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版教材扁鹊见蔡桓公_原文、注释、习题及教参

北京版教材扁鹊见蔡桓公_原文、注释、习题及教参

北京版教材扁鹊见蔡桓公_原文、注释、习题及教参
北京版教材扁鹊见蔡桓公_原文、注释、习题及教参

二十六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导读

课文记叙名医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况。文中是怎样叙述蔡桓公对待病情的态度和病情发展的经过的?想想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①,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恐③深。桓侯曰:“寡人④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居⑥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⑧深。”桓侯不应⑨。扁鹊出,桓侯又不悦10。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

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1。桓侯故○12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

3;在肌肤,针石○14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15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6,无奈何也○1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8。”居五

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9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韩非子》,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本文中的扁鹊指战国时的秦越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 蔡桓(hu án)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侯)。

①[有间(ji àn)3一会儿。 ②[腠(c 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③[恐]恐怕,担心。 ④[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⑥[居]停,过。 ⑦[肌肤]肌肉

和皮肤。 ⑧[益]更加。 ⑨[不应(yin ɡ)]不给予回应,不理睬。 ⑩(悦]高兴。 ○

11[还走]转身就跑。还,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

12(故]特意。 ○13[汤 (t àn ɡ)熨(w a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 ù)。熨,用药物热敷。 ○

14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指针灸(ji ǔ)。 ○

15 [火齐(j ì)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称火齐汤。齐,通“剂”。 ○

16[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17[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 ○

18[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是以,以是,因此。 ○

19[索]寻找。

探究和练习

一、桓侯为什么不同意扁鹊说他有病?

二、扁鹊第四次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扁鹊对来人讲述什么医学道理?

三、《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可以让你联想到下面的哪个成语?说说为什么。(对不懂的成语可查词典)

固执己见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病人膏肓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

2.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五、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六、背诵全文。

教学参考

二十六扁鹊见蔡桓公

课文研究

一、篇章结构

(一)课文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见面。最后以桓公病死作结。按时间顺序,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侯又不悦”。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扁鹊判断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交代事情的结果,桓侯临死前“使人索扁鹊”,已无济于事,桓侯终于病死。

(二)根据课文结构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次“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写扁鹊三次望诊,桓侯讳疾忌医。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结尾。写桓侯病入骨髓,不可救药。

二、中心思想

以下的五个中心思想,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的。

l.切勿讳疾忌医。文章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说明有病

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否则会耽误治疗,以致丧失生命。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

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让缺点和错误越来越严重,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不要盲目相信自己。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老是认为自己没有病,一再拒绝扁鹊的

忠告,不能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能盲目自信,自信应该建立在清楚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4.也可从扁鹊的角度,说明扁鹊医学高明,几次见到桓公就能判断病情,最后讲明桓

公病不司医治的原因。

三、写作特点

(一)按时间顺字叙述,写得波澜起伏。

文章按四次见面的顺序写,说出了蔡桓公病情的恶化是由于耽搁时间造成的,所以必须按照时间顺序写才能步步深人。文章一开始就展示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矛盾。如果先揭了谜底,就无从引起读者的兴趣,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样写,既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对主题思想的揭示。

扁鹊四次见桓公,能切中要害地指出“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的发展变化,表现了他医道的高明。而蔡桓公三次拒医,先称“寡人无疾”,接着是对待扁鹊的警告“不应”“不悦”“又不应”“又不悦”。寥寥数语,把桓侯讳疾忌医,主观顽固的性格特征鲜明地勾画出来。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侯,三次建议;桓侯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次加深。第四次见面,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连解决问题的希望也没有了。等到桓侯体痛急索扁鹊的时候,扁鹊再也无法医冶只好逃掉了。

(二)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

写扁鹊,以“立有间”这一动作表明他态度很仔细;以“将恐深”表明他态度很认真;“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表明

他对桓侯已病人骨髓,不可医治的判断。写桓侯同样出色,以“寡人无疾”表明他极端固执;特别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道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态,辅以“不应”“不悦”“又不悦”等神态表现他讳疾忌医的恶劣态度。

