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

真德秀门生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嘉定二年(1209)以郊祀恩奏补将仕郎(阶官)入仕,任靖安县(今属江西)主簿。嘉定六年七月,父刘弥正(吏部侍郎)死,刘克庄辞官守丧。起复后任福州(今属福建)司理参军,改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应江淮制置使李珏召入幕。嘉定十二年,因持论不合,辞官,得请宫观闲差。嘉定十七年(1224)任建阳(今属福建)知县。

宝庆元年(1225)十一月,真德秀罢官回家乡浦城闲居。浦城为建阳邻县,刘克庄投入真德秀门下,“以师事(真德秀),自此学问益新矣”③,成为真德秀的门生,从此大力宣扬理学。宝庆三年,刘克庄在建阳重修朱熹祠,以其大弟子黄榦配祀;又在建阳县学建四君子祠,祭祀朱熹的父亲朱松及朱熹的师友。刘克庄祖父刘夙从学于理学创始人程颐的再传弟子林光朝,真德秀因而称刘克庄“世以正学(理学)传其家”①。刘克庄后因所作《落梅》诗,为史弥远鹰犬李知孝、梁成大攻击为谤讪朝政,幸得郑清之排解,改任潮州(今属广东)通判,但终于因此而降领宫观闲差。绍定六年末(1233),起用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通判,未及赴任。端平元年(1234)正月,真德秀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刘克庄以将作监主簿任安抚使司参议官。同年六月,真德秀被召任户部尚书,刘克庄援例辞官,奉诏回京任将作监主簿本职,同年九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改任宗正寺主簿。

端平二年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吏部侍右郎官,在理宗召见时抨击故相史弥远擅权误国,劝导理宗近君子远小人,虽为理学家魏了翁等称许,然而得罪了史弥远的党羽。同年十一月,曾从龙任枢密使兼督视江淮军马,拟辟刘克庄任督府参议官,后因曾从龙死而未及赴任。次年,中书舍人吴泳传闻刘克庄当初曾遏制他晋升之事,指使其弟御史吴昌裔攻击刘克庄,刘克庄遂被罢官降授宫观闲差。不久,又改为出任漳州(今属福建)知州。嘉熙元年(1237),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御史蒋岘攻击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时,与方大琮、王迈三人抨击朝廷处理前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事欠妥,刘克庄因而又改授宫观闲差,方、王二人也被贬降,时称“三贤”,徐鹿卿因向他们赠诗也被贬降,太学生为此作《四贤诗》称颂。

嘉熙三年,刘克庄被起用为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同年,改任广东提举常平公事,嘉熙四年初到任;八月,升任广东转运使。淳祐元年(1241),诏令回临安奏事,但受御史金渊攻击而罢召回之命,并再次降授宫观闲差。

①《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69《真公(德秀)神道碑》。

②参见《宋元学案》卷80《鹤山学案》、卷81《西山真氏学案》。

③林希逸:《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94《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又刘克庄《宋史》中无传,故这里叙述其经历稍详。

①《真文忠公文集》卷26《建阳县学四君子祠记》。

淳祐三年初,一度出任为吏部侍右郎官,又受到濮斗南的攻击而仍领宫观闲差。次年,起用为江东提举常平公事(一作提点刑狱),同年十一月,曾被任为将作监,又改直华文阁,但因“岁旱民饥,艰于择代”而留任原职①。淳祐六年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八月,宋理宗召见刘克庄,赐进士出身,改任秘书省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参与奏罢宰相史嵩之。次年二月,出为漳州知州,刘克庄以母亲年高力辞,改为提举宫观闲差。淳祐八年,又起用为宗正少卿,再辞后改任福建提刑,九月赴任,母死,遂辞官守丧。

淳祐十一年初,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但建议多不被采纳,叹道:“千辛万苦唤得来,又向那边去。”但仍不断升迁官职,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刘克庄纵论国内外形势,批评朝政,认为蒙古军攻占四川,致使“五十四州遂成荡覆,岂非外重

而不能御,内虚而无以守”②,以致受到御史郑发的攻击。次年正月,出为建宁(今属福建)知府兼福建路转运副使,但郑发认为责轻而再次论奏,同年六月,再次以宫观回乡闲居。开庆元年(1259)贾似道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暗中向蒙古军乞降求和,而以战胜蒙古军闻奏,理宗“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相召入朝”。但是,“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

③。南宋中期以后,经历了长期对金朝、蒙古乞降、战败之后,对贾似道谎报战胜蒙古,迫使蒙古退兵,由于蒙古忽必烈汗一时忙于内部事务而无暇南顾,使得贾似道制造的假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迷惑着南宋朝野,举国上下并不知道贾似道乞降求和的真实情况。

