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横97厘米私人藏创作《梦》之前,47 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

格尔尼卡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349.3×横776.6厘米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镇。1937年被纳粹“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亡了数千名无辜的老百姓。毕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画了这幅巨作,以表示强烈的抗议。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这幅《格尔尼卡》里面只有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然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表象。毕加索把象征性的战争悲剧投入蓝色调中,那浅青、浅灰在黑色调的对照中表现正义的极点,它聚集了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的全部意义。这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号啕大哭的母亲、吓得发呆的见证人……到底表现了什么呢?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他曾解释道:“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因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斗牛场上出现的公牛,往往代表着妖怪、恶魔等黑暗势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毕加索会以牛来代表着无视人民疾苦的残暴政权。同时,在斗牛场上的斗牛士攻击下,公牛终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西班牙斗牛文化下,这匹马乃为象征着面对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们是对抗暴政的主力军。战士虽然已经倒下,但他仍然紧紧地握着那柄剑与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达了人民的复仇的决心和决战到底的精神。

因为这幅巨画是毕加索为以进步和平为主题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之西班牙馆所绘制,并且曾到英国、美国等其它国家巡回展览,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同时在画家声明要将该画捐赠给结束佛朗哥政权后的西班牙祖国之种种动作下,使得该画的意义很快就超出了单纯事件的抗议范畴,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文化示威,甚至成为文化对暴力的一种对抗。就其意义来说,这幅作品超过了这桩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过绘画技巧起了象征启示、重要契机的作用。这是由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也正是由於缺乏这一点,它就象征着死亡。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亚威农少女 Avignon girl 油画尺寸244 × 234cm 1907年创作者表现手法:画家把这五个人物不同侧面的部位,都凝聚在单一的一个平面中,把不同角度的人物进行了结构上的组合。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人的身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几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行了组合,形成了人体、空间、背景一切要表达的东西。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一个建筑物一样。女人正面的胸脯变成了侧面的扭曲,正面的脸上会出现侧面的鼻子,甚至一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画面上呈现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的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极强的视角冲击力。毕加索也借鉴和吸收了一些非洲神秘主义的艺术元素,比如画面上两个极端扭曲的脸,扭曲变形的部位,红、黑、白色彩的对比,看上去狰狞可怕,充斥着神秘的恐怖主义色彩。

创作思路: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大街”所见的妓女形象为依据。这条街以妓院林立而闻名。画上的女人形象,就是这条街上的妓女们。画家曾多次易稿。在

这件作品的草图中,曾出现一个海员和一个刚进门的医学院学生。毕加索大胆地画了五个姑

娘和两个男人。背景是妓院的客厅或饭厅。后来几经修改,又作了大胆的突破。毕加索曾对人说,他讨厌这个题目。因为亚威农的姑娘并非是些风姿绰约的妙龄女郎,而是一些出卖爱情的妓女,她们与画上的女人毫无干系。这幅画的题目是诗人萨尔蒙给起的。也许诗人根据这些裸女,才把她们与亚威农妓院联系起来。由于这一幅以裸体女人为主的大型油画,与那个不光彩的亚威农背景相联系,使毕加索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在此画的第一幅稿子上,一如前述,还有两个男子,一个持花束,另一个从布幕后面走出来。毕加索自己说,他原想画一个骷髅,以强调死亡。如是这样,似乎又多了一层“劝人为善”的意义,以符合西班牙人对花街柳巷蔑视的传统。但后来全部改变了,以立体主义方法来表现五个裸女。在这幅画上,观者多少可感觉到画家着意于纯粹的田园风趣。五个裸体女人的色调是以蓝色背景来映衬的。蓝色使他想起戈索尔那美丽宜人的风光。但观众看到的是一群几何形变异的女人。右边坐着的一个女人像戴上假面具一般,当她转过身来,脸容十分可怕,就像从阴间爬出来的鬼魅,颜色却又像烤熟了的乳猪。最左边一个女人,正拉开赭红色的布幕,为要展示她的姊妹们的菱形身体。她那严肃的表情,侧面的轮廓,简直像埃及的壁画。中间还有一堆水果。

创作背景:正当人们在期待毕加索以“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为起点而迈出新的探索阶段时,1907年,他画出了这幅《亚威农少女》。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要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

