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ql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重点9月

Sql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重点9月

Sql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重点9月
Sql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重点9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重点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

要求、目标:

了解和掌握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数据描述的术语,数据抽象的四个级别,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一、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分为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阶段。

2.数据库阶段数据管理的特点:

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2)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3)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

4)提供四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安全性。

5)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3.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5.数据库系统(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它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二、数据描述

1.分为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2.概念设计中的术语:

1)实体: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2)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

3)属性:实体有很多特性,每一个特性称为属性。

4)实体标识符(关键码或键):能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3.逻辑设计中的术语:

1)字段(数据项):标记实体属性的命名单位称为字段或数据项。

2)记录:字段的有序集合。

3)文件:同一类记录的集合。

4)关键码:能惟一标识文件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4.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中术语的对应关系:

概念设计逻辑设计

实体—记录

属性—字段(数据项)

实体集—文件

实体标识符—关键码

5.实体之间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常用二元联系。二元联系的类型有三种: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6.一对一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实体集E1和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

7.一对多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间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称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

8.多对多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间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称E1和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

三、数据抽象的级别

1.数据模型:描述数据库的结构和定义,对现实世界的数据进行抽象。

2.从现实世界的信息到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以及用户使用的数据是一个逐步抽象过程,根据数据抽象的级别定义了四种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

3.概念模型:表达用户需求观点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4.逻辑模型:表达计算机实现观点的DB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5.外部模型:表达用户使用观点的DB局部逻辑结构的模型。

6.内部模型:表达DB物理结构的模型。

7.数据抽象的过程、即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具体步骤:

1)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2)根据转换规则,把概念模型转换成数据库的逻辑模型;

3)根据用户的业务特点,设计不同的外部模型,给程序员使用;

4)数据库实现时,要根据逻辑模型设计其内部模型。

通常分为概念设计、逻辑设计(2和3步)和物理设计三个阶段。

8.常用的概念模型是实体联系(ER)模型,ER模型主要用ER图来表示。

9.逻辑模型的分类: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

10.层次模型:用树型(层次)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1.1969年,美国IBM公司的IMS系统是典型的层次模型系统。

12.网状模型: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3.1969年,CODASYL组织提出DBTG报告中的数据模型是网状模型的主要代表。

14.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关系模式即记录类型,它的实例称为关系,每个关系实际上是一张二维表格。15.1970年,美国IBM公司的E.F.Codd连续发表论文,提出关系模型,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关系数据库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

16.外部模型中的模式称为视图。

17.三级模式:

从用户(或应用程序)到数据库之间,DB的数据结构描述有三个层次:

1)外模式: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外模式由若干个记录类型组成。

2)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

3)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

注意:外模式是逻辑模式的子集。

18.两级映像:

1)外模式/逻辑模式映像:存在于外模式和逻辑模式之间,用于定义外模式和逻辑模式之间的对应性。

2)逻辑模式/内模式映像:存在于逻辑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用于定义逻辑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对应性。

19.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结构使数据库系统达到了高度的数据独立性。

20.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之间相互独立,在修改数据结构时,尽可能不修改应用程序。分为逻辑数据独立性和物理数据独立性。

21.逻辑数据独立性:如果数据库的逻辑模式要修改,那么只要对外模式/逻辑模式映像作相应的修改,可以使外模式和应用程序尽可能保持不变。这样就认为数据库达到了逻辑数据独立性。

22.物理数据独立性:如果数据库的内模式要修改,即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有所变化,那么只要对逻辑模式/内模式映像作相应的修改,可以使逻辑模式尽可能保持不变。也就是对内模式的修改尽量不影响逻辑模式,当然对外模式和应用程序的影响更小,这样就认为数据库达到了物理数据独立性。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DBMS的主要功能:数据库的定义功能(DBMS提供DDL定义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等)、数据库的操纵功能(DBMS提供DML 实现对数据的操作,基本的数据操作有检索和更新两类)、数据库的保护功能、数据库的维护功能、数据字典。

五、数据库系统(DBS)

1.DBS的组成:是数据库、硬件、软件和数据库管理员的集合体。

2.软件包括DBMS、OS、各种主语言和应用开发支撑软件等程序。其中,DBMS是DBS的核心软件,要在OS支持下才能工作。

3.数据库管理员(DBA):是控制数据整体结构的一组人员,负责DBS的正常运行,承担创建、监控和维护数据库结构的责任。

第一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数据库系统中,当数据库的内模式发生改变时,应用程序也可以不变。这是( A )

A)物理数据独立性 B)逻辑数据独立性

C)位置数据独立性 D)存储数据独立性

2.在下面列出的数据模型中,哪一个是概念数据模型( D )

A)关系模型 B) 层次模型 C) 网状模型 D) 实体-联系模型

3.下面列出的数据管理技术发展阶段中,哪个(些)阶段数据不能保存在计算机中?( A )

Ⅰ.人工管理阶段

Ⅱ.文件系统阶段

Ⅲ.数据库阶段

A)只有Ⅰ B) 只有Ⅱ C) Ⅰ和Ⅱ D) Ⅱ和Ⅲ

4.用二维表结构表示实体以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 C )

A)网状模型 B) 层次模型 C) 关系模型 D) 实体-联系模型

5.下面列出的条目中,哪些是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特点( A )

Ⅰ.数据共享度高

Ⅱ.数据的冗余小

Ⅲ.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Ⅳ.程序的标准化

A)Ⅰ、Ⅱ和Ⅲ B) Ⅰ和Ⅱ C) Ⅰ、Ⅱ和Ⅳ D) 都是

6.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用来定义逻辑模式、内模式和外模式的语言是( C )

A)DML B)C C)DDL D)Basic

7.层次模型的典型代表是( A )数据库管理系统。

A)IMS B)IBM C)DBTG D)ATM

8.负责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承担创建、监控和维护数据库结构责任的是( C )

A)应用程序员 B)终端用户

C)数据库管理员 D)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员

9.在以下各条叙述中,正确的叙述有几条( B )

1)数据库避免了一切数据重复

2)数据库减少了数据冗余

3)数据库中,如果逻辑模式改变,则需将与其有关的外模式做相应改变,否则应用程序需改写

4)数据库中的内模式如有改变,逻辑模式可以不变

A)1 B)2 C)3 D)4

10.在三级模式之间引入两级映像,其主要功能之一是( A )

A)使数据与程序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B)使系统具有较高的通道能力

C)保持数据与程序的一致性

D)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

11.视图对应于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中的( A )

A)外模式 B)逻辑模式 C)内模式D)都不对应

12.对数据库中数据可以进行查询、插入、删除、修改,这是因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 B )

A)数据库定义功能 B)数据库操纵功能

C)数据库维护功能 D)数据库控制功能

13.1970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员E.F.Codd提出了数据库的( C )

A)层次模型 B)网状模型 C)关系模型 D)实体联系模型

14.具有数据冗余度小、数据共享、以及较高数据独立性等特征的系统是( B )

A)文件系统 B)数据库系统 C)管理系统 D)高级程序

15.在概念设计中的事物称为( A )

