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夸父逐日导学案

25夸父逐日导学案

25夸父逐日导学案
25夸父逐日导学案

《夸父逐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山海经》及中国神话有关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朗读背诵《夸父追日》。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夸父形象分析。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链接:《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自主学习:

1.诵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质疑。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⑤,道渴/而死⑥。弃/其⑦杖,化为/邓林⑧。

3.你能辨析以下词的意义吗?

①夸父与日逐走(跑)②饮于河、渭(黄河的专称)

③北饮大泽(向北,到北方)④道渴而死(在半路上)

5.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说句子的意思吗?

(夸父)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夸父)弃其杖,(杖)化为邓林。——省略句

饮于河、渭(到黄河、渭河喝水)

北饮大泽(又到北方去喝大湖的水)——倒装句

课堂学习:

整体诵读,问题探讨

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

2.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3.现在请大家说说《夸父逐日》的主题。

通过夸父逐日故事,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成语:夸父逐日

比喻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知其不可而为之——伟大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是逐日的夸父

拓展延伸:关于神话

1.现在请大家再次开动脑筋想想,我国古代神话中,还有类似《夸父逐日》这样主题的故事吗?

2.你们能够根据以上三篇神话,说说中国古典神话的特点吗?

(1)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

(2)为什么会有神话产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女娲造人,嫦娥奔月)

(3)我国古代神话常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想象、夸张

定义: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夸父逐日》。

2.扩写《夸父逐日》,600字左右。

3.推荐阅读:《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

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7、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8、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共工怒触不周山》1、略。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5、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6、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7、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

自,

它们都是(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结果是:

“ ”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

2、颛顼()()

3、水潦()

三、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杖()

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13、天柱折()

14、入日() 15、道渴而死()

四、翻译下列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五、问答题: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 =

4、《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参考答案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它们都是神话故事(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kuā )

2、颛顼(zhuān )(Xū )

3、水潦(lǎo )

三、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追赶)

2、入日(追赶到)

3、欲得饮(喝水)

4、河、渭不足(够)

5、北饮大泽(喝)

6、弃其杖(丢弃)

7、昔者(从前)8、怒而触不周山(碰撞)9、地维绝(绳子)(断)

10、故日月星辰移焉(因此)(移动) 11、地不满东南(饱满)

12、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归向) 13、天柱折(折断)

14、道渴而死(半路上)

四、翻译下列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五、问答题: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答: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答: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在在与作为。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中国古代神话》四则(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学案

