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满井游记教案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满井游记教案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满井游记教案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满井游记教案鲁教版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满井游记》教案鲁

教版

教学目标: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二、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所授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二课时

一、检测上节课内容。

翻译下列句子。

1.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2.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5.恶能无纪。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8. 出示篇章结构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山水太阳

春水总静春草

春山| 春花

满井早春图春柳分春风绘春图

春苗| 春雨

游人、鱼鸟总动迎春

未始无春颂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特点心情

柳枝柔软

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微润

水水光明丽

山清新可人、娟净明媚喜悦

鱼鸟悠闲自在

游人欢悦

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联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流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第三课时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1 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2017精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册教案(75页)

巴东三峡1 教学执行时间2006年9月7日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篇游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师:长江从源头至人海口,全长6,300 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2.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目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2.抽学生发言。 3、小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1) 三、字词积累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2.疑难字词 浣妆滟濒堆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 【课后体会】:本文游记单元第一课,最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把握游记特点,不宜提更高要求。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行文之妙。作者是学者型作家,所以,本文最大特点就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文章大意的把握上。

八年级上语文第课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第课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及特点, 理解新闻的内容。 2.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学习新闻的写作。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一、 预习导学 1.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颁.发 (b ān ) 仲.裁 (zhòng ) 遗嘱. ( zh ǔ) 霍.夫(huò) 渗.透(shèn ) 拨. 款(b ō)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拨款:指政府或上级拨给款项。 遗嘱: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二、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及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 本消息的导语部分是文章的第一段,导语交代了中心事件、时间、颁奖机构、首次颁奖及诺贝尔的遗嘱几方面的内容。 (2)学生重点读文章第二段回答,文章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及所做贡献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体现了新闻事实准确、翔实。 (3)新闻前的黑体字部分属于什么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属于电头,交代了新闻报道的报社名称和准确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三、研习课文 再读文章,思考后回答: (1) 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交代了首届获奖者的详细情况,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资金的来源,资金的管理及评选情况。 (2)消息的结尾部分补充说明了资金的管理权和评议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 明确: 资金的管理和奖项的评议权分开体现了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原则,充分体现了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明白了新闻的特点,同时了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颁奖的规则等情况。

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内容总结

鲁教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 内容精选 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 鲁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第一单元复习内容总结 《云南的歌会》散文 作者、国别: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八骏图》《密柑》中篇《边城》长篇《旧梦》《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及主题情感: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云南歌会不同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赞美之情。 主题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赞美之情。 字音、词义: 字音形:迤yǐ西酬和hè譬喻pì柞zuò木熹xī微龙吟凤哕huì 即物起兴xìng 蹲踞jù 箍ɡū桶 忌讳huì 气氛fēng  词义:即物起兴、向例、面善、引经据典、譬喻、酬和、龙吟凤哕、悠游自在 补充:文中所出现的重点难句及理解和作用的分析点: ⒈文中写了三个场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⒉第①段第②在文中有何作用?领起下文,引出了文章后面的内容。 ⒊第②段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格式:表达方式+写法+内容+情感) 这一段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地唱歌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写出了歌者的从容快乐,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民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⒋第④段“马儿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格式:修辞+表达的内容+修辞的作用) 本句有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云南美景,为“山路漫歌”营造了优美和谐的氛围,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1.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得诗、谚语与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得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得时间与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得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得特点而采用得不同得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得感情,增强保护环境得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得特点而采用得不同得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得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与情感于记叙之中得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诵李白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得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

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4、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就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得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得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得课文《三峡》,就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得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就是云。意思就是说:见过汪洋大海得人,对别处得水就瞧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得彩云,相形之下别处得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得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得壮观景象。 现在得三峡,随着规模巨大得三峡工程得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得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得自然风光外,较著名得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得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二、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得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得三峡就是怎样得一种美丽得风光,并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您怎样得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总结与梳理.doc