A)实体 B)记录 C)对象 D)结点

16.层次模型表达实体及实体之间联系用的数据结构是( D )

A)网状 B)表 C)有向图 D)树型

17.DB是( A )

A)数据库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数据处理系统 D)数据库系统

18.DBMS是( B )

A)数据库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数据处理系统 D)数据库系统

19.已知在一个工厂中有多个车间,每一个车间有多名职工,工厂的产品要经过多个车间的多道工序加工。具体来说,一个产品

要经过多个工人加工,一位工人要加工多个产品。问:工厂与车间之间属于( A )联系,车间与工人之间属于( A )联系,工人与产品之间属于( D )联系。

A)一对多 B)一对一 C)未知 D)多对多

20.( D )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

A)网络系统 B)数据库系统 C)操作系统 D)数据库

21.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D )

A)编译系统 B)数据库 C)操作系统 D)数据库管理系统

22.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

A)DBS包括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2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 B )

A)一组硬件 B)一组软件 C)既有硬件,也有软件

24.在DBS中,DBMS和OS之间关系是( B )

A)相互调用 B)DBMS调用OS

C)OS调用DBMS D)并发运行

25.数据库系统是在( A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文件系统 B)应用程序系统

C)数据库管理系统 D)编译系统

26.三级模式间存在两种映射,它们是( A )

A)逻辑模式与外模式间,逻辑模式与内模式间

B)外模式与内模式间,外模式与逻辑模式间

C)内模式与外模式间,内模式与逻辑模式间

27.表达用户使用观点的数据库局部逻辑结构的模型是(C )

A)概念模型 B)逻辑模型

C)外部模型 D)内部模型

二、填空题

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阶段。2.用二维表结构表示的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3.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有三种,分别是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和多对多联系。

4.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实体集E1和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

5.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结构使数据库系统达到了高度的数据独立性。

第二章数据库设计和ER模型

要求、目标:

了解和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全过程,掌握ER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概念设计中ER模型的设计方法,掌握逻辑设计中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方法。

一、数据库系统生存期(了解)

1.数据库系统生存期:数据库应用系统从开始规划、设计、实现、维护到最后被新的系统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

2.数据库系统生存期分七个阶段:规划、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实现、运行维护。

3.规划阶段三个步骤:系统调查、可行性分析、确定数据库系统总目标。

4.需求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系统分析员和用户双方共同收集数据库系统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和用户对处理的需求,并以需求说明书的形式确定下来。

5.概念设计阶段:产生反映用户单位信息需求的概念模型。与硬件和DBMS无关。

6.逻辑设计阶段:将概念模型转换成DBMS能处理的逻辑模型。外模型也将在此阶段完成。

7.物理设计阶段:对于给定的基本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程。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的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安排和存取方法。

8.数据库的实现:包括定义数据库结构、数据装载、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

二、ER模型的基本概念ER模型的基本元素是:实体、联系和属性。

2.实体:是一个数据对象,指应用中可以区别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实体集:是指同一类实体构成的集合。

实体类型:是对实体集中实体的定义。

一般将实体、实体集、实体类型统称为实体。

3.联系:表示一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

联系集:是指同一类联系构成的集合。

联系类型:是对联系集中联系的定义。

一般将联系、联系集、联系类型统称为联系。

4.同一个实体集内部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一元联系;两个不同实体集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二元联系,以此类推。

5.属性:实体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在一个实体中,能够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称为实体标识符。

6.ER模型中,方框表示实体、菱形框表示联系、椭圆形框表示属性、实体与联系、实体与其属性、联系与其属性之间用直线连接。

实体标识符下画横线。联系的类型要在直线上标注。注意:联系也有可能存在属性,但联系本身没有标识符。

例:假设一个学生可选多门课程,而一门课程又有多个学生选修,一个教师可讲多门课程,一门课程至多只有一个教师讲授。ER 图如下:

7.概念设计三个步骤:设计局部ER模型、设计全局ER模型和全局ER模型的优化。

三、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1.关系模型的定义:用二维表格表示实体集,用关键码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2.在关系模型中,字段称为属性,字段值称为属性值,记录类型称为关系模式。记录称为元组,元组的集合称为关系或实例。有时习惯称关系为表或表格,元组为行,属性为列。关系中属性个数称为元数,元组个数称为基数。

3.关键码(简称键):由一个或多个属性组成。

4.超键:在关系中能惟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

5.候选键: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

6.主键:用户选作元组标识的候选键。一般如不加说明,键是指主键。

7.外键:如果模式R中属性集K是其他模式的主键,那么K在模式R中称为外键。

8.值域:关系中每一个属性都有一个取值范围,称为属性的值域。每一个属性对应一个值域,不同的属性可对应于同一值域。

9.关系的定义:关系是一个属性数目相同的元组的集合。

10.关系的性质:关系是一种规范化了的二维表格。

1)关系中每一个属性值都是不可分解的;

2)关系中不允许出现重复元组;

3)关系没有行序;

4)元组中的属性在理论上也是无序的,但使用时按习惯考虑列的顺序。

11.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与更新操作必须遵循三类完整性规则:实体完整性规则、参照完整性规则、用户定义的完整性规则。

12.实体完整性规则:要求关系中元组在组成主键的属性上不能有空值。

13.参照完整性规则:如果属性集K是关系模式R1的主键,K也是关系模式R2的外键,那么在R2关系中,K的取值只允许两种可能,或者为空值,或者等于R1关系中某个主键值。这条规则的实质是“不允许引用不存在的实体”。其中,R1称为参照关系;R2称为依赖关系。

注意:这条规则在具体使用时,有三点变通:

1)外键和相应的主键可以不同名,只要定义在相同值域上即可;

2)R1和R2可以是同一个关系模式,此时表示了同一个关系中不同元组之间的联系;

3)外键值是否允许空,应视具体问题而定。

14.用户定义的完整性规则:用户针对具体的数据约束,设置的完整性规则,由系统来检验实施。

四、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1.ER图转换成关系模式集的算法:

1)实体类型的转换:将每个实体类型转换成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即为关系模式的属性,实体标识符即为关系模式的键。

2)联系类型的转换:主要掌握二元联系类型的转换。

a)若实体间联系是1:1,可以在两个实体类型转换成的关系模式中任意一个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模式的键(作

为外键)和联系类型的属性。

b)若实体间联系是1:N,则在N端实体类型转换成的关系模式中加入1端实体类型的键(作为外键)和联系类型的属性。

c)若实体间联系是M:N,则将联系类型也转换成关系模式,其属性为两端实体类型的键(作为外键)加上联系类型的属性,

而键为两端实体键的组合。

例:下面是教学管理的一个可能的ER图。图中,有三个实体类型:系、教师和课程;有四个联系类型:主管、聘用、开设和任教。根据转换算法,把该图转换成关系模式集的步骤如下:

教学管理的ER图

第一步:把三个实体类型转换成三个关系模式(注意关系模式的表示方法):

系(系编号,系名,电话)