立体派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单独的图片,在许多幅画面的组合下显示他的创作目标。.艺人从多视点来描述对象,把他们的图片,为了表达对象是最完整的图像。.的每一个视点的视图对象重叠的放电引起许多垂直和平行线角,散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三维造成错觉。背景和画面的主题是互动穿插,让立体主义的图片来创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征。

深远影响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共鸣。《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同时这些形象使人观后产生作呕感。当诗人把这些形象与亚威农相联系时,观众似乎受了侮辱一般,责骂毕加索的鄙俗。

瓶、玻璃和小提琴毕加索 1912年,炭笔色粉画,56.4x 75厘米,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画里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

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

格特鲁德·斯坦因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这年,毕加索将调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换上灰褐色的颜料,为美国女作家斯坦因画肖像。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红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也注意了几何学的基本形,画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来巴黎定居的美国女作家。她以实验式表现手法,曾给年轻的先锋派文学家们以巨大影响。她和现代派的艺术家们交往频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现代美术史著作中出现。她不但与比自己小七岁的毕加索相处得很好,而且与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创造新型艺术的画家十分亲密,经常在这些画家最困难得时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奥不断收藏他们那些富有争议得作品,以示在经济上支持穷画家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新艺术的创造。

斯坦因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最后还是在没有模特地情况下,毕加索独自润色此画。朋友们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惊,都指责所画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毕加索说:“这有什么

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这幅画。数十年过后,

《赤脚的女孩》又名《赤足姑娘》

本画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画中的女孩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姑娘,她随意地坐在一堵墙壁前,乌黑的大眼睛凝视前方,衣着朴素,不太干净的围巾胡乱地搭在肩上,粗糙的大脚显示出家境的贫寒。与粗手大脚相对应的是姑娘纯净的眼神、匀称的脸庞,以及忧郁、娴静的神情。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毕加索让人物正面坐着,却隐藏了椅子与地面的空间关系;在对女孩衣裙的处理上,他利用光的明暗突出层次感,裙子颜色从红色到暗红色渐变起伏,使得二维画面具有了一种三维透视效果。

对绘画技巧的驾轻就熟可见毕加索“学有本源,非率而命笔也”,这也正是中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拜会毕加索之后的所言。

当然这幅画并不纯粹以技法取胜,难得的是毕加索着力捕捉同龄模特儿的内在气质和生

命,从结果来看他的努力亦非常成功。所以,表现在画中的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对比才是这幅

第一次圣餐

1896年,为了参加一个大型展览会,16岁的毕加索决定画一套具有“沙龙风格”的作品,他征求父亲的意见,最后选中了三个题材:《祭坛男孩》、《第一次圣餐》、《科学与慈善》——既有宗教的,又有科学的。4月,巴塞罗那全市美术展览会上,毕加索的《第一次圣餐》陈列于第一展览室,标价1500比塞塔。5月15日的《巴塞罗那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对这次展览的综合评述,其中也提到了这幅画,称其“画中人物富于感情,线条

祭坛男孩

女孩的头像

科学与慈善

在巴塞罗那全市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第一次圣餐》,并获得一定好评后,毕加索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把自己的情绪、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就动笔画那幅著名的《科学与慈善》。

毕加索的父亲唐霍塞,破天荒地亲自做模特儿,于是他就成了画面左边坐在病人床旁的医生。唐霍塞一生拘谨踏实,极少照相,后人也许只能通过这位“医生”来想像他的模样了。儿子毕加索充分借鉴流行的印象派的技巧,在以赭色、棕色表现悲悯和忧郁的同时,映衬着紫红、黄绿诸色,从而一扫伤感颓靡之风,画面成熟稳重,泰然自若,虽然尚没有摆脱学院派的影子,却也对未来的风格有所预示。比如,病妇那只柔软细长的手,就好比一段安详优美的语言,在款款倾诉。

