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综述

第10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10No.4 2009年12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Dec.2009

不管是所谓的发达国家还是所谓的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政治失序和政治不稳定的困扰。当今某些国家政治生活的现实也告诉人们,流血和冲突、战争和暴乱、阴谋和颠覆、公职人员的腐败以及太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等等在今天依然是民族国家——至少是一些——还无法破解的难题,而由此带来社会政治不稳定使很多无辜的人无端失去了生命并使整个国家难以走向繁荣昌盛。因此,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政治稳定问题。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矛盾与问题。如何将这些矛盾保持在秩序范围内,在社会政治稳定中走向繁荣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现实课题。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经济急速发展了30年后,各种矛盾逐步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也明显增多。面对这种情势,对于社会政治稳定问题的理论研究就尤为必要,其中,明辨国外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的所指、是非,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批判、借鉴是题中应有之意。

一、国外政治稳定研究的缘起

把政治稳定问题作为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进行系统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发展政治学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就像“自觉的政治发展研究热潮之所以在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绝不是偶然的”[1]一样,政治发展研究由对政治民主的研究转向对政治稳定的研究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明显基于现实的需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计划的实施,发展研究逐渐成为显学。起初,发展研究大体上只限于经济领域,即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并认为只要这些新兴国家使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新的企业家阶层、温和的中产阶层等等,这些新兴力量必然也会导致一个稳定的、多元的民主政府来。但是,亚、非、拉一系列新兴的、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不仅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问题,而且在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政治制度的选择和建立以及政治制度的有效运作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继续在实际上对这些国家予以控制和施加影响,使其倾向于资本主义阵营,并造就一种成功的非共产主义发展模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新兴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上,还必须同时充分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结构现状和现实政治需求,并尽可能地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文化观念向这些国家输入,以期取得合自己目的性的结果。于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者开始把注意的焦点从西方政治制度之研究转向了非西方国家政治之研究,特别是这些从殖民地获得独立的亚、非、拉新兴国家。他们广泛地采用“传统”和“现代”等作为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比较发达国家和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政治差异。起先,这些学者重点是研究这些新兴国家如何移植西方议会制和民主制并适应的问题。因此,60年代的政治发展研究比较重视政治民主,即亚、非、拉新兴国家如

国外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综述

左宏愿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发展政治学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时,对政治稳定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政治科学对政治稳定问题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四个学派,比较历史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社会心理学派以及后来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派,本文概述了这些学派各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最后分析了这些研究对于我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政治稳定;比较历史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社会心理学派;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派[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692(2009)04-0095-04

[收稿日期]2009-07-20

[作者简介]左宏愿(1983-),男,甘肃陇西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96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何采用西方民主政治路线,走向政治民主的问题。

然而,越来越明显的是,美国在战后初期企图以推动第三世界传统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来推行和移植其民主制度的政策过于天真。因为这些国家不仅没有走向他们所期望的道路,却产生了大量的暴力和冲突、失序和不稳定,并在某些国家反复出现。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剖析这些国家政治失序和政治不稳定的原因,以及探求如何维护政治秩序、实现政治稳定就成为许多发展政治学者上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政治发展的主要考虑,于是秩序成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即便这种价值的追求与他们推行的所谓民主和现代性本身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二、各流派相关研究述评

纵观美国学者政治稳定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在对第三世界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的视角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但主要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流派,分别是以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

阿尔蒙德等为代表的政治系统和结构功能学派,以格尔等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以及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派。

