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的重大区别在于,两者和与之相对应层次的经济发展规划关系上。国土规划作为国家层次上的整体规划,理所当然具有高度的宏观性,同时需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之配套。国土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虽然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两者在规划出发点、规划工作方向、规划结果等方面是相对独立的。

考察区域规划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尽管这两者也有上述国土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区别,并有学者对此作出专门的论证分析。诚然,从理论范式上看,区域规划着眼于“在哪里发展”,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着眼于“如何发展’,,两者的确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尤其在对地(市)级、

县(区)级区域进行规划时,两者往往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由于所规划的对象地域范围很小,此时的区域

规划,不仅需要解决“在哪里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要将区域发展目标落实到产业、部门,与其将这两个方面截然分开,还不如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基于此,区域规划,尤其是像地(市)级、县(区)级区域这些

涉及纵向的部门规划系统较少、横向的地域规划系统较小的区域规划,其内容不仅仅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也应涵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1、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

规划工作广泛存在于人类活动和各种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如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社区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水利规划、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绿化规划、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等等。对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行业来说,规划的形式和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规划都是指比较长远的、全面的发展目标的发展纲要,是对某种目标的追求或某种状态的设想以及实现某种目标或达到某种状态的途径的构想。因此,规划工作一般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1)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明确方向,制定目标,并为实现某种目标或状态才进行规划。

(2)前瞻性。规划是以构想和安排未来为己任。

(3)动态性。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再理想的规划方案往往也难于百分之百地实现。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被认为理想的方案和设想要不断地根据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整。规划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规划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对未来进行选择的过程。

2、区域规划的独特之处

区域规划除了具备一般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自身最显著的特点:地域性,也称作区域性。

区域规划工作的地域性,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含义:

(1)地方特色。世界上各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原有基础千差万别。各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地域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就不会相同。各地区有各自的特殊性,规划便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区域的经济建设蓝图不可能相同。因此,区域规划从工作方案的拟定至最后的规划成果,各地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应反映出本地区的特色。不同地区规划的图件和规划报告不能完全一模一样,依样照搬的。

(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区域规划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凡

是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都应包括在规划对象之中,都应该作出安排。规划过程中应该把规划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不允许在完整的规划区地域上留出空白,不考虑如何利用。

(3)并非地区性国土规划。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在概念上较为接近,但两者仍有重大区别。如上文

所述,国土规划考虑的问题更为宏观,往往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建设方案和计划安排;而区域规划,从近期

考察,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在地区层次的继续和空间部署的具体化;从远期考虑,它会影响

并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制订,而并不仅仅“扮演”补充的角色。在特定地域上,区域规划也是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编制的基础依据和总体规定。它一般包括了区域开发和建设的具体布局方案和计划时序,并可通过城市规划和专业部门发展计划得以贯彻实施。

三、区域规划的基础——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区域规划的基础—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严格意义上讲,经济区划、行政区划与区域规划并非同类范畴,

但不可否认,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也不同于上述的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划、行政区划是区域规划的前期准备,是区域规划的基础。

1、经济区划

要阐明经济区划,必需准确理解经济区。什么是经济区?过去许多经济地理学者认为,经济区可以定

义为“地域生产综合体”。但这一定义是适于发育相当成熟、并具有较高综合性的经济区,不适于己经出现的许多其他类型的经济区。经济区的定义是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经济活动在地区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是构成各种经济地域单元的基本要素。国民经济有众多的部门和行业组成,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活动的地域范围可大可小,只是作为活动的地域单元必须在地理上是连片地区。所以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类活动,凡是按其地域分布的差异和联系可分成不同地域单元的,都可称其为经济区。

经济区划是研究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经济空间分布状态和发展规律的,它是指导区域经济朝有利方向发展的有力工具。它组织区际合理分工,有计划的建立与加强区内各部门间、各子区域间经济联系,对经济在地域上进行战略部署,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但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它的定义强调两点,一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说明经济区划有确定的地理范围,具有一定的独二立性,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任何区域都是国家或地区总的多层次区域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独立的,都要受到其它区域和全局的活动和政策的影响。二是它不光研究经济空间分布的现状,它还研究经济空间分布的发展规律,具有动态性,强调区域经济的连续发展变化。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所以经济区划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表现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性。

