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班主任的报怨,这孩子和他说了多少遍都不好使,这孩子好坏话都不听……之所以不听你的话,是因为你所说的话不能引起他的心灵震动,从心理上就有抵触情绪,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投机的话,多说半句都是多余的,更何况你唠叨上没完没了,唠叨不但不起作用,甚至是适得其反,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效沟通。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第一要素。只有老师以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沟通,他才能将“掏心窝”的话告诉你,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的真诚不仅表现在与学生沟通时,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班主任就要给学生一个真诚的印象,当然真诚不是装不出来的,这是一个班主任人格的显现。营造出真诚氛围。营造真诚的氛围其实并不难,只须做好几件小事。

第一、不管在什么时候,班主任不要吹嘘自己多么有能力,能力不是己吹出来的,他是在你实际工作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有一位老师,他教数学,的确他有很强的数学能力。但他经常对同学们说,自己的数学有多么的厉害,当年应该考上清华大学,但没发挥好,来这里工作是大材小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学生不满,后来他经常说,有一天终于有一个性格比较耿直的同学反驳他:“有什么意义呢?最终你还不是没考上吗?”双方不欢而散,后来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半仙儿”,逐渐他的话在同学们中间不起任何作用,没办法只得将班主任辞掉,最后就连他上课都成了问题。《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真正有能力,你的学生会给你吹的,并且只会夸大不会缩小,既是这样何必要自讨没趣呢?

第二、班主任要说真话,办真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言不由衷,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年在新生报到的班会上,开完班会后,一个班主任十分生气的指责一个学生不懂礼貌。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在点名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不认识,我就没点,等我点

完后,我就问刚才没有点谁,那位同学站起来说:‘没点我!’我问他叫什么?他说:‘纸上不是有吗?我叫某某。’在他坐下的时候,嘴里低声的嘀咕了一句:‘真虚伪!’”这种做法,哄骗小学生大该还可以,这种小儿科的做法,对高中是不适用的。其实当点到他名字的时候,完全可以告诉同学们,这个名字你不认识,并且请这位同学说出自己的名字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老师要承认自己的孤陋寡闻。结果肯定会皆大欢喜的。为此我每接一个新班的时候,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和同学们说:“在以后的学习中,文科方面的知识我还知道一些,我可能能给你提供帮助,但理科方面一点希望也没有,我高考时数学就考了38分,那还是蒙的。”很多时候示已之弱给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信赖的感觉。

第三,班主任一定要守口如瓶,不要随意向其他科任教师与家长透露学生与你的谈话内容。不要动不动就向家长打“小报告”,经常向家长告帐的班主任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向家长打“小报告”开始还的确起作用,但时间次数多了,班主任也就会在同学间失去了威信。

沟通,就是使双方连通。既然是使双方连通,那么连通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然而在实际的沟通当中,班主任老师往往充当一个先知先觉者、道德标准的评判者或者充当事后诸葛亮在那指指点点。这些姿态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他的面前平等的与之进行对话。事实上80%的班主任,是凭想当然开展工作的。班主任老师在自己脑海中营建出来的世界与学生的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其原因是因为班主凭经验,凭感觉。当然我并不否定经验在班主任工作当中的重要性。要想实现与学生平等,至少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就是批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听到学生报怨班主主任不理解他们,满腹委屈、牢骚;还的时候一些学生所做的事情是完全错误的,但他自己却不以为然。在这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不要立即指责他们的对与错。而是要探究他们这样的的原因。

我在与学生沟通时常常采取这样的步骤,我将沟通的话题或事件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谈他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或者事情的经过,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然后再告诉他自己在碰到这样的事情是怎样做的。在此我想起了卡耐基对说孩子们不要在园林中生火的一个事例。一开始卡耐基看见小孩子点火上去就是一顿训斥,在他的训斥之下小孩子将火熄灭了。但当他刚刚离去园林里的火又燃起来了。后来卡耐基改变了策略,当他看见小孩点火时就上去问:“孩子们,很好玩,是吧?做饭呢还是烧水呢?我也特别喜欢生火,现在我虽然年龄大了也仍然喜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园林里生火容易发生火灾,一但引起火灾要被逮捕的。你们走的时候要将火埋上,下次玩火的时候别在园林里,到沙滩上去吧,在那不会引起火灾。”说也奇怪,逐渐地园林玩火的小孩子越来越少啦。可见换位思考容易和人拉近距离,你意见别人容易接受。举一个前一阶段我身上发生的一个例子。我在进行一项课题实验,课题的名字叫《在倾诉中成长---让日记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要求我的学生每天都写一篇日记可长可短,实在没有写的抄一篇,每让科代表每隔一个星期检查一遍。后来在我的抽查中发现,日记写的越来越短,我抓了几个典型将他们训斥了一顿,但在下个星期又抽查的时候发现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尤其是周六与周日的日记情况更不好。我就把科代表找过来了解原因,科代表说:“老师,周六、周日实在是没有时间,你算一算,每个周六、周日晚自习都考试,一考就是两个或两个半小时,考完就基本上下晚自习啦,回家还有很多作业,尤其是我们理科班每天要做的题实在是太多了,不写吧,又怕你生气,只好应付几句就完事。再者每天都写有些时候的确没有什么好写的。听了他们的反馈,我一算计他们的时间也的确这样。于是第二天我将每天一篇改为每星期五篇并且原创两篇抄写美文三篇,我问大家行下行,大家说行,几个调皮的学生说:“还是老牛了解我们。”事后再检查日记情况的确比原来好了很多。

