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

一、蒙太奇的功能及作用:

蒙太奇是指影视制作中把不同的画面及其他相关素材有机地、艺术地组接在一起,使之符合创作者的构思与意图,从而产生新的表达意义的艺术创作手段。

(一)叙事

电影的画面是分别拍摄的,运用蒙太奇手法把众多的镜头剪辑来,可以表现完整的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构成一部为广大观众所理解的影片(或某一片段)。镜头,当他们是孤零零的时候,那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一旦将它们按蒙太奇规律连接,便成了动人的饶有风趣的影片。这就是夏衍所说的“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

(二)表意

蒙太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分散的镜头,利用蒙太奇方法组接在一起,不仅能让人看懂影片叙述的内容,而且能赋予画面以新的含义。(几乎文学中拥有的一切修辞手段,对比、双关、隐喻、借代等等,它都能加以运用。它使抽象的思想,微妙的感情形象化了,视觉化了,使电影产生诗情画意,深化影片的思想内容,加强影片情绪的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的宝库。

(三)运用声画蒙太奇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电影的声音包括对白、音乐和音响三个方面,处理电影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也叫声音蒙太奇。声画蒙太奇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声画合一

声音和画面紧紧配合,形成“同步”。如画面有一只鸟在叫,同时就出现鸟叫声;画面有飞机来,同是时就听到飞机声;画面上两人在交谈,传来的也是他们的谈话声。

2.声画分立。也就是说声音和发声物体不在同一画面,声音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

声画分立的一个明显的作用是能够扩展画面的空间容量。例如在听到关门声和车辆开走的同时,银幕上便出现了女主人公依窗而立,悲痛欲绝的形象,我们并没有看到对方的离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声画分立”突破了银幕框的限制,使影片增加了空间容量。因为在这个画面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女主人公伫立的空间——房屋靠窗的一角,可是关门声和汽车民动的声,却暗示出这个房间以外的空间的存在,把画面伸到画面框以外去了。

3.声画对位

把本来分别独立,各不相干的声音和画面又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单是画面或单是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构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声画结合”的蒙太奇形式。

利用声画对位,可造成某种象征意义。“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原则人们了把它们叫做“声画对列”声画对列在影视片的运用,丰富了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扩大了影视片的内容,调动了观众思维的积极性。

(四)创造特殊的银幕时间和空间

早期的电影,只是机械地记录现实或原封不动地重现舞台艺术,当时的银幕时空就等于现实的时空。但当电影胶片可以分切又重新组合的蒙太奇技巧产生后,电影便打破了现实时空的束缚,而创造了独特的银幕时空。

1.电影时间

由蒙太奇造成的电影时间,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根据拍摄总规划,在导演意志的支配下,被表现对象、事件在银幕上的或详或略,镜头外理的或长或短,就可以使被表现对象和事件在银幕上的时间显得比在实际生活中所占的时间更长或更短。这样能加深观众的印

象,渲染气氛,深刻、鲜明地揭示影片的主题。

2.电影空间

采用蒙太奇手法把摄影机在各个不同地方拍摄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空间,这种新空间就是所谓的“电影空间”。通过复合时空的手段,将过去、现实、幻觉高度地压缩,集中于镜头之中。

3.“复合时空”

交错穿插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时空称为“复合时空”。复合时空在表现生活时,可以让时间、空间相当自由地切跳、或延长、或静止。将过去、现实、未来、幻觉等几种时空交炽在一起,这样可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情绪,加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五)创造蒙太奇节奏

电影中一个镜头的美学价值,除本身所具有的内容以外,还可以根据它在影片中的位置,即排列顺序,镜头长短来扩大或减少。也就是说,在镜头的连接中,会产生影片所需要的节奏——蒙太奇节奏。所谓蒙太奇节奏,是指电影电视镜头转换所产生的一种节奏,这是最富有电影电视特点的,为电影电视所专长的一种节奏。由一系列短促的镜头转换所形成的节奏感或震惊感,能使原来是静止的事物形象(被摄主体)变“活”,产生动态。形成电影和电视节奏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被摄主体的运动节奏,镜头转换(镜头长度变换)的节奏,移动镜头的节奏,背景音乐和效果声节奏等。

二、双人对话中的拍摄方法:

(一)所有的拍摄对象都可归纳等效为“两人谈话”静动场景,因此处理好两人谈话场景镜头是摄像机机位安排的基础。

1、常见的两人谈话拍摄:定位拍摄—内少外多的反拍—定位拍摄

2、两人谈话的面向:常见的人和正背交替位置安排

(二)标准的三角形机位

1、基本图形:P113图4-1

2、定位镜头机位:一般为全景或中景,从而起到确定人物空间位置关系的作用

3、平行机位:与定位镜头相比,拍摄角度几乎不变,由定位镜头变为针对某一人的近景或特写而成

4、内反拍机位:获得几乎正面的近景或特写

5、外反拍机位:一般为近景的过肩镜头,由两部摄像机完成。

6、同轴镜头:通过摄像机焦距变化或机位移动来实现

7、常见的两人谈话拍摄:定位---内少外多的反拍---定位

8、两人谈话的面向:常见的L和正背交替位置安排。人的正、侧、背面的镜头在构图上称开放、半开放、封闭性姿态

(三)稳中求变

用标准的三角形机位拍摄,同时寻求新的变化,会给观众既有条不紊又生动活泼的感觉

1、机位的范围内变化

2、人物姿态的变化

3、人物位置的变化

4、构图比例的变化

5、镜头焦距的变化

实际上,两个以上或群众的镜头可以简化为等效的两人镜头来处理,比如,可以把所有听课学生等效为“一个”学生集合,来安排教室场景中老师和学生的镜头关系。在一个多人参加的对话场景中,往往会有两个主要演员或其他类型的出镜人物处在对话的中心位置上。而追逐也不必是两个人的追逐,亦可以是两台汽车或不同人群之间的来来往往。简言之,我们可以把谈话和追逐的镜头统统看成是表现两个对象之间关系的镜头,他们的差异只在动与静的不同而已。

