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航学知识要点

领航学知识要点

领航学知识要点
领航学知识要点

绪论

领航学是研究利用领航设备引领飞机航行的一门应用学科。

确定飞机位置、飞机航向、飞行时间是领航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1章

1、地球磁场三要素:磁差、磁倾、地磁力(地球磁场强度)。(P6)

2、磁经线北端偏离真经线北端的角度,叫作磁差或磁偏角,用MV 或VAR 表示, 磁差范围-180?~+180?,磁差常见的表达形式有:MV-2?,VA R2?W。(P6)

3、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球磁场强度方向(及自由磁针的轴线方向,也就是磁力线的切线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就叫磁倾角,简称磁倾。地球磁场对磁体(如磁针)的作用力叫地磁力。(P8)

4、例1.1通过查询地图上等磁差线,某地1960年磁差为-1.5?,年变率为-0.8',求该地2011年磁差:??-≈-?-+-=2)8.0()19602011(5.1')2011(MV 。(P9)

5、航线(航段)的方向,用航线角(C our se)表示,即从航线起点的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航线(航段)去向的角度。航线角范围0?~360?。因经线有真经线、磁经线,所以航线角用真航线角(TC)和磁航线角(MC)两种来表示,换算关系 式:MC=TC -MV 。(P9)

6、地球表面上的大圆航线距离最短,但是每经过一条经线就要改变航线角;等角航线的航线角不变,但是航线距离比大圆航线长。因此远程航线的全程应选择大圆航线(取其短),再分成数段,每段按等角航线飞行(取其航线角不变)。(P11)

地图三要素:地图比例尺、地图符号、地图投影方法

无线电高度表测量飞机真实高度

确定飞机位置的方法:地标定位、无线电定位、推测定位

推测飞机位置必须掌握:推测起点、航迹、地速、时间

地形的表示包括:标高点、等高线、分层着色

7、现代大中型飞机都可以使用大圆航线,而小型飞机(如运五、TB 等)受导航设备限制只能采用等角航线。(P12)

8、等角正圆柱投影又称墨卡托投影,是圆柱投影的一种,由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G. M erc at or )于1569年创立。(P19)等角正割圆锥投影图又称为兰伯特投影图,是德国人兰伯特(J .https://www.doczj.com/doc/428050134.html,mbert )创制的。(P21)

9、几幅相同比例尺的航图拼接时,按照图幅编号顺序和邻接图表(通常在航图左侧上方的图边缘处)的提示,裁去上图和左图相接部分的图边,依照上图压下图、左图压右图的原则,将相同的经、纬线以及主要的线状地标对齐接合。(P 25)

10、标准大气条件下,气压每减小1hPa,高度升高8.25m ;气压每减小1mmH g,高度升高11m 。由于在飞行中选择的气压基准面不同,因此有三种气压高度:场压高、修正海压高度、标准气压高度。(P32)

11、离场航空器在爬升过程中,保持本机场的QN H直至到达过渡高度。在穿越过渡高度或者在过渡高度以下穿越修正海平面气压适用区域的侧向水平边界时,必须立即将高度表气压刻度调到标准气压1013.2hPa,其后航空器的垂直位置用飞行高度层表示。航空器在修正海平面气压适用区域内,按过渡高度平飞时,应使用机场的修正海平面气压。(P39)

12、最低安全高度(MSA-Mi nimum S af e Altitude )是指保证飞机不与地面障碍物相撞的最低飞行高度。最小超障余度(即安全真高)(MOC-M ini mum O bst acle Cle ara nc e)是指保证飞机超越障碍时所应保证的最小垂直间隔,它的大小依据可能造成高度偏差的气象条件、仪表误差、飞机性能及驾驶员技术水平等因素,由有关主管部门发布。规定:航线仪表飞行的最小超障余度是平原地区为400m,丘陵和山区为600m 。(P41-P42)

13、最低安全高度的计算是在航线两侧各25k m区域内的最大标高,加上最小超障余度,以及由于沿航线飞行的最低海平面气压低于760m mHg 而产生的气压修正量H ?,即M SA =E LEV +MOC+H ?,式中H ?=(760-航线最低海压)?11m ,但一般不做计算,可忽略,E LEV (标高?)可从地图作业或航行资料中查出。例:宁陕至小烟庄,航线两侧25km 范围内的最高超障物是秦岭山脉的静裕脑,其标高为3015m,则该航线的最低安全高度M SA=3015+600=3615m(注:宁陕至小烟庄属山区,最小超障余度取600m)(P42)

14、飞机纵轴前方的延长线叫航向线。从飞机所在位置经线北端顺时量到航向线的角度,叫航向角;航向角的范围为0?~360?(P43)