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域划分不同,行政区域划分主要考虑政治、民族、地理、国防因素,当然还要考虑经济因素。经济区划除了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影响行政区域划分的因素。经济区划的时间跨度比行政区域划分的时间跨度短,即行政区域划分后比较固定,因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动态性,所以经济区域变化要比行政区域快。但在行政区长期的作用和干预下,对某些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所以在可能的条件下,将行政区和经济区结合在一起,区域兼具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双重职能,有利于加强对区域经济的规划、调控、组织、和管理。

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区划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对经济区进行的战略的部署,通过各级经济区划网,将逐步形成较完善的经济地域体系,所以经济区划是编制经济区长期发展计划和战略的重要依据;而区域规划是在经济区划和经济长期计划的基础上,对一定地区内国民经济各项

基本建设的布局进行总体规划,是经济计划的补充和具体落实。经济区划,可为区域规划确定适宜的规划地区范围和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在区域规划对计划建设项目的安排过程中,也可反过来对经济区划和经

济计划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2、行政区划

不论经济区划还是区域规划,都要在规划过程中考虑行政区划的因素。行政区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可以从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行政区划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规定各级地方国家机关明确的管辖地域即行政区域。行政区域不单单有自然、地理之含义,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体;它通过地方国家行政系统行使一定

的决策权、调控权,发挥应有职能,进行利益表达、利益综合;行政区域一般界线明确、稳定,一旦划定,便具有法律地位。行政区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是国家为实施其政权建立和行政管理,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它们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行政区划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更,包括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变化、区域界线更替、行政机关驻地迁移和行政区域的置废、分合等。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旨在适应区域发展,合理配置自然和社会资源,以便更有效地保障国家利益及其实现。行政区划变更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历史过程和一种国家政治行为,其变更频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程度及发展态势。这样,行政区域的存续与发展,交融在国家与地方社会间、区际间、区域内各行政层级间协调与平衡、摩擦与整合等的矛盾运动之中,

是一国国情国力、社情和民意的重要表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国行政区域布局是相对稳定的。就行政区域的性质来说,受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规范制约,行政区域在国家构成中以社会政治与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的形式而存在和变更。

自国家出现以来,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理自己的国家,推行政令,就要在国家区域范围内划分不同层次的政区进行管理和统治。我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夏朝,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个朝代的更迭,行政区划也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今天“中央一省一市一县一乡”的行政区划体制。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沿袭了我国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度,不断修补完善而形成,基本上没有作太大更改,这一区划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一定作用,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现行的行政区划呈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性,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过分强调行政区划的政治统治功能,忽略了行政区划的经济因素。

我国行政区划最初起因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对国家领土作的不同层级的划分,多是从政治统治角度去考虑划分不同区域,经济因素只占极少成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政区划的经济因素越来越突出,虽然行政区划不等于经济区划,但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以后,国家政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行政区划从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方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区划还影响着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国十的管理使用,工业及城市的合理布局,在促进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方面,行政区划具有特殊意义。有资料表明,我国的现行行政区域划分则制约各地之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形成了地区分割,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合理布局,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此外,行政区划方面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行政区划工作是一项涉及因素众多、结构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其自身发生、发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行政区划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关于行政区划理论方面的书籍寥寥无几,常把行政区划放置地理学科中去,缺乏系统研究,没有形成专门的行政区划学。在具体的行政区划设置工作中多是遵循古代或国外的区划经验,带有很大盲目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转轨时期,行政体制改革时机己成熟。历史证明,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区划的大变动总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大发展而进行,反过来又极大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地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交通、通讯技术的高速化、多元化,各行政区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加强。行政系统对信息的容量大大增加,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的领导方式转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的领导方式,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是完全可行的,而这直接关联到行政区划与区域规划的协调问题。

四、我国的区域规划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发展观,已在很多的领域受到相当的重视,它强调三个主题:代

际间发展的公平性,区域间发展的公平性和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协调性。这三个主题包涵了城乡一体化和整体协调发展理念。在区域规划中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理念,在整个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在区域规划中,要力求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的协调统一。在制定区域的发展目标时,要针对区域的个体特点,协调好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考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并制定出区域发

展在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及措施。在考虑区域利益时,要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要把区域乃至全球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对落后地区要给

予适当的倾斜和保护,要关心区域中不同阶层居民的心理和生活,切实使区域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得到提高,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以体现。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国区域规划编制的理念之一无疑是必要的,但在我国现阶段要充分考虑到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还主要由政府承担的实际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还不宜上升到过