三、景别的概念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随着拍摄距离和镜头长短的变化,可产生下列五种大小不同的景别:(1)用远景表现深远:

概念:镜头对准远处的目标摄取的画面即是远景。

画面特征:上下左右的空间较大,透视深远,着重表现的对象没有前后的突出差别,整幅画面给人以遥远宽松感。

(2)用全景表现全貌:

概念:在较远较高的拍摄点上把某一场景相对完整的收入画面。

画面特征:场景相对较大,整幅画面有宽松感和完整感。

(3)用中景表现情景交融的新闻情景:

概念:主体形象神行兼备,周围存在一些与主题表达不可或缺的物象时选择中景构图。

画面特征:摄距比全景近,比近景远;中景画面比全景小,比近景大,可用来刻画拍摄对象的神态和姿态。

(4)用近景表现局部特征:

概念:在中景基础上进一步接近拍摄对象,某种无关紧要的部位被排除在画面以外,重点部分比中景突出。

画面特征:主体形象所占比例大,环境所占比例小,整幅画面有紧凑感,主体的视觉强烈。适合刻画人或物的情态,强化某种自然物的姿态。

(5)用特征表现席位特征:

概念:照相机对人或自然物的某一新闻价值或审美价值的局部进行集中刻画的画面。

画面特征:形象充实丰满,拍摄对象的周围空间极少或没有空间。对潜藏在微观世界的景物更有表现力。

四、主观镜头的概念以及功能用途

主观镜头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主观镜头把摄影机的镜头当作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能使我们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

用途:

1.适当使用能增强教学信息的表达效果;

2.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感情色彩,易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共同体会剧中人的感受;

3.表现人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精神状态;

4.表现人物的幻觉与想象。

五、在电影、电视画面中,产生不同景别的因素

有三个因素

第一是物距。即摄像机(或摄影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当摄像机的镜头焦距不变时,物距近则图像大,包容的景物范围则小,相反,物距越远,图像则小,包容景物的范围则大。

第二是主体的纵深调度。如果是运动画面,或是纵深调度,被摄对象移近摄像机可以呈现近景或特写,远离摄像机则可以呈现全景或远景。这里应着重指出,被摄对象的纵深调度和纵向移动摄像机均可得到景别的变化。但两者的画面效果是不同的。摄像机不动纵向调动被摄对象,景别也随之变化、但画面包容的背景不变。纵向移动摄像机得到的景别变化、背景则产生变化。在实践中,是呈现综合运动,即被摄主体和摄像机同时运动,使画面景别产

生多变形式。

第三,是镜头焦距的变化,这里说的镜头,是指摄像机上的光学镜头。焦距的变化,带来镜头视角的变化,当摄象机位不动时,改变焦距的长短,可以得到不同的景别,如果连续变化焦距则可得连续变化的景别。比如从短焦变为长焦,可得到远全-近特的变化;反之,从长焦变为短焦,可得近特-远全的变化。利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的景别变化和用移动摄像机得到的画面景别的变化,画面效果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这将在“运动摄像”一章讲述。

六、论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

1、主观镜头(subjunctive shot):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影视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摄制。这种代表影视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狭义的主观镜头)。主管镜头是摄影机的视点直接代表某一剧中人物的视点所拍摄的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该剧中人物的角度“目击”或“臆想”其他人物及场面的活动与发展,从而产生与该剧中人物相似的主观感受。是导演将观众直接引入剧情的有力手段之一。摄影机的视点在表现画面内的人或物时,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价观点的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产生间离感,强制观众从导演的评价角度去感受剧中人物和场面的活动与发展。通常通过异常的运动摄影获得。运用这种镜头有时可达到意外强烈的银幕效果,但往往由于导演的直接干预而使观众产生欣赏心理方面的抵制,因而在运用时要特别谨慎。主观镜头还包括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和主观情感与情绪的镜头(广义的具有强烈主观表现色彩的镜头)。没有纯粹的客观镜头,也不会有纯粹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总是在客观镜头表现中产生的。

在某些影片中,主观镜头常采用画面变形、色彩变换、焦点变化等手段,突出其主观性。

主观镜头表现比客观镜头表现更为复杂,有着变化多样的运用模式。如反应式主观镜头、想象式主观镜头、多视角式主观镜头、多层次式主观镜头、近似式主观镜头等。

2、客观镜头(impersonality shot):客观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叙事镜头是指依据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进行旁观式的拍摄。亦称“中立镜头”。摄影机采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将内容客观地表达给观众.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产生临场感。由于导演在处理演员的感受时不加主观评价,采取中立态度,因而能使观众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判断,参与剧情发展。故通常为导演大量运用,是影片镜头组成中的主要成分。

这类镜头拍摄的画面,大都是代表观众的眼睛,指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所看到的情景和事物,就像第三者在现场观察故事情节过程,人物活动规律一样,具有客观公平性。利用这种镜头可以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

七、越轴方法

1、利用插入空镜头或者中性镜头间隔两边镜头实现越轴

2、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改变原有轴线

3、利用拍摄机位的运动改变原有轴线

4、利用双轴线,越过其中一个,由另一个实现画面空间的统一

八、轴线的规律

轴线规律一直是电视编辑掌握的知识,也是初学摄像的人常犯的错误,在拍摄中会发生跃轴拍摄的错误,所以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必掌握的知识。以下简单做个介绍:(一)、机位设置的轴线问题

所谓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的直线或曲线。它们所对应的称谓分别是方向轴线、运动轴线、关系轴线。在进行机位设置和拍摄时,要遵守轴线规律,即在轴线的一侧区域内设置机位,不论拍摄多少镜头,摄像机的机位和角度如何变化,镜头运动如何复杂,从画面看,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总是一致的,否则,就称之为“越轴”或“跳轴”。越轴后的画面,被摄对象与前面所摄

