抱负的人,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心。他在1845年才中了进士,年已五十有二,以后官位也不高,仅做过知府、知州等很难有太大作为的地方官。他在鸦片战争以前,已经痛切感到中国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他曾激烈攻击专制帝王是集天下之势、利、名于一身的最自私的人;上下隔阂的专制影响上情下传、下情上达,是导致国家衰弱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以后,呼吸到西方吹来的新鲜空气,他以前郁积胸中的不满,便化作对西方民主制度的称颂倾泻出来。 他在介绍英国情况时,花了不少笔墨于议会制度,指出英国国家大事,均需经巴厘满即议会议允,不是国王独裁,“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凡条例更改,职

中国近代史纲要人物评价——林则徐

林则徐生平简介: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0多年,被誉为近代最重要的名族英雄。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彷制。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历史罪人: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 2 万多箱鸦片现货,于 1839 年 6 月 3 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其所用的主要手段则是对付本国当惯了亡国奴的民众一用即见效的暴力手段。他在对付后面有英帝国撑腰的鸦片贩子时所选择的政策措施,更是毫无技术含量和外交智慧可言。当他把自己制定的“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禁烟措施付诸实施之后,其给国家招来战祸的结局也就被历史性地注定了。 林则徐最终历史定位:林则徐乃是标准的忠臣和清官,他青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林则徐从庶吉士开始他的宦途,终身勤劳王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两袖清风著称。宦游几十年,历任各地方面大员,但退休之后却两袖清风。全面看他的一生,林则徐禁烟,治水,平乱,建设边疆,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其私人的节操,则为海内外公推。在平息云贵汉回纠纷时,林则徐坚持:“只分良莠,不分汉回”,那又是极难可贵的民族平等胸襟。在东河治理水利,他极精明干练,调查

林则徐的英雄历史事迹五篇800字

林则徐的英雄历史事迹五篇800字林则徐的英雄历史事迹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爷爷的名诗金句。林则徐爷爷用“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印证为了国家的利益,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的人生决然选择,不愧是近代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我站在林则徐爷爷塑像前,在晚霞的映衬下,您的塑像格外高大,我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分。一百七十多年前,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自守,英帝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侵略中国,使中国老百姓失去劳动力,使军队失去战斗力。对此,您深恶痛绝,力主禁烟并负责禁烟。外国人先用金钱收买您,您不稀罕,后来用武力威胁您,您不屈服。您禁烟的决心坚如磐石,鸦片一日不禁,绝不罢休。 仰视着您的塑像,只见您头戴官帽,身穿朝服,端坐在石凳上,左手握拳放在膝盖上,右手轻捋胡子眺望前方。您表情严肃略有忧伤,目光坚定稳显愤怒。也许,您正望着那英帝国以鸦片毒害侵略中国的斑斑劣迹恶行;也许,您正望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家庭家破人亡的呻吟呼号;也许,您正望着那几百万吨鸦片在销烟池燃烧的滚滚浓烟。您的神情不禁让我仿佛回到了1839年6月3日那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这是多么令我中华振奋的壮举啊! 林则徐爷爷,您这一伟大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凝视着您的塑像,一股肃然起敬的心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不正是您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敬爱的林爷爷,凝望您的雕像,我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和有识之士为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而奋斗的情景,我决定: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从自己的事自己做开始,今天为强大祖国而努力学习,明天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 林则徐的英雄历史事迹2 一讲到鸦片,大家可能想到毒品,但我想到的却是爱国英雄林则徐,想到林则徐带领广大军民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 英帝国主义为了护大量殖民统治,将大量鸦片倾销到我国,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不仅这样,鸦片还使我军丧失了战斗力,同时还夺走了我国的稀有财宝,使大量白银流入了侵略者的腰包内。林则徐不愿再看到国家像菜园里里的辘轳任人摆布。他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他在虎门前将二百多万斤鸦片进行销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更证明了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期侮的。可英国侵略者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侵略者在1840年向中国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那时,林则徐等爱国人士誓死抵抗侵略者,保卫国家。可因

