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方法论之六Critical Thinking

阅读方法论之六Critical Thinking

阅读方法论之六Critical Thinking
阅读方法论之六Critical Thinking

阅读方法论之六 Critical Thinking (2)
II. Confusion in Causal Reasoning
*Causal Oversimplification (Questionable Cause) 这种谬误的含义是在缺乏事实论据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就断定或暗示某件事是另一 件事的起因,并且未能考虑其他真正原因的存在。例如,在讨论未婚少女怀孕现象增加的现象时,很多评 论所给出的唯一解释是:她们自身缺乏责任感。显然,这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例如因为父母没有尽到监 督的责任,家庭破裂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电影、录像中情色画面的负面影响等等,但是谴责年轻人总 是比承认整个社会体系需要反省要来的容易。所以这种谬误的产生有时是作者的思维太过于简单,有时却 是在推卸责任或者避重就轻。例如:
“The owners of the Cumquat Café evidently made a good business decision in moving to a new location,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fact that the Café will soon celebrate its second anniver sary there. Moreover, it appears that businesses are not likely to succeed at the old location: sin ce the Café’s move, three different businesses — a tanning salon, an antique emporium, and a pet-grooming shop — have occupied its former spot.” 仅仅因为 tanning salon, an antique emporium, and a pet-grooming shop 在 old location 的迅速 关门的现象,就断定 old location 风水不好不适合 business,从而忽略了其它潜在的真正原因,例如这三 家倒闭的小店老板不善于经营,或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瑕疵不流行等等。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After this, therefore because of this) 这种谬误的含义在于观点提出者仅仅因为观察到了两个事件的发生存在先后关系,就贸然断定发生在 前的事件就是发生在后事件的原因。比如,一只黑猫在你车前穿过,几分钟后你发生了车祸,你就由此得 出了一个不合逻辑(但是非常符合传统迷信色彩观点)的结论:那只黑猫导致了车祸的发生。再来看一个 英文例子:
Two years ago NovaHigh School began to use interactive computer instruction in three acad emic subjects. The school dropout rate declined immediately, and last year’s graduates have repo rted some impressive achievements in college. In future budgets the school board should use a greater portion of the available funds to buy more computers, and all schools in the district shoul d adopt interactive computer instruction throughout the curriculum. 仅仅因为使用了 interactive computer instruction 发生在两年前,退学率的降低和大学入学率的增加 发生在后面,就断定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Cum hoc, ergo propter hoc (Concurrence)

这种谬误的含义在于观点提出者仅仅因为观察到了两个事件的发生同时出现,就贸然断定二者之间必 然存在因果相关性。例如,在股市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股票交易量的变化和股票价格的变化经常会同时出 现,所以很多人就断定交易量的变化和价格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还乐此不疲地发明了各种指标来做 分析,但是几十年的统计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相关性。我们还是来看一个英文例子:
The falling revenues that the company is experiencing coincide with delays in manufacturing. These delays, in turn, are due in large part to poor planning in purchasing metals. Consider furt her that the manager of the department that handles purchasing of raw materials has an excelle nt background in general business,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but knows little about the propertie s of metals. The company should, therefore, move the purchasing manager to the sales departm ent and bring in a scientist from the research division to be manager of the purchasing departme nt. 仅仅因为收入的下降和生产的延迟同时发生,就匆忙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断定后者是 前者的原因,这显然无视现实中的一种常见情况:当期的收入更多是来自库存商品的销售而不是当期的生 产商品的销售。 *Correlation to Causation 这种谬误的含义在于观点提出者仅仅因为观察到了两个事件的变化间存在相关性,就轻易断定二者之 间必然存在因果相关性。例如: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how depictions of viol ence on television might influence a child’s behavior and attitudes. During the past year, the ratin gs for Real Crime, one of our network’s most popular prime-time shows, have steadily declined. Therefore, in order to boost our prime-time ratings, we should replace Real Crime with a situatio n comedy show. 仅仅因为父母对电视暴力对小孩影响关注程度的上升了,同时 Real Crime 的收视率下降的变化相关 性的观察,就断定前者是后者的原因,显然忽略了这样一种更为真实的原因:Real Crime 的后续情节在暴 力描写上缺乏创新和新鲜感,过于雷同导致观众的乏味和流失。 *One Example in Reading Many theories have been formulated to explain the role of grazers such as zoo-plankton in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phytoplankton in lakes. The first theories of such grazer control were m erely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algal and zooplankton numbers. A l ow number of algal 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a high number of grazers suggested, but did not pr ove, that the grazers had removed most of the algae. The converse observation, of the absence of grazers in areas of high phytoplankton concentration, led Hardy to propose his principle of an imal exclusion, which hypothesized that phytoplankton produced a repellent that excluded grazers