画面中主体的位置和方向是不一致的,出现镜头方向上的矛盾,造成前后画面无法组接。此时,如果硬性组接,就会使观众对所组接的画面空间关系产生视觉混乱。主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动作轴线”的作用就越明显,由“越轴”给观众造成的错觉也就越严重。相同方向、相异方向都是形成空间统一感,不至于给学生造成错觉的保证,相反方向的连接会把空间关系搞乱。例如,拍摄一组学生在校园路上行走,摄像的学生自己确定机位和轴线,先以轴线一侧拍摄一组镜头,然后拍一组在轴线另一侧的镜头,进行比较,会出现不同的画面效果。两画面组接后,将会使观众产生视觉混乱。

1. 方向轴线。是指被摄对象静止不动的,即位置没有移动。这样“轴线”就要根据各主体间的连线或主体到背景平面的垂直线来定,这就叫“方向轴线”。以拍摄人物为例,被摄人物的直视线就是轴线,由他到对方连接起来的线也是轴线。拍摄时,对于这个人或这两个人,要按照他们之间的“轴”线规律,在对话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连接起来就不会改变他们的视线。如前一个镜头在对话轴线的一侧拍摄,后一个镜头在对话轴线的另一侧拍摄,就形成了“跳轴”,连接起来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混乱了。例如,以校园内草坪为拍摄现场,两名学生谈话,拍摄的同学确定轴线后,拍摄两组镜头。第一组镜头,先在轴线的一侧拍摄一个全景,在同一侧改变机位,拍摄一个中景,然后越过轴线,拍摄其中一个人物的特写。第二组镜头,在轴线的一侧变换角度,拍摄一组全景→中景→特写的镜头。进行组接后,将会出现不同的拍摄效果。

2. 运动轴线。即处于运动中的人或物体,其运动方向构成主体的运动轴线。它是由被摄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或称之为主体运动轨迹。在拍摄一组相连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拍摄方向应限于轴线的同一侧,不允许越到轴线的另一侧。否则,就会产生“离轴”镜头,出现镜头方向上的矛盾,照成画面空间关系的混乱。主体运动的速度越快,“轴线”的作用就越明显。在电视摄像时,我们应遵守轴线规律,以防止越轴前后的画面不能进行组接。但为了丰富电视画面语言,往往又要打破“轴线规律”,避免镜头局限于轴线一侧,而是以多变的视角,立体化地表现客观现实空间。这就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或借助一些合理因素,或以其他画面作为过渡,起到一种“桥梁”作用,既避免“越轴”现象,又能够形成画面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解决越轴过渡方法

1. 通过移动镜头,机位“移过”轴线,在同一镜头内实现越轴过渡,即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越过原来的轴线实施拍摄的过程。

2. 利用拍摄对象动作路线的改变,在同一镜头内引起的轴线变化,形成越轴过渡。

3. 利用中性镜头或插入镜头间隔两越轴镜头,缓和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的跳跃。

4. 在越轴的两镜头间插入一个拍摄对象的特写镜头进行过渡。

5. 利用双轴线,越过一条轴线,由另一条轴线去完成画面空间的统一。

九、声音设计的作用及与画面的关系

声音设计是指在影视节目制作中对整个节目或片子的音响部分(包括语言音响、音乐音响和效果音响)作总体设计,以便使音响和其他艺术手段一起共同完成艺术形象塑造的工作。

电影的声音包括对白、音乐和音响三个方面,处理电影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也叫声音蒙太奇。画面的剪接可以通过声音的过渡辅助完成,声音和画面剪接的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声音表现力的运用给电影蒙太奇展开了广阔的天地。在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的组合上,有着丰富的待发掘的艺术表现潜力。

声音的运用丰富并扩大了电影的时空。就视觉而言,观众只能看到银幕上出现的空间,而就听觉来说,观众完全可以听到不出现声源的声音。这样,就使得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场景、气氛得到无尽延伸。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属于电影声音范畴中的电影音乐所具有

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欢乐、喜悦的画面,便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悲伤、忧郁的画面,便伴以悲伤、忧郁的乐曲

2.抒情功能、推动剧情发展。音乐的抒情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在影视中的音乐更充分的展现了这一功能,并且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亲人、恋人、朋友久别重逢时响起的一段段煽情音乐。这时的音乐不但展现了抒情功能还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3.塑造人物形象。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过演员的外形、形体语言、台词等来塑造,在人物声音方面塑造形象也时非常重要的手段悟空说话快;丑陋的妖魔鬼怪说话的声音十分刺耳;佛祖的声音永远是洪亮的,武侠片中鹤发童颜的大侠多半也是这样的。

4.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悬疑片中经常用恐怖的音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想象。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1.声画合一

声音和画面紧紧配合,形成“同步”。如画面有一只鸟在叫,同时就出现鸟叫声;画面有飞机来,同是时就听到飞机声;画面上两人在交谈,传来的也是他们的谈话声。

2.声画分立。也就是说声音和发声物体不在同一画面,声音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

声画分立的一个明显的作用是能够扩展画面的空间容量。例如在听到关门声和车辆开走的同时,银幕上便出现了女主人公依窗而立,悲痛欲绝的形象,我们并没有看到对方的离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声画分立”突破了银幕框的限制,使影片增加了空间容量。因为在这个画面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女主人公伫立的空间——房屋靠窗的一角,可是关门声和汽车民动的声,却暗示出这个房间以外的空间的存在,把画面伸到画面框以外去了。

3.声画对位

把本来分别独立,各不相干的声音和画面又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单是画面或单是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构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声画结合”的蒙太奇形式。

利用声画对位,可造成某种象征意义。“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原则人们了把它们叫做“声画对列”声画对列在影视片的运用,丰富了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扩大了影视片的内容,调动了观众思维的积极性。

