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作品看中西色彩词的差异与翻译转换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差异浅析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差异目录摘要 (2)一、引言 (3)二、中西颜色词语的差异 (3)2.1. 红色(red) (3)2.2.黑色(black) (4)2.3.蓝色(blue) (4)2.4.绿色(green) (5)2.5.白色(white) (5)三、结论 (6)参考文献 (7)浅析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差异摘要: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
颜色词的运用使语言丰富多彩,颜色词的正确翻译更能方便人们对于不同的寓意的理解,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上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但某些颜色的词语有时又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所以使用这些词汇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
应特别了解源语所依赖的文化背景,参照源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才能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文化颜色词语差异On the Differences in Color Words between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 in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are very rich. The use of color words makes thelanguage colorful, and their correct translation makes it more convenien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ral. But some color words sometimes show the nation unique personality, so when using these words, we must not only observe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ir own but also look deeper symbolic meaning because their symbolic meaning in different national languages often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some of which people even form the worship and taboos for the extended form and escape. 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olor word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per use.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olor words; differences一、引言人类对颜色的认识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很明显的共同处的。
试论中西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颜色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各异。
中西方文化对颜色的看法和运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也给翻译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各自文化对颜色所赋予的意义及翻译策略。
在中国文化中,颜色词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中文词汇在意义上就已经包含了某种文化内涵。
比如,红色在中国是一个吉祥的颜色,代表了喜庆、幸福和热情等意义,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颜色。
红色不仅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调,也是传统节日如春节和儿童节等喜庆日子的标志性颜色。
此外,红包、红箭牌汽车等都是常见的与红色有关的事物。
在跨国品牌营销中,也常使用红色来吸引中国消费者的注意力。
和红色类似,黄色也是中国人熟悉的颜色之一。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收获、成就和荣誉等意义,是被视为吉祥颜色之一。
南方的习俗还有“穿黄衣,防万灵”的说法,说明了黄色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与此相反的是,黑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不祥之色,代表着悲伤和死亡等意义。
由于黑色的负面内涵,与之相关的词汇在中国文化中通常都具有不祥的意义。
而在西方,黑色被视为时尚的颜色之一,与中文中的不祥之意没太大关系。
在翻译中,要针对中文颜色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翻译。
比如,“红包”这个词在翻译成英文时,直译为“red envelope”可能不能很好地传达红包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考虑使用“lucky money”或“hongbao”等更加能传递“吉祥”和“喜庆”的词语。
类似地,“黄衣”也可以翻译成“golden dress”等更能传达其吉祥之意的词语。
至于黑色,则可以翻译为“black”,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其并没有悲伤和死亡的内涵。
但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也需注意让对方了解到颜色词之间的不同文化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颜色词同样内涵丰富。
红色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与热情、浪漫、暴力等联系在一起。
比如,“red hot”、“red-blooded”等表达方式,都是与红色相关的。
锋绘2020年第1期294㊀㊀作者简介:陈思雨,在读硕士,英语笔译专业,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3㊀林风眠学生的写意发展与吴冠中一起,作为林风眠先生学徒的还有赵无极和朱德群,后期两人的作品从相对具象写意走向了抽象,都在法国画坛的到了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如作品赵无极的«7.8.65»,朱德群的«结构蓝与黄»㊁«绿野»,他们与吴冠中作品风格的区别来源于更多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是东方背景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这种符号元素因为他们的良好运用使得作品呈现出优秀的特殊性,这正是在东方的 质 和西画 形 的交融碰撞下产生的.从油画进入中国一路发展过来,还是有很多艺术家创作有个性的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并更加努力地去发展.例如上文的吴冠中,赵无极等前辈,还有如吴作人:作品«缝»«天山之秋»«负水女»,毛焰:«一个坐着的年轻人»«小戴»等.一方面利用好油画的材料特性㊁优点,另一方面将中西绘画风格,画法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寻求形与神的交融,这是写意在中国油画发展的方向.4㊀油画中写意元素的价值和意义4.1㊀继承传统继承传统是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必不可少.所谓的传统是多少个世纪才人,大师留下的精华,不学习,不继承就妄想自己几十年的寿命去超越是可笑的.学习传统才能找到东西方艺术的普遍规律,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美带入,结合传统绘画的神韵,先有了传统的厚重底蕴才能厚积薄发.4.2㊀中国油画中写意元素的发展前景国画和油画不单纯是两种材料㊁技法,更是两个体系.但是他们都是一种表达手段,所以面对他们时不应该碍手碍脚,而要大胆尝试与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两种绘画体系的能量,将国画与西画结合,在油画中展现独特的东方魅力.既要有大眼光,去浏览前后千年的绘画理论,踪迹,又要有大胸怀囊括中外艺术,只要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都要拿过来,经过消化升华,变成我们中国艺术的部分.对古今中外作品既要不卑不亢,又要冷静客观,先继承学习,然后厚积薄发,所以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艺术是作者内心的外化,那作为一个现代人,学习和展现传统的过程中就一定是具有当代性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大量学习,先具有强大的传统功底,再结合当下社会与自身心性,将传统中优秀的元素提炼结合去做创作,尽力去做这就已经是优秀的创新了.过去的中国是不应该背上传统的包袱,而当代艺术家则不应该背上创新的包袱.以鲁迅小说为例研究汉英主客体意识差异及翻译策略陈思雨(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31264)摘㊀要: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对照鲁迅小说多个译本,着重研究汉英主客体意识差异.汉语注重主体意识,重 心 ,英语注重客体意识,重 智 .