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

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

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
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

《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

《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共包括农业经济学和林业经济学两大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

一、农业经济学(部分)

(一)大纲综述

《农业经济学》是报考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订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北京林业大学本科《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

考生。

(二) 考试内容

1、绪论

农业的概念与特性、农业的地位、作用、贡献与农业多功能性;粮食安全。

2、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农产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农产品供求均衡理论应用、恩格尔定律、农产品需求定律。

3、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市场的概念与作用、农产品流通及其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概念与类型、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概念、功能及其运行原理。

4、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的概念、家庭经营的理论分析、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产生与发展。

5、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原则与作用、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与其他组织形式的比较。

6、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理论。

7、土地与水资源

土地概念与特性、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中国农村现行土地制度及未来发展、水资源概念及其经济学特性、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8、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概念及其特性、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概念、规律和主要理论。

9、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及农业技术进步概念、内容、作用和特点、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10、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保护、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理论依据与判别标准、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发展与演变、农业保护政策的后果、有关农业保护政策的争论。

11、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及其经济特性、食品质量安全的特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市场主体行为与政府监督。

12、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理论依据。

13、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点、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主要内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三) 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农业经济学的有关方法,并能够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 试题结构

农业经济学考试内容占农林经济学综合试卷内容的60%,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业经济学按90分设计试题结构。

农业经济学试题的基本结构为:

1、名词解释(20分);

2、辨析简答(30分);

3、综合论述(或案例分析)(40分);

综合论述题要求用农业经济理论结合当前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管理与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回答。案例分析要求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 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两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90分)。

(六) 主要参考书

《农业经济学(第3版)》,李秉龙,薛兴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12。

二、林业经济学(部分)

(一) 大纲综述

《林业经济学》是报考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林业经济学》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

考生。

(二) 考试内容

1、绪论

林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森林资源的经济属性、林业经济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2、市场经济与政府管理

经济效率和机会成本、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市场失灵和林业的外部性、政府干预与政策失灵。

3、林业投资分析

时间和利息的作用、复利和贴现与现值、投资决策的标准、风险和不确定性、森林经营的经济分析。

4、木材供给、需求和价格

供给和需求与价格均衡、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木材的供给与需求、长期木材供给预测。

5、无市场价格的森林价值

无价格森林价值的计量、消费者剩余作为价值的计量、无价格的野外游憩评价、外部性和内在价值。

6、土地配置和多边利用

土地使用的集约程度、土地使用的粗放边界、用途的选择、不同用途的组合、实践中土地配置面临的困难。

7、最佳森林采伐期

林价的确定、最佳采伐年龄的经济学涵义、影响最佳采伐期的因素。

8、林产品贸易

全球林产品贸易趋势、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原则、影响国际林产品贸易的因素、贸易管理的政治经济学。

9、林业政策的经济学

森林产权的特征及经济意义、我国集体林制度与国有林制度、国家林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 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林业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各种林业经济理论的内涵和具体应用要求;了解主要林业经济分析研究方法的理论模型和内容;能够运用各种林业经济理论和方法,对林业经济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

(四) 试题结构

林业经济学考试内容占是农林经济学综合试卷内容的40%,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林业经济学按60分设计试题结构。

林业经济学试题的基本结构为:

1、简答题(20分);

2、辨析题(20分);

3、论述题(20分);

(五) 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两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60分)。

(六) 主要参考书

《林业经济学》,张道卫,【加】皮特.H.皮尔森著,刘俊昌等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9。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农业经济》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 《农业经济》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农业经济》  考试目的 测试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农产品质量与绿色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财政与支农政策、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农产品供求与成本收益、涉农项目投资与融资、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农业经济专业实务工作的能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 1. 现代农业发展概论。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类型和在我国的发展实践,总结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脉络、规律和条件,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进未来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2. 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和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般发展规律。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内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分类,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品”认证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熟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追溯体系,了解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组织机构。了解国家质量兴农战略的出台背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