景定元年(1260)贾似道自鄂州入朝任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过七十的一代文宗刘克庄再次被起用。同年十一月到临安后,以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随后又升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次年升为权工部尚书仍兼两制,日夜为草诏而忙碌。后人不理解当“时海内顺轨,边患浸舒”情况下人们的欢快心情,当群臣对时相贾似道歌功颂德时,不明真相的刘克庄也参与其中,因此受到后人责难,其情形与当年陆游与权相韩侂胄的关系受后人责难类似。这年(景定二年)八月,回朝不到一年的刘克庄急流勇退,请求致仕,这也许是他对贾似道的面目有所认识以后决定的。同年外调回家乡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任知府,实际是告老还乡,“优游觞咏”①,并不多过问府事。景定五年秋,以“目眚”(白内障)致仕。咸淳五年(1269)病逝,享年83 岁,谥文定。积官至龙图阁学士(职)、正议大夫(阶)、莆田县伯(爵),世称后村先生,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传世。

①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参见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95。

②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

③《宋史》卷474《贾似道传》。

①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

南宋末年的文坛宗主

刘克庄是南宋陆游、辛弃疾之后最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南宋林希逸称:“西山(真德秀)诸老既没,公(刘克庄)独岿然为大宗工”。洪天锡亦称:“过江号大家,数无虑六七公”,刘克庄为其中之一,其诗词“流布海内,岿然为一代宗工”。刘克庄的诗早年就受到叶适的称许,“水心(叶适)评公(刘克庄)诗曰:是当建大将旗鼓者”①。刘克庄推崇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称许他的“诗倍太白(李白)、子美(杜甫)”,而且是“三百篇(《诗经》)寂寂久,(陆游诗)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②。

刘克庄是个多产作家,作诗约4500 首,数量之多在宋代仅次于陆游,是南宋末年,也是当时江湖诗派中最著名的。他所处正是南宋末年的危亡之际,爱国之情溢为诗词,“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正是他的自我表白。当史弥远杀害主张抗金的权相韩侂胄向金乞降求和,于嘉定元年(戊辰年,1208)完全按照金朝的要求,增加岁币并出“犒军银”300 万两订立“嘉定和议”后,当时还未入仕的刘克庄在《戊辰即事》诗中写道:“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在《梦丰宅之》诗中更对爱国人士称颂:“老犹奋笔排和议,病尚登陴募救兵”,“残胡仍在王师老,宝剑虽埋愤不平”③。

刘克庄还是南宋后期最有成就的豪放派词人,他也推崇爱国词人辛弃疾,称赞辛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①。刘克庄不仅与辛弃疾词风相似,而且同样充满爱国主义与忧国情怀,如在《沁园春·梦孚石》词中叹道:“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而反映抗战的《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词中,更惊呼国势危急,“国脉微如缕”,激励友人投笔从戎,“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快投笔,莫题柱”②。即使被后人称为阿谀贾似道的诗词,也多出于爱国忧民的情怀,如《凯歌十首呈贾枢使》诗中,歌颂抗蒙将士,“残党分兵尽扑

除,游魂多不返穷庐,肃清执至龙颜喜,又奏淮西有捷书”。《汉宫春》(丞相生日,乙丑)词中也说:“但管取三边无警,活他百万生灵。”这些都是在“时海内顺轨,边患浸舒”③,而不知道贾似道暗中向蒙古乞降求和的真实情况下写出的。刘克庄还是南宋最有成就的诗词评论家,所著《后村诗话》论诗兼评词,“论诗则具有条理”,“采摘菁华,品题优劣”,“迥在南宋诸家诗话上也”④。

①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洗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又本目参考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②《后村先生大全集》卷36《题放翁像》。

③《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戊辰即事》,卷3《有感》、《梦丰宅之》。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8《辛稼轩集序》。

②《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87、190。

③《后村先生大全集》卷2、188、194。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195《后村诗话》。