十、声音扩展画面空间的论述?什么是扩展空间?认识画外空间。

早期的电影,只是机械地记录现实或原封不动地重现舞台艺术,当时的银幕时空就等于现实的时空。但当电影胶片可以分切又重新组合的蒙太奇技巧产生后,电影便打破了现实时空的束缚,而创造了独特的银幕时空。

拓展空间:通过声音的运用,采用声音蒙太奇手法把摄影机在各个不同地方拍摄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空间。

画外空间是观者与画面形成的一种假想的空间,是一种想象的空间。这种假想的空间可以相当自由地切跳、或延长、或静止,能够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情绪,加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拓展画外空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拍摄对象的出入画、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动作、画外人或物在画面内的投影、不规则的构图、利用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使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画外音、摄影机的运动、打破画面内一些空间的隔断。

按影视用光观念和效果可分为自然光效和戏剧光效两种。

叙事元素时,存在三种形态: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著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

《影视视听语言》考试重点复习进程

《影视视听语言》考 试重点

视听语言的特性:单向性、运动性、模仿性、创造性。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表现广阔空间或开阔场面的画面。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等开阔的场景。远景功用1)提供广阔的视觉空间,表现景物的宏观形象2)在影视中作开篇镜头,起到交代环境、开门见山的作用3)作结尾镜头,抒情性强,意味深长。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全景功用1)将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在一个画面中同时进行表现,环境对人物具有说明、解释、烘托、陪衬作用2)能够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从而反映其内心情感和心理状。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中景功用1)中景对人的手臂活动可以实现一种较完美的2)中景可以清晰地表现形体运动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常用来叙述剧情,是影视剧用的最多的景别。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近景功用1)近景画面中人物脸上表情的变化尽显无遗,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2)新闻节目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常以近景出现3)调动观众参与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多用近景画面。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特写功用1)可把近距离极微小的世界用特写画面放大呈现出来2)在叙事性段落中,用特写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从而反映出其思想活动和内心意念,推动故事情节进展3)用特写画面转场。拍摄方向: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平面上一周360°的相对位置,即正面拍摄、背面拍摄和侧面拍摄。正面拍摄功用1)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2)容易显示出庄重、严肃、静穆的气氛3)正面平角度拍摄人物,可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使观众容易产生参与感和亲切感。背面拍摄功用1)镜头拍摄的方向与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一致,使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有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新闻记者采用这个角度表现追踪式记录或采访,具有很强的现场纪实效果2)观众不能直接看到画面中所拍人物的面部表情,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悬念感,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和好奇心。侧面拍摄功用

影视视听语言

影视视听语言----景别 深圳市平冈中学路博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章节是传媒高考编导类科目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区分景别,了解不同景别的作用以及不同情况景别的作用。对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作用以及导演的隐喻含义。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景别的学习掌握编导类专业的基本知识,对影视视听语言有一个相对较全面、深刻的印象,这为学习影评写作作了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景别,区分景别,应用景别于拍摄以及影评写作。 能力目标:通过景别学习其内容表达含义,结合影片分析。这样,学生能够提高电影的鉴赏能力以影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与人文情怀:对于电影的基本赏析能力,解读导演景别取景的背后含义,了解影片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景别构成 2.区分常见景别 3.了解不同景别的使用方式 4、了解各个景别的含义以及在影片中的作用 5.如何应用在影评写作中 二、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什么是景别?5中常见景别是那几个?不同的景别的不同作用是什么? 一、景别的性质与划分 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是完成电影、电视画面空间塑造 的重要形式。景别就是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2、景别的分类: 全景系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

近景系列: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2、景别的划分: 第一种: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来划分景别。 第二种: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来划分景别。 二、景别的功能: 1、远景与大远景 展示电影《阿甘正传》中大远景截图。 一般影片开头或结尾常用大远景,开头需要交代大环境,而结尾是因为故事结束需要将观众带出,场景的宽阔意味着情绪的超脱。大远景的另一个功能是由它的造型特点产生的,大远景画面,人是非常渺小的一点,所以人物的细节、状态、表情不被呈现,而只是给观众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远景中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的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相比大远景,远景的景别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的具体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在叙事功能上,远景景别的叙事能力更强,信息交代上更明确,情绪表现比较超脱。远景的作用:交代背景,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重点知识关键词:和谐性。观看影片画面,注意画面是否“和谐”。 学生讨论:电影《阿甘正传》中大远景截图,导演的背后含义与具体分析“和谐性” 2、全景 展示电影《阿甘正传》中全景截图。 被摄主体的形态在画面中完全被呈现出来,画幅中人物占据主体,是非常常用的景别,这种景别在实际拍摄中又被称为“人物全景”。这个景别既能展示人物的形状、动作,又能带出人物的形状、动作,又能带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全景也可以用来塑造空间环境,但人物形象比较突出,人物的形体表现明确。全景与远景都是交代镜头。 重点知识关键词:顶天立地。观看影片时特别注意人物全景中的人物是否对观众带来视觉冲力力或者心理冲击力,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是展开剧情的重要线索。 学生讨论:电影《阿甘正传》中全景截图,导演的背后含义与具体分析“顶天立地” 3、中景 展示电影《阿甘正传》中中景截图。 这个景别既能交代环境,也专注于人物主体的形体和表情,人物之间的交流关系,是叙述性非常强的功能性景别。人物上半身动势最为活跃和明显的手臂活动完整而突出地呈现出

《视听语言》重点

题型: 1、单选 15题(15分) 2、填空 10题(10分) 3、名词解释 5题(15分) 4、简答 5题(30分) 5、论述题 2题(20分) 6、案例分析 1题(10分)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 (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 第一节 1、视听语言定义:(P2)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 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