(一)比较历史学派的政治稳定理论

比较历史学派的学者往往通过对两个以上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比较来研究政治发展规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塞缪尔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被学术界公认为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他重点关注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问题。他指出:“政治稳定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秩序性和继承性。秩序性意即没有政治暴力、压抑,或体系的解体。继承性则指未发生政治体系关键要素的改变、政治演进的中断、主要社会力的消失,以及企图导致政治体系根本改变的政治运动。”[2]155他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3]6亨廷顿在总结了20世纪几十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性产生稳定,现代化引起不稳定”。意即在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以后政治是稳定的,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会引起政治不稳定。他的第二个论断是:经济与政治是各自独立的目标。经济发展未必造成政治稳定,甚至相反。二者的关系是,经济发展慢,二者成正比,经济发展一般,二者无关;经济发展快,二者成反比。[3]45而且,期望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测定政治不稳定程度的重要指标,或者说,经济发展长期看会创造平等,但在短期内会可达收入的不平等。此外,亨廷顿还特别关注了腐败问题,他认为腐败与现代化的关系是:(1)现代化包括社会基本价值的变化。(2)现代化开创新财源和权力渠道,容易产生腐败。(3)现代化扩大政治系统输出的功能,促使腐败产生。在政治不稳定的原因上,亨廷顿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化程度不高,各种参与渠道和沟通渠道不健全,难以容纳众多社会成员的直接参与。而一旦参与渠道被阻,各种挫折感和不满感就被强化而导致政治不稳定。亨廷顿运用下列3个公式来说明政治参与迅速扩大,而参与渠道相对狭

窄是如何造成政治不稳定的:(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2)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参与,(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3]56相应地,他认为政治稳定取决于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的比例,以及政治体系中政党的力量、权威的政治结构对政治稳定的作用。

亨廷顿是美国政治理论界的权威人物。总的来说,他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政治秩序等诸多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很多政治家和学者认为,只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样板,这些外源后发现代化国家一定会实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社会动员、政治制度化、政治民主化,并将依次而至的时候。亨廷顿《变迁中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的问世,直接挑战这种思想,打破了以前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早期的现代化理论。他关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稳定的论述,很多论断已成经典,并为国内外学者不断引述,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政治稳定的必读之书。当然,他的论断就像很多西方学者作出的一样,由于其本身是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中的产物,必然会存在由这种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局限,尽管他竭力要做到“价值中立”,但最终免不了以西方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在亨廷顿的论述中,事实上仍是把西方看成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制度,政治发展以及政治稳定状态的获得似乎只有在西方国家才是成功的;此外,他粗线条、提纲式的研究还必须要经过本国实际情况的检视。比如,他把涂尔干的理论运用到政治稳定的研究当中,提出大规模的社会变迁在政治制度化过程缓慢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政治不稳定,而没有对其他因素进行精细的论述。而且,他运用的比较历史方法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仅仅停留于这种方法,似乎很难深刻地把握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规律。

(二)结构功能学派的政治稳定理论

这一学派的学者主要运用系统论和结构功能的分析思路来研究政治结构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功能维持关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戴维阿尔蒙德等。

戴维

第4期左宏愿国外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综述97

对系统的压力。他指出,任何持续的政治系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功能:其一,能够为一个社会权威性的分配价值;其二,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必须将这种分配作为义务予以接受。“当一个权威性分配价值的系统受到极其沉重的压力,以至于再也不能承受时,该系统就会崩溃。”[4]39阿尔蒙德认为,政治不稳定产生于“政治体系的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脱节”。而这种脱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同步配合关系遭到破坏;二是该体系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之间的失衡,即使是稳定的这种体系,其组织文化和政治结构中发生的变化也可能打破它们直接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在其《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阿尔蒙德阐述了这种不稳定的一般理论,他认为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权合法性问题,如果人们对政权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意见分歧、往往会导致内战和革命。[5]33(2)发生国家认同危机。阿尔蒙德认为,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当对传统的准国家单位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发生冲突时,政治共同体的问题就可能成为首要问题,并造成重大的政治危机,随之而来的就是分裂主义运动。[5]35(3)社会集团之间的疏远和敌视很可能造成政治冲突。如果社会各集团不仅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而且互相存在的敌意在不断加剧的时候,会增加他们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任何细小的问题都容易使这种弥漫的敌意转化成愤怒和暴力。[5]41(4)利益表达渠道的受阻将导致多种形式的冲突。抗议示威是非正式利益集团无组织的骚乱;罢工是常见的正式的利益表达渠道不能见效的有组织的选择;暴乱更是在利益表达受阻条件下的心理宣泄。[5]193-210(5)政治体系对政治参与的扩大不能有效回应将引发政治冲突。政治世俗化必然引起的政治参与的扩大以及参与意识的增强,如果政治体系不能很快地提高满足要求的能力,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如果政治家和政治机构效率低劣,反应迟钝,由此引发的公众的不满情绪会导致政治不稳定。[5]51(6)政府公共政策的失误常常也会导致公共秩序的混乱。如果人们认为权威性的分配不公平,那么他们的认同和服从将会减弱。一个强烈感到社会中存在非正义、种族歧视的人,或者感到前途无望的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有可能去铤而走险,或者卷入集体性破坏公共秩序的活动中。[5]426-427

