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航天发展-西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航天发展-西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航天发展-西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航天发展-西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防科工委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发展的良好环境(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天先进文化建设(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序言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航天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十五”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航天科技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快速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航天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确定了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对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制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航天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着力提升航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航天产业规模,切实加强航天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天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能力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型升级,发挥航天对国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航天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国家安全服务,为维护世界和

平与发展服务。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业务服务能力、产业发展能力等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调整改革、行业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基本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模式实现由任务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提升产品科研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及质量与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全面完成产品研制生产任务。

——自主创新能力。航天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以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集成创新成果;一批航天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取得成果,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突破航天产品高可靠、长寿命和卫星有效载荷等关键技术。

——业务服务能力。初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以及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初步实现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运载火箭可靠性与发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

——产业发展能力。航天制造业总体水平得到提升;初步建成天地统筹、地面协调的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空间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卫星运营服务与发射服务、对外贸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重大科技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相继启动或继续实施,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高技术产业群。

——空间科学研究。形成较为完备的,地基与天基研究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空间科学研究体系。在天文观测、行星际探测、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调整改革与行业监管。继续推进航天科研院所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使科研生产布局趋于合理,投融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公布国家航天活动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国家宇航级标准。

——人才队伍与文化建设。到“十一五”期末,航天科技工业从业人数总体稳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总量占职工总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形成适应新形势的航天先进文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得到进一步拓展,航天国际合作环境更加和谐;技术引进、对外贸易规模

明显增长。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1.确保完成航天产品科研生产任务。(略)

2.加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条件建设。

继续开展产品研制保障条件建设和批生产技术改造,通过产品保障条件建设与能力建设的有机结合,提高任务保障能力,全面推进任务能力结合型航天建设。

生产线技术改造。建设一批工艺先进、专业安全、精益敏捷的生产线,优化批生产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较完善的航天产品批生产体系。

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研制保障条件建设。以打通研制线为目标,结合研制单位实际情况,以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基于信息化协同工作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研发平台。

3.提高航天产品基础研发能力。

建设航天系统研发平台,满足加强基础研究和超前保障的双重需求。

核心能力基地。统一配置共用辅助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在研制生产中起骨干作用、具备核心能力的研制生产基地。建设和完善风洞、试车台、微波暗室、定标场等多种重大试验验证设施和目标特性、结构强度等基础性研究试验基地。

关键基础产品研发条件。开展有效载荷等关键基础产品研发和工程化条件建设,解决长期制约航天发展的关键基础产品问题,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制造业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持续推进“设计上台阶、工艺上水平、验证上规模”,提高航天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为支撑平台,初步完成先进设计与试验测试、先进制造与质量保障、先进生产管理三大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三大体系的集成信息共享,形成快速

研发、柔性生产和敏捷管理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缩短航天产品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着力解决航天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污染、高耗能和不安全问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大力推行环保节约型加工,优先使用绿色含能材料和清洁能源。

(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

1.载人航天工程。

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重大技术,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2.月球探测工程。

工程将分三期实施。“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月球表面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并对地月空间环境进行探测。同时,将深入开展二、三期工程论证,并适时启动工程研制工作。

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重点发展基于卫星、飞机和平流层飞艇的先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地面设备。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在2010年前,通过对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进行完善,满足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全球系统组网和试验工作,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同时,推动卫星导航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城市智能交通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5.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

完成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氢氧发动机研制工作。按照“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基本原则,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工程研制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掌握关键技术,适时完成基本型工程研制,形成近地轨道可覆盖10吨至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可覆盖6吨至14吨的运载能力。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1.加强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

瞄准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重点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产核心器件和关键材料应用率大幅提高。

信息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天基信息获取、信息传输、目标与空间环境特征分析等基础理论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复合材料、轻质耐高温材料、纳米材料等基础理论与技术。

动力与能源科学与技术:电推进等先进推进技术,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新型燃料等动力技术以及氢能源电池等新型能源技术。

