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正文 (4)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4)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5)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6)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7)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8)

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

《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话剧社会本质

Abstract

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 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 "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 "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

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

前言

《茶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观众的检验。今天,这个剧本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话剧运动史上的突出地位已经没有人怀疑了,它像一株巨松挺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今天我想谈的是,老舍《茶馆》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茶馆》在结构上使用了“反描法”。《茶馆》生动而精炼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这三个社会显然是作者经过慎重考虑而精心选择的。清代社会,也有它繁荣昌盛的时期,作者却选择了戊戌政变后这段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作者又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幅血淋淋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卖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一句话就要坐牢……这些描写说明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人们在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能不对这种社会的存在产生怀疑吗?常四爷不无惋惜地说出的“大清国完了”那句话,正是作者想说并想告诉观众的话。对于军阀混战和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选

择和描绘也都是出于作者这样一种艺术构思。大清国完了,军阀统治也完了,那么国民党的统治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对于他要阐发的主体,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老舍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的政治变迁,这就是侧面透露发。

诚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不太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作者用形象化的历史图卷表达了这样一个意念:旧中国已经病入膏肓,腐败已极,不仅下层贫民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就连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主们也无法生活,中国是非进行彻底革命不可了。作家不仅揭露批判了黑暗的旧时代,也在作品中透露出了光明的信息,虽然含蓄但也切实地指明了中国应走的道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代表社会斗争诸方面的大人物,而是让人们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去窥视整个社会,通过茶馆所可能容纳的各色人物的生活变迁,带出整个社会的风云变幻,反映时代的本质。

出入“茶馆”的70多个人物,真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杂然纷

呈。既有西太后的宠奴太监,说媒拉线的人口贩子,吃洋教的恶霸,特务打手和兵痞流氓,也有茶馆掌柜,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失去“铁杆庄稼的旗人,破产的农民,失业的艺人……等等。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这许许多多小人物的生活,却从侧面透露出了50年间旧中国的政治消息,使我们看到一部由封建的老大帝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得出了旧中国必然灭亡,新中国必然诞生的结论。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很有创造性。老舍先生用现实中的许多人物与小事情,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悲剧。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众所周知,《茶馆》是一部结构特殊的戏剧,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揭示了社会的一角。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清末时期的茶馆正是兴盛时期,上至太监、资本家、洋教徒、旗人,下至特务、地痞、市民、农民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在这里进进出出。这些人在茶馆里各干各的事,各说各的话,互相之间又不断发生摩擦。一个茶馆就描绘出一幅清末社会的风俗画,使人想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著名的古典长卷风俗画,运用散点透视法表现清明节北宋京城人民的活动。老舍吸取了中国古典画散点透视的技法,把它巧妙地运用到戏剧中,让众多的人物展现到舞台上,

采用流动的横向调度来组合人们从事的各种不相干的活动,使之汇合起来,组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舞台风俗画,时代风貌一览无疑。

《茶馆》的第二、三幕的结构稍有变化,第二幕较多运用人物特写,第三幕则趋于旋涡式的冲突发展。其实,这三幕戏并不是完全并列的,它们之间有一条连贯的线索,那就是王利发为了生存、为了茶馆的发展,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不断挣扎的过程。例如:剧中他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是他的胆小怕事和自私。从整体看,作者用茶馆兴衰的线索串起三个历史横断面,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整个变迁过程勾勒出来。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谈到《茶馆》的戏剧语言,自然会使人首先想到老舍先生戏剧语言的性格化,以及人物对话的动作性,这两个鲜明的特点。毫无疑问,《茶馆》中那么众多的人物群象,而又一个个塑造得那么个性鲜明、形象

生动、光彩照人,这是与上述两个特点的成功把握分不开的。老舍《茶馆》的语言,首先如甘泉一般,是纯净清冽之液态。这种文学语言,体现出一种极为圆润的流动美,是真正的生活的“原味儿”,是地地道道的大白话,句式是极为洒脱的。老舍先生的戏剧语言,确实做到了“脱去了华丽的衣衫,而露出文学的裸体美来。”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真是在那荒唐的年代,正经的人们活不下去,正经的事儿干不成,到头来弄得人们啼笑皆非,欲哭无泪。难怪维新资本家秦仲义说:“有钱啊,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啊,秦某人七十多岁才明白这点大道理!”如是,剧的趣味性与深刻性就自然地表现出来了,我们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态度,也就自然地鲜明起来了。从幽默中感受乐趣,在感情的徜徉之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充分表现了《茶馆》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老舍他的感情是北京人的,他的语言,更是“地道的老北京语言”。