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 第三节 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 ⑴身体媒介;⑵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 6、动画电影的发展:(P6) ⑴1824年。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⑵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⑶温瑟·麦凯 1914年,电影史上着名代表作《恐龙葛蒂》; 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⑷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 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 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④《白雪公主》——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 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 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 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着配乐提名。 ⑤1942年《小鹿斑比》首创渲染式水彩概念画法。 ⑥1995年《玩具总动员》——电影史上首部全计算机动画长片,获奥斯卡特殊成就奖,最佳原着剧本提名,最佳音乐配乐提名及最佳歌曲提名。 (注意P7—P8中出现的作品,年代及出品公司) ⑸世界各国动画:(P8) ①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1943年成立。 1)理想——改革动画既定的风貌,作品注重平实的、风格化、当下流行的线条设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摘要 每一部电影由于创作者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但表现在影像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蒙太奇与长镜头。在每一部电影中,都会有这两种方式的出现,而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哪一种方式的使用,这也就形成了导演的特色风格,如侯孝贤的长镜头的冷静观察,但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更注重蒙太奇的使用,无论哪种方法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 关键词视听语言,蒙太奇,长镜头 视听语言作为影视艺术独特的造型手段和叙事方式以及文化传播工具,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功能。作为影视艺术叙事、表意媒介的视听语言是由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和声音组成,以及声画关系等。主要是蒙太奇和长镜头两种风格。 (一)蒙太奇 1.含义: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 的中文音译名,在法语里是装配、构成、升高或爬上之意,是建筑学用语。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在镜头剪辑与组合的科学试验和艺术实践中,发现了镜头组接中产生的心理效应和艺术效果,库里肖夫把这种镜头称之为“蒙太奇”。蒙太奇镜头在组接和剪辑影片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特别的视觉效果。 蒙太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一开始直到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参与的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他们对作品对艺术的诠释方式。这个概念里比较著名的应该是苏联学派的理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爱森斯坦他主张破坏人们的习惯的叙述法则。他强调单镜头空间因素的那种内部结构张力的变化以及镜头的空间上的冲突。而普多夫金则主张尊重人们的习惯叙述法则。说时间应该顺应情节的发展,而且非常的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感情的描述。两个人主张的确定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着、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其实。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第一篇——疯狂与执着 拥有一双美丽且灵性大脚的疯妈从影片一开始就执着地爬树,执着地呐喊,执着地刨石头、执着地重复那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执着地为儿子搭建起了一座她认为最安全的世界。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汇聚着她的爱,别人都以为她是疯子,然而隐藏在疯子外表下面的却是那种对于信念的执着。因为别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所有的色彩都是那么纯粹和饱满,那么直接刺眼。天空是纯纯的蓝,草木是油油的绿,泥土是生生的红,没有搀杂任何灰调。很单纯,有味道。其次,在光影的处理上也是采用了有力道的光线,把人物处理得棱角分明,对比强烈,没有柔和的过渡。有的是鲜明与对立。最后,片中出现了大量破碎化的视觉印象,破碎的镜子、破碎的照片、破碎的碗碟、破碎的算盘,这些都暗喻出了主人公的脆弱。疯妈最后也破碎地、空空地漂走了。 第二篇——荒诞与尴尬 在某种历史语境下,人们的行为总是表现出无法言表的荒诞与尴尬。在影片第二段中,以黄秋生扮演的小梁为视角,目睹了一幕幕真实的却又荒唐的戏剧化事件。当激情遭遇压抑,当真诚遭遇虚伪,当欲望遭遇名誉,当明亮遭遇黑暗,小梁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陌生,于是,他选择很潇洒的"离开",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运用了忽明忽暗的、晃动的、压抑的光影,调制出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矛盾的味道。其次,色彩基调保持了一种黑白混合出的暗灰色,是人物内,心的写照。

视听语言复习王丽娟版

视听语言复习王丽娟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材料 第一章视听语言体系 一、蒙太奇语法与修辞: 1、八大组合段学说:1967年由麦茨提出。划分如下:单个镜头(自主性镜头);非时序性平行组合段;非时序性括号组合段;时序性描述组合段;时序性交替叙事组合段;时序性直接叙事场景;直线时序性单一片段;直线时序性的散漫片段。 2、声画对位:涉及的是电影意义单元中影像(或称画面、镜头)与声音的关系问题。即垂直蒙太奇,当然这种关系得以确立的前提是,声音和画面在影视艺术中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是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语言元素。自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及其组合是视听语言考察的基本点。 3、声画蒙太奇:声画同步,声画同步指的是声音和画面形成同步对应的关系,即视听信息是同等合一的。声音和画面共时相加构成一个总体信息。这其中又包含两种具体的同步方式,其一,声音是画面动作的同步音效;其二,声画合一中的声音起到对画面内容补充、渲染和揭示的作用。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与画面的非同步聚合关系,与复调音乐的对位类似,只不过强调的是视听语言元素间的对位组合。声画对位的组织方式造成了声音和画面各自不同的信息指向,从而使镜头含义显示出丰富的多义性。 4、单讲声画对位:声画对位包括声画平行和声画对立两种形态。声画平行又称声画并置,即视听信息指向各自发展,互不干扰,往往构成相加的信息关系。声画对立即声画对比,也就是说视听信息指向完全相反,镜头内的声音与画面本身构成一种张力,使观众感受到单独的声音和画面都未能体现的复杂信息。

最新影视视听语言分析总备课讲稿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 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对于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分析,是影片欣赏、读解的过程。 ?分析,是一种思想、感觉的经历。 ?分析,是电影手段、技巧的学习。 ?分析,是影片创作、规律的总结。 ?分析,是导演方法细化学习过程。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知识的补充。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理论的积淀。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历史的了解。 ?分析,是对影片艺术特性的总体把握. 电影的语言

?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影像的重要性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镜头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 ?马尔丹讲: 1、(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 停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胶片; 2、(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 3、(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影像构成元素 1、构图:对角线、对称、斜线、S线等 2、景别:远全中近特

3、角度:俯仰平 4、运动:推拉摇移跟 5、照明:三点布光 6、色彩:冷暖色调、颜色的象征意义 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 画格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 画格构图三原则 ?①美学原则; ?②主题服务原则; ?③变化原则。(整部影片而言) 一、美学原则 ?构图目的:视觉美感 ?内容美——拍什么