15、马赫数(M 数-Ma ch Nu mber ):马赫数是该飞行高度上的真空速与音速a 之比,即M=TAS/a

16、表速与真空速的换算:飞行中由表速计算真空速的步骤为

TAS EAS IAS CAS BAS ??→???→??→??→?????ρεv

v v v q i (P 56-57)

17、马赫数与真空速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式表示为M TAS H ?+?=288t 2731224式中可以看出:保持一定的M数飞行,高度升高时,气温降低,真空速减小;在同飞行高度,空中温度越高,真空速越大。(P57)

18、根据飞机的速度表的不同,速度单位有公里/时(km/h )、英里/时(mile/h )、海里/时(k n)和米/秒(m/s),换算关系为:1 kn =1.15 mile/h =1.852 km /h,1 m/s=3.6 km/h ,。例:180kn =333km/h=207mile /h=93m/s。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公斤(k g)、磅(lb),关系为:1 kg=2.205 lb 。例:200kg =441 lbs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公升、英加仑、美加仑,关系式为:1公升=0.2642美加仑=0.2204英加仑。例:3000美加仑=2500英加仑=11400公升。(P68-69)

第2章

19、风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气象上用的风叫气象风,其风向是指风吹来的真方向,即从真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风的来向的角度,用m WD 表示,单位:米/秒(m /s)、海里/时(kn );一种是领航上用的风叫航行风,其风向是指风吹去的磁方向,即从磁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风的去向的角度,用n WD 表示,单位:公里/时(km /h)、海里/时(kn )。注:n WD =m WD ±180?-MV 。或m WD =n WD ±180?+MV 。例:成都飞重庆,预报风为m WD =70?则n WD =70?+180?=250?(由于该飞行地区磁差较小,MV =-2?,可忽略不计)(P78)

20、航行速度三角形:3个向量包含了6个元素:磁航向MH 、真空速T AS、风向WD、风速W S、磁航迹M TK、地速GS 。还有两个元素是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即偏流DA 和风角WA (课本图2.5)。用地速向量同空速向量的夹角,即航迹线偏离航向线的角度来表示,这一角度叫偏流角(DA-Dr ift Ang le ),简称偏流。注:以T AS 为基准,左侧风,规定偏流为正(+DA),右侧风,规定为负(-DA)。在航行速度三角形中,航迹线同风向线的夹角(即地速向量同风速向量的夹角)叫风角(WA-Wi nd Ang le)。以航迹线为基准,左侧风,由航迹线顺时针量到风向线,为正值,+WA,右侧风,由航迹线逆时针量到风向线,为负值,-WA 。风角(WA)范围从0?~±180?,0?表示顺风,180?表示逆风,±90?(左或右)正侧风,0?~±90?(左或右)表示顺侧风,±90?~180?(左或右)表示逆侧风。(P81-82) 第3章

21、飞机沿预定航线飞行应该保持的航向,称为应飞航向,用MH应表示。无风时,MH 应=MC,飞机受到侧风情况,必须使飞机的航向迎风修正一个偏流角,即在航线角基础上迎风修正一个偏流,得到应飞航向MH 应=MC-DA 。(P90-91)

22、计算携带油量:最少携带油量=(航线飞行时间+备份时间)?耗油率+地面用量

航行备用油量根据天气情况、飞机性能、航程和到备降机场的距离等确定。国内飞行,保证飞机若不能在着陆机场着陆,飞抵最远备降机场上空还有不少于45min 的油量。以起飞机场为备降机场,不得少于1h 30mi n的备用油量。飞机自反航点返航,还有不少于45mi n的油量。国际航线飞行的备用油量,包含航线飞行时间的10%的燃油量,飞抵备降机场的燃油量(按实际距离或370km);在备降机场上空的460m (1500ft)高度等待30min 的燃油量;在备降机场进近着陆的燃油量。直升机通常不少于30min 的航行备用油量。(P92)

23、P 93-94对尺计算:风角WA =W D-MC ,风角范围0?~±180?,所以当?

-180n >MC WD 时,应在较小的角度上先加360?后再相减。对尺计算偏流、地速,图3.4。例3.3-3.5。 24、飞机的航迹线与航线间的夹角,叫偏航角,用TKE(Track Angle Er ror)表示。航迹线偏在航线右边,偏航角为正;航迹线偏在航线左边,偏航角为负,磁航迹角等于磁航线角与偏航角之和,即MTK=M C+TKE 。(P103-104)

25、P107例题3.11(此外还有相关计算)

第4章

26、机载导航设备和地面的导航台站之间的连线,即无线电波的传播路线叫无线电方位线,简称方位线。(图4.1)。(P121)利用甚高频全向信标(VOR)测定方位,其方位指示器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无线电磁指示器(R MI)、航道偏离指示器(CDI)、水平状态指示器(HSI )。