第二,教师要敢于现身说法

在很多时候班主任把自己包装成一副圣人的模样,以一种举高临下的姿态教训自己的学生,这样学生是永远不会和你说真话的,同时你也永远无法走进学生

的心里,当然你的教育也就不会起到到实效。在必要的时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在你的阐述中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我的《班主任真经》当中《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让学生明白沟通的目的不在“惩前”而在“毖后”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孩子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的,更何况是班主任呢?”“孩子是在错误中长大的,不犯错误的孩子是没有的,除非他不是人。”前几天在我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打扑克。

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意思说做事情要掌握度,具体到与学生沟通我认为,这个“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那就是与学生沟通时要讲究适时、适事、适性。

适时,沟通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适事,是否有沟通的必要要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要闻风而动。很多时间我们都会听到学生谈论班主任,说班主任大事管不了,一天鸡毛蒜皮些小事没完没了,就像一个老太婆,太烦人啦。其实很多事情是不用班主任管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烟销云散的。班主任一插手,简单的事情就会复杂起来。比如,学生早恋这一事情,很多时候,我们班主任一发现,就惊慌失措,又是找家长,又是找学生,结果与我们的初衷恰恰相反。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发现,中学生早恋,从开始有迹象到成为事实的比例是很小的。因此做为班主任没有必要草木皆兵,有些时候时间会冲淡一切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对早恋这一现象要放任自流,而是说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适性,沟通的方式要与学生的性格特征相符。在我们物理学上有一规律,那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与学生的沟通也是这样,班主任要善于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当硬则硬,当软则软。

每个人都有得到别人赞美的需要,赞美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最好手段。

巧妙的批评是改正错误的灵丹妙药。关于这个论点我不想再举例子了,在沟通要适时所举的那个列子也可以用在这里。

表扬可以让他人捎话,言在此意在彼。在背后说人坏话,这是一种小人做法,

但在背后说人好话,这却是君子行为。因此我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经常采用此法。总之,我觉得,有爱,有心,就能够更好地走入学生内心,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心理疏导

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心理疏导 目前,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小皇帝或小公主,性格的个性化都很强,但其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越来越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问题。作为班主任的我,如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疏导、消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这是我十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究解决的问题。我尝试着做学生的心理疏导,与他们多沟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曾记得杨明聪转到我们班级的时候,他个子较高,性格也暴躁,我担心不安,连着几次去家访,每一次他总是有着一种敌意在眼中。记得那天刚上完课,老师反映他在课堂上与老师发生冲突,理由是那么简单,他不满足自己的考试成绩,而老师又批评了他几句,所以当着老师的面把试卷撕了,并在课堂上大喊大叫,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正常教学。为此我找了他,“你觉得你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我问,“很好啊,谁又去告状了?”。“不要去管谁告状的,平时老师都尊重每一位学生,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既然老师都尊重你,你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尊重老师呢?也许有时候老师们的口气是重了,感觉有些伤害你,老师可以道歉,那你应该怎样去做才是尊重老师,你也能像老师这样诚心的道歉吗?”杨明聪默默无语,神色虽如以前,但能感觉到他也在思考。“这次数学没有考好,应该考虑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必须要去努力的,回去想想,老师是真的想和你做朋友,我是真心的想让你的潜能发挥出来,变成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每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就找他,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提出建议帮助他改正,并积极联系家长,共同探讨对于该生的教育方法,家校共同努力,逐渐的,他有所转变,班级的纪律好了许多,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生的交流,细水长流,心灵的交流贵在诚心,换我的真心放在学生身上,才能让我更了解学生、更走近学生,杨明聪只是我桃李中的一个,曾为其付出了许多的日夜,他也带给了我宝贵的教育经验。多年的教学让我更明白,孩子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美丽,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那样的脆弱而易碎,如玻璃。我们做老师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在与孩子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习着宽容,学习着理解。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平等一点,赏识一点,他们就会心满意足,“言听计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陈小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良好得师生关系,既能促进学生得学习,也能让教师本身保持愉悦得心情,从而感染学生,使教育教学得功效事半功倍。那么,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3qFe3z1。 一:要换位思考 记得刚刚工作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与学生交流不畅,时常在办公室抱怨学生得品行、学习、如何差劲,一道题目讲了n遍都不会,学习态度差,作业经常抄。。。。。。我曾经得班主任刚好与我一个办公室,做同事了,听了我得话,她笑着对我说:“记得高中时,您也很调皮呀。。。。。。”我不好意思得笑了。就是呀,回想起来,我那时也在自习课上讲过话,吃过零食。我想,更多从学生过来得教师,总能找出自己在中学阶段得那点“不良记录”。现在得学生一如当年得我们,谁不就是从年轻走过来得?这样想来,学生得一些行为,我们大可不必急躁,而就是包容得对待,耐心得劝说。只有真正得了解学生,才能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当您为学生付出了,任劳任怨,学生就是会感觉到得,会感觉老师就是与她们共进退得。Y3egrWd。 二:要控制情绪 学生在课上违反了纪律,不能用简单粗暴,独断专行得方式来处理。记得刚工作时,一碰到违反纪律得学生,心中就特别恼火,会对学生进行言语轰炸,甚至讽刺挖苦。但在发过火之后,我发现,除了学生难受,我自己也陷入情绪陷阱中,心情可能几天都很糟糕。对自己得教学、生活都没有好处。深深感觉到发脾气得痛苦之后,我认识到,

