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常用的康复器具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常用的康复器具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常用的康复器具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常用的康复器具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常用的康复器具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领域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常用的康复训练器具主要有以下12类:

(1)各种规格的球类

应用:锻炼智残儿童大运动能力,上、下肢肌力,平衡反应和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直径在8-25cm的比较合适,宜选择耐用的橡胶质的,充气的小皮球,乒乓球质地较薄,易碎,不应选择。原则上应为小孩或智力差的孩子玩大球,大孩或智力较好的孩子玩小球。

(2)积木

应用:质地为塑料或木头的,可搭成图案。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空间知觉,数的概念,颜色形状的认识,及对大小、多少的感知练习。

注意事项;积木块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3)穿孔珠子、绳

应用:质地塑料或木头的均可,也可用大算盘珠。训练精细运动,数的概念,加减法,对颜色的认识。

注意事项:珠子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4)带盖的瓶子

应用:训练精细运动和手指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为防止玻璃瓶口划伤手指,应选用塑料瓶。

(5)儿童用剪刀

应用: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应选择儿童用剪尖钝圆的小剪刀,以确保安全,防止扎伤。

(6)布口袋(内装软硬、大小不同的物件)

应用:训练触觉分辨,及对大小、形状的认识。

注意事项:袋内物件不要锐利,防止扎、划伤皮肤。

(7)看图识字的图片

应用:训练认知及分类配对能力。

注意事项:图、字要鲜艳、醒目易于辨认。

(8)钟或表

应用:认知训练,认识时间。

注意事项:为了辨认方便表面应大,并要有1-12个数字。

(9)彩色笔、纸

应用: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彩色笔尖要粗圆、钝些。

(10)日常生活用品(分别准备有尼龙搭扣的、拉锁的、扣子的衣服;有尼龙搭扣的和系带的鞋、毛巾、杯子、牙刷等)

应用: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注意事项:拉锁、扣子要钉牢,以免误食伤人。

(11)各种玩具娃娃(应有男有女,大小不限)

应用: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知道性别、年龄及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注意事项:制作物要结实,不易损坏。

(12)家居玩具(锅、碗、厨具等)

应用:训练认知能力、精细运动。

注意事项:玩具最好是塑料的,要结实、耐用,以防易碎伤人。

成年智力残疾者的训练与服务

由于成年智残者在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条件方面与智力残疾儿童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康复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很大区别。主要是为其提供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训练以及有偿托管、生活护理等服务。生活自理训练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重度成年智残者独立或不完全独立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减轻家长的负担;简单劳动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训练主要目的在于使轻度成年智残者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操作,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待人接物、语言交流能力,以实现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有偿托管和生活护理服务则侧重于提供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看管和照顾,以解除家人的后顾之忧。

专家指导

[心理康复]

◎什么是心理康复?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身体或心理原因而出现的人格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伴随其后的人生历程。人格变化可能导致生活危机或其它精神危机,需要心理干预才能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和未来发展。因此心理康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残疾人的一些生理功能异常或障碍如肌肉痉挛等也可以使用心理方法加以控制。

第三,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损伤导致的障碍(如移动困难,活动不便或语言障碍等)会产生情绪和其它一些心理变化,这些均需要以心理康复保持健康。

心理康复所依据的是康复心理学。康复心理学起源于美国。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2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其目的是宣传与残疾和康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提供临床服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康复服务逐步从机构走向社区和家庭。心理康复工作者在工作中主要研究残疾人及其家属的行为、经历、态度,评定康复治疗的有效性,评估残疾人及其所处的环境,设计和实施康复方案,并控制整个实施过程。在临床康复心理实践中主要处理各种社会、心理和实际问题,诸如社会活动状态、情绪好坏、家庭关系、日常生活、就业和独立生活等。

◎怎样进行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需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实施心理康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心理康复系统

①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

心理康复的过程是让残疾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让残疾人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逐渐适应生活、学习、家庭或者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面对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②建立有关人员(同事或家属等)协助支持系统