27、位置线交点定位法分类:θθ-定位(测向-测向定位),可以实现θθ-定位的有双NDB 台、双VOR 台、NDB/V OR台和I LS中的航向信标(LOC )等;θρ-定位(测距-测向定位),可以实现θρ-定位的有NDB/DME 、VOR/DME 、I LS/DME 等;ρρ-定位(测距-测距定位),可以实现ρρ-定位的有D ME /D ME 等;双曲线定位(测距差定位),可以实现双曲线定位的有ONS 。(P146-147)

28、P 156例题4.11

飞行中测出DA=+5?,TK E=-3?,说明飞机偏在航线(左、右?)侧,空中风为(左、右?)侧风。

若DA-3?,?GS-25,说明空中风为:右侧逆风

第5章

29、仪表进近程序(I nstrument A pproach Proced ure -IAP )是航空器根据飞行仪表提供的方位、距离和下滑信息,对障碍物保持规定的超障余度所进行的一系列预定的机动飞行程序。仪表进近程序构成:进近航段、起始进近航段、中间进近航段、最后进近航段、复飞航段。P163-164

仪表进近程序的基本形式有:直线航线程序、反向航线程序、直角航线程序、推测航迹程序。

30、在当前的导航设备中,能够实施精密进近程序的系统有仪表着陆系统(IL S)、精密进近雷达(P AR )、微波着陆系统(MLS)和使用卫星进行精密进近的系统(GLS )。在仪表进近的最后进近航段,只能够为飞机提供航迹引导的程序,叫非精密进近(Non-Precisi on Appro ac h Procedur e)。非精密进近有:NDB 进近、VOR 进近、VOR 、NDB 结合DME 进近。 起始进近采用直线航段(ND B方位线或VOR 径向线)或DME 弧的进近程序。

31、着陆入口速度at V 是该型飞机在着陆形态下以最大允许着陆重量进近着陆时失速速度的

1.3倍,即s at 3.1V V =。

32、仪表进近转弯坡度或转弯率:程序设计规定,等待和起始进近使用的坡度平均为25?,目视盘旋为20?,复飞转弯为15?。使用上述坡度时,相应转弯率不得超过3?

/s ;如果转弯率超过3?/s 时,则应采用3?/s 转弯率所对应的坡度。计算表明,转弯坡度25?、真空速170kn (315k m/h ),其转弯率为3?/s ;真空速小于170k n时,25?坡度对应的转弯率将大于3?/s 。因此,实际应用中按照:TAS >170kn (315k m/h),采用25?;TAS ≤170k n(315km /h),采用3?/s 转弯率对应的坡度。(P170)

33、起始进近主区内的最小超障余度是300m,中间进近主区内的最小超障余度是150m。 下降梯度(Gr )是飞机在单位水平距离内所下降的高度,等于飞机下降的高度与所飞过的水平距离之比,采用百分数表示,表示下降轨迹的平均倾斜度。

最低下降高度(MDA)是以平均海平面(MSL )为基准;最低下降高(MD H)是以机场标高或入口标高为基准。最低下降高度/高(MDA/H)是非精密进近程序中规定的一个高度,飞机在最后进近中下降到这一高度时,如果不能建立目视参考,或者处于不能进入正常着陆位置时,不能继续下降高度,而应保持这一高度到复飞点复飞。(P171)

34、P180例题5.5。P189图上数据能读懂。

35、修正角航线的开始点必须是电台,修正角航线由出航航迹(背台边)、基线转弯(入航转弯)和入航航迹(向台航迹)构成。图5.28.(P188)

36、P192风的分解:在修正角航线飞行中,将预报风分解成平行出航航迹的顺(逆)风分量1WS 和侧风分量2WS ,则αcos 1?=WS WS ,αsin 2?=WS WS ,其中α为风向与出航航迹MC 出之间的夹角

37、风的修正:飞机受到左侧风影响,应向左减少一个A ,MH 应=MC 出-A;飞机受到右侧风影响,应向右增加一个A ,MH 应=MC 出+A。(P194)

决断高度/高(DA/DH)是指飞行员对飞机着陆或复飞作出判断的最低高度,飞机下降到这一高度时,飞行员必须目视跑道并处于正常的着陆位置才能转入目视下降着陆,否则应当立即复飞。

38、P206计算17、18题

第6章

39、从区域导航的发展和当前的使用来看,可以用于区域导航的导航系统有VOR/DME、DME/DME、惯性导航系统(INS/I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飞行管理系统综合(FMS)(P207-208)

第7章

40、飞行管理计算机系统(FMCS)由飞行管理计算机(FMC)和控制显示组件CDU组成,它协调、处理并控制其他分系统的工作。自动飞行控制系统(AFCS)是FMS的操作系统,它对自动驾驶、飞行指引系统、速度配平、马赫配平等提供综合控制。它由两台或三台飞行控制计算机(FCC)、一个方式控制板(MCP)及一些其他部件组成。惯导系统按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平台式惯导系统和捷联式惯导系统。28天更新一次。

