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力与结合能讲课教案

核力与结合能讲课教案

核力与结合能讲课教案
核力与结合能讲课教案

19.5 核力与结合能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

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 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

学生通过计算回答:两者相差1036倍

问: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036

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五节:核力与结合能(板书) 点评:让学生从熟悉的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比较氦原子核中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的大小,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入核力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1.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板书)

点拨:20世纪初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库仑力是一种电磁力)。在相同的距离上,这两种力的强度差别很大。电磁力大约要比万有引力强1036倍。

基于这两种力的性质,原子核中的质子要靠自身的引力来抗衡相互间的库仑斥力是不可能的。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着一种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问:那么核力有怎样特点呢?

学生:阅读教材核力的特点部分,讨论、总结并回答核力特点:

(1)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

(2)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 m之内。

(3)核力存在于核子之间,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教师总结:除核力外,核物理学家还在原子核内发现了自然界的第四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弱力),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即引起中子转变质子的原因。弱相互作用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强力更短,为10-18m,作用强度则比电磁力小。

点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讲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弱力、强力、电磁力、引力和分别在不同的尺度上发挥作用:

①弱力(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短程力

②强力(强相互作用):在原子核内,强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短程力

③电磁力:电磁力在原子核外,电磁力使电子不脱离原子核而形成原子,使原了结合成分子,使分子结合成液体和固体。→长程力

④引力:引力主要在宏观和宇观尺度上“独领风骚”。是引力使行星绕着恒星转,并且联系着星系团,决定着宇宙的现状。→长程力

学生:阅读课本左边的阅读内容总结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及它们的作用范围。

2.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

教师: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稳定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部分及挂图,思考两个问题: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稳定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但对于

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元素,两者相差越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稳定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点评:提示学生从电磁力和核力的作用范围去考虑。

总结:若质子与中子成对地人工构建原子核,随原子核的增大,核子间的距离增大,核力和电磁力都会减小,但核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当原子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相距较远的质子间的核力不足以平衡它们之间的库仑力,这个原子核就不稳定了;

若只增加中子,中子与其他核子没有库仑斥力,但有相互吸引的核力,所以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所以稳定的重原子核中子数要比质子数多。

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核力的饱和性,若再增大原子核,一些核子间的距离会大到其间恨本没有核力的作用,这时候再增加中子,形成的核也一定是不稳定的。因此只有200多种稳定的原子核长久地留了下来。

3.结合能

由于核子间存在着强大的核力,原子核是一个坚固的集合体。要把原子核拆散成核子,需要克服核力做巨大的功,,或者需要巨大的能量。例如用强大的γ光子照射氘核,可以使它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从实验知道只有当光子能量等于或大于2.22MeV时,这个反应才会发生.

相反的过程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要放出2.22MeV的能量。

这表明要把原子核分开成核子要吸收能量,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要放出能量,这个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

原子核越大,它的结合能越高,因此有意义的是它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点拨:那么如何求原子核的结合能呢?爱因斯坦从相对论得出了物体能量与它的质量的关系,指出了求原子核的结合能的方法。

4.质量亏损

(1)质量亏损

讲述:科学家研究证明在核反应中原子核的总质量并不相等,例如精确计算表明:氘核的质量比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的质量之和要小一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质量亏损只有在核反应中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

让学生回顾质量、能量的定义、单位,向学生指出质量不是能量、能量也不是质量,

质量不能转化能量,能量也不能转化质量,质量只是物体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转变多少的一种量度。

点评:质量亏损与质量与能量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得出错误结论:

①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质量可以转化能量, 能量可以转化质量。

②在核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2)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讲述: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E)和质量(m)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E=mc2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表明:物体所具有的能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由于c2这个数值十分巨大,因而物体的能量是十分可观的。

(3)核反应中由于质量亏损而释放的能量:△E=△m c2

讲述:物体贮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使这样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同样可以得出,物体的能量变化△E与物体的质量变化△m的关系:△E=Δmc2.