教师(教工号,姓名,性别,职称)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第二步:对于1:1联系,可以在“系”模式中加入教工号(教工号为外键)。

对于1:N联系“聘用”,可以在“教师”模式中加入系编号和聘期两个属性(系编号为外键);

对于1:N联系“开设”,可以在“课程”模式中加入系编号(系编号为外键)。这样第一步得到的三个模式改变成如下形式(注意:外键通常使用波浪线表示):

系(系编号,系名,电话,主管人的教工号)

教师(教工号,姓名,性别,职称,系编号,聘期)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系编号)

第三步:对于M:N联系“任教”,则生成一个新的关系模式:

任教(教工号,课程号,教材)

这样,转换成的四个关系模式如下:

系(系编号,系名,电话,主管人的教工号)

教师(教工号,姓名,性别,职称,系编号,聘期)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系编号)

任教(教工号,课程号,教材)

2.采用ER模型的逻辑设计步骤

1)导出初始关系模式集:把概念设计的结果(即全局ER模型)转换成初始关系模式集。

2)规范化处理

3)模式评价

4)模式修正

5)设计外模式

第二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对于关系的叙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 C )

A)关系中的每个属性是不可分解的

B)在关系中元组的顺序是无关紧要的

C)任意的一个二维表都是一个关系

D)每一个关系只有一种记录类型

2.设属性A是关系R的主键,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这是( A )

A)实体完整性规则 B) 参照完整性规则

C)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 D) 域完整性规则

3.对关系数据库来讲,下面( C )说法是错误的

A)外键和相应的主键可以不同名,只要定义在相同值域上即可

B)不同的属性可对应于同一值域

C)行的顺序可以任意交换,但列的顺序不能任意交换

D)关系中的任意两个元组不能完全相同

4.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是为一个给定的逻辑结构选取一个适合应用环境的( B )的过程,包括确定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A)逻辑结构 B)物理结构 C)概念结构 D)层次结构

5.在关系中,能惟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 B )。

A)外键 B)超键 C)域 D)元组

6.在数据库逻辑设计中,当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时,下面的做法( B )是不正确的

A)一个实体类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B)一个联系类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C)由实体类型转换成的关系模式的主键是该实体类型的主键

7.数据库设计的概念设计阶段,表示概念结构的常用方法和描述工具是( D )

A)层次分析法和层次结构图

B)数据流程分析法和数据流程

C)结构分析法和模块结构图

D)实体—联系方法和E—R图

8.关系数据库中,实现表与表之间的联系是通过( B )

A)实体完整性规则 B)参照完整性规则

C)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D)值域

9.有两个实体集,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M:N联系,那么按照E—R模型转换成关系数据库的规则,这个E—R结构转换成表的个数为( C )

A)1 B)2 C)3 D)4

10.把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的过程,属于数据库设计的( B )

A)概念设计 B)逻辑设计 C)需求分析 D)物理设计

11.在数据库设计的( D )阶段,进行应用程序的编制和调试。

A)概念设计 B)逻辑设计 C)物理设计 D)实现

12.

C )

A)雇员号 B) 雇员名 C) 部门号 D) 工资

二、填空题

1.表示实体及其联系的方法为ER图,基本图素包括方框、菱形框和椭圆形框。习惯上实体用方框表示,实体的属性用椭圆形框表示,联系用菱形框表示。

2.在关系模型中,二维表的列称为属性,二维表的行称为元组。

3.假设班级和班长之间的联系是一对一联系,则班级和学生之间是一对多联系;另外,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

4.关系模型的三种完整性规则是实体完整性规则、参照完整性规则和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规则。

5.已知系(系编号,系名称,系主任,电话,地点)和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入学日期,专业,系编号)两个关系,系关系的主键是系编号,学生关系的主键是学号,外键是系编号。

6.数据库系统生存期分七个阶段:规划、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实现、运行维护。

7.关系中属性个数称为元数,元组个数称为基数。

三、综合题

1.设某商业集团数据库中有三个实体集。一是“商店”实体集,属性有商店编号、商店名、地址等;二是“商品”实体集,属性有商品号、商品名、规格、单价等;三是“职工”实体集,属性有职工编号、姓名、性别、业绩等。

商店与商品间存在“销售”联系,每个商店可销售多种商品,每种商品也可放在多个商店销售,每个商店每销售一种商品,有月销售量;商店与职工间存在着“聘用”联系,每个商店有许多职工,每个职工只能在一个商店工作,商店聘用职工有聘期和月薪。

试画出ER图,并在图上注明属性、联系的类型。再转换成关系模式集,并指出每个关系模式的主键和外键。

关系模式集:

商店(商店编号,商店名,地址)

商品(商品号,商品名,规格,单价)

职工(职工编号,姓名,性别,业绩,商店编号,月薪,聘期)

销售(商店编号,商品编号,月销售量)

2.设某商业集团数据库中有三个实体集。一是“公司”实体集,属性有公司编号、公司名、地址等;二是“仓库”实体集,属性有仓库编号、仓库名、地址等;三是“职工”实体集,属性有职工编号、姓名、性别等。

公司与仓库间存在“隶属”联系,每个公司管辖若干仓库,每个仓库只能属于一个公司管辖;仓库与职工间存在“聘用”联系,每个仓库可聘用多个职工,每个职工只能在一个仓库工作,仓库聘用职工有聘期和工资。

试画出ER图,并在图上注明属性、联系的类型。再转换成关系模式集,并指出每个关系模式的主键和外键。

关系模式集:

公司(公司编号,公司名,地址)

仓库(仓库编号,仓库名,地址,公司编号)

职工(职工编号,姓名,性别,仓库编号,聘期,工资)

3.设某商业集团数据库中有三个实体集。一是“商品”实体集,属性有商品号、商品名、规格、单价等;二是“商店”实体集,属性有商店编号、商店名、地址等;三是“供应商”实体集,属性有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地址等。

供应商与商品间存在“供应”联系,每个供应商可供应多种商品,每种商品可向多个供应商订购,供应商供应商品有月供应量;商店与商品间存在“销售”联系,每个商店可销售多种商品,每种商品可在多个商店销售,商店销售商品有月计划数。

试画出ER图,并在图上注明属性、联系的类型。再转换成关系模式集,并指出每个关系模式的主键和外键。

关系模式集:

供应商(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地址)

商店(商店编号,商店名,地址)

商品(商品号,商品名,规格,单价)

供应(供应商编号,商店编号,月供应量)

销售(商店编号,商品号,月计划数)

第三章关系模式设计理论

要求、目标:

了解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及其在数据库设计中的作用,重点是函数依赖和范式,要求掌握这些概念并能运用它们来进行模式分解。

一、关系模式的设计准则(了解)

1.数据冗余:同一个数据在系统中多次重复出现。

2.关系模式设计不当引起的异常问题:数据冗余、操作异常(包括修改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3.关系模式的非形式化设计准则