抛弃理学偏见的爱国者刘克庄不仅祖父刘夙是理学创始人程颐的三传弟子,而且其父刘弥正也是家传理学人士,对于理学崇尚备至,尤其称颂朱熹集理学大成之功。嘉定三年(1210)十二月,在为朱嘉赐谥时,考功郎中刘弥正反对谥文忠的太常寺初议,而大谈儒学自“孟轲之死,此道几熄,及本朝而又明,濂溪、横渠、二程子发其微,程氏之徒阐其光,至公(朱熹)而圣道灿然矣”。进而提出谥以和唐代韩愈相同的“文”,被朝廷采纳①。刘克庄不仅少得家传,后又师从儒学宗师真德秀而且备受器重。但是,作为理学人士的刘克庄,在他思想中占首位的是爱国,而不像其他理学人士那样,对理学一味盲从。他对于朝廷不顾国家安危,热衷于打击新学等其他学派,盲目推崇理学,深为不满。淳祐六年(1246)八月,刘克庄在《召对札子》中指出:宋理宗首要的失误是,不顾国家安危,致力于打击新学等学派,树立理学为统治思想。宋理宗的有关活动,被刘克庄讥讽为“薄物细故”,而群臣“纷争不已”;但对涉及国家安危的“急政要务”,即“谦逊未遑”,以致使得人们觉得“未免有不言‘防秋’,而言《春秋》;不言‘炮石’,而言(王)安石之讥”。接着他还不点名地指出,北宋末年以二程弟子杨时为首的理学家们不顾国家安危,致力于攻击王安石及新学派,于是,宋钦宗在金军兵临城下之际忙于罢王安石配享孔庙、重设《春秋》博士等,因而受到当时有识之士的批评。刘克庄进而认为,罢斥新学等学派及崇奉理学派的举动,“于时(北宋末)尚以为不急,况今之不急有甚于此者乎”②。

刘克庄还借元祐之初,副相刘挚提出调和新旧两党关系但被太皇太后高氏所拒绝,终于引发新旧党争的不断加剧,从而导致奸臣蔡京擅权后北宋走向灭亡的悲剧。随即指出“今庙谟暌异”,只重用理学人士,排斥其他学派人士,以致遭到“邪党(当是指新学派等人士)挪(揶)揄”,实在不知道今后将如何发展,以此作为宋理宗的第二个重大失误。刘克庄并提出,理宗是想把图存之权托付给像秦桧那样乞降求和的人呢,还是托付给像张浚那样始终坚持抗战的人?刘克庄早在端平二年(1235)时,就将(把宋理宗扶上皇帝宝座的)权相史弥远毫不客气地比作奸臣秦桧那样的小人①。刘克庄的这些言论既不会受到宋理宗的欢迎,也不会为表面上似张浚,实际是秦桧的奸相史弥远所喜欢。然而他们对于在理学宗师真德秀等死后,“独岿然为大宗工”的刘克庄,不得不进行笼络,但并不授与大权,而是以宫观回家乡闲居达七八年之久。

刘克庄抛弃理学偏见的爱国言行,不断受到其他理学人士的攻击,“人言排诋,无所不至”。景定元年(1260)冬,七十多岁的刘克庄重新被起用,主要担负起草诏书的工作,但仍不忘提醒宋理宗致力于国家大事,而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崇尚理学排斥异己方面,在同年召对时指出:“王羲之讥诸贤以清谈废务、浮文妨要。先朝(北宋末钦宗朝)用杨时为给(给事中)、谏(谏议大夫),或者尚有不言‘防秋’、不言‘炮石’之诮。然则先急政要务,(后)

薄物细故,非士大夫责乎。臣虽老悖,一念忧爱,狂言望择。”②刘克庄抛弃理学偏见的爱国精神,可说是至老不变。

元代理学信徒在修撰《宋史》时,吹捧“自帝(宋理宗)继统,首黜王安石孔庙从祀,升濂、洛九儒,表章朱熹《四书》,丕变士习”的所作所为,并予以完全肯定。对于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一味扶植理学、排斥异己,将南宋送上灭亡之途的宋理宗,认为只是“身当季运,弗获大效”,而且认为:“后世有以‘理学’复古帝王之治者,考论匡直辅翼之功,实自帝(宋理宗)始焉。”①这与刘克庄的观点,实在是大相径庭。所以,作为南宋末年文坛宗师的刘克庄,在496 卷的元修《宋史》中,竟无一席之地,而为刘克庄请谥的门生洪天锡却有传,这就是不难理解了。

①《两朝纲目备要》卷12,嘉定三年十二月己巳。

②《后村先生大全集》卷52《召对札子》一。

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52《召对札子》一;卷51《轮对札子》二,端平二年七月。②《后村先生大全集》卷52《庚申(景定元年)召对》一。