单个的质子、中子的质量已经精确测定。用质谱仪或其他仪器测定某种原子核的质量,与同等数量的质子、中子的质量之和相比较,看一看两条途径得到的质量之差,就能推知原子核的结合能。

点评:向学生指出以下几点:

①物体的质量包括静止质量和运动质量,质量亏损指的是静止质量的减少,减少的静止质量转化为和辐射能量有关的运动质量。

②质量亏损并不是这部分质量消失或转变为能量,只是静止质量的减少。

③在核反应中仍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④质量只是物体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转变多少的一种量度。

点拨:师生共同阅读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挂图,指出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最大),这些核最稳定。另一方面如果使较重的核分裂成中等大小的核,或者把较小的核合并成中等大小的核,核子的比结合能都会增加,这样可以释放能量供人使用。

(巩固练习)已知1个质子的质量m p=1.007 277u,1个中子的质量m n=1.008 665u.氦核的质量为4.001 509 u. 这里u表示原子质量单位,1 u=1.660 566×10-27 kg. 由上述数值,计算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氦核时释放的能量。(28.3MeV)

学生:学习课本例题,做巩固练习,加深对质量亏损、原子核的结合能及比结合能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自然界中物体的质量和能量间存在着一定对应关系:E=mc2,可见物质世界贮藏着巨大能量,问题是如何使贮藏的能量释放出来。人类以前利用的是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化学能。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是原子外层电子的得失,这种情况下人类获取的能量可以说属于原子的“皮能”。在核反应时,可以产生较大一些的质量亏损,从而使人类获得了大得多的能量,这里的变化属于原子核的变化,相应的能量称作原子核能。换句话说,即物体贮藏的能量是巨大的。迄今为止,人类所利用的能量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人类在探索中能掌握新的方式,以产生更大的质量亏损,也就必然能够获得更为可观的能量,这对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四)作业:1、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的概念;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区别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2、完成课本后面的练习1、2、

3、4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1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理解意境,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欣赏一下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作品】 (1)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2)写作背景。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人士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被梁武帝免职后,他在《与顾章书》中就曾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到石门隐居的想法。所以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2.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学习朗读技巧,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4.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参照课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精品课件】展示 检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强调。 (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窥谷忘反:“反”同“返”。 (2)实词 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互相轩邈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 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 (3)虚词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大约,表概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表示肯定判断,乃,是。 (4)词类活用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轩,高。邈,远。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散净。 (5)一词多义 上:①负势竞上(向上)②横柯上蔽(在上面) 绝:①天下独绝(唯一)②猿则百叫无绝(不间断)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学生翻译课文。 三、课堂总结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先总写山奇水异;再略写异水——流势缓慢处澄澈、透明,流势湍急处惊心动魄;再详写奇山——颜色上看苍翠而生寒意,气势上看争高直指,声音上

高中物理最新-核力与结合能教案 精品

核力与结合能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 (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第五节核力与结合能 (一)引入新课 提问1: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两者相差1186倍) 提问2: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186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提示:20世纪初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库仑力是一种电磁力)。在相同的距离上,这两种力的强度差别很大。电磁力大约要比万有引力强1186倍。 基于这两种力的性质,原子核中的质子要靠自身的引力来抗衡相互间的库仑斥力是不可能的。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着一种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提问1:那么核力有怎样特点呢? (1)核力特点: 第一、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 第二、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 m之内。 第三、核力存在于核子之间,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总结:除核力外,核物理学家还在原子核内发现了自然界的第四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弱力),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即引起中子转变质子的原因。弱相互作用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强力更短,为10-18m,作用强度则比电磁力小。 (2)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作者:吴卫兵 推荐【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示例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品味文章之美。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与朱元思书》,知道这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小品文,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许多描写山水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句?(学生说出诗句后,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特选刚才没发言的同学作检测):请用你积累的诗文原句来回答: (多媒体展示) 1、大气磅礴的洞庭湖:。 2、气势雄伟的泰山:。

3、庐山的瀑布:。 4、西湖有早春:。 5、壮美的三峡:。 6、奇丽的大漠:。 现在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吴均带给我们的富春江独特的风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打开书本。 二、朗读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 (一)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学生听读前先给范读的同学提一些朗读的建议,教师可穿插朗读提示。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 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 注意重音。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重音应落在" 箭

【物理】19.5《核力与结合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人教版] 第十九章原子核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 19.5 核力与结合能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 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 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 学生通过计算回答:两者相差1036倍 问: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036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五节:核力与结合能(板书)点评:让学生从熟悉的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比较氦原子核中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的大小,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入核力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1.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板书) 点拨:20世纪初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库仑力是一种电磁力)。在相同的距离上,这两种力的强度差别很大。电磁力大约要比万有引力强1036倍。 基于这两种力的性质,原子核中的质子要靠自身的引力来抗衡相互间的库仑斥力是不可能的。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着一种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问:那么核力有怎样特点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4、能力方面: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见(xiàn)日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1)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总──分异水奇山 (2)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