残疾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相关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属、同事、病友等这样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的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心理康复不仅要重视患者本身的心理及其变化,也要注意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理解残疾造成的心理问题,并且要解除由于家庭与小团体中出现残疾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③建立专家协助支持机制

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残疾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起积极的人生目标。心理医生是接受专门训练的人员,他们必须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拥有从事心理治疗的技能与临床经验,并且要有极为敏感的观察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治疗不同于其它临床医疗,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此项工作。

④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

残疾的康复过程常常是伴随残疾人一生的过程,当残疾人回到家庭与社会后,社区辅助系统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发挥社区中有关专家与相关人员的作用,在残疾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随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残疾者的心理康复提供保障。

(2)运用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以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非适应社会的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估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分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阶段评估是从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的初期测评时开始的、渐进的多次评估;总结评估则是在阶段评估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判断。在各次阶段评估过程中,应尽早找出智残儿童在康复训练六个领域(即运动、认知、感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中的优势、劣势以及进步幅度最大的领域。通常,对于运动、感知这样的领域,其发展是智残儿童自身发育与康复训练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残疾程度轻、基础好的儿童,更可能是自身发育在其中占较重的比例。而对于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如果原来的起点低,后来的进步幅度大,则可认为是康复训练的效果比较显著;如果进步幅度不明显,则应考虑身体和康复训练方面的问题,及时找有关医生咨询、指导。

应当看到,智残儿童与健全儿童在身心特点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各方面的能力都可能落后于健全儿童,所以,训练员和家长不宜将期望值定得过高,更不能用健全儿童的尺度去衡量智残孩子,事实上,功能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智残儿童通过康复训练,取得的极微小的进展和变化都是可贵的,应给予孩子鼓励。其次,从现象看,若某些智残儿童虽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但效果不明显,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无效,只要按照科学、系统的方法持之以恒开展训练,并不断分析、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孩子的智力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变化。

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较好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和很好地适应社会。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法

精心整理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二)(6(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五)效果评估,包括智力和适应行为评测、功能评估。 每月评估,针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做出各方面详细评估。针对患儿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提出针对性意见。

精心整理 (六)转介跟踪跟随访,包括早期康复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衔接,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评估延伸。 (七)跟踪关注 建立出院智力残疾儿童联络方式记录,针对出院智力残疾儿童保留监护人联系方式,定期了解康复治疗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患儿障碍以及后续恢复效果。 三、康复训练期限 每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不少于6个月。 四、监督检查与效果评估 (一)日常检查:每日对智力残疾儿童做出自行判断,针对接受科目的程度、进度、理解能力做出 定期进 ,儿 100%,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运动能力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他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做此练习。 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他的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 4、爬行训练 在患儿俯卧位能较好的控制头部时,应开始这项训练。其方法是:让患儿处于四肢跪位,将有趣的玩具置于前方较远处,鼓励患儿爬过去取该玩具。如果患儿不能向前挪动下肢爬行,则可通过抬高其髋部来帮助他。除了向前爬还应该训练侧向爬行、向后爬行,有下肢痉挛的患儿,还可制作一简单的爬行车,让其俯卧于上练习爬行。 5、站立训练 站立位训练刚开始时,以双手扶住患儿的髋部,让其双脚分开,以便有较大的支撑面而使患儿站立。可侧向轻推患儿,使其学会重心的左右转移,也可前后轻推患儿锻炼他的站位平衡能力,随着患儿站位平衡能力的改善,可将双手移至患儿的肩部来给予支持或是仅让其抓住一绳索或带子来给予支持。 6、转移 教会患儿床、轮椅和坐便器之间的转移,刚开始,给与较多的帮助下完成,逐步减少帮助,最后患儿能独立完成。 7、步行行走训练可让患儿在简易平行杠中练习行走,也可提供学步车练习行走,当患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教学内容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

