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临床医生,应“临床”和“科研”两不误

医学发展的最终目的离不开治病救人,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医生是不称职的,无论他的科研水平有多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的首要任务是踏踏实实作好患者的日常治疗工作,帮助更多的病人战胜病魔,重返健康。但是,临床工作与科研并不矛盾。实际上,临床科研,特别是正确的科研思维,极有助于医生更好的总结经验,探究规律,提高疗效,最终造福于病人。大处着智,时刻突出科研的“临床”特点

张金哲院士说过:临床科研就是改进工作。笔者觉得这句话很贴切。临床的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临床上,临床医生应该从临床发生的问题上来寻找思路,努力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更深入一点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很有意义了。临床的医生身处医疗一线,应该牢记搞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改善治疗的有效性,所以临床科研研究应围绕这一中心,时时刻刻突出科研的“临床”特点,力争使病人从研究中真正获得益处,即使是很少的一点。笔者非常喜欢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年来,几乎期期必读。这本杂志的特点就是:所刊登的文章、报告的科研结果大多紧密联系临床,贴近实战,竭力从临床诊疗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读者受益非浅。

小处着心,处处留意临床的“科研”价值

因为临床医生临床工作任务重,医疗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兼之其科研水平及仪器设备的限制,如果贪大求洋,必将一事无成,因此笔者认为采取“高不可攀,低也可就”的态度,对于临床医生选题来说是符合实际的。

临床医生要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疑难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书本上的所谓真理性的“机制”经不起你反复的推敲,从而你的创新点就形成了,这样的话,你可以做科研的“脑”,指导其他的基础科研工作者能够为你的新思路而工作。这就意味着,你要有科研的执著,要善于等待,更要善于思考,处处留意临床平凡日常工作的珍贵“科研”价值。鱼腥草注射液曾是国内广泛使用的一种纯中药制剂,以前多认为过敏反应少见。2004年,笔者在遇到1例此药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患者后,没有简单对待,而是经过全面文献检索,发现过敏反应其实并不少见,且所有厂家的产品均有过敏报告,证明与生产厂家无相关性,也就是说不是某些厂家产品质量的问题,推测很可能是鱼腥草注射液药物配伍、加工流程标准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健康报发表了《鱼腥草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不罕见》一文。随后的大讨论和深入研究及探讨,最终促使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此制剂,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

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共同造就“应用性基础研究”

国外的临床结合基础,大多是医院和基础实验室合作,没有一个人既搞临床工作又亲自作基础研究。要想临床与基础结合的更好,笔者认为主要需要临床医生的努力。临床医生科研应该是主动的,也应该经常关

注相关科研的进展,多向基础研究人员探讨一些研究项目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发挥协同作用。临床上发现的问题和症结是科研真正的动力和方向。所以,基础和临床的关系就像研制一种武器中的设计者和使用者,要交流要沟通,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共同促进“应用性基础研究”的健康发展。

Bert Vogelstein教授的科研贴近临床,从临床问题出发到遗传,到分子,到动物模型,到药物研制,再回到临床,环环紧扣,25年如一日,揭示大肠癌的机制,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医生,最欣慰的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并使病人获益。“大处着智,小处着心,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牢记这十六个字,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的进步和科研的发展。

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在“科研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越来越普及的

当下,临床科研工作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科研氛围和科研成果往往成为区分医院质量与竞争力高下的最重要的尺码,也是考评医生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

而具体到一所医院的学科特色、社会地位,抑或是一名医生的医术和专业特长,往往都是以其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为表征的。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临床专家对科研的热情一年高过一年。

北京协和急诊女超人离职后,引起了悍然大波。女超人离职的原因之一竟然是科研的压力。

但是,一个不想做研究,不想写作品的医生,无论找什么理由,都不是很明智的选择。

因为世界著名医学院的学术声誉不仅仅是他们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更是这些医生们在医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和重大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外科界的前辈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