1)关系模式的设计应尽可能只包含有直接联系的属性,不要包含有间接联系的属性。也就是,每个关系模式应只对应于一个实体类型或一个联系类型。

2)关系模式的设计应尽可能使得相应关系中不出现插入异常、删除和修改等操作异常现象。

3)关系模式的设计应尽可能使得相应关系中避免放置经常为空值的属性。

4)关系模式的设计应尽可能使得关系的等值连接在主键和外键的属性上进行,并且保证以后不会生成额外的元组。

4.习惯使用的一些符号:

1)英文字母表首部的大写字母“A,B,C,…”表示单个的属性。

2)英文字母表尾部的大写字母“…,U,V,W,X,Y,Z”表示属性集。

3)大写字母R表示关系模式,小写字母r表示其关系。

4)关系模式的简化表示方法:R(A,B,C,…)或R(ABC…)

5)属性集X和Y的并集简写为XY。

二、函数依赖

1.函数依赖(FD)的定义:设有关系模式R(U),X和Y是属性集U的子集,函数依赖是形成X→Y的一个命题,只要r是R的当前关系,对r中任意两个元组t和s,都有t[X]=s[X]蕴涵t[Y]=s[Y],那么称FD X→Y在关系模式R(U)中成立。

说明:1)t[X]表示元组t在属性集X上的值,其余类同。

2)X→Y读作“X函数决定Y”或“Y函数依赖于X”。

3)FD是对关系模式R的一切可能的关系r定义的。对于当前关系r的任意两个元组,如果X值相同,则要求Y值也相同,

即有一个X值就有一个Y值与之对应,或者说Y值由X值决定。

例:设关系模式R(ABCD),在R的关系中,属性值间有这样的联系:A值与B值有一对多联系;C值与D值之间有一对一联系。试根据这些规则写出相应的函数依赖。

B→A C→D D→C

2.如果X→Y和Y→X同时成立,则可记为:X?Y

3.FD的逻辑蕴涵:设F是在关系模式R上成立的函数依赖的集合,X→Y是一个函数依赖。如果对于R的每个满足F的关系r也满足X→Y,那么称F逻辑蕴涵X→Y,记为F|=X→Y。

4.设F是函数依赖集,被F逻辑蕴涵的函数依赖全体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依赖集F的闭包,记为F+。即F+={X→Y | F|=X→Y } 5.FD的推理规则(Armstrong公理)

设U是关系模式R的属性集,F是R上成立的只涉及到U中属性的函数依赖集。

1)自反性:若YíXíU,则X→Y在R上成立。

2)增广性:若X→Y在R上成立,且Z?U,则XZ→YZ在R上成立。

3)传递性:若X→Y和Y→Z在R上成立,则X→Z在R上成立。

6.FD的其他五条推理规则:

1)合并性:{X→Y,X→Z} |= X→YZ

2)分解性:{X→Y,Z?Y } |= X→Z

3)伪传递性:{X→Y,WY→Z } |= WX→Z

4)复合性:{X→Y,W→Z } |= WX→YZ

5){X→Y,W→Z } |= X∪(W-Y)→YZ

7.对于FD X→Y,如果Y?X,那么称X→Y是一个“平凡的FD”,否则称为“非平凡的FD”。通常研究非平凡FD。

例:X→X,X→φ, φ→φ,XY→X都是平凡函数依赖;X→XY则是非平凡函数依赖。

8.函数依赖是关键码概念的推广。

设关系模式R的属性集是U,X是U的一个子集。如果X→U在R上成立,那么称X是R的一个超键。如果X→U在R上成立,但对于R的任一真子集X1都有X1→U不成立,那么称X是R的一个候选键。在关系模式设计理论中,键通常是指候选键。

9.属性集的闭包

10.设F是属性集U上的FD集,X上U的子集,那么(相对于)属性集X的闭包用X+表示,它是一个从F集使用FD推理规则推出的所有满足X→A的属性A的集合:X+={属性A | F|=X→A}

11.X→Y能用FD推理规则推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Y? X+,从而避开求F+,使问题得到简化。

12.求属性集X相对于FD集F的闭包X+的算法:(看书P58)

X+=X;

do {oldX+:=X+;

for F中每个FD Y→Z do

if Y? X+then X+:=X+∪Z;

}while(X+!=oldX+);

例:属性集U为ABCD,FD集为{A→B,B→C,D→B}。求A+、(AD)+和

(BD)+

A+=ABC

(AD)+=ABCD

(BD)+=BCD

13.如果关系模式R(U)上的两个函数依赖集F和G,有F+=G+,则称F和G是等价的函数依赖集。

三、关系模式的分解特性

1.关系模式的分解:

设有关系模式R(U),属性集为U,而R1,R2,…,Rk都是U的子集,并且有R1∪R2∪…∪R k=U。关系模式R1,R2,…,Rk的集合用ρ表示,ρ={R1,R2,…,R k}。用ρ代替R的过程称为关系模式的分解。这里ρ称为R的一个分解,也称为数据库模式。

一般把上述的R称为泛关系模式,R对应的当前值称为泛关系。数据库模式ρ对应的当前值称为数据库实例,它由数据库模式中的每一个关系模式的当前值组成。我们用σ=表示。

因此,在计算机中数据并不是存储在泛关系r中,而是存储在数据库σ中。

2.σ和r是否等价,即是否表示同样的数据。这个问题用“无损分解”特性表示。

在模式R上有一个FD集F,在ρ的每一个模式Ri上有一个FD集F i,那么{F1,F2,…,F k}与F是否等价。这个问题用“保持依赖”特性表示。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重点知识提纲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重点知识提纲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 (2)数据描述与数据模型。 (3)理解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的特点与优点。 (4)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元组、属性、属性值、值域、分量、关系的状态、关系模式、关系的键(候选键,主键、外键)与属性(主属性,非主属性)等。 (5)数据库内部体系结构中的三级模式结构。概念模式,外模式,内模式。 (6)数据库系统内部体系结构中的两级映像。 术语: 关系模式:是一种用于描述二维表格结构的表示方式,由关系模式和与该关系模式名相关联的属性名表组成。其形式为:关系模式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关系模型:是一种用二维表格结构表示数据及数据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候选键:如果一个属性集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关系中的元组而又不含有多余属性,则称该属性值为该关系的候选键。 主键:是指当某个关系模式有多个候选键时,被用户选用的那个候选键。 外键:如果关系模式R1中的某属性集是另一个关系模式R2的主键,则该属性在关系模式R1中称为外键。 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体现了全局、整体的数据观点,所以称为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