戴维阿尔蒙德等学者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功能主义方法对政治稳定的论述,让人们认识到了结构平衡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政治生活中,必须要实现政治体系和其环境之间的平衡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政治稳定问题又提供了一个视角,即我们必须要注意政治稳定是政治体系和其环境良好互动的结果,也表明了政治稳定是一种双向联动的稳定态;其次,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对政治运行机制的全面把握,对政治稳定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不过,他们的理论似乎低估了国家的自主性,也低估了政治制度的发展性,把现实的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持久不变的既定的制度。

(三)社会心理学派的政治稳定理论

这一学派的学者主要是针对社会政治不稳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这些学者通过对暴力攻击、动乱和革命等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侧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做出反抗、侵害、攻击、暴乱乃至革命的行为。对此,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影响力较大的相对剥夺理论。

历史学家克兰

戴维斯提出了他著名的J曲线假设,他认为,政治不稳定或者政治暴力产生的原因是,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期望值——人们认为应该得到的生活条件和机会——也随着升高。任何社会制度带来的物质产品的多少和满足感的大小及所持续的时间是有极限的,极限在持续不断的增长。最后,物质产品的增长已经接近极限,但期望仍在持续快速上升,在期望值和满足感间差距最大的时候,就越是容易发生政治不稳定。[6]376泰德

98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政治稳定、经济增长与政治制度联系起来进行国别的比较研究,并尝试阐述其作用机理和机制。主要代表人物有我们熟悉的道格拉斯布恩诺梅斯奎塔、斯蒂芬扎克等人。

道格拉斯

哈勃等人认为,当政治体系的连续性无法得到维持时,它就是不稳定的。即特定的制度变迁以及对这种变迁的要求,可能没有内生于现有体系之中。当人们发现通过参与政治体系的途径来实现利益并非有效时,他们就会求助于体系之外的途径来实现利益。如果政府不能应对这种挑战,政治不稳定就产生了。他将政治不稳定分为两种类型,即弱不稳定和强不稳定,并认为强不稳定会改变现有政治体系并破坏政治演进的连续性。那么政治稳定需要哪些条件呢?他们认为,在某个时期,如果人们对于选举机制等政治体系具有认识和认同,如果规定政治体系的制度安排是自我实施的,那么政治体系就可以始终保持稳定,权威也会得以延续。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他必须认识到他们的利益在于维护某一特定体系而不是其它体系,而且,政治体系不管是处于自身调整的制度变迁还是外部环境的威胁发生的制度变迁,个体都要能够适应预期的和现实的变迁。[9]121-124

可以看出,在政治稳定的界定和保持政治稳定的关键上,上述学者的看法也鲜有新意,不过他们最主要的贡献是研究了制度变迁、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认为制度建设对于实现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制度变迁的根本在于既能实现社会产出的最大化,又要使统治者自身垄断资金的最大化,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最终会成为一国政治不稳定的根源。

三、几点启示

客观地说,西方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一些规律,这不仅仅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对发展中国家实现和保持政治稳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我国在现代化追赶的过程中,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必须首先建立、保持和维护比较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状态。我们只有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如何改革现行政治体制中的弊端,协调执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机关等政治机构之间的政治关系;才能逐步消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但是,政治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我们更应该在保持相对政治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增强政治制度化水平,稳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从而实现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在全球化的今天,在研究中国的政治稳定问题时,我们必须要和国外的研究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对话。欧美政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暴力、动乱等政治不稳定问题的研究,对很多问题有着很强的解释力,我们不能用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来作为拒绝这些理论和经验的理由,而是应该积极汲取其新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要注意从国外政治稳定研究的最新成果中汲取营养,进行具有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

(三)在研究我国政治稳定的实现途径时,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决不能幼稚地认为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就一定会实现政治稳定。由于西方学者的“西方本位主义”立场,这些学者的研究还是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从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问题的钥匙。此外,即便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对的,有些问题也可能是我们要面对的,但是解决的途径则肯定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我们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时,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必须要把西方政治学者的所谓普遍主义话语“放在批判的文火上烘烤,并把其中的外国气味蒸馏掉”,进行“安全的”借鉴,才能建立起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稳定理论。

[参考文献]

[1]姚建宗.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J].政治学研究,1999,(4).

