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彩缤纷的高中生物学实验

五彩缤纷的高中生物学实验

五彩缤纷的高中生物学实验
五彩缤纷的高中生物学实验

五彩缤纷的高中生物学实验

范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215000)摘要在生物实验中经常涉及到一些鉴定物质的颜色反应和具有特殊颜色的物质或者结构,学生需要熟记这些知识应对高考中识记类题目。但是在记忆过程中容易混淆,学生经常张冠李戴,在此特归纳总结,以方便对比分析和记忆。

关键词颜色反应生物实验

识记类题目在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出现占有一定的比例。对这类题,考生只需熟记与教材相关内容并能正确表达。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促使今后中学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做好教材规定的所有实验,切实使学生掌握有关实验材料,过程,方法,原理,现象,结果等知识。

在生物实验中经常涉及到一些鉴定性实验,这些实验多要学生记忆一些特定实验条件下出现特定的颜色反应,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考知识点。在记忆这些试剂和颜色反应时学生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我认为在复习时因把它们归纳总结为专题,以方便对比分析和记忆。

鉴定物质或观察对象使用的试剂颜色

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淀粉碘液蓝色

DNA 甲基绿绿色

RNA 吡罗红红色

叶绿体绿色

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

CO2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灰绿色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无水乙醇、层析液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

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

含酚酞的琼脂块NaOH 红色

染色体(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紫色或红色

凝胶珠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细

胞数目较少

DNA 二苯胺蓝色

血红蛋白的分离水、甲苯第l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

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

蛋白的水溶液层;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层。

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1.1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的反应

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等量混匀后,生成浅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还原性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由蓝色变成棕褐色,最后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也可使用班氏试剂与还原糖反应,在沸水浴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1.2脂肪与苏丹染液的反应

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也可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该反应不需要加热,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

1.3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

先向组织液试管中加人双缩脉试剂A液1~2mL,造成一个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试剂B液3~4滴,注意不能过量,否则在碱性环境中生成Cu(0H):沉淀而遮蔽,影响实验效果。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此外,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例如在鸡蛋白溶液中滴人浓硝酸,则鸡蛋白溶液呈黄色,这是由于蛋白质(含苯环结构)与浓硝酸发生了颜色反应的缘故。

1.4 淀粉与碘的反应

淀粉溶于水,遇碘后形成碘-淀粉复合物,呈蓝色或蓝黑色。实验中常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的实验中发现曝光的那一半叶片用碘蒸气处理后呈深蓝色。

2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3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1叶绿体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由于叶绿体本身含有色素,所以不用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3.2线粒体与健那绿染液的反应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 细胞呼吸产物的鉴定

4.1 CO2与溴麝香草酚蓝的反应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4.2酒精与重铬酸钾的反应

在酸性的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5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之后,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来,共形成4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

6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NaOH模拟细胞吸收的小分子,NaOH遇酚酞变红色来指示扩散深度,模拟探究物质运输效率。

本实验除了可以用NaOH和含酚酞的琼脂来完成外,还可以以淀粉代替酚酞,以碘代替NaOH,或者用浅色果冻代替琼脂,用红墨水代替NaOH。

7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或被醋酸洋红染成红色。另外也可以使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行为变化不同,根据各个时期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8 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

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如果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则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高,制作失败,需要再作尝试。

9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所以二苯胺可用作鉴定DNA存在的试剂。

10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血红蛋白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现红色。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血液中氧含量丰富,呈现红色,这种血叫做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分离,血液中含氧量少,呈暗红色,这种血叫静脉血。

红细胞经洗涤后在蒸馏水和甲苯的作用下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将此混合液离心后,可看到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

第l层(最上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

第2层(中上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

第3层(中下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层;

第4层(最下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层。

1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烽坤,张宝会.生物学新教材中常见“颜色反应”的归纳.生物学教学,2007,32(9):62-63