在汉英翻译中,可以通过删除和调整等手段实现该思维方式的转变,包括删除主观臆测的整个事件㊁具体元素以及非主观臆测但凸显主体意识的元素,调整对事件的认知状态,调整时间㊁空间距离界限㊁调整情感距离界限㊁调节参与者指称范围的非客观界限等.关键词:汉英思维方式差异;主体意识;客体意识㊀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㊁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具有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甚大,本文以鲁迅小说的王际真㊁杨宪益戴乃迭㊁L y e l l 和蓝诗玲译本为例分析英汉主客体意识差异,及在汉英翻译中如何转化这种思维方式.刘宓庆(2006:48)认为,主体意识往往会从自我出发来理解㊁演绎㊁描写客观环境这个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因此使语言表述带有各种特征的 主体性 .他认为汉语注重主体性描述,英语倾向于客体性描述.连淑能(2002,42)指出,国人的思维以主客一体实现 尽善尽美 的整体和谐境界为目标.西方思维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潘文国(2014:362)也认为,认为与只强调主体意识的汉语相比,英语经常强调客体意识的特点非常突出.汉语主体意识强,重 心 ,英语客体意识强,重 智.1㊀主客体意识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转化王建国认为,在汉英翻译中,可以采用删除和调整两种方式将汉语中表现的主体意识转化为英语中的客体意识.1.1㊀删除整个事件或具体事件中的元素汉语中,经常在客观描写时添加带有很强主体性的表述,主要分为主观臆测的虚构表述,以及虽非主观臆测但带有很强主体性的表述.在汉英翻译中,我们需要删除汉语中主观臆测的事件或具体元素,以及带有强烈主体意识的表达.若说话者(叙述者)主观臆测或想象的整个事件都是虚无的,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则可考虑删除掉整个事件.例1:«记念刘和珍君» 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 中的 我从 看出 体现了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强.L y e l l译为 J u d g i n g f r o m...I... 保留了这种主体意识,而蓝译为 h e r t o n e a n db o d y l a n g u a g e t o l dm e 采用非人称主语,实现了向客体意识的转化.另外,从语言心理上说, 只见 ㊁ 只觉得 等反映了汉语的主体性思维定势,似乎一切都出自说话者(叙述者)的直感㊁体验和观察(刘宓庆,2006),这也反映了汉语注重主体意识这一特点,在翻译中可以考虑将其删除,以体现英语的客体意识.1.2㊀调整整个事件或具体元素要解决汉语和英语的主客体意识的差异的问题,除了删除之外,还可以进行适当调整.(1)调整对事件认知状态的表述方式.虽说相比较西方人来说,中国人在表达方式上会更加直接,但有时候我们会通过主体意识故意模糊或弱化某一事实的真实性,以求减弱因该事实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而汉英翻译中,汉语这种故意模糊的描写往往要调整为英语精确的表述.例2:«在酒楼上»的 但听母亲说,是一个很可爱念的孩子,和我也很相投,至今她提起来还似乎要下泪 .杨㊁戴译:...E v e nn o wi t b r i n g s t e a r s t oh e r e y e s t o s p e a ko f h i m.L y e l l译:...D o w n t o t h i s v e r y d a y,h e r e y e sm i s t u p w h e n e v e r s h e s p e a k s o f h i m.原文中友人虽然说 似乎 ,但 母亲还会哭 这是既成事实, 似乎 一词只是增加了自己的主观性,以求弱化事态的严重性,若直译会扰乱译文读者对事件状态的认知.因此在二个译本中,均调整为精确的判断.(2)调整时间㊁空间距离界限.王建国认为,汉人会通过自己的主体意识,拉近客观产生的时间空间心理距离,但英语不会通过拉近时间距离而拉近说话者之间的距离,所以英译时,还需将其还原成客观的时间空间距离.例3:«在酒楼上»中的 所以我这一夜虽然饱胀得睡不稳 本是友人跟 我 讲很久之前的一个夜晚,而友人表述为 这一夜 ,拉近了时间距离.但王㊁杨戴和L y e l l均译为 t h a t n i g h t 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按照客观事实调整了时间距离.蓝则直接略译了这个时间点.(3)调整情感距离界限.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崇尚 和 的理念,而西方更加注重个人主义,个体标签更加鲜明.这在称呼语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国,大家称呼的小哥哥㊁小姐姐㊁姐妹㊁嫂子等人可以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在某些行业中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称呼,如警察叔叔㊁保洁阿姨.中国人习惯用这些称呼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在西方,即使是面对自己的亲属或长辈,他们都更习惯于直呼其名,在情感上保持相对客观冷静的距离.所以,在汉英翻译时,需要调整情感距离界限.例4:«风波»中的 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 .这里的 鲁大爷 几位译者均译为 M r.L u ,还原情感距离,蓝译本用 o n e M r.L u ,更体现了说话者与 鲁大爷 之间并没有很多交情.(4)调整参与者指称范围的非客观界限.中国人交谈时,喜欢用 我们㊁大家 等泛指一群人的指称词来代替 我 ,以拉近彼此距离,通过主体意识调整客观事实.汉英翻译时,需要进行调整.例5:«祝福»中祥林嫂说的 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坎上剥豆去 显然阿毛只是祥林嫂自己的孩子,用 我们的 称呼,模糊了 我 和 我们 之间的指称差异. L y e l l及杨氏夫妇都译为 o u rA h-m a o 仍保留了汉语的主体意识,而蓝译本 A h-m a o 不仅没有用 我们的 ,甚至省略了 我的 ,进一步还原了客观事实.3㊀结语汉语习惯模糊主客体界限,将主体意识加至客观事实之上,以自己为潜在的主语,出现很多主语省略句,常常想象或臆测事件或事件中的一个细节,习惯拉近交谈双方之间的时间空间情感距离,主体意识凸显,而英语主客分明,各种表达都受严谨的语法框架约束,在英译时要注意删除臆测事件,分清主客,还原至客观距离.参考文献[1]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40G46,63G64.[3]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4.[4]王建国. 汉语话语中的主体意识及英译策略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锋绘2020年第1期295㊀。
语言文学研究汉英语言审美差异对比——以鲁迅作品英译本为例张恬羽(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摘要: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活动离不开对2的追求。
审2是一项高级心理调节活动,受到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对语言审2的价值追求存在差异。
本文分析鲁迅作品的多个译本,对比汉英语言审2上的差异,提出汉英翻译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汉英对比汉英审2差异汉英翻译汉英翻译将汉语转换成英语,同时汉语思维下的审美观也要转换成英语思维下的审美观。
总体来说,汉语追求模糊的美、平面的美和散点美,相比之下英语追求精确的美、立体的美和聚焦的美。
本文选取鲁迅小说的四个英译本(分别是王际真的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威廉•莱尔的译本及蓝诗玲的译本),从上述汉英审美差异的角度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汉语的模糊美和英语的精确美模糊性是古代思维的共同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延续而得到丰富和(连淑能,2010)。
中国的模糊性思维汉语的、句之间充溢着朦胧的模糊之美,给的间美上的。
汉语的模糊美度上是汉语的性!的模糊美"西方受近代的影响,西方思维更具有精确性,英语语的精确性是其特征,主要个是语 分,、代的及的时体;个是性的,。
的性,精确的特点,英语其的词类型,如动词(swim-swimming)、形容词(poor-the poor)和,特征。
英语的精确性的确。
此外,相比较汉语重实词的特点,英语 的的1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4#(《狂人7记》)(a)Since it was over thirty years ago that I saw it last,the sight of it makes me feel particularly good.(王际真译)(b)I have not seen it for over thirty years,so today when I saw it I felt in unusually high spirits.(杨宪益、戴乃迭译)(c)Haven't seen it in over thirty years.Seeing it today,I feel like a new man.(威廉•莱尔译)(d)I had not seen it for thirty years;the sight of it today was extraordinarily refreshing.(蓝诗玲译)分析:汉语语模糊,时,汉语不像英语确的时,“,是”一句,比文和译文对时的,文时模糊,个“已”,并推知这是过去发生的事,而译文则有固定的语法标记,如“was”“have”“had”点时态是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去完成时;汉语的句子成分英语要求严,时汉语句子缺少个个成分,但是仍通上下文语境完整的信息,比“今天了”句既没£语,又没宾语,但仍系前一句,知道是“我见了他”,但译文则必须确动作的施,如王译和杨译的“I saw it”。