from regions of high phytoplankton concentration. This was the first suggestion of algal defenses against grazing. 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要用 merely 一词对 first theories 做出负面评价呢?负面评价的理由又是什么 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文章, 我们很快发现理由是”correlation to causation”因为早期的研究只是观察到 了水藻数量和水虫数量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后者的变动是前者变动的原 因。由此可见,如果读者能够识别逻辑谬误,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写作思路,才能做到真正地读懂。
阅读方法论七 Question Patterns (2)
II. General Understanding Questions 1. Main Idea
(1) GRE、GMAT 考试 、
对于 GRE、GMAT 考试中的短文章,我们主要是学会从文章找到观点,然后根据观点的关系确定谁 是最重要的观点从而确定 main idea。这里我们非常重视因果关系和由 demonstrative pronouns or adjec tives 承上启下的关系。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子参看上期文章 《阅读方法论七 Question Patterns (1)》 ) 而对于 GRE、GMAT 的长文章,我们主要是重视文章首段和二段的阅读。GRE、GMAT 的长文 章一般在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评论型文章(Evaluative)和说明型文章(Expository)。根据文章的写 作目的,我们又可以细分为四个大类,六个小类,参看下表: Different Viewpoints
Viewpoints Conflicting Patterns Persuasive Patterns
Opposing Arguments
Establishment Disagreement Expository
Expository Patterns Descriptive + Evaluative Patterns
Descriptive plus Evaluative

其分类标准的确立是基于 ETS 的一篇官方文献,具体内容如下: “Reading comprehension passages generally rely on some kind of tension to give them diffic ulty. A discussion or argument that develops in a linear fashion toward a conclusion is usually to o simple to support challenging items. The requisite tension can take various forms: a conflict bet ween different or opposing arguments about something, an unexpected finding that challenges pr eviously established ways of understanding something, a disagreement about what evidence is rel evant to the solution of a particular problem, etc. But disagreement or contrast or opposition is n ot in itself enough to provide the tension: a passage that merely states or describes opposing po sitions, without discussing in much detail the reasoning behind them, will not support very many or very complex items. For example, instead of saying that Brown believed X and Smith believed Y, a passage might tell us that Brown, heavily influenced by such-and-such school of thought, t ended to assume A, and therefore believed X. Smith, on the other hand, had access to informati on that Brown did not have, namely B and C, and this information led Smith to conclude Y. Ho wever, Smith interpreted B in such a way that it seemed logical to conclude Y, when in fact this interpretation was ill founded. The more interdependent details, the more logical twists and turns, the better. Naturally, a passage containing this kind of density can only be created from a sourc e that provides the requisite information, and such sources are not easy to find. ” 我们在阅读 GRE、GMAT 长文章时,判断它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文章和解决其相应的三种主旨题目, 都是在文章的首段以及二段这里完成的。所以考生在文章的这两个地方一定要通过观点出现的 Word Wat ch(观点性谓语动词,主观性判断、评价、估计,限定词,结论性标志词,强烈感情的表述)仔细挖掘观 点,并分析观点间的关系,进而确定文章结构和文章中心。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Example 1: Different Viewpoints
The earliest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graphy and art centered on whether photography's fidelity to appearances and dependence on a machine allowed it to be a f ine art as distinct from merely a practical art. Throughout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defense of photography was identical with the struggle to establish it as a fine art. Against the charge that photography was a soulless, mechanical copying of reality, photographers asserted that it was in stead a privileged way of seeing, a revolt against commonplace vision, and no less worthy an ar t than painting. Ironically, now that photography is securely established as a fine art, many photographers fi nd it pretentious or irrelevant to label it as such. Serious photographers variously claim to be fin ding, recording, impartially observing, witnessing events, exploring themselves—anything but makin g works of ar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hotography's association with the real world placed it i n an ambivalent relation to art; lat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 ambivalent relation exists becaus e of the Modernist heritage in art. That important photographers are no longer willing to debate

whether photography is or is not a fine art, except to proclaim that their own work is not involve d with art, show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simply take for granted the concept of art imposed b y the triumph of Modernism: the better the art, the more subversive it is of the traditional aims o f art. 通过上面文章首段、二段首句我们已经标记好的重点内容(controversies 表明了其对象是这篇文章讨 论的焦点,asserted 是一派观点给出的标记,ironically 表明将要出现第二派观点,claim 是第二派观点给 出的标记,that 和 shows 表明了针对第二派观点承上启下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讨论 的中心是摄影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且存在争论,由于其中并没有出现作者自己所明确偏向的观点,所以 这篇文章我们判定它为多观点争论型的文章,并且可以顺利完成下面的主旨题。
In the passage, the author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A) defining the Modernist attitude toward art (B) explaining how photography emerged as a fine art after the controversies of the ninetee nth century (C) explaining the attitudes of seriou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ers toward photography as a rt and placing those attitudes in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 (D) defining the various approaches that seriou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ers take toward th eir art and assessing the value of each of those approaches (E) identifying the ways that recent movements i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have influenced th e techniques employed by serious photographers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争论的中心是摄影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所以选项中的中心词只要不包含二者就是错 误的选项。选项 A 的中心是 modernist attitude toward art 不符合要求;选项 D 的中心是做艺术的方法也 不符合要求;选项 E 的中心是 recent movements 的方式影响了摄影的技术,同样也不符合要求。而选项 B 非常肯定地认为摄影是 fine art,这与我们文章的类型争议就不吻合了。所以正确答案是 C。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做主旨题一定要抓选项中心、语气与文章 focus、tone 的相 互匹配,不要过分注重选项细节,毕竟这是主旨题。
阅读方法论之六 Critical Thinking (3)
III. Other Fallacies