(三)详写略写相结合。

扁鹊四次见桓侯,第一次写得最详尽。先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这短暂的“立有间”,是扁鹊在仔细观察,对蔡桓公的病情作判断。第一次写桓公自信无疾,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否定和误解扁鹊,突出桓侯的倨傲愚顽,也写得较为详细。对于双方第二次、第三次的见面,采取了略写的办法,只是从扁鹊的说话中,揭示病情的逐渐恶化,对于桓侯的偏执,只用“不应,又不悦”,“又不应,又不悦”一笔带过,以体现其倨傲与愚顽的严重。写第四次见面,又进行详写。先写“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是白描人物的情态。

接着,详写扁鹊的一段答话,总结了病情分四个阶段逐步恶化,肯定了三次预示的准确。

四、语句分析

(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对人的敬称,这里指蔡桓公。“疾”,古代指比较轻的病情。“不治”意思是不(立即)治疗。前一句讲原因,后一句说结果。

(二)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这是排比句。扁鹊四次见蔡桓公,能切中要害地指出“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胄”“病在骨髓”的发展变化,表现了他医道的高明。

(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病”是“不病者”的省略说法。

(四)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句话中的“以”是“因为”,“是以”,固定格式,是“以是”的倒装,意思是“因为这个”,一般译为“因此”。

(五)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此句写扁鹊第四次诊断,远远看到桓侯便回头跑掉,暗示桓侯病情已重得无法医治。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参照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感知以事喻理的写法。

三、本课的中心思想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几种理解中,以第1、2种看法较好。

探究和练习提示

一、蔡桓侯不认为自己有病,又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二、略

三、讳疾忌医,或讳疾忌医与防微杜渐兼而有之。

四、1.一会儿2.更加3.回转4.寻找

五、l.疾病在皮肤表面,用热水焐,药物敷能够治疗。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当做功劳。

教学研究资料

一、关于作者及其著作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原来是韩国贵族。他和李斯都是旬况的学生。《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见韩

国国力日益削弱,便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可是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他就奋力著书十余万言,宣传自己的主张。书传到秦国,受到秦王赢政赏识。秦王发兵攻打韩国索取韩非。韩王只好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结果当然被留在了秦国。可惜的是还没有被重用,就遭到李斯、姚贾的嫉妒谗毁,下狱治罪,死在狱中。

韩非反对复古主义,认为一味称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行不通的,是愚蠢可笑的。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主张用严峻的法来治理国家。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极力主张君主专擅独断,认为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韩非子》共55篇,大部分是韩非自己的著作。其代表篇目有《说难》《孤愤》《五蠹誊》《显学》等。大量利用历史资料和寓言故事做论据,深入浅出,引人人胜。《说林》《内储说》《外储说》等篇中比较集中记录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文笔生动,寓意深刻。

韩非为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他与长于雄辩的孟子,行文恣肆的庄子,文风浑厚的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是“蔡桓公”还是“齐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公”。到底是“蔡桓公”还是“齐桓公”。

蔡桓公,是春秋时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公元前714年——前659年在位。(他的封爵本是“侯”,“公”是对国君的泛称,所以《扁鹊见蔡桓公》下文都作桓侯”。)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扁鹊因诊治秦武王的病,被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公元前310年——前307年秦武王在位。因此,蔡桓公比扁鹊早二百多年,两人是不可能相会的。韩非与扁鹊是同时代人,相距仅几十年,他怎会闹出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笑话呢?原来,韩非在《喻老》篇里借这个虚构的事情(恰切地说,是把齐桓公换成蔡桓公)来说明一个道理。擅长用寓言来说理是《韩非子》的一大特色。因此,《扁鹊见蔡桓公》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寓言。