近年来,众多媒体对“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科学研究”这一议题开展过几次专栏讨论,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参加讨论者各抒己见,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医生就是给病人看病,不应该做科研;另一种意见认为医生除了看好病还应该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参加讨论者以医务人员占主体,也有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媒体编者。最终还是没有结论性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顾琴龙教授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医生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医生与科研到底有没有关系、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还是有些复杂的。医生是为病人诊疗疾病的,科研是科学研究人员从事的工作,这是社会通常的认识。在这种观点主导下,认为医生与科研无关的呼声就很高,许多医生自己就认为,临床诊疗工作十分繁忙,医生根本没有时间做科学研究,科研是专职科研人员的职责。普遍认为,医学是一种经验科学,医生看病能力完全凭借经验,从医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医疗技术也越高。从医学的发展来看,医学的发展都是历代从医者在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如此。

在西医发展的早期阶段,外科医师与理发师属于一个协会,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也是在实践中提高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给临床医学提供了支撑,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生理病理学、病理解剖学等医学基础的发展,将人体的奥秘逐渐揭示,医生对疾病的诊疗就有了科学依据,对疾病认识的准确性也明显提高。譬如医生诊断疾病需要做化验、拍片等,这些都是科学发展带来的进步。药学的发展也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可以使医学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虽然发展了几千年,从古至今为中国人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许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慢慢退至健身养身调理的辅助地位。这主要是虽然中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该体系对疾病的解释都是人们的主观想像,没有科学依据支撑,缺乏说服力。但中医医生们也在积极探索中医治病的科学原理,现在中医看病也要靠化验、拍片等手段,力图将中国医学的观点与西方医学的科学解释达到一致。国家也力推中医中药现代化,就是希望将科学原理引入祖国医学,使之发扬光大。至此,我想医生与科研的关系也应该有些明白了。

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厘清了医生和科研的关系,就不难解释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了。虽然医生的经验积累对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但是光靠医生经验积累不但进步有限,而且会因为经验而阻碍科学发展。西医之所以称为现代医学,因为它每一阶段的发展、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也称传统医学,因为它太传统、太依赖古人的经验,尽管现代的中医医生们也在积极探索中医治病的科学原理,但是因为古人的经验束缚而难以获得突破。中医药要有科学突破,必须重新审视中医的经典著作,对古人的训示作辩证分析,对中医理论作出新的解释和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许多医生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他们诊治疾病的经验也是在前人医学科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的,现代医学的许多理论都是医学家们实验室的成果和这些成果临床转化的结晶。如果没有前人的科学研究、没有人体科学的发展、没有现代医学科学揭示的人体奥秘,医生还能像现在那样解释、诊治疾病吗?所谓的经验也就成为无根之本、无水之源。如果所有医生都要依靠别人的研究,如果所有医生都不懂科研或不去做研究,那么医学还能发展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医生都需要做研究,我认为可以根据医院的性质为医生分一下类,基层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医生不用参加研究,他们只要利用现有的知识和别人提供的经验为患者服务。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除了医疗技术和疾病诊治能力高超之外,还应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必须要创造新的知识。譬如遇到疑难杂症后,不管治疗成功还是失败,都应好好总结经验,最好能深入研究一下疾病的机理,这样就有了进步。国内外有许多临床医学的期刊刊登临床医生的研究,特别是一些世界顶级的期刊,如Lancet 杂志和New Engl J Med等都是介绍

国际先进的医学研究,实际上也是医生们遇到的一些特殊疾病或者采用一些新的治疗,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技术问题的解释或突破。世界著名医学院的学术声誉不仅仅是他们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更是这些医生们在医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和重大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外科界的前辈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

医生应该做什么研究

我国建国50年来取得的14大医学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是具有原创性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得到国际上公认;同时解决了某些世界急迫问题,或者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医学进步。北京同仁医院汤飞凡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规律;195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抢救邱财康成功,突破“烧伤面积大于80%无法治愈”定论;北京协和医院宋鸿钊等对绒癌的根治创用大剂量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从10.8%升至78.6%,并阐明肺、脑转移过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等为工人王存柏接活了断手;于仲嘉发明手或全手指缺失再造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发明青蒿素类抗疟药,解决了恶性疟原虫抗氯喹的治疗问题;上海医科大学汤钊猷等小肝癌的诊治,可诊断0.8厘米肝癌,把小肝癌手术5年生存率从2.6%提高到72.9%;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陆士新发现亚硝胺为食管癌高发区潜在致癌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陈竺等创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良好。这些成就被公认为我国的八大临床医学成就,成就的创造者基本都是临床医生,他们都是在临床上发现了重要问题,然后坚持研究。