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5 19.5核力与结合能(教案)

第十九章原子核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 19.5 核力与结合能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 3.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本文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图片,教师做下面的介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听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注意他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听读完后给

新教材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核力与结合能

3.核力与结合能 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与核力的特点,了解结合能、比结合能和质量亏损的基本观念和相关实验。2.[科学思维]理解核力是短程力,掌握比结合能和质量亏损,能用质能方程进行计算,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教材上的科学推理,掌握其实质,培养科学推理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习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培养学习、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责任。 阅读本节教材,回答第115页“问题”并梳理必要的知识点。 教材P115“问题”提示:原子核内核子之间存在一种很强的相互作用,叫强相互作用,克服质子间的斥力,把质子紧紧地束缚在一起。 一、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强相互作用 (1)定义:原子核中的核子之间存在一种很强的相互作用,即存在一种核力,它使得核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原子核,这种作用称为强相互作用。 (2)特点: ①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②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 m。 2.弱相互作用 (1)定义:在某些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还有另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称为弱相互作用。 (2)也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只有10-18m。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说明:强相互作用是短程力,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作用,也叫核力的饱和性。 二、结合能和质量亏损 1.结合能 原子核是核子凭借核力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要把它们分开,也需要能量,这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 2.比结合能 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作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比结

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最稳定。 3.质能方程 物体的能量与它们质量的关系是:E=mc2。 4.质量亏损 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的现象。 注意:原子核的核子结合成原子核释放的能量与把它们分开需要的能量相等。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库仑力大。(×) (2)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 (3)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4)质能方程E=mc2表明了质量与能量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2.(多选)对核力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核子之间均存在核力 B.每个核子只跟邻近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 C.核力只存在于质子之间 D.核力只发生在相距1.5×10-15 m的核子之间,大于0.8×10-15 m为吸引力,而小于0.8×10-15 m为斥力 BD[由核力的特点知道,只有相距1.5×10-15 m之内的核子之间存在核力,核力发生在核子之间,B、D正确。] 3.(多选)下列关于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能量 B.原子核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能量 C.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因此它的结合能也一定越大 D.重核与中等质量原子核相比较,重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都大 AB[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要放出能量,原子核拆解成核子要吸收能量,A、B正确;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但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其结合能不一定大,例如中等质量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比重核大,但由于核子数比重核少,其结合能比重核反而小,C、D错误。]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 核力的性质 如图所示是稳定核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 实线为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的情况,而实际上稳定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关系是另一条线。(其中Z表示质子数,N表示中子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观景赏物,揽胜探美 3.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 【学习难点】 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理解作者于写景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 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讲读法;诵读法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欣赏南朝梁代骈文家吴均所写美文,他以其独特的视角、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凝练精湛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雄奇秀丽的画卷。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1.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质疑释疑。 2.先体会文章情感和内容特点,确定并标注语段内不同句子的情感语调、节奏停顿、语速快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组合,自选方式(如一人演读,男女生两人分读,三人接读,四人齐读)。过会儿开展小组比赛。 展示: 1.齐读生字词。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教师示范朗读第一节;然后出示朗读这一节的说明: 投影: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语调高昂,一字一顿。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语调舒缓,欣喜的情感;“荡”“东”“西”适当拖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句语速较快,第二句速度放慢,“水”字拖音,最后一句中的“独”“绝”读得简短铿锵有力。 本小节总体语调变化过程:高昂——舒缓——铿锵有力 学生朗读其他小节,教师点评读得是否到位,并加以指导: 第二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前两句语调较高,后两句语调轻,语速缓,读出赞叹情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语调突然高昂,“箭”“奔”重读。 第三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前两句语调平顺,语速中等;第三句语调升高,语速加快,第四句语速减慢,其中“上”字要拖音,“互相”“轩”“邈”三者后要有拖音;第五句与第三句同;第六句“千百”语速减缓,拖音,“成峰”一字一顿,铿锵有力。这六句朗读变化过程:语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前五句语速较快,一气呵成;“猿则百叫无绝”一句“猿”突然有较长的停顿,其后五字一字一顿,语速缓慢。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厌弃名利”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获得美的享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文本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妙山趣水引发了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他共赏山水。(板书课题)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涵泳来全面感受这三美的和谐统一。 二、初读,感受文本之美 1.听读 要求:认真聆听范读,注意字音、重读、停顿。 2.仿读 要求:同学们模仿范读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确定语速。提示:应读慢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文言的味道,慢一些才能品味出文中的意境。 3.指导读 ①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根据对文中内容的初步理解,“甚箭”“若奔”是此时此景的特点,其中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②注意节拍。文章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朗读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兼以六言,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本文句