然而,扁鹊确实给一个齐桓公看过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记载,内容文字与《韩非子.喻老》篇中的《扁鹊见蔡桓公》基本相同。历史上两个齐桓公,扁鹊到底是给哪个齐桓公看病?一个是春秋时的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他比扁鹊早出生二百来年,扁鹊是决不会给他治病的。另一个是战国时的齐桓公(桓公午)。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封田和为齐侯,就是田太公,历史上叫新齐国(也叫田齐)。田太公做了两年国君就死了。他的儿子田午即位,也叫齐桓公,与春秋时齐桓公小白称号相同。这个齐桓公(桓公午)公元前374年——前357年在位。扁鹊本是齐国人,桓公午第六年,扁鹊回到本国,给这个齐桓公治病。可这位齐桓公固执己见,讳疾忌医,结果却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实际上是《扁鹊见桓公午》。

三、《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皮肤有点小毛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做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觐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没有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觐见,说:“您的病已到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疾病在皮表,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在肠胃里,用火齐能够治疗;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医药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见他了。”

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找扁鹊,(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课本剧

剧本 扁鹊见蔡桓公 庄河市暖水小学孙振东 第一场 旁白: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发现蔡桓公身体有病,屡次觐(jin)见。 众人:上朝! 王公公:皇上起驾! 蔡桓公:寡人的领域真是一片乐土,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啊! 大臣1:吾国安居乐业,全是大王英明神武,大王一定会福泽万年。 蔡桓公:嗯,那是当然。 扁鹊:草民扁鹊叩见大王。 蔡桓公:你就是扁鹊? 扁鹊:正是。 蔡桓公:起来吧。 扁鹊:谢大王! 扁鹊:大王,你的皮肤有点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寡人位尊九五,锦衣玉食,红光满面,生龙活虎,哪来的什么病,没有什么事,你可以退下了! 蔡桓公: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虚张声势,故弄玄虚,给没有病的人看病,然后再据为己功,逢人就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寡人偏不吃他这一套。 大臣1:大王真是英明。一眼就看穿了扁鹊装模作样。 大臣2:大王,扁鹊可是神医呀,曾经救过好几百人的命呀! 大臣1:这你也信,都是谣言而已,谣言而已! 蔡桓公:好了,别叫那扁鹊扫了寡人的雅兴,继续赏景吧! 第二场 旁白:蔡桓公和大臣在花园里兴致勃勃的喝茶。 蔡桓公:各位大臣来品尝这上好的龙井吧!(突然低头咳嗽) 大臣们:大王,你怎么了? 蔡桓公:没事,没事,只是有点头晕吧!继续喝茶。 王公公:启禀大王,扁鹊求见。 蔡桓公:哦,是他,让他进来吧! 王公公:宣扁鹊觐见! 扁鹊:草民扁鹊参见大王。 蔡桓公:平身,赐坐。 扁鹊:谢大王! 蔡桓公:你今日来朝有何贵干? 扁鹊:大王,你印堂发黑,看来病已经伤及肌肉,要再不治,恐怕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寡人有病,难道自己不清楚吗?容你在这里瞎参乎,别以为读过几本医书就能对寡人的身体指手画脚,逮着谁就说谁有病。 扁鹊:大王! 蔡桓公:寡人还有事情要处理,下去!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及习题带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及习题带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一、基础知识练习: (一)文体常识 ①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渤海郡鄚(mò)地(今河北任丘)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②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与庄子、孟子、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说难》、《五蠹》等。本文选自其《韩非子》一书。该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我们耳熟能娴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南郭吹竽”“买椟还珠”“老马识途”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二)给加点字注音: 蔡桓.公( huán )腠.理( còu )还.走(xuán )汤熨.( wèi )骨髓.( suǐ)遂.死(suì)立有间.(jiān)不悦.( yuè) (三)“桓侯不应”中“应”的读音是(yìng),与该字意思相近的两项是(AB )A、桓侯又不应 B、不善于应对 C、应有尽有D、应接不暇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治将益深 ...将:_将要_______ 益:_更加_______ 深:_加重_______ 2、桓侯故使 ..人问之故:_特意___使:__派______ 3、臣是以 ..无请也是以:_因此_________ 4、使人索.扁鹊索:__寻找________ 5、立有间.间:_有一会儿_________ 6、医之好 ..治不病以为功之:_助词,无实义______好:_喜好,爱好_______ 7、桓侯不应.应:_应答_________ 8、居.十日居:__停留________ (五)、一词多义 之:故使人问之(代词,代他跑的原因) 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③在腠理④,不治将恐⑤深⑥。”桓侯曰:“寡人⑦无疾。”扁鹊出⑧,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⑨!”居十日⑩,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11),不治将益(12)深。”桓侯不应(13)。扁鹊出,桓侯又不悦(1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5)。桓侯故(16)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7);在肌肤,针石(18)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19)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20),无奈何也(21)。今在骨髓,臣是以(22)无请(23)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24)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25)死。 【字词注释】 ①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②有间:有一会儿。③疾:小病。 ④腠理:皮肤的纹理。⑤将恐:将,将要。恐,恐怕。 ⑥深:甚,厉害。⑦寡人: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⑧出:退出。 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⑩居十日:待了十天。居,止、停。 (11)肌肤:肌肉和皮肤。(12)益:更。 (13)应:答应、理睬。(14)悦:高兴。 (15)还走:转身就跑。还,同“旋”,回转、掉转。 (16)故:特意。 (17)汤熨之所及也:(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熨,用药物热敷。 (18)针石: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19)火齐: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20)司命之所属: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属,隶属,管。 (21)无奈何也:没有办法。 (22)是以:就是“以是”,因此。以,因为、由于。 (23)无请: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 (24)索:寻找。(25)遂:就。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1