这些突破性成就具备了三个条件:一是,经科学研究,取得前人所没有的知识、理论、方法和产品;二是,加深了对人体及疾病现象的认识,增加了同疾病抗争的手段;三是,引科技界瞩目,经得起重复与验证,为国内外同行所确认。这些成就是我国医学界的骄傲,为临床医学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医生如何做研究

现在都在倡导转化医学研究,就是要求医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际上临床医生的研究题目很多,这些题目也只有医生能想到,如果医生都不去发现临床问题、不去考虑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那么医学又如何能进步呢?我国现在医学发展都是跟在发达国家身后学习、模仿,很少有自己创造的知识。当然,发达国家在各个领域都是起到引领作用的,不仅仅是医学。但是王振义院士的成就给所有医生做出了榜样,他的成功说明中国也能起引领作用。

临床上有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问题应该很多,只要有心就有思考、有发现。临床需要询证医学、许多疾病需要有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获手段,都需要医生作为主体去解决。做医学研究要有奉献,也要持之以恒。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挤时间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在实践中解决

一个重要问题,可能比你多看几个十几个病人更有意义。奉献应该有回报的,这个回报不仅仅是研究成果、而是有更多的患者获得利益。

西澳大学诺贝尔奖得主Barry Marshall 教授是一名消化内科医生,他在为胃溃疡患者诊治时发现了患者胃粘膜有一种细菌存在,这种细菌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幽门螺旋杆菌(最早称为幽门弯曲菌)。为了证实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他自己吞服细菌制造胃溃疡,然后研究该菌的致病机理和治疗方案。他的成就使全世界亿万人获益。我国所有获得的医学重大成就,都是经历十几年几十年的持久的研究。

医生需要发表SCI论文吗?

这个问题也是近年来热议的话题。自从南京大学推出SCI论文要求以后,国内高校纷纷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也提出了要求,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实际上也是医学生的临床教师,当然也与高校其他教师一样要求。许多医生极力反对这样的要求,甚至我们许多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此要求也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医生只要看好病,发表论文与看病没有关系,发表SCI论文解决不了疾病。这个问题与医生要不要做科学研究一样,如果明确医生要做科研,那么他们的成果必然要总结、必然要发表。如果研究成果不发表,研究的意义何在?至今我们还在争论这个问题,许多人把要求医生发表SCI论文说成是一种荒唐、甚至是错误决策。

数年前,SCI的创建者尤金·加菲尔德博士与中国公众的首次见面会上,人们不断把问题抛给这位84岁的“SCI之父”:“你认为中国对SCI这样的使用是合理的吗?”“为什么到中国,SCI就变了味儿?”但是他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用SCI作为标准,来衡量科研的成果,这也许的确不太合理,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40年前的美国、30年前的意大利都是因为在评审职称时管理者们发现,备受推崇的”同行评议“评价方法根本没有办法进行,SCI就成了替代的评估方法”。他坚持,中国目前关于SCI的规定,有一些是有意义的。

在美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对于一半的博士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可能与科学研究无关,但如果作为一所“追求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大学”,那么对发表SCI论文的要求是很正常的。作为一名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应当是推动我国医学发展和推进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主体。如果大家都不写SCI论文,没有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我们的医学成就怎能让世界知道,我们又如何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当你投稿SCI期刊时,你的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评价,也是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的方法之一。

据统计,我国2005年发表SCI收录论文74109篇,其中临床研究论文1695篇,占论文总数的2.2% ;2008年我国SCI收录论文总数94856篇,临床研究论文6068篇,占总数的6.4%。近年没有统计数字,但是肯定在增长。而且高被引论文也在增长,我校医学高被引论文在2006年以前总共就2-3篇,2007年以来的5年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达到14篇。这些都是学校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医学界的学术地位。

最后,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期望增加,我想我们的医生们一定会越来越理解临床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顾教授的观点值得关注,成为一名苍生大医,我们都需要进行深度思考。不做科研固然轻松,不写论文,不总结竟然固然洒脱,但这样的医生给病人带来的利益就会比较局限。要知道,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个经验总结,都需要化很多时间查找资料,需要阅读别人的作品,需要思考和拣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曾经批评一位医生,认为她不看书就是自私,当时,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选择了医生作为职业,就注定要奉献,要不断学习,要不断探索,并及时书写研究经验和成果。正如裘法祖先生所言,医生要三会:会手术,会讲课,会书写。

