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作品看中西色彩词的差异与翻译转换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差异浅析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差异目录摘要 (2)一、引言 (3)二、中西颜色词语的差异 (3)2.1. 红色(red) (3)2.2.黑色(black) (4)2.3.蓝色(blue) (4)2.4.绿色(green) (5)2.5.白色(white) (5)三、结论 (6)参考文献 (7)浅析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差异摘要: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
颜色词的运用使语言丰富多彩,颜色词的正确翻译更能方便人们对于不同的寓意的理解,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上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但某些颜色的词语有时又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所以使用这些词汇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
应特别了解源语所依赖的文化背景,参照源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才能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文化颜色词语差异On the Differences in Color Words between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 in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are very rich. The use of color words makes thelanguage colorful, and their correct translation makes it more convenien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ral. But some color words sometimes show the nation unique personality, so when using these words, we must not only observe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ir own but also look deeper symbolic meaning because their symbolic meaning in different national languages often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some of which people even form the worship and taboos for the extended form and escape. 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olor word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per use.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olor words; differences一、引言人类对颜色的认识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很明显的共同处的。
试论中西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颜色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各异。
中西方文化对颜色的看法和运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也给翻译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各自文化对颜色所赋予的意义及翻译策略。
在中国文化中,颜色词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中文词汇在意义上就已经包含了某种文化内涵。
比如,红色在中国是一个吉祥的颜色,代表了喜庆、幸福和热情等意义,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颜色。
红色不仅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调,也是传统节日如春节和儿童节等喜庆日子的标志性颜色。
此外,红包、红箭牌汽车等都是常见的与红色有关的事物。
在跨国品牌营销中,也常使用红色来吸引中国消费者的注意力。
和红色类似,黄色也是中国人熟悉的颜色之一。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收获、成就和荣誉等意义,是被视为吉祥颜色之一。
南方的习俗还有“穿黄衣,防万灵”的说法,说明了黄色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与此相反的是,黑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不祥之色,代表着悲伤和死亡等意义。
由于黑色的负面内涵,与之相关的词汇在中国文化中通常都具有不祥的意义。
而在西方,黑色被视为时尚的颜色之一,与中文中的不祥之意没太大关系。
在翻译中,要针对中文颜色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翻译。
比如,“红包”这个词在翻译成英文时,直译为“red envelope”可能不能很好地传达红包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考虑使用“lucky money”或“hongbao”等更加能传递“吉祥”和“喜庆”的词语。
类似地,“黄衣”也可以翻译成“golden dress”等更能传达其吉祥之意的词语。
至于黑色,则可以翻译为“black”,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其并没有悲伤和死亡的内涵。
但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也需注意让对方了解到颜色词之间的不同文化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颜色词同样内涵丰富。
红色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与热情、浪漫、暴力等联系在一起。