最新影视视听语言 试题

影视视听语言试题 1 2 考试形式 3 填空题(1分×15=15分) 4 单选题(1分×10=10分) 5 多选题(2分×10=20分)【多选、错选、少选不给分】 6 名词解释(5分×3=15分)【主要意思正确,表述有差别的给分,否则,酌情7 给分】 8 简单题(10分×2=20分)【主要意思正确,表述有差别的给分,否则,酌情9 给分】 10 论述题(20分×1=20分)【如题目需要例证分析,仅给出答案要点的得一半11 分,举例但未对例证分析的,酌情给分,例证分析详细清楚的,给满分】 12 13 主观题备选题目 14 名词解释 15 视听语言 16 视觉暂留原理17 似动现象 18 心理补偿机制19 九宫格构图法 20 色调 21 运动镜头 22 连贯性剪辑 23 平行蒙太奇 24 交叉蒙太奇 25 隐喻蒙太奇 26 对比蒙太奇 27

长镜头 29 声画对位 30 28 声画同步 31 32 33 简答 34 电影画面的的画外空间构成方法有哪些? 35 景别的组接规则包括哪些? 36 如何进行“三点布光”?并画出光位图 37 变焦形成的推镜头与移动机位形成的推镜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8 推镜头、前移镜头与跟镜头有什么异同之处? 39 摇镜头的表现功能有哪些? 40 升降镜头的表现功能有哪些 41 什么是轴线原则? 42 如何实现合理越轴 43 什么是“三镜头”法?并画出一个简单的机位图。 44 45 46 论述 47 远景与特写是两种比较特殊的景别,请举例论述它们的表现特点。 48 线条是构图的重要原素,请举例论述不同线条形式在影视构图中的表现与作49 用。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题型: 1、单选15题(15分) 2、填空10题(10分) 3、名词解释5题(15分) 4、简答5题(30分) 5、论述题2题(20分) 6、案例分析1题(10分)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 (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 第一节 1、视听语言定义:(P2)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 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 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 第三节 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 ?身体媒介;?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 6、动画电影的发展:(P6) ?1824年。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温瑟·麦凯 1914年,电影史上著名代表作《恐龙葛蒂》; 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 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 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

电影的发明的目的是记录运动。运动是电影的本义。西方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运动成为其表达的最基本的习惯。 电影节奏感(外在)《后天》 行为,动作是电影的基本,形成情节,情节造就故事。看电影最吸引的不是思想,而是动作和行为。 节奏(节:休、停;奏:动)有规律的停动交替,按照一定方式衔接形成悬念。 《致命弯道》:音乐节奏感,细节,特写镜头造成紧张效果。 做电影要绷得住,张弛有度。穿帮镜头 《刺杀据点》电影的结构是可以松散的 《暗袭》视觉、听觉(通过色彩、镜头(数量和类型)以及景别的变化准确捕捉到导演的意图) 信息层次:前景、中景、后景的安排。 《惊声尖叫3》:警车增加现实感,很少是随机遇到的,进入电影里的任何画面都是有意而为之的。 舞台的演出的艺术质量永远在演出的过程当中。和电影有很大的差别。 当对话多的时候,利用多角度多镜头来表现,以免观众认为视频冗长。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周传基网站:) 电影发明的目的,就是发明一种可以记录运动的机器。Cinema 人的眼睛喜欢看运动的东西,好莱坞运用各种方式缩短冗长感。失败例子:《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 《日落黄沙》:节奏感,快切镜头,连续动作切分。 1、人的眼睛喜欢看“动”的事物。摄影机模拟人的眼睛,使用者会用它来捕捉运动。运动,就必须要要一个立体的空间。而实验也证明:人喜欢看立体的事物。制作者必须会设置,为各种运动提供一个立体的空间。我们必须研究观众是怎样“看”的,喜欢“看”什么? (舞台演出,左右横移,观众只有固定视角,相当于一个平面,电影是立体的)

2、运动,可以分为外部的运动,比如车追车等;内部的变化,比如:光、天气、色彩、空间大小、声音(空间感)、人物关系、线条等。 《浪人》《致命武器》《越狱》《捉迷藏》 (商业电影:看运动,还要考虑摄影机运动的动机,也就是所谓的调度,要自然流畅) 《士兵之歌》真实自然的感觉。通过细节动作,如敲门拿钥匙,不额外占用荧幕的时间。和文学的叙事时间是有些区别的,文学思维是线性的。它在描述时,时间就被搁置了需要合理去安排。(摄影机的运动是创造含义的) 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一个是是否是立体的,有空间感,二是看能不能处理好运动。 《菊豆》在狭小的空间上捕捉到了丰富的运动,处理长宽高的空间感。 《染印厂印染机》解析:摄影师会拍,狭小的空间中捕捉到了三个纬度的运动:横向,垂直纵向(深)。即长宽高。他们构成了电影运动的特征:立体空间里的运动。 电影的幻觉:运动幻觉和立体幻觉;两者的关系,用运动幻觉来体现立体的幻觉。 声音也是间歇性的。 《非常嫌疑犯》1、人物动,镜头跟。2、运动的价值和作用。(转场,颜色影调,镜头运动可以交待人物出场。环境音响为摄影机的运动做了引导,这就是运动的动机,摄影机的运动带有一定的悬念性。自然合理的为摄影机运动提供了目的,有了新信息,才能动。车子跑是为了给摄影机提供动机,电影味道十足!) 3、剪辑。构图、色彩匹配,使影片流畅无缝;视线的匹配,静态的方式和静态的内容相结合。 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荧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之中。--蒙斯特堡 《云水谣》一个镜头第一格与最后一格最吸引人,动作一定要最精彩。影片开始交代场景设计的运动丰富,如景别变化,运动方向的变化 ,动机设计的特别好。高超的艺术!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摄影机运动的动力变化将场景交代特别好。 《人类之子》(客观视点/上帝视点,主观视点) 我国影片中的运动状况 1、漂亮的长宽高运动。 2、看不懂的电影的“评论家”。 3、创造含义的“黄土地”运动。