所以,作为医生,没有必要再寻找借口为不做科研,不写文章而辩解。当然,医生不能为了写文章而编故事,不能为了职称而写文章,不能为了虚荣而粗制滥造。近年,一个略显尴尬的数字却让我们不得不在科研热的当下来个冷思考:据权威统计显示,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已高居世界第五,但被引用率仅占全世界的第九位。正如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所说:“虽然发表的文章很多,但引用的不多,这个落差充分说明我们的很多文章要么是赶出来的,水分大;要么是花钱买来的,含金量不够。”因此,我们需要呼吁,我国的科研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那种为了申请基金不断翻新花样,今天“纳米”明天“干细胞”的赶时髦做法一定要摈弃。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目前对临床医疗科研的资金支持严重不够,大量的临床医生没有钱搞科研,医疗科研缺乏主力军。“医疗科研的主体应该在各个医院,要充分发挥临床医生的经验和作用,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们更需要的是老百姓有价廉、方便、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令狐文艳 临床医生,应“临床”和“科研”两不误 医学发展的最终目的离不开治病救人,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医生是不称职的,无论他的科研水平有多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的首要任务是踏踏实实作好患者的日常治疗工作,帮助更多的病人战胜病魔,重返健康。但是,临床工作与科研并不矛盾。实际上,临床科研,特别是正确的科研思维,极有助于医生更好的总结经验,探究规律,提高疗效,最终造福于病人。 大处着智,时刻突出科研的“临床”特点 张金哲院士说过:临床科研就是改进工作。笔者觉得这句话很贴切。临床的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临床上,临床医生应该从临床发生的问题上来寻找思路,努力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更深入一点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很有意义了。临床的医生身处医疗一线,应该牢记搞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改善治疗的有效性,所以临床科研研究应围绕这一中心,时时刻刻突出科研的“临床”特点,力争使病人从研究中真正获得益处,即使是很少的一点。笔者非常喜欢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年来,几乎期期必读。这本杂志的特点就是:所刊登的文章、报告的科研结果大多紧密联系临床,贴近实战,竭力从临床诊疗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读者受益非浅。 小处着心,处处留意临床的“科研”价值 因为临床医生临床工作任务重,医疗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兼之其科研水平及仪器设备的限制,如果贪大求洋,必将一事无成,因此笔者认为采取“高不可攀,低也可就”的态度,对于临床医生选题来说是符合实际的。 临床医生要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疑难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书本上的所谓真理性的“机制”经不起你反复的推敲,从而你的创新点就形成了,这样的话,你可以做科研的“脑”,指导其他的基础科研工作者能够为你的新思路而工作。这就意味着,你要有科研的执著,要善于等待,更要善于思考,处处留意临床平凡日常工作的珍贵“科研”价值。 鱼腥草注射液曾是国内广泛使用的一种纯中药制剂,以前多认为过敏反应少见。2004年,笔者在遇到1例此药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患者后,没有简单对待,而是经过全面文献检索,发现过敏反应其实并不少见,且所有厂家的产品均有过敏报告,证明与生产厂家无相关性,也就是说不是某些厂家产品质量的问题,推测很可能是鱼腥草注射液药物配伍、加工流程标准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健康报发表了《鱼腥草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不罕见》一文。随后的大讨论和深入研究及探讨,最终促使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临床医生,应“临床”和“科研”两不误 医学发展的最终目的离不开治病救人,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医生是不称职的,无论他的科研水平有多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的首要任务是踏踏实实作好患者的日常治疗工作,帮助更多的病人战胜病魔,重返健康。但是,临床工作与科研并不矛盾。实际上,临床科研,特别是正确的科研思维,极有助于医生更好的总结经验,探究规律,提高疗效,最终造福于病人。大处着智,时刻突出科研的“临床”特点 张金哲院士说过:临床科研就是改进工作。笔者觉得这句话很贴切。临床的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临床上,临床医生应该从临床发生的问题上来寻找思路,努力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更深入一点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很有意义了。临床的医生身处医疗一线,应该牢记搞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改善治疗的有效性,所以临床科研研究应围绕这一中心,时时刻刻突出科研的“临床”特点,力争使病人从研究中真正获得益处,即使是很少的一点。笔者非常喜欢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年来,几乎期期必读。这本杂志的特点就是:所刊登的文章、报告的科研结果大多紧密联系临床,贴近实战,竭力从临床诊疗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读者受益非浅。 小处着心,处处留意临床的“科研”价值 因为临床医生临床工作任务重,医疗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兼之其科研水平及仪器设备的限制,如果贪大求洋,必将一事无成,因此笔者认为采取“高不可攀,低也可就”的态度,对于临床医生选题来说是符合实际的。 临床医生要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疑难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书本上的所谓真理性的“机制”经不起你反复的推敲,从而你的创新点就形成了,这样的话,你可以做科研的“脑”,指导其他的基础科研工作者能够为你的新思路而工作。这就意味着,你要有科研的执著,要善于等待,更要善于思考,处处留意临床平凡日常工作的珍贵“科研”价值。鱼腥草注射液曾是国内广泛使用的一种纯中药制剂,以前多认为过敏反应少见。2004年,笔者在遇到1例此药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患者后,没有简单对待,而是经过全面文献检索,发现过敏反应其实并不少见,且所有厂家的产品均有过敏报告,证明与生产厂家无相关性,也就是说不是某些厂家产品质量的问题,推测很可能是鱼腥草注射液药物配伍、加工流程标准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健康报发表了《鱼腥草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不罕见》一文。随后的大讨论和深入研究及探讨,最终促使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此制剂,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 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共同造就“应用性基础研究” 国外的临床结合基础,大多是医院和基础实验室合作,没有一个人既搞临床工作又亲自作基础研究。要想临床与基础结合的更好,笔者认为主要需要临床医生的努力。临床医生科研应该是主动的,也应该经常关