[2]塞缪尔亨廷顿,乔治I.多明格斯.政治发展[M]//格林

斯坦,波尔斯.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008.

[4]戴维

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

迈耶,等.比较政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迈克尔

布恩诺梅斯奎塔,等.繁荣的治理之道[M].叶娟丽,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一、自我决定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 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高建、佟德志 2009年,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批政治学理论的重大立项取得进展,并逐渐形成系列成果,这包括公开发表的系列论文,也包括专著、教材、译著等多种成果。限于篇幅,仅选其中部分相对集中的主题做以研究综述。 一、政府管理研究 政府管理研究是我国政治学界研究中极为重要,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主题,一直是我市政治学、行政学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政府改革、政府过程、公务员比例、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我市学者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了政府30年来的机构改革,提出应努力通过适当拉大改革周期、重新确定机构改革目标、加强政府职能分类分层次指导等途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发展。 在《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一文中,张彬、朱光磊从比较的视角和技术的层面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府过程的利益综合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利益综合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渠道输入、多层级过滤、综合平衡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有序化统合过程,这一过程对中国政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在《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认为,中国目前公务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接近1%的水平上,基本符合公务员规模配置的一般规律,中国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公务员的总量,而是其内部存在着的某些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② 在《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一文中,杨龙、彭彦强从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间让渡的行政管辖权主要涉及关于经济要素在辖区间流动的行政管辖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的行政管辖权、跨界公共问题治理和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权。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对于合作收益的讨价还价,最终都要通过地方政府间行政管辖权让渡达成共识,并通过形成文本的方式将利益分配方案固定下来。③ 在《论管理性政府形态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演化》一文中,仲崇盛将管理性政府形态可以区分为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治理型政府三种基本类型,与此相应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分别为统治行政模式与专制统治理论、公共行政模式与公共行政理论、治理行政模式与治理理论。这三种管理性政府形态、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类型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各自的内涵和时代特 ①张彬、朱光磊:《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②朱光磊、李利平:《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9期。 ③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 究文献综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希望本文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着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姓名: 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专)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四、理论联系实际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和方法,从客观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况规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政治学原理不是对政治的简单描述,不是对于具体政治形势的简单陈述,不是对于千差万别的现实政治现象的个别分析,《政治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政治操作原理;二是政治分析原理。

论黄山电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政治与政治学以及历史与现状 政治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是人类社会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社会成员,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科,当今政治学的研究已经综合科学的因素形成了一个非常有体系的学科,总结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2、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力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加量,公民权力为: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划分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力的意义,界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定义。 3、国家与政府 国家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概念本质和内容,国家的形式,国家的机构。政府主要介绍了政府的含义和特征,政府权力结构的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职能的两重性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和基本内容,对国家和政府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理解。 4、政党与社团 政党政治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社团作为公民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阐述了社团的性质和类型,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发挥作用。 5、政治秩序治理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6、政治参与与监督 重点介绍了作为政治参与两大支持的政治选举与社会监督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方式,指出政治选举是要为解决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矛盾状况提供一种基本途径,而社会监督则是试图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角度为公共权力的正当行驶提供某种不可取代的保障,说明了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政治监督的重要作用。 7、民主与民主化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化民主宪政的过程。 8、政治文化与意识形式 政治文化被认为是政治体系的精神方面,政治意识形式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文献综述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 文献综述 一、引言 影视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媒介体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红色影视”是指一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从广义上认为,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从狭义上说,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称为“红色影视”。近年来,红色影视一直占据着荧幕的重要位置,大批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人们在享受影视带来的愉快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塑自己的思想,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由此,红色影视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研究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义表现在:一是通过把握红色影视社会的具体方式、路径与过程,我们能够深化红色影视社会影响规律的认识,为中共掌握宣传工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规律借鉴。二是通过对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学理上把握红色影视的政治教育功能序列,从理论上把握红色影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条件、路径、过程与功能障碍。三是通过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认识,尤其是影视媒介的认识,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我国高校发挥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等,但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难发现高校相当部分学生思想等存在较大反差,充分地反映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瓶颈和学生红色思想观念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学者写文章来论述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研究如何运用红色影视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提高,这表明该类研究已备受关注,这次,我们结合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受红色影视影响的情况,参考相关文献,促成了本次的研究。 二、正文 本次文献查找主要是一些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以及一些网络文献,分析总结这些文献资料后,我们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的研究。 关于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中,现有的成果,大多数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主要的代表成果如下: 胡梦恒对在《论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中对红色影视下了定义:“红色影视”就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形式,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把握红色影视的当代教育价值,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陈刚通过调