*False Analogy 这种谬误的含义在于观点提出者在没有分析两类事物之间是否存在本质共性的情况下,就轻易地将一 类事物的特征想当然地认为是另一类事物也应该有的特征。例如下面这种情况:
Over time, the costs of processing go down because as organizations learn how to do thing s better, they become more efficient. In color film processing, for example, the cost of a 3-by-5-i nch print fell from 50 cents for five-day service in 1970 to 20 cents for one-day service in 1984.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o the processing of food. And since Olympic Foods will soon celebr ate its twenty-fifth birthday, we can expect that our long experience will enable us to minimize co sts and thus maximize profits. 照片冲洗行业和食品行业显然是两种非常不同的行业,怎么能够因为照片冲洗行业随着经营时间越来 越长,经验越来越多,生产成本也越来越低,就轻易地认为食品行业也会存在这样的产业规律呢?试想, 目前照片冲洗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已经是很高的了,而食品行业的劳动力参与度仍然相对很大,生产成本的 构成不同,怎么可能因为同一原因成本就下降呢? *All Things Are Equal 这种谬误的含义在于观点提出者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用静止的眼光分析了当前情况后,就 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情况会在将来延续下去。例如下面这种情况:
Two years ago, City L was listed 14th in an annual survey that ranks cities according to th e quality of life that can be enjoyed by those living in them. This information will enable people who are moving to the state in which City L is located to confidently identify one place, at least, where schools are good, housing is affordable, people are friendly, the environment is safe, and the arts flourish. 两年前的研究报告仍然用于现在的分析显现是不合逻辑的, 毕竟 City L 也可能会存在像中国很多大城 市一样的问题:最近几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房价飞速飙升和交通堵塞日益严重,从而生活质量日益 下降。 *False Dilemma (Either-Or thinking, Black-or-white reasoning) 这种谬误的含义在于观点提出者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主观的认为两类事物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从而没有意识到共存现象的普遍性。例如 Albert Einstein 就是因为排除了这种非此即彼的逻辑谬误才能想 到和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再看一个英文例子:
In response to petitions from the many farmers and rural landowners throughout our region, the legislature has spent valuable time and effort enacting severe laws to deter motorists from pi cking fruit off the trees, trampling through the fields, and stealing samples of foliage. But how ca

n our local lawmakers occupy themselves with such petty vandalism when crime and violence pla gue the nation’s cities? The fate of apples and leaves is simply too trivial to merit their attention. 在没有告诉我们警察司法资源匮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就武断地认为解决了小案件的发生就一定没有 司法资源解决城市中的大案件,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Appeal to Ignorance 这种谬误的含义在于观点提出者轻率地认为没有观察到的事物或情况就一定不存在,显然忽略了人们 观察能力的有限性和事物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下面这种情况:
On average, 9 out of every 1,000 passengers who traveled on Avia Airlines last year filed a complaint about our baggage-handling procedures. This means that although some 1 percent of our passengers were unhappy with those procedures,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were quite satisfi ed with them; thus it would appear that a review of the procedures is not important to our goal of maintaining or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Avia’s passengers. 因为观察到的投诉比例仅占全体乘客的百分之一,就轻易地认为大多数人对行李运送提取服务都比较 满意,从而忽略了这样的一些情况:如很多人觉得非常不满意,决定再也不乘坐这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了, 所以懒得去投诉了;或者投诉流程太复杂阻碍了很多人去投诉。 *One-sidedness (Card Stacking) 这种谬误的含义在于观点提出者刻意忽略或者因为认识不足忽略了与他们立场相对立的事实。其实这 是很普遍的情况, 大多数人都会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自然而然地将某些事实强调得比其他事实更多。 例如,一个房地产商试图销售其住宅时,他或许不会告诉潜在的买家这个这栋楼的对面将会修建一个垃圾 焚烧场或者修建一个大型变电站,以避免该住宅的贬值。再看下面这样一个英文例子:
We believe that improved customer service is the best way for us to differentiate ourselves from competitors and attract new customers. We can offer our customers better service by reduci ng waiting time in teller lines from an average of six minutes to an average of three. By opening for business at 8:30 instead of 9:00, and by remaining open for an additional hour beyond our current closing time, we will be better able to accommodate the busy schedules of our customers. These changes will enhance our bank’s image as the most customer-friendly bank in town and give us the edge over our competition. 观点提出者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自己提高了服务质量就一定存在竞争优势了,他严重地忽略了这样一个 事实:首先自己提高服务质量的手段并不具有排它性,也就很容易被其他竞争者效仿;其次只是延长服务 时间并不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的必然提高,因为工作效率有时比工作时间更重要。看看中国银行的柜台服务 就能够知道这点。 *Appeal to Authority