外模式:是表达用户使用观点和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逻辑描述,体现了应用程序员对数据库的数据观点。 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结构和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规定了数据的内部记录类型、记录建起技术、文件的组织方式和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等。 简述: 1.简述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区别。学习指导P7 2.关系的主键有哪些特性?(唯一性、非冗余性,有效性) 3.将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成三级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关系运算 (1)了解笛卡尔积、关系的数学定义。 (2)理解基于传统集合理论的关系运算:并、交、差、广义笛卡尔积。 (3)理解关系代数特有的关系运算:投影、选择、商、联接、自然连接。 (4)掌握使用基本关系运算表示4种非基本关系运算的方法。 (5)掌握关系代数运算在关系数据库查询操作中的应用。 术语: 关系的目或度:关系中的属性个数。 关系的基数:关系中元组的个数。 笛卡儿积运算:设关系R和S的目数分别为r和s,R和S的笛卡儿积是一个r+s 目的元组集合,每个元组的前r个分量来自R中的的一个元组,后s个分量来自S中的一个元组。 投影运算:投影运算是按照j1, 选择运算:从关系R中挑选出满足公式F的那些元组。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代码:PE123037 参考学分:3 参考学时:48 课程管理系部:计算机系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开发人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团队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数据库管理及开发人员的基础支撑课程。 2.课程定位 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学生基于当今主流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确立了本课程作为开发后台数据库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今各类信息系统、动态网站、移动应用的开发都需要使用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时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为软件开发、动态网站的创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前导课程:程序设计基础 后续课程:网页设计、JSP动态网页开发、.NET编程技术、高级编程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整个课程通过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驱动,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原理和工具的使用。 本课程的理论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实践环节安排在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讲授知识,指导项目设计,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1)项目贯穿教学

以学生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为载体开展教学,贯穿数据库的整个开发过程,包括:概念模型设计、关系模型设计、创建与维护数据库、创建与维护表、对表的查询、建立存储过程、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安全等。 (2)任务分解知识点 明确每堂课的任务、子任务,教学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相关知识,以达到“任务完成,知识掌握,本领学会”的教学目的。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讲解项目、分解任务、传授知识、演示示范;学生重复操作过程,学习知识技能;做拓展项目,如“选课管理”数据库、“图书管理”数据库、“活期存单”数据库等可供学生选做。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表1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选取难易度适中的案例、项目,加以分解、序化,兼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合作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工作。

(完整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 1. 组织层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 ]。 A.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B.关系模型,网络模型,层次模型 C.1:1的联系,1:n的联系,n:m的联系 D.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约束条件 2在关系模型中,任何关系必须满足约束条件包括实体完整性、[ ]和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A.动态完整性 B.数据完整性 C.参照完整性 D.结构完整性 3 SQL Server 中的角色是[ ]。 A. 一个服务器登录 B. 一个数据库用户 C. 一组权限的集合 D. 一个服务器用户 4.当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改变时,应用程序无需改变,这样的特性称为数据的[ ]。 A.逻辑独立性 B.物理独立性 C.程序无关性 D.物理无关性 5.下列哪个不是以处理大量数据为中心的应用程序的特点[ ]。 A.涉及的数据量大 B.数据需长期联机保存 C.数据的计算复杂 D.数据可被多个应用所共享 6.E-R图适用于建立数据库的[ ]。 A.概念模型 B.结构模型 C.逻辑模型 D.物理模型 7. 在关系数据库设计中,设计关系模型属于[ ]。 A.需求分析 B.物理结构设计 C.逻辑结构设计 D.概念结构设计 8.[ ]记录了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的每一次更新操作。 A.后援副本 B.日志文件 C.数据库 D.缓冲区 9. [ ]是用户定义的一组数据库操作序列,是一个基本的不可分割的工作单元。 A.程序 B.进程 C.事务 D.文件 10.信息世界中,实体是指[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 客观存在的属性 C. 客观存在的特性 D. 某一具体事件 11. 数据库系统中, DBA表示[ ] 。 A.应用程序设计者 B. 数据库使用者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后答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后答案 第一章 选择题 1、A。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通常分为三级模式的总体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二级映像,实现了数据的独立性。其中三级模式结构指的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二级映像指的是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对于外模式/模式映像,当模式改变时,相应的外模式/模式映像作相应的改变,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而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来编写的,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就没必要修改,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对于模式/内模式映像,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变了,模式/内模式映像会作相应的改变,以使模式保持不变,而模式不变,与模式没有直接联系的应用程序也不会改变,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逻辑独立性指的就是当模式改变时,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所以选项A正确。C选项的内模式改变,模式不变指的是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所以C选项不正确,B选项中前后两句与C选项相比顺序不符,所以B选项不正确。D选项中,应为“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不应为“外模式”,所以D选项不正确。 2、B。 DB指的是数据库(DataBase),DBMS指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S指的是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A指的是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Data指的是数据。

由书中概念易得DBS(数据库系统)包括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和控制DB(数据库),而DB载入、存储、重组与恢复Data(数据)。所以B选项正确。 3、C。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有:⑴、实现数据共享;⑵、减少数据冗余度;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⑷、数据的独立性;⑸、安全保密性;⑹、并发控制;⑺、故障恢复 由以上可得C选项错误,应改为数据冗余度“低”。 4、C。 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DBMS 是把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转化为对系统存储文件的操作,有效地实现数据库三级(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转化;MIS指的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由以上概念可知,位于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DBMS。所以C选项正确。 5、C。 书中图1.6明确指出模式/内模式映像把概念数据库与物理数据库联系起来,所以C选项正确。 6、C。 数据库有这样三层关系,第一层和第三层不能直接发生关系,所以D选项不正确,内模式与外模式没有直接关系,应改为“模式与应用程序不变”。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期末测试题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 期末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___数据库管理系统__。 2.在关系模型中,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都是用__关系(二维表)____来表示的。3.设关系模型R(A,B,C),F是R上的函数依赖集,F={A→B,C→B},则R的候选码为__(A,C)_______。 4.层次模型用“树结构”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网状模型用“___图状结构______” 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5.SQL Server2005中,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可以只有一个___数据______文件和一个日志文件。6.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的存储结构都采用___B树____索引结构。 7.一个事务必须具有的四个属性是原子性、一致性、__隔离性__和持久性。 1、8.在T-SQL中,查询表中数据时,可用_____DISTINCT______关键字滤掉重复行。9.调用标量函数时必须提供至少由两部分组成的名称,即___拥有者_____. 函数名。10.DML 触发器是当数据库服务器中发生数据操作语言事件时会自动执行的存储过程。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数据管理的发展不包括下面哪个阶段() (A)文件系统(B)数据库系统 (C)人工管理(D)统一管理 2、一个学生可以同时借阅多本书,一本书只能由一个学生借阅,学生和图书之间是什 么样的联系() (A)一对一(B)一对多 (C)多对多(D)以上全不是 3、如果事务1将数据库中的A值从200改为300,事务2读A值为300,事务1又将 刚才的操作撤销,A值恢复为200,那么事务2读取了“脏”数据。这种情况 是由于数据库保护中的那方面不当而引起的() (A)并发控制 (B)完整性约束 (C)安全性控制(D)数据库的恢复 4、在关系模型中,“元组”是指( B ) (A)表中的一行(B)表中的一列 (C)表中的一个数据(D)表中的一个成分 5、有学生、选修和课程三个关系,学生S(学号,姓名,性别….),课程C(课程号,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数据概述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操作系统有关,操作系统的类型决定了能够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 B.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必须经过操作系统实现才能实现 C.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不经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读取数据库文件 D.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隐藏了数据库文件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 2.下列关于用文件管理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用文件管理数据,难以提供应用程序对数据的独立性 B.当存储数据的文件名发生变化时,必须修改访问数据文件的应用程序 C.用文件存储数据的方式难以实现数据访问的安全控制 D.将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有利于用户对数据进行分类,因此也可以加快用户操作数据的效率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特征的是C A.提供了应用程序和数据的独立性 B.所有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此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 C.用户访问数据时,需要知道存储数据的文件的物理信息 D.能够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可靠性,即使在存储数据的硬盘出现故障时,也能防止数据丢失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D A.相互调用 B.数据库管理系统调用操作系统 C.操作系统调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D.并发运行 6.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独立性是指D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数据的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7.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有效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它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属于A A.系统软件B.工具软件 C.应用软件D.数据软件 8.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下列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组成部分的是B A.数据库B.操作系统 C.应用程序D.数据库管理系统 9.下列关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和文件服务器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客户/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端,文件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存储在客户端 B.客户/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处理后的结果数据,文件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包含客户所需数据的文件 C.客户/服务器结构比文件服务器结构的网络开销小 D.客户/服务器结构可以提供数据共享功能,而用文件服务器结构存储的数据不能共享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3)