41、全球定位系统GPS,其全称为定时和测距的导航卫星,它的含义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部分:空间GPS卫星、地面控制站组、用户GPS 接收机。GPS优点:GPS具有全球、全天候、连续导航能力,能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空间坐标、三维速度和精密时间,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GPS具有高精度,三维空间定位精度优于10m,三维速度精度优于3cm/s,时间精度为20~30ns;GPS能满足各类用户,可用于铁路、航空、城市交通、农业、森林防火、地震预报、救援等;GPS具有多种功能,可以广泛用于导航、搜索、通信、交通管理、授时、航空摄影、大地测量等;GPS为连续输出,更新率高,一般为每秒一次,适用于高动态移动用户的定位;GPS用户设备简单,购置费用较低。GPS缺陷:GPS卫星工作于L波段,电波入水能力差,不能用于水下导航;GPS的完好性监测和报警能力不足,对卫星的一些软故障要在很长时间后才能发出故障状态信息;GPS 的可用性即所有地区的连续服务能力不足,某些时候在某些地方将出现少于4颗卫星的情况;整个系统维护费用太高。(P234)

42、FMS的主要功能:导航和制导;编排飞行计划,实施性能管理;全自动着陆能力;快速诊断故障能力。(P240)

43、飞行管理系统(FMS)有:飞行管理计算机系统(FMCS)由飞行管理计算机(FMC)和控制显示组件CDU组成,它协调、处理并控制其他分系统的工作;控制系统(AFCS)是FMS 的操作系统,它对自动驾驶、飞行指引系统、速度配平、马赫配平等提供综合控制;自动油门系统;传感器系统。

采用FMS编排飞行计划的方法有:选择公司航路、人工选择航路。

44、飞行管理系统由飞行管理计算机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自动油门系统和传感器系统四部分组成。

45、PBN的导航规范包括RNP和RNAV。

逻辑学深刻复习知识点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 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 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 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 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 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传统逻辑定义)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表现方式: 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 2.逻辑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 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以此为例) 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 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被称作“西方逻辑之父”,主要逻辑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分别论述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论辩的方法和如何驳斥诡辩的问题。哲学著作《形而上学》系统论述了矛盾律、排中律,涉及同一律。奠定了西方逻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及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研究了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和推理形式,提出相应推理规则。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17世纪,实验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研究了科学归纳法问题。《新工具》一书中提出科学归纳的“三表法”:“存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奠定归纳逻辑的基础。 穆勒(1806-1873):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在《逻辑体系》(我国近代学者严复译为《逻辑名学》)把科学归纳法发展为五种: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至此,传统逻辑的基本框架大致形成。 现代逻辑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逻辑(“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由莱布尼兹奠定基本思想,目前仍在不断发展中的逻辑类型。特点:借助人工语言(符号语言),建立形式系统,对研究对象整体把握。 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17世纪末期,提出用数学演算的方法处理演绎逻辑;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109.精品生物高考试题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猜题卷理综生物试题(原卷版)

致读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读者,当您看到这个内容的时候,表示您已进入了知识的世界,非常感谢您付出宝贵的时间对我们的文章进行阅读。我们从小就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成就未来,知识可以开拓您的思维,知识可以让您打开眼界;愿所有人都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知识的世界里翻滚;知识文库:知识的力量Tel:将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学习资料,助您快速成长。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谢大家的下载与关注! PS:以上内容下载后,直接删除即可!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欢迎大家下载全文使用。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猜题卷理综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和核酸在人体内彻底分解的产物不同 B. 蛋白质和核酸都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C.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D.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体的能源物质 2.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其内有各种营养物质和光合色素 B.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其膜上含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所有酶 C.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能够合成多种水解酶,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D. 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与蛋白质加工、脂质合成有关 3. 最近,人们在广西某地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栽培稻是野生稻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与野生稻存在生殖隔离 B. 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并建立种子库

2020行政组织学记分作业二2020行政组织学复习资料

记分作业二 一、单选题 1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提出中国官僚制成为一种早熟的组织形态的原因是() ?A)中国古代人最聪明 ?B)中国古代的王权专制 ?C)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达 ?D)中国古代的“治水社会”的需要 参考答案: D 2 1961年,()出版了《公共行政生态学》一书,系统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行政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A)里格斯 ?B)高斯 ?C)伯恩斯 ?D)伍德沃德 参考答案: A 3 ()是指必须善于任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尽可能把他们安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A)适才适用原则 ?B)选贤任能原则 ?C)合理流动原则 ?D)竞争激励原则 参考答案: A 4“决策”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大学》 ?B)《孟子》 ?C)《韩非子》 ?D)《论语》 参考答案: C 5 西蒙曾指出:管理就是决策,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这句话体现了决策的()特征。 ?A)目标性 ?B)选择性 ?C)预测性 ?D)普遍性 参考答案: D 6沙因认为,()只是组织文化的显露与表面层次,而不是文化的基核。

