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宏观经济理论

《当代财经》 1997年第5期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 曾忠禄

●内容提要: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是过去的国际贸易理论一

直未能很好解答的一个问题。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一个

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六种因素决定的。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市场结构与公司

战略、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政府以及机遇。这些因素结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一国

竞争优势的实力、构成和持久性。波特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个确认国家竞争优势的

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市场结构与公司战略 相关

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作者简介: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一、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

翻开世界各国的贸易记录就可以看到,体现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各国差异很大。一些国家有众多的产业在世界领先,另一些国家则很少甚至没有。一些国家的公司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几十年上百年不衰,另一些国家的公司则始终在低水平徘徊。造成这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么?长期以来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解释。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提出了比较利益论,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论,戈斯钦克伦和维农等分别提出了技术差距论和产品周期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各国差距的原因,但它们的解释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的比较利益论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比较利益论解释了许多产业的贸易模式,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比较利益论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朝鲜战争后严重缺乏资本的韩国却在许多资本密集产业取得了成功,如钢铁、造船、汽车。此外,二战后要素禀赋日益相似的工业化国家彼此之间的贸易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特别是行业内贸易:彼此交换同行业的相似产品,这也与其预期的不符。近几十年来,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要素成本的重要性日益减少,比较利益论的缺陷更是日益突出。

规模经济理论是对传统比较利益理论的一大突破。它既解释了即使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贸易也能发生的原因,又解释了行业内贸易之谜:规模经济使然。它指出规模经济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什么国家的公司会获得这些优势?在哪些产业?它却不能解释。

技术差距论也试图超越比较利益论。按技术差异论,一个国家是否出口某种产品取决于该国是否获得了在该类产品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技术领先的国家出口其领先产品,但随着技术的扩散和技术差距的缩小,其出口会逐渐减少。技术差距对竞争优势无疑十分重要,但该理论未能解释技术差距为什么会出现,什么国家会获得技术领先的优势。

产品周期理论也是超越比较利益理论的一个重要尝试。产品周期理论认为,美国的许多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是美国国内对先进产品的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这使美国企业能率先开发新产品,并在产业发展早期阶段出口该新产品,然后随着国外需求的增加,生产向海外转移,最后随着技术的扩散及外国低成本企业的进入,美国从该新产品的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产品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内市场对创新的影响,但它仍留下许多问题未能解答: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某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很小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仍能成为世界领先者?为什么许多国家的产业并没有象该理论预测的那样失去竞争优势?

由于上述理论的缺陷,经济学家们感到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来解释经济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著名教授M?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较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缺。由于该理论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也由于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实用意义,了解该理论、研究该理论无疑十分必要。

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四组因素决定的。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见下图)。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组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下面就波特对这四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给予概括介绍。

(一)要素条件

要素是指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它们包括劳动力、可耕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基础设施。要素可以归为下列几大类:

1.人力资源:人员(包括管理人员)的成本、技能和数量。人力资源又可以进一步分成无数的小类,如电气工程师、软件运用人员、工具生产工等。

2.物质资源:一个国家有多少土地、水资源、矿藏、森林、渔场,它们的质量如何?成本有多高?其气候条件、区位、地理规模怎么样?

3.知识资源。它包括一个国家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市场知识。知识资源存在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统计部门、工商文献、科学文献、市场调查报告等机构和资料之中。

4.资本资源。支持产业的资本数量有多大?成本有多高?资本不是同质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无担保借债、“垃圾”债券、风险资金等。每一种资本的使用条件都是不同的。一国的资本总存量及利用方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和资本市场结构。

5.基础设施。它包括运输系统、通讯系统、保健系统等。这些设施质量如何?成本如何?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比如新加坡处于日本和中东之间的重要贸易航线上,从而使它成为轮船修理中心。瑞士人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瑞士有德语地区、法语地区和意大利语地区),从而使它在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十分成功。