比如,“red hot”、“red-blooded”等表达方式,都是与红色相关的。
锋绘2020年第1期294㊀㊀作者简介:陈思雨,在读硕士,英语笔译专业,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3㊀林风眠学生的写意发展与吴冠中一起,作为林风眠先生学徒的还有赵无极和朱德群,后期两人的作品从相对具象写意走向了抽象,都在法国画坛的到了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如作品赵无极的«7.8.65»,朱德群的«结构蓝与黄»㊁«绿野»,他们与吴冠中作品风格的区别来源于更多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是东方背景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这种符号元素因为他们的良好运用使得作品呈现出优秀的特殊性,这正是在东方的 质 和西画 形 的交融碰撞下产生的.从油画进入中国一路发展过来,还是有很多艺术家创作有个性的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并更加努力地去发展.例如上文的吴冠中,赵无极等前辈,还有如吴作人:作品«缝»«天山之秋»«负水女»,毛焰:«一个坐着的年轻人»«小戴»等.一方面利用好油画的材料特性㊁优点,另一方面将中西绘画风格,画法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寻求形与神的交融,这是写意在中国油画发展的方向.4㊀油画中写意元素的价值和意义4.1㊀继承传统继承传统是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必不可少.所谓的传统是多少个世纪才人,大师留下的精华,不学习,不继承就妄想自己几十年的寿命去超越是可笑的.学习传统才能找到东西方艺术的普遍规律,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美带入,结合传统绘画的神韵,先有了传统的厚重底蕴才能厚积薄发.4.2㊀中国油画中写意元素的发展前景国画和油画不单纯是两种材料㊁技法,更是两个体系.但是他们都是一种表达手段,所以面对他们时不应该碍手碍脚,而要大胆尝试与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两种绘画体系的能量,将国画与西画结合,在油画中展现独特的东方魅力.既要有大眼光,去浏览前后千年的绘画理论,踪迹,又要有大胸怀囊括中外艺术,只要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都要拿过来,经过消化升华,变成我们中国艺术的部分.对古今中外作品既要不卑不亢,又要冷静客观,先继承学习,然后厚积薄发,所以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艺术是作者内心的外化,那作为一个现代人,学习和展现传统的过程中就一定是具有当代性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大量学习,先具有强大的传统功底,再结合当下社会与自身心性,将传统中优秀的元素提炼结合去做创作,尽力去做这就已经是优秀的创新了.过去的中国是不应该背上传统的包袱,而当代艺术家则不应该背上创新的包袱.以鲁迅小说为例研究汉英主客体意识差异及翻译策略陈思雨(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31264)摘㊀要: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对照鲁迅小说多个译本,着重研究汉英主客体意识差异.汉语注重主体意识,重 心 ,英语注重客体意识,重 智 .在汉英翻译中,可以通过删除和调整等手段实现该思维方式的转变,包括删除主观臆测的整个事件㊁具体元素以及非主观臆测但凸显主体意识的元素,调整对事件的认知状态,调整时间㊁空间距离界限㊁调整情感距离界限㊁调节参与者指称范围的非客观界限等.关键词:汉英思维方式差异;主体意识;客体意识㊀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㊁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具有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甚大,本文以鲁迅小说的王际真㊁杨宪益戴乃迭㊁L y e l l 和蓝诗玲译本为例分析英汉主客体意识差异,及在汉英翻译中如何转化这种思维方式.刘宓庆(2006:48)认为,主体意识往往会从自我出发来理解㊁演绎㊁描写客观环境这个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因此使语言表述带有各种特征的 主体性 .他认为汉语注重主体性描述,英语倾向于客体性描述.连淑能(2002,42)指出,国人的思维以主客一体实现 尽善尽美 的整体和谐境界为目标.西方思维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潘文国(2014:362)也认为,认为与只强调主体意识的汉语相比,英语经常强调客体意识的特点非常突出.汉语主体意识强,重 心 ,英语客体意识强,重 智.1㊀主客体意识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转化王建国认为,在汉英翻译中,可以采用删除和调整两种方式将汉语中表现的主体意识转化为英语中的客体意识.1.1㊀删除整个事件或具体事件中的元素汉语中,经常在客观描写时添加带有很强主体性的表述,主要分为主观臆测的虚构表述,以及虽非主观臆测但带有很强主体性的表述.在汉英翻译中,我们需要删除汉语中主观臆测的事件或具体元素,以及带有强烈主体意识的表达.若说话者(叙述者)主观臆测或想象的整个事件都是虚无的,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则可考虑删除掉整个事件.例1:«记念刘和珍君» 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 中的 我从 看出 体现了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强.L y e l l译为 J u d g i n g f r o m...I... 保留了这种主体意识,而蓝译为 h e r t o n e a n db o d y l a n g u a g e t o l dm e 采用非人称主语,实现了向客体意识的转化.另外,从语言心理上说, 只见 ㊁ 只觉得 等反映了汉语的主体性思维定势,似乎一切都出自说话者(叙述者)的直感㊁体验和观察(刘宓庆,2006),这也反映了汉语注重主体意识这一特点,在翻译中可以考虑将其删除,以体现英语的客体意识.1.2㊀调整整个事件或具体元素要解决汉语和英语的主客体意识的差异的问题,除了删除之外,还可以进行适当调整.(1)调整对事件认知状态的表述方式.虽说相比较西方人来说,中国人在表达方式上会更加直接,但有时候我们会通过主体意识故意模糊或弱化某一事实的真实性,以求减弱因该事实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而汉英翻译中,汉语这种故意模糊的描写往往要调整为英语精确的表述.