最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总结康复效果和现状,对比前测做出阶段性康复效果报告,提出进一步干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下个月康复治疗计划。 (6)儿童结束治疗时进行总结性评估(包括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评估、功能评估),对比前测,分析现状,总结结果。 二、服务内容 (一)康复咨询与评估,包括入院咨询和入院康复评定。 针对新入院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康复评定工作,并针对评定结果科室讨论,制订最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智力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区、县(市)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使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地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制作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并要求纳入国家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的智力残疾儿童使用,现就康复训练档案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组成部分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包括训练登记、训练评估、训练 计划、训练记录、评估与总结和评估标准六部分。 二、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有康复意愿、家庭成员配合的智力残疾儿童做为训练对象,纳入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员员填写“训练登记”表。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依据“训练评估”表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的功能和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功能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和判定训练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中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应按照“评估估标准”,由康复指导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再次进行整体评估、计分,掌握训练对象功能障碍和困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十二个月末),应总结

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运动能力训练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盖、系扣子、穿珠子、折纸13项;感知能力训练包括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环境声音、触觉分辨6项;认知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物体的存在、物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状、分辨有无、认识蔬菜、水果等食品、知道天气情况、知道因果关系、点数、认识时间、认识钱币13项;语言交往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服从简单的指令、表达需求、说简单的短名、语言交流、书写的基本能力6项;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着食物吃、用餐具吃、用餐具喝、小便自理、大便自理、脱衣物、穿衣物、穿鞋袜、刷牙、洗脸、洗手、洗脚、盖被子、叠被理床、认识家居环境15项;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安全、认识公共设施、参加集体活动,懂安全常识7项。 (三)训练计划 康复指导人员组织康复员、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采取的训练方法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表。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训练记录要求二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表包括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智力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进行中期评估、记分,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家长培训登记表 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 填表说明: 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7岁以下和部分18岁以下非在校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详见“训练评估”)。 (三)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人员、智力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要求每一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包括中、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三个月末时,进行中期评估,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训练对象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内,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见。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评估与总结”。 (六)评估标准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教学内容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 务方案

精品资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word版本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 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 案运动 石岗小学 -----丁太平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

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他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做此练习。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他的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 工作 要求 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 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 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家庭康复是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如果一种能力由孩子的天然老师——家长来训练,那么这种能力最容易经常化并且保持下去。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家长以及家庭成员的正确认识和辛勤付出。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智力残疾儿童实用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 **家里有了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大多数人会认为其父母是悲惨的失败者。其实问题也可以不这么看,所有的孩子都不只属于父母,他们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的。对智残儿童的养育就算是父母为社会承担了一份更重的责任。 一、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要充分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三)生活化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他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种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家长要与专业康复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五)融合的原则 强调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六)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七)发挥潜能的原则 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通身上潜在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的潜能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一般流程 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订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效果评估与总结。 三、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 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言语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及时给予强化和适当提示,使孩子建立信心。 (一)智力残疾儿童运动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差些,因此就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为其智力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盏、系扣子、穿珠子、折纸等。 1.翻身 包括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由侧卧位翻到俯卧位、由俯卧位翻到仰卧位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训练床。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右)侧,用一只手经孩子的腿下穿过两腿之间,手掌搭在孩子的左(右)腿膝关节上部,用另一只手托在肩关节下面,两手同时用力,使孩子翻过身去从侧卧位到俯卧位;再用相同的方法使其到仰卧位。 (2)训练者在孩子头部的前方,两手掌放在其两颊,使孩子的头从仰卧向侧方轻轻转动(根据具体情况做),随着头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特选学习)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 案运动 石岗小学-----丁太平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

