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一、选择题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下列属于《齐民要术》主要内容的有 ( ) ④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风土人情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一位同学去玉林市中医院看病,医生看了他的气色、听了他的声音、问了他的病情、把了他的脉搏。这种看病方法最早被总结出来是在 ( )

4.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 )

A .祖冲之

B .蔡伦

C .张仲景

D .贾思勰

5.下列著作由北朝人撰写的是 ( ) ①《缀术》 ②《水经注》 ③《齐民要术》④《神灭论》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6.“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 .张衡 C .张仲景 D .贾思勰

7. 欣赏自然风光、游历山川河流,能陶冶情操。暑假小明一家准备游历长江三峡,出发前小明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 ( )

8.详细介绍我国境内1,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统、历史等内容,寓历史、地理、文学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是 )

A. 《禹贡地域图》

B. 《水经注》

C. 《梦溪笔谈》

D. 《徐霞客游记

9. 贾思勰与下列哪组人物是同一类 ( )

A. 孔子、荀子

B. 张衡、华佗

C. 管仲、商鞅

D. 屈原、贾谊

10.《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 ( )

A. 因地种植

B. 适时耕作

C. 注重兴修水利

D. 讲究耕作方法

11.《水经注》的作者是

A. 裴秀

B. 郦道元

C. 祖冲之

D. 刘徽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包括 ( )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⑤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⑥黄河流域的几次统一

A .

B .

C .

D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⑤⑥

D. ③④⑤

13.下面关于《齐民要术》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A. 介绍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B.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C. 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D. 总结我国南方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14.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是()

A. 估算

B. 直接丈量

C. 用算术的方法

D. 割圆术

15.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主要品质是()

①实践②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③乐于向他人求教④持之以恒,潜心学习和研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并回答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请回答:

(1)上述这段话出自哪本书?谁写的?

(2)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部书有什么价值?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书法成为一门专门艺术开始于()

A. 秦朝

B. 西汉末年

C. 东汉末年

D. 三国时期

2.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述准确的是()

A. 体现田园诗意境

B. 佛教盛行的结果

C. 仅限于雕刻艺术

D. 不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3.东晋一位画家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即眼睛最能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画人物的关键在于画眼睛。这位画家是()

A. 顾恺之

B. 曹不兴

C. 钟繇

D. 王献之

4.范缜编著《神灭论》一书,主要是针对当时()

A. 佛教盛行

B. 皇帝需要

C. 道教发展

D. 国家分裂

5.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娇若惊龙”的艺术是()

A.东汉的“蔡侯纸”

B.王羲之的书法

C.东晋的人物画

D.莫高窟的飞天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异彩纷呈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家的局部统一②各民族的大融合③经济的繁荣与发展④中外文化的交流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7.下列关于石窟艺术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 北朝时大规模开凿

B. 为了宣传佛教

C. 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D. 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

8.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A B C D

9. 北朝统治者令人在很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凿佛像,其目的是()

A. 宣传佛教

B. 弘扬艺术

C. 营造旅游景点

D. 发展雕塑

10. 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右图所示名画,

经专家组鉴定,这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真迹的局部

图,是顾恺之依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而作。它是

()

A.《步辇图》

B.《洛神赋图》

C.《天王送子图》

D.《清明上河图》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背景不包括()

A. 社会动荡不安

B. 人们生活在苦难中

C. 统治者大力支持

D. 大家能摆脱痛苦

12.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A.张旭 B.颜真卿 C.柳公权 D.王羲之

13.如果你要游览龙门石窟,应该到()

A. 山西大同

B. 河南洛阳

C. 山东济南

D. 甘肃敦煌

14.右图佛像开凿于北魏时期,其服装具有印度的风格,它如今坐落在()

A. 敦煌莫高窟

B. 龙门石窟

C. 云冈石窟

D. 麦积山石窟

15.我国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是在()