3.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解乡村治理概念提出的政策背景及其历史演变,了解我国乡村治理的组织形式、架构及其特征,分析乡村治理能力的构成内容及运作机制,运用有效政策手段和措施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4. 农村财政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辨析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了解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农村财政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分析我国农村财政政策的变迁、现状、成效与问题,了解我国农业重点支持政策,运用有效的农村财政政策和支农政策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5. 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辨析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系、小额信贷、农业风险、农业保险的含义和特点,概括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演变、农业保险的类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和水平,了解主要农村信贷经营方式和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模式,理解普惠金融的概念及其运作模式。 6. 农产品供需与贸易影响。理解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变动规律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比较农产品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和供给函数、供给曲线的异同,根据农产品供需规律和农产品供需弹性计算方法,分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均衡,以及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doc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 程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介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经济、管理科学以及相关的农业和渔业科学等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现代经济分析、市场动作、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种技术。 农林经济管理就业前景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点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李秉龙教授介绍说,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提高,农业社会性、多功能性的逐步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加大,越来越需要大批量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则着重培养知识面较宽、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涉及农业的综合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此为专业优势之一。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 农林经济管理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策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2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2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且稳定的发展“,三农”问题历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凸显出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其中农林经济管理是“三农”的重要环节。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管理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的是,农林经济管理显著促进了我国服务三农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高效、稳定发展。 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农业扶持政策,但是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显然滞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显著的改善,其中农林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在管理体系、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着缺陷,例如当前我国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育模式方面存在着不足,国家教育发展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但是显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城市,为此大部分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地区进行农村建设;其次我国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政府并没有专项的扶持资金支持,另外我国农林经济在现代化的工艺方面缺乏先进技术,进而相对来说,农林经济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我国农林经

济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完善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 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农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涉及到林业、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极多,例如自然条件、市场经济等条件。当前我国的农业结构逐步调整,我国的农林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然而我国农林经济依旧缺乏核心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当前的大部分地区的农林种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集约化管理规模;其次我国的农林种植产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种植技术;最后当前我国的农林种植的工作效率较低,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空间狭小。 (二)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缺陷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其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进程务工,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农林经济发展缺乏直接劳动力。显然,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政策的漏洞导致农林经济发展滞后,农林经济难以产生整体的经济带动效应。 (三)政府资金投入以及人才缺陷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显然滞后于社会的整体需求,本文认为农林经济的发展落后,政府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例如据调查显示大量的农村用地闲置,无形间丧失了大量的经济增长潜力,另外就农村地区政策模式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的政策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

西方经济学 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1、稀缺性。 2、资源配置。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2、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均衡价格理论 2、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3、生产者行为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 5、福利经济理论 四、基本的市场竞争模型 (一)产权与交换动机。 (二)私人利益。 (三)市场机制。 五、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经济人假设 2、产权明确 3、完全信息

4、厂商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六、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奠基时期。 2、建立体系时期。 3、扩充和完善时期。 4、深化时期。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个量研究方法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三、均衡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五、模型分析方法 第三节供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1、需求 2、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3、需求曲线 4、需求定律 5、需求函数 6、需求的决定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消费者的偏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6)消费者的预期。 二、供给分析 1、供给 2、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 3、供给曲线 4、供给函数 5、供给定律 6、决定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3)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4)其他商品的价格 (5)预期 (6)税收政策 三、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1、均衡产量 2、均衡价格 四、弹性分析 (一)弹性分析的基本问题 1、弹性的定义 2、计算 (二)需求的弹性分析(三)供给的弹性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教育和科研单位,培养掌握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知识,能够从事宏观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和微观的企业管理、营销,以及农业经济研究、教学和农业推广工作的公共管理与经营管理人才。 二、主干学科(中英文对照) 农林经济管理(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 农业经济管理(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门类 四年制本科,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总学分:160 ,其中必修学分: 120占75%,选修学分:40 占 25%。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教育:45学分 此外,还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安排在1秋。 1-2、大学外语:12学分 设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俄语,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语种。大学外语1-4级每级3学分,学生修完学校四级且考试及格即可取得12学分。学校开设第二外语和外语提高类课程,供学生自愿选修。 1-3、计算机:5学分: 1-4、体育:4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体育类课程4学分。 1-5、自然科学、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类课程:12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文学艺术类课程各4学分; 2、基础教育:53学分 2-1、基础课:要求学分:53