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他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做此练习。 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他的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领域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常用的康复训练器具主要有以下12类: (1)各种规格的球类 应用:锻炼智残儿童大运动能力,上、下肢肌力,平衡反应和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直径在8-25cm的比较合适,宜选择耐用的橡胶质的,充气的小皮球,乒乓球质地较薄,易碎,不应选择。原则上应为小孩或智力差的孩子玩大球,大孩或智力较好的孩子玩小球。 (2)积木 应用:质地为塑料或木头的,可搭成图案。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空间知觉,数的概念,颜色形状的认识,及对大小、多少的感知练习。 注意事项;积木块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3)穿孔珠子、绳 应用:质地塑料或木头的均可,也可用大算盘珠。训练精细运动,数的概念,加减法,对颜色的认识。 注意事项:珠子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4)带盖的瓶子 应用:训练精细运动和手指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为防止玻璃瓶口划伤手指,应选用塑料瓶。 (5)儿童用剪刀 应用: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应选择儿童用剪尖钝圆的小剪刀,以确保安全,防止扎伤。 (6)布口袋(内装软硬、大小不同的物件) 应用:训练触觉分辨,及对大小、形状的认识。 注意事项:袋内物件不要锐利,防止扎、划伤皮肤。 (7)看图识字的图片 应用:训练认知及分类配对能力。 注意事项:图、字要鲜艳、醒目易于辨认。 (8)钟或表 应用:认知训练,认识时间。 注意事项:为了辨认方便表面应大,并要有1-12个数字。 (9)彩色笔、纸 应用: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彩色笔尖要粗圆、钝些。 (10)日常生活用品(分别准备有尼龙搭扣的、拉锁的、扣子的衣服;有尼龙搭扣的和系带的鞋、毛巾、杯子、牙刷等) 应用: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注意事项:拉锁、扣子要钉牢,以免误食伤人。 (11)各种玩具娃娃(应有男有女,大小不限) 应用: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知道性别、年龄及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注意事项:制作物要结实,不易损坏。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家长培训登记表填表单位(公章): 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 填表说明: 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

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7岁以下和部分18岁以下非在校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详见“训练评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1)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家长培训登记表 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 填表说明: 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7岁以下和部分18岁以下非在校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

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详见“训练评估”)。 (三)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人员、智力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要求每一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包括中、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三个月末时,进行中期评估,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训练对象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内,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见。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评估与总结”。 (六)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用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包括康复训练“评估项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运动 石岗小学 -----丁太平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

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他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做此练习。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他的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 4、爬行训练 在患儿俯卧位能较好的控制头部时,应开始这项训练。其方法是:让患儿处于四肢跪位,将有趣的玩具置于前方较远处,鼓励患儿爬过去取该玩具。如果患儿不能向前挪动下肢爬行,则可通过抬高其髋部来帮助他。除了向前爬还应该训练侧向爬行、向后爬行,有下肢痉挛的患儿,还可制作一简单的爬行车,让其俯卧于上练习爬行。 5、站立训练 站立位训练刚开始时,以双手扶住患儿的髋部,让其双脚分开,以便有较大的支撑面而使患儿站立。可侧向轻推患儿,使其学会重心的左右转移,也可前后轻推患儿锻炼他的站位平衡能力,随着患儿站位平衡能力的改善,可将双手移至患儿的肩部来给予支持或是仅让其抓住一绳索或带子来给予支持。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评定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评定 一、什么是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患者)的功能状况和潜在能力的判断,也是对智力障碍儿童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收集、量化、分析并与正常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我们也习惯于称康复评估。 ●在康复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评定,不断地了解治疗的效果,修改治疗、教育计划,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康复评定的目的 ●1、掌握障碍情况 ●如调查障碍的部位、性质及其严重程度,以及障碍对患者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所造成的影响。 2、设定康复目标 ●为此需寻找和分析阻碍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社会和家庭的具体因素。例如言语沟通问题、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当然,心理状态、社会影响也可能为其原因。 3、制订治疗和训练方案 ●如选择适当教育方法和手段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潜能发展。 4、判断不同教育、治疗方法的效果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治疗方法。为了比较它们的效果差别,必须要用客观、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5、帮助判断预后 ●对预后的判断可给智力障碍儿童及其家属以心理准备,可使制订的治疗计划更合理。如,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可以随班就读接受容纳教育,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主要是接受生活自理、适应能力训练。 评定的意义 ●(一)从智力障碍儿童角度来看 ●1、增进了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对儿童参与日常生活能力的了解。 ●2、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理解教育治疗目标。 ●3、增强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的信心,促使儿童父母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的孩子。 ●4、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对教育治疗的积极性。 (二)从专业人员角度来看