高的战略地位’。不能不顾区域的实际社会经济状况盲目追求可持续发展,编制不具操作性或效益太差 的区域规划。

(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当前,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意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全 世界被普遍接受,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一泛运用。我们在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时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 念之一,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破除传统的官本位规划理念,在区域规划中充分反映公众的意志,满 足公众的需要,使每个社会成员和每个社会团体的利益都尽可能得到公正的实现,把公众的满意程度作为 衡量一个规划成败的根本标准。改变传统的区域规划中,城乡界线分明,城镇体系等级森严,高等级的城 镇(往往和高级别的行政中心结合在一起)无偿占有和支配所辖地区的资源,使得资源向高级别的城市集中 的做法,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让各个级别层次的城镇、农村控制和使用自身的资源去谋求自身的发展,并 且在市场竞争中寻找自身的位置。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依靠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绝对权威,通过命令、计划等方式,要 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实现的做法;采取主要依靠市场、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要求对落后地区 要有适当的政策照顾和投资倾斜的做法,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发展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区优势,投资重点向沿海 地区倾斜,大大加快了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东部地区的城市建设和人 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 化进程的阻碍。城乡协调发展也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夫注的焦点问题。在针对“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和 社会经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一种理念被提出。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 动,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合自的优势和作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 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内容。由此可见,城 乡一体化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过程,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其发展目标应定位 于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

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使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产业集聚、加快经 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减轻环境和生存压力, 改善人民生活。以全面协调和整台城乡利益关系为着眼点,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发展、 资源保护等方面统筹规划,彻底冲破城乡分割的旧体制,促进城乡之间人口、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 配置,逐步矫正并理顺二元结构下扭曲的城乡夫系和工农关系,形成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五、现行区域规划存在的缺陷

(一)区域规划编制理念存在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区域规划在本质 上围绕着国家指令性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区域布局来实施的,体现了对经济资源的计划配置;在向市场经济 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区域规划编制所隐含的支配经济资源的控制力正逐渐削弱。目前,区域规划编制工作 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区域规划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思维,难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

(二)区域规划编制方法单一

我国传统的区域规划编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创新。当其他领域的专项规划都已经大量运用计 算机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模型时,区域规划编制仍然主要依靠静态的定性分析方法,这直接导致了规划内 容缺少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区域规划编制内容雷同,脱离地区发展实际

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区域规划主要是围绕国家指令性计划对重大项目和地区的布局进行安排和调 整,各地区的区域规划之间体现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由于受地方政府短期利益 驱动,区域规划同质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区域规划不仅没有反映出地区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甚至助长了

个别地区的非理性行为,造成了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趋同。

(四)区域规划编制的管理呈现无序状态

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的主管部门,规划之间衔接较差,存在着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统一、整体和系统的区域规划体系,严重削弱了规划体系的整体功能。

六、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建议

(一)明确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规划什么,这点必须认识清楚。只有准确把握区域规划的含义和特点,规划才能做到科学合理。

1、区域规划是有限目标的规划。区域是一个处于时空变化中的复杂综合体,区域规划只能是对有限

目标的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抓住其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内容,针对每个规划的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特定背景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重点问题”规划,以求提高区域规划的效率与效果,力戒面面俱到、空泛无物,否则,不仅耗费大量的规划精力与财力,还会削弱区域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

2、区域规划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

整体到局部,相互衔接且环环相扣的区域规划体系,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划内容和深度差别不大。综观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等一些西方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区域和地方层面的空间规划体系,并注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协调。一般来说,越基层的规划,其规划内容越具体详细,操作性也就越强。因此,区域规划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3、区域规划可规范基本内容,但具体内容要因时、因地而定。为确保区域规划的科学性。使不同等

级的区域规划之间相互衔接,规范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十分必要。一般来说,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即:区域的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空间管治、区域政策。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和区位条件不同。区域规划的具体内容或者重点内容要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4、区域规划内容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事实上,区域规划的内容体系与宏观调控手段之间存在着内

在的联系。政府可调控的资源是连接它们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而政府可调控资源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有所改变。因此,区域规划的内容也要适应这种转变。

(二)对区域规划工作的建议

1、明确不同层次区域规划的内容重点。借鉴世界一些国家区域规划内容的层次划分经验,结合我国

区域规划特点,建议我国不同层次区域规划内容的划分采取以下办法:国家级区域规划,应由中央政府编制。主要负责全国性的交通基础设施、跨流域调水以及中央财政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等。地方政府负责编制本管辖区内的区域规划。其内容主要是本辖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建设和布局、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等。中央政府不再参与编制地方规划,但可通过必要的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约束地方政府行为,规定地方政府规划在什么领域、什么情况下,不能与中央政府相冲突,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更大的规划权限。各级地方政府区域规划的编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越基层的规划越具体详细,约束性和指令性越强,特别是市县的区域规划要对各种用地布局和建设提出更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上一层次的区域规划要对基层规划的内容提出指导性、纲领性的意见。