《科学与慈善》在1897年的马德里全国美展上获得赞扬,接着又在马拉加市的全省美展上摘取了金像奖。画面体现了16岁少年对人生的思考——人类需要两种关爱。

自画像 自画像

酒店前的西班牙夫妇

洛拉

等待比赛开始的斗牛士和公牛

穆斯克前的的吉普赛人

情侣

德拉加莱特红磨坊

骑马斗牛士

皮埃罗和科隆比纳

红色的裙子

戴宝石项链的妓女

七位芭蕾舞演员

三位芭蕾舞演员

沐浴

这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画面中人物没有被彻底解构,保留着具像的视觉效应。但是,这时的画家深受非洲木雕面具等民间艺术品的影响,特别是在获得了宝贵的形式灵感启示后,潜移默化地构成了立体主义绘画的征兆与重要因素。我们从画中沐浴的少女圆锥体的体态中,可以看到这种立体因素。画家倾向于把人体作为圆柱体、圆锥体与圆球体的结构关系组合,来表达一种丰富的思想内涵。

《毕加索》教案.doc

《毕加索》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中的《毕加索》一课,使学生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后,发现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并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但对大师及其作品了解甚少,因此对毕加索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毕加索的作品,大都不会欣赏,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学习毕加索独特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人物头像画。 教学设计:在探究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作品以及回顾以前所学的人物头像画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发现毕加索画人物的独特表现风格。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难点并激发其作画欲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拓展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大师,更是让其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此提升本课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欣赏、体验毕加索作品,拉近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 .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一幅具

有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3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准备: 1 . (课件 ) 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准备:铅笔、画纸、彩色笔等。 二、教学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和理解毕加索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 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cai :9.11事件场景及带来的灾难 ) 2 .讨论: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热爱和平的情感。 ( 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用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 3、多媒体展示大师作品,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欣赏:《和平鸽》、《格尔尼卡》; 提出问题:作者是谁?作品的名称是什么?你看见了什么? (二)、展开:

毕加索作品赏析

自由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是近现代主义的先锋。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我最喜欢的就是毕加索最著名的油画《格尔尼卡》,这是在1937年的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创作的,也是毕加索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超现实主义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本对政治毫不关心,然而对于这样的野蛮行径,他表现出了无比的愤慨,他用了一个半月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孩童仰天痛哭,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 ,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

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的代表作

毕加索作品欣赏毕加索的代表作 价值连城的毕加索名画都有哪些?在移居巴黎以后,毕加索的画风开始变得忧郁悲伤,笔下的人物换成了一些乞丐、醉鬼和妓女,这些主题的选择可能反映出毕加索当时窘迫的经济状况。接下来小编带你去看看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作品图1

毕加索作品图2 毕加索作品图3 毕加索作品图4 毕加索作品图5 毕加索轶事

毕加索的父亲是位美术教师,人到中年,在艺术上还无啥建树。为此,他寄希望于儿子。他想,凭自己所掌握的技巧,辅导一个孩子总该绰绰有余吧。这样,毕加索刚到入学年龄就开始了严格的基础训练,速写、素描、油画样样都画。一年后,他的艺术天赋就开始显露。八岁时,他不但画了许多简笔式的小鸟、动物,还画出了第一幅有主题的油画――《看斗牛》。 父亲为了使儿子能持之以恒地画下去,自己在家里也支起了画架,经常画这画那。毕加索十三岁那年的一天,他看到父亲的画架上有幅未完成的画,便操起义亲的画笔,将这幅画完成了!父亲回家发现后,一下惊呆了!没想到儿子的色彩感觉、造型能力提高得这么快,几乎超过了自己。父亲自惭形秽,出于自尊,只好自动缴械,将全部画具都交给了儿子,并发誓以后再也不作画了。 浪荡子 毕加索在巴塞罗那正规美术学校学习两年后。十六岁时,他在叔父的资助下,独自往首都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深造。按理,毕加索进了首都的高等学府,应该专心上课,接受更严格的训练。谁料,毕加索对学院的课程不屑一顾,天天在城里四处穿梭。豪华的大街、肮脏的小巷、美术馆、咖啡厅、吉普赛人、乞丐,他到处看,到处画。家里人以为他进城后学上

了坏样,变成了浪荡子,为此,叔父取消了对他的资助,父亲对他也不抱多大希望,偶尔寄点钱给他,只够他买少量的纸张。毕加索一时陷入了困境。对此,他没有气馁,也不作任何解释,唯有玩命地画。 事实上,毕加索并不是贪图玩乐,而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侧面作了许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由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在以后创作的许多传世之作,如《老犹太人》、《熨衣妇》等都是取材于这段生活。可以说,没有这段浪荡子生活,毕加索也只能成为一名平庸的画家。 感谢您的阅读!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之欧阳光明创编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 欧阳光明(2021.03.07)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

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格尔尼卡》 《第一次圣餐》《祭坛男孩》 《酒馆的“四只猫广告”》 《等待比赛开始的斗牛士和公牛》 《手里捧着鸽子的孩子》《小丑》 《母亲和孩子》《窗前的桌子》 《雕塑家》《黄头发的女子》 《扔石头的少女》 《无题》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精选.)