视听语言考试卷

视听语言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导演往往借助场面调度寄托某种寓意或象征某种事物的内涵。 A、重复场景调度 B、象征场景调度 C、分切场景调度 D、平面场景调度 2、远景的定义是()。 A.表现人物的全身或相对完整的场景全貌 B.表现广泛空间 C. 能容下一群人的场景 D.以上都对 3、关于场景的说法,一下错误的是()。 A.所谓场景,是指具有远近空间层次感的场面构图 B.从故事题材来看,动画场景包括显示生活类、古代生活类 C.从所要表现的内容来看,动画场景包括城市建筑类、自然风景类 D.好的场景能够烘托整体动画气氛,因此在动画的各个分工画场景是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 4、以下那种是蒙太奇的叙事方法() A.分割式 B. 重复式 C.平行式 D.以上都不对 5、摄影机镜头与画面逐渐的远离,画面的外框逐渐变大,画面内的景物逐渐增多,这种镜头运用的方法叫做()。 A .推镜头 B、拉镜头 C.摇镜头 D.跟镜头 6、当被摄对象静止不动时,通过其目光看向某一物体的视线之间形成的虚拟线就是()。 A.关系轴线 B.光线轴线 C.运动轴线 D.方向轴线 7、摇镜的定义是()。 A.以摄影机为中心,向四周进行扇形拍摄 B.以摄影机为中心,向四周六面空间进行扇形或环形拍摄 C.以摄影机为中心,向四周空间进行环形拍摄 D.以上都不对 8、一束平行光通过镜头时,在光轴上汇聚一点,称为() A.焦距 B.焦点 C.主体 D.焦点距离 9、动态构图是影视作品所特有的一种构图类别,根据画面中拍摄对象和摄像机的运动情况可以把动态构图分为() A.被摄对象运动构图 B.摄像机运动构图 C.被摄对象和摄像机同时运动的构图 D.以上都是 10、以下类型不属于画面拍摄角度的是()。 A、几何角度 B、客观角度 C、主观角度 D、拍摄角度 11、看到人物顶部摄像机()所在的位置。 A.仰视 B.俯视 C.侧视 D.后视 12、()是指镜头的机位不变,景物会有上下左右移动位置。 A.移动镜头 B.推动镜头 C.移动背景 D.推动背景 13、能看到物体顶部的角度是() A.俯视 B.仰视 C.平视 D.侧视 14、下面哪个不是画面构图得基本元素() A.背景 B.均衡 C.镜头 D.主体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

视听语言:人类创造并使用的,同时依托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 视听语言三大构成主体:影像、声音、剪辑 视听语言的特殊性 电影、电视的基本语言单位:镜头;基本视觉元素:一格(帧)画面 视听语言的演变(五个) 1、单镜头影片 (1)固定机位静态拍摄:《工厂大门》1895(卢米埃尔兄弟) (2)单镜头的纵深变化:《火车进站》1896(路易·卢米埃尔) (3)戏剧性场景的记录,创造了戏剧性的叙事:《水浇园丁》1895 2、单镜头组合叙事 《不可能的航行》1904(乔治·梅里爱) (1)把事件分解成几个场景单元,通过场景组合,连接叙事 (2)对故事空间的进行压缩,把不同的地点展示的活动并列在一起,构成独特的银幕空间 3、多时空叙事 《火车大劫案》1903(埃德温·鲍特) (1)打破以往用单个镜头连续拍摄某个场景或像舞台剧一样安排镜头连接的线性叙事形式 (2)使用叙事结构,使画面有详有略,叙事紧凑,节奏流畅 4、分镜头叙事 《一个国家的诞生》片段1915(大卫·格里菲斯) (1)进一步发展梅里爱和鲍特的艺术,并使这门艺术更加完整,更加鲜明,更有效果。 (2)分解出“镜头”这单位 (3)提出了“轴线原则”与“三镜头法” (4)创造了“闪回”技法 5、法国新浪潮“跳切”革命 (1)《筋疲力尽》1968(戈达尔):米歇尔偷车杀警察后到达巴黎的片段

