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水上都市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水上都市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水上都市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水上都市

第二课时水上都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濒临海域等自然环境特征。

2.掌握威尼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主要特点。

3.通过水城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各种地图、图表资料,描述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特点。

2.通过收集、整理、呈现各种资料,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描述威尼斯水城风光的特色。

3.运用地理事实探究、讨论,分析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忧。

4.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析我们生活的区域所面临的危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态度;

2.通过对威尼斯因水而忧及我们生活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逐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重点】威尼斯城的兴建、繁兴、美丽和危机与水之间密切的关系

【难点】水城威尼斯面临的问题,理解水对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新课导入】展示一段威尼斯水城风光的视频资料

设问:看了这段视频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自由叙说)

大家看到的这些内容都和什么有关?(学生说“水”)

谁能猜到这会是什么地方呢?(大部分学生可能说出威尼斯)

承转: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水上都市——威尼斯,一起来探究威尼斯到底和水有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从威尼斯水城风光引入新课,通过视频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从而激起他们对威尼斯学习的探究欲望。

设问:这么美的地方哪儿呢?

多媒体展示意大利在世界的位置图和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位置图

学生活动:学生在这些地图上去寻找威尼斯的准确位置,气候类型及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简单但关键,学生可以从威尼斯临近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中进一步感受威尼斯与水的关系,同时勾起学生对威尼斯兴建的好奇心,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伏笔。

活动一:

自主合作探究:有人说威尼斯古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忧,你能就其中的一个方面作简要说明吗?(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各讨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自主探究相关内容。

小组1:介绍威尼斯因水而生。

出示威尼斯城区图并结合地图作适当的资料补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众多关于威尼斯兴建的想象和推测中走出来,准确了解威尼斯的因水而生,也让学生从威尼斯的兴建中体会到威尼斯人的智慧和威尼斯城建筑的奇妙。

小组2:介绍威尼斯因水而兴。

补充马可.波罗相关历史资料,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空间,增加学生由地理到历史学习的一个兴趣,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小组3:介绍威尼斯因水而美。

出示有关威尼斯风景的美丽的图片:威尼斯日出、威尼斯落日、威尼斯夜景、威尼斯巷道、威尼斯交通工具船、威尼斯日常出行的场景、威尼斯旅游等,每一张图片都与水紧紧相连。

过渡:对美的事物,人们往往会有一种赞美的欲望,或吟诗,或作赋,或歌唱,或感叹,今天我们就来个简单易行的游戏:好词送给威尼斯——快速抢说。同学们用你认为最贴切的好词赞美威尼斯的美丽。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威尼斯“因水而美”的学习,借用学生之口,达成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小组4:介绍威尼斯因水而忧。

过渡:美丽的东西我们总是希望他永恒,但事实有时与人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这座水城如今最大的敌人也是水,水带给威尼斯人忧虑,也带给威尼斯城忧患,威尼斯除了面临海水倒灌和水位上涨外,还忧在何处?

补充资料:

材料一:1966年,威尼斯发生大洪灾,城内水位升高了1米。2001年,威尼斯又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水灾,洪水持续四天四夜,使城市的大半部分都淹在水中,威尼斯最大的广场20世纪每年遭遇洪水袭击10多次,近些年来,每年遭受100多次洪水袭击。

材料二:根据地球板块理论,威尼斯每100年大约下沉1.3厘米,但是二战后,为满足发展需要,威尼斯人大量开采地下水,致使整个城市在20年内下降30厘米。

材料三:威尼斯面积不到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不到6万人,然而每年到此旅游的人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他们为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令威尼斯不堪承受。

回答:⑴三则材料反映出威尼斯忧在何处?(地面下沉、洪水泛滥、环境污染)

⑵通过三则材料分析威尼斯的忧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以四人为一讨论小组,提出一些治理威尼斯水灾的建议,畅想威尼斯美好的未来。(向学生介绍两种解决威尼斯忧患的办法:摩西工程、海水灌注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对威尼斯有关的信息在课堂上难以收集,更没有办法让他们从心理接受上美丽的威尼斯会有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所以,在整合课程资源的时候,特别选取三段通俗易懂而又有典型性的材料,让学生领略威尼斯的水之忧。