8上第四单元复习总结 篇目作者简介及朝代内容、情感、主旨句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重点字、词、句欣 赏点 《与朱元思书》 吴均 (469 —— 520) ,字叔庠,吴兴故鄣( 今浙江安吉 ) 人,南朝粱文学家。思想感情: 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奇特秀丽景色的描写,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 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中心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通假字: 有时见日 见同“现”,显现, 显露。 窥欲忘反 '反 \' 同 \' 返 \' 、返回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 “啭”, 鸟叫声 古今异义: 鸢飞戾天者 古:至 今: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 古:筹划、治理。 今: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重点字:缥(pi ǎo)碍(ài)竞(jìng)泠(líng)嘤(yīng)鸢(yuān) 戾( l ì)轩(xuān)邈( miǎo) 重点词:风烟:指烟雾。俱:都;共色:同样的颜色。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 相当于 \' 光景 \'\'左右\'。独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绝:停。急湍:急流的水;泠泠: 形容水声的清越。好(友好或美丽)鸟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息 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上,在上,犹:好 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缥碧:青白色。 韵:和谐声音。 重点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3.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 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 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2 分) 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薄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汇总鲁教版

XX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汇总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云南的歌会》:对调子即物起兴(xìng)向例迤西譬喻糯米蹲ù(踞)忌huì酬和x?微龙ín(吟)凤huìzu?木林阔绰(hu?)hún(淳)朴土ǎn(坎)ìhuì(忌讳)引经据典悠游自在 《端午的鸭蛋》:ün(腌)鸭蛋门?i(楣)xiàn菜(苋)í(籍)贯náng(囊)萤映雪车ìn(胤)招lái铁xuàn?u于隔h?城huáng(隍)庙熏五毒(xūn)元稹(zhtn)斟酒过瘾 《吆喝》:bōb(饽饽)shúi杆商fàn小b?bíqí卤(lǔ)水húntún(馄)(饨)抽tì(屉)zhàn墨水(蘸)合zh?(辙)押韵奶là(酪)夜xiü(宵)油嘴滑舌糠隔阂随机应变《春酒》:枸qǐì仁米(薏)门ǎn过ǐnh?u谢煨炖(i)家pigù(顾)名思义如法pá(炮)制挑t?(剔tiǎn指甲(舔)发niünhu?号一hǒu(瞅)橄榄(gǎn)(lǎn)一马当先巴结《俗世奇人》:码头发蔫发zhang褒)bü贬三分ōu门一huōlià高(撂)天衣无fang(缝)大名dǐngdǐng(鼎)《绝唱》吴趼iǎn人福橘抓ì(髻)zhng(铮铮)i?鼓(羯)ùn(熨)斗hà(皓)齿削壁千ran(仞)周zü(匝)花ù(坞)gda(疙)(瘩)(煞)shà是奇怪驰骋(htng)霍

然(hu?)急遽(ù)偌大(ru?)引(经)据典悠(游)自在(莫)名其妙新(莺)出谷天衣无(缝)(鸦)雀无声bü(褒)贬分明抑扬顿u?(挫)屏(bǐng)气凝神五脏六腑顾名思义秀而不媚肃然起敬千仞霍然撩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高谈阔论轰然雷动千回百折于我心有戚戚焉第二单元《雪》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博识美艳消逝升腾 《雷电颂》伫立睥睨咆哮波澜污秽犀利劈开稽首虐待荷戟(ǐ)uàn(眷)念鞺鞳(tüngtà)迸(banɡ)射眩(xuàn)目驰骋(híhtnɡ)踌躇(hú)雷tíng(霆)鞺鞺鞳鞳拜手播弄拖;《短文两篇》夸父(uü)皓月hàáng(旸;《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花苞(bü)长瘤(liú);《海燕》胆怯(qia)翡翠(fti)蜿蜒(ün;《雨之歌》天穹qi?ng千山万壑hauǐàn;第三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称(han)模式(;《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丁zhà(肇)中不知所措; u)(hú)雷tíng(霆)鞺鞺鞳鞳拜手播弄拖泥带水 《短文两篇》夸父(uü)皓月hàáng(旸)谷h?ng(姮)娥一撮(uō)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花苞(bü)长瘤(liú)鄙夷(í)千里迢迢(tiá)谨记(ǐn)诞生(dàn)结籽(izǐ)一模一样(ú)闻xiù(嗅) 《海燕》胆怯(qia)翡翠(fti)蜿蜒(ün)(án)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 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精品教案(71页)》