关键基础元器件:(略)。

微型传感器技术:微机电系统应用(MEMS)、微机械结构的加工制备等技术。

先进工业技术:先进试验测试与验证、先进制造、先进生

产管理、模拟仿真、特种工艺装备等技术。

2.突破关键技术。

突破制约航天发展的关键技术,增加航天核心技术储备,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航天专利数量年均增长30%以上。

运载火箭技术:先进上面级技术、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等。

卫星系统总体、平台等技术:系统优化设计、卫星编队组网技术;先进控制技术;近空间飞行器平台技术等。

卫星有效载荷技术:通信有效载荷技术;遥感有效载荷技术;时空测量有效载荷技术。开展对地观测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攻关及工程化研制。

深空探测技术:深空飞行总体、能源、电磁波探测、测控、着陆及表面探测、机器人、返回、行星际探测等技术。

卫星应用技术:遥感卫星定量化与业务化应用、空间数据融合、微波遥感应用、超光谱遥感应用等技术;卫星导航定位

应用技术;高速数字数据直播/广播传输、网管技术、应急卫星通信等技术;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技术;地面系统的总体设计与集成、多任务地面运行管理控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管理、共享与分发等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1.大力发展应用卫星。

提高各类应用卫星的性能和业务服务能力,加强试验卫星与业务卫星的有机衔接,确保卫星应用的连续性。

对地观测卫星。增加现有静止轨道气象业务卫星的数量,提高其性能与可靠性;研制、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和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和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初步建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开展新型地球资源卫星、新型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重力场探测卫星、电磁地震监测卫星研究。加强对地观测卫星领域的顶层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初步形成全球、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

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通信广播卫星。进一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工程,完成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公用平台飞行验证,并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通信广播卫星平台系列。开展我国用于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应急移动通信的公益性卫星,宽带多媒体卫星,音频视频卫星的研究。

导航定位卫星。完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建成满足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需求的卫星导航系统,建立业务服务系统。

空间“育种”卫星。继续推进空间“育种”卫星工程,促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应用。

2.开发新技术试验卫星。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建立起有效快速的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新应用领域进行飞行试验的“平台”,积极支持开展微小型卫星研制及技术试验。

3.实施航天产品高可靠、长寿命工程。

重点开展卫星通用产品可靠性改进与试验验证、设计与工艺定型、产品型谱研究等;提高现役应用卫星在轨使用寿命;开展现役运载火箭适应性改造,提高发射可靠性和适应性。

(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

1.完善产业链。

进一步完善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以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航天产业。加强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开发,国产化率大幅提高。提高卫星地面设备及软件研制生产能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研发制造企业。

2.大力开展卫星对地观测应用。

进一步推动对地观测卫星在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区域和城乡规划、环保、减灾、地震、气象、交通、海洋、测绘等领域的业务应用。拓展卫星应用领域,积极构建基于国产卫星的若干重大业务运行应用系统。提高卫星业务测控能力;

实现遥感卫星对全球数据的准实时获取;完善现有气象、资源、海洋卫星地面系统,统筹建立国家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建立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和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等专业应用机构;实现以高分辨率卫星为主的数据源共享;进一步完善我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设我国遥感卫星几何校正场,初步形成我国遥感卫星定量化应用的海上和陆地支撑设施体系;制定卫星数据标准,加强标准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基于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等陆地观测卫星的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卫星应用培训;着力培育重大行业卫星应用规模化、业务化能力;进一步拓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产业化应用市场。

3.进一步拓展卫星通信广播应用。

发展卫星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继续发挥卫星通信广播在“村村通电视电话”工程中的作用;开发宽带多媒体卫星、音频视频卫星及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等新型业务;积极推动卫星传输在建设数字电视网络中的应用;拓展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

务业务,扩大卫星运营服务市场;开展通信广播卫星产业化应用顶层体系设计和政策研究。卫星通信广播应用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4.深入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

全面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化专项,在共享平台与支撑体系、关键技术与基础产品、典型应用与示范工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开展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与国际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综合利用研究,深入开展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推广工作,扩大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规模,以综合大型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突破多导航系统兼容与互操作等关键技术,促进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等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卫星导航通信服务平台,高精度广域差分系统服务平台,地图与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平台。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5%。