过渡:威尼斯是水城,在欧洲,它的水患似乎离我们很远,大家静心想一想,我们平湖这个地方是不是也与水联系紧密呢。对,平湖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水网密布,水资源特别丰富。我们平湖有没有因水而忧呢?(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承转:水曾给这个城市带来过贸易的繁荣,水也曾多次肆虐过这座城市,我们一定要从水城威尼斯的发展中吸取教训,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去年12月浙江开始启动“五水共治”行动。你知道这一行动的具体内容吗?

活动二:请同学们为平湖市的“五水共治”行动设计一条公益广告。

(学生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统一纸张或独做、或合作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发现好的设计作品,在大多数同学完成探究活动的情况下,展示好的作品,并给予适时肯定的点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发挥同学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唤起他们节约能源的意识和环保意识,是本课的核心目标。

水是生命之源,无论是河网密布的水乡,还是大江大旁湖的城镇,抑或是浩瀚大海边的渔村和城市,我们都要感恩水,感激水,善待水资源。尤其是在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是要有发展的眼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共同保护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水上都市威尼斯

【水上都市】 一、因水而生(1000多年前) 图3—35意大利位置图3—36威尼斯位置 图3—37建筑物的地基剖面图 图3—38威尼斯城区图(局部) ☆读图3—35~38,从图中获取信息。 1.意大利和威尼斯的地理位置?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濒临亚得里亚海。 2.在这里修建城市,最大困难是什么?威尼斯人的祖先为什么选择在此建设他们的家园?最大的困难:城市用地和排水的问题;选择的原因:为了躲避外敌,便于防守。 3.威尼斯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遍布教堂、宫殿和广场,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宗教特色。 例1.“水上都市”威尼斯位于( B ) A.法国 B.意大利 C.英国 D.西班牙 例2.威尼斯的城市建设明显具有( A ) A.“水城”特色 B.文化特色 C.宗教特色 D.商业特色 二、因水而兴(600多年前) 著名商业港口 1.兴盛的商业城市: 地中海北岸 欧洲最大的商业城市 东西方商品集散地贸易中心 地理位置优势 地中海是连接亚、非、欧三洲贸易往来主要通道 商业、航海业

作为贸易通道的地位日益下降 2.著名的旅游城市: 新航路开辟 优美的风光、独特的交通方式、丰富的传统文化 旅游胜地 三、因水而美 图3—39圣马克教堂图3—40叹息桥 ☆读图3—39~40,分析威尼斯“因水而美”美在哪儿? ①无数豪华的宫殿、教堂和住宅等古老建筑依然沐浴在海风中,魅力无穷; ②纵横交织的水网构成大街小巷,水面上是各式各样的桥梁和交通工具——船。 1.魅力无穷的古老建筑: 无数豪华的宫殿、教堂和住宅等古老建筑依然沐浴在海风中,魅力无穷; 2.独特的“水城”风光: ①纵横交织的水网构成大街小巷,水面上是各式各样的桥梁和交通工具——船; ②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划船比赛,精彩的传统节目。 图3—41节日里的威尼斯图3—42水淹威尼斯 四、因水而忧 1.威尼斯主要面临的问题: 生存危机——海水倒灌和水位上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侵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结构。 2.积极寻找措施,解决生存危机。 ☆总结:水在哪些方面影响着威尼斯人的生活。 ①纵横交织的水网构成大街小巷,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划船比赛是精彩的传统节目; ②独特的水城风光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许多威尼斯人重视与旅游业相关的职业; ③威尼斯城面临生存危机,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水上都市 教学设计