?A)基本假设 ?B)人造的象征物 ?C)价值观 ?D)思维模式 参考答案: B 7行政组织结构方面的调整与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机构的改革或调整改变行政组织系统()来实现的。 ?A)行政效率 ?B)效率指标 ?C)运作流程 ?D)内部构成方式 参考答案: D 8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共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树立典型、培训教育等具体做法属于行政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 ?A)选择标准 ?B)提炼定格 ?C)巩固落实 ?D)强化认同 参考答案: D 9()认为组织文化与个人的内心变化是相关的,并把这一方面称为组织文化的心理内容或心理学渊源。 ?A)沙因 ?B)路易斯 ?C)威廉·大内 ?D)鲍曼 参考答案: B 1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我国古代行政思想中的( )。 ?A)民本思想 ?B)德治思想 ?C)法治思想 ?D)修身意识 参考答案: A 二、多选题 11西方国家行政组织职能的重构体现为以下哪几个层面? ?A)职能范围 ?B)职能结构 C)职能重心

逻辑学知识要点

逻辑学知识要点 上篇逻辑推理 逻辑学主要是从形式上or结构上来研究推理的正确性或者有效性的科学。 任何推理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组成。∕逻辑常项:推理形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是判定一种推理形式的类型的唯一根据,也是区别不同类型的推理形式的唯一根据。∕无论给变项代入何种不同的具体内容,推理形式不会改变。 如果只要分析到所包含的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为止即可判定,那么这类推理称为复合命题推理,简称推理命题,相应的逻辑称为命题逻辑。∕逻辑常项、命题变项。 必须分析到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所包含的概念即词项才能判定,则这类推理称为简单命题推理,简称词项推理,相应的逻辑称为词项逻辑。∕逻辑常项、词项变项。 第一章基本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1、负命题 负命题:就是通过否定某个命题所得到的命题,又叫做命题的否定。 一般公式是:并非¬。∕“并非“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并非”。 真假特征:p与“¬p”矛盾。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⑴联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一般公式是:p并且q。∕“并且“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合取”。 “……和……”、“即……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的词语都是“并且”的意思。 真假特征:联言支p,q同时真,联言命题p∧q为真;p,q同时假,p∧q为假。 ⑵联言推理:就是前提or结论为联言命题,并且根据其真假特征所进行的推理。 推理形式有:分解式(由前提中一个联言命题为真,推出其任一支命题为真的推理)、组合式(由前提中一些支命题为真,推出这些支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为真的推理)。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选言命题是断定几个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 ①⑴相容的选言命题:至少有一个存在并且可以同时存在的选言命题,即选言支(p,q)之间具有并存的关系,p,q不同假。 一般公式是:p或者q。∕“或者“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析取”。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 一、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二、学习对象: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茶学、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生命科学类本科生。 三、授课内容与各知识点关系: 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现将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知识点关系特作说明,具体见下图。 四、学习主要内容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本课程重点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下列主要内容或知识点: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另方面,重点学习掌握粮食作物、杂粮、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如绘图技巧,以及鉴别昆虫、植物病原与杂草的技能。 五、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课前根据教学日历安排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中认真听老师授课,并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的记笔。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提问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使知识点与上课内容更系统。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课程网站中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我测试,既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实验课堂教学】按照实验内容事先进行预习,在老师讲解和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各种实验保存标本,训练有关实验操作如解剖昆虫、制作标本等。有问题及时提问,以得到解答。认真完成有关实验报告。学会标本绘图技能。 【野外考察】在教师指导下,去教学实验农场采集各种有害生物标本,并进行现场识别。对难以识别的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识别。 【课外科研训练】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申请有关科研训练项目,学会如何写申请报告、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六、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多样,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占50%,课堂讨论与课程论文占20%,平时作业占10%,实验操作10%。另外,课外野外调查或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学术报告等,占10%。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1)叶恭银主编. 植物保护学. 杭州: 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课程组编.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实验指导书》(讲义)(第二版), 2007 (二)推荐参考书

行政组织学复习题

行政组织学复习题 行政组织学复习题 1961年,(里格斯)出版了《公共行政生态学》一书,系统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行政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公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组织成员会个人计算个人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 (沙因)对组织文化及其重要性的阐述是从组织中领导与文化的关系角度来进行的。 (路易斯)认为组织文化与个人的内心变化是相关的,并把这一方面称为组织文化的心理内容或心理学渊源。 (适才适用原则)是指必须善于任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尽可能把他们安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行政组织)学习是行政组织发展的首要需求和关键途径。 (古德诺)认为政治与行政不仅要区分开,而且也可以实现和谐。 20世纪初期的美国行政改革,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人事机关是“(吏治委员会)”。 1982年,撒切尔首相发动财务管理改革(FMI),旨在将(责、