老舍先生的戏剧语言,确实做到了“脱去了华丽的衣衫,而露出文学的裸体美来。”剧中用了大量的语气助词,使你既享受到北京话的美趣,又不致产生方言入剧的生涩之感。《茶馆》语言散发出浓淡宜人的幽默味。如“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了!”这类利用汉语的发音和词句结构的特点造成幽默效果的语言。幽默,极大地加强了这些语言在人物内心中、在戏剧情景中、在观众胸怀中的情感震荡。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为了认识《茶馆》在情节安排上的艺术性,我们必须理解每幕的荒诞情节。这部剧每幕的精彩部分,都不同凡响地分别用一个荒诞故事把剧情推向高峰,这种表现方法是很吸引人的。如,第一幕中,太监买妻本属荒唐之事,而被卖的康顺子气昏倒地时,太监却说:“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这是笑话,但这笑话却又入木三分地揭露出那个临死的太监也要有活人垫背的荒唐社会的丑与恶,令人可信可服。第三幕说:“假如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并又增贴了一张“茶钱先付”的纸条。从字面与表达的感情色彩看,三个黑暗时代的变迁及其愈演愈烈的情况,说明尽管一次一次地改朝换代,然而茶馆那张“莫谈国事”的纸条却“保留了下来”。这富有象征意义的纸条,揭示出在这三代反动政府的专制下,人民受苦受压,是不能说话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临近解放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越加残酷的事实真相。同样道理,这一个天然的毫不修饰的片段,给我们以广博思索的余地,给观众带来了活跃的气氛,我们从这使人啼笑皆非的事实中,了解到“闹军阀,乱打仗”,

“老百姓,遭了殃”的时代本质。剧的结尾处,三个老头撒纸钱一事,是全剧的点题之笔,使人为之拍案叫绝。到此,观众也进入高潮,由茶馆进入历史的过去,又思索未来,形成对《茶馆》剧的整体印象。

我们应看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茶馆》主要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帮凶打手“子承父业”的描写,作者在《茶馆》这幅幕布上,画出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展示他们各不相同的行为和命运人物形象的这种艺术处理,一则能层层深入地唤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回忆与憎恨,同时这种描写世袭的方法,也能保持故事情节有一定的连续性。我们看出了作者对三个黑暗时代的极度憎恨的鲜明态度,充分发扬了戏剧幽默艺术的作用。从幽默中感受乐趣,在感情的徜徉之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充分表现了《茶馆》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喜剧样式是这部作品的又一特点,是正确理解这部作品的又一关键。《茶馆》描述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灭亡前的最后三个片段,这是一个充斥着黑暗、荒诞、病态的社会。新生了的中国人民回顾它们,愉快地埋葬它们,与旧人物告别,庆幸自己的新生,形象地显示这种历史的必然。作者这种立场和态度,就决定了这个剧本的喜剧性。例如,对庞太监、刘麻子等反动分子和人类渣滓,作者是用“把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的喜剧态度,揭露他们,嘲弄他们,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争议。问题在于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这些人物身上。有的人把《茶馆》看作是一首怀念旧人物,怀念旧时代的低沉的“挽歌”,但从作品的总倾向来看,我还是比较赞同它是喜剧的说法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崭新的人物,作品使人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并也具体地指出到达光明境界的道路,预感到旧的就要逝去,新的即将来临。因为新社会埋葬旧社会是一件喜事,该剧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人民,“愉快和自己的过去诀别”。这当然属于喜剧。

结束语

《茶馆》作者老舍先生打破“老套子”、追求“新尝试”的努力,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为该剧赢来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这部作品既把曲艺和戏曲的技巧应用到了话剧中,也借鉴了西方戏剧的现代主义手法。