人在发脾气愤怒时,智能就是比较低下得,往往会作出愚蠢得判断与荒唐得决定。所以,后来,再碰到那些难缠得学生时,我先让她们冷静一会,也让自己得情绪稳定好,不厌其烦得去引导她们改正错误,提高认识。时间一长,我发现,冷静处理得那些学生比以前粗暴对待得学生更能低头,更能及早得承认错误,更正错误。教师尊重了她们,使她们懂得了自尊。XaGi0py。 三:要平等对待 作为一名教师,爱优生并不难,难得就是爱差生,尤其就是“双差生”。这一点,我认为我基本就是能做到得。因为,初中时,我得物理老师姜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当时,教师多少有些偏袒成绩好得学生。有一次,一位平时成绩优秀得学生范错误,姜老师并没有像其她老师对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就是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让我感到了一种与众不同得教育方式。当时,我就想,将来我要就是做教师,也要像她一样,平等对待学生,不以成绩瞧人。任何一名学生有困难,我们都要予以一样得关心。著名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您得教鞭下有瓦特,您得冷眼里有牛顿,您得讥笑中有爱迪生。”而现实生活也告诉我们,学校中得“双差”,上了社会后,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得人。fEmUK0W。 四:要注意语言 语言就是师生沟通中运用最多得工具。刚工作时,我经常对学生用很重得语气讲话。我得同事说我就是“咄咄逼人”。事实上,这样得结果从表面上瞧,学生确实畏惧,说“怕”。但就是,我知道,“怕”不就是“服”。教学中,我也在慢慢得改变自己,尽量得避免直言训斥,当众指责。一次一个学生上课讲话,我提醒一次,之后又犯,我提高了

刘大春老师《课堂管理中的师生沟通艺术》有感 (杨爽)

“假装喜欢他们,假装久了,也就真的喜欢了。” ————刘大春老师《课堂管理中的师生沟通艺术》有感 奎光小学小爽 “我们很难伪装喜欢他们,但可以假装喜欢他们,假装久了,也就真的喜欢了。” 这是在听刘老师的讲座时,留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的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确会遇到这一类型,让老师没有办法去“喜欢”的学生。他们或太过于调皮,或行为习惯太差,或家庭教育完全谈不上,这类学生往往会让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请给我一个喜欢你的理由”。 遇到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再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机智的教育手段,往往会使师生关系冷淡,日趋紧张,学生厌学情绪加强,老师的班务工作难以开展。 而就在今天下午,刘大春老师及时为我们上了《课堂管理中的师生沟通艺术》一课,正好有效的帮助我们一线老师解决了这一困惑。 一,“假装”喜欢之————努力找其优点。 其实要做到假装喜欢,也不是口头上说说那么容易,而是要求老师善于从平日里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学生芝麻大的优点,并加以恰当的夸张,及时给予对方表扬,让其自信。 例如我班的蒱宇航,该生习惯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的教育很难跟上,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不规范,鬼画符,