《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治将益深 ...将:________ 益:________ 深:________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 ______ 走:_______ 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_______ 使:________ 4.汤.熨之所及.也汤:________ 及:_______ 5.臣是以 ..无请也是以:__________ 6.使人索.扁鹊索:__________ 7.火齐.之所及也齐:___________ 8.立有间.间:__________ 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好:________ 10.桓侯不应.应:__________ 11.居.十日居:__________ 二、简答。 1.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蔡桓公什么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翻译】: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

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扁鹊见蔡桓公示例一

扁鹊见蔡桓公示例一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示例一 重点: 疏通理解文章,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诵读指导。 难点 复述与诵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赛华佗”赛“扁鹊”来称赞高明的医生。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曾给曹操看过病,后借故辞去,累召不还?…遂被害,扁鹊,原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医危,但只是传说而已。事迹无可考,后来就成春番秋末期名医秦越人的代称;秦越人后来到了秦国,秦太医令嫉妒他的才能.派人将他刺死。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秦越人治病的故事。 文章选自《韩非子》,作者是战国末期韩公子韩非,这个书名相当于今“韩非文集”。这是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 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一些,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矛和盾》《守株待兔》) 说明:题注中有些词语较深(如“刑名”,即刑律法令,又作“形名”)不必作解释。蔡桓公又作“齐桓公”可以放到.总结全课时去讲。 二、诵读准备 1. 教师范读。 范读前要提示学生:这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很明显,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文章的层次该怎样划分。 在范读过程中,无妨插进简要的注释: ①“立有间”,站了一会儿,干什么呢?观察蔡桓公。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指扁鹊,“不病”指自己,讽刺扁鹊卖弄本领。 ③“居”过。 ④“益深”,更重。 ⑤“还走”,转身跑了。 ⑥“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捂,用热药敷敷就好。 ⑦“司命”句:生死要由神来决定,无药可治。 2. 正音、划分层次、试读。 正音略划分层次:先分四小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合为 两大层: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候又不悦”)叙述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发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 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 设计理念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本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 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能做”。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