5.促进航天先进技术的市场转化,培育形成若干知名品牌。

扩大航天高技术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若干具有重大市场影响力的产品。

提升微电子、计算机及系统应用等信息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形成新材料产业化能力;大力推进太阳能电池、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向民用市场转化。

以“育种”卫星、航天搭载为手段,开展空间“育种”和航天生物制品研究,培育出具有社会价值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种子、新的航天生物制品,发展新的相关产业。

6.稳步推进服务业与对外贸易发展。

改进并完善现有卫星发射服务体系,提高发射服务质量,降低发射成本,努力扩大对外发射服务市场;提高卫星运营服务水平和效益,扩大卫星应用的增值产品种类,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增加业务服务内容。

积极促进对外经贸发展。实现卫星整星出口的突破,履行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卫星出口合同,进一步拓展我国各类应用卫星(特别是商业通信卫星)和部件的国外市场;大力推进

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的出口工作。探索以多种形式承担航天产品的外包加工。

(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

1.开展空间科学研究。

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项目,研制硬X 射线望远镜;重点支持日地空间环境、太阳系探测和空间天文等领域的研究,开展空间天文卫星、深空探测卫星、拉格朗日点观测卫星研究;支持空间环境利用,研制、发射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在空间天文和太阳物理、空间物理与空间探测、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不断扩展人类的认知领域。形成较为完备的地基与天基研究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空间科学研究和论证体系。推进空间科学探测数据共享。

2.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空间环境的认识和探测能力。

3.实施空间碎片预警工程。

开展空间碎片预警、航天器防护和空间碎片减缓等工作。

(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加快国家航天政策法规的制定,以指导和规范航天活动,营造依法行政的法律环境。重点推进空间活动管理条例、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发布,启动航天法立法工作。制定优先选用国产卫星、遥感卫星数据、火箭等航天产品的激励政策。完善现行的航天产品价格制度,制定航天科研生产管理办法和航天产品、技术进出口管理办法。研究制定航天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股份制改造、非公经济参与航天科研生产配套等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强航天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

2.加强产业布局与行业监管。

充分发挥航天技术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完善航天产业布局。开展北京、上海、西安等航天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业相对集中地区的产业基地规划

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军民融合即实现国防工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军民融合包含了“走出去”与“迎进来”两层含义。所谓“走出去”,即军工企业要通过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融入到市场经济大环境当中;所谓“迎进来”,即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中来。 军民融合通过多领域交流共进,大幅提升体系综合效能:发挥国防工业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作用,释放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红利;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和创新科研上的优势,以整个经济社会的大体系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 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民参军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融合进度将加快,融合层次将加强,军民融合将成为今后军工投资的重点。首先是“民参军”的范围会扩大、比例会大幅度增加。更重要的是,资本层面的“民参军”落地将推进军民融合的“资本融合”。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改革和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引入民企、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事业单位的重组改制,一些军工企事业单位将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一些优势民企的先进技术、顶尖产品将进入国防科技工业装备生产和武器维修领域,“民参军”相关产业增值空间大。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民参军市场规模达到3288.5亿元。

图表:2014-2016年民参军市场规模分析 数据来源: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三胜咨询 未来几年,我国民参军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民参军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0亿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图表:2017-2022年民参军市场规模分析 数据来源:三胜咨询

政府如何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园

政府如何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园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园区的推动,大到国家级新区,小到市级产业园,目的都是通过税收、土地、政策都激励措施实施优先发展政策,由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地方经济提供了发展良机,这一次产业园区再次进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但效果不尽人意。 为什么有些政府做不好军民融合产业园区? 1、建设规划不足,还是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来发展军民融合 地方政府和园区还是围绕着发展地方经济做军民融合,在算GDP 账、税收账、土地账,按照产业聚集和带动就业的理念去驾驭军民融合,忽视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长期性,短期内获得不了实际利益。 2、把军民融合当做普通产业来抓,对军民融合发展的要素认识