《水上都市──威尼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水城威尼斯的“生”“兴”“美”“忧”的分析学习,了解傍水而居的威尼斯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2.能根据典型资料和重要图片描述“水”在威尼斯城的发展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能针对威尼斯水城发展现状中面临的危机,提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想。在是否科学利用水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的探究中,树立爱护环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威尼斯城的兴建、繁兴、美丽和危机与水之间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对威尼斯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开发 威尼斯城相关的图片和信息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威尼斯的风景照:威尼斯日出、威尼斯落日、威尼斯夜景、威尼斯巷道、威尼斯交通工具船、威尼斯日常出行的场景、威尼斯旅游等,每一张图片都与水紧紧相连。提问,这些图片出自哪一座城市? (学生活动)学生在观赏图片的时感知威尼斯的美丽分光,并准确判断图片出自威尼斯。 (教师活动)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水上都市──威尼斯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从威尼斯之美引入新课,让学生从现实的美景中激起他们对威尼

斯学习的探究欲望。) 2.学习新课 (过渡语)对美的事物,人们往往会有一种赞美的欲望,或吟诗,或作赋,或歌唱,或感叹。今天,我们就来个简单易行的游戏:好词送给威尼斯──快速抢说。用你认为最贴切的好词赞美威尼斯的美丽。 (学生活动)赞美威尼斯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威尼斯“因水而美”的学习。借用学生之口,达成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过渡语)这么美的地方在哪儿呢? (学生活动)学生在地图上寻找威尼斯的准确位置。 (本环节简单但关键,学生可以从威尼斯临近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中进一步感受威尼斯因水而美,同时勾起学生对威尼斯兴建的好奇心,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过渡语)同学们,威尼斯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自己对威尼斯兴建的不同想法。 (过渡语)威尼斯到底是怎样建成的?请大家齐读P81教材的第二段。 (学生活动)齐读教材:威尼斯的兴建 (教师活动)出示威尼斯城区图并结合地图作适当的资料补充。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众多关于威尼斯兴建的想象和推测中走出来,准确了解威尼斯的因水而生,也让学生从威尼斯的兴建中体会到威尼斯人的智慧和威尼斯城建筑的奇妙。) (过渡语)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威尼斯也因其便利的水上交通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带给它经久不息的繁荣。 (教师活动)讲述:威尼斯濒临地中海,10~14世纪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通道,凭借贸易所得,威尼斯一度成为世界的门户、欧洲的中心、地中海的霸主。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威尼斯的贸易霸主地位衰落,但威尼斯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它成为欧洲最吸引人的旅游胜地,旅游业使威尼斯继续保持着繁荣。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威尼斯因水而兴。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到个人和社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学会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自己。它是学好其他两课的关键。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教学准备 一杯水、一张生活流程图。 §个人使用前的思考及改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一】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 ○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 ○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水上都市——威尼斯》

《水上都市——威尼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城威尼斯的“生”“兴”“美”“忧”的分析学习,了解傍水而居的威尼斯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2、能根据典型资料和重要图片描述“水”在威尼斯城的发展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针对威尼斯水城发展现状中面临的危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激发学生对是否科学利用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密切关系的探究兴趣,树立他们爱护环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威尼斯城的兴建、繁兴、美丽和危机与水之间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对威尼斯产生的影响 【教学资源开发】威尼斯城相关的图片和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威尼斯风景的美丽的图片:威尼斯日出、威尼斯落日、威尼斯夜景、威尼斯巷道、威尼斯交通工具船、威尼斯日常出行的场景、威尼斯旅游等,每一张图片都与水紧紧相连。问,这些图片出自哪一座城市? (学生活动)学生在观赏图片的时候发出感叹,发出赞美声,并肯定地判断,图片出自威尼斯。 (教师活动)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水上都市——威尼斯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从威尼斯之美引入新课,让学生从现实的美景中激起他们对威尼斯学习的探究欲望。) 【学习新课】 (过渡语)对美的事物,人们往往会有一种赞美的欲望,或吟诗,或作赋,或歌唱,或感叹,今天我们就来个简单易行的游戏:好词送给威尼斯——快速抢说。同学们用你认为最贴切的好词赞美威尼斯的美丽。 (学生活动)赞美威尼斯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威尼斯“因水而美”的学习,借用学生之口,达成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过渡语)这么美的地方在哪儿呢? (学生活动)学生在地图上去寻找威尼斯的准确位置。 (本环节简单但关键,学生可以从威尼斯临近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中进一步感受威尼斯因水而美,同时勾起学生对威尼斯兴建的好奇心,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伏笔。) (过渡语)同学们,威尼斯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自己对威尼斯兴建的不同想法。 (过渡语)威尼斯到底是怎样建成的?请大家齐读P81教材的第二段。 (学生活动)齐读教材:威尼斯的兴建 (教师活动)出示威尼斯城区图并结合地图作适当的资料补充。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众多关于威尼斯兴建的想象和推测中走出来,准确了解威尼斯的因水而生,也让学生从威尼斯的兴建中体会到威尼斯人的智慧和威尼斯城建筑的奇妙。)(过渡语)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威尼斯也因其便利的水上交通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带给它经久不息的繁荣。 (教师活动)讲述:威尼斯濒临地中海,10—14世纪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通道,凭借贸易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叙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 教 学 过 程 提问:当我们拿一张《张家界风景旅游区地图》,该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 1、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 2、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你准备晚上哪个宾馆住宿? 3、根据上述选择,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要游览景点的范围。 4、根据你所确定的范围,再合理安排具体的旅游景点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历史变迁图及其运用。 布置作业 练习册1----7题 板书设计