自控能力差,甚至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也常常很苦恼,也在心中叨念“蒱宇航,请你给我一个喜欢你的理由!”。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不高,但却十分热爱劳动。由于他个子很小,常常钻进2,3平方米的工具间里,去清扫卫生死角,摆放劳动工具,将工具间整理的干干净净,而这个地方常常是一些“优生”去丢垃圾时,也会不自觉捂住鼻子的地方。 发现了他的这个优点,我立刻开展了一节以“我是班级小主人”为主题的班会,在这节班会课上,我特别将蒱宇航清扫工具间这个行为提出来表扬。听到老师对自己充满爱的肯定,看到同学们对自己投来羡慕的目光,这个平时里对什么事情都没所谓的孩子,突然间,脸红的好似一个苹果,但脸上分明有一种不一样的神采,那是一种喜悦,那是被老师肯定,被同学关注的幸福。 二,“假装”喜欢之————持续的喜欢,坚持的喜欢, 假装喜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说今天突然想到了,就关注一下孩子,喜欢一下他。而明天因为情绪的缘故,因为工作的琐碎,而就对该生漠然,时热时冷的态度,反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利。 三,“假装”喜欢之————适时恰当的关心。 喜欢一个孩子,除了要了解他的优点,更多的是给予他一种关心,这样才能触动他的内心。

教师如何与学生谈话——浅谈心理辅导技术在师生交流中的运用

教师如何与学生谈话——浅谈心理辅导技术在师生交流中的运用在介绍心理辅导技术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位班主任老师与一名打算退学的学生对话的案例。 生:老师,我不想读书了,我想退学! 师:你怎么能这样想呢? 生:我觉得学习一点用处都没有… 师:谁说学习没用?你看那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准备考一个好点的大学,以后找一个好工作。 生:考大学有什么意思?您看报纸上说,读了大学,很多人连工作都找不到! 师:那你的意思是,不考大学就能找到工作啦?笑话!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你连本科学历都没有.你凭什么去找一个好工作呢? 生:我觉得未必。您看,不是也有很多没考上大学就取得了成功的人吗?比如80后作家韩寒只有初中文凭不也一样成功出名吗? 师:你觉得你能和他相比吗?他是特殊情况。而且,像他那样聪明的人,全世界都没几个,你就不要做白日梦了! 生:老师.我真的不想读书了。 师:你可不要拿自己的前途来开玩笑哟!还是继续读书吧。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不听老师的话,将来长大了,一定会后悔的。 看完这段对话,大家觉得这位学生会听从老师的建议吗?这样的师生对话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段师生的对话从头到尾都是失败的、无效的。 在谈话的开始,学生说自己不想读书了。作为教师,应该立即追问并找出造成学生想放弃学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可是.这位老师却向学生表达了一个否定的意思(你怎么能这样想呢?)。紧接着,学生说学习没用,还没说完,老师就立刻予以反驳,搬出一大堆道理,并在交谈的过程中变相侮辱学生(比如“你就不要做白日梦了!”)。这样的一番师生交流,学生对于教师的观点是强烈抵触的,其内心根本就没有被教师的话语所触动。因此,教师又怎么能让学生放弃打算退学的念头呢? 《孙子兵法》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作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只会激发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第二,教育方式重于教育内容。孩子抗拒的往往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 因此,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在面临学生心理巨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学习并运用一些心理辅导技术,改变以前一味的死板的说教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定能在做学生工作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倾听技术 在心理辅导中,倾听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这个倾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需要讲究技巧和艺术。大家看,“听”的繁体字是“聼”,这就告诉我们,听,不但要用耳朵,用眼睛,还需要用一颗炽热的心。所以,真正有效的倾听,不单是用耳朵和眼睛,最为重要的是,还必须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说话者的内心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最新对于师生沟通技巧心得体会三篇(精选)

通过这次的学习与培训,回想自己的经历,我对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有了点滴心得: (一) 尊重与理解是前提 传统的观念中,学生必须尊敬教师,唯师是从,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感,学生害怕与教师进行沟通,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其实,师生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不仅学生要尊敬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当众教育学生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单独与其进行交流,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一定放下架子,让学生对你不再具有畏惧感,能够敞开心扉与你进行交流,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在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够平等、融洽地进行沟通。 (二) 学会倾听是关键 倾听是一门艺术,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学会倾听。当学生心情不好寻求教师帮助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先诉说内心的苦恼,此时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心倾听,充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其实,有时候,学生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用心倾听他们内心想法的朋友,让他们在难过时可以宣泄,让他们在高兴时可以有人与其分享; (三) 用xin交流是诀窍 在师生沟通中,我觉得教师要做到三“xin”:用心,用欣,用新。用心交流,是指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用心,比如教师要与问题学生进行交流前,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他的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朋友圈子等,如果教师了解了他的兴趣爱好,那么交流时谈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使谈话的氛围变得轻松,让学生敞开心扉与你进行交流。用欣交流,一是指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二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态度要好,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不管你心中多么的生气,也不能立刻发火,要面带微笑地向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因为有时候事情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用新交流,是指教师要用新颖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都非常喜欢用qq、飞信等通讯方式因此,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用qq等聊天工具和学生聊天,问一下学生最近心情好不好,有什么需要教师帮忙的等等。这种并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以消除学生内心的约束感,使学生更加能够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让教师了解到更多真实的情况。 一个学期的沟通技巧课程结束了。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们明白了沟通技巧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了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你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师生沟通的技巧》学习心得体会.doc