2016秋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

22 扁鹊见蔡桓公 1、走近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2、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用热水焐,现在写作“烫”) ②火齐.之所及也(“齐”〈jì〉,药剂,现在写作“剂”) (2)古今异义 ①立有间.(古义:一会儿,片刻;今义:表示两者之间的距离) ②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止,停;今义:居住,住所) ③不治将益.深(古义:更加;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 处”“益虫”) ④今在骨髓,臣就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多用作动词,求,邀,聘) ⑤故.使人问之(古义:副词,特地;今义:事故,所以,因此) ⑥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一词多义 【之】 ①故使人问之.(代词,代她跑的原因) ②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以】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 ②臣就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汤熨之所及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我)无奈何也。 ③倒装句 臣就是以无请也(宾语“就是"前置,应为“臣以就是无请也”)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宾语“好治不病”前置,应为“医之好以治不病为功”) 3、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记叙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说明了有病及早诊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启示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可拒绝有益的帮助. 4、重点突破 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了她的讳疾忌医? 提示:①“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的固执、自信。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出她对医生的猜忌、反感。③“桓侯又不悦”说明她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彩色标注《扁鹊见蔡桓公》翻译及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字句意练习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拜见一会儿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有一会儿, 2.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皮肤的纹理恐怕要甚、厉害您有疾病在皮肤表面,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 3. “寡人无疾。”我没有病。 4.医之好 ..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不翻译喜欢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功劳。 5.居.十日,扁鹊复.见,停留、经历又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 6.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肌肉和皮肤更加 您的病已经到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 7.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回应理睬高兴 8.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的更加严重 您的病在已到肠胃,不医治的话就会更加严重。 9.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旋”,回转、调转小步快跑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见桓侯转身就跑。 10.桓侯故使 ..人问之.,特意派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1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 疾病在皮肤表面,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 12.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灸到达 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 13.在肠胃,火齐之 ..所及也;通“剂”主谓之间,不译在肠胃里,用汤药能够治疗。 1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主谓之间,不译管 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15.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我 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我因此不再过问了。 16.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寻找了 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找扁鹊,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17.桓侯遂.死。于是、就 桓侯就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蔡桓公腠理骨髓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与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与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扁鹊见蔡桓公》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喻老》。概述本篇是主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为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却不信任扁鹊,造成最后身死的故事。本文为著名篇章,曾入选课本。 许多人吃不了苦,爱听好听的,爱做喜欢做的。其实,时不时吃点苦,听点忠言,才能更健康!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扁鹊觐见蔡桓公,站着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end#,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

《扁鹊见蔡桓公》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题)

《扁鹊见蔡桓公》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题。(11分)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候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候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8.上面的故事可用“讳疾忌医”来概括。“讳疾忌医”的意思是。_________(1分)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立有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居十日,扁鹊复见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D.汤熨之所及也徐公 何能及君也 20.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2.根据上文所揭示的道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3分) 答案: 18.【答案】隐瞒疾病,不愿意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意改正。 【解析】可以利用结构分析法,注意“讳”与“忌”意义相对,“疾”与“医”意义相对,全句可以翻译为隐瞒疾病,忌讳就医。 【考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扁鹊见蔡桓公课文分析 语文版

课文分析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世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时间线索清清楚楚。 课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应……又不悦)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这是故事的发生。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一句“寡人无疾”,桓公讳疾忌医,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二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桓公“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更加重了。 “不治将益深”的话语重复,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进一步在善意的规劝中给予警告。桓公“又不应”“又不悦”,突现了桓公讳疾忌医的神态。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公,三次建议;桓公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渐加深。 第二层:(居十日……臣是以无请也)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发展。四见桓公,扁鹊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了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扁鹊答使者,则指出桓公病情由轻而重而至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 第四次见桓公,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横生枝节,“望桓侯而还走”。这样

最新精选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2 扁鹊见蔡桓公习题精选第三十九篇

最新精选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2 扁鹊见蔡桓公习题精选第三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在《史记》中也有这个故事。 B、《韩非子》作者是春秋时期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 C、这篇故事的内容带有讽喻性,可以当做寓言来看。 D、现代汉语中“疾”是一个词,在古代有病情轻重之分,“病”比“疾”重。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不治将益深______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______ 使人索扁鹊______ 立有间______ 居十日______ 臣是以无请也______ 故使人问之______ 司命之所属______ 汤熨之所及也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扁鹊望桓侯而还走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给划线的字注音。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益:______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______ ③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及:______ ④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______ ⑤桓侯遂死遂: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之”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之一,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及意义。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______ ②君之病在肌肤______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______ ④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请解释。 ①汤熨之所及也______ ②针石之所及也______ ③火齐之所及也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说说你得出的结论。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它会迅速跳出锅外。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升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跳出来了,或者说没有能力跳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煮青蛙理论”。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______。 【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剧本