A. 秦朝

B. 西汉

C. 魏晋

D. 东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0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民族融合。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内容: 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 由于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从485年开始,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土地的农民需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大地主的利益。实行这一措施的结果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话、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体阐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1.知道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旅行者号”机车的史实,理解蒸汽机的改进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了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史实,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2.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培养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点 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的“威力”何在?让我们掀开这历史重要的一页——《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教师:17世纪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那么工业革命的进行还需要什么条件? 史料1如图。 教师: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 教师归纳: 史料2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教师: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海外市场的扩大。 教师: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随着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先改进技术的是哪一生产部门?其中提高织布速度的发明是什么? 学生: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教师:织布速度的提高使得纱线供不应求,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进纺纱技术,在此情况下出现的新发明是什么? 学生: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教师: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后来,其他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教师: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 思考:想一想当时我们国家的社会状况,假如珍妮机在当时的中国发明,情况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有两种可能:即可能是昙花一现,也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充分利用,但绝对不可能像当时英国人发明珍妮机那样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促使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和使用机器,带来了一场生产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能为新事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水分。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业,这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师:以前人们在进行生产时采用的主要动力是水力、风力、人力等,这些动力都存在明显缺陷,如风力,它不稳定,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有、有时没有。这种状况终于在200多年前被一个叫瓦特的人改变了,原因是他改良了蒸汽机。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教师:投影出示瓦特与他改进的蒸汽机的图片,请学生讲述瓦特与改进蒸汽机的故事。 (学生可自由发挥,重在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毅力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师: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有何价值? 学生: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工厂的发展。 教师: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教师:瓦特改进蒸汽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应运而生,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后,生产效率获得飞速发展,在交通工具的革新上有哪些成就?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一目。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初三课题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主张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测评“你能概括出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吗”,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教材中的材料题,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学会比较历史现象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关于启蒙运动的图片,举办图片展,学会搜集历史图片并举办展览的方法,初步学会从 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启蒙运动的影响,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几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 解放思想,以求更大发展。 重点启蒙运动 难点思想解放运动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关键培养学生从一般现象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一、主动参与启发诱导 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史上,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从整体感知启蒙思想的历史背景,增强感性认识。展示思想家的照 片 学生从插图中获得 历史信息4分钟 二、自主尝试点拨授法 (一)冲出思想的牢笼 1、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2、思想解放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总 结归纳,回答问题。 学生结合相关资 料,运用已知,调 动感官5钟 (二)理性的追求 1、介绍启蒙思想运动的背景。 2、什么是理性主义?如何区分理性主 义和感性主义? 3、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思 想,如何进行评价? 4、思想启蒙运动对19世纪以后的亚 洲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补充相应的资料 着重讲清概念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 上感悟 学生看书回答三个 思想家的各自的思 想特点 补充资料 从现象看本质 对教材做进一步 的阐释。发展学生 的智力 引导学生对教材 材料题进行思考, 加深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思 想解放同社会进 步之间的关系 10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课程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养成。 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 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1. 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实生活中,民族间友好交往的事实对学生的影响较深。 2.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材处理 1. 将课文中的第一目(楷体字部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列为学习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上历史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示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图片)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小两组竞相回答,)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能看图说出西晋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学习试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具体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在结合课后收集的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加深对这一时代民族大融合特征的理解;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教师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史实,培养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魏晋南北朝的前面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它的后面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但他绝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低谷。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提问:①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②有哪些边疆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 ③这些少数民族最初生活在什么地方?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什么地方?(课件演示)这些是什么人居住的地方? ④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同,那么他们和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区别吗? ⑤有着这么多的不同,他们还能和平相处吗?尤其是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甚至把他们掠买为奴隶。更加剧了民族矛盾。 ⑥如果不能和平相处的话,怎么办?如果有矛盾的话,怎么解决呢?(由学生讨论,得到答案) 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做十六国时期。十六国在中原大地上象走马灯似的来去匆匆的过客。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最终结束了十六国时代的是公元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北魏实现了前秦以后的又一次统一,前秦保持北方的统一不到10年,北魏的历史,远比前秦威武壮观,意义也极为深远,引得多年来人民探寻鲜卑族的历史渊源(讲述鲜卑族拓跋部的发展史)

七年级历史上:第22课_北方的民族汇聚_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班级:姓名:小组:编号: 审批人: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2.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预习检测】 请看课文第113页“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下列1-2题: 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数民族? 2.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方面呈现出什么趋势?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114-115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民族?为什么?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历史背景 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 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 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②汉化措施 措施改穿_________; 学习_________; 采用_________; 与汉人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上册 姓名:赵晋单位:滕州市北辛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以“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本课实际上只讲了四个问题:即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因此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核心部份。 二、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像、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等,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动画视频片段~阿拉伯青年阿拉丁带着美丽的公主乘魔毯遨游文明古国的,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屏幕显示:亚非欧古代各大文明发源地)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亚洲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中国 设计意图:是增强学生对文明古国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进行铺垫。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金字塔的国度” 教师:(屏幕显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请同学们猜一猜建筑物是哪个国家的文明标志?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屏幕显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屏幕显示:《古代埃及》图)教师讲解 1.地理位置──非洲尼罗河畔(地利、天时加人和-社会发展-建立国家。) 教师:尼罗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再加上古埃及人民的努力,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奴隶制小国。2.出现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500年) 教师:这些小国与小国之间不停的争斗、兼并,逐渐在统一。何时统一的?首都设在哪里? 3.初步统一(公元前3000年孟斐斯) (屏幕显示:金字塔)这就是古代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金字塔,金字塔是做什么的?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金字塔。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他的外形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字塔。介绍金字塔:高146.5米,塔基各边长230米,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尼罗河下游散布着八十多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与国王哈佛拉的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一起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教案