参考文献

【1】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R].北京:北京文化技术出版社.1982.286

【2】胡洁青.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9 【3】老舍.谈《茶馆》.老舍的话剧艺术[C].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43

【4】李振潼、冉忆桥.茶馆的样式和结构.戏剧艺术[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

致谢辞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诚恳地请童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童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 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三、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论老舍戏剧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

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比如叔阳、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的概括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又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 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顶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语言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一、题材: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 1)从题材来说,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 民等不同的一系列人物。 2)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尤其是下层贫民生活。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条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三年写作自述》)。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认”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3)在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旧派”,保守、闭塞,“乡土”中国 的子民。在这一方面其艺术风格体现在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面的批判。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1929年写成的长篇《二马》中,老马一个“迷信、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更明显地突出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1932年的《猫城记》反应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寄托在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 还有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以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这一类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张大哥的刻画。小说以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纠纷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小说辛辣的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最后,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呢?招惹过谁呢?”---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老派市民与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4)“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老舍笔下的这类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并不算深入,又类型化的倾向。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离婚》里的张天真就这种“德行”:“高身量,细腰…….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5)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形象。《月牙儿》,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耐人寻味的的是,老舍笔下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骆驼祥子》的底层人民的苦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茶馆》的戏剧结构 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本人通过认真阅读语言大师老舍的现代戏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学习了戏剧创作的语言特色,深有感触!老舍的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剧本语言,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北京口语,简洁凝练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当代艺术大师曹禺①说:“老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幽默文学家”。老舍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我们进行教学服务! 一、老舍简介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对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1)“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本人试从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茶馆》(3)揭示其特有的艺术结构及语言特色。 二、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尤其对他所熟悉的北京话,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戏剧语言是来自于生活,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色,成为精当、简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同时,他的戏剧语言也是朴素的,没有什么浓烈的色彩,以“白描”见长。老舍的语言风格对于他的戏剧创作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就以《茶馆》为例,谈谈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茶馆》中的话剧语言,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同他的小说语言一样,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副生动的人物肖像,充分显示出老舍精深的语言功力。王瑶②说,《茶馆》这个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简洁凝炼是老舍遣词艺术的最重要的特点。自从三十年代意识到了语言控制的重要性之后,老舍就自觉地把简洁凝炼作为其毕生追求的目标。他十分推崇精炼而有表现力的古典

《老舍茶馆》读后感老舍茶馆读书心得读老舍茶馆有感

《老舍茶馆》读后感|老舍茶馆读书心得| 读老舍茶馆有感 更多《老舍茶馆》读后感相关文章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老舍茶馆》读后感一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 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 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 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 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 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 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 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 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儿时的境遇 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 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 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 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 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

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 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文,起着核心作用。一、 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确不坏)三、 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 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 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 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 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换包装不 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 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 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于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 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目录 摘要 ,,,,,,,,,,,,,,,,,,,,,,,,,, 2 Abstract ,,,,,,,,,,,,,,,,,,,,,,,, 3 前言 ,,,,,,,,,,,,,,,,,,,,,,,,,, 4 正文 ,,,,,,,,,,,,,,,,,,,,,,,,,, 4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 4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 5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 6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 7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 8 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 9 结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 12

摘要 《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 迹” 。《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话剧社会本质

Abstract 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 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 "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 "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 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