扁鹊见蔡桓公剧本 搞笑版的扁鹊见蔡桓公,以前我班级演过!! 演员安排:蔡桓公、大臣、宫女、罗京、李瑞英、扁鹊、侍卫 当初我班级是用2个侍卫而不是宫女,罗京老师和李瑞英老师换成菜刀和菜板. 大臣有2个,可以适当安排下..其实你也可以自行安排,有些剧情我班级也稍微该了点,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话外音:long long ago,那时候的中国没有冬天和夏天,所以叫做“春秋时期”。话说春秋时期的蔡国有一个蔡桓公。在一个太阳像往常一样升起的早晨,他象往常一样上朝了。 蔡桓公:大家看看,这是我新设计的御前侍卫制服,这样的衣服,是采取东海蚕丝,南山黄麻,西域款式,北极熊绒精心设计的。穿上它,能够让你尽显身材的婀娜与苗条,让你摆脱小肚子的烦恼,实在是居家旅行,上学上班不可或缺的好衣服啊!决定了,明天开始你们都要换上这样的衣服。 大臣:敢问陛下,这么精美的衣服有个什么称呼呢? 蔡桓公:呃,你这个问题问的好啊。【打响指】对了,寡人就是为了侍卫们能耐得住刺客的袭击,就叫耐克吧!嗯,明天你们都要换上这套耐克服,记得交服装费三万。 大臣:陛下,微臣本月的零花钱才200块。陛下能不能稍微通融一下,放点血,跳点楼,酬点宾,降点价? 蔡桓公:嗯,容寡人想想。这样吧,这套衣服是衣料加上寡人的创意才做出来的,工本费就不要了,你们就给…… 群臣:多少? 蔡桓公:两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元。 【群臣彻底昏死】 大臣:启禀大王,该理政了。 大王:恩,先看看新闻。 【新闻联播曲,罗京和李瑞英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神态端庄】 罗京:各位观众早上好,我是罗京。 李瑞英:我是李瑞英。今天是猴年马月的最后一日,欢迎收看CAITV新闻联播节目。 罗京:首先介绍一下这次节目的主要内容。 李瑞英:郑国公开反对侵略。 罗京:蔡桓公接见来访秦国国君 李瑞英:下面请听详细内容。 罗京:郑国外交部发言人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于齐国发动战争的行为提出强烈抗议,齐国发言人也作出了针对说明,他声称,齐国的战争之举是为了保卫周天子的安全。据他透露,在郑国发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踪迹,齐国本着维护天下太平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对于周天子安全的强烈担忧,已向周天子提交了对郑国进行经济制裁和武力制裁的提案。 李瑞英:蔡桓公昨日在蔡国国宾馆会见了前来访问的秦国国君。二人就当今天下局势进行了热烈而愉快的交谈。桓公对于秦国国君一贯坚持一个蔡国的立场表示感谢和赞赏。二人还表示了对于郑国和齐国之间爆发的中东战争局势的担忧。蔡桓公与秦国国君分别代表两国签订了蔡秦友好合作条约。 罗京:最新消息,赵、魏、韩三国企图分裂蔡国。蔡国外交部发言人强烈谴责这种分裂行径。他在发言中指出:蔡国始终坚持一个蔡国的原则,蔡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容分割,