例2:«在酒楼上»的 但听母亲说,是一个很可爱念的孩子,和我也很相投,至今她提起来还似乎要下泪 .杨㊁戴译:...E v e nn o wi t b r i n g s t e a r s t oh e r e y e s t o s p e a ko f h i m.L y e l l译:...D o w n t o t h i s v e r y d a y,h e r e y e sm i s t u p w h e n e v e r s h e s p e a k s o f h i m.原文中友人虽然说 似乎 ,但 母亲还会哭 这是既成事实, 似乎 一词只是增加了自己的主观性,以求弱化事态的严重性,若直译会扰乱译文读者对事件状态的认知.因此在二个译本中,均调整为精确的判断.(2)调整时间㊁空间距离界限.王建国认为,汉人会通过自己的主体意识,拉近客观产生的时间空间心理距离,但英语不会通过拉近时间距离而拉近说话者之间的距离,所以英译时,还需将其还原成客观的时间空间距离.例3:«在酒楼上»中的 所以我这一夜虽然饱胀得睡不稳 本是友人跟 我 讲很久之前的一个夜晚,而友人表述为 这一夜 ,拉近了时间距离.但王㊁杨戴和L y e l l均译为 t h a t n i g h t 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按照客观事实调整了时间距离.蓝则直接略译了这个时间点.(3)调整情感距离界限.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崇尚 和 的理念,而西方更加注重个人主义,个体标签更加鲜明.这在称呼语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国,大家称呼的小哥哥㊁小姐姐㊁姐妹㊁嫂子等人可以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在某些行业中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称呼,如警察叔叔㊁保洁阿姨.中国人习惯用这些称呼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在西方,即使是面对自己的亲属或长辈,他们都更习惯于直呼其名,在情感上保持相对客观冷静的距离.所以,在汉英翻译时,需要调整情感距离界限.例4:«风波»中的 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 .这里的 鲁大爷 几位译者均译为 M r.L u ,还原情感距离,蓝译本用 o n e M r.L u ,更体现了说话者与 鲁大爷 之间并没有很多交情.(4)调整参与者指称范围的非客观界限.中国人交谈时,喜欢用 我们㊁大家 等泛指一群人的指称词来代替 我 ,以拉近彼此距离,通过主体意识调整客观事实.汉英翻译时,需要进行调整.例5:«祝福»中祥林嫂说的 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坎上剥豆去 显然阿毛只是祥林嫂自己的孩子,用 我们的 称呼,模糊了 我 和 我们 之间的指称差异. L y e l l及杨氏夫妇都译为 o u rA h-m a o 仍保留了汉语的主体意识,而蓝译本 A h-m a o 不仅没有用 我们的 ,甚至省略了 我的 ,进一步还原了客观事实.3㊀结语汉语习惯模糊主客体界限,将主体意识加至客观事实之上,以自己为潜在的主语,出现很多主语省略句,常常想象或臆测事件或事件中的一个细节,习惯拉近交谈双方之间的时间空间情感距离,主体意识凸显,而英语主客分明,各种表达都受严谨的语法框架约束,在英译时要注意删除臆测事件,分清主客,还原至客观距离.参考文献[1]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40G46,63G64.[3]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4.[4]王建国. 汉语话语中的主体意识及英译策略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锋绘2020年第1期295㊀。
语言文学研究汉英语言审美差异对比——以鲁迅作品英译本为例张恬羽(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摘要: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活动离不开对2的追求。
审2是一项高级心理调节活动,受到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对语言审2的价值追求存在差异。
本文分析鲁迅作品的多个译本,对比汉英语言审2上的差异,提出汉英翻译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汉英对比汉英审2差异汉英翻译汉英翻译将汉语转换成英语,同时汉语思维下的审美观也要转换成英语思维下的审美观。
总体来说,汉语追求模糊的美、平面的美和散点美,相比之下英语追求精确的美、立体的美和聚焦的美。
本文选取鲁迅小说的四个英译本(分别是王际真的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威廉•莱尔的译本及蓝诗玲的译本),从上述汉英审美差异的角度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汉语的模糊美和英语的精确美模糊性是古代思维的共同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延续而得到丰富和(连淑能,2010)。
中国的模糊性思维汉语的、句之间充溢着朦胧的模糊之美,给的间美上的。
汉语的模糊美度上是汉语的性!的模糊美"西方受近代的影响,西方思维更具有精确性,英语语的精确性是其特征,主要个是语 分,、代的及的时体;个是性的,。
的性,精确的特点,英语其的词类型,如动词(swim-swimming)、形容词(poor-the poor)和,特征。
英语的精确性的确。
此外,相比较汉语重实词的特点,英语 的的1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4#(《狂人7记》)(a)Since it was over thirty years ago that I saw it last,the sight of it makes me feel particularly good.(王际真译)(b)I have not seen it for over thirty years,so today when I saw it I felt in unusually high spirits.(杨宪益、戴乃迭译)(c)Haven't seen it in over thirty years.Seeing it today,I feel like a new man.(威廉•莱尔译)(d)I had not seen it for thirty years;the sight of it today was extraordinarily refreshing.(蓝诗玲译)分析:汉语语模糊,时,汉语不像英语确的时,“,是”一句,比文和译文对时的,文时模糊,个“已”,并推知这是过去发生的事,而译文则有固定的语法标记,如“was”“have”“had”点时态是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去完成时;汉语的句子成分英语要求严,时汉语句子缺少个个成分,但是仍通上下文语境完整的信息,比“今天了”句既没£语,又没宾语,但仍系前一句,知道是“我见了他”,但译文则必须确动作的施,如王译和杨译的“I saw it”。
