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井游记 优秀教案

满井游记 优秀教案

满井游记 优秀教案
满井游记 优秀教案

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过程】

一、教学活动。

1.“导入”满井游记。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2.“讲授”满井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三、教学新授。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学生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乍:初,始。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

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学生举例。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峟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自由选例,品评。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基础训练。

1.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倩女之靧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柔梢披风(披挂)

2.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能力升级

3.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

4.整理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5.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请同学课外选读一篇,谈谈你的感想。

6.阅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之一,回答题目: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放,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如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江,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ɡ 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特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注:勒:制约。

岚:山间雾气。

7.结合文段写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思:

A.为春为月()

B.为朝烟()

C.梅花为寒所勒()

D.尤为奇观()

E.歌吹为风()

F.石篑数为余言()

G.余为桃花所恋()

H.安可为俗士道哉()

8.午、未、申三小时按今天的计时法应指的是_______点至______点钟。“急往观之”的“急”是_________。“玉照堂故物”的“故”是__________的意思。“相次开放”的“放”与《大自然的语言》中“_____________”中的“放”同义。

9.用“‖”给文段分成三层,并写出其各层大意。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飞沙走砾()廿二日()燕地寒()呷浪之鳞()曝沙之鸟()泉而茗者()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局促一室之内()②土膏微润()③娟然如拭()④泉而茗者()⑤红装而蹇者()

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当时作者____________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他是明朝“__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

2.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

3.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4.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写水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写游满井的时间是____________,这一天的天气____________,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

6.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说课讲解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 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2019精品教育《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24. 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郊游时欢快的心情,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进一步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层次分明、准确生动地描绘景物的方法,学习本文生动贴切的比喻。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éi)

蹇(jiǎn)倩(qiàn)髻(jì)鬟(huán)浃(jiá) 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峻难攀的恒山。今天,春暖花开的好日子,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三、作者简介 作者袁宏道(1568~1610年),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四、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满井游记导学案

《满井游记》导学案 1.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 2.文章主旨句是哪一句? 第一部分: 1作者在记述出游满井之前,勾画出北国早春的特有的乍暖还寒的特点。 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3、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寒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是哪些句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5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 划分层次 (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1第二段——总写郊外春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来表现季节特征? 天(稍和) 水(冰皮始解,清澈见底)(静) 山(为晴雪洗,鲜妍明媚)(静) 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动) 麦田(前鬣寸许)(神奇的比喻) 游人(泉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有声有色) 鸟鱼(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郊田之外有春,而未知也(主观感受) 3以上写景内容用白描手法写哪些景物?特点是什么? 高柳—土膏—水—山—柳条、麦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 4写游人的句子是哪些?若脱笼之鹄。——比喻,喜悦 5鱼鸟的特点是什么?(用原句)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6、请你猜游人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喜悦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拟人) 7、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余寒”,第二段却写暖?欲扬先抑赞美大好春光 8、作者说“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对城居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在第二段对春天的描绘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第三段 1内容是什么议论,再次表明寄情山水的兴趣 2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八年级语文下册 满井游记说课教案 人教版

满井游记 〖说课稿〗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首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我将文章的字词意思及文章的脉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写为现代文。) 一、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普遍问题(学生在赏析写景文章时 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导入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具体过程,介绍“四步赏景法” 1、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通过配乐朗诵(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形 成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艺术形象 2、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第二个步骤的了解,再由教师补充,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3、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使他们能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4、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要求学生在三个步骤之后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总体的把握。 5、对这四个步骤作个简单的小结 三、课堂练习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23满井游记。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3满井游记》。 四、课时安排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29、《满井游记》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满井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二、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和作品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袁宏道,明代(朝代)著名文学家,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公安三袁”。本文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砾.(lì)②廿.(niàn)③鹄.(hú)④乍.(zhà)⑤靧.(huì) ⑥髻.鬟.(jìhuán)⑦鬣.(lia)⑧罍.(l?i )⑨蹇.(jiǎn)⑩堕.(huī) 3、解释加点字 ①冻风时作 ..(时常)(起) ②辄.返(就)③偕.数友(偕同) ④至.满井(到)⑤土膏.(肥沃) ⑥为.晴雪所洗(被)⑦于匣.也(镜匣) ⑧始掠.(梳掠)⑨靧.面(洗脸)⑩披.风(开,分散)(11)呷.浪之鳞(吸)(12)浅鬣.(形容不高的麦苗)(13)虽.尚劲(虽然)

(14)浃.(jiā)背(湿透)(15)曝.沙之鸟(晒)(16)始.知(才)(17)适.与余近(正好)(18)而.城居者.(可是)(的人) (19)未之.知(这)(20)以.游堕.事(因为)(坏,耽误) 4、解释下列词语 ①稍和(略微暖和)②土膏(肥沃的土地)③于时(在这时)④波色(水波的颜色)⑤鳞浪(像鱼鳞似的波纹)⑥新开(新打开)⑦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⑧娟然(美好的样子)⑨倩女(美丽的女子)⑩披风(在风中散开)(11)堕事(耽误公事)(12)恶能(怎能) 三、正确掌握下列词语 1、一词多义 ①鳞呷浪之鳞.(代鱼)②之局促一室之.内(的) 鳞.浪层层(像鱼鳞)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取消句子独立性)毛羽鳞.鬣(指鱼类和爬行动物)未知之.者(这) ③于于.时(在)④乍波色乍明(初,始)