这种谬误并不总是容易察觉。作者在试图证明或推翻一个论点时,或许会提及一些名人,但是这些名 人却不是所讨论问题的权威。此类作者试图用某人的声望和权威性使你相信某一看法,而并非通过事实论 据来证实。有时候,读者没有意识到这些名人根本没有资格来讨论这些问题。比如,一位来自哈佛大学的 经济学教授,对幼儿教育一窍不通,也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教学经验,然而他是哈佛大学教授的名望却让他 写的《如何进行幼儿教育》的书卖得非常红火。又比如 CECT 手机广告中所提到的著名手机研究专家(一 个老外),其实是香港某电影戏剧中的跑龙套的外籍演员而已。 *Appeal Based on Statistics 俗话说:数字不会说谎,说谎者会玩弄数字(Figures don’t lie, but liars figure)。通常,提出的数 据并不足以支持观点,或者这些数据进行了调整,将重要的信息排除在外了,更有甚者,一些统计数据几 乎无法核实。记住两句话:Statistics are like a bikini: What they reveal is suggestive, but what they conceal is vital. 来自 Aaron Levenstein。There are five kinds of lies: Lies, Damned Lies, Statistic s, Politicians quoting statistics and Novelists quoting Politicians on Statistics.来自 Stephen K Tagg *Bandwagon “大家都一致认为福利制度应该改革。”使用类似这样的语句,无非是想回避对该问题的讨论。制造 bandwagon 无非是为了让读者认为,如果自己就某一观点与所谓的大众观点不一致,他们便是和人民群众 作对的人。也就是说作者设法让读者跟随大众,即随大流。 *Specious Evidence 似是而非的论据包括以下四种情况:Begging the Question, Red Herring, Ad Populum, and Ad Hominem。 Begging the Question:又称为循环推理。回避正题并不一定意味着转为谈论另一个问题,而是指作 者试图将你的注意力从真正的问题上分散,通过变换措辞来达到目的,不断重复其试图证明的问题,以次 作为论证过程,即以两种方式表达同一意思。例如:这样一句话“你们阅读速度之所以这么慢是因为你们 在每个单词上停留的时间太长。所以要加快阅读速度,你们就必须要缩短每个单词上停留的时间。”这样 的说法两次论及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却没有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法。 Red Herring:这一术语是指通过引入一个不相关的话题从而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主要问题上离开。例 如,如果一家大公司被指责排挤小公司,那么这家公司的总裁往往会辩解他们只是想通过竞争让自己的员 工能够享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从而转移了公司想垄断的事实。 Ad Populum:作者通过挑动大众的情绪来避免真正问题的讨论。现在很多在博客中发表对房价看法 的人,就常常利用语言激起人们对高房价的愤怒情绪,却没有给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Ad Hominem:这种谬误发生在作者故意将问题转移到提出争议的人的身上,从而回避了问题本身的 讨论。通常,作者会攻击某人的品质从而误导你使你忽略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者作者利用此人与其隶属团 体的联系使你产生偏见。

*Vested Interest 人们的心理偏向性会导致论据发生的偏向性和论据采用的偏向性。例如,在做药物参照组分析时,我 们就经常发现,服用假药片的人可能比服用真药片的人反应还要剧烈。

【打印】陈虎平_GMAT阅读方法论_自然阅读法VS结构化阅读法

GMAT阅读方法论 自然阅读法vs结构化阅读法 https://www.doczj.com/doc/4410959908.html,新东方 陈虎平 2009-12-15【我要纠错】 【进入论坛】 关键词: 中式英语CET考试BEC报名 字体:大 中 小 12月雅思预测汇总GMAT考试考生心经 最新最全资料下载美国语音语调速成 英文面试完全手册雅思新手入门攻略 GMAT考试的阅读文章取材于学术期刊与杂志,是学术文章的高度浓缩版,而出题又是针对学术推理本身而不是专业背景知识,因此,GMAT阅读需要有特别的准备方法,我称之为“结构化阅读法”。 结构化阅读的方法首先不同于自然阅读法。所谓自然阅读法,是指通过认识单词,尤其是生词以及专业名词,来理解短语和句子,进而理解段落和整篇文章。这种方法的一个必然推理是,阅读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单词量不够。支持这个观察的事实是:总是在学术文章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所以阅读当然就不好。但是,GMAT阅读常考的逻辑关系,重心不在生词上。 自然阅读的另外一个推论是,单词即使足够,句子不理解也不行,因此需要恶补英文语法以及长难句。长难句分析当然是重要的,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克服长句阅读的心理恐惧。但人们常常把长难句分析变成语法分析,结果长句的语法是清楚了,该句的核心意思却还不清楚。诚然,由while, whereas, although等词所引导的句子,句子本身的核心就在其对比中,但对于其他的长句,它们的核心意思却不是孤立表达于该句本身;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惟一判断标准,来确定到底什么语法成分决定了句子最重要的信息。相反,长句的核心是在一个语境中也就是在上下句的相互联系中存在,因此是在写作者的意图中,而不是在句子的语法中存在。 自然阅读法的第三个说法是,多读就足以练好阅读。多读的说法听起来当然不错;问题在于效率。考生需要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训练出解题能力,为此需要训练对解题常考逻辑关系的理解。除了时间的限制,多读作为一种解决方案的缺陷还在于,也许多读是从来解决不了核心问题的。这个结论令人震惊,但却是事实。考虑两种情况:1. 读了50篇GMAT文章,答案都记住了,文章的翻译也看了,背景知识也查了,花了很多心思去记忆;2. 读了20篇GMAT文章,文章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分析清楚了,甚至可以跟考友讲明白。哪种情况下,考生更容易在GMAT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答案不会令掌握学术英文思维的人惊讶:第二种。为什么呢?GMAT阅读是以英文为基础的学术逻辑考试,不是以专业背景为噱头的歧视非此专业考生的考试。背景知识与文章翻译,统统是不必要的,虽然翻译若干篇可以让译者本人确定自己的确是明白了一些。主张多读的朋友要仔细了:多读永远正确,但我们需要知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阅读与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阅读与阅读教学 教书二十多年以来,我多数时间都上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之余,我不断的反思: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在设计教案、设施课堂教学的同时,很少会考虑到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更不会关注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实,如果关注了这两个概念,就会发现它们的一些联系与区别,从主体上看,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而阅读教学则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从实质上看,阅读是个人接受、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在意义目的、要求任务、方法过程、价值取向上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清楚地认识阅读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当你听完课后,你去询问执教者或是听课教师,他们也都会感到茫然。因为这是一个很少被人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不能代替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例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集体讨论“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些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的理解多达十几种,真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甚至有的是误说错解,老师要么是“听其不语”,要么是言不由衷地说些赞赏的话。透过热闹的表面现象,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一些与过去矫正过的现象:因为老师过分注重多元,只是表面的合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因此学生对文本有好多种理解,甚至是错误的、违背实际的,老师却加以鼓励。 当然,学生理解的地方我们固然应该尊重,但是教师的引导也不容忽视。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没有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方向的层层推进,学生的认识和感悟停留在初始理解的层面,那他们的感悟,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在向“阅读”层面滑坡。我想,这亟待我们去关注。 二、学生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 语文教学中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