《一件小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文章充分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写作功底,将其翻译成英语对外介绍非常有意义,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埃德加?斯诺与杨宪益、戴乃迭的两个英译本在文化特色词与环境描写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英译本中的优缺点,供以后对于文章进行再次翻译时的借鉴,同时提高的翻译批评与赏析水平。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文化特色词以及环境描写的翻译。
关键词:一件小事;文化特色词;环境描写;对比分析一、引言《一件小事》是1919年鲁迅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说。
鲁迅,(1881年9月25日一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以笔名鲁迅而闻名于世。
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丰富,包括杂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等,并在这些方面尤其独特的特色与思想。
其中他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全文仅一千字左右,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篇幅最小的一篇,也是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历来在现代文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一件小事》的英译本主要有几个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李明的译本,美国学者威廉?q 莱尔(William A. Lyell)的译本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译本。
在译本的选择上,目前进行研宄的主要是李明的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q莱尔的译本,而对于埃德加?斯诺与其他译本的对比分析还比较少。
因此本文选择对埃德加?斯诺的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二、背景介绍《一件小事》是鲁迅小说中风格独特的名篇,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写作的典范作品。
主要讲述的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我”雇了一辆人力车拉我去S门,刚近S 门时跌倒出一个女人。
“我”对老女人漠不关心,而车夫却放下车子,扶起那老女人,走向巡警分驻所。
这件事情让“我”感受到了车夫的善良、质朴与诚实,而我的私心与推诿责任更是显得车夫的形象愈加高大起来的事情,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赵娟(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外语系,甘肃兰州 730020)摘要:鲁迅小说集《彷徨》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创作背景,使其具有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征。
本文从跨文化语用的角度分析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彷徨》英译本,探讨影响其翻译的文化语用因素及译者对此的处理,强调文化语用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用;文化;语境;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61-02 当代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任何从事翻译的人都欠下一笔债,他只需支付相同的数目来还债,而不必支付原来同样的钱。
”翻译的本质不是字词对应,形式对等,而是应该将原文承载的内容、信息、情味用译入语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出来(张传彪,2005)。
文化语用的差异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
语用学是“推断语言在语境中意义的学问”(Fasold.1993.19),包括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用学两个方面。
语用翻译也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言等效的问题。
根据语用翻译理论,翻译就是译意。
这个“意”是指意图,原文作者的意图。
但是这不是说原文隐含的东西翻译时都得“说穿它”。
在原文和译文之间,首先要进行语用对比,当发觉两者因文化差异而出现不能通达的情况时,为了使读者有一正确的认知,译文才考虑更换形象,甚至放弃形象,只求译意(何自然.1997)。
鲁迅小说的语言,因他的小说而长存。
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一直在“言说”。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可以读到众多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内涵(彭安定,2001)。
短篇小说集《彷徨》是鲁迅1924-1925年的作品,从11篇文章的主题来看,它们依然是“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加以疗治”(张杰、杨燕丽,2002)。
小说涵盖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并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地鞭挞。
本文从语用翻译的角度分析语用文化对《彷徨》英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对此采取的翻译方式。