学业拖延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1、学术背景 拖延(Pr(K~ra.Min&re)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7O年代术,由Ellis和Knaus等人提出。在我国,关于拖延的实证研究是近2、3年玎始的。 拖延在学术领域十分普遍,Ellis 和Knaus(1977)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美国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 和Rothblum[2]的研究则表明,有50%的学生报告他们长期有拖延行为,38%的学生报告偶尔拖延。甘良梅等的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达到中等程度的拖延。 2、相关概念 拖延是尽管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但仍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行为。 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3、研究目的 基于国内外关于拖延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日前人学生拖延的现状,分析在大学生中拖延的普遍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

2、从大学生白我报告的13个拖延理由入手,通过因子分析探讨大学生拖延的土要原因以及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和学科等)对其原因的影响 3、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以探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 二、主题 1、学业拖延的特征 1.1 学生有执行学习任务的想法,但是没有与意向相符合的行为表现 1.2 学习拖延容易产生不符合标准的学习结果(如潦草的 家庭作业、不合格的论文、考试成绩低下) 1.3 学习拖延还往往伴随着焦虑不安、抑郁、失落等消极情绪体验。 2、学业拖延的成因 2.1 内部因素 2.1.1 学业拖延与人格特质 用大三人格模型,MeCown发现拖延和外向性是线性关系,与神经质是曲线关系,低的和高的神经质都在拖延上得分较高。国外有关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责任感与拖延行为之问呈现较高的负相关。 2.1.2 学业拖延与完美心理倾向 完美心理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它代表一种核心为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当今社会,环境、资源、人口、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震撼着人类社会,并从科学技术层面向其他领域迅速渗透。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对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层面的影响日益深化。总结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历史脉络 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博客、即时通讯、P2P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在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时间上亦保持了与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相继性,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和逐步深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果涌现。 (一)萌芽阶段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nternet(因特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ll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因特网(互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R)——建成并开始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从此,开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 (二)始建阶段 以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小组创建的“红色网站”为标志。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93135436.html,)是植根于学生党员、党课学习小组和入党积极分子,面向广大同学的群众性理论学习网站,是大学校园中的学生网络性协会组织,与TMS 协会、求是学会、业余党校协作(“两会一刊一站”),一起共同建设清华大学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同时,哈尔滨理工大学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这个由大学生创办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被当代大学生誉为网络思想政治状况晴雨表,也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在此期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作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方案-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 1、心理授权的概念 授权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参与式” 理论。McCelland最先提出,授权是使企业员工有完成 的能力,这说明通过 强烈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完善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动机。Burke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概念,认为授权是上级将职权授予下属,使下属在一定范围内有权作出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Conger等首次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定义授权,他认为授权是提高成员间自我效能感的过程,它本质上并非是对个体外部行动的设定,而是一种改变个体内在信仰的过程。之后很多学者也对心理授权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上述定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学者们对授权理论的认识逐步由结构授权向心理授权发展。心理授权更重要的是员工对授权的认知感,这种内在的认知感会增加他的工作动机。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主决策性和工作影响力四个维度。 2、心理授权的维度 欧美企业管 者对员工心理授权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的组成成分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不少研究,开发了不同的心理授权测量问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pr tzer在前人构建的心理授权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四个维度12个题项的量表。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及工作影响这四个维度分别通过3个项目来进行测试。 此外,Meno从心理层面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授权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感、胜任感和目标内化。在此基础之上,他编制了三个维度9个题项的量表。通过对该量表的质量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维度的a系数在0.80一0.88之间。 3、心理授权的前因变量 对心理授权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就提出个体的控制倾向显著影响心理授权。spreitzer实证研究了控制倾向和自尊分别对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的影响。 (2)工作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Kraimer]提出工作特征的不同方面与心理授权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任务反馈都与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相关性显著。Liden等指出,任务的多样性、完整性、重要性和任务反馈均显著影响心理授权。 (3)组织的情境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等提出组织 特征对心理授权有显著的影响。Spreitzer研究了企业组织结构特征中的控制幅度、 支持、主管角色模糊、获得信息机会、获得资源机会及参与型单位气氛特征分别与心理授权的关系。Seibert等提出“授权气氛”这一概念。研究结果表明:授权气氛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授权水平。Alge等研究了组织中员工的信息私有感知会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4、心理授权的结果变量研究 (1)心理授权作为自变量的研究 Spreitzer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意义的提升,工作紧张与工作满意度会显著增强;工作能