3 潘爱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五颜六色”.中学生物学,2007,23(5):38-40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 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6)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17)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9)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20)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21)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2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8O,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3)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24)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 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25)19世纪中期,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26)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27)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28)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育患者 (29)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如何进行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如何进行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发表时间:2014-04-02T15:01:53.01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于海生[导读] 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实验作为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整个过程。河北省邯郸县第一中学于海生 生物实验作为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整个过程,生物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实验作为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整个过程,生物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那么,如何进行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呢? 1 实验的性质和特点从实验的方式和手段来分析,新教材中的实验主要包括观察、生理生化分析、模拟探究和调查4 种类型。 1.1 观察。科学研究中的观察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凭借人的感官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和描述,一般只能得到有关研究对象的比较粗糙的感性材料,难以精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间接观察是指利用科学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由于使用仪器和测量工具,大大扩大了观察的范围,提高了对细小事物的分辨能力。新教材中的实验,基本上都属于间接观察,这是区别于初中生物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 1.2 生理或生化分析。生理分析实验是指对生物的生理现象进行分析的实验。生化分析实验是指对生物组织或细胞中的物质进行化学分析或鉴定的实验。从实验的目的来看,这些实验可以分为判决实验和析因实验两类。前者主要解决“是不是”或“是什么”的问题,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后者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探究引起某种现象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如,“植物激素与向性”。 从实验方法来看,这些实验又可以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两类。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精确的测量数据。新教材中的实验偏重于定性分析实验,这是考虑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现行中学的教学条件等因素而决定的。 1.3 模拟探究。新教材中的某些实验,并不要求学生使用真正的生物材料和仪器设备来进行,而是要求学生用替代的材料或手段来模拟,从中领悟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有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如,性状的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DNA 分子杂交鉴定人猿间的亲缘关系等。这类实验是我国以往的中学生物课程中未曾出现的,这也是新教材中实验内容的一个特点。它既考虑到中学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基础,同时考虑到模拟的方法也是现代科研的方法之一。 1.4 调查。新大纲中安排的调查项目有4 个: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这些调查项目体现了生物教学联系人类社会实际、自然实际和环境保护实际的特点。 2 提高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的策略2.1 提高老师自身素质。 2.1.1 加强课改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是进行好新课程中实验教学的前提。在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我们生物教师能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在进行实验教学中要增加低成本实验和注意实验安全教育。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可使自己开展实验教学的动力由外在的逐步转为内在的、自发的动力,这样在教学中就会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完成课标所规定的实验、实习等活动,上好每一节生物实验课。 2.1.2 努力学习实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素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教师来说,这句话同样的适用的,在新教材中,不仅有新增的实验,而且老实验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必须努力学习各种新的实验技术,只有自身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上好实验课得到保障,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探索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2.2 实验过程具体化。 2.2.1 细化实验步骤,训练实验基本功。尤其一直以来学生和实验比较疏远,所以有很多实验器材也是没有见过的,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用途和用法了。因此,教师在做实验时应仔细讲解,以免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也影响了实验效果。教师应细化实验步骤,使实验收到更好的效果。只有通过对学生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及注重实验效果,分析和改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物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严谨塌实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2 实验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引导探索每一个实验步骤,弄明白它的意图,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步骤。 2.3 改进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实验教学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是重要的反馈手段,它可以支配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实验策略,因此,实验教学评价成为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笔试是教师的主要实验教学评价方式,这种书面形式的考核方式被多数教师认可,它简单省时,其内容上主要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理论知识,但是,这种笔试考核实验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验态度等,造成学生做与不做实验成绩差不多,形成“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这几年的理科综合测试看,实验试题不再是课本中的实验,而是一个全新的情境,考查的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随着高考的改革,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逐渐摆在了重要位置上,所以,平时应扎扎实实搞好生物实验教学,多开展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2013年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

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1、生物制品学 2、生物制品 3、联合疫苗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5、诊断制品 6、细菌类诊断制品 7、病毒类诊断制品 8、抗原 9、疫苗10、核酸疫苗11、遗传重组疫苗12、基因工程疫苗13、冷链系统14、免疫佐剂15、微生态制剂16、免疫调节剂17、减毒活疫苗18、灭活疫苗19、细菌类疫苗20、病毒类疫苗21、类毒素22、细菌内毒素23、血液制品24、正常人免疫球蛋白25、特异性免疫球蛋白26、细胞因子27、基因治疗28、核酸药物29、基因置换30、成分输血31、基因增补32、静注丙球33、集落刺激因子34、细胞因子35、基因失活36、干扰素37、肿瘤坏死因子38、促红细胞生