分享临床医生高效安排时间做科研的日常

分享临床医生高效安排时间做科研的日常 今晚失眠了,我的睡眠质量很好,很少失眠,每天保证6个小时,中午午休1个小时基本可以保证大部分时间段都是精力充沛的状态。今晚和大家一起谈谈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 首先大家回忆一下日常工作时候的状态,是不是下面这样早上很难起床,一般6:30至7:00起床,洗漱完毕后坐公交车/地铁去医院(不建议开车,后面会给出理由)。8:00交班然后查房办出院新收一件接一件,时间很快就到中午,处理完病人后吃饭,有时候吃饭时候还要进行业务学习。之后午休,14:30起床,18:00下班。19:00吃饭,20:00给孩子洗澡。21:00-22:00孩子陆续睡觉,我们此刻已经瘫倒在床,想挣扎起来谢谢文章报个课题,大部分时间都被惰性战胜。心里抱希望到第二天,看看手机时间不早不得已睡觉,第二次重复同样的流程。 这里面有没有你我的影子呢?这可能是大部分内科医生的临床工作写照,外科可能会更忙。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如何才能兼顾科研工作呢。首先要找时间时间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一切无从谈起。其次要谈精力,一般我们有2个小时的整块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但大部分时候疲于奔命,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企鹅1550116010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无法利用这宝贵的2个小时。以写一个基金为例,我来说下我的时间安排。 06:30 起床 06:30-06:45 跑步(这15分钟不能省略,这里能做到跑步锻炼才能保证晚上有好的体力和精力学习) 06:45—06:55 洗漱 06:55—07:00 做一日计划,一般放在手机通讯录里面 07:10——07:40 在路上,开始一条条完成简单的计划,比如做好联系工作。联系厂家购买老鼠,购买试剂等,咨询师兄师姐相关问题等,我们把信息提前编辑好放在手机里面。07:40—07:55 吃早餐,换衣服 07:55—08:00准备交班。 08:00—12:00 期间逐步完成自己的临床工作,中间的间隙用来发信息,打电话,沟通在路上已经准备好的内容,这样我们就不需要占用整块的时间来完成这些琐碎的事情,切忌在工作闲暇之余与别人做没有价值的交谈或者刷朋友圈等。 12:00—12:30 午餐 12:30—14:30 午休我一般会拿出10分钟核对早上还有哪些琐碎的事情没有做完,留待下午的空闲时间完成。另外会抽出20分钟读一段文献或者做一些习题。但中午要休息1个钟,不然晚上没有精力学习。 14:30—18:00 重复上午 18:00—19:00 下班回家陪伴孩子玩耍,和孩子沟通 19:00—21:00 吃饭,给孩子洗澡,给孩子读绘本,然后交给妈妈。 21:00—24:00 这里是人与人拉开距离的关键阶段,我会充分利用这3个小时的时间,由于平时的锻炼和中午高质量的午休,此时我不会太过疲倦,但夜班后除外。有了充足的精力和体力,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查阅资料书写文章等。每天睡觉的时候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每到24:00我就非常困,躺在床上很快入眠。第二天早上06:30闹钟一响,我立即起床,不给自己犹豫的时间。长期坚持,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时,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影响自己的情绪,心态端正,明白付出与收获成正比,最重要的不是结果是奋斗的过程。如果每天能够按部就班的学习工作,充实自己,自己会对自己比较满意,至于结果,成功有时来得早,有