要素可分成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专门要素和一般要素。初级要素是被动继承的。它们的产生需要较少的或不那么复杂的私人投资和社会投资。比如自然资源、气候、简单劳动力。初级要素的作用不能过份夸大。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初级要素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初级要素的来源广泛,靠初级要素获得的竞争优势难以持久。而高级要素才是竞争优势的长远来源。高级要素往往需要长期地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才能得到。要创造高级要素,创造机构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因此高级要素资源相对稀缺,在全球市场上较难获得。高级要素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乃至在医疗电子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成功,得益于美国在该领域独特的技术人才和科学家。日本在家电、汽车等产业的竞争优势,得益于其大批的工程师。

同样,专业化要素比一般要素更重要。一般要素是一些适用范围广泛的要素,如公路系统,受过大学教育的雇员等。专业要素则是指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特殊的基础设施,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掌握光学技术的研究所,专门处理化学药品的港口等。越是高级的要素越可能是专门要素。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更能为国家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因为一般要素提供的仅是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它们的供给在许多国家都能得到,更容易被取代、被绕开或失去作用。而专门要素不但需要更专一的、更具风险性的投资才能得到,而且往往还需要有广大的一般要素作为其基础,它在更复杂或更具专有性质的生产中必不可缺,尤其是在高精尖的竞争领域。

(二)国内需求

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实现的。不同的国内需求使公司对买方需求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并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国内需求给当地公司及早提供需求信号或给当地公司施加压力要它们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国家最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国内市场有三个特征对国家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分隔的需求结构。在大多数产业,需求都是分隔的。比如在商用飞机市场上,不同的航线对不同大小、不同档次的飞机的需求就不一样。一部分市场比其他部分更具全球性。如果全球性部分代表了国内需求很大的部分,但在其他国家却占它们需求的较小部分,那么这个国家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这部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它们往往最先引起公司注意,公司最早针对它们确定发展目标。

2.老练的、挑剔的买主。比分隔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国内买主的特征。如果国内买主是世界上对产品和服务最老练、最挑剔的买主,那么一个国家的公司便可能获得竞争优势。由于国内买主同公司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他们最容易使公司看到最新的、最高层次的买方需求。如果买方是公司,则可能与生产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此外,讲究、挑剔的买主往往会给国内公司施加压力,使它们在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方面都建立起高标准。

3.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一国的公司也能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国内领先需求使公司先意识到国际需求的到来。国内领先的需求不仅对新产品重要,而且对公司自身不断升级换代也很重要。国内领先的需求还往往使公司的新产品更容易在国内找到市场,从而使公司的新产品得到发展的机会。最突出的例子是日本的节能型汽车。由

于日本是能源缺乏的国家,因此对节能型汽车的需求比世界其他国家领先,这使得日本汽车在世界能源危机发生后能迅速占领美国市场。

国内独立的买主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需求的规模以及市场饱和的时间也会对一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国内众多的独立买主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减少公司的风险;国内市场的迅速增长可以鼓励公司更快采用新技术,更大规模地对设备进行投资;国内需求规模大则可能使公司获得规模效益;而国内市场的早期饱和则会迫使公司提前向海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

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外国的需求取代不了的,因为产品的开发、试验和批准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国内。因此公司对国内需求的压力比对国外需求的压力感觉更强烈。公司经理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也更容易迫使他们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来自国内市场的需求信息常在公司的决策中占支配地位。一件产品的根本设计几乎总是反映国内市场的需求。

(三)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

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产业和相关产业。日本的机床生产商是世界第一流的,它们的成功靠的是日本国内第一流的数控系统、马达和其他部件供应商。瑞典的轴承、切割工具等钢制品在世界领先,靠的是本国特殊钢的优势。支持性产业以下列几种方法为下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地、迅速地为国内公司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不断地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的创新。世界第一流的供应商往往帮助公司看到利用新技术的新方法、新机会,让公司最快地得到新信息、新见解以及供应商的新创产品。有竞争力的供应商还充当把信息和创新从一个公司传递到另一个公司的渠道,从而使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加快。