①《宋史》卷45《理宗纪·赞》。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他18岁中举人,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曾先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已65岁,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迸讲《大学》。但仅40天即被罢免,从此结束了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他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他由崇安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讲学。绍熙五年(1194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他扩建精舍,并改名为“沧洲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志向。即使在为官从政期间,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设学育才,并亲自讲学。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从选择俊秀之民为学生,访求名士为教师,亲自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整顿县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派人四处搜寻、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在知漳州时,仍“时诣学校训诱诸生”。知潭州时,除热心提倡州、县学外,他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亲自规制擘画,扩建校舍,增加学田,还利用晚上从政之暇,亲临书院,教诲诸生。 朱熹一生还编撰了多种教材。例如,他与吕祖谦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编成的《近思录》一书,精选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分成14卷,是学习理学的重要入门书。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一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言行,共6卷,分内、外两篇。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是中国封建时代颇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当然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其中《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编成,《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朱熹知漳州时,于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四书》之名,从此确立。《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学生多达几千人。其中有名可查者即有378人。他的著述浩瀚,除《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四书集注》等20多种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续集》、《别集》,三种共计121卷,《朱子语类》140卷。主要教育著作有《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学校贡举私议》、《读书之要》、《童蒙须知》等。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①又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②这里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性即理”,“性”的具体内含是“仁、义、礼、智”,那么为何还会有各种不同的人性呢?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接受了张载、程颐的观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所谓“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 ①《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②《朱子四书或问》卷十四。

理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朱熹 理学思想 武夷书院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理气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

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4]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理是事物的规律。[5] 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 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6] 动静观 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字元晦。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

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朱熹归自同

朱熹理学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274· 2015年9月文史教育教育 教育与文化 朱熹理学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王琦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理学文化养生”这个命题包含着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标志着理学文化本身存在着养生的思想资源;二是标志着理学文化可以转换为养生方法,生发养生功能。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思想原则与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认真发掘其优秀成分,可以为现代文化建设与养生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朱熹理学;养生文化;养生方法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24(2015)12-0274-01 1 研究现状 朱熹在理学上的创获与影响为后世所称颂。在当今,有关他的学术思想依然是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不过,倘若回顾以往的宋明理学研究历程,即可发现,学者专家关于朱熹学术思想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经学文化方面,至于他的养生思想与养生实践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这方面略作考察。 2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基本精神 “理学文化养生”这个命题包含着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标志着理学文化本身存在着养生的思想资源;二是标志着理学文化可以转换为养生方法,生发养生功能。概括起来,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主静。此乃源自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曾云:“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清净为天下静”;而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心斋”、“坐忘”等静坐方法,道家的“主静”说遂为儒生们所雅好。他在注释《周易》时说:“安静以养微阳也。”在朱熹看来,静可使人气理平和,从而达到涵养阳气的目的。其二,居敬。朱熹将“居敬”作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在朱熹心目中,“敬”的真精神是“畏”与“收敛”。他说:“敬为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身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凭地放纵,便是敬。”敬无疑对身心健康具有正面的暗示作用,因为敬意味着自然和乐,这正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其三,顺道。朱熹的养生论是与其理气观、性命论及生死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朱熹认为,理气结合从而产生了生命。他说:“天以阴阳可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这意思是说,人的生命由两部分所组成:一是由理构成的非形体部分;二是由气构成的形体部分。“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气聚则成形,气散则身无;反之,有理则生,无理则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因此,若理气分离,则命亡人死。 3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基本方法 第一,格物致知,谐和养生环境。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与其“理气论”、“人性论”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理”既是“生物之本”,又是“天命之性”。格物致知的过程实际上既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对自我存在状态的感受过程。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文化养生的过程。因为文化养生不仅要利用各种可能的精神资源来完善自我,而且要处理好人与养生环境的关系。在这里,养生环境包括自身精神环境、社会人际环境、自然环境。第二,即物穷理,激发养生功能。之所以把“致知格物”当作“入德”处,是因为“致知格物”从伦理学的角度讲乃是要明了道德的自然根据。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道德本之于天。所以,把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的伦理关系推究到底,这实际上就是促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与天道相合,从根本上看,这与顺道养生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因此,“即物穷理”也是以德养生的过程。第三,超凡入圣,升华养生境界。这是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终极目标。研读古典哲学的人们不会忘记,“超凡入圣”是儒家一贯重视的修身方法与人生理想目标。在儒家的教导中,“超凡入圣”肇端于人生志向的确立。孔子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朱熹注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得,则亦不足谓之志之。”这说明“志”对于人们立身养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朱熹一直强调“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接去学尧舜。”朱熹所谓“学尧舜”也就是以尧舜为人生理想典型,自觉行动,成圣成贤。 4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现代意义 第一,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对精神健康的看重。传统儒学强调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既是儒家政治伦理的思想纲要,也是身心健康的一种精神原则。朱熹在继承传统儒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延续了儒家养生学的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则吸纳佛道身心健康的思想精华与养生技术,他把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与文化养生精神统合起来,这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可以帮助当今人们走出那种过分重视肉体健康却忽略自身精神健康的误区。第二,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可以启发人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由于立志明道,朱熹一生尽到了一个儒者的本分。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能在坎坷仕途上超然面对现实。即使在“伪学党禁”阴霆密布的时期,他也没有丧失信心。他曾经颇为坦荡地说,“死生祸福,久已置之度外,不烦过虑”。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精神追求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足以支撑他在逆境中自我调整、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由于时代不同,当今的人们尽管不能按照朱熹的模式来确立人生的理想信念,但他那种对于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却是值得借鉴的。第三,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可以帮助人们在喧闹中调节情绪,怡情悦志,延年益寿。朱熹以“主静”和“居敬”的原则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实效明显的养生方法。作为一介儒生,朱熹颇能体会怡情悦志在延年益寿中的作用。由“静”而“慧”,由“慧”而“生”,这就是传统儒家延年益寿的妙用。“静”中持“敬”,以“敬”领“静”,这就是“静敬双持”。朱熹理学这种“静敬双持”的法度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不会过时,行持得法,则心气平和,思路清晰,活力持久。第四,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增加知识,在求知过程中提升生活品位。作为一个读书人,朱熹最为擅长的应该说就是“读”与“写”。这初看起来似乎与养生关系不大,其实养生的真谛就在其中。查找朱熹文集,我们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诗歌作品。可见,朱熹不仅读诗,而且写诗。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方式,“读写”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将会有不同的功能。古人有所谓“善书者寿”的说法,这说明“书写”也可以成为养生的手段,并且在书写实践过程中获益,从而丰富文化生活,有益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昭麟居士.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学家朱熹参禅记[J].佛教文化,2011(4):108-109. [2]王依群.教育心理学大师——朱熹[J].我们爱科学,2012 (13):88-89. 作者信息:王琦,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道家道教与朱熹理学的关系