学习心得体会主要是指自己在接触和学习某种事物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产生的感想和领悟到的东西,然后再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整理出来。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师生沟通的技巧》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师生沟通的技巧》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催建华老师关于《师生沟通的技巧》讲座报告后,我获益良多,感慨万千。我觉得自己在师生沟通问题上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以下就是自己的一些肤浅的心得体会。 一、有效表达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何呈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语言是师生交往、沟通的工具,“说什么”和“怎么说”同样值得关注,而后者前者更不容易。这里,我们可以简单描述一下教师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幽默一些调查表明,在学生所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幽默是一直名列前茅的。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是一个人人格特征中的积极因素。 委婉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性意见时,采用使用“吗、吧、嘛”等语气词和以问代答等方式,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进而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 含蓄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便把某一信息表达得太明确,教师就可以是用含蓄的表达方式,或曲表观点,或暗示批评。 其他的表达技巧还有恰当应用反语、信息适度模糊、有意识的沉默等。 在这里想特别强调的还有运用肢体语言和发布“我向信息”。 肢体语言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所接收到的外界信息70%—80%来自于视觉信息,所谓的“言传身教”,已经说明教师通过各种肢体语言有意无意地不断发布的信息,对与师生交往的重要性了。 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我们的教师在使用肢体语言方面的能力较弱,尤其是高中教师,更讲究口头表达的质量,而忽略了肢体语言的有效性。其实,所谓的肢体语言并非教师想象中的夸张的面部表情,手舞足蹈的动作,有效的肢体语言包括身体姿势,眼神接触、面部表情、手势与身体的接近等等。 有时一个真诚的微笑就足以表达一种联系,就如同说“我关心并支持你”。

(完整版)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

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 教书育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一门需要深思的艺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 一、沟通的必要性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中,只有清楚自己的实力、处境,又充分了解对手的具体情况和意图,打起来才不至于招致危险甚至失败。同理,在中学教育教学中,作为施教方的教师,我们既要充分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接受水平,才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教与学都能同时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可见,良好的沟通在中学教学中,对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沟通中的常见障碍 在日常的沟通中存在很多障碍,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障碍的存在,努力避免或克服它,才能提高师生间沟通的效率。 一地位障碍 客观地说,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从地位上说,教师要高于学生,学生要低于教师。在实际的交往和沟通中,有的老师喜欢高高在上,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之势,发号施令,颐指气使,作为听众和受教育者的学生尽管心里不舒服,甚至有逆反的心理,但迫于老师的权威和地位还是忍了下来。这种

以高地位自居的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自然得不到理想的效果。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和相处,学生就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二性别障碍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尽管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有30多年了,但有一些传统的思想在人们脑子里依旧根深 蒂固。“男女授受不亲”这个观点也影响到今天男女之间的交往。一个男教师和一个男学生之间的沟通可能不会存在什么障碍,但如果一个男教师和一个女学生之间,或者一个女教师和一个男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许在某些时候就会有一些障碍。 三语言障碍 现在全国的学校,都在推行普通话教育。但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有少数学生对普通话的掌握还不是很好。有些老师在课中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用语,有些学生还不是很懂,这就形成了沟通障碍。这些障碍不消除,会影响到沟通甚至是教学的效果。 三、沟通的原则 师生间的沟通需要遵循几个原则,违反了这些原则,沟通将不能顺利进行,或者沟通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一平等原则 虽然老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但两者在法律上人格是平等的。老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不管以任何形式或在任何场合,都应该把自己与学生放在一个同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平等对话。绝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位置,对学生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给学生。如果这样,必将导致学生或噤若寒蝉,有话不敢说;或产生抵