悲从中来,无声的哀伤 ——《格尔尼卡》观后感王菁20110101097 汉语言文学(师范)1101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油画。 整幅画由黑、白与灰色三种色调构成,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与沉闷,好似有一种魔力,让一颗浮躁的心开始平静下来,融入到画的世界中去。 画的左边部分,一个妇女大张着嘴巴,痛苦地望着上方,十分惊恐。她怀中的孩子已经失去了生命,无力地瘫在她怀中。妇女的上方有一头公牛,公牛的头与身体颜色截然不同,仿佛它正从黑暗中走出。它趾高气扬地摇着尾巴,不悲、无恐,一副淡然自若的神情,实在是匪夷所思。公牛和马中间,有一只鸟,它挺而向上,似乎上方有什么恐怖的东西。 画的中间部分,最上方有一个巨大的灯泡,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这一切的不幸都是在这灯光的照耀下发生的。灯的下面是一匹烈马,它的身体被一根长矛贯穿,它仰天长啸。它的身体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据专家研究,该文字是新闻报章传来的震惊消息,是对法西斯主义的声讨。有一只正义的手把报纸中间撕破,是否要揭示些什么呢?最底下是一个右手拿着破烂的剑的士兵,他的手和身体已经分离,他是战争不幸的牺牲品。在士兵右手边,绝处,开出一朵美丽的花,那也许是对死者沉痛的悼念!

画右边那部分,由三个女人构成。左边的一个女人拖着孱弱的左脚,佝偻着背,凝重地望着上方。中间的那个从窗户中努力探出头,充满担忧的眼神汇聚在上方;她奋力伸出一只手,手上紧握着一只烛台,星星之火,那是希望在燃烧。右边的那个女人从房屋坠落,绝望地仰天,直伸着双手想抓住点什么。她的身体融陷在一个破裂的木头里。那木头、那屋顶都带着尖尖的刺,让人心生畏戒,不寒而栗。 画中的人物,除了那头公牛外,神情都十分恐惧悲伤、很纠结,看起来很是悲惨,好像正在经历生死的折磨一样,仰着无奈的头望向上空,似乎有什么恐怖的东西正在到来。那是对战争的绝望,那是对死亡的惧怕。公牛原来是法西斯的代表,是暴虐!是血腥!这一切的不幸都是它发动,所以它才如此无畏。而马则是西班牙人民的代表,西班牙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伤痕累累。但是马并没有倒下,西班牙人民也没有倒下!画中的其他人物不过是无数无辜百姓和死伤战士的缩影,这些悲惨现象在当时的格尔尼卡不胜其数。 《格尔尼卡》形象地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表达了毕加索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无辜人民及伤亡士兵的同情与哀悼。 画是支离破碎,拼凑而成的,十分杂乱。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是不完整,但这似乎与狂轰滥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也正因这种扭曲和重组,使人对死亡的恐惧感

毕加索名画鉴赏

毕加索《两个小孩》浅读 文章作者:奚耀艺 《两个小孩》作品原名称为《Claude et Paloma》,是毕加索1950年69岁时为其三岁的儿子克劳德和一岁的女儿帕洛玛创作的一件油画作品。作品完成后,有资料记载曾参加各类展览近二十次和出版十多

次。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毕加索创作旺盛时期,也处于其艺术风格成熟后最好的创作状态。美术史研究者把毕加索一生创作的风格按时间顺序整理和编排了多个时期。然而,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的创造花样繁多,变化无常而不可捉摸。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非具象,各种表现手法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也因此,毕加索曾经是人类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绘画大师。 1946年以后都可称为毕加索创作的田园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仍然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非具象画为主,手法运用更加灵活娴熟。这件《两个小孩》画面中的人物一个坐姿,一个站姿,眼光直视画外观众,脸部表现带有明显的立体主义风格,造型虽有夸张,但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并不算是最激烈的变形,笔触运用也相对精致周到。画面没有强烈、跳跃的色彩对比,棕褐色的调子在视觉感受上统一和稳定,而画面底部的一排圆轮,又使整体宁静的气氛中产生了运动感。毕加索一生创作作品数万件,很多作品都是以其家人或情人为模特,风格也变化多样。这件《两个小孩》可以说是以其儿女为模特精心创作的代表作品,画面的线条组织、色块布局都有着事先的考量安排,而非在绘画过程中偶发或即兴的发挥,毕