中科院科研人员看文献的方法

中科院大牛博士们教你如何读文献 这是一篇转载的文章,对于我这样的科研新手来说,这篇文章指导如何多文献实在是大有裨益啊!分享给大家读一下! 1.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我是学自然科学的,平时确实需要不少外文文献,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虽然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已经不算少了。但是有时还会碰到查不到的文献,而这些文献的数据库我们所在研究所或大学又没有买,怎么办?我基本通过以下向个途径来得到文献。 1.首先在Google 学术搜索里进行搜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当然这只是碰运气,不是万能的,因为我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也算是得到全文文献的一条途径吧。可以试一下。同时我发现, 从Google 学术搜索中,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Google学术搜索中会显示出你搜索文章的引用次数,不过这个引用次数不准确,但是从侧面反应了这篇文章的质量,经典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很高的.同时如果你用作者进行搜索时,会按引用次数出现他写的全部的文章,就知道作者的哪些文章比较经典,在没有太多时间的情况下就可只看经典的. 2.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

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甚至可以下到那个作者相近的内容的其它文章。如果文献是由多个作者写的,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以此类推。用文章的title来搜索,是因为在国外有的网站上,例如有的国外大学的图书馆可能会把本校一年或近几年的学术成果的Publication的PDF全文献挂在网上,或者在这个大学的ftp上也有可能会有这样类似的全文.这样就可能会免费下到你想要的全文了. 3.如果上面两个方法都没有查到你要的文献,那你就直接写邮件向作者要。一般情况下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文献给别人,因为他把这些文献给别人,也相当于在传播他自己的学术思想。下面是本人向老外作者要文献的一个常用的模板: Dear Professor ××× I am in ×××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 one of your papers:……………(你的文献题目),but I cannot read full-text content, would you mind sending your papers by E-mail? Thank you for your assistance. Best wishes! ×××

方法论读书报告

《矛盾论》读书报告 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发表了《矛盾论》,全文两万多字,表述了他对于矛盾论的见解。而之所以提出矛盾论的说法,正是为了对抗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文章中也提及“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花了一些时间阅读完了全文,文章充满了哲学思辨,围绕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观点展开。文章最开始是这样一段话:“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

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六个问题正是这篇文章在主要论述的内容。文章接下去以这里个问题分为了六部分,分部论述。 第一部分:两种宇宙观 文章写道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就是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去看世界,最为重要的是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第二部分: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 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 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

小学语文课外快乐阅读新模式方法论

小学语文课外快乐阅读新模式方法论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没有课外阅读,就没有广播的知识和源泉,就没有灵活发达的思维和丰富深刻的思想。”作为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基本手段,课外阅读已经被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课外阅读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可以用“微乎其微”这四个字来形容。如何促进校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让他们快乐阅读,享受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课外阅读;快乐阅读;方法探究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据国外机构于2005年的统计数据统计,美国的小学生每个月至少要读10本课外读物,英国的小学生要读8本,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和韩国的小学生每个月也要读5本课外读物,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教育大国,小学生的月课外读物量却只有区区的3本。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出现困难的原因 我国的小学教育内容相比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显得过

于繁杂。每天在完成学校的紧凑、冗长的教学任务之后,回到家不仅要完成教室布置的各项作业,还要服从家长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培训班。这样一来,孩子本来就少的课外阅读时间就被各种教学课程和兴趣学习占有,孩子自然就没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另外,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阅读课外读物是一种无用处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种想法和行为,才真正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提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语文教育当中,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为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而课外阅读才是提升孩子语文能力和驾驭文字能力的途径。 针对我国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现状,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快乐阅读”,引导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迷恋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 二、如何开展“快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课外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一些国内外的优秀读物,阅读我国的古典诗词,对学生进行一种无声的教育。让学生在教师无形的感染下,沉浸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 第一、抓住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兴趣阅读 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一方面希望在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有期望能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赞许,从而满足自己小小的“成就感”。根据学生这种成就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3-07-04T09:58:58.93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3期供稿作者:赵继志[导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赵继志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努力兼具知、能、意、情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尽力实现综合整体效应,从而有效推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阅读教学中的三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引趣激兴;巧用评价,激活课堂;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 1 创设情境,引趣激兴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1 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1.2 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3 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像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 “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1.4 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 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鹅》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也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__ 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我爱学校的××》等。《鹅》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老官寨镇校区