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案例]心理学专家宋文娟教授做的案例的片段: 班的同学发生冲突,就跑上前去围观,结果导致了一场校园群架。为此,班主任老师把他们带到了心理室。三位同学进门后,低头站在墙角边,一句话不说。但我发现他们的脸上仍“挂”着怒气,情绪还有些“激动”。招呼他们坐下来后,宋教授与他们进行了下面的对话:师:刚才打架了?(用平和的口气询问,试图了解一些情况。)生:嗯。(学生不愿说话,脸上流露出对请到心理室的敌意的表情。) 师:伤着哪没有?(关心人优于关心事,以此缓解紧张的气氛。)生:没有。(学生稍有放松,但仍不愿开口。) 师:那为什么还不高兴呢?(进一步表达关心,以赢得学生的接纳与信任。) 生:(犹豫地彼此相望,不语。) 师:(我用期待目光看着他们,通过“停顿”激发他们开口。) 生:老师,本来我们不想打架。(学生想说“委屈”,有对话的愿望。) 师:我想也是。可是为什么又打上了呢?(对学生的话表示信任,鼓励其解除“心理防御”。) 生:不是我们先动手的。(学生强调没“先”动手,说明他们是愿意向上的。) 师:这一点你们做得很好,再忍一忍不就打不起来吗?(给予肯定。同时,进一步了解实情。) 生:我们忍了。我们说:“值当吗?这点小事,”然后就准备离开。可是他们却过来拉扯我的衣服,说:“你睬了我一脚不道歉,还说是小事。那行,我也踩你一脚试试。”说着,就恨恨地踩了我一脚。当时我就火了,就这么着我们打起来了。

师:这么说,你们打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了解行为动机)生:当时,我们就觉得凭什么该我们“吃亏”。 师:也是。不过,按理说你们现在占“便宜”了,应该高兴才对呀。但你们现在的样子并不高兴呀,这是为什么呢?(对不想“吃亏”表示理解,同时进一步探索学生此时的心理活动。) 生:我们害怕会受到学校处分。 师:你们觉得,对打架行为学校应不应该处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 生:应该。可是…,反正不能只处分我们吧?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处理?(暗示学生,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生:要处分就都处分。 师:如果都处分了,你们能得到什么好处?你们的利益就得到维护了?(启发:你们不是想维护自己的利益吗?现在达到“维护利益”的目的吗?) 生:至少我们觉得心里平衡点。 师:你们现在这种恐惧不安的样子,算得上平衡吗?(暗示学生,打架不但不能维护利益,还造成对自己精神利益的伤害。)生:(低头不语。) 师:我可不可以这么说,用打架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你们同意吗? 生:(点头不语。此时是教育的最佳契机。) 师: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大家彼此不相让,都用自己的方式,都用拳头来解决,行吗?譬如,老师如果因为你们违反学校纪律、损害班集体名誉的行为,也叫班里的同学把你们也揍一顿,你们同意吗?(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生:不同意。 师:所以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忍让,学会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你们说对吗?

听《师生沟通的技巧》讲座心得体会

听《师生沟通的技巧》讲座心得体会 听《师生沟通的技巧》讲座心得体会 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王慧梅 学习了崔建华老师的讲座《师生沟通的技巧》后,感触很深,明白师生需要通过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沟通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让我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平等的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要想做到有效的沟通,第一步先学会倾听。倾听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是使对方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述说自己烦恼的基础。但是,往往很多时候,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习惯用批评的教育方法,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感情障碍。所以,老师要学会倾听,只有积极倾听一个学生的述说,才能捕捉他的需要愿望,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学生的内心,采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是多鼓励学生。平时,我们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体罚。我们要做到三多,三个不批评。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三个不批评:无意识的犯错不批评,给学生自省的机会;早

上犯错不批评,给学生一天的好心情;家长面前不批评,给学生留足够的面子。因为鼓励与欣赏的功效总是大于批评。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身上,曾发生过《四块糖》的故事,是变批评为鼓励的好例子:陶行知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见到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扔石块,他当即制止了那个学生的行为,并让他下午两点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下午,不到两点,学生就来了,陶行知老师就热情的让他坐下,并给了他一块糖,说:“你很守时,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学生正惊讶,陶行知又给他一块糖,说:“我制止你,你就停手,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再奖你一块糖。”接着又拿出第三块糖给学生说:“听说你打人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再奖你一块糖。”学生听到这哭了说:“老师,我是坏人,是我错了,他不是坏人,是我同学。”陶行知笑了,又给他一块糖,说:“你已经认识到错误,我再奖励一块糖。”这四块糖的教育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平时要以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多赏识学生,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就能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就能更好的培养和造就祖国需要的新型人才。 总之,我了解到,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要想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仔细的学习和研究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具体的事例认真的分析、总结,做到学中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理解和尊重是前提 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二、爱心和关怀是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因此,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模仿,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三、尊重和欣赏是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要善于

心得体会之师生沟通心得

师生沟通心得 每每与家长接触,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您要多说说 我的孩子,您的话他(她)才听,我们家长的话他(她)当耳边风。”确实,学生对我们老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把我 们看成是他们品德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在我一二十年的教学 生涯中,就经常有学生与我探讨人生、探讨家庭生活等问题;即使是 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也会经常打来电话聊聊,说是与老师通过 话后,心胸开阔、精神气爽;可见,作为老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 刻意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其意义 是深刻而广泛的。 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 让他们从小确立高尚品德、塑造美好心灵。为此,教师自己必须是 做人方面的楷模。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使师生关系健康发展,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 必须明了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教育作用;必须在社会和 教学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加强自身修养,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和人格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并以此去影响、带动学生。 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 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心灵沟通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教师工作能 不能做好关键在于与学生的沟通。在此,将对师生有效沟通浅谈一 点体会。 一、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 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 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 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才会真正感受到爱的情感。学 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教师应有“好心”,但更要有一个 好结果。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题,对学生 的严应当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二、要相互信赖