目录未找到目录项。 一数据库基础知识(第1、2章) 一、有关概念 1.数据 2.数据库(DB)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Access 桌面DBMS VFP SQL Server Oracle 客户机/服务器型DBMS MySQL DB2 4.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DB)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概念模型 一、模型的三个世界 1.现实世界 2.信息世界:即根据需求分析画概念模型(即E-R图),E-R图与DBMS无关。 3.机器世界:将E-R图转换为某一种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与DBMS相关。

注意:信息世界又称概念模型,机器世界又称数据模型 二、实体及属性 1.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2.属性: 3.关键词(码、key):能唯一标识每个实体又不含多余属性的属性组合。 一个表的码可以有多个,但主码只能有一个。 例:借书表(学号,姓名,书号,书名,作者,定价,借期,还期) 规定:学生一次可以借多本书,同一种书只能借一本,但可以多次续借。 4.实体型:即二维表的结构 例student(no,name,sex,age,dept) 5.实体集:即整个二维表 三、实体间的联系: 1.两实体集间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2.同一实体集内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四、概念模型(常用E-R图表示) 属性: 联系: 说明:①E-R图作为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中间语言。 ②E-R图可以等价转换为层次、网状、关系模型。 举例: 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和副教授每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班有若干学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程有若干学生选修。用E-R图画出概念模型。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版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D 4. C 5. D 6. B 7. A 8. B 9. D 10. B 11. C 12. D 13. D 14. D 15. B 16. C 17. D 18. A 19. D 20. A 21. D 22. D 23. C 24. A 25. C 二、填空题 1. 数据库系统阶段 2. 关系 3. 物理独立性 4. 操作系统 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6. 一对多 7. 独立性 8. 完整性控制 9. 逻辑独立性 10. 关系模型 11. 概念结构(逻辑) 12. 树有向图二维表嵌套和递归 13. 宿主语言(或主语言) 14. 数据字典 15.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16. 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 A、数据不保存。 B、系统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C、数据不共享。 D、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 A、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 B、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C、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D、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E、数据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特点: A、数据结构化。 B、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底。 C、数据独立性高。 D、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2、从程序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数据管理的规模日趋增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要求,数据库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数据共享和更高的数据独立性,进一步减少了数据的余度,并为用户提供了方便

华南师范大学《数据库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 ( )将访问许可权分配给一定的角色,用户通过饰演不同的角色获得角色所拥有的访问许可权. A、强制存取控制 B、自主存取控制 C、视图机制 D、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答案:D 2 SQL的默认策略是任何与( )约束相违背的更新均为系统拒绝. A、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B、实体完整性 C、参照完整性 D、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答案:C 3 用户标识与系统鉴别属于( )技术. A、访问控制 B、接入控制 C、完整性约束 D、恢复 答案:A 4 ( )是相互矛盾的,数据库物理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它们进行折中权衡. A、时间效率,维护代价 B、时间效率,空间效率 C、时间效率,空间效率,维护代价 D、空间效率,维护代价 答案:C 5 在关系演算中,元组变量的变化围是( ). A、某一命名的关系 B、数据库中的所有关系 C、某一个域 D、数据库中的所有域 答案:C 6 下列聚合函数中不忽略空值(null) 的是() A、SUM (列名) B、MAX (列名) C、COUNT ( * ) D、AVG (列名) 答案:C 7 SQL中,下列涉及空值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B、AGE IS NOT NULL C、AGE = NULL D、NOT (AGE IS NULL) 答案:C 8 SQL的全局约束是指基于元组的检查子句和() A、非空值约束 B、域约束子句 C、断言 D、外键子句 答案:C 9要保证数据库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 A、模式 B、模式与模式的映射 C、模式与外模式的映射 D、模式 答案:C 10 ( )是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之一. A、交 B、除 C、关系模型 D、广义笛卡儿积 答案:D 11 设关系R有M个元组,关系S有N个元组,则关系R和S的笛卡尔积有( )个元组. A、M B、N C、M*N D、M+N 答案:C 12 单个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 A、外模式 B、概念模式 C、模式 D、存储模式 答案:A 13 判断对并发事务正确的调度是( ). A、并发事务的执行结果与并行化执行结果事务是否一致 B、事务间无冲突 C、并发事务的执行结果与串行化执行结果事务是否一致

数据库原理王珊知识点整理

目录 1.1.1 四个基本概念 (1) 数据(Data) (1)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 (1) 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1) 基本特征 (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 数据定义功能 (1) 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1) 数据操纵功能 (2)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2)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 (2) 其它功能 (2) 数据库系统(DBS) (2)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3) 数据管理 (3)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3) 人工管理特点 (3) 文件系统特点 (4) 1.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4) 数据结构化 (4) 整体结构化 (4) 数据库中实现的是数据的真正结构化 (4)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 (5) 数据独立性高 (5) 物理独立性 (5) 逻辑独立性 (5)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 (5)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5) 1.2.1 两大类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6) 1.2.2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7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7)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8) 1.3.1 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 (8) 型(Type):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 (8) 值(Value):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 (8) 模式(Schema) (8) 实例(Instance) (8) 1.3.2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9) 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 (9) 模式[Schema](也称逻辑模式) (9) 内模式[Internal Schema](也称存储模式) (9) 1.3.3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9) 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10) 模式/内模式映象: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10) 1.4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0) 数据库管理员(DBA)职责: (10)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