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该国便很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此有竞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产生。比如美国的电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丹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工业酶;韩国的录像机和录像带等。

相关产业对各有关产业的促进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它们最可能促进产业创新。相关产业往往是某一产业新进入者的源泉,它往往带来新的资源、新的技术、新的竞争方法,从而能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比如日本的传真机产业,其相关产业如复印机业、照相器材业、通讯业等在日本都十分强,当这些产业的公司大举入侵传真机业时,各自带来的新技术、新方法使传真机业迅速发展,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其次,相关产业的国际成功也带动了有关产业成功。比如美国计算机在国外的大量销售使美国计算机辅助设备、软件、数据服务等产业也在国外得到了很大的市场。

(四)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公司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国家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

1.各个国家由于环境不同,需要采用的管理体系也就不同。适合国家环境,适合产业的竞争优势源泉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国家竞争优势。比如意大利,它在舞厅照明、家具、鞋、羊毛织品和打包机这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些行业的规模经济不十分明显,或者可以通过松散的附属公司之间的合作克服,因此意大利成功的公司的组织形式是以中、小企业为主,采取的战略是集中突破战略:避开标准化产品,集中力量生产有独特风格或按顾客要求定做的小批量产品。这种组织形式和战略使意大利企业在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特别具有灵活性。而在德国,许多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具有技术背景,因此他们喜欢以有条不紊的方式来改进产品

和生产工序,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感兴趣。这些特征使德国公司在工程和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如光学、化工等)十分成功,尤其是在要求高精度生产、细致的开发过程和严明的管理结构的高精尖产品方面。

2.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也都有不同的目标,对经理和雇员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在许多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并保持这种优势的方法之一是持续的投资,或换言之,一个国家只有在存在不同寻常的投入和努力的产业才能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公司有正确和恰当的目标,对经理、雇员有正确的激励机制。

公司的目标深受所有权结构、债权债务人的目标、公司管理的性质和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在股东的构成、税收体系、收益率标准等方面都大不相同,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管理的影响也不同。比如德国和瑞士,大多数股票都是机构持有,很少交易,长期资本收益免税,股东持股时间长,管理阶层对股价的变动并不十分在意,一般都报告较低的利润率。而在另一个极端的美国,虽然大部分股东也是机构投资者,但这些机构的业绩按季度或年度的股价涨幅来评价,投资者强调的是季度收益增长,机构为使资本增值经常买卖股份。投资者的长期投资收益按平常的收益一样收税,因此投资者持股的时间都比较短。经理的收入常与当年的利润挂钩,而一般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都短,因此经理们多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因此美国评价投资收益率的标准比其他许多发达国家都高。

3.国内竞争。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还取决于国内的竞争程度。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其作用机制在于:(1)减少外国竞争者的渗透。一群国内竞争者使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竞争,从而覆盖许多细分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很宽的产品线和服务系列使外国竞争者的渗透困难,从而使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更能持久。(2)模仿效应和人员交流效应。有许多竞争者存在,为相互模仿和人员互相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竞争状态下的互相模仿和人员交流能使整个国家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增加,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3)促使竞争升级。国内的竞争是在各公司都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的,比如相同的要素成本、消费者的偏好、当地供应商的条件、进口成本等。因此同在一国的公司竞争就不能只靠大家都能得到的优势,而必须寻找更高级、更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源泉,如专有技术、规模经济、国际销售网络等,这使产业的竞争优势向高层次发展。(4)强化竞争程度。同本国竞争对手的竞争不象同外国竞争对手的竞争那么遥远,那么难以捉摸。地理的接近和文化的一致使竞争对手彼此十分了解,从而使竞争更加直接,更加具体。国内竞争有时超出了纯经济的范围,常常带上感情色彩和个人因素。自尊心使经理和工人对国内其他公司的发展十分敏感。国内的报纸和投资分析也常把一家公司同另一家公司比较。因此,国内竞争对手不仅要争夺市场份额、争夺人才和技术突破,还要争夺炫耀的权力。(5)迫使企业走向海外。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激烈的国内竞争往往迫使国内公司向海外发展来获取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利润。而经过国内激烈竞争锻炼的公司往往更成熟,更有竞争力,从而更容易在国际市场上取胜。