教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

教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二)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 可是,通过观察、和老师谈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沟通不畅,长时间在互相埋怨,互相不信任,对对方不满意,继而对自己也充满了失败感,然后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 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因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渴望摆脱束缚,既不愿主动向老师吐露,又埋怨老师不理解自己,而当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帮助。而教师

和学生之间又缺乏沟通,造成学生感到无助而上网、厌学、离校出走、早恋、缺乏自信等现象。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和父母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抗,然后,学生们还有一个常有的反应是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这些沟通的后果违背教育本身的初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的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 我们都知道"环境造就人"这样一个毋 容质疑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成人都会感同身受相信它。但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给学生和孩子提供的是怎样的环境在与学生和孩子的沟通中是 否一贯理性地把握某些原则比如平等、尊重。是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策略浅谈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策略浅谈 营山县金华希望学校涂宏营山县化育中学周琼众所周知,在当前班级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些方式、方法等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坚持笑对每一个学生人们常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发自内心并渗透感情的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人际沟通中的“增效剂”。因此,不管怎样的学生,也不管他怎样的生气,只要老师你张嘴对他微笑,他就会感到你没有恶意,就会放下戒备之心,听你说话,就会渐渐打开心扉和你交谈,就会渐渐的接受你的观点,去反思,去自省,进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记得我班有一位大个子男生,性格十分倔强,喜欢我行我素,从来就是吃软不吃硬的那种,我刚一开始不了解他的情况,一旦发现他有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就马上板着脸批评、指责他,而这位男生不但不接受,还会马上站起来跟我狡辩,结果弄得我不知所措,草草收场,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后来我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反思。一次,在课堂上他又在掉头与后面的同学讲话,此时我并没有马上制止他,而是微笑着对他说,“某某同学,有事下课再说,好吗?”此时,他马上回过头来,并停止了讲话。课后,我找到了那个学生,又微笑着对他说:“老师现在想了解一下你刚才上课想说什么,不知你愿不愿意告诉老师?”他愣了一下,当他看到我的笑脸时,脸上一脸愧色低着头说:“老师,是我不想听课,找同学闲聊。”“噢,是这样。你觉得这样做好吗?”。他脸一红说:“老师,我知道我错了。我向您保证,以后绝不再犯了。”“你能认识错误,而且以后不再犯了,这很好,老师相信你。”我拍着他的肩膀再次微笑着对他说。“好,你现在可以回教室了。”果然,这一招很管用,在以后的课堂里,很少见他有违反纪律的情况出现。而且,他每次见到我,也总是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想,如果我不是微笑着与他沟通,很难有这样的叫人开心的结果。 二、善于倾听学生心声以前,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习惯于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批评是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事实上,批评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正如一位教育学专家所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这个道理是我在与班上的一名小男孩由对话的关系转变中领悟出来的。要想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老师首先要学会聆听,只有积极倾听孩子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采用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心得体会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心得体会 薛玲这本书是暑假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6月份接到学校的任务要接手班主任的工作,要说平时我的性格和学生相处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若是要我管着一帮稚气未脱又很有主张的小伙子小姑娘们,我倒也是有点担心的,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问题很多,各种各样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扑面而来,应接不暇,尤其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二,高二”现象越来越严重,那么沟通,有效的沟通就成了解决师生问题最直接的途径。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解析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若干个章节构成,整书共有12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从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每个章节的起始都由一个问题或者案例引出,再结合教育教学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给出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方法,再针对性的提出做为教师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和提升。最后再给出一个拓展案例引人深思。整本书的案例不少于30个,所以看起来也是很轻松的。 第一部分,师生沟通意义,这两句话对于大家来说应该是很熟很熟的了。这是鲁迅先生在其作品《呐喊》自序中被广为流传的两句话,这本书以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话开篇,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说起,就学生发展而言,心理健康发展应是教育的第一要著。 Ppt案例 那么案例中的这位老师从暗示到明示,他做错了吗?这名学生的行为问题真的属于心理障碍吗? 像这样的学生例子,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是屡见不鲜了,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渴望对自我的控制,渴望自主,每天10几个小时受约束在教室里,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对躁动不安的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因此使得他们的行为时常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因此,对于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没有认清其心理问题的发展特性,缺乏及时和适当的引导,而简单采取灌输强硬教育,或一味的讲道理说教,那么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可能引起学生更多的逆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1)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摘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之间进行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才能有的放矢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进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双赢” 。 关键词:师生;沟通;教育;双赢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已经结束了,可是我的教育路程还很漫长。高考结束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一路走来,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尤其在与学生沟通方面,是我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所接手的班级是全年级最棘手的理科班,全班53 人,45 名男生,其中有10 名体育生。尽管我尽可能多地与学生沟通,但未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现在想来,在与学生沟通时,我过于急躁,急于想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有70% 的错误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人民教师,除了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教育