2、是根据政府可调控资源的管理与调控方式,调整区域规划内容。

第一,在产业发展和布局方面,弱化对产业行业的静态具体目标规划,突出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动态路径谋划和多方案的比较评估,并重点提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指导性设想,建议多使用“不允许”和“鼓励”的方式制定产业政策。对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内容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着力点应主要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

第二,在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布局方面,重点要从体现生产力的总体布局设想出发,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采取经济手段加以诱导,提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方案以及分区建设途径。

第三,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拓宽领域,在传统的被动的环境保护规划基础上,拓展和扩充为积极的生

态保护规划,强调按照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对区域空间的管治和协调。

第四,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由侧重于资源供需的分析和开发方向及措施分析,向强化资源管理内 容转变。

第五,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应更加重视非物质发展规划的内容。一方面,强化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容, 可适当增加就业、老龄化、房地产、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娱乐休闲等事项;另一方面,重视对文化 和历史的保护与利用,在开发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包括文化、地方性以及历史传统的挖掘和保护。

3、要以空间资源配置为重点,强化空间的指导和约束功能。区域规划是一种以空间资源分配为主要 调控对象的地域空间规划, 空间准入”规则以及“空间管制”,是区域规划调控区域发展的“砝码”,在 市场经济条件中,空间管制可如同法规、税收等一样,是政府行之有效的调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手段,可通过“空间准入”规则(空间供给的多少、分区发展的限制等)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必 要的调控。因此,区域规划必须明确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要以空间资源配置为重点,更加注重按照开发 力度和强度进行空间划分和引导,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而不是停留在按照空间利用的具体功能进行空间 配置上,从而为规划方案对空间利用的弹性应对和对空间开发的刚性控制,提供可操作的引导。

4、要更加重视政策表述,强化区域政策设计。在区域规划改革中,有必要强化区域政策设计,确立 以政策表述为主的区域规划内容,特别是要强化空间政策表达。如,可书面声明本地区空间开发和土地使 用的详细政策。只有规划实施措施得力而周详,才能实现区域规划和政府行为的衔接。

最新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城镇化协调整合管治制度保障新区域主义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要在区域规划编制中创新理念,同时要加强区域规划实施中的制度保障,最后提出了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高潮,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

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最新-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精品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 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 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我国旅游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旅游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策划 20080513791 周迪 指导老师:罗杰 摘要:旅游规划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临的挑战日趋增大,要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必须从最基本的旅游理论及发展机理研究做起,探索旅游发展理念的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的途径。文章从现实角度出发剖析了我国旅游规划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时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旅游规划、旅游、问题、创新 一、旅游规划及其发展历程 (一)旅游规划 关于什么是旅游规划,可以找到相当数量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最常用的为以下三个定义,它们是从旅游规划的各个角度来定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旅游规划,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其中经济和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以及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旅游规划工作的任务是,研究确定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核定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 2、旅游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旅游规划,是对特定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的计

划和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后,成为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需统筹全局,为区域的旅游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针乃至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旅游规划的类型 有关旅游规划类型的提法,目前国内外有五种典型的观点。 1冈恩认为旅游的结构为区域规划、目的地区规划、场址规划。 2因斯基普提出旅游规划类型结构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内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度假区以及其他旅游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设施厂址规划、建筑、景观工程设计。 3中国大多数教学者把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建设规划。 4同济大学吴人韦把旅游规划分为结构规划、总体规划、项目规划。 5北京大学吴必虎从空间和时间结合的角度,将所有旅游规划归纳为时空二维体系。在空间维度上分为区域旅游规划和社区旅游规划,在时间维度上分为初期的开发规划和成熟期的管理规划两种情况。 (三)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对旅游系统的设定与控制,它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前瞻性的策划、宏观性的指导,使其与社会发展达到和谐统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及魅力的功能。城市旅游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城市资源,挖掘城市个性,展示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在现有城市基础上为访问者展示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通过旅游规划,可以进一步认清城市家底,辨析城市发展机遇,加快城市特色化、品牌化进程,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竞争力,科学布局游憩与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利用的有效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 (四)中国旅游规划研究动态 在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在陈光甫先生的倡导和直接领导下建立,这对于旅游地的开发提出了较高的具体要求,开始对旅游地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规划,这在中国旅游规划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区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 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 (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 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