不足 地方把做多少个园区作为推动军民融合的核心,把军民融合当做普通工业来抓,而园区的特殊定位和政策、人才、资本等要素不在其关心范围之内。 3、对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认识不足,对军工产业的“挑剔”认识不足 不管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盲目上项目、办产业园,就觉得军工企业大旗一展高附加值产业就来了,殊不知军工产业比较挑剔,对很多常规产业带动性不足,现实远远小于预期。 政府如何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园区? 1、摆正园区建设目标,做好产业园区建设规划 深入研究其他军民融合成功园区的经验,建立一个地方版军民融合路线图,切不可一拥而上。做好风险管理,掌握关键环节,为建立

产业园区奠定理论基础。 山东军地集团作为区域军民融合服务运营商,在制定区域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上具有丰富经验,具备从政策环境、区域优势和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规划的能力。 2、端正以短期业绩来衡量成败的态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军民融合产业园从短期业绩来讲可能是不理想的,但从三五年内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来看,其价值大于一般产业园区。 3、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优势,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要素 军民融合产业园建成后不是个摆设,不能任凭自己发展。软环境、政策、人才、基础产业、活跃的民营经济等,才是军民融合的土壤,无土栽培是长不出大树的。这就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各自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和市场运作等手段,完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要素。

航天发展-西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防科工委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发展的良好环境(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天先进文化建设(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序言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航天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十五”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航天科技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快速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航天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确定了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对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制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航天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着力提升航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航天产业规模,切实加强航天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天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能力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型升级,发挥航天对国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航天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国家安全服务,为维护世界和

军民融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资金申请报告

. 2013年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 资金申请材料 项目名称:军民融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项目单位:湘潭市先锋工业经济园开发有限公司申报日期:2013年03月29日

目录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1) 1.1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 (1) 1.2项目承担单位基本财务情况 (3) 二、项目的基本情况 (3) 2.1项目建设背景 (3) 2.2项目建设内容 (5) 2.2.1平台基本情况 (5) 2.2.2平台组织机构 (5) 2.2.3平台管理制度 (6) 2.2.4 平台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7) 2.2.5 平台激励机制 (7) 2.3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 (17) 2.4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18) 三、项目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18) 3.1项目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 (18) 3.1.1项目建设意义 (18) 3.1.2项目拟解决问题 (18) 3.2项目申请专项资金政策依据 (21) 四、项目拟申请资金的使用计划 (23)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1.1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 湘潭市雨湖区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湘江之滨,是湘潭的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中心和全省主要军工基地,也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之一,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连成一体。全区辖6乡镇9个街道,总面积451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区域范围内公路、铁路及水运条件十分优越,京广、湘黔、武广铁路纵横交错,107、320国道和京珠、上瑞高速公路穿越全境,湘江千吨级货轮码头通江达海,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半小时车程。 “十二五”以来,雨湖区实施“开发建设新区,改造提升老区,发展壮大园区”的工作思路和“强商兴工、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率先成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文化工作先进城区、双拥模范城区,连续两年获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等奖。近年来,雨湖区委、区政府解放思想,审时度势,作出了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军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承接产业裂变和产业转移,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湘潭雨湖区.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战略选择,基地创建已列入2013年1月28日国家工信部第四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布名单(工信部规[2013]23号),成为全国30个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基地的创建成功,为我区充分发挥军工企业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工业园区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我们将借助省级工业集中区于2012年12月获得省发改委审批的契机,成立雨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现有先锋工业园、鹤岭工业园资源,组建雨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雨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

军民融合典型的例子

军民融合典型的例子: 成都向南,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承载区域,坐拥全国第四大国际空港的双流,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机电装备和材料等工业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进一步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打造成都市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活力区,近年来,双流区充分发挥区内军工科技资源汇聚优势,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中电科(成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中物院银河596科技园、航空动力小镇……融合范围不断拓展,融合水平持续提升,融合进度明显加快,双流,正阔步行进在军民融合的春天里。 多点开花 选优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12月14日,在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厂区内,绿树掩映,现代化的流水线上,生产、装配一派繁忙。 “这种发动机叶片一枚能卖1万美元,量产规模非常惊人。”指着摆设在展柜里发动机叶片,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相里麒显得有些兴奋。据他介绍,该公司研发生产的含铼高温合金材料及单晶涡轮叶片是制造航空发动机和工业汽轮机的关键材料,投产后将大大缩小我国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材料及核心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推动我国航空材料国产化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对我国航空产业发展自主化和国际化战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都航宇含铼超高温合金叶片项目是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代表