上述四种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它们的情况如何直接导致着国家竞争地位的变化。但除了上述四种因素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变量对国家的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机遇和政府。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大多从机遇中得到过好处。比如微电子时代的到来使美国和德国失去了在众多的以机电为基础的产业的支配地位,为日本公司的崛起提供了机会;西方国家对来自香港和日本的服装进口施加限制,使新加坡的服装业发展起来。

机遇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入成本的剧变(如石油危机时)、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需求、战争等。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的竞争优势无效,落后国家的公司如果能顺应局势的变化,利用新

机会便可能获得竞争优势。但机遇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同样的机遇可能给不同的公司带来不同的结果。能否利用机遇以及如何利用,还是取决于四种决定因素。

政府对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对资本市场加以干预、制定教育政策等影响要素条件,通过确定地方产品标准、制定规则等影响买方需求(政府本身也是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大买主)。政府也能以各种方式决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环境,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结构、竞争状况等,因此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由于政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影响实现的,所以它没有被归入决定因素。

三、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贡献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较圆满地回答了理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其他的贸易理论(特别是比较利益理论)相比,波特理论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系统,为我们分析各国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它们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由于四种决定因素(以及两种辅助因素)的范围、品质和交互作用的方式决定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以及生产的效率;而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生产效率又决定一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决定这些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的增长率;因此它们最终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实力、构成和持久性。分析这些因素的范围、品质和交互作用的方式,将它们同其他国家的决定因素系统相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一国的竞争优势在(或可能在)哪些领域,有多大,是否可能持久,就能比较容易地回答过去的理论长期不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各国的竞争优势不同?哪些国家能获得某种竞争优势?

2.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比较利益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比较利益,注重的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比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因此它不能解释为什么象日本、韩国这类资源稀缺的国家在众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而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长期落后的原因。波特从动态的竞争优势角度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日本、韩国这类国家的竞争优势来自不断创造的要素优势。不断创造的要素比静态的要素更能持久,其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而增加,而靠静态的要素禀赋获得的竞争优势则会随着要素禀赋的消耗而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大量问世,自动化日益进入工厂、办公室,初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动态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

3.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国内需求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是被传统的贸易理论忽视了的。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很小:富国有讲究的消费者,他们有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但它也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竞争优势,因此也更可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因此,消费和生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虽然在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波特的理论则毫不含糊地指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内买主的结构、买主的性质、需求的增长、需求结构的变化都对一国的竞争优势有决定性的作用。波特的理论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对需求的忽略。波特的观点被许多研究所证明。瑞典在爱克尔式(Ikea)家具方面(Grubel等,1975)、加拿大在森林机器等资源开发设备方面(Glo berman, 1990)、瑞士在纸张产品机器方面(Bo rner et al.1991)的竞争优势都是证明。

4.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生产的全球化,许多学者认为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企业可以摆脱国家的束缚,在全球范围组织经营,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在利润最高的地方销售。国际环境可以代替国内环境。大前健一(1991)甚至宣称无国界时代已经到来。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无疑是对上述观点的反

驳。国内的决定因素(国内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国内的竞争等)绝大部分是国外的同样因素所取代不了的。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作用实际上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波特的理论强调加强国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和促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看我国的现状

用该理论来分析我国的现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竞争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比如简单地分析我国的四组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看到:

1.在要素条件方面,我国有初级要素的优势。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但在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方面却比较薄弱。意大利有学徒制,德国有实力雄厚的技术学校,日本许多企业有研究所,这些国家创造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手段都很完备。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对专门教育重视不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企业没有密切联系,研究同现实不挂钩;企业自身很少从事研究开发工作。要改善我国的要素条件,就需要建立有效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