方法外,还要善于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那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呢? 一、给予学生最真诚的爱,尊重并接纳学生 宋代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只有感到被信任,才愿意去接纳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接纳和尊重是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但是,他在老师的眼里仍是一个有潜力和有价值的人。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老师只有无条件地接纳学生,才能让学生产生改变自己的力量和动力。正是在这种正面引导下,学生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有真正的进步。其实,尊重是互相的,老师只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 二、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幽默的语言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

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和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效率不高的现状,笔者以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全面了解和理解学生出发,学会适时沟通等几方面简述了师生之间应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看法和建议,藉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师生有效沟通 做为一名长期在乡镇中学工作的班主任,本人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与学生尤其是学因生进行有效沟通。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班级工作的正常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加强人际关系的改善,多给予此类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多重的关怀,走进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的心弦,才能与之沟通,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正确发展。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让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学生不参与教学,就谈不上效率。所以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参与,而大部分中学生比较感性,他们如果不喜欢这个科任老师就不喜欢这门课程,上课也就不主动参与。所以,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得先改善师生关系,有效地转变问学困生,多从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同学关系找原因,给予学困生人际的关怀,用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引导他们热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发现,师生之间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愿放下教师的架子,放下师道尊严,没有将心比心,与学生真诚沟通和对话,从而导致师生之间存在隔膜,无法沟通。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应全面了解和理解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应全面了解和理解学生,因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要理解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在循循善诱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其进步和发展,因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应当以正确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不断地激励、赏识学生,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因为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行动都与成人有明显

高校辅导员如何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高职辅导员如何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领导有方》读书笔记 园林系辅导员:许玮 摘要: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直接和学生交流的群体,面对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如何更好的和这些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摆在我们辅导员面前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力图从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来分析,从一个侧面来诠释如何更好的做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有效沟通 一、有效沟通的定义。 沟通是指意义的传递和理解。沟通用通俗的文字表达即为信息交流,指主体将某一种信息传递给客体,并期望客体能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沟通从结果上讲,存在着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两种沟通。有效沟通是指接收者在收到信息后,能够正确按发出方的意图去理解、把握信息。而无效沟通则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没有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所以有效沟通不仅强调正确传递信息,还强调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反馈。因此,达成有效沟通必须具备三大条件:首先,信息发送者清晰表达信息;其次,信息发送者重视接受者的反应,不断修正信息的传递;再次信息传递的渠道要正确、完整。 二、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 高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工作的主力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沟通是教育的前提,辅导员只有在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育。有效沟通能够使辅导员的言传身教改变或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形态,它是实现成功的思想教育的必然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沟通是思想教育的核心载体。 三、有效沟通障碍因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并非易事,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沟通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高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不例外,笔者针对障碍因素作了简单的分析。 1.态度和权利的差异。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辅导员作为管理者,学生作为被管理者。一方面辅导员常常不自觉地以学生的领导者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考虑和处理问题大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替学生着想。另一方面,面对具有权威性管理者(辅导员),被管理者(学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交流的信息可能更倾向于辅导员的愿望以回避风险。如此之沟通只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管理者更固守于传统的思维,被管理者更热衷于传递失实的信息,

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里天窗的金钥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个人觉得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理解和尊重是前提 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二、爱心和关怀是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因此,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模仿,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

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三. 肯定和赏识是保证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犯了错误,一般存在恐惧心理,教师不能准确了解把握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思想。要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正确观点,首先就要先肯定、表扬、赞美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在情感上,在心理上就会接纳你。如对拖拉作业的学生说:“一早来就补作业,说明你还是想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写作业,还可提前完成作业。”找出他的闪光点来打动他,表明教师对他没有偏见,是肯定、喜欢他的,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还给他交给了按时完成作业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话才能字字入耳,句句入心,收到教育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赏识。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犯错的过程。与其罚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如果一味的批评学生,责怪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只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这样只会让我和学生间的距离拉得更远。因此,我对那些经常犯错,自律性很差的学生,都是多给他们表扬和鼓励。时常表扬他们,说你今天和昨天相比,你那个地方又进步了(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哪一点你做得非常的棒。然后再指出他今天做得不好需要改正的地方,让他自我反省一下。鼓励他继续努力,改正缺点。心灵的成长是要靠很多微妙的东西来滋养——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延伸的恳求等。每一个教师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