成素39、干细胞因子40、益生素41、益生元42、合生元43、体内诊断制品44、体外诊断制品二、填空题1、病毒疫苗的制备方法包括、、和。2、制备生物制品要选择最佳生长时期的原料,植物原料要注意生长的、动物要选取适 1 当的、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3、自原始代工程菌种经传代扩种获得的菌种称为,用于制备生产用的工作代工程菌种。4、与其它商品相比,生物制品的特殊性表现在:、和。5、GMP 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三类:的GMP、的GMP和的GMP。6、生物制品的检定一般分为、和三个方面。7、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类生物制品主要包括、、、和。8、生物制品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细菌或其他物质所污染,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目前公认的致热物质主要是,其本质是脂多糖,通常用进行检测或量化。9、目前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诊断及血液筛查的诊断试

剂主要有、及。10、细胞因子通常以或形式作用于附近细胞或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在局部以高浓度短暂地发挥作用。11、干扰素的种类很多,根据结构、功能来源等主要分为、、三种。 12、每类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各分为四级,按照其防护级别,最低,最高。 13、于具有向内流动的气流,可防止柜内产生的感染性物质对工作人员和附近环境的污染,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也称一级屏障。14、是疫苗中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15、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是:、和。16、疫苗的基本性质包括:、和。17、疫苗生产用菌毒种采用种子批系统,分为三级,即:、和。18、影响佐剂质量的优劣或能否适用于人用疫苗的主要因素为:、和。19、根据所参与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的不同,可将免疫反应分为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和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相应地,不同的疫苗和不同的接种途径也会产生不同的免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观察时,可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讨论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的 在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 实验材料 绿豆50粒,培养皿1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内垫上4—5层吸水纸,洒上水让纸充分浸湿。在培养皿中均匀的放入50粒种子,再盖上两层吸水纸,放在通风阳光处。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经常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实验结果 发芽率计算:50÷50×100%=100% 实验结论 本组实验结果发芽率为100%。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这就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构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 细胞有什么特点。 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五彩缤纷的高中生物学实验

五彩缤纷的高中生物学实验 范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215000)摘要在生物实验中经常涉及到一些鉴定物质的颜色反应和具有特殊颜色的物质或者结构,学生需要熟记这些知识应对高考中识记类题目。但是在记忆过程中容易混淆,学生经常张冠李戴,在此特归纳总结,以方便对比分析和记忆。 关键词颜色反应生物实验 识记类题目在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出现占有一定的比例。对这类题,考生只需熟记与教材相关内容并能正确表达。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促使今后中学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做好教材规定的所有实验,切实使学生掌握有关实验材料,过程,方法,原理,现象,结果等知识。 在生物实验中经常涉及到一些鉴定性实验,这些实验多要学生记忆一些特定实验条件下出现特定的颜色反应,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考知识点。在记忆这些试剂和颜色反应时学生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我认为在复习时因把它们归纳总结为专题,以方便对比分析和记忆。 鉴定物质或观察对象使用的试剂颜色 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淀粉碘液蓝色 DNA 甲基绿绿色 RNA 吡罗红红色 叶绿体绿色 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 CO2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灰绿色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无水乙醇、层析液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 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

含酚酞的琼脂块NaOH 红色 染色体(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紫色或红色 凝胶珠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细 胞数目较少 DNA 二苯胺蓝色 血红蛋白的分离水、甲苯第l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 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 蛋白的水溶液层;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层。 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1.1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的反应 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等量混匀后,生成浅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还原性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由蓝色变成棕褐色,最后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也可使用班氏试剂与还原糖反应,在沸水浴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1.2脂肪与苏丹染液的反应 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也可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该反应不需要加热,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 1.3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 先向组织液试管中加人双缩脉试剂A液1~2mL,造成一个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试剂B液3~4滴,注意不能过量,否则在碱性环境中生成Cu(0H):沉淀而遮蔽,影响实验效果。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此外,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例如在鸡蛋白溶液中滴人浓硝酸,则鸡蛋白溶液呈黄色,这是由于蛋白质(含苯环结构)与浓硝酸发生了颜色反应的缘故。 1.4 淀粉与碘的反应 淀粉溶于水,遇碘后形成碘-淀粉复合物,呈蓝色或蓝黑色。实验中常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的实验中发现曝光的那一半叶片用碘蒸气处理后呈深蓝色。 2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3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1叶绿体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由于叶绿体本身含有色素,所以不用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3.2线粒体与健那绿染液的反应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 细胞呼吸产物的鉴定 4.1 CO2与溴麝香草酚蓝的反应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4.2酒精与重铬酸钾的反应