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远绍孔孟以来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周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伦。它规模庞大,论证精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13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朱熹学说传入欧美。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学说已经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学说。 这一学说的形成与道家道教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熹出身在一个衰败了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家世是“婺源著姓,以儒名家”(1)。父亲朱松深受二程理学的熏陶。朱熹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儒家经典,也涉猎一些其他书籍。他后来回忆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2)”。14岁时,遵从父亲遗嘱,拜当地名儒胡宪、刘勉之为师,其中“事籍溪先生为最久”(3)。籍溪即胡宪,古书记载他既“会悟程氏之说”(4),“又好佛老”(5).朱熹受到他们的悉心教诲,“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6)。朱熹的泛览群书,出入佛、老几十年,对他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他后来虽以集成儒家“道统”自居,专以儒学为本,但仍重视道家道教。朱熹作《周易本义》一书,就继承了陈抟、少用的象数学。陈抟是北宋道士,邵雍与道教亦有渊源(7)。朱熹曾以“空同道士邹祈”署名著《阴符经考异》和《周易参同契考异》。《阴符经》和《参同契》是道教经典。对此书进行考证研究,“非深于道者不能做”。他用道士署名,是因“究心丹诀,非儒者之本务,故托诸瘦词”(8)。 其次,朱熹与道教徒有过密切的交往。朱熹居福建崇安四十余年,道教名山——武夷山近在咫尺,山中道人便成为朱熹最早的密友。从十四岁起,朱熹便与他们频繁往来。除与本地道教徒交往外,朱熹还广泛结交外地道人。他们之中很多不远千里,前往福建拜访朱熹。朱熹为其作赠序者即有徐瑞叔、李尧举、南浦徐师表、清江周道士等人。 在与道教徒密切交往的基础上,朱熹本人也直接参与道教活动。他曾经在家中专门另筑一室,作为供奉天尊和修炼的场所,每天焚香礼拜。在同安做官时,因慕庄子之书“辞指经奇,有可观者”,便取其中语名寓居之所为“畏垒庵”,并为文记之。他曾多次创作步虚词,表达对道教的仰慕之情。对导引之术,他也有所研究,曾与和刘韫诗中论之。而游览道教名胜,与道教徒论道,更为朱熹所喜爱。武夷山、庐山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在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题诗、序跋。朱熹还在道气修炼上下过功夫。近代学者缪天绶在《宋元学案选注》中记载:朱熹曾作《调息箴》。明代学者黄佐指出:“朱子之《调息箴》,乃老聃之玄牝也”。(9)历史上有些道教徒、方士正是把“玄牝”理解为老生之术。就是说,朱熹的《调息箴》一书讲的是道教胎生养神的养生之道。 再次,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还表现在:朱熹理学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援用。虽然朱熹坚守儒学立场,在公开场合较少谈及老道,并且在讲到道家的时候都是使用批判的口吻。他口口声声反对老子的空虚之“道”,认为老庄以“无”为宗,就是超脱人伦物理,逃避现实,就是违反封建纲常伦理。但是在指斥的同时,也时有褒词,屡有肯定。如他说:“今观老子书,自有许多说话,人如何不爱!”(10)“老氏见得煞高,佛氏安敢望他”“禅学最害道,老庄于义理灭绝之未尽,佛则人伦已坏!”(11)这些言论表达了朱熹对于道教和道家若干思想的认同,正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朱熹进行了一番以道补儒的工作,从而促进了他理学体系的形成。可以说倘若没有对道家和道教思想的援用,也就没有朱熹对宋代理学的完成。朱熹理学对道教思想的援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趣谈: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事 朱熹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事朱熹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导语:朱熹(1130 9 151200 4 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 生活常识分享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词和诗句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词和诗句 【篇一】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词 1、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偶成—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4、鹧鸪天—朱熹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5、浣溪沙—朱熹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6、菩萨蛮—朱熹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7、忆秦娥—朱熹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8、好事近—朱熹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9、西江月—朱熹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10、南乡子—朱熹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篇二】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 张志强 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他在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相应地,他本人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后人为纪念朱熹在思想上的贡献,谥其为“朱子”;又因朱熹生于福建尤溪,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被称为“闽学”。 朱熹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文学等文化典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四书集注》、《太极图谱解》、《西铭解》、《通书解》等。 朱熹思想是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内核,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且成为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范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朱熹思想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维高度。