综合题 一、 1.使用Transact—SQL语言创建教学管理数据库,创建两个表学生信息(学号,姓名,性别,籍贯,班级编号)和成绩表(学号,课程编号,成绩,是否重修)。其中,学生信息表中学号为主键,其他信息都不允许为空。通过学号与成绩表形成一个一对多的关系,成绩表中的成绩的默认值为0,但必须在0~100之间。注:将学号设置为主键,主键名为pk_xh; 为成绩添加默认值约束,约束名为df_xb,其值为“0”; 为成绩添加check约束,约束名为诚恳ck_xb, 在0~100之间。 CREATE DATABASE 教学管理 use 教学管理 go create table 学生信息( 学号 varchar(20) NOT NULL PRIMARY KEY, 姓名 varchar(20) NOT NULL , 性别 varchar(10) NOT NULL, 籍贯 varchar(20) NOT NULL, 班级编号 varchar(20) NOT NULL ) go create table 成绩表 ( 学号 varchar(20) NOT NULL FOREIGN KEY REFERENCES 学生信息(学号), 课程编号 varchar(20) NOT NULL, 成绩 numeric(5,2) DEFAULT (0) CHECK(成绩)=0 and 成绩<=100) , 是否重修 varchar(8) NOT NULL ) go 2.写出实现各查询功能的SELECT语句。 (1)统计班级编号为1002的学生人数。 (2)查询课程编号为“003”的课程成绩高于该门课程平均分的学生信息。(3)在“学生信息”表中找出姓“王”的学生信息。 (4)将“成绩”表中的课程编号为“001”的成绩增加10分。 (5)列出每个同学的学号、姓名及选修课程的平均成绩情况,没有选修的同学也列出。 3.创建一个名为stud_view2的视图,该视图可以用来查看每个学生的选修课程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简介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六十年代末,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向各行各业的渗透。 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绪论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1 四个基本概念 数据(Data) 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系统(DBS) 一、数据 数据(Data)的定义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表现形式——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 各类数据必须数字化后才能加工处理。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例如:93是一个数据 语义1:学生某门课的成绩 语义2:某人的体重 语义3:计算机系2007级学生人数 例如:学生档案中的一条记录:(李明男1982 江苏计算机系2000) 二、数据库(续) 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什么是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DBMS的用途 组织和存储好大量的数据,并提供方便、高效地检索数据和维护数据的手段。 DBMS的主要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组织 存储和管理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其它功能 四、数据库系统 什么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员(DBA)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查询和维护等活动,是数据处理的中心环节。 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存储、加工、抽取和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目的是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动力:应用需求的推动、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40年代中--50年代中) 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中) 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末--现在) 一、人工管理 时期 40年代中--50年代中 产生的背景 应用需求科学计算 硬件水平纸带、卡片、磁带 软件水平没有操作系统 处理方式批处理 特点:数据不保存、数据由程序各自管理(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 数据不共享: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 数据不具独立性:数据的结构发生变化后(物理或逻辑上),应用程序必须做相应的修改。 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人工管理阶段) .. 二、文件系统 时期

(完整word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北师珠必备复习重点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数据库的概念 1)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 数据库是存在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文件组成的统一体,是可感知的数据库形体。 2)数据库是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 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的,这种结构化形式实质上就是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不可感知的数据库形体。 3)数据库是相关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既有某特定应用领域涉及的各种基本数据,也有反映这些数据之间联系的数据,也是不可感知的数据库形体之一。 DBMS的概念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建立、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是一种 位于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库管理功能的系统软件。 2.DBMS的主要功能 定义、操纵、控制、维护数据库并有通信功能 3.数据库应用系统概念成 以计算机为开发和应用平台, 以OS、DBMS、某种程序语言和实用程序等为软件环境, 以某一应用领域的数据管理需求为应用背景, 采用数据库设计技术建立的一个可实际运行的, 按照数据库方法存储和维护数据的, 并为用户提供数据支持和管理功能的应用软件系统。

4.三个世界对数据的描述 现实世界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可狭义地将现实世界看作为各个事物、各个现象、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 计算机世界——数据世界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 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解释,是现实世界的概念化。 5.数据模型的概念及组成 数据模型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及各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数据及数据间的联系来表示的一种方法。一个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实际上给出了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描述和动态模拟现实世界信息结构及其变化的方法。 是一组面向计算机的概念集合, 由数据结构 、数据操作 、数据约束三部分组成 6.层次模型、是一种用树型(层次)结构来组织数据的数据模型。 树中的每个结点代表一种记录类型。 网状模型(1)至少有一个结点多于一个双亲结点; (2)至少有一个结点无双亲结点。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总结含试题及其答案

数据库原理综合习题答案 1.1名词解释 (1) DB:即数据库(Database),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密切,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2) DBMS:即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3) DBS:即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4)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实体集E1对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 (5)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 (6)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 (7) 数据模型: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在数据库技术中,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类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它可分为两种类型: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6) 概念数据模型:是独门于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系统中的表示,只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 (9) 结构数据模型:是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现实世界的第二层抽象。这类模型涉及到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以称为“结构数据模型”。结构数据模型应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它主要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模型。 (10) 层次模型: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1) 网状模型: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2) 关系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数据库模型。其主要特征是用二维表格结构表达实体集,用外鍵表示实体间联系。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 (13) 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它由若干个概念记录类型组成。概念模式不仅要描述概念记录类型,还要描述记录间的联系、操作、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等要求。 (14) 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15) 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定义所有的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成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 (16) 模式/内模式映象:这个映象存在于概念级和内部级之间,用于定义概念模式和内模式间的对应性,即概念记录和内部记录间的对应性。此映象一般在内模式中描述。 (17) 外模式/模式映象:这人映象存在于外部级和概念级之间,用于定义外模式和概念模式间的对应性,即外部记录和内部记录间的对应性。此映象都是在外模式中描述。 (18) 数据独立性:在数据库技术中,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和数据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数据独立性分成物理数据独立性和逻辑数据独立性两级。 (19) 物理数据独立性:如果数据库的内模式要进行修改,即数据库的存储设备和存储方法有所变化,那么模式/内模式映象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使概念模式尽可能保持不变。也就是对模式的修改尽量不影响概念模式。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目的内容重点难点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授课目的、内容、方法、重点、难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 本课程的性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 2 本课程的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应用规范化的方法进行数据库的开发和设计,并和具体的一种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结合,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操作和开发方法。b5E2RGbCAP 3 本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数据调查分析、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关系规范化及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并能使用高级语言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p1EanqFDPw 二、基本教案要求 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发展、结构体系及数据库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等。 理解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及数据恢复等概念。 掌握数据库的查询语言、关系理论及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掌握对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及数据恢复的应用。DXDiTa9E3d

三、教案内容: <一)绪论4学时 1、数据库系统概述 (1)数据库的地位:数据库在信息领域的作用和地位 (2)四个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四个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 (3)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环境、特点。 2、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约束条件 (2)概念模型: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实体之间的联系、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E-R图。 常用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每种 模型从数据结构、完整性结束、数据存储、优缺点及典 型的数据库系统几个方面介绍。RTCrpUDGiT 3、数据库系统结构 数据库系统内部的模式结构:模式结构的概念、三级模式结构、二级映象功能及数据独立性 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硬件平台:数据库平台对硬件平台的要求。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