临床医生如何开展科研工作

临床医生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北医大一院戚豫 基本科研训练 如何选题和进行科研设计 如何建立实验程序和做实验记录 如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如何撰写论文 如何申请基金 一、基本科研训练 1.“六能力” ①文献处理能力 ②实验设计能力 ③实验操作能力 ④写作能力 ⑤申请基金能力 ⑥合作和交流能力 2.“三定” ①定方向 ②定领域 ③定课题 3.“四要点” ①目的明确 ②依据充分 ③设计合理 ④方法恰当 二、如何选题和进行科研设计 1.“五性” ①先进性 ②独创性 ③实用性 ④可行性⑤影响力 2.选题出发点 ①从临床来和回到临床去 ②短平快与长深久 ③抓住本人和本单位优势 ④强强组合 ⑤力所能及 3.研究对象的选取 ①以人为本 ②差异和多样性 ③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目的 ④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选择 ⑤群体研究和个体研究 4.设定指标与实验分组 ①根据目的设定指标:以少为佳 ②按照统计要求分组 三、如何建立实验程序和做实验记 录 1.实验程序的建立 ①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 ②根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③方法的选择 A 照搬现成方法 B 重新建立方法 C 改动已有方法 D 改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预实验的必要性 3.实验记录表格化:便于统计和随时总结 ①记录表

②单项归纳表 ③汇总表 ④推荐使用Excel表和SPSS表 4.方法选择原则 ①针对性强:一对一解决问题 ②简为上 ③不求全 5.统计学与实验 ①从设计开始正确选择统计方法 ②透过表面看统计 ③人:多因素分析 ④动物和细胞模型:单因素分析 四、如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如何面对结果 ①与预计相符的结果 ②与预计不符的结果;禁止舍弃部分 数据使之与设想相符 ③直观结果与统计结果 2.解释结果 ①数据核实与误差分析 ②方法评估 ③找到支持或反对自己论点的主要 证据 ④不怀疑并充分重视新发现 3.补漏 ①例数不够统计学要求 ②重复出现系统误差的实验 ③补充对照 4.扩充和深化课题 五、如何撰写论文 1.论文类型 ①综述 ②论著 ③论著摘要和快报 ④病例报告⑤专论 ⑥讲座 ⑦技术和方法 ⑧科普文章 2.杂志种类 ①权威杂志 ②一级期刊 ③学报 ④专业杂志 ⑤地方性刊物 ⑥综述性刊物 ⑦国际期刊 ⑧其他报刊 3.如何写综述 ①文献准备 书、综述、论著、快报、摘要 ——5年以内占2/3;当年1-2篇;立论关键要求出自权威刊物;最新内容可出自快报、文摘和个人交流;网络内容须辩真伪;关键要准确理解,寻找和立论的有机联系 ——文献阅读方法 复习综述 浏览摘要 精读经典的和新的论著 归类 整理 与自己体会和资料对比 ——吸取部分 结论:明 结果:新 方法:略 ②前言:讲义式语言 主题和相关背景、存在问题、本题在该领域的地位