2-2、学科大类基础课:要求学分: 36学分 3、专业教育:要求学分:39学分 4、实验实践:23学分

高级经济实务(农业经济)考试大纲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高级经济实务(农业经济)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和要求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具有从事高级农业经济实务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应试人员全面了解“三农”事业发展基础,把握国家农业农村重大战略,熟练掌握农业经济重要理论、知识框架和业务方法,以及灵活运用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农业农村相关的管理、督导、服务和研究等。 考试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实务 本科目题型设置多样,考核点复合程度较高。应试人员作答试题需要综合、灵活地应用有关专业理论和政策法规,合理、深入进行判断、分析或评价。考试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实务范围如下: 1. 中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包括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形势、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形势、新时代农民的转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基本内涵和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等。 2. 农业经济重要理论与国家重大战略。包括技术进步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及其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粮食安全战略与实务,乡村振兴战略与实务,脱贫攻坚战略与实务,质量兴农战略与实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践,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实践等。 3. 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与服务保障。包括农业资源构成与功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实务;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管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权流转及实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解决与实务;农村财政理论与政策,农业重点支持保护政策与实务;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与作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与实务,普惠金融的发展实践与实务,农业保险发展实践与实务等。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 二、学时与学分 学时:40 学分:2.5 三、授课对象 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 四、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五、教学目的 管理经济学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位课,它是一门把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一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实践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想框架;二是使学员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市场体系。 六、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在教学计划中,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业务理论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各门专业管理课打下业务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管理课起综合作用, 说明它们如何配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1、绪论(第一章) 1)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的关系; 2)管理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3)机会成本的概念与计算; 4)管理经济学研究方法:抽象分析法、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数量经济模型。 基本要求: (1)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如果一项资源既能用于甲用途,又能用于乙用途,那么资源用于甲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资源用于次好的,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净收入。 (3)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销售收入-机会成本-正常利润 (4)边际分析法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学习建议: 自主学习和视频课堂3学时,练习1学时。 作业: 1、一台设备可用来生产A产品,也可用来生产B产品,但是若生产其中一种,就必须放弃另一种。与两种产品生产有关的一个计划期的数据如下。 (1)生产A、B两种产品的会计利润为多少? (2)生产A、B两种产品的经济利润为多少? 2、某企业今年计划使用钢材10万吨,仓库里面有前年购入的钢材3万吨,单价为1200元/吨;有去年购入的钢材5万吨,单价为1500元/吨;还有今年购入的钢材5万吨,单价为1600元/吨。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_______地位。A.基础产业B.引导产业C.核心产业D.尖端产业 2、我国农业的两个转化包括_______。A.由原料型农业向加工型农业转化B.由家庭经营型向集体合作经营转化C.由自给性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化D.社会主义农业的自我完善 3、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是_______。A.种植业B.畜牧业C.农业和乡镇企业D.经济开发区 4、农产品市场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是根据_______。A.农产品交易的性质不同B.农产品交易的空间不同C.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不同D.农产品交货的时间不同 5、农产品购销差价是由商业企业在组织农产品的购销活动中的流通费用、利润和_______构成。A.税金B.利息C.生产成本D.交易费用 6、农业概念的内涵是指_______。A.划定农业与非农业的界限B.农业产业部门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特点C.种植业D.通过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取得生物性产品的部门 7、生态系统结构有_______组成部分。A.动物、植物和微生物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系统 D.土壤、水、空气、营养元素等 8、农业基本建设是指_______。A.比较长期固定在土地上的资金投放,并且要形成固定资产 B.水利设施建设 C.建设农业高等院校 D.增加农业投入 9、作为资源的土地_______。A.是纯粹的自然产物,没有价值B.虽是经济综合体,但不体现价值C.虽是经济综合体,但不能增值D.具备价值属性,而且不断增值 10、级差地租是_______。A.等量资本投入到同一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B.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C.同一块地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D.不同块地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11、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途径有建立合理的农村就业结构和_______。A.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B.转移劳动力C.实行劳动集约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2、狭义农业是指_______。A.种植业B.林业C.畜牧业D.渔业 13、农业区划是指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根据自然经济条件及生产状况的_______来划分不同的农业区域。A.地域性差异B.好坏程度C.等级与类型D.耕作特点 14、气候资源条件调查中的灾害性气候调查的内容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流、冰雹等情况,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防或_______措施等。A.避免灾害的B.防止灾害的C.抗御灾害的 D.减轻灾害的 15、根据农业区划的原则和标准我国划分为_______一级农业区。A.9个B.8个C.10个D.11个 16、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_______结构。A.一级B.初级C.二级D.次级 17、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生产单位要根据自然和经济条件专门生产_______产品。A.一种B.一至三种C.几种D.一种或几种 18、农业自然资源是指_______。A.土地与生物资源B.土地与气候资源C.在农业自然条件中能被农业利用的各种因素D.农用土地与水利资源 19、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的定义是指_______。A.资源再生量与资源消耗量的比值B.资源