2.在需求条件方面,我国有市场大,需求增长迅速,需求层次差距大等优势。主要问题在于我国的消费水平还很低,总体上缺乏讲究的、挑剔的买主,从而未能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创新压力,这是我国产品长期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讲究、挑剔的买主,比如通过提倡名牌,让名牌效应来提高买主的鉴赏能力,通过保持一定的名优产品和服务的进口,让消费者有比较的机会等。

3.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由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以服装业为例,我国服装业虽然庞大,每年出口量相当高,但由于我国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服装机械、服装设计等产业都相当落后,结果服装的档次始终提不高,在国外只能占领低档商品市场。我国的汽车工业、电子工业都有类似的情况。要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光建几座现代化工厂,引进一些设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是需要从目标产业的产业簇群上下功夫。

4.在公司竞争方面,我国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长远战略。许多企业看到的只是短期利益,缺乏对市场长远发展的预测和对长远竞争优势的投资,结果企业难以长期成功。其次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地方分割、条块分割,全国没有真正统一的大市场,结果是有众多的公司,却缺乏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不起作用,企业难以形成规模。要克服这方面的问题,建立健全的竞争机制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S.Globerman,“Canada:T ech nology&Competitivenes s”,in H.S oesastro et al.ed s,T echnological Ch allen ge in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Allen&U nw in:Sydney,1990.

H.G.Gru bel et al.Th e T heory an d M eas urem ent of International T 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New York:John W i-ley&S ons,1975.

J.H.Dunning,“T he C ompetitive Advantange of Coun tr ies&the Activities of T rans national C orporations”,Transn ation-al Corporations,1992.

R.W eder,“How Domes tic Demand S hapes the Pattern of Inter national Trade”,World Economy,M ay1996.

M.E.Porter,T he C om petitive Advantage of N ations,N.Y.Free Pres s,1990.

大前健一,《无国界经营趋势》,丝路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蒋尧明 责任校对:晓明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Comments and Analys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y(by Xia ZhenKun)

This paper aims at giving co mments and analyses about econom ic developm ent theories such as structur alism,Neo-classicalism and Radicalism.This 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w hich br iefly descr ibes som e main characteristics abo ut the development theories of struc-turalism,vario us kinds o f r epresentative theories o f structur alism and its theoretical deficien-cy.Then,the author tries to give some comments and analyses about them in the light of the history as w ell as cur rent situatio n o f both China and abro ad,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e-conom ic dev elo pm ent in China.

Key Words:Developm ent T heo ry;Structuralism;Structure Dur alism;Centre-fr inge Theory;Development Polar Theory;Geog raphical Str ucture Dur alism.

O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National C ulture(by Shi Zhongliang&Xiao Siru) Under the co ndition of socialist m ar ket economy,w hether and how w e ex pand natio nal culture,ho w w e undertake culture refor m and innovation in an efficient w ay so as to meet e-conom 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still remains a problem fo r us to solve,in the paper the authors try to m ake som e valuable ex plor ations fo r them.

Key Words:Market Eco nom y;National Culture;Reform and Innovation.

Charging:Close-set of Price and Tax(by Wu Shian)

The autho r is dev oted to describing both the connotation and ex tensio n of char ging.He holds that charg ing system,based on social property,taking quasi-public pr oducts as its sphere,public regulations as its prem ise,social benefit as its goal,follow s the dual operation of allo cation and ex chang e mechanism,all of w hich reflect the integ ration of g overnment in-terference and market mechanism.

Key Words:Charg ing;Price;T ax.

The Theory of National C ompetitive Edge and Its Significance(by Zeng Zhonglu)

What w ill determ ine the co mpetitiv e edge of a nation?T his is a problem that rem ained dissatisfactorily solv ed in the theory o f internatio nal trade,but the theory o f natio nal compet-itive edge Burt advanced remedied the defect.T he theory describes that the competitive edg e of a nation co nsists of six kinds of decisive factor s,w hich are(1)the condition of elements;

(2)the condition of demands;(3)m arket structure and com pany strategy;(4)relevant in-dustries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5)gov er nm ent;(6)opportunity.All the abov e-men-tio ned facto rs are co mbined into o ne system,which w ill to gether determine the strength,for-mation and staying pow er.Burt's main co ntribu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he put forw ard a valuable analytical metho d for determ ining the decisiv e factor s of a natio n's competitive edge and its interactive m ode.