权、利)结合起来,对英国近年行政改革起到奠基作用。 ( 公共行政组织 ) 发展是行政发展的核心部分。 1968年,英国(富尔顿)改革侧重管理方法,强调专家治国。 A 按照行政组织环境与行政组织的关系密切程度来划分,可把行政组织环境分为(一般社会环境、具体工作环境 ) 按照行政组织法律规范,物质性的激励主要是(工资、奖金、津贴、福利、榜样激励)阿吉里斯把学习的方式分为(单环学习、双环学习)。 B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法约尔 ) 巴纳德将组织激励的诱因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物质的刺激,一种是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也就说服的方法。巴纳德指出说服的方法有哪些形式(A压力说服、宣传说服、灌输动机)巴纳德指出组织是由以下哪些要素组成? (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交流) C 差别计件工资制是谁发明的? (泰勒) 从过程看,政策执行的动员模式特点包括( ABCDE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是公共行政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 从狭义上说,行政组织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它是由(观念要素、实践要素、角色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D 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共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树立典型、培训教育等具体做法属于行政组织文化建设的(强化认同)途径。 第二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可包括( ABCDE ) F 法约尔认为,管

2018植物生理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电子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量,又称需水量,它是蒸腾比率的倒数。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长期内积累的干物质与同时间内蒸腾消失的水量的比例值。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杜南平衡:细胞内可扩散的负离子和正离子浓度的乘积等于细胞外可扩散正负离子浓度乘积时的平衡。它不消耗代谢能,属于离子的被动吸收方式。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现象。双受精现象:在精核与卵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合子的同时,另一个精核与胚囊中的极核细胞融合形成具有3N的胚乳核的现象。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叫光周期现象。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的现象。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三重反应:乙烯造成的促进茎的加粗生长、抑制伸长生长及横向生长的效应。离子拮抗作用: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其它离子可以减轻或消除单盐毒害,这种离子之间互相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后熟作用:种子在休眠期内发生的生理生化过程。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去春化作用:春化作用完成之前,将植物置于高温之下,原来的低温处理效果消失。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吸涨作用: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过程。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摄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CO2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CO2浓度。CO2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外界CO2的浓度。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净光和速率为零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光形态建成:依靠控制细胞分化、结构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放出CO2的过程。光呼吸的主要代谢途径就是乙醇酸的氧化,乙醇酸来源于RuBP的氧化。光呼吸之所以需要光就是因为RuBP的再生需要光。光敏色素:能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发生可逆装换的光受体。光合色素: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聚光色素:没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酶。末端氧化酶:是指处于生物氧化作用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氧,并形成H2O或H2O2的氧化酶类。活性氧:植物体内代谢产生的性质活泼、氧化活性很强的含氧物的总称。氧化磷酸化:是指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伴随着ADP 被磷酸化为ATP的作用。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亦称发酵作用。无氧呼吸消失点:又称无氧呼吸熄灭点,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的氧浓度。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组织对氰化物不敏感的那部分呼吸,即在有氰化物存在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呼吸作用。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随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呼吸峰: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呼吸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降低的现象。呼吸商: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量与吸收O2量之比。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植物组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或消耗氧量。呼吸跃变:某些果实在成熟到一定阶段时,,呼吸速率最初下降然后突然上升,最后又急剧下降的现象。呼吸作用氧饱和点:当氧气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呼吸作用没有促进作用时氧的浓度。程序化细胞死亡:由细胞内已存在的基因编码所控制的细胞自然死亡的过程。细胞信号转导:偶联各种细胞外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反应机制。细胞全能型:植物体的每个细胞携带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靶细胞:与激素结合并呈现激素效应部位的细胞。转移细胞:一种特化的转移细胞,其功能是进行短距离的溶质转移。这类细胞的细胞壁凹陷以增加其细胞质膜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移。胞间连丝:贯穿胞壁的管状结构物内有连丝微管,其两端与内质网相连。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植物激素: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起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激素受体:是能与激素特异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物质。植保素:是寄主被病原菌侵入后产生的一类对病菌有毒的物质。长(短)日植物:只有在日照长度长于(小于)某一临界值的光周期诱导下才能开花的植物。中日性植物:在任何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的植物。生理钟:又称生物钟,指植物内生节奏调节的近似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节律。生理酸性盐:如(NH4)2SO4等肥料,由于植物的选择吸收,吸收较多的NH4+,而吸收较少的SO42-,结果导致土壤酸化,故称为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像(NH4)2SO4溶液,由于根系的选择性吸收,吸收较多的NH4+,吸收SO42-较少从而导致土壤酸化的盐。生理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称为平衡溶液。生长:细胞、器官或有机体的数目、大小与重量的不可逆增加,即发育过程中量的变化称为生长。生长抑制剂:这类物质主要作用于顶端分生组织区,干扰顶端细胞分裂,引起茎伸长的停顿和顶端优势破坏,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恢复。生长延缓剂:抑制节间伸长而不破坏顶芽的化合物。生长大周期:植物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速率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呈现“S”型生长曲线的过程。偏上生长:在乙烯作用下,植物叶柄上端生长较快,下端较慢,叶片逐渐下垂的现象。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生物自由基:生物体内代谢产生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分子、离子及原子团。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需最短日照时数。临界暗期:昼夜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须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须的最长暗期长度。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代谢性吸水:利用细胞呼吸释放出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水势:系统中每偏摩尔体积的水与纯水的化学势差。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用负值表示,亦称溶质势。衬质势: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以负值表示。压力势: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加的水势值,一般为正值。初始质壁分离时为0,剧烈蒸腾时会呈负值。根压:由于根系生理活动而形成的促进水分沿着导管上升的压力。共质体:是通过胞间连丝把无数原生质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质外体:是一个开放性的连续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隙及导管等。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时,从母体分离下来被用来培养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分化:来自同一分子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上、机能上、化学构成上异质的细胞称为分化。脱分化:外植体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多次细胞分裂而失去原来的分化状态,形成无结构的愈伤组织或细胞团的过程。再分化:离体培养基中形成的处于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团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甚至最终再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发育:植物生命周期过程中,植物发生大小、形态、结构、功能上的变化,称为发育。衰老:指一个器官或整株植物生命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脱落: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萎蔫:植物在水分亏缺严重时,细胞失去紧张,叶片和茎的幼嫩部分下垂的现象。逆境:指对植物生存和生长不