之一,也是双流区军民合作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2013年7月,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落户双流,仅仅22个月后,占地200亩的一期项目建设完成并正式投产。 “落户双流,正是看中了这里优质的政务环境、人居环境、便捷的交通以及雄厚的军工科研实力等诸多优势。”相里麒坦言,作为一家军民融合从事航空航天产业的企业,建厂之初,西部主要的几个城市都在考察范围之内,然而成都双流无疑是最优选择。 与成都航宇有同感的,还有中物院银河596科技园。 10月27日,四川双银创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揭牌仪式暨首次成果对接会在双流举行。“双银”公司是由双流区政府与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共同出资成立,以市场化、平台化模式统筹推进双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助推双流成为全省乃至国家军民融合先进(示范)区,这也是双流乃至成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专业孵化器。 “双流军工产业基础扎实,中物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落户双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选择。”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雷家荣如是说。 四川省国防科工办近期所确定的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双流占据三席,双流正以中物院银河596科技园为“试验田”,在与军工单位的合作实践中,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为目标,始终坚持从聚集创新创业要素、激活创新创业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三个方面着力,初步摸索找到了一条有利于推动技术和项目快速、良性孵化的校地合作道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军民融合的例子

集团三大民航一体化服务平台 1.广东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民军融合中心):省民军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2,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智能制造研究院):“平民参军”一站式服务平台; 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院的主要成就如下: (1)当选为“省级民政融合协会”理事单位:当选为“广东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军民融合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二)“平民参军”成功案例 ①我们与中国军方和佛山市中鹰在“垫块管理柜”项目上进行了合作; ②在“单兵战斗平板电脑”项目上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佛山市陈信同合作,并已在军队中应用。

(3)我们与军事,军事贸易和军事工业达成战略合作。先后与军事装备(后勤)采购部门,保利技术和12个主要军事工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3,广东东风雨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雨润投资控制有限公司):军事民用一体化投融资平台。 东风雨润投资控制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方式 结合保利国防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双峰股权投资公司,设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一期资金5亿元,目标规模100亿元; 该基金主要投资于广东乃至全国的军民融合关键领域,并通过市场化经营拓宽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3,军民融合的好处 1.资金支持:政府相关的财政补贴,科研资金支持; 2.减免税:享受国家减免税等各种优惠政策; 3.巨额利润:军品的利润普遍高于民用产品,可获巨利;

4.技术进步:严格的质量要求可以驱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5,管理优化:建立军事资格证书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 6.给企业贴上隐形的质量标签,增强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4,业务合作内容 1.军事资格证书:军事资格证书(国家军事标准证书,军事安全证书,生产许可证证书,目录证书)的咨询,指导和培训; 2.“平民参军”命令对接:指导企业参加解放军装备,后勤保障和国际军事贸易采购项目,承接军事命令; (三)“军民”技术对接:将十二个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中已解密的现有技术或知识产权转让给民营企业使用; 4,民航一体化投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债务融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证券投资)。 5,规划合作路径

2018海淀区军民融合专项资金申报

2018年度海淀区军民融合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京海发〔2018〕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京海发〔2014〕10号),提高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水平,促进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民口企业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现根据《海淀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办法》(海行规发〔2014〕9号),结合海淀区实际情况,特发布2018年度海淀区军民融合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一、支持范围 聚焦关键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鼓励民口企业参与国防及军队建设,引导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推动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落地转化,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多方式的军地对接合作,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搭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展览展示及军地对接交流合作等,有效促进军民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共用、科技成果转化、军地协同创新。 二、申报对象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海淀区注册、纳税,在海淀园纳统的高新技术企业; 2.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注册地必须在海淀区;