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比较

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比较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发掘到有效的信息,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育领域,学校也十分关注和重视阅读 教学。但是,在语文和英语学科领域,在阅读教学方面呈现的区别和联系十分显著,本文主要就两者之间展开比较,从而为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阅读;英语阅读;教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010-01 前言 语文和英语作为两大语言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阅读作为支撑。学 生通过合理阅读,能够对学科素材中的基础知识、语言结构以及逻辑思路,形成 正确理解。通过合理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思维,以及知识素养。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语文和英语学科在阅读教学方面呈现的共同点与差异性,进行合理 分析。 一、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共同点 据了解,在阅读领域,语文和英语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互通性,具体体现在 语言学习和阅读材料、阅读活动等方面。在语言学习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语文,都十分看重学生的语言学习[1]。在高中语文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两个学 科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语言思维基础,合理渗透阅读技巧与方法。同时,在阅 读材料方面,教师都会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建设情况,先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阅读 素材,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提高阅读素材难度,让学生逐渐形成良 好的阅读思维,提高理解能力。此外,在阅读活动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较大程 度的共同性。英语或者语文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主体阅读需求,组织趣味的阅读 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体验中,掌握良好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比 如说,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领域,教师需要合理搜集与“鸿门宴”有关的阅 读素材,引入影视资源构建阅读情景,并且组织学生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对阅 读素材进行深入理解。而在英语教学领域,同样需要教师对阅读素材、情景以及 活动进行处理,比如说,在进行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时,教师需要搜集与天气和季节有关的图片,播放英文动画,渲染英语情景,之后,引导学生就“How's the weather today?”进行对话交流,由此可以看 出两者之间在阅读教学领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二、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差异 除了共同点之外,语文和英语在阅读教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而差 异也具体表现在语言学习、阅读素材和阅读活动方面。首先,语文学科更加侧重 于学生人生观教育,而英语则在这个方面有所忽略,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思维 和表达能力培养。同时,在阅读材料选择上,英语教学领域主要侧重于语言使用 功能性较强的素材,而语文学科却不是如此。在阅读材料丰富程度方面,因为语 文是我国国民母语-汉语第一学科载体,所以具有的阅读素材资源,相对英语会更加丰富一些。此外,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英语教师需要重点强调语言情景的 构建,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英语使用技巧,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比如说,在进行仁爱版初中英语《Our school life》时,教师需要将具体的校 园生活情境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情境阅读中,分析英语语言表达习惯,从而 加深学生理解能力。总体来讲,同样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学科所拥有的阅读素材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演示文稿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认识论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

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如何阅读一本书》完整版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完整版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在阅读方法领域绝无仅有的一本骨灰级著作。该书1940年出版,1972年再版,一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发挥着它的影响力,指导着人们学习该书中超越时代的读书方法论。该书第一版由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独著,72年由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和查尔斯·范多伦(1926-)共同修订再版。 该书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译者为郝明义和朱衣。需要说明的是,译者在原著的基础上,可能是为了配合中文表达,对原著进行了结构的改动,因此中英文版本的篇章结构并不一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中文版的读书笔记。原书共二十万字左右,内容庞杂,翻译也比较晦涩,为便于大家阅读,分两次文章分享给大家。 一、首先通过本书的目录来了解该书结构: 第一篇阅读的层次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第二章阅读 的层次第三章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第四章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第七章透视一本书第八章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第十章公正地评断一本书第十一章赞同 或反对作者第十二章辅助阅读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

法第十三章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第十四章如何阅读想像文学第十五章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第十六章如何阅读历史书第十七章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第十八章如何阅读哲学书第十九章如何阅读社会科学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标第二十章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二、根据意群对该书主要内容进行重新梳理: 【一】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二】阅读的层次: (一)基础阅读:(二)检视阅读:(三)分析阅读: 1. 确定分类 2. 定关键词 3. 判断主旨 4. 批判交流 5. 辅助阅读 6. 各类读物: ① 想象文学 ② 历史读物 ③ 科学数学 ④ 哲学书籍 ⑤ 社会科学(四)主题阅读:【三】阅读与心智成长 三、根据结构对本书重点内容进行阐述

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读者阅读,学校的阅读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各种阅读教学方法连缀成各具特色的阅读教学过程。 一提高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提问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智力劳动的兴趣;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一般说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记忆性问题,二是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发展性问题往往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做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是把已有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提问题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 2、所提问题应当有具体的针对性: 3、所提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4、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与及时的反馈; 5、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二整体感悟法

整体感悟法的理论基础有三。首先,文本是言语和意义的统一整体。作者的言语形成过程就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表露过程;文本的言和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学生初读课文不可能只阅读语言,而不接存储内容。其次,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学生有能力直接把握和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内蕴,尽管这种把握和理解可能是初步的、表层的。再次,汉语文的特点具备了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的优势。因为,汉文具有浓郁的人文性,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文章构成以意序为基础,意序组合的过程就是文章内容展开的过程。 为了指导学生及早地形成自觉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整体感悟的水平,教师应保障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时间,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全局 应当让学生明确了解文本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的怎么样等等这一系列有关文本全局性的问题。 2、促成原始感悟 原始感悟指的是学生在初步熟悉读物的内容后,随之而产生的一种原始感觉。 3、形成阅读期待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范文的文体和语体知识形成阅读期待。