写给林则徐的一封信

写给林则徐的一封信 尊敬的林则徐先生 您好! 我是一位小学生,自从读了您的故事后,我对您崇拜、赞许的心情油然而生,对您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是写下了这封信。 我特别佩服您与那些猪狗不如的洋人打了一场让世人为之振惊的“虎门销烟”。当初,英国人走私鸦片进入国门,执迷不悟的中国人竟然如获至宝,不少人因吸食鸦片而患上疾病甚至死亡,不少官僚因此而腐败,大批的银子也都“悄悄”地溜进了那些可恨的手中。就在这岌岌可危的一刻,您挺身而出,誓死保卫中国,在虎门海滩上一把火将二百多万斤鸦片给烧了……,这一把火烧毁了洋人嚣张的气焰,点燃了中国的前程,从此中国再无几人吸食鸦片了。 虎门销烟,这一历史的创举,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我知道,是您的英雄壮举,才让中国摆脱了“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称谓;是您那无畏的精神,才使别有用心的英国政府不得不对中国人另眼相看。从古至今,多少位英雄为了祖国的繁荣在战场上挺身而出,他们就好比一朵朵娇艳的玫瑰,而您就是那些玫瑰中的一朵,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祖国是大家的,保护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不让您白白牺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再也不受其他国家的欺凌,用您的精神激励我自己,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世界和平的栋梁之才! 林爷爷,您是中国的骄傲,虽然您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您一直活在世人心中,您的爱国精神会流芳百世,世代传承。我深深地体会到有国才有家,爱国就是爱家。我向您致敬。 此致 敬礼 祝您在天堂幸福! yle="white-spacepre">晚辈杨皓宁

yle="white-spacepre">2015年3月8日

最新林则徐的英雄事迹900字集锦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900字集锦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林则徐的英雄事迹优秀作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优秀作文1 我站在林则徐雕像前,只见他身着朝服,端坐在椅子上。他眺望远方,仿佛一位守护神,时刻监视着是谁在往中国偷运鸦片,又是谁在吸食鸦片?他用手捋着胡子,在沉思着什么,那凝重的表情,忧虑的神色,似乎在向我们低声吟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虽然他的心中有些彷徨,但自信的眼神却告诉我们:中国人一定能战胜鸦片! 我站在林则徐雕像前,眼前仿佛又呈现出那场整整持续了二十三天的硝烟。没错,那就是林则徐的一大壮举——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0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虎门寨里热闹隆重。下午2时,林则徐健步登上礼台,礼炮齐鸣,群情激昂。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看吧,一群光着上身的民工,先在销烟池里撒下盐巴,随后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再倒入一担一担的生石灰。顿时,销烟池里浓烟滚滚,鸦片被销毁了!在场的国人情不自禁,呐喊声一片:“鸦片终于被销毁了,万岁,万岁!”震彻云霄,就连浪涛也好像要跃跃欲试,它似乎领略到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激动。

两百多万斤的鸦片化为烟渣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我站在林则徐雕像前,从悠悠历史中走出。 夕阳西沉,雕像在落日余晖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我想起了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精忠报国的岳飞,视死如归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爱国诗词回响在耳畔,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我们民族的脊梁!我想真诚地向你们鞠躬,表达我对你们的景仰!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优秀作文2 我站在了林则徐的铜像前,心中充满了对林则徐这位爱国主义将领无限的敬意。160多年前,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受人欺辱。帝国主义把鸦片运到中国来,毒害中国人的健康,同时还夺去我国稀有珍贵的金银财宝,使我国大量的白银哗哗地流入奸人的腰包。林则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那值得纪念的23天里,他英勇地指挥着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当众销毁了英国人运来的两百多万斤令成千上万中国人憎恨的鸦片。这一伟大壮举,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更长了所有中华人民顽强拼搏的志气。林则徐真是一位禁烟使者,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现在,我们祖国富有强大了,没有谁再敢欺负我们。但我们仍然要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永远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站在林则徐铜像前,我看到他眼望远方,用手摸着那又白又短的胡须,心想:这是英雄在沉思,在遐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