3.非实体注册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或秘书长单位必须为在海淀区注册和纳税,并在海淀园纳统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支持措施 1.军民融合预研补贴:对具备承担军工项目资质的海淀区民口企业,根据其在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期间签订的军工项目协议,支持民口企业与军工单位开展研发合作,对于承研的民口企业按照预研投入给予补贴,根据项目实际结算票据金额的50%给予补贴,最高补贴金额300万元; 2.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补贴:对搭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海淀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展览展示及军地对接交流合作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企事业等相关单位,根据平台服务成效,按照场地租金、设备、人员等实际发生费用给予50%的补贴,最高补贴金额100万元。 四、申报条件 1.申报军民融合预研补贴的企业应具备项目顺利执行的科技力量、资金能力等条件,拥有本领域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应已获得军工单位项目订单或签订了项目合作开发协议,所研制的产品满足军方定制化需求且明显高于企业民用产品技术指标,本预研项目应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较大促进作用,军工集团下属企业不得申报军民融合预研补贴项目。

企业加入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的好处

企业加入军民融合工作委 员会的好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加入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的好处受制于的组织形式、经费来源以及主要管理者的来源和自身能力等因素,我国许多行业协会目前并不能很好的履行其组织、协调、服务、监管四项基本职能。有人戏称“戴着市场的帽子,舞着政府的鞭子,坐着行业的轿子,拿着企业的票子,供着退位官员的位子”。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协会的信心,阻碍了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所以,许多企业对加入行业协会心存疑虑:是否有必要加入加入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认为,企业在积极评估目标市场环境、客观了解行业协会所拥有资源后,有必要选择组织得力、服务平台健全、行业资源丰富的行业协会加入。往往能给企业带来如下好处: 一、获得行业全局视野,加强上下游企业沟通与合作 如果把各家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部队、军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比作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的话,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就好比那根把珍珠串起来的绳子——或许那绳子极其普通,但正是借助它,我们拥有了一观其全貌的机会,从而,对整个行业产业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无疑,这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市场策略的制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此之外,与上下游企业深入沟通也是企业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往往这些兄弟企业就掌握着大量的客户资源,加强合作可能开创双赢发展的新局面。

二、获得专业推广平台,加速高新技术在行业内普及 许多企业,作为行业核心技术的领导者,为了让业界熟知其技术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话语权甚至形成技术壁垒,往往可以借助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作为其重要的专业技术推广平台。由于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专家,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聚集了业界主要的专家和优秀企业,因此,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所搭建的平台,在高新技术推广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 三、获取行业专家资源,增强行业新技术应用和整合能力 在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所搭建的平台上,企业除了可以迅速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也可以更广泛了解和学习业界先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汲取新的思路、以及发现和引进专业人才、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不断借助外部力量来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获取宏观数据和政策信息,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可靠性大多数企业都以某一项或几项核心技术作为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走专业化的路子,其决策往往靠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而不是建立在严谨的产业数据分析之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决策风险也逐步增加,此时,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就成为企业获取宏观数据和政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借助这些资源的支持,企业将有效提高其战略决策的可靠性,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五、获取产品供求信息,得到更多商业机会

园区规划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园区规划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前瞻产业研究院二零一八年六月

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其中,将通过推进“省部军”协同机制落地、转化一批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加强军民融合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等举措,实施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行动。 一、定位军民融合双流特色产业园区优势明显 双流拥有中物院成都基地等7所军工科研院所、经市级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37家,在全省10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中双流占有3席,是成都市“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双流完成了军民融合产业园概念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园区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正加快编制。明确了产业园以“产城一体”为建设目标,重点发展军民融合的集成电路、网络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构架以产业链为核心,创新体系、人才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为支撑的“1链4体系”生态圈。 “军转民”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民参军”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优势民口企业已经进入军队、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核心配套体系。创新搭建服务平台,设立了西南技术与军民融合产权交易中心、双银创促中心、西南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合。 在要素保障方面,实现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实现项目供地1878亩。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园区13条道路建设和园区人才配套公寓、综合管廊等配