大学生思想教育文献综述1

大学生思想教育文献综述 陆志梅经管系07级信息管理班20071111115 提纲: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队伍,时代当潮流,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聪明的头脑,和为社会服务的满腔热血,他们走在人们的前面,然而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因此研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非常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问题解决 一、前言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全面顾及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使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矛盾和功利性矛盾突出。 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跟上新科技发展速度,尤其是网络科技发展速度,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四、总结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背景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可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 虽然这些现象是少数的,可这些问题也不可忽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危机,他们的个人利益价值取向的功利化,道德意识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如市场经济的考验,社会转型期的威胁,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传播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理论基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措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和拓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方式与方法,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榜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内容提要 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该课程做了综述。首先,概述了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政治学共分为十章内容。其次,分析了“政治参与和监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人事监督,是贯彻实施《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奉公意识的有效手段,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最后,谈了学习该课程的体会和收获。通过对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这门课程对加强自己的理论基础有很大作用,同时又提高了我自身的素质和觉悟。

对《政治学原理》的课程综述 政治学是一门任何专业、任何职业都要学习的课程。它对任何人和事物都有普遍意义,因此对我和我所学专业都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一、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介绍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行政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政治学原理的抽象性和一般性,使得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政治学共分为十章,其主要内容有: 1、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它在各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使人类对政治的认识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2、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形成了儒家、法家、道家等大家理论。西方也有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的“古典政治学时代”。 3、公民权力与公民权利: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是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划分的基本依据。认识政治权力和权利的基本内容、性质特征、作用方式和保障机制,有利于正确的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实践,正确行使政治权力,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稳定健康发展。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因此研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非常必要。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决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背景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可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 虽然这些现象是少数的,可这些问题也不可忽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危机,他们的个人利益价值取向的功利化,道德意识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如市场经济的考验,社会转型期的威胁,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传播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理论基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措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和拓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方式与方法,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榜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国高校围绕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由于一些主观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但是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中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的重点内容 1、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观点 当前,国内的一些专家与学者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并对一些重要的领域给予了科学的归纳: ⑴、华东政法学院朱秀蓉教授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首先,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1 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由美国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一起创立,之后又取得一系列进步与发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理论,现在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四大“子理论”为:因果定向理论、有机整合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目前,自我决定理论依然在不断发展,Deci和Ryan也在继续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求更全面地阐述和解释自我决定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假设都很多,本文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研究、应用和评价对自我决定理论的诸多研究和理论进行整理。从而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服务。 2 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些人文科学的特点,如研究价值观、幸福感、自由等主题;而其研究方法又是实证的方法,具有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强调用实证的方法对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 2.1 哲学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哲学上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 2.1.1 现象学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首先,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学说强调人的意识能构造“对象”,启示自我决定理论要重视自我的主体性;其次,现象学中“生活世界”学说有关自我世界的观点被自我决定理论吸收,自我决定理论以自我为研究对象,关注“整合”,注重对个人内在需要的研究;最后,现象学认为本质即现象,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过程重视整体性、关联性、情境性,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2.1.2 存在主义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视和强调人的意志、责任心等(林烨,2008),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要研究人的内在及其个人特征。