可见,首先应对朱熹的思想做一种全面、多角度的审视,以理解其思想体系的性质及意义。 一、理本气末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在前期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中,儒家着重于伦理实践而缺乏哲学论证,佛学、玄学精于思辨,可流于空无。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下,唯心主义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就是把出世的神学变为入世的哲学,着重于本体思辨和现实的纲常内容。 随着二程的理一元论与张载的气一元论的辩论,理气关系问题的争论很大。二程认为,“虚皆是理”;张载则与之针锋相对,认为“虚空皆气”。可见,哲学把理气关系的思辨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不仅对理气孰为先后作出承诺,而且要让理气有一个更好的结合度。这个任务朱熹完成了。 朱熹认为,哲学在论证精神本体时,或者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有”或某种特殊的“物事”。由此精神本体异化为“一物”而不能成为万物的本体;或者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无”或“空”,使得精神本体的存在虚无化。朱熹认为,要重新解释“理”,以摆脱精神本体存在的困惑。在朱熹看来,“以理言之,则不可谓之有;以物言之,则不可谓之无”,“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显然,经过朱熹的再解释,理既不是简单的有,也不是简单的无,而是有无的统一。从“以理言之”,即作为抽象的道理而言,由于其没有具体对象的可感觉特性,所以就难以称之为有,而应称之为无。但就其作为观念存在这一“物”的角度而言,因为它又是“有此道理”,所以又不能称之为“无”,而要称之为“有”。在这里,理即被朱熹加工为“无形而有理”的纯逻辑存在。 把“理”加工为“无形而有理”的纯逻辑存在的同时,朱熹还进一步在理气关系上论证了理的绝对实在性。他说:“太极者,不离乎阴阳而为言,亦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太极只在阴阳之中,非能离阴阳也,然而至论太极,则太极自是太极、阴阳自是阴阳”。可见,朱熹一方面强调理气相依,一方面又强调理气相离。之所以强调理气相依,是因为只有“理不离乎气”才能保证理的普遍实在性。而理气相离,是因为理对气的优先。因此,理气相依、理气相离都为了一个目的,即理气关系是本未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所谓理气相依,是指每一个具体物事中理气是相互依存的。而理气相离,则是在理上看,从本体上看,是相离的。他又形象地说:“理犹人,气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因而,理是乘气,气是载理,理气相依诚然妙合,可气依理是“依傍”,而理之依气仅仅是附着而已,理气相依只能是主从的相依。 朱熹提出,理在气中,“如一个明珠在水中”。所以,理与气的关系如同明珠之与水。理是如明珠的一个通体透明体。因此,水是水,珠是珠,理在气中是外在。很显然,这种理所在于气的观点与张载所言的理为1998年4月 Jou rnal of Fuzhou U n 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A p r .1998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 真德秀门生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嘉定二年(1209)以郊祀恩奏补将仕郎(阶官)入仕,任靖安县(今属江西)主簿。嘉定六年七月,父刘弥正(吏部侍郎)死,刘克庄辞官守丧。起复后任福州(今属福建)司理参军,改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应江淮制置使李珏召入幕。嘉定十二年,因持论不合,辞官,得请宫观闲差。嘉定十七年(1224)任建阳(今属福建)知县。 宝庆元年(1225)十一月,真德秀罢官回家乡浦城闲居。浦城为建阳邻县,刘克庄投入真德秀门下,“以师事(真德秀),自此学问益新矣”③,成为真德秀的门生,从此大力宣扬理学。宝庆三年,刘克庄在建阳重修朱熹祠,以其大弟子黄榦配祀;又在建阳县学建四君子祠,祭祀朱熹的父亲朱松及朱熹的师友。刘克庄祖父刘夙从学于理学创始人程颐的再传弟子林光朝,真德秀因而称刘克庄“世以正学(理学)传其家”①。刘克庄后因所作《落梅》诗,为史弥远鹰犬李知孝、梁成大攻击为谤讪朝政,幸得郑清之排解,改任潮州(今属广东)通判,但终于因此而降领宫观闲差。绍定六年末(1233),起用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通判,未及赴任。端平元年(1234)正月,真德秀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刘克庄以将作监主簿任安抚使司参议官。同年六月,真德秀被召任户部尚书,刘克庄援例辞官,奉诏回京任将作监主簿本职,同年九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改任宗正寺主簿。 端平二年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吏部侍右郎官,在理宗召见时抨击故相史弥远擅权误国,劝导理宗近君子远小人,虽为理学家魏了翁等称许,然而得罪了史弥远的党羽。同年十一月,曾从龙任枢密使兼督视江淮军马,拟辟刘克庄任督府参议官,后因曾从龙死而未及赴任。次年,中书舍人吴泳传闻刘克庄当初曾遏制他晋升之事,指使其弟御史吴昌裔攻击刘克庄,刘克庄遂被罢官降授宫观闲差。不久,又改为出任漳州(今属福建)知州。嘉熙元年(1237),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御史蒋岘攻击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时,与方大琮、王迈三人抨击朝廷处理前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事欠妥,刘克庄因而又改授宫观闲差,方、王二人也被贬降,时称“三贤”,徐鹿卿因向他们赠诗也被贬降,太学生为此作《四贤诗》称颂。 嘉熙三年,刘克庄被起用为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同年,改任广东提举常平公事,嘉熙四年初到任;八月,升任广东转运使。淳祐元年(1241),诏令回临安奏事,但受御史金渊攻击而罢召回之命,并再次降授宫观闲差。 ①《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69《真公(德秀)神道碑》。 ②参见《宋元学案》卷80《鹤山学案》、卷81《西山真氏学案》。 ③林希逸:《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94《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又刘克庄《宋史》中无传,故这里叙述其经历稍详。 ①《真文忠公文集》卷26《建阳县学四君子祠记》。 淳祐三年初,一度出任为吏部侍右郎官,又受到濮斗南的攻击而仍领宫观闲差。次年,起用为江东提举常平公事(一作提点刑狱),同年十一月,曾被任为将作监,又改直华文阁,但因“岁旱民饥,艰于择代”而留任原职①。淳祐六年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八月,宋理宗召见刘克庄,赐进士出身,改任秘书省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参与奏罢宰相史嵩之。次年二月,出为漳州知州,刘克庄以母亲年高力辞,改为提举宫观闲差。淳祐八年,又起用为宗正少卿,再辞后改任福建提刑,九月赴任,母死,遂辞官守丧。 淳祐十一年初,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但建议多不被采纳,叹道:“千辛万苦唤得来,又向那边去。”但仍不断升迁官职,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刘克庄纵论国内外形势,批评朝政,认为蒙古军攻占四川,致使“五十四州遂成荡覆,岂非外重

