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的循环课堂练习

氮的循环课堂练习

氮的循环课堂练习
氮的循环课堂练习

氮的循环(上)

班级组别姓名_____等级【课题】氮的循环(上)

【目标要求】1、掌握氮气、氮氧化物和氨气的主要性质及应用和它们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以高度的热情全力以赴,体验学习的快乐

【使用说明】利用一节课完成学案,下课收齐。下节课修改15分钟,针对存在问题重点讨论10分钟,师生探究、学生展示15分钟,巩固落实5分钟

【基础知识复习】

一、氮气及氮的固定

1、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

气能与________ 、_______等物质反应,反应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氮的固定是指的方法,氮的固定主要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自然固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和,

人工固氮包括和

练习1、起氮的固定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A .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B .NO与O2反应生成NO2

C .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D. NH3与NO2作用生成N2

二、氮的氧化物

1、NO是色气体,溶于水,毒,常温下NO可与氧气反应

2、NO2是色有气味的气体,溶于水,毒,可与水反应,

3、列举含N的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列三点)

练习2、为什么说“下一次雷雨相当于施一次肥”?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将盛有24mLNO2、3mLO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

气体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

三、氨气

1、物理性质:色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且能

快速溶解,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体积氨气。

喷泉实验装置见右图

(1)引发喷泉的操作:

⑵用集满氨气的烧瓶做喷泉实验(盛有水的烧杯里事先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其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4、在进行喷泉实验时,烧瓶中充满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会看到烧瓶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整个烧瓶。则a和b不可能是()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H3+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饱和氨水中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共六种微粒,存在的平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3种。

(2)与酸反应:NH3+HCl (现象是)NH3+H2SO4(有无白烟产生?______)

(3)还原性:NH3 + O2(用于制备生产硝酸所需要的NO)

(4)过量氨水与Al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氨气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理(用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制取装置:固固加热型制气装置(如下图),与制相同。

③收集氨气的方法是

收集满氨气后,取下试管,应在导管口堵一团蘸有稀硫酸的棉花,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干燥:常用干燥氨气,能否用浓硫酸、五氧化二磷、无水氯化钙干燥氨气?

_____

⑤检验氨气的方法是:

(2)工业制法: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合作探究、讨论展示】

1、标准状况下,喷泉实验结束后,液体充满烧瓶,此时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结

果保留两位小数);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发现液体未充满烧瓶,则对溶液的浓度是否有影响?

2、实验室通常向氢氧化钠固体中滴加浓氨水快速制氨气,此法制取氨气的原理是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练习6、标准状况下,用NO2 做喷泉实验,结束后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用等物质的量的NO2 和O2做喷泉实验呢?

【能力提升】

1、在下列变化①大气固氮②硝酸银分解③实验室制取氨气中,按氮元素被氧化、被还原、既

不被氧化又不被还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

2、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有像食盐一样的咸味,常被误食引起中毒。已知氢碘

酸(HI)与NaNO2反应生成碘单质和一氧化氮气体

(1)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

(2)根据上述反应,可以用试纸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来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

可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碘化钾淀粉试纸,③淀粉,④白糖,⑤食醋,⑥白酒。进行实验时,必须选用的物质有。

3、无色气体甲可能含有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mL甲气体经过下图实

验的处理,

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体积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氨气跟氧化铜反应可制取氮气:2NH3 + 3CuO△ 3Cu + 3H2O + N2,纯氮气跟镁在

高温下反应可制得氮化镁,但氮化镁遇水即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

(1)下面是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提出的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几种方案:

A.硫酸铵固体与消石灰共热

B.浓氨水逐滴加到新制的生石灰中

C.在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化合

D.加热分解氯化铵固体

你认为其中较简便易行的方案有____________(填字母);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设计的制备氮化镁的方案有以下两个。分别见实验方案的装置如图1、2所示(夹持及加热仪器没有画出),且在实验前系统内的空气均已排除。