《一件小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文章充分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写作功底,将其翻译成英语对外介绍非常有意义,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埃德加?斯诺与杨宪益、戴乃迭的两个英译本在文化特色词与环境描写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英译本中的优缺点,供以后对于文章进行再次翻译时的借鉴,同时提高的翻译批评与赏析水平。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文化特色词以及环境描写的翻译。
关键词:一件小事;文化特色词;环境描写;对比分析一、引言《一件小事》是1919年鲁迅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说。
鲁迅,(1881年9月25日一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以笔名鲁迅而闻名于世。
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丰富,包括杂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等,并在这些方面尤其独特的特色与思想。
其中他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全文仅一千字左右,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篇幅最小的一篇,也是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历来在现代文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一件小事》的英译本主要有几个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李明的译本,美国学者威廉?q 莱尔(William A. Lyell)的译本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译本。
在译本的选择上,目前进行研宄的主要是李明的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q莱尔的译本,而对于埃德加?斯诺与其他译本的对比分析还比较少。
因此本文选择对埃德加?斯诺的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二、背景介绍《一件小事》是鲁迅小说中风格独特的名篇,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写作的典范作品。
主要讲述的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我”雇了一辆人力车拉我去S门,刚近S 门时跌倒出一个女人。
“我”对老女人漠不关心,而车夫却放下车子,扶起那老女人,走向巡警分驻所。
这件事情让“我”感受到了车夫的善良、质朴与诚实,而我的私心与推诿责任更是显得车夫的形象愈加高大起来的事情,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赵娟(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外语系,甘肃兰州 730020)摘要:鲁迅小说集《彷徨》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创作背景,使其具有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征。
本文从跨文化语用的角度分析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彷徨》英译本,探讨影响其翻译的文化语用因素及译者对此的处理,强调文化语用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用;文化;语境;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61-02 当代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任何从事翻译的人都欠下一笔债,他只需支付相同的数目来还债,而不必支付原来同样的钱。
”翻译的本质不是字词对应,形式对等,而是应该将原文承载的内容、信息、情味用译入语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出来(张传彪,2005)。
文化语用的差异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
语用学是“推断语言在语境中意义的学问”(Fasold.1993.19),包括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用学两个方面。
语用翻译也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言等效的问题。
根据语用翻译理论,翻译就是译意。
这个“意”是指意图,原文作者的意图。
但是这不是说原文隐含的东西翻译时都得“说穿它”。
在原文和译文之间,首先要进行语用对比,当发觉两者因文化差异而出现不能通达的情况时,为了使读者有一正确的认知,译文才考虑更换形象,甚至放弃形象,只求译意(何自然.1997)。
鲁迅小说的语言,因他的小说而长存。
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一直在“言说”。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可以读到众多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内涵(彭安定,2001)。
短篇小说集《彷徨》是鲁迅1924-1925年的作品,从11篇文章的主题来看,它们依然是“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加以疗治”(张杰、杨燕丽,2002)。
小说涵盖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并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地鞭挞。
本文从语用翻译的角度分析语用文化对《彷徨》英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对此采取的翻译方式。
一、人名、称谓的翻译鲁迅笔下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体现出其各自的社会阶层,人物的名字也很有象征意味,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鲁迅《阿Q正传》英译本中的跨文化意识解读一、引言《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译介到世界各地。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译本中的跨文化意识成为不可忽视的要素,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阿Q正传》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探讨其中体现的跨文化意识。
二、阿Q形象的跨文化诠释1.背景差异与形象诠释中国文化中,阿Q是普通百姓形象的代表,具有人人能够共情的特点。
然而,在英译本中,鲁迅所表达的阿Q形象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失真。
英译本的译者通常会将阿Q视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产物,将他作为一个传统国人的代表来解读其心理状态。
2.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冲突《阿Q正传》所揭示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在英译本中,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阿Q成了一个既渴望被接纳又无法逃脱自卑感的形象。
三、语言的跨文化转换1.文化符号的翻译英译本中的翻译往往需要将中文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转换,以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例如,阿Q头七的典故在英译本中可能需要通过对西方文化中类似典故的引用来进行解释。
2.语言风格的调整中文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节奏对于英文的准确表达是一个挑战。
英译本往往会对中文原文中的长句和复杂结构进行简化,以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英译本也需要保留中文原文中的幽默、讽刺和讽刺意味。
四、文化背景的解读与解释1.历史背景的考察《阿Q正传》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紧密地与中国历史背景相结合。
然而,西方读者没有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因此英译本需要在注释中加入相关解释,以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背景。
2.跨文化比较的分析英译本中经常会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来解释文本中的隐含含义。
例如,中文原文中表达的"面子"概念在英译本中可能被解释为西方文化中的"h on or"或"r ep u ta ti on"。