理学宗师朱熹

理学宗师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别号紫阳,祖籍婺源,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理“闵学”的的创始人。朱熹、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留下了中国学术史上的千古绝唱;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朱熹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哲学,被后世尊为正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清康熙皇帝曾说:“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所做何事”。朱熹的理学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学达性天,百世经师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观书有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挺停滞和僵化,表达其求学问、道宏志。这首诗的作者便是一代理学宗师朱熹。 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尔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

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其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当数《四书集注》。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 鹅湖论学,殊途同归 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九渊与朱熹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宋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在学术上的分歧,不属于世界观上的根本分歧,而是殊途同归。鹅湖书会五年过后,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龄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 热心教育,重建书院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再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他分别于1179年、1194年,重建了宋代四大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纂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追根溯源,两次省亲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 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 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

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 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从祀贤哲的演变历程与位阶变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主流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如孟子便是在其死后一千二百年,才得以从祀,并最终超越颜回,成为“亚圣”,这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中唐以后儒学思潮演变的结果。又如陆九渊,亦直至明代方入从祀之列,也是与陆王心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反观朱熹、王阳明,则在身后很快跻身从祀之林,亦是当时学术风气的体现。正如李光地所言:“从祀孔庙乃天下第一大事”。对于传统时代的儒生来说,得以“优入圣域”的荣光,恐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于想象的。据统计,孔庙从祀者的数量至民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 导读: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作 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