毕加索作品赏析说课讲解

毕加索作品赏析

毕加索《坐着的玛丽????????????泰雷兹》 这是毕加索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人物外形柔和,当然是毕加索式的柔和,线条却又梗又硬,具有希腊式面孔的女人,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正面和侧面的缝合体。 构图简单、有趣、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明快。人物富于表现力。 毕加索《格尔尼卡》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格尔尼卡(5张)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画家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抗议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画面里没有

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 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毕加索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 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作品及赏析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作品及赏析 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横97厘米私人藏 创作《梦》之前,47 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

生命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97×横129厘米克里夫兰博物馆藏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右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悴,神情专注,目光严厉,好像有责备的意味。左侧男女两人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画家把这一对恋人处理为裸体形象,与右面那位着衣母亲形成对比。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亲,似乎对母子俩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怀疑。 男子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画家自己,作品完成时却已变成好友卡洛斯卡萨赫马斯的形象。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失恋自杀身亡。毕加索一直怀念这位因失恋而自杀的好友,所以在画面上将他描绘为爱情的象征,右边那对母子则是母性的象征。 画面上还有两幅作品,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两幅画,由两人到一人,刻画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的人们,从相依为命到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赤裸的身体不但完全暴露了他们苍白无力的肌体,也展示了他们人性最真实、最痛苦的一面。这也是画家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贴切的描绘。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西班牙艺术家,也是法国现代派艺术的主要代表。这位具有无穷创造力的人,不仅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而且有着不息的探索精神。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1901~1904 年初的作品多表现饥饿的穷人形象,并主要以蓝色调加强孤独和失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这一时期为他创作上的"蓝色时期";1904~1906 年是"玫瑰色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以描写江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备课讲稿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

毕加索美术作品欣赏

立体派——毕加索作品欣赏 ?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外则别无所有。?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 《自画像》 一、童年时期

1881年10月25日夜11时15分,离马拉加市梅尔塞德广场不远的一家医院里,唐娜〃玛丽亚〃毕加索〃洛佩兹生下一个既没有呼吸也不会蠕动的瘦弱男孩。唐娜〃玛丽亚的丈夫唐〃何塞〃路易斯〃布拉斯克和其他亲朋看到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浑身青紫,便对他不再抱有生存的希望。但是,何塞的弟弟萨尔瓦多——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并不灰心。他俯下身子,吸足一口雪茄,对准婴儿的鼻孔吹了进去,雪茄的烟雾顿时创造了奇迹,孩子活了过来。路易斯家的第一个男性后嗣——后来取名巴勃罗的孩子,就这样的?一脸怪相,像公牛一样怒吼着?般的开始呼吸人世间的气息。 11月10日,唐〃何塞在圣地亚哥教堂为新生儿受洗,孩子的全名是:巴勃罗〃选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罗〃让〃尼波穆切诺〃圣蒂西马〃特林尼达德〃路易斯〃毕加索。然而,这一大串姓名除了在马拉加市政厅的出生登记簿上出现过以外,大部分在他的生活中自行消失了。世人永远记住的只是一个名字: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父亲何塞在马拉加市的艺术工艺学校当美术教师,最擅长沙龙与室内装饰性壁画,尤其喜绘羽毛、树叶、鹦鹉和紫丁香,鸽子更是他的最爱。毕加索还有两个妹妹。十年间他都没离开过出生地——马加拉,这样的童年十分枯燥,但也是必要的。自记事起,他就与画笔为伴,这为他的毕生事业奠定了基础。在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正规的学院派油画,并可以毫不费力的画出绘画模特每一个精确的细节。8岁时,他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斗牛赛和鸽子》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受聘于巴塞罗那隆哈美术学校。在举家迁往巴塞罗那之前,唐〃何塞一家到马拉加度假。毕加索离开故乡时,还是一个考试总也不及格的小男孩;如今他又回到故乡,已经成为一名小画家,并从拉科鲁尼亚带回