(2)颠覆了格里菲斯以来确立的以“流畅、无缝剪辑”等为特征的连续剪辑原则,形成了以阐述导演观念或是推进叙事、渲染情绪为主要准则 (3)镜头之间的组接不再束缚于镜头之间的匹配和剪辑的不可见性,而更加重视剪辑创造出的于镜头并列的意境和潜台词 A影视艺术 电影技术→电影艺术 技术美学→艺术美学 A1前期筹备阶段 1.选择剧本 2.组建创作班子(导演、副导演、场记、演员、摄影、摄影助理、美工、置景、 照明、录音、剪辑、服装、化妆、道具、制片、剧务) 3.分镜头剧本:二度创作(脚本) 4.分镜头剧本的格式 一个完整的分镜头要包括7大要素,这七大要素分别是镜头编号、景别、内容、对话(解说词、旁白)、音乐、音效和镜头长度。 5.分镜头剧本的创作说明 分镜头脚本不是对文学剧本的翻译,而是导演在理解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创创造。他对作品的每个镜头的拍摄方案和镜头间组接方式都予以精心考虑,并将组成每个镜头所有元素的处理方法列成表格形式。 镜号:即镜头在分镜头稿本中所处的顺序号,用数字表示。 景别:景别是拍摄过程中,由于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或采用的焦距不同而形成的,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但采用运动镜头拍摄时,景别会产生变化。这时景别这栏中就应注明镜头景别的初末态。 拍摄技巧:(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甩、悬、空、切、综、短长、反打、变焦拍摄、主观拍摄。 画面内容:即用文字描述的具体画面的内容。 台词: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 音效:也称为效果,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共境的真实感,如现场的环境声、雷声、雨声、动物叫声等。 音乐:注明音乐的起止位置、内容、风格等。 时长:即镜头的长短,一般以秒标明。(1min30s用1`30”表示) 备注:此栏为导演提供了一个标注特殊事项的地方特别要求. 在前面的各项中是无法表现出来的。比如拍摄的地点,时间。 6.分镜头剧本的创作特征 (1)景别具体,动作具体。例如,描述一个人搭车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镜头:一是全景,一个男子背影,他站在一辆自行车前忙活着;二是中景,该男子鬼鬼祟祟地四处张望;三是近景,两只手在撬锁,每个分镜头都有各自的景别,由于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 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着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着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二,是玛蒂尔达因为去超市买东西而幸免于难,当玛蒂尔达从超市回来看到自己家门口站着坏警察手下的时候,并且得知家人被杀害的一刹那,她故作镇定的往前走到里昂的门前并按响了门铃乞求里昂开门。其三,里昂一直用猫眼观看门外发生的一切,在看到玛蒂尔达走向自己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考试答案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考试答案
1、升华是建立在作品内部逻辑缜密、故事发展线条清晰,没有发生重大(逻辑漏洞)的前 提下的。 2、关于王家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出道剧作是《春光乍泄》)。 3 关于电影,说法不正确的是(电影的历史已达到数百年以上)。 4、“演员在台上面对观众,就仿佛面对一群汹涌的野兽;而台上的演员,正是驯兽师”出 自(乔纳森·林恩)。 5、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余地的构图是 (变化式构图)。 6(色彩)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影视特质,也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视听语言表达方式。 7《辛德勒的名单》的制片地区是(美国)。 8 变化式构图是依据剧情发展的特定内容而进行的一种(打破规则)的技法。 9 “死亡” 在哥特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具有两方面的内涵, 包括 (通过死亡展示真与善的价值, 通过艺术将死亡的恐惧转化为美感)。 10X 形构图能让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井然有序)。 11 关于对电影的描述,不正确的是(电影音乐与音效的特征和功能越来越区分明显)。 12 创作者创作的一切故事皆缘起于自己的(情感冲动)。 13 用三分法取景时,应该尽量把需要突出的目标事物放在画面分割线的(右侧交叉点)。 14 下列哪项不是电影和电视剧在剧本结构上的差异?(故事时间) 15 欧美兴起的“文化产业化”运动出现在(20 世纪初)。 16 下列属于电影音效分类的是( 1.0 分 D)。

?
A、 音响效果 B、 音乐 C、 对白 D、 以上都是 17 《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的作品。 18 在艺术场景的构图应遵循的原则中,不包括(追求真实原则)。 1.0 分
?
?
?
?
A、 美学原则 B、 主题服务原则 C、 变化原则
?
?

视听语言基本知识

视听语言基本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

2011——2012秋期《视听语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时间:2012.1.7下午2:30—4:20 考试形式 一、填空题(1分×15=15分) 二、单选题(1分×10=10分) 三、多选题(2分×10=20分)【多选、错选、少选不给分】 四、名词解释(5分×3=15分)【主要意思正确,表述有差别的给分,否则,酌情给分】 五、简单题(10分×2=20分)【主要意思正确,表述有差别的给分,否则,酌情给分】 六、论述题(20分×1=20分)【如题目需要例证分析,仅给出答案要点的得一半分,举例 但未对例证分析的,酌情给分,例证分析详细清楚的,给满分】 主观题备选题目 名词解释 1.视听语言 2.视觉暂留原理 3.似动现象 4.心理补偿机制 5.九宫格构图法 6.色调 7.运动镜头 8.连贯性剪辑 9.平行蒙太奇 10.交叉蒙太奇 11.隐喻蒙太奇 12.对比蒙太奇 13.长镜头 14.声画同步 15.声画对位 简答

1.景别的组接规则包括哪些? 2.变焦形成的推镜头与移动机位形成的推镜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推镜头、前移镜头与跟镜头有什么异同之处? 4.摇镜头的表现功能有哪些? 5.升降镜头的表现功能有哪些 6.什么是轴线原则? 7.如何实现合理越轴 8.什么是“三镜头”法?并画出一个简单的机位图。 论述 1,远景与特写是两种比较特殊的景别,请举例论述它们的表现特点。 2,线条是构图的重要原素,请举例论述不同线条形式在影视构图中的表现与作用。 3,色彩在电影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请举例论述色彩在电影中的表现出的情绪功能4,不同位置的光源会对电影画面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亦有不同的用途,请举例说明。5,推拉镜头具有哪些表现功能,请举例说明,并回答在拍摄推拉镜头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期末考试答案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精编WORD版

期末考试答案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精编W O R D版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课程评价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对角线构图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合理且优雅的将画面中的()完美的结合起来。(1.0分)1.0 分 A、 前景与背景 B、 前景与人物 C、 背景与景物 D、 人物与景物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王家卫电影中的手提摄影机跟拍镜头为空间创造了()。(1.0分) 1.0 分 A、 时间感 B、 流动感 C、 光线变化 D、 色彩变化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镜头远景的古堡和镜头近景的古堡周边的园艺的鲜明对比,是导演惯用的()手法。(1.0分)1.0 分 A、 伏笔 B、 暗示 C、 隐喻 D、 运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柔光或硬光属于()。(1.0分) 1.0 分 A、

C、 光的亮度 D、 光的色彩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下列哪些不是艺术场景构图起到的目的和作用?()(1.0分) 1.0 分 A、 展现故事内容 B、 交待电影场景 C、 营造电影氛围 D、 强化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影视特质,也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视听语言表达方式。(1.0分)1.0 分 A、 人物 B、 色彩 C、 环境 D、 动作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下列哪项不是造成电影和电视剧质感差异的原因?()(1.0分) 1.0 分 A、 演员素质 B、 制作周期 C、 资金量级 D、 制作心态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8 喜剧是对人的天性中存在的()进行的一种宣泄。(1.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