《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朱熹的诗 《春日》《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司马光好学》《读书要三到》《偶成》《劝学诗》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菩萨蛮·回文》《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 《满江红·刘知郡生朝》《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忆秦娥》《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鹧鸪天·江槛》《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南乡子·次张安国韵》《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 《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好事近》《鹧鸪天》 朱熹人物评价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16]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06041125 黄文娟 【摘要】:朱熹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之气势,上承先秦、汉唐、两宋学术之血脉,开启了明清古典学术(包括美学)的繁荣与整合之大潮,致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真正成熟起来。朱熹的美学既带有理学—美学的色彩,又掺杂了纯美学的营养因子;既以理学家的视域观照着宇宙、人生、自然、社会,以自身的主体心境来同化对象,又以美学家的姿态来体味人生;既有美学思想的阐发,又有审美形态的创造。朱熹的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本文将对朱熹美学的这三方面对初步探讨。 【关键词】:朱熹、理学美学、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 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需要我们对美学孜孜不倦地继续进行研究。 我国美学到了宋代,开始走向成熟。宋时,朝廷开始大量文人,文人地位得到提升,教育事业也开始走向繁荣,市民文化开始纷纷兴起,长足发展起来,为这一时期的美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滋生土壤。于是这一时期的美学凭藉着先秦时期的儒学美学、道家美学、诗经美学、屈原美学以及两汉时期的经学美学、魏晋时期的玄学美学和隋唐禅宗美学的丰富而深厚的基础,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整合、深化与建构——它广泛吸纳了各种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批判性地汲取了道家和禅宗的美学思想,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美学资源,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辉煌而又具有自身价值追求的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走向成熟并达到新的高度。 朱熹便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极富审美激情、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蕴的繁盛时代且自身又具有旺盛的审美实践能力和极高的审美趣味的审美者。时代的美学氛围和自身的审美素质——外在的和内在的双向动力——造就了朱熹美学思想独特的特性。 明代哲学家庄定山曾指出:[1] 屈原长于骚,董、贾长于策,杨雄、韩愈长于文,穆伯长、李挺之、邵尧夫长 —————————— 【1】黄宗羲:《明儒学案》P1083;

朱熹与其理学

苏州大学公选课之儒家文化十五讲

朱熹与程朱理学 一、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19岁中进士。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主张抗金,为官刚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世称“朱子”,是孔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大师 二、理学发生的背景 宋代理学的产生对儒学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1、宋代理学之起源 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儒家思想重伦常,但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唐宋时期,儒学吸取道家的自然人性论和借鉴佛学的心性本体论,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并结合时代的要求,给予批判性的总结和发展,完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和思辨性的哲学相结合的历史使命。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儒学经学化,过于重视训诂。而且经文的注疏逐渐繁复。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到唐初,经学流弊甚重,儒学已远离孔孟“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儒学出现危机。唐和五代的儒释道之争中,儒学吸收佛、道的观点,有了进一步发展。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一种学问。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谓理学,也未建立起来。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确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立。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客观因素影响的。分述如下: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06041125黄文娟 【摘要】:朱熹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之气势,上承先秦、汉唐、两宋学术之血脉,开启了明清古典学术(包括美学)的繁荣与整合之大潮,致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真正成熟起来。朱熹的美学既带有理学—美学的色彩,又掺杂了纯美学的营养因子;既以理学家的视域观照着宇宙、人生、自然、社会,以自身的主体心境来同化对象,又以美学家的姿态来体味人生;既有美学思想的阐发,又有审美形态的创造。朱熹的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本文将对朱熹美学的这三方面对初步探讨。 【关键词】:朱熹、理学美学、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 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需要我们对美学孜孜不倦地继续进行研究。 我国美学到了宋代,开始走向成熟。宋时,朝廷开始大量文人,文人地位得到提升,教育事业也开始走向繁荣,市民文化开始纷纷兴起,长足发展起来,为这一时期的美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滋生土壤。于是这一时期的美学凭藉着先秦时期的儒学美学、道家美学、诗经美学、屈原美学以及两汉时期的经学美学、魏晋时期的玄学美学和隋唐禅宗美学的丰富而深厚的基础,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整合、深化与建构——它广泛吸纳了各种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批判性地汲取了道家和禅宗的美学思想,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美学资源,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辉煌而又具有自身价值追求的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走向成熟并达到新的高度。 朱熹便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极富审美激情、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蕴的繁盛时代且自身又具有旺盛的审美实践能力和极高的审美趣味的审美者。时代的美学氛围和自身的审美素质——外在的和内在的双向动力——造就了朱熹美学思想独特的特性。 明代哲学家庄定山曾指出:[1] 屈原长于骚,董、贾长于策,杨雄、韩愈长于文,穆伯长、李挺之、邵尧夫长 —————————— 【1】黄宗羲:《明儒学案》P108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