1 消息二则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标题) 主体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 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一、导入新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16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作文教案

八年级作文教案 【训练题目】 以“成长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成长,是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成长的感受,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就像一棵小苗长成大树,有阳光雨露,也有风吹雨打,有欢乐甜美,也有困惑痛苦。要写好这个作文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先审好题,明确题眼是“滋味”,即要把滋味写出来。二、要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苦涩甜蜜的,还是欣喜惊奇的。三、要有典型的材料,从材料中自然生发感受,诉说自己对成长的真切体会。要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生活中,观察出对生活的认识,对成长的感受。你可以议论,表达你对成长的思考;你可以记叙,诉说你的一段成长的故事;你可抒情,抒发你对成长的感受…… 【升格示例】 成长的滋味 成长是大家共同品尝过的一种人生岁月,酸甜苦辣咸,五味皆全,仔细一品,却发现原来还有一番不同的滋味涌上心头,那就是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出生到学会说话,成长总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学会叫妈妈时,母亲那和谐的脸上挂着笑容;当我学会穿衣服,爸爸慈祥的脸上显视出那高兴的样子,然后说:“我的乖女儿长大了,不在需要我为她穿衣服了!”直到捧着那厚厚的字典查阅那生字生词;直到笨手笨脚把那咸不可入口的土豆丝端上饭桌,我都能听到母亲、父亲那带着喜悦的口中说出:“乖女儿,终于长大了。”我,长大了,能让日夜操劳的母亲开心的笑一笑,能让日夜奔波在外,而不能按时吃饭的父亲歇上一歇。母亲的微笑是她的幸福,也是我的幸福,父亲喘息的平缓便是我的成功。于是,我说!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小时候,就不愿喝牛奶,童年的想法是不愿和牛宝宝争一个好妈妈,孩提时,看见别人采摘那漂亮的花,就会心疼,天真的念头是花儿也知道疼痛;自小就不明白天上为什么会掉下小水滴,是不是它哭了,鱼儿为什么总生活在水里,而不被呛死……自小说喜欢揣摩世界上的一切一切,满脑子充满稀奇古怪的问号,于是搂着爸爸的脖子,问一大堆一大堆的为什么,缠着放学回家的小姐姐问那些为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个问题解决了,我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升格导议] 这篇散文的整体构思还是不错的,小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叙写了自己成长的感受。但内容不够充实,结尾也不够简洁有力。为了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在文章开篇之后,用类比的方法讲述成长的快乐,结尾部分应精心设计,力求有一箭三雕之效,既要点题,呼应开头,又要深化文章的中心。 [升格佳作] 成长的滋味 成长是你品、我品、他品的人生岁月,酸甜苦辣,多滋多味,仔细品品,噢,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云南的歌会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沈从文之作。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场面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歌唱的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老师要选出几段精彩的语言片断引导学生赏析品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教具准备: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4、作者简介: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第一、二单元字词复习(板书填空) 01、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02、寒噤jì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抹mǒ杀、抹mā布) 03、瓦砾lì、箱箧qiè 05、肃穆mù、荒谬miù、孤孀shuāng 06、骇hài人听闻、掳lǔ、震悚sǒng、疮疤chuāng bā、诘jié问 07、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颓tuí唐 08、尴尬gān gà 09、伛yǔ、攥zuàn、取缔dì、骷髅kūlóu、滞zhì笨、愧怍zuò 10、唏嘘xīxū、伎俩jìliǎng、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 二、学生朗读全部背诵部分,今日重点在于: 1、《桃花源记》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时间关系,计划让临界生默写后两首) 三、复习《桃花源记》 先全文翻译,其次以概括练习来学习。 一、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滋味好)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鲁教版 )

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鲁教版):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