毕加索作品赏析

毕加索《坐着的玛丽??泰雷兹》 这是毕加索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人物外形柔和,当然是毕加索式的柔和,线条却又梗又硬,具有希腊式面孔的女人,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正面和侧面的缝合体。 构图简单、有趣、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明快。人物富于表现力。 毕加索《格尔尼卡》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格尔尼卡(5张)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画家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抗议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

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 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毕加索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 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欣赏毕加索

散文 欣赏毕加索 □ 卢江林 缘起张仃:毕加索的东方知音 我从小就知道毕加索,因为他画的和平鸽。 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画了一只鸽子,从此鸽子被称为“和 平鸽”。新中国邮政部门发行了三套“保卫世界和平”的纪念邮票,图案 都是毕加索画的不同姿态的和平鸽。我那时以为,就像齐白石善画虾、徐 悲鸿善画马、何香凝善画虎一样,毕加索是一位善画鸽子的画家。 等到我后来真正接触到毕加索的作品,我突然懵了。这画的是什么呀? 我怎么完全看不懂!我对毕加索的美好印象被颠覆。可是颠覆归颠覆,我 心中还是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这些让人看不懂的画,能让他成为一 个世界顶级的绘画大师?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一批著名画家到总后直属部 队采风,并为连队战士作画,我作为总后政治部的文化部长负责陪同。领 队的大师,是一位银发银须的老者,介绍者告诉我,他是张仃,中央工艺126 神剑 SHENJIAN

美院前院长、教授,著名美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听到张仃的名字,我眼睛一亮,激动地握住大师的手,连连说:“能见到张仃先生,我真是太幸运了!” 张仃问:“你知道我?” 我说:“您是我们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也是新中国最初几套纪念邮票的设计者。作为一个几十年的集邮爱好者,怎么可能不知道您的大名!” 张仃开怀大笑:“今天我可遇到知音了。不过你别叫我先生,我是一名老兵,回到部队感到特别亲切,一叫先生就见外了。” 我知道张仃早年投身革命,是著名的延安鲁艺的教员,于是我改称他为老师。我陪张仃老师参观了部队的军营和连队俱乐部,他指导了战士美术爱好者作画,并亲自为战士作画示范。 中午直属分部的领导请画家们吃饭,我作为主陪坐在张仃身边。席间,一位老画家向我们介绍,张仃与毕加索是好朋友,在现在的中国画家中,他是唯一一位见过毕加索并与之建立个人友谊的人。于是我们纷纷向他敬酒表示敬意。 张仃老师淡淡一笑:“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毕加索,1956年我到法国南部去拜访过他。” 这时我脱口说了一句很不得体的话:“不过毕加索的画,我怎么看不懂?” 这句话说完,我就很后悔。我知道张仃老师有一句名言:“美盲要比文盲多。”他的意思是要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美育教育。我怕大师批评我,你一个“美盲”,怎么当了文化部长。 谁知道老师对我非常宽容,他说:“对美的东西,有时候你不一定需要懂。好比你听到一曲音乐,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听着很好听,这就足够了。一幅画也是这样,你看着好看,给你留下印象,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你一样可以欣赏它。不过你要是有兴趣的话,我建议你学一点西方美术史,试着了解一下毕加索。理解了,你才能够更好地欣赏他,你会发现毕加索是一个非常丰富美好的世界。” 大师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美术教育家,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启迪了我。我答应他一定去试着学会欣赏毕加索。 转眼间,18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18年当中,我真的十分认真地学习了西方美术史的有关课程,国家美术馆很多重要的美术展览我都会去观摩学习。渐渐地,我真的开始喜欢毕加索了。 2010年2月21日,94岁高龄的张仃大师在解放军总医院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一阵哀伤。我想起了18年前与张仃大师的毕加索之约,心中有了去探寻和了解毕加索、学会欣赏毕加索的更强烈的愿望。 我的好朋友王正谦非常善解人意,他为我们精心策划了一次从西班牙到法国南部沿地中海的蔚蓝海岸之旅,这次旅行几乎可以寻觅到毕加索一生的足迹,拿到这份策划书后我大喜过望,生怕因为一些别的事情错过了这次人生难得的机会。 现在,请允许我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结构一样,打乱旅行的时空概念,按照毕加索的人生轨迹,重新拼接组装,去讲一个我所看到的毕加索的故事。 在马拉加 马拉加,是西班牙南部地中海沿岸一座气候宜人、风景秀美的海港城市,早在公元前12世纪,腓尼基人就在此修建海港和城堡。著名的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也曾经到过这里。后来,经过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的统治,形成了这座小城多民族聚集、多种族文化并存、色彩丰富的特色。1487年,西班牙人经过4个月的顽强围攻,从摩尔人手中将其收复,从此,它成为被称为“阳光海岸”的马拉加省的首府。 我们在马拉加的古城漫步,从市政厅穿行过大教堂和阿尔卡萨巴,由此向北走一小段路,便来到毕加索的故居。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就诞生在这里。 毕加索的父亲唐·何塞是一个家境贫寒的美术 2010.4/散文12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格尔尼卡》