一、人名、称谓的翻译鲁迅笔下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体现出其各自的社会阶层,人物的名字也很有象征意味,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鲁迅《阿Q正传》英译本中的跨文化意识解读一、引言《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译介到世界各地。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译本中的跨文化意识成为不可忽视的要素,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阿Q正传》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探讨其中体现的跨文化意识。
二、阿Q形象的跨文化诠释1.背景差异与形象诠释中国文化中,阿Q是普通百姓形象的代表,具有人人能够共情的特点。
然而,在英译本中,鲁迅所表达的阿Q形象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失真。
英译本的译者通常会将阿Q视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产物,将他作为一个传统国人的代表来解读其心理状态。
2.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冲突《阿Q正传》所揭示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在英译本中,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阿Q成了一个既渴望被接纳又无法逃脱自卑感的形象。
三、语言的跨文化转换1.文化符号的翻译英译本中的翻译往往需要将中文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转换,以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例如,阿Q头七的典故在英译本中可能需要通过对西方文化中类似典故的引用来进行解释。
2.语言风格的调整中文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节奏对于英文的准确表达是一个挑战。
英译本往往会对中文原文中的长句和复杂结构进行简化,以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英译本也需要保留中文原文中的幽默、讽刺和讽刺意味。
四、文化背景的解读与解释1.历史背景的考察《阿Q正传》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紧密地与中国历史背景相结合。
然而,西方读者没有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因此英译本需要在注释中加入相关解释,以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背景。
2.跨文化比较的分析英译本中经常会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来解释文本中的隐含含义。
例如,中文原文中表达的"面子"概念在英译本中可能被解释为西方文化中的"h on or"或"r ep u ta ti on"。
中西文化差异下的颜色词翻译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颜色词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中西文化中,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审美等多方面的差异,颜色词所表达的含义和引起的情感反应往往大相径庭。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颜色词的翻译成为了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Color word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nguage, carr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ymbolic meaning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history, geography, religion, aesthetics, and other aspects, the meanings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expressed by color words often differ greatly. Therefo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 has become a complex and important issue.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下颜色词翻译的挑战与策略。
我们将分析中西文化中常见颜色词的基本含义和象征意义,揭示它们背后的文化差异。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颜色词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直译导致的意义失真、文化误解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如采用意译、增译、减译等方法,以更好地传达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真实含义和象征意义。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olor words und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 will analyze the basic meanings and symbolic meanings of common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reveal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hind them. Next, we will explore the possible problems that color words may encounter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rough specific cases, such as meaning distortion and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caused by literal translation. On this