表现为: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人的价值观问题、同一性和辩证性问题、自由问题。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府绩效社会资本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政治信任的研究以来,政治信任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利维和斯托克(Levi& Stoker,2000)概括了推动政治信任研究在美国兴起的三重因:一是1965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和1968年盖森《权力与不满》的公开出版;二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包括种族关系和公民权利运动,也包括越南战争;三是关于美国全国选举调查(National ElectionSurvey)政府信任问题的调查中,美国公民的信任百分比长期急剧下滑,尤其是1964-1972年间。这些因素都使得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对政治信任的大量研究。政治信任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政治学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一、何为政治信任? 当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学术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是,政治信任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公民对政府的这种政治信任? (一)政治信任的涵义 对政治信任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政治信任的概念。政治信任首先是信任的一种。政治信任只是信任的一种,它和所谓的信任文化(福山, 2001;尤斯拉纳, 2006;佩雷菲特, 2005)及其引起的信任社会(佩雷菲特, 2005)、社会资本(帕特南, 2001)等概念的涵义截然不同。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政治信任包括公民间的人际信任,即社会信任(宋少鹏、麻宝斌, 2008)。但是奥弗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对信任政府与信任他人进行类比(沃伦, 2006)。奥弗将大众/精英和水平/垂直的二分法结合在一起,得到信任四个维度的内涵: (1)公民彼此间的信任,这在社会资本研究的相关著作中有丰富的阐述; (2)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这是政府信任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3)政治精英对其他社会精英的信任;(4)政治精英对公民的信任(Yang, 2005)。其中,第二个维度的信任即本文所提到的政治信任的涵义,即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但是政治精英只是政治系统中的一种。 卢曼(2005: 73)所言,政治信任是在两个不同的普泛化层面上被要求和给出的。一方面,公民珍爱他们对将要决定下来的事的期待;另一方面,公民留在该国家,指望能过上一种合理的生活,这就已经表明对政治系统的信任。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文献肯定了政治信任或是不信任这种态度的存在,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信任被看成是和不信任相反的,就像是一盏灯,或者是亮的,或者是不亮的一样。”(Tucker, 2004: 53)由此导致了公民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被纳入到一种二元的分析框架中。但有趣的是,哈丁直接指出了这个议题的荒谬性:“有关当代社会公民应该信任政府(如果公民不信任政府的话,那么要么公民要么政府中的一方就是有问题的)的看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它同传统自由主义截然相反”(沃伦, 2004:

【推荐】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 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国内学者的概念推理一般都是立足于引进国外优秀概念的基础上的,因而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首先从国外概念的介绍开始。 185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

自我对话的文献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 415-42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493135436.html,/journal/ap https://www.doczj.com/doc/493135436.html,/10.12677/ap.2015.56054 A Review of the Self-Talk Literature Guoxiu Ma1,2,3, Jing Cao1,2, Zhuohong Zhu1,2* 1Key Laboratory of Psychology Health,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ng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3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Email: *zhuzh@https://www.doczj.com/doc/493135436.html, Received: Jun. 5th, 2015; accepted: Jun. 27th, 2015; published: Jun.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49313543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elf-talk should be defined as verbalizations or statements addressed to the self. It is multidi-mensional in the structure and is somewhat dynamic in the contents. Self-talk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nd plays a huge role in the aspects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The following from the concept of self-talk, measurement and structure introduces what is self-talk;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we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self-talk in the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inally, we pointed out the lack of domestic research and hope domestic peer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lf-talk tech-nology. Keywords Self-Talk,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elf-Consciousness, Self-Motivation, Self-Cognition 自我对话的文献综述 马国秀1,2,3,曹静1,2,祝卓宏1,2*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3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Email: *zhuzh@https://www.doczj.com/doc/493135436.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5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7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30日 *通讯作者。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经典笔记(权威教授授课笔记)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经典笔记(权威教授授课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 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 (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 (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 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 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 二.方法论概述 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 1.系统层次。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 现实主义主要看法: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这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2.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 3.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和安全。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 4.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政策,或者说处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一.古典现实主义 参见宝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