农业经济管理复习题改

农业经济管理-复习题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异同? 2、国外农业现代化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美国、加拿大: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 美国:全球性大市场,期货市场,订单农业; 日本:良种,合作社(农协),小规模、产值高,政府大力支持(海关保护高价格,反对外来资本入侵);蔬菜方面,高品质、低产出; 荷兰,法国:高品质,低产出,高效率 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阻力有哪些? 土地流转、土地兼并受阻,缺乏基层民主,农民进城受阻(使农民过多),国外农业对我国冲击大,国家对农业管控过多。 4、现代农业中有哪些不可持续的因素? 种植方式单一,制度层面不持续(生产队,产业化垄断),低粮价。 5、农业与二、三产业相比有哪些特征? 自然相关性高,产出非连续,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6、农业的经济学特征? 收入需求弹性低,生产率上升快,价格弹性高,为二、三产业积累物质资料,

市场风险大,自然风险大,产业化低,与扶贫相关 7、地主又哪些作用?地主剥削农民的原因?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防止“新型地主”的出现? 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要素;生产要素的提供者;生产公共物品提供者,社会上公共物品提供者(如:扶贫,教育) 地主之间竞争不足,农民在选择地主的成本高(缺乏用脚投票的权利),具有垄断地位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基层民主机制 8、我国传统社会中,地租有哪些种类?哪些因素决定地租的高低?地租有哪些组成成分? 地租定义:土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的或应该产生的经济报酬,即总产值或总收益减去总要素成本或总成本后的剩余部分。 种类:级差地租(地力),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 因素:垄断程度 组成成分:土地要素,牲口,种子,地主管理,人力投入,基础设施,扶贫,教育,垄断地租 9、配第----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10、为何在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都与家庭密切结合? 农业生产成本低,监督成本高,内部监督成本大于对外交易成本,所以规模小 11、我国第一轮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推出背景? a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国内社会动荡,生产力始终没有得到恢复,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B公有制经济下,大锅饭模式,不允许私自经营。

《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教学大纲(二)

《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高职高专类学校畜牧、兽医类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教材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苦干意见》的精神,科学阐明了畜牧业经济管理的规律及其运用,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为新世纪培养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高等畜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前导课程:《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原理》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适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实训为重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政策性的统一,掌握现代畜牧业经济与管理的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才能。 三、教学条件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尽量营造条件建模拟实训环境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技能型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法要求: 本课程由理论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右倾深入浅出,能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自信心;实践教学右倾加强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六、考核标准: 考试成绩由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均采取百分制评分。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靳胜福主编《畜牧业经济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 [1]陈良珠主编《畜产品市场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 [2]张存根主编,《WTO与中国畜牧业》中国禽业导报2000年 [3]姜克芬主编《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方光罗主编《市场营销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改革探索论文

202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改革探索论文 论文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

农业经济学试卷(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安徽农业大学2008―2009 学年第一学期 《农业经济学》试卷(A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2 小时 一、名词解释(共 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2. 有机农业技术 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4. 农业生产专业化 5.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6. 农村消费结构 7. 农业合作经济 二: 填空题( 共 14 题 30 空, 每空 0.5 分, 共 15 分) 1. 农业的本质特征是 。 学 院 : 专业班 级: 姓 名 : 学 号 : 装 订 线