满井游记教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24*满井游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重难点) 4.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法指导】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 1.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官至吏部中郎,为“公安派”的创始者。有《袁中郎集》。 2.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使更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3.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 4.读准字音 花朝节(zhāo)砾(lì)妍(yán)倩(qiàn)髻鬟(jìhuán)鬣(lia) 茗(míng) 罍(l?i) 蹇(jiǎn) 浃(jiā) 曝(pù) 呷(xiā) 5.一词多义 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前一个作副词,才;后一个作副词,尝,曾) 余之游将自此始(动词,开始) 乍: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副词,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副词,突然) 然:娟然如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连词,表转折,然而) 6.词类活用 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都是名词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7.重点句翻译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模版 关于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 (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袁宏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疏通课文 、导语设计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显示) (1)学习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 内容如下: ①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第—单元 《巴东三峡》刘大杰 《周庄水韵》赵丽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 《走进纽约》刘成章 第二单元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许基仁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生命之舟》梁家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 第三单元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凯利 第四单元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范进中举》吴敬梓《选举风波> 秦文君 《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 第五单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巴里@齐默尔曼等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第六单元 《小石潭记》柳宗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游恒山记》徐霞客 《满井游记》袁宏道 《诗词五首》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 第七单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曹刿论战》\左传\ 《干将莫邪》干宝 《崂山道士》蒲松龄 《诗词五首》白居易/杜牧/文天祥/龚自珍/张养浩《巴东三峡》说课设计 沈阳市育源中学 杨成玲 我说课的题目是《巴东三峡》.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巴东三峡》一文记叙了作者刘大杰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富有人文内涵的游记,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好范文. 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可用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欣赏三峡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成之后更好的建设三峡,服务国 家. 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并简洁的概括三峡各部分的 景物特征;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在感知山川之 美的基础上感知文字之美.(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二,具体教学步骤: 由诗导入,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把握游踪. 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 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 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由诗导入,激发兴趣. 以齐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新课.提到在七年 级学过郦道元的《三峡》,三峡留下了古代名杰的足迹, 古人尚心仪此处景观,今天又如何由古至今,让学生带着 兴趣走进现代作家笔下的《巴东三峡》. 回顾旧知,把握游踪. 通过复述游踪,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也是让学 生了解学习游记的方法之一,即弄清游踪.同时也把地理 知识引入课堂,做到了学科间的牵引融合. 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 把学生分成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 究,分别勾画概括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景物特征. 全班交流之后,教师小结:作者按游踪顺序,先写西陵 峡,侧重于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四个自然段,条理清晰, 简明扼要;再写巫峡,着重描绘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最 后写瞿塘峡,写了人文景观的丰富.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三 峡各段的特征.此项设计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游记和写作 游记的的方法之二,即抓住景物特征. 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 三峡中,最著名的当属巫峡,而描写巫峡的两段语言 尤为精彩.通过齐读,初步领略本文语言之美.结合课件上 展示的思考题,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研讨交流,合作探究. 此时教师适当引导. 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如何从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 语言的准确形象等角度赏析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 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优雅的古筝曲中,通过 让学生欣赏几幅优美的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领 略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激起了 学生做导游的欲望,然后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过把\'导 游瘾\',尝试做导游.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 深对三峡景点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 创新能力. 课外拓展 课外布置了两个作业.其中一个让学生注意知识的 连贯性,并且学会从体裁,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第二个作业是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搜集信息的习惯,筛选 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地了解事物. 总结 本文的特色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条理清楚,能够 抓住景物特色,采用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 本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读,勾画圈点,整理归纳, 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创设和谐,民主的 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大胆创新的精 神. 采用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开拓了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 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 式. 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巴东三峡 刘大杰 1,弄清作者游踪 2,抓住景物特征 3,赏美景学技巧 《周庄水韵》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 《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是江南典型的“小桥、 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着 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周庄水韵》正是描写了江南古镇周庄的古韵与新 风。 因此,要解读周庄,解读《周庄水韵》,就一定要解 读江南。 江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赋予了它独 特的内涵 魏晋六朝,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江南逐 渐繁荣起来。 于是,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这些书法家、诗 人们来了,在江南的山山水水间,他们寻觅着优美的线 条、高妙的意兴,淋漓挥洒,俊逸飞扬的魏晋风度在江 南的水韵里诞生了。 于是,刘、李、马、夏,这些南宗画派的大师们来 了,一次柳溪归牧、一段小桥流水、一叶风雨归舟、一 人寒江独钓占据了水墨的一角,江南的“残山剩水”,在 他们画笔下,是那么精致、秀丽、诗意盎然。 于是,汤显祖、孔尚任,这些戏剧家们来了,无论 “良晨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的浪漫青春的浅斟低唱,还是“秦淮水榭花 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的家愁国恨的沉痛悼念,都在 江南的楼台水榭里一一上演。 终于,沈周、文征明、唐寅、扬州八怪,这些江南 才子们来了,一股浪漫的洪流弥散于江南水乡,山水不 再是山水,而化为人的主观世界的象征,温润秀丽、气 韵神采成为江南艺术的特质。 最终,江南神韵在古老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获得最后 的定格。 从此,江南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便不仅是一个 地域的代名词,而成为中华民族某种审美情趣和艺术风 格的象征,一个积淀着丰厚历史文化意蕴的意象,一个 令中国人感到无比亲切、值得永久追忆的温馨的梦。 沧海桑田,当江南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随风而逝的 时候,惟有江山依旧,周庄依旧,周庄似乎成为“江南” 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标本,一个江南丰厚文化底蕴的缩 影。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洗尽历史铅华的周庄,卓 然独立,风姿绰约,它是那么宁静、素雅、悠远,周庄 在水,在水周庄。 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 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 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 面,四种方法。 一个韵致 即:“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 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 流光。 两相联系: 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既抒发对周 庄古典情韵的赞叹,又表现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 了生机,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三次游历: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 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 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 到周庄为详写。 四个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 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四种方法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3、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 4、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根据以上教材解读,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二段。 2、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游踪,整体感知周庄 水乡动人的情韵。 3、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4、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 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学习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学习难点: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 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说教法 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 ——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 摩,最后整体评价。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 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 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 本,评价周庄。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 乱说乱评的现象。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 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 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 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