《中国古代神话》四则(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学案 中国古代神话四则①鲧禹治水②女娲补天③精卫填海④夸父追日预习【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2.通过诵读,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3.学习故事主人公热爱生活,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奋斗精神和美好品德。【文学知识】1,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传说。课文选择的四则古代神话故事,体现了早期人类在与大自然抗争中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如毫不气馁、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与自然抗争的执著精神等。2,《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神话集。【正音正字】鲧堙爁(火监)焱颛鸷攫娲鳌鸠柘喙詨(讠交)溺【积累词语】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朗读课文】【翻译课文】《鲧禹治水》原文: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翻译:洪水泛滥,鲧没有等待天帝下命令,就偷取了天帝的宝物息壤来堵塞洪水。原文: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翻译:天帝(发觉了此事)命令祝把鲧杀死在羽山的近郊。原文: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翻译:鲧的腹部孕育了禹,天帝就命令禹(治理洪水),最终禹铺陈土壤使九州安定。《女娲补天》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翻译:上古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九州大地陷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地不能负载万物;原文: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翻译:烈火燃烧不灭,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鸷鸟伤害老弱。原文: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五色彩石来补苍天,斩断巨龟的四足来立天的四极;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积聚芦灰来堵住泛滥的洪水。原文: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翻译:苍天补好,四极立正;洪水干涸,冀州平安;恶禽猛兽死亡,良民得以生存。《精卫填海》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翻译:发鸠山,它的上面有很多柘树。原文: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翻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要点:文,同纹,花纹。原文: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翻译:它原来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原文: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翻译: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头去东海填塞(海水)。《夸父追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翻译:夸父追赶太阳,追到太阳的光轮里。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翻译:口渴,想喝水,就到黄河和渭水去喝水,黄河和渭水不够喝,要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未到大湖,半道渴死。要点:河,黄河。渭,渭河。原文:弃其杖,化为邓林。翻译:他丢下的手杖,变成一片桃林。复习【思维训练】1,归纳《鲧禹治水》故事的大概。鲧禹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意义?(《鲧禹治水》写鲧为治水而死,禹承父业,继续治水,获得成功的故事。鲧禹治水,生命生生不息、造福人类不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2,归纳《女娲补天》故事的大概。女娲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女娲补天》写上古时曾发生一次自然灾变,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大火燃烧,女娲炼石补天,重立四极,平治洪水,为民除害的故事。这些内容都与远古时代人力不能抗拒的灾害相联系,人们凭借想象塑造了这位创世又救世的女神。)3,归纳《精卫填海》故事的大概。精卫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精卫填海》写的是一个溺死于东海的少女化为精卫鸟,为了造福人类,她经常从西山口衔木石,立志去填平大海的故事。精卫的形象,歌颂为人类造福而奋斗不止的精神。几千年来精卫激励着中国人民为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4,归纳《夸父追日》故事的大概。夸父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夸父追日》写古代巨人——夸父追日的故事,最后夸父因口渴而死,临死抛掉手杖,变成一片桃林,让后人能够吃到桃子解渴,继续与烈日竞胜。这个故事,反映

32夸父追日

32.《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受夸父的巨人形象,体会夸父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 3、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培养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夸父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培养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入环节设计] 1、在夏夜的星空下,在冬日的暖炉旁,我们也许曾听过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神秘而又美丽动人的故事。在那些充满神奇想象的神话故事里,我们认识了开天辟地的盘古,伟大的人类之母女娲,七夕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广寒宫里寂寞孤独的嫦娥……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另一个了不起的巨人——夸父,一起走进他的神话故事。 2、出示课题,读课题。 3、课题质疑。你想知道些什么? [阅读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打开书133页,自己去读读这篇神话,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几下,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在读不通的句子处做上记号,并多读几次。 二、再读文本,感受巨人的形象 1、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夸父是个怎样的人?(巨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太阳西斜的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还没等太阳落下去,夸父就追到了——腿长、步子大

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手臂长、力量大 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肚子大 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身躯大 三、研读课文,感悟“精神上的巨人” 就是这样一个高大、威猛的巨人——夸父,他要去(追日),他追到了吗?(有或没有)课文的哪一段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2、出示:课文第四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这样一个巨人,为什么没追到太阳? (4)默读课文2――4段,看看是否能自己解决。 3、同桌交流 4、指名交流 归纳出示,显红:【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 他为什么这么渴,这么累? (1)渴到怎样的程度? 喉咙直冒烟:(你把这种渴读出来)什么情况下你曾有类似的 一下子喝干两条大河:同学们要知道黄河可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加上渭河里的水,都让他喝干了,还不解渴,可见他有多渴。 齐读 (2)他为什么这么累?(到前面的课文中去找找)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太阳西斜的方向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虞渊,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25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知识链接】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想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其最大特点。 《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第一课时 要点: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一、文学知识填空 《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神话, 神话主要特点是,你所知道的神话故事有 。 二、通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和语气语调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解释下列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杖()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翻译重点语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5.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第二课时 要点: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写法、人物形象及神话特点。 一、背诵并默写两篇课文 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部编语文精练系列-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 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夸父逐日 导学案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学习《夸父追日》)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重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知识链接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预习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饮.于河、渭()弃其杖.() 2.解释下列加点字: 逐.走()饮于 ..河()()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日》选自()“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合作探究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1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并将预习中不能解 教材助读(一)作品链接《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共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二)文体链接 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预习自测,它们《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夸父逐日》选自1. , 1 都是(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3、请你概括第二则则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前预习: 1、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及名人读书的事例 2、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1)给加粗字注音并识记 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 狡黠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 (2)、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三、合作交流文本探究 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质疑问难 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 32 夸父追日(导学案)