中西文化差异下的颜色词翻译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颜色词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中西文化中,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审美等多方面的差异,颜色词所表达的含义和引起的情感反应往往大相径庭。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颜色词的翻译成为了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Color word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nguage, carr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ymbolic meaning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history, geography, religion, aesthetics, and other aspects, the meanings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expressed by color words often differ greatly. Therefo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 has become a complex and important issue.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下颜色词翻译的挑战与策略。
我们将分析中西文化中常见颜色词的基本含义和象征意义,揭示它们背后的文化差异。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颜色词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直译导致的意义失真、文化误解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如采用意译、增译、减译等方法,以更好地传达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真实含义和象征意义。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olor words und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 will analyze the basic meanings and symbolic meanings of common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reveal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hind them. Next, we will explore the possible problems that color words may encounter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rough specific cases, such as meaning distortion and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caused by literal translation. On this basis, we will propos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using free translation, additional translation, and subtractive translation, to better convey the true meaning and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中西文化差异下颜色词翻译的理解,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浅析鲁迅作品色彩词语的运用内容摘要:鲁迅作品多用黑白色调来描摹景物、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用这种深沉冷峻的色调来反映特定的时代特征。
但在黑白之外也会用到大红深蓝等浓烈的色调来描写事物,这些色彩缤纷的词语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暖色暖用,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一是暖色冷用,使读者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更加体会到现实的冷峻残酷。
而第二种用法不但散见于鲁迅的许多作品中,也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征。
关键词:鲁迅黑白暖色暖色暖用暖色冷用一.黑白的基调――冷色冷用鲁迅作品的色彩,有人认为是灰色的,也有人认为是黑色的,但不管怎么来说都向我们指出了鲁迅作品色调冷峻暗淡的特点,这从由鲁迅的《药》、《祥林嫂》等改编的同名电影我们就能看出。
而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也往往有黑白或者灰白相伴出现的情况,比如: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伤逝》)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q?q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白光》)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药》)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奔月》)老翁―――约七十岁,白头发,黑长袍。
(《过客》)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
(过客》)在鲁迅作品这个艺术的世界里,黑白对比的例子很多很多,这种素淡、灰暗的色调对比,存在着一种单纯、冷峻的魅力,如钻石一般闪耀着冷冰冰的光芒却让人欲罢不能。
钱理群曾对《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四部作品的色彩运用进行过研究,结果是: 白色最多,占所用色彩的25.9%,红色居中,占18.9 %,黑色占18.3%。
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由于运用彩色较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野草》中的《好的故事》、《雪》、《死火》以及《故事新编》中《补天》等个别篇目,鲁迅作品整体上给读者的色彩感觉更多的是黑色、白色,因此,黑白的律动构成了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
从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物理属性,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
世界各国由于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地理位置、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使得颜色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引申含义等也各不相同。
各国对色彩的表达有各自的特色,而颜色词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进一步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掌握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引申涵义等有利于英语学习者进行翻译实践及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
本文就中西方颜色词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异同、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对比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一些探讨。
一、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有很多,所熟知的白色(white ),黑色(black ),红色(red ),黄色(yellow ),蓝色(blue )等,而这些词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的涵义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其特性。
(一)白色(white )对于中国人而言,重红忌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白色通常被看作是贬义词,常常与死亡、丧事等紧密联系,丧事也被称为白事。
中国历史中人们常在秋季征伐不义之人或处死身着白色囚衣的犯人,因此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白色也有失败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戏剧脸谱艺术中一般性格粗暴、为人阴险奸诈的人所用脸皮颜色即为白色,如秦代的赵高、三国时期的曹操、明代严嵩等人物。
虽然汉语中白色也有积极意义,如“白市”(公开的合法买卖)、“变白以黑兮倒上为下” (屈原在《九章》中用黑白表示政治环境的是非不同)等,但其意义多为贬义。
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白色的偏爱体现在各个方面,西方传统认为“ white ”有善良、可爱、美丽、高尚的意思。
在西方婚礼上新娘身穿最爱的白色婚纱表示爱情的纯洁、真挚、永恒、高贵。
“white light ”白光译为公正无私的判断;美国早期的无声电影中戴“ white hat ”白帽的角色则指好人、正直的人或英雄。
试论中西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颜色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不同文化对颜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中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进行相应的转换和传达。
中西方文化中对颜色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喜气和红火,代表着祥瑞和幸福。