式整齐、音韵和谐,要读出跌宕舒婉的韵致来。 4.指名读,把握重音、节奏。通过朗读,我们似乎徜徉在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中。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学习。 三、品读,赏析文本之美 (一)赏意境之美 1.思考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景致的特征?为什么?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2.讨论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奇”和“异”的? 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这句中的“烟”,并非日常生活中的烟火,而是指薄而淡的雾。正是在这薄而淡的雾气笼罩下,远山与天的颜色才是统一的,这样就给人一种天宇之间一片澄澈明净的感觉,构成一种极静的意境。 (参考范例从字、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3.交流 学生根据要求交流学习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总结、板书。 (参考: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见底”,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流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从侧面烘托了江水的明净和清澈。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以至于“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空万里,山中却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从题目看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 景小品文,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是一篇写景美文。文章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骈散相间,艺术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读中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读出本文生动形象、 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并背诵。 2、能力训练:调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拓延本文的意境,品味 作者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 【教学建议】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阅读此文令人悠然神往,仿佛也置身于其中领略山水之美。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读 中感受美,通过读去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要做好读的指导。其次,就是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意境美

及作者写景的心境与写作特色。至于文中的难点讲清字面意思即可,不必刻意求深。 本文可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一、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 (学生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 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 读)(仿例朗读)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 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

【教学设计】《 核力与结合能》(人教版)

《核力与结合能》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基础上,探究是什么作用使得质子和中子可以有机地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为此,教材首先安排了“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1节的知识,同时突出

科学家的大胆“猜想”在研究中的作用。再利用核力的性质解释“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时,首先注意读懂教科书图19.5-2所揭示的稳定核中核子的组成情况,再结合核力和电磁里的共同作用,借鉴经典的动力学理论,寻求稳定原子核中核子按不同比例组成的原因。从力的角度认识了原子核后,“结合能”的教学实际上是从能量的角度再次认识原子核,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教学,是本节的难点,也是重点,注意结合教科书的例题和教科书图19.5-3讲清楚其物理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 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

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 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 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

《与朱元思书》 二、解读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 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核力与结合能教案

14.5核力与结合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四种相互作用,知道核力的特点。 2.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及质量亏损,并能应用质能方程进行计算。 3.能简单解释轻核和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核力的特点 2.理解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比例问题 3.质量亏损的计算,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理解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5m , 只相当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与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是很大,万有引力太小,只有库仑力的10-36。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五节:核力与结合能 二、授新 1.核力与四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1)核力的特点: ①核力是四种相互作用中的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得多。 ②核力是短程力。约在量级时起作用,距离大于0.8×10-15m时为力, 距离为10×10-15m时核力几乎,距离小于0.8×10-15m时为力,因此核子不会融合在一起。 ③核力具有饱和性。每个核子只跟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之为核力的饱和性。 ④核力具有电荷无关性。对给定的相对运动状态,核力与核子无关。 (2)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发生β衰变的原因,即引起中子→质子转变 的原因。弱相互作用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强力更短,为,作 用强度比电磁力。 2.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比例 轻核(原子序数小于20)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大致相等;对轻核 而言,核子数量相对较小,核子间距处于核力作用范围之内,由于 核力远大于电磁力,即使质子和中子成对出现,强大的核力也可以 将核子紧紧地束缚在原子核的范围之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图片欣赏,见课件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富春山居图》 师介绍: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从标题看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二)、初步感知: 1、听朗读全文。(音频播放) (1)注意字音并标注 (2)注意朗读节奏,尝试划分 师明确(屏幕展示): (1)字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夹(jiā)岸轩邈(miǎo) 转(zhuàn)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 窥(kuī)柯(kē)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