①该实验完成后,能否得到纯净的氮化镁________(填"能"或"不能");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已知:6NH3 + 3Mg 高温3Mg(NH2)2 + 3H2↑

①该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下列环境问题与二氧化氮的排放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光化学烟雾③臭氧空洞④温室效应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氨水和液氨不同,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

B.区别某红棕色气体是二氧化氮还是溴蒸气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gNO3溶液

C.1mol/L的氨水中,NH3·H2O、NH3、NH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是1mol/L

D.氨的催化氧化是氮的固定

3、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学案答案

【基础知识复习】

一、氮气及氮的固定

1、不活泼 氧气、氢气 N 2+O 2 2NO N 2+3H 2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 3

2、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通过闪电等的高能固氮 生物固氮 工业合成氨、仿生固氮

练习1、C

二 、氮的氧化物

1、 无 难 有

2、 红棕 刺激性 易 有

3、①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②氮氧化物形成酸雨 ③水体中过量的氮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练习2、N 2+O 2 2NO 2NO+O 2=2NO 2 3NO 2+H 2O =2HNO 3 +NO

练习3、NO 4mL

三、氨气

1、物理性质:无 刺激性 小 极易 700

⑴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⑵烧杯里的水沿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练习4、A

2、化学性质

(1)NH 3+H 2O

NH 3·H 2O

NH 3、H 2O 、NH 3·H 2O 、NH 4+、OHˉ、H + 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

(2)NH 3+HCl =NH 4Cl 产生白烟

2NH 3+H 2SO 4=(NH 4)2SO 4 无 (3)4NH 3 +5O 2 4NO+6H 2O (4)3NH 3·H 2O+Al 3+=Al(OH)3↓+3NH 4+

3、氨气的制法

(1)①Ca(OH)2+2 NH 4Cl

△ CaCl 2 +2NH 3↑+ 2H 2O

②O 2

③向下排空气法 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放电 放电

高温 催化剂

④碱石灰否

⑤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盛有待检验气体的试管口,试纸变蓝,证明气体是氨气

(2)N2+3H2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3

合作探究:

1、0.045mol/L 否

2、①NaOH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使氨的溶解度减小而放出;②NaOH吸水,促

进氨放出;③NaOH电离出的OHˉ增大了氨水中的OHˉ浓度,促使平衡NH3+H2O NH3·H2O NH4++ OHˉ左移,导致氨放出

练习5:0.045mol/L 0.034mol/L

能力提升:

1、A

2、⑴NaNO2 HI ⑵②⑤

3、NH3、CO2、NO 20 mL、48 mL、32 mL

4、[解析]主要考查完成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1)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必须具备操作简单、试剂易得等特点。氮气与氢气化合要求在高温、高压、并有催化剂存在下才能进行,显然不能用在实验室中;加热氯化铵固体生成HCl、NH3混合气体,冷却后两种气体极易化合成氯化铵,所以此法也不宜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答案:A、B

(NH4)2SO4 + Ca(OH)2CaSO4 + 2NH3↑+ 2H2O,

2NH3·H2O + CaO Ca(OH)2 + 2NH3↑+ H2O

(2)氮化镁遇水极易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从这一角度出发去比较两个方案中的实验装置,可发现方案二的装置的未端接有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可避免生

成的氮化镁遇水反应。

答案:

方案一:①不能得到纯净的氮化镁;由于在F装置后缺少一个干燥装置,部分氮化镁将

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导致产品不纯。

②做安全瓶,防止装置D中的水倒吸。

方案二:①由于与镁粉反应的氮气中混有氨气,且氨气也可与镁粉反应,造成产品不

纯。

②可将装置D换成一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并在装置C与装置D之间加一安全

瓶。或在装置C与装置D之间按顺序加入安全瓶和装有水的洗气瓶。

当堂检测:1、①②2、D 3、AC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化学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6分) 一、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6分) 1.下列有关试剂保存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保存FeCl3溶液时需加入少量Fe粉 B. Na可保存在煤油中 C. NaOH固体需要密封保存 D. 新制氯水需要避光保存 2.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Ag+、Cl-、CO32— B. Na+、Mg2+、Cl-、SO42— C. Fe3+、K+、SO42—、OH- D. Fe2+、H+、SO42-、NO3— 3.配制100 mL 1 mol/L的NaCl溶液时,下列做法不正确 ...的是 A. 选择容积100 mL的容量瓶 B. 在容量瓶中溶解NaCl固体 C. 转移NaCl溶液时用玻璃棒引流 D. 定容时向容量瓶中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4.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加热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B. 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SO2气体 C. 用双氧水除去Fe2(SO4)3溶液中的少量FeSO4 D. 用BaCl2溶液除去NaCl溶液中的K2SO4 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与物质性质对应关系的说法中,错误 ..的是 A. Na2CO3溶液遇酚酞变红,说明Na2CO3溶液呈碱性 B. NO遇空气变为红棕色,说明NO具有还原性 C. Cl2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Cl2具有漂白性 D. 新制的Fe(OH)2遇氧气最终变为红褐色,说明Fe(OH)2具有还原性 6.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Na+、H+、HCO3-、NO3- B. Mg2+、OH-、SO42-、NO3- C. K+、Fe3+、SO42-、NO3- D. Na+、H+、Cl-、OH- 7.下列关于Na2CO3和NaHCO3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均属于盐 B. 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C. 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杂质 D. 物质的量相同的两种固体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Na2CO3产生的二氧化碳多 8.下列物质的用途或者制备中所涉及到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氮的循环教案及习题设计

————————————————————————————————作者:————————————————————————————————日期: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课前学案【旧知回顾】 元素的游离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的化合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预习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总结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状态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氮气 1、 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稳 定结构,要破坏这种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 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 2、氮的 自然 通过豆科作物的________把空 高能固氮 人工 化学固氮:反应的方程式仿生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1-3-2 氮的循环解读

高一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 政和一中高一化学备课组陈童芬 【教材分析与教法说明】 1.知识背景与脉络 本节教材是以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为背景,引发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让学生带着“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什么意义?”等质疑进入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学习,并以氮循环中N2、NO 、NO2、 HNO3、 NH3、铵盐等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核心知识,同时联系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教材采用了“从自然界→化学→社会→实验室→社会生活”教学脉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为今后构建重要的元素及物质的知识网络奠定重要基础。 2. 3.教学方法:交流研讨法、观察思考法、实验引导法、归纳法。 4.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氮的固定 第2课时氨铵盐 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应用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及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对策】 教学重点是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对策是联系自然界“闪电”等现象,结合课堂实验探究,导出氮循环中重要的物质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与对策】 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对策是通过复习前面教材第2章学过的氧化还原概念及反应特征,分析硝酸在反应过程氮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作为突破口解决难点。【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相应教学媒体、课件; 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 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课时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氮的固定 【教学过程设计】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2014高三鲁科版化学一轮复习精品练习10-氮的循环解读

第10讲 氮的循环 基础热身 1.下列叙述与氮元素的循环无关的是( ) A .工业合成氨的过程是固氮的过程 B .自然界中,氨是动物体特别是蛋白质腐败后的产物 C .为防止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腐烂,常用氮气做保护气 D .电闪雷鸣的雨天,N 2与O 2会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 2.科学家预测,氨有望取代氢能,成为重要的新一代绿色能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液氨作为清洁能源的反应原理是4NH 3+5O 2=====催化剂 △ 4NO +6H 2O B .液氨具有腐蚀性和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液氨泄漏 C .氨气比空气轻,标准状况下密度约为0.76 g·L -1 D .氨气与氢气相比,优点在于氨气不容易发生爆炸,使用时更安全 3.[2012·莱芜模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凡是铵盐均能与苛性钠共热产生氨气 B .向铜粉中加入稀硫酸,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 3)2 固体,铜粉溶解 C .将二氧化硫通入溴水,溴水褪色后加热不能恢复原色 D .普通玻璃是由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制成的,其熔点很高 4.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下列关于新制的氨水、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的粒子种类、数目相同 B .“两水”都有刺激性气味,都能漂白有机色素 C .“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D .“两水”放置时间较久后都会因为相同的原理而变质 5.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 .NO 2通入FeSO 4溶液中 B .CO 2通入CaCl 2溶液中 C .NH 3通入AgNO 3溶液中 D .SO 2通入Ba(NO 3)2溶液中 能力提升 6.[2012·东北六校联考] 向21.6 g Fe 粉和Cu 粉的混合物中加入1 L 1 mol/L HNO 3,充分反应,放出NO 气体且金属有剩余。则反应后溶液中c (NO -3)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 A .0.45 mol/L B .0.6 mol/L C .0.75 mol/L D .0.9 mol/L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环境水利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环境水利学 形成性考核册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分校班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制