美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

美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 [作者:佚名来源:绍兴教研院阅读:573次发布时间:2005-6-29] 选择视力保护色: 【】 一、美国小学的语文课程。 美国小学的课程一般分为语文、数学、社会学、科学、艺术(画图、音乐、舞蹈)、体育等。而用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时间远远超过任何一门学科。美国教师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有一定的自主权。一般每天用于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教学时间大约有两个半小时,主要对学生进行词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在社会、数学等学科课程里也会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但这不包括在语文学习时间之内。如果一个教师每天只有一个半小时投入语言教学,那么他就要在选项课中安排与语文课程有关的内容,以便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文学习时间。 下面是两位教师一天的课程安排。这并非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课程表,它们仅仅表示这两位教师是如何安排他们一天的课程的。 一年级 8:20-8:30签到、点名。 8:30-8:45唱歌、画图或朗诵诗歌,字母练习等等。 8:45-9:45写作工作室 9:45-10:45选项课(戏剧、影片、字母中心、艺术等) 10:45-11:45阅读工作室 11:45-12:30午餐和休息 12:30-1:15主题学习(社会学学习、科学、健康),可能包括互动写作,将会包括大声朗读。1:15-1:55特别安排(舞蹈、科学、艺术)。 1:55-2:45数学 2:45-3:10大声朗读和书本讨论 四年级 8:20-8:30开始,作业收集 8:30-9:00晨会,包括大声朗读,时事汇报和词汇学习、拼写。 9:00-10:00阅读工作室 10:00-11:00写作工作室 11:00-12:00数学 12:00-12:45午餐和休息 12:45-1:30特别安排(体育、艺术、音乐)。 1:30-2:40主旨学习(科学与社会学习),通常包括大声朗读,一般总有阅读与写作。 2:40-3:10大声朗读课文章节,书本讨论。

认识论、方法论

壹、说明何谓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一本体论的内涵 本体论(Ontology)是在讨论被调查事物的本质(essence)。本体论研究了存 在的本体,究竟是一物?抑或二物或多物?这便产生了一与多的数量问题。故就本体 论的数量而言,一般上分为一元论(Monism),或称单元论(Singularism),二元论(Bualism)、多元论(Pluralism)。简称单元论与多元论。另外,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体,究竟为物质?抑或精神?这就产生了心与物的问题。故就本体的性质而言,一般 而言分为唯物论(Materialism)、唯心论(Spiritualism)。 1.单元论与多元论 单元论是英哲华德为避免一元论此名称和心物问题的一元论混淆,故另以单元论 一词来代替。单元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基本原素演化而成,或以宇宙的本体是一个个体 的存在(One Individual Being)。其意味主张「唯一」与「不动」。而反对「多」与「变动」。而单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演绎法的、辩证法。例如:柏拉图以至善的理念,为一绝对原理,理念属于「模型」,现象则是依此模型而被型塑出来的。 多元论的主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这单子是无量数的。而原子论派(Atomists)Democritus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这原子是无量数的,所以他亦是多元论者。多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归纳法的、经验的。 2.唯物论与唯心论 唯物论主张「物质」为唯一存在,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根本为一物质的世界,可以离我思唯(心)而独立客观的存在。例如自然唯物论者费尔巴赫主张人身是物质的一部份,脑子是人身上的一部份,故脑子本身就是物质的一部份。而思维(心)附属于脑子,故物质不是精神(心)的产物,精神(心)才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主张以精神或心灵为构成宇宙之基本原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而单子的本质为心灵而非物质的,一切物质的东西,只能视为现象而不能视作实体,这些东西的基本实体,须求于众单子,其精神能力反映在万物,以全宇宙为心灵的范围,故称唯心论。 二认识论的内涵 认识论(Epistemology)在讨论什么可视为知识或事实(fact),即知识如何能 够成立,其性质为何,批判的与经验的知识分际何在,知识的验证标准为何等。(Harmon and Mayer, 1986: 287)一般把认识论所研究的范围分为下列四项: 1.知识起源问题-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三观点为例 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主张知识起源于理性,理性是先天的心灵能力;而经验 主义(Empircism)则主张一切知识的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是后天的。经验主义者也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我们的感官摄取物象而成。感觉获得经验和数据,加以反省组成了观念,便产生知识。批判主义(Criticism)则认为知识的起源和理性及经验都有关。例如康德认为知识之所成,必然有心灵以识物,是为「先天的」形式,也必然要外物供它作为摄取的对象,此为「后天的」材料,这调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认识对象问题-以观念论、实在论的观点为例