basis, we will propos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using free translation, additional translation, and subtractive translation, to better convey the true meaning and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中西文化差异下颜色词翻译的理解,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从鲁迅作品看中西色彩词的差异与翻译转换作者:程绍华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11期摘要:由鲁迅作品可见,中英色彩词的使用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译者在色彩词的翻译转换中应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激发读者产生如原作一样栩栩如生的意象,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
Abstract: There are a large cultural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lor words from Lu Xun's works. Translator should use flexible translating strategy in the translation lift of color words to produce the same vivid image with original works and make readers gain the same beautiful experience.关键词:鲁迅;作品;色彩词;翻译;转换Key words: Lu Xun; works; color word; translation; lift中图分类号:I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325-020引言“差异是世界的本质,是人类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向更高处发展的动力……”[1]但差异带来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难度不容忽视。
由鲁迅作品可见,中英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使用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译者在色彩词的翻译转换中能否也像画家那样进行创作,激发读者产生如原作一样栩栩如生的意象,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针对色彩词使用上的文化差异,不能将色彩词的互译只看作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应考虑“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2],关照文化模式的转化,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1色彩词的意译有些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文化形象对源文化读者来说都十分陌生,而且,作者也无意通过这一形象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
还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在使用或与其他一些词搭配时,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表达法,其含义也就不再是字面的意义,而是引申或比喻意义,造成中英语言中色彩词象征意义的空缺和不对应现象。
在此情况下,不必生吞活剥地译出,否则势必造成翻译中的信息超出,而超出的信息会引起文化冲突。
为此,译者可以意译——省其色,译其意,用译文中文化意义较淡的词汇去再现源语词汇的主要意义。
这种方法若使用得当,译者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真正涵义,读者则能保持思维的连贯性,且不会察觉到文化障碍的存在。
如: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鲁迅《阿q正传》)He had written 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 and asked the Imitation Foreign Devilto take it to town ... (杨宪益译)句子中的“黄伞格”对于现今的中国读者来说都已相当陌生。
它实际上是一种写信的格式。
信的书写方式使信的文字排列像一把黄伞的伞柄。
黄伞是以前的官吏所使用的仪仗,这样的格式书信表示对对方的恭敬。
作者的意图显然不在“黄”颜色和书信格式的本身,而只是为了突出赵秀才对举人的巴结和卑恭的心态罢了。
因此,杨宪益先生的意译处理(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非常正式的信)是可取的。
她最爱和名人唱和,也很赞成新党,像础翁这样的学者,她一定大加青眼的。
(鲁迅《高老夫子》)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罢,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
(鲁迅《伤逝》)She loves to exchange views with men of repute, and is all in favour of the new party. She would certainly look with great favour on a scholar like yourself.(杨宪益译)The gatekeeper eyed me scornfully, no doubt on account of my shabby clothes.(杨宪益译)《晋书·阮籍传》载:晋代阮籍以白眼看他憎恶的人,用青眼看他器重的人。
后来“加青眼”就被用作表示器重和喜爱;“白眼”表示憎恶和瞧不起。
[3]可见,在中国文化中“青眼”和“白眼”的用法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生搬硬套地直译成“blue eyes”和“white eyes” 会造成严重的误读。
杨宪益先生以语义解析取代源文化信息,译语“look with great favor”和“eyed me scornfully”对源语“青眼”和“白眼”,进行了透彻的语义解析,取了源语之“神”而略去了源语之“形”,使译语简单易解,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觉文化障碍的存在。