生物制品学

第一章 1、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2、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第二章 一、生物制品原料的保存方法:(1)冷冻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2)有机溶剂脱水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等。(3)防腐剂保鲜: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 二、蛋白类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纯化(1)过滤和超过滤技术:过滤、微过滤、超过滤(2)离心和超离心技术(3)凝胶过滤层析技术(4)透析【2】利用蛋白质的电性进行分离纯化(1)等电点沉淀(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3)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3】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进行分离(1)盐析技术(2)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3)疏水层析法【4】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分离纯化(1)辛酸沉淀法(2)利凡诺沉淀(3)固相化染料层析(4)螯合柱层析【5】利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亲和层析法【6】利用蛋白质的多种结合能力,用羟基磷灰石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三、原料选择的注意事项: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可合成不同的生化成分,所以生物的生长期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大。对于不同来源的原料,要注意选取其最佳生长时期。植物原料要注意它生长的季节性;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对数生长期,因为这时的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最强;动物原料要选取适当的年龄和性别。 四、选择原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成本低;原料新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并易于获得;杂质含量尽可能少,对原料中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原材料应由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第三章 ⒈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套管理制度。生物制品属于药品,其生产和质量管理也应遵循GMP要求。 ⒉生物制品的物理化学检定:生物制品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和不利因素,需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出来,这是保证制品安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㈠物理性状检定⑴外观①透明液制品:应为本色和无色透明液体,不得含有异物、白点、凝块、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物②悬浊液制品:应为乳白色混悬液,不得有摇不散的菌块和其他异物。③冻干制品:应为淡黄色、白色疏松体,呈海绵状或结晶状,应无融化现象。⑵真空度:冻干制品进行真空封口,可进一步保证冻干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⑶溶解时间:取一定量冻干制品,按药典要求,加适量溶剂,检查溶解时间,其溶解时间应在规定时限内。㈡化学检定⑴蛋白质含量测定:①凯氏定氮法②酚试剂法③双缩脲法⑵防腐剂含量测定:①苯酚含量测定法②游离甲醛含量测定③汞类防腐剂含量测定④氯仿含量测定⑶纯度检查:很多生物制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因此常用电泳法进行纯度检查。①区带电泳②免疫电泳③凝胶层析⑷其他①水分含量测定②氢氧化铝与磷酸铝含量测定。③磷含量测定④O-乙酰基含量测定。 ⒊生物制品的安全检定:生物制品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安全性检查:①菌毒种和主要原材料的检查②半成品(包括中间品)检查③成品检查。⒈一般安全性检查①异常毒性试验:是生物制

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各种颜色反应总结

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各种颜色反应总结 1、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 常见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 糖尿病、肾炎。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 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 苏丹Ⅳ+脂肪→红色 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碘液检测淀粉 原理:淀粉+碘液→蓝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 5、DNA的染色与鉴定 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 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 条件:沸水浴 应用:用于DNA粗提取实验的鉴定试剂。 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原理:RNA+吡罗红→红色 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 单独染色。 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 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线粒体的染色 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应用: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 9、酒精的检测 原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生物制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兽医生物制品学(Veterinary biopreparatics): 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性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菌(毒)种: 菌毒种就是有毒的菌种,像用于制造和检定生物制品的细菌、立克次体或病毒等,还有病原微生物等,用来制药或其它用途的。 灭活疫苗: 该类疫苗由完整病毒(或细菌)经灭活剂灭活后制成,其关键是病原体灭活。 混合疫苗: 又称多联疫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合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具有减少接种次数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是一针防多病的生物制剂。 多价疫苗: 指用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异源疫苗: 包含: ①用不同种微生物的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并未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②同一种中一种型(生物型或动物源型)微生物的菌(毒)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 同源疫苗:

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株制备,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 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和机体免疫机理相结合,生产出能使机体获得特异抗病能力的疫苗。 重组活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源微生物致病性基因进行修饰、突变或缺失,从而获得弱毒株。 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将病原体免疫保护基因克隆于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实现体外高校表达,获得重组免疫保护蛋白所制造的一类疫苗。 微生态制剂(probiotics): 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免疫程序: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免疫,第二阶段为高度免疫。 保护剂: 又称稳定剂,是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物质。 催化抗体: 也叫抗体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兼具有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性。