套项目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启动4000余亩空港中央公园生态绿地建设。制定支持发展政策,保障创新人才、技术和资金要素供给。 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2017年园区共引进澜至电子智慧家庭终端芯片及车联网信息系统、九芯微集成电路IP核研发等19个项目,协议总投资325亿元。2017年,累计完成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亿元,园区总收入达1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 二、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双流区将进一步抢抓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用好双流三大“战略性资源优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力、转换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中优、聚焦南拓,坚持产城一体、公园城市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处理好全域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园区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积极推动“军转民”。深度对接军工单位,推动军工电子、核技术等领域“军转民”发展。建立军民信息交流平台和军民供需对接机制,促进军民成果转化。大力支持“民参军”。培育一批优质军民融合民口企业,逐步提升民口企业参军能力,支持军工科研成果向民口企业转移转化,从而实现由零部件加工等一般配套生产向分系统、全链条生产的整体提升。 注重瞄准产业高端、高端产业,按确定的产业园区目标,锁定目标企业精准招商,建立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储备库。按照打造产业生态圈的要求,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引导军品外部配套企业向区内集聚,完善核心薄弱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注重创新培育和产业招商相结合,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本土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

军民融合的例子

集团三大民航综合服务平台 1、广东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军民融合中心):省级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2、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院):“平民参军”一站式服务平台; 广东智能制造研究院主要成果如下: (1)当选“省民政一体化协会”理事单位:当选为“广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2)“平民参军”成功案例 ①与中国军方和佛山中英合作的“Pad管理柜”项目; 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陈新彤合作在佛山“单兵作战平板电脑”项目,并已在军队中应用。

(3)与军事、军贸、军工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与军工装备(物流)采购部、保利科技等12大军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三个。广东东风雨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雨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军民投融资平台。 东风雨润投资控制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模式。 联合保利国防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双峰股权投资公司,设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资本金5亿元,目标规模100亿元; 该基金主要投资于广东乃至全国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民营企业发展拓展投融资渠道。 三个。军民融合的好处 (一)财政支持:政府相关财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 2减免税:享受国家减免税等各项优惠政策; 三个。暴利:军品利润普遍高于民品,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4技术进步:严格的质量要求可以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5管理优化:建立军人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6给公司贴上无形的质量标签,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4商务合作内容 1、军队资格证书:军队资格证书(国家军用标准证书、军用安全证书、生产许可证、目录证书)的咨询、指导和培训; 2.“军民“订单对接”:引导企业参与军事装备采购、后勤保障和国际军事贸易,接受军事订单; (3)“军民”技术对接:将12个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解密的现有技术或知识产权转让给民营企业使用; 4民航综合投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债权融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证券投资)。 5规划合作路径

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军工大型设备设施和科研仪器信息报送操作手册 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六年十月

一、注册 在web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https://www.doczj.com/doc/424339068.html,/,进入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首页。点击首页左上角的“注册”按钮,进入注册页面。 进入注册页面, 填写账号密码,单位名称等资料。当所有信息填写无误后点击申请注册,等待审核通过。审核通过后,系统会发送一条短信到注册时填写的手机号上。 企业注册后,由企业隶属单位进行初审。如企业隶属于某军工集团\中物院\某高校,由该单位进行审核。否则,由各省军民结合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由平台运行管理办公室进行最终审核。 注意:图中红色星选项为必填项,填写时注意按照提示填写信息。

二、登录 审核通过后,点击首页左上角的“登录”按钮,进入登录页面。 进入登录页面后,输入用户名、密码及验证码,选择进入信息发布系统,点击登录按钮。

三、军民共享资源信息发布 登录成功后进入信息发布系统,点击左侧“军民共享资源列表”,进入军民共享资源列表页面。该页面显示用户所添加的所有设备设施\科研仪器信息。

(1)查询信息 在下图查询条件区域输入特定的查询条件,点击查询按钮出现查询结果。红色信息为未审核完的信息;黑色为已审核完的信息;绿色为已经对接完成的信息;灰色为已经过期的信息。 (2)添加信息 点击军民共享资源列表页面右上角的“增加”按钮,进入添加页面。 在军民共享资源添加页面,依次填写设备设施\科研仪器的名称、产地、规格型号、安装地点、单位名称、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建设或购置经费、服务费、联系方式、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