32*.夸父追日

四、品读课文,体会追日的艰辛与神奇(用时:8分钟) 1.出示学生活动卡, 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2.引导学生找一找让 自己感到神奇或是不可思 议或是感动的词语、句子, 画出来,仔细地体会品味。 1.用心默读课文,找到可 以感受到夸父追日辛苦的语 句,多读几遍,细细体会,同 桌交流。 2.汇报交流: (1)抓住“像风似的奔 跑,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感 受夸父的神奇。 (2)抓住“一直、喉咙 干得直冒烟”理解夸父的执着 和不放弃。 (3)从“颓然、遗憾、 向前一抛”等词句理解夸父的 不甘心。 5. 你觉得夸父身上的哪些精 神令人佩服?请打上“√”。 (1)乐于奉献。() (2)勇于牺牲。() (3)自强不息。() (4)向往光明。() 五、导学提升 (用时:7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 夸父为了自己的理想,努 力去实现、去争取,甚至 献出自己的生命,你想对 夸父说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自由讨论。 6.我想对夸父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文的朗读指导上,没有硬生生地指读,而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情感地牵引,水到渠成地导读,这样的效果更佳。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教材想开去,拓宽文本,学会从阅读中明白道理,学会对人生的启示。

《夸父追日》教学片段 分析重点词语,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教学难点) 出示句子一:(他)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生读) 师:神奇在哪里?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是啊!“一眨眼”你知道有多短吗?(生点头)你眨一下眼。(生使劲地眨了一下眼睛)你们眨一下眼。(学生都眨了一下眼)一眨眼就到了哪里? 生:两千里外。 师:你知道两千里有多远吗? 生:知道。 师:你来说说。 生:10圈小操场。 师:什么?我们学校10圈小操场只有8里,差远了!听我说,两千里相当于温州到南京的距离。就这么一眨眼的工夫,夸父就跑过了杭州,跑过了无锡,跑过了常州,跑到了南京。我们一眨眼的工夫,夸父就跑了这么远,速度快吧? 生:快。 师:神奇吧? 生:神奇。 师:读到这儿,你想对这样一位巨人——夸父说点什么呢? 生1:我想对夸父说:你真是一个不畏艰难的人! 生2:我想对夸父说:你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帮助人类永远地留住光明,不畏艰难,你真是太伟大了! 生3:我想对他说:夸父,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我们想对夸父说的真是太多了。让我们把想说的化作朗读,把我们的敬佩化作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好好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生齐读全文) 师: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现在你还认为夸父是在追赶太阳吗? 生1:我认为他是在追赶幸福。 师:嗯,在追寻幸福。 生2:我认为他是在追寻光明。

32、 夸父追日

32、夸父追日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夸父追求光明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3、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并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大家一定被它的神奇吸引了,你还知道那些神话故事吗?谁能给老师讲一讲?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另一个神奇的故事。(板书:夸父追日)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利用字典或上下文理解词意。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研究。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3、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认读生字,新词。 虞渊咕嘟咕嘟颓然遗憾渭河瀚海一眨眼霎时间 (2)、理解词语“霎时间”“虞渊” 三、深入学习,体会神奇,领悟内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夸父追日的故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三、精读感悟。 1、“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1)找到句子,读出来再用自己的话回答。板书“喜欢光明”。(2)课件出示句子:“夸父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指名读,评议,指导读出夸父追求光明的决心。 2、“夸父怎样追日?”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于是夸父拿着手杖……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2)用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夸父想抓住太阳的宏大志向,无比欢喜之情。 (3)抓住关键词“拿着、提起、迈开、像风奔跑、无比欢喜”板书。同时体会神话的神奇。 (4)出示句子:“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可是还没止住口渴。”体会神话的神奇。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汇报相机学习课文,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编写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馨儒牍苔甚fán yū泥zhuó清涟xiè玩xiǎn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27《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