Key Words:National Competitive Edg e;Co ndition o f Elem ents;Condition o f Demand; M ar ket Structure and Com pany Strategy;Relevant Industries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 一、本书的理论背景和地位 二、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 三、理论体系 (一)钻石理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 1、生产要素 2、需求因素 3、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 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 5、其他因素——机遇和政府 (二)产业群理论 (三)经济发展四阶段划分 阶段一:生产要素导向阶段 阶段二:投资导向阶段 阶段三:创新导向阶段 阶段四:富裕导向阶段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贡献 (一)区分了“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 (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三)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 (四)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 (五)强调国家在决定竞争优势方面的能动作用 (六)划分了国际竞争的发展阶段划分 五、案例——以日本为例 (一)日本的崛起 (二)思考:日本的没落 六、思考: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中国的应用 (一)在要素条件方面 (二)在需求条件方面 (三)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 (四)在公司竞争方面 (五)政府方面

《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 一、本书的理论背景和地位 在管理学界,迈克尔〃波特被誉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波特的众多著作中,竞争三部曲(1980年的《竞争策略》、1985年的《竞争优势》和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奠定了他在策略领域的大师地位,尤其是《国家竞争优势》堪称划时代的巨著。 他早期的研究,如1980年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的《竞争优势》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到了1986年的《全球产业竞争》,波特开始将其理论架构延伸到国际竞争的背景当中。而成为里根政府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成员的经历,使波特意识到国家环境对于企业竞争的成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因此他开始探寻一个国家创造并保持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波特教授在历时3年、有200多人参与、分析数百个产业发展案例、比较数十个国家(美、德、瑞典、瑞士、丹麦、意大利、英、日、韩国、新加坡等)后, 终于在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可见,产业竞争力始终是波特研究的核心。当研究重心提升到国家层面和国际竞争后,波特将衡量一国某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最佳指标确定为该产业是否具有向众多国家持续、大量出口的能力。 二、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 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商品遍布世界每一角落,贸易年年盈余,美国垄断着世界市场。但是,随着西欧(特别是西德)和日本的经济恢复,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同美国展开了激烈争夺,动摇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尤其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于滞胀状态,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低于多数西方国家。进入80年代后,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几乎在大多数领域内失去了与日本的竞争能力,即使是高科技产业,日本也正在赶上或超过美国。结果美国国际市场份额不断遭受日本和西欧的蚕食,并且国内市场也自身难保。例如,到1992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小汽车已占美国汽车市场的1/4左右,而且有扩大的势头,压得美国兰大汽车公司喘不过气来,不断裁员减产。美国产品竟争力下降使得美国的外贸状况日益恶化,逆差高居不下。对此,美国朝野上下压力沉沉,焦虑万分,政府、企业和经济学家们纷纷在反思和寻求对策:决定一国的国际竟争力的基本因素究竟是什么?美国的国际竟争力为何会下降?怎样使衰退的美国再现活力,保持和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于波特的理论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的。

产业竞争力-波特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2011-06-28 08:13:48| 分类:产业研究| 标签:企业家|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 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和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是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 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也对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即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数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绝对优势理论案例分析