使用说明 本考核册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环境水利学”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依据,与《环境水利学》教材(许士国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配套使用。 形成性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和调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反馈学习信息,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保证。 “环境水利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水利的发展过程,认识水环境干扰与变化的规律,掌握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评价方法,了解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课程主要包括:环境水利基础知识;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水环境的修复与管理;水质模型与水环境容量;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了解水利工程的环境管理等内容。为从事与环境有关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紧密联系水利水电建设实际,同时由于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建设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课程相关内容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另外,环境水利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除了水利工程技术,还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课程内容也比较多,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开放式教育是新型的远距离教育模式。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业余学习为主要方式,旨在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本形成性考核册的编写,考虑到学员的能力和环境,贯彻以“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介绍学科最新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计分作业方式进行形成性考核。全部课程要求完成4次计分作业,分别对应于文字教材的1~2章、3~4章、5~6章和7~8章。学员应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完成各次计分作业。每次计分作业满分为100分,由教师按照学员完成作业的情况评定分数,并按4次作业的分数计算学员的计分作业总成绩。因各次作业量不同,应按4次作业的加权平均分数计算总成绩(即形成性考核成绩),计算公式为: 形成性考核成绩 = 计分作业总成绩 = 第1次作业分数╳0.2 + 第2次作业分数╳0.3 + 第3次作业分数╳0.3 + 第4次作业分数╳0.2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鲁科版)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线索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第1课时第2节 氮的循环

第2节氮的循环 第1课时氮的循环、氮气、氮氧化物、氨气 课前延伸 独立或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一.写出氮的元素符号、相对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主要化合价及相应含氮物质。 二.阅读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课本P73~P74) 三.有关N2的预习内容 1.N2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等物质发生反应。 2.了解氮气分子性质稳定的原因 3.氮的固定 ⑴氮的固定是指。 氮的固定 四.有关氮氧化物的预习内容 1.列举常见的氮氧化物,并指出氮元素的化合价。 2.NO是色,溶于水的气体,其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容易造成人体缺氧,因此NO有毒;但NO是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在扩张血管、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NO2是色、气味的气体,溶于水。 五.有关NH3的预习内容 1.NH3是色、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体积NH3。 2. NH3的喷泉实验(课本P92) ⑴简述该实验的步骤、原理、现象并写出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⑵NH3溶于水后的酸碱性如何?如果NH3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有何现象?利用

该现象有什么用途? ⑶该实验成功的关键点有哪些? ⑷你认为什么样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做成喷泉实验?并至少列举三例。 3. NH3与酸的反应 ⑴看课本P77【实验2】,描述NH3和HCl反应的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⑵写出NH3与H2SO4、HNO3的反应 ⑶NH3的水溶液称为氨水,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如果把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触,有什么现象?换成浓氨水和浓硫酸呢? 课内探究 【知识升华】 通过同学展示、老师讲解及点评,总结课前延伸部分的重难点如下: 【交流?研讨】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二化学单元测试: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必修一专项训练 一、氮的循环 1.下列反应属于自然固氮的是() A、N2和O2在雷电的作用下生成NO B、某金属有机物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的氮 C、在一定的条件下使N2和和H2反应生成NH3 D、NO生成NO2 2.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 A.高温下氮气遇空气生成NO2 B.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CO2 C.NO与空气生成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3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4+ B、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生成NH3 C、NH3在催化剂存在下与O2共热生成NO2 D、NO、NO2都能溶于水生成HNO3 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 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氮的循环。 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5.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 工业合成氨 B. 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 C.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 在一定条件下由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6.下列气体中,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是 A. N2 B. NO C. NO2 D. NH3 7.关于铵盐的叙述:①铵盐是易溶于水的晶体②铵盐中的氮元素均为-3价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只能跟碱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草木灰混合施用,⑥铵盐都能与酸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上海市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及解析】(1)