七上 历史与社会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家住平原 一、稻作文化的印记(_______平原) 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_______半岛,地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 2.自然环境特点:①纬度位置:位于_______纬度,阳光充足。②气候类型___________,气候特点_____ _ __。③地形:位于_________,地势______。土壤:_______。④水文:_______,便于______。 3.湄公河平原的农业特色:主要的农作物是_____;生产方式是_____劳作,______;生产力水平____。 4.稻作文化的印记:①建筑特色。②节日特色___ __(柬埔寨)③人际关系人 们、关爱弱者。 二、用机器种庄稼(______中部大平原) 1.地理位置:位于__________山脉(东部)和___________山脉(西部)之间。 2.自然环境特点:纬度位置:位于_______纬度,热量和降水不足。气候类型___________,气候特点______ _ ______。地形:地势___ ___。土壤:_____ __。 3.大平原的农业特色:主要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规模___,劳动力_______,_______化耕作,生产_______高,_______高,一体化程度高,仓储条件好,交通发达。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产品出口国。 4.生活特色:平原人家,居住______,邻里往来不多;生活水平_____;假日开车去教堂做礼拜,到超市购物,探亲访友。 以山为邻 相对于平原来说,山区地表_________,土壤不够_______,交通相对_____,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_______。但山区人民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美好的生活。 一、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区) 1.地理位置:位于纵贯南美洲大陆的_________山脉,该山脉有“______________”。 2.自然环境: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差异显著,___________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______米,气温下降_____℃。 3.生产生活特点:_________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在_______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开辟梯田,种植了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出,以放牧驯养的_______和______为生。其中是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有“纤维上帝”的美誉。 二、山地之国() 1.地理位置:坐落于__________山区。 2.自然环境: 山区占国土面积的60%,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6%,矿产资源奇缺,______资源丰富。 3.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_______、最雄伟的山脉,呈弧形贯穿了法国、______、德国、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国家。被称为“大山之子”。 4.阿尔卑斯山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源地。 5.生产生活特点:发展。游客可以度假、_______、滑雪、乘坐“冰川快车”,一年四季皆为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_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 《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课的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

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教案 [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所谓历史, 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 甚至也有歪曲、捏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 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 识别历史地图, 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 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 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 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 最终_其统治, 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 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 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 查阅书籍、杂志、网站, 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水上都市