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通常与爱情、激情和力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同样,黄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快乐和正面的含义,而在西方文化中,黄色常常与警告和危险联系在一起。
这些差异使得在中西颜色词的翻译中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并将其进行转换。
中西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也与不同文化的传统、信仰和历史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通常与纯洁、善良和哀悼等概念相关联。
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经常象征着纯度、纯洁和新生。
再举个例子,黑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消极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表示悲伤、恶意和厄运等,而在西方文化中,黑色通常与权威、正式和神秘等联系。
针对中西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翻译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常识进行相应的转化。
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是进行意译,即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认知,将原始语言的颜色词转化为更符合目标文化观念的颜色词。
在将中国文化中的“红色”翻译成英文时,可以选择使用“red”或者“scarlet”来传达喜庆和红火的象征意义。
另一种翻译策略是采用注释的方式,即在翻译中加入对颜色的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理解原始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无法对颜色词进行转译的情况。
翻译中还需要考虑到语境和文体的影响。
不同的语境和文体对颜色的使用和理解也有所不同。
在描述人物特征时,中国文化中喜欢使用“黑头发”来形容黑发的人,而西方文化中常常使用“黑发”或者“棕发”。
在翻译中需要根据语境和文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词语来传达原意。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2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3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4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5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6 The Gener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Novels into English7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8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t Tense9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10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11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12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13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14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5 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16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17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18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19 《荒原》隐喻探析20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21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22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23 Sexism in English and Its Causes24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25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26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27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28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29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30 从文化差异视角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空缺31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32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33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34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35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36 O n Allan Poe’s Application of Gothic Elements and His Breakthroughs — Through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37 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38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39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40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41 Tragedy of a Marginalized Man——An Analysis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42 论零翻译在公司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应用43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44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45 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46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47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48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49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50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51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52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53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54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55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56 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57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58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59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60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61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63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64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65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66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67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8 