如何阅读科技文献

同研究生谈科技文献阅读 彭渤 科技文献阅读在科研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看来,阅读专业文献应贯穿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信息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专业科技文献,究竟应该如何来阅读呢?这是很多研究生问我的问题。以前在讲授《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与学生讨论交流时,这个问题是大家课堂问得最多的问题。一些学生甚至毕业后,还发邮件来问这个问题。但我想,不同的学者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体会和答案。这里谈谈自己的体会,仅供参考。并期以抱砖引玉。 1. 科技文献的作用。阅读文献,首先应明确文献在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文献在科研活动中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或者功能。(1) 文献资料构筑了某个领域的研究背景。即一般基金申请书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的内容,或者文章本身的引言部分的内容。一份基金申请书,或者一篇投稿的论文,对某领域研究背景的表述和分析,是最能反映申请书或者论文水平的部分。一项研究起点高低的程度,全在于其对研究背景的把握和分析。因而作者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占有程度、把握水平和理解深度,是决定某项研究水平高低的关键之一。(2) 文献资料为科研工作奠定研究基础。一项研究设计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在实践上是否可行,文献资料的分析能够帮助你作出判断。因此,文献资料在理论上为科研工作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为科研工作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3) 文献资料是“巨人的肩膀”。科技创新不是喊口号,更不是“无源之水”。她需要“土壤”,需要根基。这个“土壤”和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献资料。在这个“土壤”和根基上,发生知识“火花”的碰撞,实现科技创新,其实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的认识升华、技术革新或者理论突破。因此,文献资料是创新“火花”的源头,是“巨人的肩膀”。 2. 阅读科技文献的目的。上述科技文献在科研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表明,阅读参考文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学术水平。在笔者看来,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 丰富基础知识。文献与专著等书籍不同,文献传播的知识常常是零散的,而一般专著或者教材包容的知识具一定的系统性。但文献,特别是新近文献,常常传播最新的知识点。因而,通过阅读某个领域的新近文献,追踪阅读历史文献,能为读者打下某个研究领域全面、深刻、丰厚的知识基础。使初学者由入门进步到专业水平。进而可达到通观全局,充满自信的程度。(2) 把握学术观点。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层面、(对地质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而言)不同的研究地域、不同的研究方法,甚至不同的研究水平和不同的实验条件等,对同一问题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和思考,就会对不同的学术观点有全面的把握。认识(归纳、总结)不同学术观点形成的环境条件、适用范围、优点和不足等,对于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十分重要。(3) 学习技术方法。大家在看文献时应该注意到,发表的专业科技文献,一般都包括研究方法的详尽表述这部分内容。特别是外文文献。这是因为方法决定结果。因而,阅读参考文献,能够达到全面了解某个领域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目的。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就有逐级化学萃取分离分析、单矿物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主要的研究方法。其中化学逐级分离分析的方法又有5步法、3步法、2步法等。所有这些方法都在有关文献中有详细的表述。如果你也试图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性问题,那就得首先从文献资料中,对这些方法有全面的认识。再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你自己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你有一定的见解和创新能力。(4) 积累研究素材。科学研究得到科学结论、学术观点和理论认识,都需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即需要合理的素材来作支撑。这个研究素材可以是你通过科学考察、科学实验分析得到,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来获取。对文献资料把握得好,常常能起到事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阅读报告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阅读报告 一、阅读初衷 用时两个星期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谈不上是精读。因为阅读时间零散,这种间续性的阅读方式导致着我的收获不大,这是遗憾的地方。本书一共是6个章节,主要是讲述了论题提出,数据收集与观测方法和数据分析与处理最后撰写论文的过程。 记得我是放假前在图书馆借阅的这本书,因为是导师推荐的这本书当时做了很多计划,现如今想起就如李怀祖教授所说,计划容易实施难。 二、阅读内容 书名:《管理研究方法论》第二版 作者:李怀祖,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U Of Alberat)商学院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江西临川人,编著有《决策理论导引》(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及应用》(参编)、《生产计划与控制》(主编)、《管理研究方法论》(编著)等。1990年至今发表有关管理学科的论文100余篇。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管理研究方法论》探讨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亦即研究逻辑问题旨在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一章绪论 1.科学研究 在讲述科学研究之前作者先是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了科学是一种求知方式。或间接或直接地列举了以下这几种求知方式:因袭方法、权威法、常识法、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针对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相反的特点,重点解释了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科学研究是用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代表的是逻辑思维;思辨研究是直接运用形象思维而非逻辑思维获取知识,但因为研究方法论的本质,研究方法论更钟情于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逻辑思维处理抽象的概念信息,

形象思维则是处理具体的形象信息。科学研究以逻辑思维为主,思辨研究以形象思维为主。自然学科运用科学研究和逻辑思维的分量最重,人文学科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直觉判断最多,这两个学科应是分于两极,而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科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则是交叉运用有强有弱应属于中间。 2.管理研究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纵观管理研究发展历程管理研究离不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管理研究是思辨研究方法与科学管理研究方法的统一体。 管理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的不同。 管理研究对象:管理者、企业成员属于个性人。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物质的人以及人的生理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社会人、社会和群体中的一员。 第二章管理研究基本要素 设计制造一台机器时离不开各类零件,撰写论文、阅读报告也如同制造机器一样,因此管理研究成果的表达离不开基本要素。 概念、名词、定义、变量、假设和分类等这些基本要素的熟悉程度体现了研究者的水平和功底。基本要素的不熟练,撰写论文更是无稽之谈。 概念是对所观测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目的是便于思考便于沟通。 思维心象:人们听到像创新性这类概念时,大脑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涌现出与此相关的一组具体心象。 概念化过程: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概念是“公用的”而概念化过程却是“私有的”同一概念,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心象”。因此,在管理研究中我们应清晰概念。 名词:是为一个概念正名,一个概念必然有个名词加以表达,以便书面和口头交流。 研究论文中概念、名词常出现的问题: ①同一名词前后代表不同属性。②推出新名词无后续内容。③内容创新变成名词创新。 定义:是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的逻辑方法。定义能够消除歧义。因此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关键名词应给予清晰的定义,便于阅读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