案例4老舍茶馆服务营销剖析

《服务营销管理》案例作业4 王梓 41113168 庄子豪41113188 陈泽41113160 魏靖东41113192 陈纯41113130 彭若瑜 认真剖析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试运用服务营销原理与方法,分析总结老舍茶馆从 一家买大碗茶起家的小茶馆成为今天闻名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启示。(提示:从战略和策略层面分析总结) 关键点:我国茶馆行业能从北京老舍茶馆那里能学到些什么? 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作品《茶馆》命名的老舍茶馆,是北京重要的一座茶馆。不仅因为“京味茶馆”与集萃众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堪称为中国的“民俗博物馆”,还因为秉持“老二分大碗茶精神”催生现代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而荣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它不仅成为茶馆行业的旗帜性代表,还因为民俗文化特质成为其它茶馆难以效仿的核心竞争力。 一、老舍茶馆是北京乃至全国茶文化创意产业的“世界之窗” 21世纪以来,一批茶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淡出了行业的舞台。茶艺馆、茶餐厅同质化问题,主题茶馆主题文化与茶文化偏离问题,茶馆多元化经营模式问题等疑问手不断,一些茶馆甚至成为负面案例。市场的督促让茶馆经营者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催生出不少赋予经营特色与文化意义之茶馆,老舍茶馆,就国茶馆业典型标杆意义的代表之一。 老舍茶馆首先是茶馆,是因茶而生。不难得知,在整个茶产业链中,老舍茶馆处于最末端。和拥有庞大的茶叶合作生产基地作后盾的其它大中型茶叶生产加工出口企业不一样,茶叶贸易并不是老舍茶馆的强项。 既然老舍茶馆的强项不是茶叶生产制造,也不是茶叶贸易流通,那么,会是什么呢?提到这里,不得不说乔布斯。他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搞了一个iPhone这么简单,而是他用自己的智慧颠覆了整个数字化行业,让这整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能从中获益。不但成就了“中国制造”,而且培植了“韩国代工”等链结点,因此,他的成功和华尔街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种全面的胜利,是整条产业链一起富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

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著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

论老舍的戏剧语言

论老舍的戏剧语言 摘要:老舍的戏剧中,语言艺术的独特发挥,是老舍戏剧的突出成就与精粹。其戏剧创作中对台词的巧妙运用,通过舞台表演,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突出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变化,最突出的是京味风格,充满生活气息,又透露着幽默,具有哲理意味,是一种中和了的话剧语言,为中国的话剧发张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民族戏剧口语化的典范。 关键词:戏剧语言人物性格京味儿幽默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以其图特的戏剧语言“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去反思过去和现在。早在四十年代,在纪念老舍创作20周年时,郭沫若就尊称他为’寸楷含幽默,片言振聩聋”的“文章一代宗”。曹禺也评价老舍的话剧“道理扼要,深入浅出,笔下生风”,其语言“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警句”,“没有一句话里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不可言传的”。老舍从自己的剧作实践出发,针对当时戏剧舞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戏剧语言的一系列精辟见解。有了老舍的戏剧语言艺术和戏剧语言理论的独创,我国的戏剧语言有了新的突破,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 “写戏主要是写人”,戏剧语言—台词,是表现喜剧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一出成功的戏剧离不开有戏剧人物性格的完美表现,而这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必然要有性格化的语言。托尔斯泰说过戏剧化语言的

重要:“让登场人物说的话,不论如何娓娓动听和含义深刻,只要他们是赘余的,不合乎环境和性格的,那就会破坏了戏剧作品的主要条件—幻想,而读者或观众正是由于这种幻想才会全神贯注于剧中人物的感情的”。这说明作为一部好的戏剧,要有合乎环境和性格的语言,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使观众有种幻想,甚至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和戏剧中的人物同悲喜,才是观众所要看到的。 老舍的戏剧创作就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在他的戏剧中,小说式人物“开口就响”的语言手段,使人物的对话能随人而发,而且符合人物的身份。他说“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话,”即“甲说甲的话,乙说乙的话,不能混同或互换”。老舍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把表现的“话到,人物到,情节到”这样就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突出了剧情,而且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如《茶馆》中开幕后王利发和唐铁嘴的两句对话: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溜溜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你相相面吧!首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早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这一段话非常自然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和典型环境,与此同时,通过王利发的几句话,我们看到他的世故圆滑,善于应酬的生意人面貌以及唐铁嘴江湖骗子的形象,确实做到了人物一开口,其性格就一目了然。而且老舍语言好,人物也活,几笔就勾出来了,画龙点睛式的手法。抓得准确,人物一上场,三言两语就出来了。如马五