●1、可对功能的主观性报告补充有关资料。 ●2、鼓励他制订出更为全面的教育治疗计划。 ●3、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哪些方面需要帮助,而又有谁能提供帮助。 ●4、容易早期发现问题。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 ●1、可提供新的发病率资料。 ●2、在社会对残障提供帮助方面发现问题,如社会对提供帮助、改进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以及政策法规的职责方面。 康复评定的内容 ●由于康复的范畴涉及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领域,康复评定的内容就包含有身体、心理、职业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具体项目包括人体形态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言语语言功能评定、心理评定、心肺功能评定、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发育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等,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常做的评定项目有言语语言功能评定、心理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等。 评定项目 ●1、言语语言功能评定 ●其内容包括声音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听说)能力,也包括文字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读写)能力。 ●2、心理评定 ●包括性格、智能、记忆、认知和心理适应能力等项内容。 ●3、社会生活能力评定 ●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家庭经济能力和住房情况、社区环境以及社会资源(如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公共交通设施)利用可能性等方面的评定。 不同时期的评定任务 ●康复评定分为初期评定、中期评定和末期评定三种。 1、初期评定的任务 ●初期评定是在制订康复教育计划、建立康复目标和开始康复教育前的第一次评定,主要是掌握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订康复教育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2、中期评定的任务 ●中期评定是在智力障碍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教育后所进行的评定,主要是了解教育治疗后功能的改变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为修改康复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1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1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 安置协议书(样本) 为进一步加强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项目定点康复机构与受助残疾儿童监护人特立以下协议: 一、定点康复机构职责和义务 1、负责及时安置受助残疾儿童进入机构接受康复训练。 2、负责保障受助残疾儿童在机构受训期间的安全。 3、确保受助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次数)不少于项目规定的时间(次数)。 4、为受助残疾儿童提供优质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和效果。 二、受助残疾儿童监护人职责和义务 1、自愿选择定点康复机构,不得随意更换机构或中断康复训练。 2、按照项目规定的时间(次数)送训受助残疾儿童。 3、积极配合机构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提高康复质量和效果。 定点康复机构名称:受助儿童姓名: 负责人签字:监护人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二、知情同意书

尊敬的先生/女士: 经过研究、审批,您的孩子符合“安徽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民生工程”要求的标准,将免费进行为期一年的康复,其中,在我机构康复不少于6个月,社区、家庭训练指导每月至少一次,社会活动及家长培训每项每年不少于4次。如果您同意参加此项康复,请仔细阅读下列内容,如有任何疑问,请咨询您孩子的教师,您可以保留此份“知情同意书”复印件,以供参考。 “安徽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民生工程”是为了贯彻落实《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实施意见》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为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补贴。中心作为我省民生工程项目定点机构之一,有责任和义务对符合要求的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 1、城乡有康复需求的贫困残疾儿童,其中优先资助城乡低保家庭的贫困残疾儿童;2、年龄7岁以下;3、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稳定、家庭成员配合、有康复潜力(轻、中度为重点);4、经费补贴:每人每年万元。经费使用包括:康复训练费、家长培训费、家庭指导费用、社区活动、康复档案及材料等费用,其中生活补贴不低于2000元。 康复开始后,我们将派专家对您的孩子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您孩子的感知觉、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康复期间,希望您能积极配合机构督导检查、康复工作安排,遵从中心工作人员建议。 这项康复中您孩子的隐私权将依法得到保护,您孩子的教育记录及部分资料(包括图片、影像等)将会进入项目数据库。 参加这项康复是自愿的。这项康复治疗不会给您的孩子带来任何不良影响,也不会影响您孩子接受其他治疗的权利。 本陈述证实您已阅读了上述知情同意书内容,并理解了该项目的性质及要求,同意参加该项目。 患者姓名:监护人签名:日期: 机构负责人姓名:日期: 机构名称(盖章): 三、训练登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