Whose Portrait Is This—Exploring Oscar Wilde’s Complex Personality69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70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71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72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73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7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7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76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77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78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79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80 简析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性81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82 威廉福克纳《圣殿》小说创作里的自卑情结83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84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85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86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87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88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89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90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91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92 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93 浅析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94 金融英语术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95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96 非规范性法律文书的文体特征探究97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98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99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100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101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10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103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104 文化语境下公示语的翻译105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06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107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108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109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11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11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112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113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114 浅探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115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16 初中生单词记忆的可行性研究117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118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国儿童消费市场乱象分析及应对策略119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120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121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122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123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124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125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126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127 唐诗英译中的典故及其翻译128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129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130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131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132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133134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Big Ba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35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136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137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38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139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140 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家有儿女》141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142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143 《大地》中的儒家思想144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145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146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147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148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49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150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151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15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153 Translating News Concerning China in Global Time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154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155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156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57 从象征手法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的特征15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59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60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161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162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163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164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165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166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167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人物分析168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169 中西方常用标语分析170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171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172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173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174 浅谈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175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176 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77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78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179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180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181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82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183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184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185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86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187 用眼睛透视心灵—评析《老人与海》188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中的运用189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190 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191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92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193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194 从《爱玛》中的言语反讽看乔拉的反讽理论195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196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97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198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99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200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颜色词在中外语言中差异”中西文化论文文章简介:摘要: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心理和民族习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从黑色、白色的中文和英文含义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汇的差异,对克服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
颜色在人们心目中会产生特定的含义,引起特定的联想,激发特殊的反…摘要: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心理和民族习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从黑色、白色的中文和英文含义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汇的差异,对克服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
颜色在人们心目中会产生特定的含义,引起特定的联想,激发特殊的反应,这就是颜色的社会内涵。
汉语和英语中有不少颜色词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
特别是汉语,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颜色词。
同样,在英语中,也有不少能够折射出西方文化的颜色词。
但由于英汉民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不同,其内涵意义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
下面就中西方文化中黑色和白色颜色词的象征意义进行一些对比和探讨,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带来些许兴致,提高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热情,以及加深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一、黑色(black)黑色(black)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系意义大致相同。
例如,黑色是悲哀的颜色,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中国人在葬礼上戴黑纱。
英语中的BlackFriday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
同时,黑色都代表黑暗、阴险、邪恶。
比如汉语有黑社会、黑帮、黑幕,而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
如:blackmoney(黑钱,指来源不正当而且没有向政府报税的钱);blackmarket(黑市交易或黑市意为暗中进行政府禁止买卖的商品或外汇的交易,或指进行违法的投机市场);blackmarketprice(黑市价格);blackday(凶日);blackfuture(暗淡的前途);blackmail(勒索);blacklist(黑名单)。
从鲁迅作品看中西色彩词的差异与翻译转换作者:程绍华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11期摘要:由鲁迅作品可见,中英色彩词的使用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译者在色彩词的翻译转换中应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激发读者产生如原作一样栩栩如生的意象,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
Abstract: There are a large cultural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lor words from Lu Xun's works. Translator should use flexible translating strategy in the translation lift of color words to produce the same vivid image with original works and make readers gain the same beautiful experience.关键词:鲁迅;作品;色彩词;翻译;转换Key words: Lu Xun; works; color word; translation; lift中图分类号:I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325-020引言“差异是世界的本质,是人类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向更高处发展的动力……”[1]但差异带来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难度不容忽视。
由鲁迅作品可见,中英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使用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译者在色彩词的翻译转换中能否也像画家那样进行创作,激发读者产生如原作一样栩栩如生的意象,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针对色彩词使用上的文化差异,不能将色彩词的互译只看作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应考虑“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2],关照文化模式的转化,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1色彩词的意译有些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文化形象对源文化读者来说都十分陌生,而且,作者也无意通过这一形象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