探讨老舍茶馆中的人物特点及艺术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32630013.html, 探讨老舍茶馆中的人物特点及艺术特色 作者:王季路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6期 摘要:剧本《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北京市民的生活为题材,结合当地的 时代背景,采用对话的表现形式将北京“小人物”的生活完整的展现出来,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语言又极具北京特色,结构又非常新颖,所以《茶馆》在1957年完成剧本创开始公演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轰动了国内外的话剧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茶馆;艺术特色;京味儿;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013-01一、《茶 馆》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分析 (一)《茶馆》的中心人物王利发 王利发是《茶馆》的中心人物,是裕泰茶馆掌柜的,贯穿于整个话剧。王利发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它正直、精明、能干,但也又会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处事圆滑,在社会上有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但是那么精明的、小心翼翼生活着的一个人在那样是时代背景下也难以生存,最后还是使裕泰茶馆走向了破产。王利发这种逆来顺受、只求平安一生的心态是当时很多人所共有的心理,虽然王利发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的身份地位还是比较高一点的,但是最后落得的还是一个悲凉的结局。 (二)茶馆的熟客常四爷 常四爷是裕泰茶馆的老顾客了,它是一个正直、爱国、刚强的人,常四爷同其他人身份有些不同,他是享有特权的旗人,是“吃皇粮”的人,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厌恶腐败的清王朝、厌恶洋人。常四爷的形象塑造大大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以及反抗情绪。 (三)房东秦仲义 房东秦仲义也是《茶馆》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形象,有着雄厚的家产和一定的势力。秦仲义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人无法沟通,他认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享受人生,他不甘寂寞,干一些出格的缺德事,还认为吃、喝、嫖、赌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虽然他主张实业救国,苦心经营,在黑暗中独自奋斗,但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去经营,那么他的悲剧下场也是可以预想到的。 二、《茶馆》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艺术

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

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 摘要:老舍作品对当代戏剧影视的影响,既源于其自身的独特感染力,更源于其蕴含的“ 京味”之魅以及老舍创作的整体美学追求。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艺术的持续影响,不仅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表明了“京味”艺术在当今与未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 关键词:老舍;“京味”作家;“京味”戏剧;“京味”艺术老舍话剧对当代戏剧影视创作与表演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老舍对当代戏剧影视发展的影响首先集中在“京味”特色方面,这种影响明显地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新时期以前,主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老舍话剧“京味”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舍的话剧更多地是形成了一种自身的“京味”特色和经典。新时期以后老舍的话剧在“京味”特色方面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辐射力,更加鲜明突出地表现在对当代话剧创作的示范作用上。今天,“京味”话剧已经成为戏剧舞台上的一个卓有成就、生机勃勃的文化现象,这与老舍《茶馆》为代表的“京味”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和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新时期以后,中国的话剧界已经旗帜鲜明地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或者被称为“茶馆模式”,由北京人艺焦菊隐执导的《茶馆》被确定为“人艺风格”或“焦菊隐表演学派”的经典象征。当代剧坛也的确有一批杰出的作家和编导演热情地追随老舍,自觉地学习老舍,形成了与老舍《茶馆》非常相似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那么,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戏剧影视的影响主要体现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取材上的连贯。从老舍到新时期以来的“京味”剧作家们,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以平民世界为主要的取材对象。这是因为不少剧作家本身就来自于平民世界,尤其老舍本人,这种带有自身真切人生体验的题材选择,很容易形成当代部分剧作家与老舍在人生和社会感悟方面的共鸣。另一个或许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当代剧作家们普遍地意识到,老舍剧作取材平民世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以及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老舍的目光紧盯着北京底层市民社会,紧紧抓住底层社会市民的命运,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使老舍的话剧洋溢着一种北京市民社会从根底上散发出的生活气息。这一点甚至可以回溯到老舍话剧创作的原点和动因:老舍始终认为戏剧更容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底层市民所接受。而平民世界的题材就更容易为底层市民所接受。从当代话剧舞台表演的实际情况来看,老舍的《茶馆》以及与其有着相似之处的《左邻右舍》(苏叔阳)、《小井胡同》(李龙云)、《天下第一楼》(何冀平)、《北京大爷》( 中英杰)等,都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久地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老舍“京味”话剧在取材上对当代戏剧的影响不是什么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着话剧观念的根本的创作态度问题。 在平民世界取材的问题上,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这就是与上海等大都市相比,北京城虽然也很大,甚至是皇城国都,但自古以来,北京这片土地上就更多地带有一股特定的平民意味和乡土气息,这是北京城特有的性格,因此,抓住了平民的心态与性格,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抓住了北京城的本质和特点,这也是老舍及其影响下的当代“京味”剧作家们的重要共识和情感基础。 第二是叙事结构上的相通。对老舍话剧的艺术结构历来有两种概括:一个是“世态画卷式” ,另一个是“人物展览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共同显示了老舍话剧写实型的基本体式。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在老舍这种纯朴的写实的话剧体式中,又蕴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作者:肖敏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 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 (一)何为“京味”儿 “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二)“京味”小说成因 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 创作于1957年的《茶馆》标志着老舍解放后戏剧创作的最高峰,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特别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其价值更为人们所认识和称誉,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限于本人知识范围和认识水平,本文仅以大家公认的老舍先生的戏剧代表作《茶馆》为主,牵涉其他有限几个话剧,力争能窥一斑而识全豹,找出老舍戏剧创作的相通之处,感悟老舍话剧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以资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文学爱好者对老舍戏剧的深入研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老舍的戏剧,让老舍的戏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下面主要谈一下三方面的问题:1.独特的结构方式;2.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3.富有独创性的人物语言。 一、独特的结构方式 《茶馆》结构特点是:不以戏剧的冲突为发展的线索,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集中和曲折,而是大胆地采用众多人物的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的剪彩,以各种矛盾的接触点和许多片面的生活画面,通过王利发及其茶馆联系起来,经过作者巧妙的编织,形成了类似蛛网般的组织。许多矛盾的接触点和各种生活的横断面,成为《茶馆》的结构支柱。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扩大了舞台容量,开拓了形象的广度,在