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word练习题

22 扁鹊见蔡桓公 1.走近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2.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用热水焐,现在写作“烫”) ②火齐.之所及也(“齐”〈jì〉,药剂,现在写作“剂”) (2)古今异义 ①立有间.(古义:一会儿,片刻;今义:表示两者之间的距离) ②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止,停;今义:居住,住所) ③不治将益.深(古义:更加;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 处”“益虫”)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多用作动词,求,邀,聘) ⑤故.使人问之(古义:副词,特地;今义:事故,所以,因此) ⑥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一词多义 【之】 ①故使人问之.(代词,代他跑的原因) ②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以】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 ②臣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汤熨之所及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我)无奈何也。 ③倒装句 臣是以无请也(宾语“是”前置,应为“臣以是无请也”)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宾语“好治不病”前置,应为“医之好以治不病为功”) 3.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记叙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说明了有病及早诊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启示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可拒绝有益的帮助。 4.重点突破 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了他的讳疾忌医? 提示:①“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的固执、自信。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出他对医生的猜忌、反感。③“桓侯又不悦”说明他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不治将益深将:________ 益:________ 深:________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 ______ 走:_______ 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_______ 使:________ 4.汤熨之所及也汤:________ 及:_______ 5.臣是以无请也是以:__________ 6.使人索扁鹊索:__________ 7.火齐之所及也齐:___________ 8.立有间间:__________ 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_______好:________ 10.桓侯不应应:__________ 11.居十日居:__________ 二、简答。 1.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蔡桓公什么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本文划分层次。 三、阅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3分) 2.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3分) 3.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2分) 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手疾眼快 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3分)

扁鹊见蔡桓公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19 *扁鹊见蔡桓公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的鲜明个性及掌握对比的写法,理解文章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目标2和3。 指导法、朗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让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入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生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文中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病入膏肓的下场的故事。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一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作品。书中的文章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书中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历来为人们喜爱和传颂。 2.生难字词 (1)字音 蔡桓.公(huán)有间.(jiān)腠.理(còu) 还.走(xuán) 汤熨 ..(tànɡ wèi) 骨髓.(suǐ) (2)词义 望桓侯而还.走(通“旋”,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请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 ..功(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扁鹊见蔡桓公》检测题

《扁鹊见蔡桓公》检测 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⒈汤熨之所及也。()通()⒉望桓候而还走()通()⒊火齐之所及也()通() 二、写出句中的古今异义的字 ⒈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今: ⒉臣是以无请也古:今: 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古:今: ⒋立有间古:今: 5扁鹊复见古:今: 6不治将益深古:今: 7使人索扁鹊古:今: 三、同义有别 ⒈君有疾在腠理疾: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 君之病在肌肤病:扁鹊见蔡桓公见: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中扁鹊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话,表明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2.从课文中蔡桓公说的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话可以说明他的病得不到根本治疗的原因。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4.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

2014初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 1.请根据要求填写是诗文名句。(10分) (1)子曰:“岁寒,。(《论语》)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8)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9)《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称职()呵责()点zhuì()宽()shù 3. 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北京版教材扁鹊见蔡桓公_原文、注释、习题及教参

二十六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导读 课文记叙名医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况。文中是怎样叙述蔡桓公对待病情的态度和病情发展的经过的?想想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①,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恐③深。桓侯曰:“寡人④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居⑥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⑧深。”桓侯不应⑨。扁鹊出,桓侯又不悦10。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 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1。桓侯故○12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 3;在肌肤,针石○14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15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6,无奈何也○1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8。”居五 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9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韩非子》,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本文中的扁鹊指战国时的秦越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 蔡桓(hu án)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侯)。 ①[有间(ji àn)3一会儿。 ②[腠(c 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③[恐]恐怕,担心。 ④[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⑥[居]停,过。 ⑦[肌肤]肌肉 和皮肤。 ⑧[益]更加。 ⑨[不应(yin ɡ)]不给予回应,不理睬。 ⑩(悦]高兴。 ○ 11[还走]转身就跑。还,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 12(故]特意。 ○13[汤 (t àn ɡ)熨(w a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 ù)。熨,用药物热敷。 ○ 14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指针灸(ji ǔ)。 ○ 15 [火齐(j ì)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称火齐汤。齐,通“剂”。 ○ 16[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17[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 ○ 18[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是以,以是,因此。 ○ 19[索]寻找。

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及注解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 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 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 (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 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还(xuán)——通“旋”,回转。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 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用砭的石针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特意 28.居——过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