还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在使用或与其他一些词搭配时,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表达法,其含义也就不再是字面的意义,而是引申或比喻意义,造成中英语言中色彩词象征意义的空缺和不对应现象。
在此情况下,不必生吞活剥地译出,否则势必造成翻译中的信息超出,而超出的信息会引起文化冲突。
为此,译者可以意译——省其色,译其意,用译文中文化意义较淡的词汇去再现源语词汇的主要意义。
这种方法若使用得当,译者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真正涵义,读者则能保持思维的连贯性,且不会察觉到文化障碍的存在。
如: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鲁迅《阿q正传》)He had written 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 and asked the Imitation Foreign Devilto take it to town ... (杨宪益译)句子中的“黄伞格”对于现今的中国读者来说都已相当陌生。
它实际上是一种写信的格式。
信的书写方式使信的文字排列像一把黄伞的伞柄。
黄伞是以前的官吏所使用的仪仗,这样的格式书信表示对对方的恭敬。
作者的意图显然不在“黄”颜色和书信格式的本身,而只是为了突出赵秀才对举人的巴结和卑恭的心态罢了。
因此,杨宪益先生的意译处理(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非常正式的信)是可取的。
她最爱和名人唱和,也很赞成新党,像础翁这样的学者,她一定大加青眼的。
(鲁迅《高老夫子》)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罢,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
(鲁迅《伤逝》)She loves to exchange views with men of repute, and is all in favour of the new party. She would certainly look with great favour on a scholar like yourself.(杨宪益译)The gatekeeper eyed me scornfully, no doubt on account of my shabby clothes.(杨宪益译)《晋书·阮籍传》载:晋代阮籍以白眼看他憎恶的人,用青眼看他器重的人。
后来“加青眼”就被用作表示器重和喜爱;“白眼”表示憎恶和瞧不起。
[3]可见,在中国文化中“青眼”和“白眼”的用法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生搬硬套地直译成“blue eyes”和“white eyes” 会造成严重的误读。
杨宪益先生以语义解析取代源文化信息,译语“look with great favor”和“eyed me scornfully”对源语“青眼”和“白眼”,进行了透彻的语义解析,取了源语之“神”而略去了源语之“形”,使译语简单易解,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觉文化障碍的存在。
上述实例分析表明,当保留原文的色彩意象与传达源语色彩的文化内涵意义产生冲突,无法做到意形兼备的情况下,应以在意义上忠实原文为主,灵活处理源语中的色彩词,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译经”所指导的:“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
”[4]2色彩词的直译附注释含有色彩词的成语、典故或俗语,单纯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有时会失去原文包含的重要文化信息,损害原文内涵,需要变通翻译手法,而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往往成为译者们的首选。
黄三就在他桌旁坐下,向桌面上一瞥,立刻在一面镜子和一堆乱书之间,发见了一个翻开着的大红纸的帖子。
(鲁迅《高老夫子》)Huang San sat down by his desk, glanced at it and promptly spotted, between the mirror and the clutter of books, a scarlet invitation card which was open.(杨宪益译)Third Huang sat down next to the desk and glanced at the chaos all over the top. His gaze immediately fell on a bright red appointment card that lay half open between the mirror and a clutter of books.(莱尔译)此例中,两位译者都采用了文内解释。
显然,他们都站在目的读者的立场上着想,尽可能地贴近源文化,都觉得有必要把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介绍给英语读者,既保留了“红”的文化内涵,提示读者:中国文化中,这种帖子要制成红色的,以表“喜庆”。
同时又解释了这种“大红纸的帖子”是“invitation card”或“appointment card”,从而保证了文化信息相对完整的传递。
3色彩词的转换当英语颜色词在中文里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颜色词,或中文色彩词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颜色词,而采用直译法会使读者不知所云或不为目的语读者接受时,可采用其他的颜色词来翻译。
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鲁迅《祝福》)In less than half a year her hair began to turn grey ...(杨宪益译)Before half a year was out, her hair began to turn grey ...(莱尔译)当我们说头发的时候,中文说“头发白了”,但是英文中习惯说“turn grey”。
因此,在翻译中要相应关照这种用色习惯,准确转换。
4色彩词的增加或删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相同事物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色彩联想,导致文本误读。
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目的文化的习惯、具体语境或文本还原的需要,添加或减少颜色词。
但仰面一看,门旁却白白的,分明帖着一张斜角纸。
(鲁迅《孤独者》)However, when I looked up, I saw a strip of white paper stuck on the door.(杨宪益译)鲁迅先生写到“斜角纸”的时候,在文中加了脚注:斜角纸,我国旧时民间习俗,人死后在大门旁斜贴一张白纸,纸上写明死者的性别和年龄,入殓时需要避开的是哪些生肖的人,以及“殃”和“煞”的种类、日期,使别人知道避忌。
虽然“斜角纸”中没有颜色词,但有了脚注,中国读者还是很容易在接受过程中将“白色”的内涵与“斜角纸”联系到一起。
而对英语读者来说,如果只将“斜角纸”直译出来,读者无法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无法了解在当时的情形下应贴白色的“斜角纸”。
如果在翻译时,增添上色彩词“白色”,情况就不同了,英语读者会了解,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丧事中不可缺的颜色。
因此,杨氏夫妇的翻译“a strip of white paper”是可取的。
“Then art thou indeed that famous outlaw? Right gladly will I dispute with thee the passes of the merry wood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那么汝果真就是著名的绿林好汉?吾正想与汝一决雌雄,倒要看看这绿林到底是谁的乐土……”(孙淇译)异曲同工,孙淇在翻译《汤姆·索亚历险记》时,也采用了这种翻译策略,将不含有色彩词的“famous outlaw”译成中国读者熟悉并极易接受的“绿林好汉”,增添了色彩词,但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又使译文溶入了中国文化,中外读者都可在阅读中受益。
有时译者可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译文中减少一个、几个或删除颜色词以达到和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从而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那‘小畜生’不分青红皂白,就夹脸一嘴巴……。
”(鲁迅《离婚》)“But that Young Beast wouldn’t distinguish black from white. He gave me a slap on the cheek…”(杨宪益译)原文中“青红皂白”的三个颜色字“青”、“红”、“白”在译文中减换成“black”,“white”,完全是表达习惯需要,也是译文读者的接受需要。
由上文结合鲁迅作品所进行的分析可见,译者是特殊的读者,他的阅读是为了把源语文本中的色彩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让他的读者来接受。
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受制于源语文本的规定范畴,没有任意挥毫的权利。
译者要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来关注他的读者,时时刻刻要考虑他的读者是否能够接受他的选词造句,并考虑异域的特殊色彩文化以哪种方式介绍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