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能使戏剧接近于小说,而比小说更鲜明突出。概言之,在《茶馆》中,尽管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但由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戏剧结构,在每一幕中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这样就把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十年的世道沧桑如实地反映出来,其中有些事情还起着“旧事重提”的作用,引起读者和观众的联想和对比,更加深了全剧的讽刺和控诉的力量。作者表现了三个黑暗时代的被埋葬,形象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含蓄地点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形成了这场戏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二、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 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是老舍戏剧的又一大艺术特色。解放前,老舍主要是一个小说家来写剧本的,他的剧本,除了极个别的如《全家福》之外,大都没有很完整的悬念性很强的故事,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人物,足以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极大关注。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反映现实,表达主题。他的戏剧,不是因“事”铺排,而是随“人”赋形,具有纵横捭阖,形散而又神聚的特点。像《茶馆》这样的戏,事涉五十年,登场人物七十多个,它没有一般剧作中那样集中紧凑的故事情节,但是塑造的这众多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却共同演出了一个世道演变的“大故事”。《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的旧北平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老舍茶馆读后感_心得体会

老舍茶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老舍茶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老舍茶馆读后感 以前就有看过《茶馆》的话剧演出,而且最近也有《茶馆》的电视剧上映。总体上的感觉,经典,觉得再也不会有这么一部意义深远的话剧了。相比舞台上的话剧表演,老舍先生的原版剧本,带给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间。“茶馆”,众所周知,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喝茶的地方。《茶馆》里的“茶馆”也不例外,王利发的茶馆,吸引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这里,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闹剧。我只能说,老舍先生的大局观非常好,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可是看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紊乱。在我看来,这是由于老舍先生始终坚持一点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怎么样,不脱离“茶馆”。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用一个“普通的、蒙特卡罗小小的茶馆”,尽可能多的反映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现实。老舍先生的《茶馆》,语言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但是结构却很严谨,主题也很严肃,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唱响了一部旧时代的挽歌。“茶馆”里的人物相当的丰富,基本上包含了一个时代社会上存在的所有人,而且刻画的都十分的真实,很能引起我的想象和共鸣。《茶馆》,不管是原着,还是话剧或电视剧,都是不朽之作。 篇二:老舍茶馆读后感 老舍的《茶馆》于1956年写就,1958年由“人艺”出演。50多年长演不衰,堪称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之作。 我在上世纪60年代离开京城,40多年与《茶馆》未能谋面;近日,为纪念演出600场,人艺复排这部名着,才得以了却夙愿。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间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托尔斯泰曾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先生的《茶馆》何尝不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天地大戏台,戏台小天地”。《茶馆》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