第二十七课答案: 1、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 2、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3、颓竞 yù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kōng 4 (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6)参与,这里指欣赏。(7)想要,正要(8)高兴的样子(9)于是,就(10)原来是(11)共同,一起(12)清澈透明(13)考虑,想到(14)只是 5、(1)对偶(2)借代、对偶 6、(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 7、(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 (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4、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 1、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夸父追日(教案)

夸父追日(教案) 夸父追日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学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夸父2、指名读,正音。3、你对夸父有什么了解呢?你是怎么知道的?4、揭题:夸父追日。指名读---同桌读---齐读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预设: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夸父是怎样追日的?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二、初读课文过渡语:同学们真能干,紧紧抓住追日这个主要内容,提出了3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3个问题,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哪些自然段写了他是怎样追日的?写夸父追到日没有,又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2、反馈较对①夸父为什么要追日是课文的?指名读---评价②写夸父怎样追日的是哪个自然段?学习生字:虞渊渭河翰海大泽伏下身子向前一抛咕嘟咕嘟颓然手杖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请3位学生分别朗读2、3、4自然段,正音。③齐读夸父追日的结果,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三、研读追日的原因过渡语:我们已经知道了写夸父为什么追日,怎样追日和结果如何的段落。那么,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用波浪线划出最能概括原因的句子。1、自由读,找句子2、指名读---小组读---齐读,你读懂了什么?3、小结:夸父喜欢光明,喜欢看到神州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因此,他要去追赶太阳,抓住太阳,他是多么——了不起啊!4、指导朗读。四、研读追日的经过过渡语:那么夸父是怎样追日的呢?老师这儿有3个词语,谁来读一读?1、出示: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道渴而死。指名读---齐读2、这3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词语,读读课文2~4自然段,并且用直线划出哪些句子能读懂这个词语?3、反馈交流“与日逐走”①找句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②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③指导朗读。④简单说说词义。“渴欲得饮”①找句子,读句子,说词义。②你从哪句话看出夸父很口渴?③指导朗读。“道渴而死”①找句子,读句子。②理解句子:夸父为什么要到大泽去?但他还没到大泽就……,夸父只能遗憾地……③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吗?A、遗憾。夸父还没追到日,就死了。很遗憾!B、难受、可惜。C、了不起!夸父为了自己的追求,也为了整个神州大地光明,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这种执着、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叹。五、课外延伸。1、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追寻光明的人,当你吃着鲜美的桃子,看着茂密的桃树林时,你有什么想对夸父说的呢?六、考考你“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是这样记载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学了课文之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的含义吗?

夸父追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师:一起读课题。 你想了解什么呢? (夸父为什么追日?夸父怎么追日的? 夸父追到太阳了吗?) 师根据生回答小结:也就是说大家想要知道夸父追日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 进故事,在故事中寻找答案。 二、认读词语,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 师:在同学们自己学习课文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能更好地帮助你们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指名生读: ①自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思考:夸父为什么追日?夸父怎么追日的?夸父追到太阳了吗? 学生自学课文。 2、认读词语。 出示三组词语: 迈开大步举起手臂伏下身子抛出手杖(动作)虞渊渭河大泽瀚海(和水有关) 咕嘟咕嘟(象声词) 师:看看我们自学得怎么样。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看你认识多少。 学生自读 分组指名生读(一人一行) 师:会观察的同学发现每组词语的奥秘了吗? 师根据生回答进行指导: 第一组都是描写夸父动作的词语,指名让生做动作,随机指导“迈” (抬起腿来跨步) “伏” (趴,脸向下,身体向前弯曲) “抛”(扔),让学生说说这样的 词语,如拿着手杖、提起长腿、整理房间等。