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填空(10分) 二、单选(30个共60分) 三、综合(三道题15分)①求真值、范式②绘制欧拉图③用 真值表方法判断推理是否有效 四、推理(两道题15分) 一、判断(一) 1.SAP是指所有的S是P; SEP是指所有的S不是P; SIP是指有的S是P; SOP是指有的S不是P。 2.A与E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I与O时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A与O和E与I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已不能同真); A与I和E与O是差等关系 逻辑方阵

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 A 1 1 0 0 0 E 0 0 0 0 1 I 1 1 1 1 0 O 0 0 1 1 1 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列表 注:1代表“真”;0代表“假”(下同)。 4.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5.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他们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到概念中的对象中的本质属性。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称为概念的外延。 从逻辑的角度讲,所谓明确概念,指的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概念的外延大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6.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和语词,不得用比喻。 7.划分的规则? (1)划分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 (3)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8.性质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它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 性质判断的四种基本形式SAP、SEP、SIP、SOP。 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就是自身不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都周延的判断有全称否定和单称否定。 10.根据逻辑方阵的刻划,对第2项具体叙述: (1)矛盾关系 其中一个判断是真,另外一个判断一定是假; 其中一个判断是假,另外一个判断一定是真。 (2)反对关系 其中一个判断是真,另外一个判断一定是假; 其中一个判断是假,另外一个判断真假不定。 (3)下反对关系 其中一个判断是真,另外一个判断真假不定; 其中一个判断是假,另外一个判断一定是真。 (4)差等关系(其中一个是全称判断,另一个是特称判断)全称判断真,则特称判断真; 全称判断假,则特称判断真假不定; 特称判断假,则全称判断假;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03 专业名称: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 创办时间:2004年 一、植物保护方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植物保护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植物病虫害诊断,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农药加工使用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或部门从事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主要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主要农业有害生物的鉴别、监测和防治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综合治理、植物检疫、农药及有益生物的开发利用、植保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2.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外语等基本理论知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学、气象学等农业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植物的病原菌、害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形态、发生规律及防治原理的基本知识。 3.具备植物主要有害生物诊断识别、植物检疫、监测和综合防治的基本技能。 4.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学年。 四、授予学位与学分要求 学生必须修完最低学分为184.5学分,其中:必修课108.5学分,选修课38.0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30.0学分,公共选修课8.0学分),主要实践环节38.0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位授予标准,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与专业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植物保护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植物检疫学、杂草学。 六、课程计划总体安排 课程计划总体安排表单位:周数 说明:[社会实践]在假期进行。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行政组织学复习材料(考试必备)