民大-刘晓药物制剂11142062 案例分析: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现摘录如下: 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分析: (1)这一案例是绝对优势理论对重商主义的抨击。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奖出限入”,他们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 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去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 加深。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加。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 途径,而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差异。 在这一案例中,太阳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而蜡烛生产商是弱势的一方。如果 按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国家就应该像上文中讲的限制利用自然光,就好比限制进口, 这是不现实的。他会遏制国际分工的发展,进而影响本国经济发展。 (2)这一案例还有涉及相对需求理论的一些观点。 限制利用自然光人们对蜡烛的需求会增加。同理,当我们先限制对国外商品的进 口就会加大人们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当然这只是短期内,长期会影响国家经济进 步。 组长很抱歉今天才给你,前几天有实验课一直没时间做,很抱歉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属于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既是基于国家的理论,也是基于公司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 钻石理论模型 : 包括:1.生产要素 它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2.需求因素 国内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因为老练、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促进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它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 3.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 即与企业有关联的产业和供应商的竞争力。

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 它们是指一国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 国家经济发展四个阶段 波特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力量,通常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第四个阶段则是经济上的转折点,有可能因此而走下坡。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一国产业结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可选择性,固有的比较优势不应成为谋求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 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在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生产因素优势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解读波特竞争三步曲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指出了三部曲所隐含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应用局限,探讨了未来我国企业战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出生于1947年,196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航空机械工程学士,1971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973年获哈佛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75年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经营政策”(Business Policy)课程,至1990年完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竞争优势:创造与保持优异业绩》、《国家竞争优势》,先后花了15年时间,其中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已58次重印,被译成17种文字,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也已35次重印。 三部曲的出版奠定了波特教授在世界战略研究领域的大师地位。由2002年哈佛商学院的网站资料可见,波特共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但据我所知,国内理论及实业界对于波特的了解,主要还是从其《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开始的,因为对于这两本书,在华夏出版社于1996年获得中文简体版权正式出版前,早在1988年国内就已有多家出版社的译本在读者中流行。至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尽管国内的战略学者们通过原版文献以及波特自己的论文早有所闻,但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的中文版,那也已经是2002年的事了。 对于波特的“三部曲”,尽管国内购买者人数并不少,但能真正静心通读全书的人实际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较快,更为喜欢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波特三部曲实在太过厚重与琐细;二是由于波特三部曲延袭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有点太重经济理性而轻管理人性,不太容易阅读;三是由于前些年我国许多管理实践者客观上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真正遭遇企业发展的战略瓶颈制约,所以缺乏认真精读的心境与压力。就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经济改革开放已有几十年,许多企业在做大后正逐渐面临做强、做长的战略困惑,从这个角度看,华夏出版社这次重印波特的三部曲可谓正逢其时。但即使如此,为了真正读懂西方语境下写就的波特三部曲,也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波特成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三部曲理论基础——经济学家眼中的竞争战略 波特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战略的研究,致力于在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间架设桥梁,其所完成的竞争三部曲既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各自包含有独立的主题,但在本质上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首先,隐含假设了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相对强调了战略的竞争特性而忽视了合作可能。对于这一点,从宏观整体的资源配置看,做短期静态考察,一种资源用于甲企业就不能用于乙企业,似乎竞争是占主导的;但从微观局部的企业运作看,做长期动态考察,一方面就单个企业所需而言,可以认为资源供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资源总量也是可变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合作求发展的可能。 第二,隐含假设了信息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战略的全面事先规划而相对忽略了战略的动态调整学习。对于这一点,从波特三部曲所提供的细节俱全的分析框架,如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活动、产业环境细分、完整钻石体系、国家分类研究等,可以略见端倪。在实践中,若要按此思路进行分析,一方面信息收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操作时间太长,结果有可能造成由于战略思考分析太多,反而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考虑如何行动。更不要说,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一旦分析完成,可能现实状况又已变化。正是由于波特试图提供无所不包的理论框架,而将战略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简化应用工作留给了实践者,结果却使得许多人读了波特三部曲,总觉得理论上找不出毛病,但实践上还是找不到战略出路。 第三,隐含假设了经济人目标,从而强调了战略的个体竞争逐利性而忽视了战略的群体合作互惠性。这一点在《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两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作用,看到了众多企业之间存在的互惠、互赖、互动关系,但这只是他在考虑国家、州(省)等地域层次竞争对抗时,提出的基于更广泛范围的竞争优势构建框架。由此可见,波特三部曲研究重心在于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而不管这里提及的“自身”到底是个别企业、还是国家或区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不太倾向于人们将波特的三部曲称为“战略三部曲”,而更赞成将其称为“竞争三部曲”。 三部曲内在逻辑——体现哈佛传统的匹配战略 阅读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有必要了解他所在的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研究特色。哈佛商学院早在1911年就设立了“经营政策”课程,1965年出版教程《经营政策:内容与案例》,至1982年出版该书的第5版(波特作为五人合著的第5位作者首次参与了该书的写作),[1]从中可以看出哈佛战略教授们的研究风格。根据该书的观点,战略以整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需要全过程管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来看待。企业的使命目标可以独立于战略形成及实施而存在,战略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即SWOT: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工具,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寻求战略出路。在战略方案形成后,再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方案优劣评价选择,从中确定最终付诸实施的战略。所以,战略形成与实施作为战略管理整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可以相互独立运作,经过有序分解后交由不同的部门去完成。