上海市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 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别硝石( KNO 3 )和朴消( Na 2 SO 4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运用了硝石的 A. 焰色反应________ B. 氧化性________ C. 还原性________ D. 不稳定性 2. 关于氮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硫铵与石灰混用肥效增强________ B. 植物吸收氮肥属于氮的固定 C. 使用碳铵应深施盖土________ D. 尿素属于铵态氮肥 3. 某元素 X 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 XH 3 ,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不可能 是 A. HXO 3 B. H 2 XO 4 C. H 3 XO 4 D. H 4 X 2 O 7 4. 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是 A. SO 2 B. H 2 S C. HBr D. NH 3 5. 下列溶液肯定呈酸性的是 A. 含 H + 的溶液________ B. 加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 pH<7 的溶液 D. c(OH - )

7. 下列反应中,反应物的用量或浓度改变时,不会改变生成物的是 A. 铜与硝酸反应________ B. 明矾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 C. 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________ D. 硫在氧气中燃烧 8. 下列混合物用加热的方法可分离的是() A. 氯化铵和氢氧化钙________ B. 碘和氯化铵 C. 氯化铵和氯化钠________ D. 氯化铵和碳酸氢钠 9. 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 NH 4 + ,下列试纸和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 ) A. NaOH 溶液________ B. 稀硫酸________ C. 浓盐酸________ D. 红色石蕊试纸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经分析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B. 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C.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 NO 2 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亚硝酸酸酐 11.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合成许多硫 - 氮化合物,其中一种结构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物质的分子式为 SN B. 该物质熔、沸点较低 C. 该物质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 D. 该物质与化合物 S 2 N 2 互为同素异形体 1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下图为 N 2 (g) 和 O 2 (g) 反应生成 NO(g) 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氮的循环》第三课时教案

氮的循环第3课时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o C,沸点83 o C,密度为1.5g/cm3,通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8%~70%,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1] 1. 酸性:(通性) 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2. 不稳定性: [思考2]: (1)无色试剂瓶中的硝酸(浓)久置而发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析:浓硝酸见光或遇热易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呈黄色。 说明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2)浓硝酸分解的产物还有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硝酸应如何保存? 析: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放置在阴凉处。 (4)要消除浓硝酸溶液的黄色,可行的办法是(C) A.煮沸 B.加入足量水(过量) C.通入空气 D.加入NaOH溶液 3. 强氧化性: [思考3]: (1)从NO3-中N元素的价态看,硝酸应具有什么性质? 析:+5价。硝酸应具有强氧化性。 (2)硝酸是否可以氧化Cu和C? [实验2]:

观察现象: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硝酸的试管?(放出无色气体,遇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Cu+ 4HNO3(浓) ===Cu(NO3)2+4NO2↑+2H2O 3Cu+8HNO3(浓) ===3Cu(NO3)2+2NO↑+4H2O [思考4]: (1)硝酸是否与盐酸那样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为什么? 析:不能,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2)常温下能否用铁或铝槽车装浓硝酸?为什么? 析:可以,发生钝化。 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HNO3(浓)+C===2H2O+4NO2↑+CO2↑ [思考5]: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不慎粘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析: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洗涤。 三、硝酸的用途: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思考6]:取2支试管,分别注入浓稀硝酸各1~2mL,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各有什么现象?微热,石蕊试液在浓硝酸或稀硝酸中的颜色是不是相同?为什么? 析:变红。加热后,浓硝酸中变为无色;稀硝酸还是红色。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2课时《氨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电脑显示图片引入德国化学家,合成氨技术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因发明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 学奖通过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对氨气性质的学习兴趣。[过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第76页,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 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 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 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 [演示]P76【实验1】图3-2-6 氨的喷泉实验。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通过 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回答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液体呈红色。[教师活动]:氨气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形成喷泉的原理:氨溶解于水使得气体分子数减少,烧瓶中的压强变小,产生喷泉。 [教师活动]:为什么溶液呈红色?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氨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引出氨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并回答

Ⅰ.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Ⅱ.如图:引发喷泉的操作是:打开橡胶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如果把胶头滴管去掉,如何引发喷泉? [教师活动]:点评并用课件展示 [教师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NH 3+H 2 O NH 3 ·H 2 O NH 3 ·H 2 O NH 4 ++OH- [教师活动]: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学生活动]:思考。 [课件展示]: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教师活动]:大家了解了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的实质,再回忆一下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结合酸碱反应的实质,请大家思考氨是否可以与酸反 应? [总结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 [演示实验]: P77【实验2】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实验中生成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浓氨水挥发出的氨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白烟是氯化铵晶体。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学生活动]: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板书]:NH 3+HCl=NH 4 Cl [教师活动]:浓氨水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能否有上述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由氨分子中氮原子为-3价,预测氨的还原性。看课本P77最后一

第三章第二讲 氮的循环 专题

氮及其化合物 化学辅导第九周资料 辅导老师__________辅导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硝酸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浓、稀硝酸都能使蓝色石蕊试纸最终变为红色 B .硝酸能与Na 2CO 3反应,但不生成CO 2 C .硝酸可与Na 2S 反应制得H 2S 气体 D .浓硝酸因分解放出的NO 2又溶解于硝酸而呈黄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 、NO 、NO 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B .1 mol Cu 和足量稀HNO 3反应产生N A 个NO 分子(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C .pH =1的溶液中,Fe 2+、NO -3、SO 2-4、Na + 不能大量共存 D .铁溶于稀HNO 3,溶液变黄,发生离子反应为3Fe +8H ++2NO -3===3Fe 2++2NO↑ +4H 2O 3.铵盐是一类重要的氮的化合物,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1 mol NH 4+含有的电子数为11N A B .NH 4+中N 元素的化合价为-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常作氧化剂 C .0.1 L 3 mol·L -1的NH 4NO 3溶液中氮原子数等于0.6N A D .硫酸铵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而氯化铵中只含有离子键 4.把3体积NO 2气体依次通过①饱和NaHCO 3溶液;①浓硫酸;①Na 2O 2后(假设每一步的 反应都是充分的),再用排水法收集残留气体,则收集到的气体是 ( )。 A .1体积NO B .1体积NO 2和12 体积O 2 C.14体积O 2 D.13 体积NO 5.氮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含氮化合物及其性质的多样性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018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同步练习鲁科版必修1