《第一次圣餐》 《祭坛男孩》 《酒馆的“四只猫广告”》 《等待比赛开始的斗牛士和公牛》

毕加索作品鉴赏

名家名画赏析之一毕加索:《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玛尔》 今天与大家共同赏析的现代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与西班牙,父亲是美术教师,曾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他是二十世纪最享盛名,创作数量最多的艺术家;更是当代西方最具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约达六万件,涉及绘画、雕塑、陶艺、舞台背景等不同的领域,其中绘画作品近37000件,风格丰富多样,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其代表作是《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玛尔》编排在第三册《会变的线条》一课中。这是画家在1935年在巴黎认识朵拉·玛尔以后创作的,此时的朵拉·作品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立体主义风格。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赏析感受画家的风格和画家对线条的艺术语言的灵活运用。 一、通过对作品中人物脸部的观察,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特点---就是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觉形象结合在画中的同一形象上。比如说画中画的明明是朵拉玛尔的侧面的脸的轮廓,可在里面却添加了正面脸才有的双鼻孔,两只眼睛(一只是正面的形象,一只是侧面的形象)。 二、对作品中线条的观察,了解线的曲直、疏密、粗细变化,感受画家对线的纯熟使用所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1·椅子上的横线竖线加斜线的有序排列,表现椅子的柳条编结的质感 2·回型线的使用给人年轮的视觉,体现木头的质感。 3·裙子的内外线条的不同疏密处理,给人以层次感。 4·手部的外轮廓的直线的运用给人以夸张的利爪感,内部的柔细的小弧线则给人以皮肤之感。 5· 画面中所有空隙全部用不同方向的放射线填充,具有了纵深感,犹如在朵拉·玛尔的周围拉了一张网,即保护着她又诱捕着她。此时的朵拉·玛尔是他的

毕加索-教案

疯子般的世界大师——巴勃罗.毕加索 教学课题:疯子般的世界大师————毕加索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教科书:自编教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毕加索的作品及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并引入相应背景资料。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 并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 的意识。 3、情感目标: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 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 观。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与主题的表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5分钟) 1、大家知道,这幅图上,是一些什么内容吗?(出示幻 灯片) 资料“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

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 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 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 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 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 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 击。 2、看完这两张图片后,那么大家有什么感想,或者说你 是怎么看到这两件事件的呢?(阐述想法) 教师点评阐述钓鱼岛与美国911事件,战争后的影响, 美国911事件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 及精神上损伤。 3、新课内容:板书课题 引出话题毕加索简单的介绍下《格尔尼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幅著名的油画,就是画家在亲历战 争后的绘画作品,现在感受下这幅作品。回答一、谁画 的?第二、与911事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没? 毕加索的油画。与911有一定的雷同性。 二、背景资料:(3分钟) 简单介绍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 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

毕加索的绘画赏析

Young girl with bare feet sketch for science and charity 1描述每个艺术作品的视觉元素 2解释每一个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的毕加索的个人经历 3比较和对比这两个作品 4报价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赤脚的女孩》又名《赤足姑娘》,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画中的女孩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姑娘,她随意地坐在一堵墙壁前,乌黑的大眼睛凝视前方,衣着朴素,不太干净的围巾胡乱地搭在肩上,粗糙的大脚显示出家境的贫寒。与粗手大脚相对应的是姑娘纯净的眼神、匀称的脸庞,以及忧郁、娴静的神情。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