.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数据(Data): 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的定义: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种类: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学生的档案记录、货物的运输情况等; 数据的含义称为数据的语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2、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 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的基本特征: 1) 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 2) 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易扩展、冗余度较小; 3) 数据独立性较高。 数据库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主要功能: 1) 数据定义功能; 2) 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3) 数据操纵功能; 4)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5)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6) 其他功能。 4、数据库系统(DBS): 定义: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系统构成。 5、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 6、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 数据结构化:不仅数据内部结构化,整体也是结构化的; 2)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3) 数据独立性高(物理逻辑性和逻辑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精选文档. . 逻辑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用户程序也可以不变。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 4)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7、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2)两类数据模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讲述

忠告:要认真看一看,否则连考试题目都看不懂。 15-16-1数据库复习 分数分布:1、简答;2、填空;3、问答----70分;///// 4、应用30分 答题须知:评分原则:没有错误,才可得分。简化的答案0分。 简单事实 (对应:简答and填空///分色对应于A卷和B卷) 数据库理论部分 *在系统分析阶段中,业务流程的分析结果一般用数据流图表示 * E-R模型转换成关系模型是在数据库设计阶段中的逻辑设计阶段。 *概念模型独立于DBMS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可以看成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过渡的中间层次。概念模型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型,与具体的数据模型无关。 *物理设计 在数据库设计的各个阶段中,与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有关的部分是物理设计。用户对性能的需求以及技术的具体发展都会对物理设计产生强烈的影响。 *A数据模型(B数据模型及其种类) 具有联系的相关数据按一定的方式组织排列,并构成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即数据模型。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A数据库(B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是以—定的组织结构保存在辅助存储器(如:硬盘)中的数据的集合。数据的组织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模型,另一个是在数据模型基础上所表达的逻辑相关性。 *A关系数据库(B关系数据库及其形态) 关系数据库是以关系模型为基本结构而形成的数据集合。关系数据库最终要建立在具体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完成从逻辑结构到物理结构的转换。 *A逻辑设计(B逻辑设计及其特点) 在数据库设计中,将E-R图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的过程属于逻辑设计阶段。逻辑设计的特点是平台无关性或者跨平台性。(解释:ORACLE、SQL、ACCESS的关系模型是一致的) *A表关系(B数据表之间的关系) 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一个表对应着一个关系且依从于一个主键而独立。表之间的关系则对应着现实世界中实体之间的联系。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完整版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 设计 《图书馆管理系统》 数据库设计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班级:09级二班 姓名:谢泽勇、彭广川、彭圆圆、肖玲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面对成千上万的图书和众多的借阅者,妥善的管理图书 和借阅者的资料是及其重要的,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可大大减 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根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要求而做。 课程作业要求如下: 1、严格按照数据库设计步骤,完成该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结 构设计; 2、需求分析分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两部分。其中需求调查应首先明确调查对象 (即,图书馆)。然后按照课程讲授的需求调查内容、步骤与方法,对图书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通过需求分析得到“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并严格按照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的标准格式与图符进行描述。 3、在得到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基础上,通过概念模型设计方法,得到“图 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 4、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转换为SQL Server2000支持的关系模式, 并按标准关系模式格式描述。 5、通过SQL Server2000对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设计;组织数据入库,利用SQL 语言进行简单、连接、嵌套、组合、统计等查询操作,将SQL代码及其运行结果保存;利用SQL语言对数据进行更新、删除和修改操作。 一、功能分析 (1) 读者信息的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种类、性别、借书数量、 借书期限、备注。 (2) 书籍基本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类别、关 键词、备注。 (3) 借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借 书日期、借书期限、备注。 (4) 还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还 书日期、还书期限、备注。 (5) 有条件、多条件查询各种信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1:ER图是表示概念模型的有效工具之一,在ER图中的菱形框表示 1.联系 2.实体 3.实体的属性 4.联系的属性 2:()完成对数据库数据的查询与更新 1.DCL 2.DDL 3.DML 4.DQL 3:如果关系模式R中的每一个非主属性既不部分依赖也不传递依赖于键,则称这个关系模式属于 1.第一范式 2.第二范式 3.第三范式 4.BC范式 4:SQL语言中,删除记录的命令是 1.DELETE 2.DROP

4.REMORE 5: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的划分,有利于保持数据库的 1.结构规范化 2.数据安全性 3.数据独立性 4.操作可行性 6:数据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1.文件系统和分布式系统 2.批处理系统和实时处理系统 3.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 4.数据库系统和实时处理系统 7:下列哪一个不是数据库开发的可选数据库。 1.mysql 2. DB2 3.Oracle 4.Excel 8:绝大多数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都具有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模式结构。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1.模式和内模式

3.模式 4.外模式 9:如果在关系的分片过程中使用了选择操作,则不可能是 1.水平分片 2.垂直分片 3.导出分片 4.混合分片 10:以下关于E-R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1. E-R图建立在关系数据库的假设上 2. E-R图使用过程和数据的关系清晰,实体间的关系可导出应用过程的表示。 3. E-R图可将现实世界(应用)中的信息抽象地表示为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4. E-R图能表示数据生命周期。 11:SQL语言中,创建一个表的命令是 1.View 2.DROP 3.CLEAR 4.Create 12: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 1.DBS

(完整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重要知识点总结 三级模式 模式:模式又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外模式:外模式又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能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内模式:内模式又称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两级映像 外模式 / 模式映像:对于每一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 模式映像,它定义了该外模式与模式的对应关 系。当模式改变时,由数据库管理员对各个外模式/ 模式映像做相应的修改,可以使外模式不变,保证了数据与程 序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模式 / 内模式映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也只有一个内模式。 这一映像是唯一的,用于定义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数据库存储结构改变时,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 / 内模式映像做相应的修改即可,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保证了数据 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存取控制机制: 定义用户权限,并将用户权限存入数据字典中(这些定义被称为安全规则或授权规则)。 权限即用户对某一数据对象的操作权力。 合法性检查,当用户发出存取数据库操作的请求后, DBMS 查找数据字典,根据安全规则进行合法性检查,若用户的 请求超出了定义的权限 / 密级 / 角色,系统将拒绝执行此操作。 视图机制: 视图 --虚表 --导出表 为不同用户定义不同的视图,把数据对象限制在一定的范围。 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权操作的用户隐藏起来。 审计 系统提供的一种事后检查的安全机制。 建立审计日志,用以记录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 检查审计日志,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 审计很浪费时间和空间,主要用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部门。 RBAC(基于角色的存取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特点: 由于角色 / 权限之间的变化比角色/ 用户关系之间的变化相对要慢得多,减小了授权管理的复杂性,降低管理开 销。 灵活地支持企业的安全策略,并对企业的变化有很大的伸缩性。 强制存取控制MAC 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强制存取控制是通过对敏感度标记进行控制的。 定义:每一个数据对象都被标以一定的密级,每一个用户也被授予某一级别的许可证,对于任意一个对象,只有具 有合法许可证的用户才可以存取。 特点 :严格,不是用户能够直接感知或进行控制的。 适用性:对数据有严格而固定密级分类的部门——军事部门,政府部门。 敏感度标记:绝密、机密、可信、公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