第2节氮的循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有1或2个正确答案) 1. 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现象,当加入一点钠盐后,铜粉质量减少,新加入的盐可能是下列中的() A. 氯化物 B. 硫酸盐 C. 硝酸盐 D. 磷酸盐 2. 通常状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A. H2、O2、N2 B. O2、NO、NO2 C. H2、N2、NH3 D. NH3、HCl、NO2 3. 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 B. 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 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而浓硝酸则使金属钝化 4. NH4HCO3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H2SO4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A. NH3 B. O2 C. H2O D. CO2 5. 在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 和 O2的混和气体置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总体积的() A. 1/4 B. 3/4 C. 1/8 D. 3/8 6.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A. H2SO3与稀HNO3反应 B. 铁和热的浓HNO3 C. Ag 和稀硝酸共热 D. F e(O H)3和稀HNO3 7. 在Fe、Cu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并微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还剩金属bg ,则() A. a 可能等于b B. a 一定等于b C. a 可能小于b D. a 一定大于b 8.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 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值为() A. 3:2 B. 2:3 C. 8:3 D. 3:8 9. 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分真伪的方法是() A. 测定密度 B. 放入硝酸中 C. 放入盐酸中 D. 观察外观 10. 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金属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时,还原产物是() A. NO2 B. NO C. N2O D. N2 二、填空题 11. 有一瓶无色混和气体,是由HCl、O2、NH3、NO、CO2、N2中的某些气体组成。①把混和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明显减小;②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气体体积又明显减小; ③最后,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为红棕色。由此可见,原混和气体中,一定含有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 学案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目标导航] 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的原因||。3.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一、硝酸 1.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低||,易挥发||,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数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 3与HNO 3反应CaCO 3+2HNO 3(稀)===Ca(NO 3)2+CO 2↑+H 2O||。 (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HNO 3=====见光或受热 4NO 2↑+O 2↑+2H 2O||。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a .Cu 与浓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Cu 与稀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 +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 b .与Fe 、Al 反应: 常温时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所以可以用铁容器或铝容器盛放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 3.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含氮氧化物的危害 (1)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氮氧化物、氟氯代烃等的排放引起的;会使地球上的生物受太

2017 2018鲁科版必修1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学案

第2节氮的循环 第2课时氨与铵态氮肥 [课标要求] 1认识氨气的溶解性。 2 ?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掌握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 NH3是唯一的碱性气体,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H2O是唯一的可溶性弱碱。 2. 实验室制NH3 的反应原理:2NH4CI + Ca(OH) 2=====CaCI 2+ 2NH 3T + 2H2O。 3 .氮肥包括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有机氮肥。 4. NH +的检验方法:向盛有待测液的试管中加入碱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 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 5 .主要的化学反应:NH 3+ HCI===NH 4CI(白烟) △ NH 4HCO 3=====NH 3 f + CO2 f + H 20 NH 4CI=====NH 3 T + HCI f NH+ + OH - =====NH3f + 出。 氨气的性质及用途 1. 物理性质 [特别提醒]NH3极易溶于水,可由喷泉实验证实,实验室收集NH3只能用向下排空 气法收集。 2. 化学性质 (1) 氨与水的反应 氨与水反应,其水溶液显弱碱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 H2O NH3H2O NH j~+ OH。 NH 3 H 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_3M O=====NH3一f+ HjO。 (2) 氨与酸的反应 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 + HCI===NH 4CI。 (3) 氨的催化氧化

化学方程式为4NH 3+ 5°2=====4NO + 6H2O。 [特别提醒](1)干燥NH3时不能用浓H2SO4,原因:2NH3+ H 2SO4===(NH 4)2SO4。 (2) 液氨与氨水不是同一种物质,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 (3) NH 3遇HCI产生白烟现象,可用浓盐酸检验NH3;NH3遇H2SO4无白烟现象,原因是H2SO4不易挥发。 3. 用途 (1) 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原料。 (2) 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1. 判断正误。 (1) NH 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2) 实验室常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NH3() (3) NH 3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但通常状况下不能燃烧() (4) 氨水与液氨均能使酚酞溶液显红色() (5) 氨水中1 mol NH 3 H 2O 能电离出1 mol NH +( ) 答案:(1)X (2)X ⑶V ⑷X (5) X 2.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于检验NH 3泄漏的是() A .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 B.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 .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 D .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解析:选B A项,浓盐酸挥发出的HCI与NH3反应生成NH4CI,从而产生白烟,正 确;B项,NH3不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不正确;NH3是碱性气体,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D项正确。 铵态氮肥 1. 化学氮肥 2. 铵盐 (1) 概念:由铵根离子(NH*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2) 物理性质 铵盐均为白色或无色晶体,均易溶于水。 (3) 化学性质 ①受热分解(如NH4CI、NH4HCO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