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各种颜色

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各种颜色 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 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碘液检测淀粉 原理:淀粉+碘液→蓝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 5DNA的染色与鉴定

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 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 应用:用于DNA粗提取实验的鉴定试剂。 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原理:RNA+吡罗红→红色 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单独染色。 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 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线粒体的染色 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应用: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 9酒精的检测 原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应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制作果酒时检验是否

虚拟实验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虚拟实验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虚拟实验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虚拟实验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一、拟实验的产生 的加利福尼亚高中学生拒绝在科学课的实验室中解剖青蛙。她的反应使得美国人对动物解剖实验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美国的生物教育工作者们从此后进行了多种尝试,试图用书本、切片、幻灯片、模型、录像带、影碟等来代替解剖实验,但是,教学效果都不佳。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利用虚拟的实验室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1994年,维吉尼亚州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MABLEKINZIE建立了一个网上的虚拟青蛙解剖实验室(https://www.doczj.com/doc/421717148.html,/go/frog)。在这个名为“网络青蛙”的虚拟解剖实验室中,多媒体电影能展现照片所无法提供的解剖技术。“网络青蛙”的虚拟解剖操作可以从下面系列截图1中管中窥豹。

虚拟解剖实验在虚拟实验研究中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出于医学伦理道德等方面教育的需要,在我国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几乎已经不再涉及到动物解剖实验,因此,虚拟解剖实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二、虚拟实验的概念 虚拟实验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学习者通过鼠标、键盘、显示器以及力矩球、数据手套、数据眼镜等输入输出设备操作虚拟环境中的实验仪器,模拟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探索实验规律的实验。简单的说,虚拟实验是用多媒体的手段对真实实验进行再现或模拟,再学生进由行观看或参与操作的一种实验方式。虚拟实验用到的相关技术如图2。 图2:虚拟实验相关技术 我国的生物虚拟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首家中学虚拟科学实验室于2002年9月建成(见《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日第二版),其中也安装了生物学科的实验软件和传感器。在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21717148.html,.tw/wong/courses/inform/site03x. htm中也介绍了很多生物虚拟实验室的网址。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对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实验的研究还停留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其实践和应用局限在部分高校的有限的范围,虚拟实

133005生物制品教学大纲

GDOU-B-11-213 《生物制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生物制品学》是在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和制备生物制品,用以解决人、畜疫病防治的一门新兴应用科学。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生物制品生物学,主要讨论如何根据病源理化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机理及免疫机理,获得合乎生物制品质量要求的生物制品。二是生物制品工艺学,主要研究生物制品制造工艺、保藏条件和使用方法等,保证和提高生物制品质量。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属于生物技术专业任选课,2.5学分;总学时45学时,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教学27学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特性和用途,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基本制造理论、生产工艺流程等,了解生物制品的制造新技术和国家对生物制品研究、生产及使用中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关政策。为今后从事生物制品相关的专业性和管理型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面向专业: 本科程面向生物技术专业 四、先修课程: 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制品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必须在掌握一定的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学好生物制品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生物制品学的概念与应用 一、生物制品的概念(A) 二、生物制品学的概述 1. 生物制品学的研究内容 (B) 2.生物制品学的相关学科(B) 三、生物制品学的应用(A)1.免疫预防2.诊断、3.治疗 四、生物制品学的任务 (B)1.研究制造安全高效生物制品;2.杜绝生物性有害因子的污染和传播;3.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二节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 一、生物制品的分类(A) 1.疫苗 2.类毒素3.诊断制品4.抗病血清5.微生态制剂 6.副免疫制品 二、生物制品的命名原则(B)。 第三节我国生物制品发展的历史与成就(c) 一、生物制品发展的历史成就(C)1.生物制品在国际上发展历史2.生物制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二、我国生物制品现状(C) 第四节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C) 思考题 1.基本概念:生物制品学、生物制品、疫苗、活疫苗与灭活疫苗、重组活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独特里疫苗、单价疫苗、多价疫苗与混合疫苗、同源疫苗与异源疫苗、益生素、副免疫制品 2.生物制品有什么作用?有哪些种类? 3.简述生物制品的命名原则。 4.了解我国生物制品的生产、管理、销售和使用的现状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灭活剂、保护剂与免疫佐剂(2学时) 第一节灭活剂 一、灭活与致弱的含义(A)1.灭活2.致弱 二、微生物灭活方法(A):1.物理方法;2.化学方法:常用灭活剂种类(A);灭活作用机理(B) 三、影响灭活作用的因素(A)1.灭活剂特异性2.微生物学种类与特性3.灭活剂浓度4.灭活温度5.灭活时间6.酸碱度、7.有机物的存在 第二节保护剂 一、保护剂(稳定剂)概念及作用(A)1.概念2.作用 二、保护剂分类(B) 三、保护剂的组成与作用机制(A) 1.保护剂组成(A):营养液、赋型剂、抗氧化剂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以及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家出总结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组要内容: 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核心内容: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 3、遗传和变异 4、适者生存。(进化的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 作用机理。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 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 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 进行。 4.“优胜劣汰”不是进化论的内容,而是被误导的一个说法,达尔文本 人,以及现代的生物学家,都不会有优劣去评价一个物种的群体或个体,因 为适应与否,取决于自然的选择,如果环境变化了,那么所谓的适应与不 适应的情况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判断优劣,是不可能的。 1900年,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第二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三化学课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认识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新课改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态度、研究精神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具,分析相关讨论问题,从而知道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2.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归纳、总结、完善并理解酶的定义,体会并养成科学探究在艰难中以及争论中不断继承、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3.学生通过联系初三化学课知识,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子等方法,了解活化能的概念,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特征和作用,掌握跨学科、跨领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本质; (2)酶的高效性。 教学难点: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学生小组实验的教学指导,保证课堂的有序和效率。 五、思想策略 在综合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提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生物制品学复习题 2