上述实例分析表明,当保留原文的色彩意象与传达源语色彩的文化内涵意义产生冲突,无法做到意形兼备的情况下,应以在意义上忠实原文为主,灵活处理源语中的色彩词,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译经”所指导的:“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
”[4]2色彩词的直译附注释含有色彩词的成语、典故或俗语,单纯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有时会失去原文包含的重要文化信息,损害原文内涵,需要变通翻译手法,而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往往成为译者们的首选。
黄三就在他桌旁坐下,向桌面上一瞥,立刻在一面镜子和一堆乱书之间,发见了一个翻开着的大红纸的帖子。
(鲁迅《高老夫子》)Huang San sat down by his desk, glanced at it and promptly spotted, between the mirror and the clutter of books, a scarlet invitation card which was open.(杨宪益译)Third Huang sat down next to the desk and glanced at the chaos all over the top. His gaze immediately fell on a bright red appointment card that lay half open between the mirror and a clutter of books.(莱尔译)此例中,两位译者都采用了文内解释。
显然,他们都站在目的读者的立场上着想,尽可能地贴近源文化,都觉得有必要把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介绍给英语读者,既保留了“红”的文化内涵,提示读者:中国文化中,这种帖子要制成红色的,以表“喜庆”。
同时又解释了这种“大红纸的帖子”是“invitation card”或“appointment card”,从而保证了文化信息相对完整的传递。
3色彩词的转换当英语颜色词在中文里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颜色词,或中文色彩词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颜色词,而采用直译法会使读者不知所云或不为目的语读者接受时,可采用其他的颜色词来翻译。
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鲁迅《祝福》)In less than half a year her hair began to turn grey ...(杨宪益译)Before half a year was out, her hair began to turn grey ...(莱尔译)当我们说头发的时候,中文说“头发白了”,但是英文中习惯说“turn grey”。
因此,在翻译中要相应关照这种用色习惯,准确转换。
4色彩词的增加或删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相同事物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色彩联想,导致文本误读。
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目的文化的习惯、具体语境或文本还原的需要,添加或减少颜色词。
但仰面一看,门旁却白白的,分明帖着一张斜角纸。
(鲁迅《孤独者》)However, when I looked up, I saw a strip of white paper stuck on the door.(杨宪益译)鲁迅先生写到“斜角纸”的时候,在文中加了脚注:斜角纸,我国旧时民间习俗,人死后在大门旁斜贴一张白纸,纸上写明死者的性别和年龄,入殓时需要避开的是哪些生肖的人,以及“殃”和“煞”的种类、日期,使别人知道避忌。
虽然“斜角纸”中没有颜色词,但有了脚注,中国读者还是很容易在接受过程中将“白色”的内涵与“斜角纸”联系到一起。
而对英语读者来说,如果只将“斜角纸”直译出来,读者无法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无法了解在当时的情形下应贴白色的“斜角纸”。
如果在翻译时,增添上色彩词“白色”,情况就不同了,英语读者会了解,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丧事中不可缺的颜色。
因此,杨氏夫妇的翻译“a strip of white paper”是可取的。
“Then art thou indeed that famous outlaw? Right gladly will I dispute with thee the passes of the merry wood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那么汝果真就是著名的绿林好汉?吾正想与汝一决雌雄,倒要看看这绿林到底是谁的乐土……”(孙淇译)异曲同工,孙淇在翻译《汤姆·索亚历险记》时,也采用了这种翻译策略,将不含有色彩词的“famous outlaw”译成中国读者熟悉并极易接受的“绿林好汉”,增添了色彩词,但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又使译文溶入了中国文化,中外读者都可在阅读中受益。
有时译者可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译文中减少一个、几个或删除颜色词以达到和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从而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那‘小畜生’不分青红皂白,就夹脸一嘴巴……。
”(鲁迅《离婚》)“But that Young Beast wouldn’t distinguish black from white. He gave me a slap on the cheek…”(杨宪益译)原文中“青红皂白”的三个颜色字“青”、“红”、“白”在译文中减换成“black”,“white”,完全是表达习惯需要,也是译文读者的接受需要。
由上文结合鲁迅作品所进行的分析可见,译者是特殊的读者,他的阅读是为了把源语文本中的色彩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让他的读者来接受。
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受制于源语文本的规定范畴,没有任意挥毫的权利。
译者要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来关注他的读者,时时刻刻要考虑他的读者是否能够接受他的选词造句,并考虑异域的特殊色彩文化以哪种方式介绍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