2. “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 , 归根结底是 。 3. 工业化过程中, 工业和农业关系的动态演变一般经历, 第一阶段为 、工农平行发展和 。 4.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贡 献、 、市场贡献、外汇贡献、增长贡献 和 。 5. 农业的发展四个阶段中, 是凭借人类的本能向大自然乞讨的农业, 是凭借人类的感性经验向大自然索取的农业, 是科学技术使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农业。 6. 国 外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道 路 有 : 美 国 型 , 又称 ; , 又称劳动集约型; 西欧型, 又称中间型。 7. 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 和 。 8. 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是指 的比例,其中,种植业结构主要是指 的比例。 9. 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含义主要包括: 总量安全、 和 三个层次。 10. 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的 主 要 内 容 包括 、 和经营性服务体系。 11. 一般情况下农产品适用 蛛网, 并且, 大宗农产品如粮食需求弹性比较 ; 水果、蔬菜、畜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 。 12.农产品批发市场根据地域特点可划分为 、销地批发市场和 。 13. 农产品流通具有的特点有 、较大的分散性、 和较强的政府干预性。 14. 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有 、 和层次性。 三:判断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农产品稳定增长。( ) 2. 农业科技进步就是指硬技术的应用。( ) 3. 农业科学技术是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的生产要素。( ) 4. 农业科技推广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技术。( ) 5.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层次。( ) 6. 我 国 农 村 产 业 结 构 不 合 理 , 当 前 应 大 力 发 展 第 二 、 三 产 业 。 ( )

湖南农业大学342农业综合知识四(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农业知识综合四》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发展经济学考试是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发展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学校自主命题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生运用发展经济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经济理论专业素质,有利于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以反映考生对发展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相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发展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发展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释义与比较12分(2小题,每小题6分) 简述题20分(2小题,每小题10分) 论述题18分(1小题,每小题18分) Ⅳ.考查内容 一、导论 1.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与比较。衡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尺度。实际生活质量指数与人文发展指数。引起“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的情况。 3.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经济学演变的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观点和特点。寻租与寻利的概念与比较。精都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4410398965.html,)——全国100000考研学子的选择 二、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村一)

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村一) 一、课程的作用与任务 农村经济管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农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按成人学习特点设计,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既给出了农村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框架,又讨论了农村经济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同时在可能情况下增加信息量,介绍国内外的一些情况,以开阔学员的视野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90,电视学时18。 本大纲内容分七个单元,共15章。 第一单元:总论(第1,2,3章)18学时 第二单元:产业结构(第4、5章)16学时 第三单元:生产要素管理(第6、7、8、9章)20学时 第四单元:流通与市场(第10、11章)10学时 第五单元:财务与分配(第12、13章)16学时 第六部分:农村经济效益及农村现代化(第14、15章)10学时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言(6学时) 教学内容: 1.农村与农村经济 (1)农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概念,是一国(或地区)城市和领海以外的地域; (2)农村的特点; (3)城乡差别是一种历史现象; (4)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2.农村经济在我国的地位 (1)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2)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 3.农村经济管理的职能 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 4.农村经济管理的任务 发展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5.农村经济管理的原则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协调发展原则,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原则 6.农村经济管理的方法 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事项思想教育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了解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学科。 重点掌握在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掌握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掌握管理的职能。

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大纲.doc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密切交叉的学科,它以农业经济为对象,研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阐明农村经济的战略、方针政策以及经营管理对策。它是一门平台选修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在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熟悉和掌握农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协调运动的规律以及农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基本具备应用经济学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所特有的思维和分析方法,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和分析各种农业经济现象,加深对农业经济政策的理解,初步具备农业经济管理的能力。 三、课程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在理解中记住各章出现的基本概念、范畴、定理,并能用自己的认识和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要能联系实际或其他课程的知识,具体地落实这些从具体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范畴和定理,学习时还要能较好地返回到具体实际中去。对这些概念、范畴、定理不仅要理解、记住,而且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搞清区别和联系中理解、记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五、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1、经济管理学导论 基本要求: (1)掌握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特征,管理学的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学习经济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1)经济学的内涵与特征; (2)管理学的内涵与特征; (3)学习经济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 经济学的内涵。 难点: 本章无。 2、农产品市场供求 基本要求: (1)理解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原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农产品市场供求规律;(2)掌握农产品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农产品卖方和买方市场的特征; (3)了解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 教学主要内容: (1)农产品需求; (2)农产品供给; (3)农产品供求与均衡; (4)农产品供求规律的应用。 重点: (1)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原理及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 (2)农产品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 (3)农产品卖方和买方市场的特征; (4)农产品市场供求规律。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问答简答题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 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3、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 ?首先,石油农业的高能耗是极不经济的。 ?其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 可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 (1)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 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19020240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 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绪论(2学时) 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 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