第22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以及这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表格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等归纳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揭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一战”的根源,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线索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形成崇尚科学、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分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表现,掌握“一战”爆发的根源力。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教学难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世界殖民体系的概况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表格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由于各国对新技术的态度不同,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各国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实力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的斗争中矛盾异常尖锐,最终形成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新课导学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两国经济发

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2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历史 适用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学会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理念及方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论从史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活动采取分析讨论、探究等形式。 教材处理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练习-新人教版

第20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练习 (课堂)(2015·江苏苏州)17. 下列关于右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③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课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为伦敦电力供应公司1894年发行的货物表,上面登有家电的信息

材料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飞跃。1870—1900年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多,交通运输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材料三:1901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10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美、德等国的大钢铁厂雇佣工人一般多达数千人乃至万余人。美孚石油公司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1)从材料一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3分)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政治方面的影响。(1分) 知识梳理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③交通工具: 和,被誉为“”。 选择题 ()1.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文中“另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应指 A.珍妮机的发明 B.火车机车的发明C.电力的广泛应用 D.飞机的发明 ()2.以电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原子时代” ()3.因1885年成功试制汽车而被称为“汽车之父”的是 A.瓦特 B.史蒂芬孙 C.爱迪生D.卡尔·本茨 ()4.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在交通工具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交通工具中属于美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就是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5.今年上半年,利比亚动乱升级和中东局势紧张,推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石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之一源于哪项科技发明。 A.计算机B.内燃机 C.发电机D.蒸汽机 ()6.“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这句话中的“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爱迪生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知识点分析 新人教版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能力提升 知识讲解1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对神学的冲击,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不少缘于自然科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严重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例1.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向了一条创新之路,并最终提出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根本性变革。他就是() A.达尔文 B.贝多芬 C.爱因斯坦 D.爱迪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阅读分析题干,找到有效信息“物理学的相对论”,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 答案:C 知识讲解2 近代科学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自然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这是近代科学革命成功的根本的原因。 二是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才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三是科学家的个人因素,没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辛勤忘我的实践探求,科技的进步是难以实现的。 例2.启蒙运动是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人们比较普遍地接受的思想观念是( A ) ①民主②自由③平等④平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进行了宣传。但这一时期没有涉及到“平均”的主张。 答案:B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以及人们对东方“遍地”黄金的渴求,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首先开始海上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在这之后欧洲的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和法国加入了这一探险行列,纷纷踏上了海外探险的道路,这一个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而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逐步发展,进行海洋探险的国家对新发现的大陆和其他大陆进行了殖民扩张,其中英国最为显著,该国先是抢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位置,之后又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先后在与荷兰、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虽已经是世界的霸主了,但英国人仍然没有满足要发展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工业革命概念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它是一场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它首先是生产力内部的革命,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标导学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阅读教材,简述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

九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22课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22课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1.对于马克思“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占有统治地位 B.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占有,在精神上不占有统治地位 C.统治阶级在物质上不占有,在精神上占有统治地位

D.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占有统治地位 2.吴丽同学通过淘宝网购买了一本图书(下图)。在该书的目录中她不可能看到的条目是() A.文艺复兴的开拓者但丁 B.戏剧莎士比亚 C.多才多艺的巨匠达•芬奇 D.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 3.某校在“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中,准备了以下素材。其中不符合主题的是() 4.马小虎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如下知识卡片。如果要将卡片补充完整,应选择() 姓名:_____________

简介: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主张: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②社会契约论 作用: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深刻影响 A.但丁B.卢梭C.孔德D.洛克 5.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下列观点符合他思想的是() A.生物进化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D.君主专制 6.下面关于启蒙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 B.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C.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D.启蒙运动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7.李华同学在复习课上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你认为这个主题的名称应该定为() A.资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改革 C.民族统一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8.19世纪的自由主义被认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最重要的追求。下列属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是() A.伏尔泰和卢梭B.马克思和恩格斯 C.彼特拉克和薄伽丘D.孔德和边沁 9.将下列各题中的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后练习第四十八篇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 族汇聚课后练习第四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选项中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游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答案】:

?第3题【单选题】 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一本书记载了文成公主入藏、元昊建立西夏、张骞通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这些史实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明清时期 B、隋唐时期宋元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宋元时期隋唐时期夏商周时期明清时期 D、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溢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内容有关的是( ) A、北魏迁都洛阳 B、北魏改用汉姓 C、北魏改穿汉服

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