临床医生是否需要科研

(1)中国的Dr. Zhongheng Zhang (关于临床医生是否应该做科研持的观点)做科研是作为一个好医生的基本要求 (2)中国的Dr. Haitao Zhao(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位置) 我认为10%-20%的临床医生进行科研更为合理。 (3)荷兰的Dr. Edwin Oei(荷兰医学研究) 大学毕业后,很多年轻医生从事着他们喜欢专业的科研活动以便进一步熟悉他们的相关专业,获得更多经验,并且为他们成为一名住院医师提供更多机会。荷兰临床医生的科研参与程度很大因素取决于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追求。根据部门要求,医生并不一定需要积极全面参与病人管理、调研和教学三方面中。 (5)中国香港的Dr.Qiyong Ai(关于临床医生是否应该做科研的观点) 作为拯救生命的职业,临床医生不仅有责任预防疾病,也有责任在探索病因上做些研究。关于研究时间,我建议一边做临床工作一边收集病例。在上班期间,每周4-10小时用于科研是比较合理的。然而在中国,由于人员缺乏,医生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书写病史以及其他不重要的事情。中国的医生经常直到深夜才能完成临床工作,已经精疲力竭,以至于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临床科研。 但我还是提倡专科医生进行科研,毕竟临床科研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自我完善以及推动医学的发展。 (7)中国大陆的Dr. Ting Lin(关于临床医生是否应该做科研的观点)临床医生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科学的准则和证据,而不仅仅是凭经验。在目前的中国,许多医生将科研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脱离实际搞科研,而不是真正为了解决临床难题寻找方法。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必须搞科研,资源短缺或者没有兴趣的医生就没有必要搞科研。在美国的教学医院,医生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两种。临床型的医生优先做好临床工作,而科研型的医生每周有2-3天时间用于科研。 临床医生搞科研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阐述:一方面是为了救死扶伤,提高医疗质量。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不到5%的的医生热衷于科研。 ①②

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健康报/2017年/4月/22日/第004版 周末讲坛 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宁光 “科研无处不在,科研浸润在临床中每一个环节。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具有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平时说起科研,一些医生朋友难免有一些这样的声音:“为什么要做科研?就是为了发表文章。为什么要发文章?就是为了要晋升。”或是:“每天要面对这么多病人,既要看病又要手术,如果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是一种额外的负担。”……然而,在我国内分泌代谢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看来,科研与临床是本质统一的,不一定只有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才是科研,科研浸润在临床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每一个优秀医生成长飞翔的“翅膀”。——编者 1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练就火眼金睛 一系列探索未知的过程,科研和看病融会贯通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医学最大的魅力之一我们经常自问,什么是科研,其实科研就是在遇到疑问或不解时,试图找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们行医的过程中,作为医生,我们就是在为患者寻求最好的诊治方案。这不仅是一个看护患者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医学研究的过程。因此,科研应该就在我们每天的医疗过程中,就在我们身边。所以说做一个有心人,在医疗看护过程中同时用心发现或发明新的诊治方法,或者用心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分享,这就是最好的科研。 从我所从事的领域来说,提到内分泌代谢疾病,许多人会想到糖尿病、甲状腺病等常见病。其实内分泌代谢疾病还包括许多不为人知或十分罕见的腺体性疾病及内分泌肿瘤,这些病很难诊断,有些患者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更谈不上治疗。很多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最终找到我们时说,“找到你们我就放心了”。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很重的责任和压力,促使我们想方设法帮他们查清楚病因并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探索一些新的方法,研究一些新的技术,这一系列探索未知的过程,科研和看病融会贯通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医学最大的魅力之一。 人们心目中对好医生有很多期许。我想,一名优秀医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因为你所面对的每一位病人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医生治不好病,是因为把每个病人的病都看成一样的。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会满足于处理好简单的病症,他既要掌握疾病的共性,既进行规范化治疗,也决不能忽视个体化的差异。即使是我们最常见的糖尿病或者外科最常见的阑尾炎,100个病人就可能有100种情况。 我曾向年轻人推荐过一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写的书《Thinking Fast and Slow》,书名翻译过来就是《思考,快与慢》。书中说:面对问题,很快就能做出反应或不用思考就反应,往往是出于人的本能。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会将正确的判断变成习惯或本能,减少思考的时间,提高反应的速度。一名优秀的医生,就是要把别人想得慢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本能反应出来的经验,而这种本能就来源于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练就火眼金睛。为什么有时候问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因为一个看似常见的症状,在有经验的医生看来,它背后可能蕴藏着罕见的病因。 这也是为什么病人都想找有经验的医生看病的原因。不得不说,并非经历即为经验,也非书本即为知识,必须将经历和读书再经过思考,经过提炼,升华为规律,才能成为经验,才可以如同一位优秀的医生那样做出说不清道不明,但确实正确的本能反应。有人认为,现在知识储备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