第二课时水上都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濒临海域等自然环境特征。 2.掌握威尼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主要特点。 3.通过水城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各种地图、图表资料,描述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特点。 2.通过收集、整理、呈现各种资料,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描述威尼斯水城风光的特色。 3.运用地理事实探究、讨论,分析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忧。 4.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析我们生活的区域所面临的危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态度; 2.通过对威尼斯因水而忧及我们生活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逐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重点】威尼斯城的兴建、繁兴、美丽和危机与水之间密切的关系 【难点】水城威尼斯面临的问题,理解水对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新课导入】展示一段威尼斯水城风光的视频资料 设问:看了这段视频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自由叙说) 大家看到的这些内容都和什么有关?(学生说“水”) 谁能猜到这会是什么地方呢?(大部分学生可能说出威尼斯) 承转: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水上都市——威尼斯,一起来探究威尼斯到底和水有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从威尼斯水城风光引入新课,通过视频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从而激起他们对威尼斯学习的探究欲望。 设问:这么美的地方哪儿呢? 多媒体展示意大利在世界的位置图和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位置图 学生活动:学生在这些地图上去寻找威尼斯的准确位置,气候类型及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简单但关键,学生可以从威尼斯临近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中进一步感受威尼斯与水的关系,同时勾起学生对威尼斯兴建的好奇心,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伏笔。 活动一: 自主合作探究:有人说威尼斯古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忧,你能就其中的一个方面作简要说明吗?(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各讨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自主探究相关内容。 小组1:介绍威尼斯因水而生。 出示威尼斯城区图并结合地图作适当的资料补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众多关于威尼斯兴建的想象和推测中走出来,准确了解威尼斯的因水而生,也让学生从威尼斯的兴建中体会到威尼斯人的智慧和威尼斯城建筑的奇妙。 小组2:介绍威尼斯因水而兴。 补充马可.波罗相关历史资料,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空间,增加学生由地理到历史学习的一个兴趣,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案 ,,xx学生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如何更好的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是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活动实施不变的目标。为大家整理了,欢迎大家阅读!设计中国的行政区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及分布。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二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三级行政区划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2、总结归纳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二、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1、拼图讲解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小组讨论、回答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小结: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探究: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

来熟悉这些省区。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简评竞赛结果2、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读表回答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出来的?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沦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小结: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用本省的历史名称:一个省有两个简称: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希望同学们对照地图记住。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查的情况,这就导致历史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以生为本”视角下进行思考,打造多样化历史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1.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1. 从社区看我家 2. 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 乡村聚落 2. 城市聚落 3. 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1. 人类的栖息地 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1. 地形多样 2. 气象万千 3. 众多的河湖 4. 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1. 人口与人种 2. 语言与宗教 3. 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 1. 稻作文化的印记 2. 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1. 垂直的生计 2. 山地之国 第三课傍水而居 1. 耕海牧鱼 2. 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1. 逐水草而居 2. 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1. 石油宝库 2. 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1. 辽阔的疆域 2. 行政区划 3. 众多的人口 4.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课山川秀美 1. 复杂多样的地形 2. 季风的影响 3. 母亲河 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 1. 秦岭—淮河分南北 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 3. 交流与互补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 1. 红松之乡 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第二课南方地区 1. 水乡孕育的城镇 2. 富庶的四川盆地 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 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第三课西北地区 1. 丝路明珠 2. 草原风情 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第四课青藏高原 1. 海报最高的牧区 2. 高原圣城——拉萨 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规则的演变 1. 规则之“源” 2. 规则之“变” 第二课传媒的行程 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 第三课生活的故事 1. 生活的时代印记 2. 生活的代际差异 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 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1. 中华文明的曙光 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课《自然环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候万千”“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思路 (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 (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形挂图》;学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展示】《世界地形图》 学生上台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 【承转】非常好,经过这几个同学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四大古国的大概位置了,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古代中国以外的另三大文明古国,他们都处在哪一类地形上?所谓地形,就是指地表的形态,包括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大多处在平原上。(注:古代印度特指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平原,是一个地理概念。) (新课教学) 【提问】看来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不错!那么为什么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平原呢?大家能不能结合书本,从平原的特点去找找原因。 学生分析平原特点:①宽广低平;②海拔低;③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承转】大家都感觉到了平原的适合居住性!那么除了平原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地形呢?它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吗?请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前后左右讨论一下,我们还可以参考书里的《世界地形图》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高原、山脉、丘陵、盆地、沙漠的特点,并各自举出地理实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