第六单元 29、《满井游记》说课稿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首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情境。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我将文章的字词意思及文章的脉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写为现代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附简案)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结合学生“五一”出游经历导入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主张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4、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巡视并指导5、教师讲解其中重点字词,例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6、理清文章整体脉络,理解作者思想感情7、点出文章重点在于第二段之写景部分,为第二课时作铺垫8、结课并布置改写第二段作业;第二课时,介绍四步赏景法,让学生通过作品领会写景文章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将《满井游记》的字面意思及文章思路理了一遍。很明显,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作者在早春二月时出城游玩,看到了满井的满园春色。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而《满井游记》可算是他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其中描写满井春光的第2段更是写景妙笔。 2、上节课,我布置给大家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将第2段的写景部分改写为现代文。现在,我们花一点时间一起来看看大家的作业情况。教师小结: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是将第2段直接翻译出来,虽然严格忠于原文,但是少了一点的灵气,请注意,我的题目是“改写”,而不是“翻译”,而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则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将一幅很有立体感的满井春光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十分生动(。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普遍问题(学生在赏析写景文章时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导入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3、联系写作问题:说到写景的文章,大家现在都普遍存在一种排斥心理,不愿意写这类文

文言文《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自主预习 一、导语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 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 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 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 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 游记》就作于此时。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局促。 驰行。辄。 3、译文。 4、问题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合作交流2 1.指名诵读第2自然段。 2.重点词语解释。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满井游记》教学案(生)

《满井游记》 班级:姓名:学号: 第一课时 【旧知回顾】 1.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3. 东风不与周郎便, ____________________。 4. 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惶恐滩头说惶恐,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呈现】(与上节同) 【尝试练】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翻译下列句子。 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己亥之二月也。 【巩固练】 完成《学习辅导》P83-84 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第二课时 《满井游记》的写作特色 (1)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 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2)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 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 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 种写法也很突出。 (3)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 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 切的体会和感受。 【课堂检测】 1、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了(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1

《满井游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 【温故互查】 1.给下列字注音。 辄()廿()鹄()靧()髻()鬟()鬣()茗()罍()蹇()浃()曝()呷()堕()恶()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1)袁宏道,字,一字,号,朝文学家,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其弟 袁中道并称“”,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 2)记是古代的一种,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设问导读】 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能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 处及改正的方式。 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给有疑惑的字词注音,划出之前朗读中有问题句子的正确停顿。然后自读, 再次互相听读课文,相互纠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同桌合作,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4.按照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板块,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词汇 和句式。

【当堂检测】 1.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巩固练习】 1.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拓展延伸】 1.赏析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生动传神的描写景物。 3.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生动传神的描写景物。 2.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温故互查】 1.解释下列词语(有词类活用需标明)。 冻风 ..:..时作:___________ 泉.而茗.者:___________ 辄.返:___________于时 ___________ 呷.浪之鳞.:___________ 波色乍.明:___________ 堕.事:___________局.促.:___________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满井游记【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 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⑴ 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 ⑵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⑶ 归纳加粗词的意义: 之:局促一室之内 髻鬟之始掠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初中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初中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 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