1、简述行政组织的含义与特征(第一章绪论) 行政组织是为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它包括四方面的内涵: 1、静态的行政组织结构 2、动态的行政组织过程 3、生态的行政组织环境 4、心态的行政组织意识 特征: 1、阶级性 2、社会性 3、权威性 4、法制性 5、系统性 6、发展性 2、简述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机构的关系 行政组织以行政机关为基础,是行政机关的综合体,而行政机关又以行政组织的原则为指导。行政组织制约行政机关,而行政机构的设置又以行政机关的职能为依据,受行政机关的制约。 3、简述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 2、机构设置 3、组织人员 4、权责体系 5、财物设备 6、法规制度 7、技术信息 8、团体意识 4、简述英美法三国的行政组织 英国的行政组织 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内阁制国家,这一模式被欧洲和大多数由前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建成的国家采用。 (一)中央行政组织 在中央体制上,英国采用的是“议行合一”的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 (二)地方行政组织 地方行政组织的层级一般分为两级,即“郡”和“区”。也有少数地方行政组织的层级为三级,即郡、区、教区(或社区)。 英国大多数地方政府采用议会委员会制,由议会直接承担行政职责,不另设地方行政机关。议会内分设若干委员会分担各项行政职责,议长即为地方行政首长。 美国的行政组织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不是中央政府,对州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内部事务,联邦政府无权干预。美国的行政组织包括联邦政府机构、州政府机构及地方政府机构。 (一)联邦政府机构 联邦政府机构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总统及总统直属机构 美国联邦政府采用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总统与国会都直接由选民选出,对选民负责。 美国的行政组织包括联邦政府机构、州政府机构及地方政府机构。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行政首脑。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也不对国会负责。 总统直属机构又称总统府,直接受总统领导,是总统的咨询、参谋、辅助机构。 2、内阁及行政部 内阁是总统和部长集体讨论政府事务的机构,是总统的顾问机构和各部部长之间交流信息的机构。 内阁各部长由总统提名,经国会认可后产生,各部长只对总统负责。 在美国,部是最重要的行政机关,是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而逐渐设立的。 3、独立行政管理机构 该机构是为某一专门目的而设立的一种行政组织,虽然比“部”的级别低,但比“部”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二)州政府机构 州是联邦的单位,在为组成联邦而赋予联邦政府以相应权限外,其余权限由州保留行使最高和最终决定权。 州长是州的行政首脑,州拥有自身的司法体系。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制,不存在直接的领导与从属关系。 (三)地方政府机构 在美国,州以下的政府称为地方政府,一般分为“县”与“市”,下设教区与镇。 1、县政府组织 县政府的基本结构相同,大都采用委员会制。是立法、行政的统一体:既是立法机关,又是行政机关。 县政府的职能是执行州的行政事务,是州政府在某一地区的代理机关。 2、市行政组织 美国的市政府,既是州政府的代理机构,又是市自治体的政府。市自治体是由市民组成的法人团体。 市政府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类:市议会制、市经理制、市委员会制 法国的行政组织 法国的行政组织是保留议会制某些特点的总统制,一般称为“半总统制”。 (一)中央行政组织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由议会直接选出,主持内阁会议,是行政决策的中心。内阁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总理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内阁成员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 总统不对议会负责,由总理代表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在征询政府和议会意见后,可以解散议会。 (二)地方行政组织 法国的地方行政组织分为大区、省、市镇等级。 1、大区行政组织 大区的议决机关是区议会,区议会主席是大区行政首长,领导大区各行政部门。 每个大区包括几个省,但不是省的上级机关,其职权主要限于经济发展和领土整治方面,并代表国家协调两个省以上的活动。 2、省行政组织

植物生理学知识总结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内容大致分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递与信号转导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 水分就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 水分就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 3) 水分就是植物对物质吸收与运输的溶剂4) 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势:就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水分子从体系中逃逸的能力) 注:纯水的水势定为零,溶液的水势就成负值,溶液越浓,水势越低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渗透系统:一个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与周围溶液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渗透系统 根压: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包括伤流与吐水) 伤流:由于根压作用,从植物伤口或折断的部位流出液体的现象 吐水:由于根压作用,从叶尖或叶边缘的水孔流出液滴的现象 蒸腾拉力:叶片蒸腾时,气孔下腔附近的叶肉细胞因蒸腾失水而水势下降,所以从旁边细胞取得水分。同理,旁边细胞又从另一个细胞取得水分,如此下去,便从导管要水,最后根部就从环境吸收水分,这种吸水的能力完全就是由蒸腾拉力所引起的 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 1) 土壤中可用水分2) 土壤通气状况3) 土壤温度4) 土壤溶液浓度 蒸腾作用:就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就是叶片),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分为角质膜蒸腾与气孔蒸腾) 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 1) 蒸腾作用就是植物对水分吸收与运输的主要动力2) 蒸腾作用对矿物质与有机物的吸收,以及这两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都就是有帮助的3) 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 气孔——蒸腾过程中水蒸气从体内排到体外的主要出口,也就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大门。气孔运动主要受保卫细胞的液泡水势的调节,但调节保卫细胞水势的途径比较复杂。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 外界条件 a) 光照——光照促使气孔开放,蒸腾作用增强b) 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增大,蒸腾作用减弱c) 温度——大气温度增高,蒸腾作用增强d) 风——微风促进蒸腾;强风抑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