生物制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总分20分) 生物制品: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用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来生产某些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或利用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制成作为诊断或治疗或预防疾病或达到某种特殊医学目的的医药用品。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而保持其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种毒株制备的疫苗就叫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或合成细菌、病毒外壳的特殊蛋白结构,即抗原决定簇制成的疫苗,这类疫苗不是完整的病毒,是病毒的一部分物质,故称亚单位疫苗。 细胞因子:是一组由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或中等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多肽)与糖蛋白。 合成肽疫苗:也称表位疫苗,是指使用化学方法合成能够诱发机体产生合成免疫保护的多肽制成的疫苗。 微胶囊疫苗:也称可控缓释疫苗,是指使用微胶囊技术将特定抗原包裹后制成的疫苗,是一种使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技术改进现有疫苗的剂型,简化免疫程序提高免疫效果的新型疫苗。 死菌疫苗:又称灭活疫苗,是指通常采用自然强毒菌株或标准菌株人工大量培养后,经加热处理或福尔马林、戊二醛、内酯等化学处理而制成。须加佐剂以提高其免疫效果。 单克隆抗体:将抗体产生细胞与具有无限增值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的单克隆细胞系,此细胞系能产生结构和特异性完全相同的高纯度抗体。这种抗体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又是单一的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故称为单克隆抗体。 血液代用品:是指具有载氧功能、维持血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及扩充容量的人工制剂。 人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妇女在妊娠时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异源二聚体 糖蛋白激素。 基因工程抗体:又称重组抗体,是指借助DNA重组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按人们的意愿在基因水平上对Ig进行切割、拼接或修筛,重新组装而成的新型抗体分子。 普通冰冻血浆:又称冷冻血浆(FP),将保存期内过期不满5天的抗凝全血或保存期满1年的新鲜冷冻血浆在4度条件下离心后分出的血浆迅速用—30度冰箱或速冻冰箱将血浆速冻成块,并 冻存在—20度以下,由此制得的血浆称为冷冻血浆。 血浆蛋白制品:是指从人血浆中分离制备的有明确临床疗效和应用意义的蛋白制品的总称,国际上将这部分制品成为血浆衍生物。 冷沉淀:又称冷沉淀抗血友病因子。将约200ml新鲜冷冻血浆在1~6摄氏度复融后留下冰渣状 不溶性成分,迅速高速离心,移去上层血浆,剩下的白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 基因工程疫苗:也称遗传工程疫苗,是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人源性抗体:又称改型抗体或重构型抗体。用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CDR区序列替换人Ig中的 互补决定区序列,使人的Ig具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特异性 细胞工程: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