第二组描写的渊河泽海都和水有关, 汉字的偏旁往往表达字义, 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汉字,如洋、梨、等。 第三组“嘟”原音是 dū,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这样读起来声音特别生动形象,是象声词,让学生说这样的象声词,如轮到我上场了,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得很快。雷声轰隆轰隆地在天边炸响。燕子叽喳叽喳地叫着向人们致谢。 齐读词语 3、了解主要内容。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夸父为什么追日?夸父怎么追日的?夸父追到太阳了吗?也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你能根据提示来说说课文主 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夸父为了,于是,最后 自己准备,指名说(2人)(夸父为了寻求光明,于是不辞辛苦,追赶太阳,最后长眠虞渊。) 师:像这样写事的文章,只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这样的方法,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给同桌听听。

《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1.易错字 惟吾德馨(xī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 泥(yū)清涟(lián)濯(zhuó)噫(yī)亵玩(xiè)鲜有闻(xiǎn) 2.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 3.一词多义 之 可 远 4.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灵验)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播)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了介词“于”) (3)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也”,表示判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 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 中心人物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 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 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 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题解说】 《陋室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铭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文辞精练,讲究韵律,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 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 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创作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新部编本《夸父追日》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抓住文本体会关键词句,从文中感悟神话的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获得思想启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夸父追日的执著、奉献精神。 3.交流收获,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夸父追日的原因及其执著、奉献的精神,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神话,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夸父追日 追日原因:喜欢光明 追日经过:拿着提起迈开 无比欢喜奋力 追日结果:自我奉献奋力拼搏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学习一个神话故事,这个神话故事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叫——《夸父追日》。(生读题目)故事的主人公叫?——夸父(师板书) 2、理解题意:知道夸父吗?(师补充:传说夸父我国北方部落的一个首领)(你怎么知道的?你真爱学习!老师没教,你就会自己去读课文了。)追就是?(追赶)日就是?(太阳)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夸父追赶太阳)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预设: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夸父是怎样追日的? 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同学们真能干,紧紧抓住追日这个主要内容,提出了3个有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完整版

揭题导入 1、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好听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这首乐曲不仅好听,它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2、师: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砍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后来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 3、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里的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读准哉”和“兮” 师:课文当中有哪些字音特别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预设哉”和“兮” 生:善哉——,峨峨兮—— 师:读得真准!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大家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 师:哉字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怎么读呢?

(出示原文,二、三句字体变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颇有古文的味道) 【指导读好语气词,突破了本篇古文朗读教学的难点。】 2、师: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 (一生读全文。) 师:真不简单!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注意到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不错!谁再来? (再请一生读全文,生读得流利且抑扬顿挫。全场掌声。) 师:不仅同学们给你掌声,在座的老师们也给你掌声了,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卧虎藏龙呀!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来合作比赛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后语调、语速发生了变化。)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师:善哉!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夸父逐日》教学教案

《夸父逐日》教学教案 (1)教学内容: 神话的文学常识 了解《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内容分析 多角度探讨夸父逐日的行为 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获得的启示 (2)教学目标: 能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和探究意识 (3)教学重点: 学讲《夸父逐日》的故事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体验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 (4)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介绍神话的产生时间,本质,是民间的文学形式(你还读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等) 2.《山海经》的介绍。《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作集成。共18篇。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而然,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2.内容讲解: 1.学生讲故事大概 2.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指出重点字词 逐:角逐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不足:不够北:向北 大泽:大湖。传说其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山北。道:在半路上 而:表因果关系:代词(代夸父) 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邓林:桃林 3.老师引导学会翻译课文,学生一人一句,老师指出错误(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内容详细分析,写板书 逐日,入日——渴 饮于河.渭北饮大泽探索大自然 夸父未至,道渴而死征服大自然 弃其杖,化为邓林 3.问题探究: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勇于探索、不怕牺牲) 4.从这则神话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茫茫宇宙,说不尽的奥秘,而探索自然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强烈愿望。虽然不能一时变成现实,但有这种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走进这个神话故事,我们会更深切体会出人类的生存就是与大自然搏斗并逐步取得经验,战胜困难而发展起来的。 4.学生发表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