国际经济学 案例分析

一、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掀起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主张货币金银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证明,货币金银及贵重金属,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贵重金属的流入可以增强国家的国力,流出则是国家的损失,主张对贵重金属的流动进行经济干预以增加贵重金属存量。重商主义前期,重商主义这较为注重限制贵重金属的流出,而在重商主义流行的后期,重商主义更加注重重金属的顺差,此时的重商主义也被称为是贸易差额理论。 1.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于国际贸易的看法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产生国际分工,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 每单位所需的劳动(小时) 酒棉布 英国 4 2 葡萄牙 2.5 5 两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情况 上图表示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分别所需的时间,及他们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为时间的倒数,分析出英国在生产棉布上有绝对优势,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绝对优势,在此情况下,如果两国在生产上进行分工,分别生产其生产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同时向对方国家进口比国内原来生产的产品更为便宜的同类产品,这样两国的综合生产率就得以提高,同时资源也得到的更加合理的配置利用,两国的福利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这样的绝对优势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两种产品相对于另外一个国家的产品都具有绝对优势的话,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重商主义的否定,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划下了历史新的一页,重商主义的没落,世界走向了自由贸易的时代。 1.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绝对优势的局限性,解释了在一个国家两种产品都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的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2)在一国范围内生产要素可以再各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是在国与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3)商品在两个国家内可以自由流动,不存在人为障碍 (4)假定没有运输成本 (5)两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 (6)产品的夹着仅由其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数量决定 (7)两国的劳动数量是给定的,而且是被充分利用的,既不存在资源的闲置和剩余(8)当劳动力在两个部门之间相互转换时不存在机会成本 (9)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产品时相对于另外一个国家都具有比较优势 (10)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存在货币之间的交换,只有物物交换 劳动数量(小时/ 年)劳动生产率(单位/1小时) 酒棉布 英国1000 0.1 0.2 葡萄牙1000 0.5 0.25

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国家竞争优势:在参与国家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国家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部,各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行业对其经营环境有不用的要求,相同的国内环境对有些行业有利,但对有些行业的发展则可能比较不利。一个国家能在劳动生产率高、新发明和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就会快于其他国家,于是产生了竞争优势。 决定一国国际竞争优势受四个主要因素的互相作用,这四种因素被称为“钻石”模型。第一个要素是指特定行业竞争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其要素条件分为一般要素和高级要素。第二个要素为需求条件。波特特别强调国内需求状况在提高竞争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若一个国家的企业不断提高他们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出创新产品,以此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第三个要素为相关的供应商和支撑性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所产生的效益可以波及其他行业,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能帮助国内某一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竞争地位。第四个要素是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波特认为各个公司有不同管理理念与策略,公司的行为特点会影响国家竞争的类型和持久性。从行业出发,激烈的国内竞争会促使公司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力度等措施,有助于创建世界级竞争者。 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要素具有战略影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和政策来对钻石结构的四个组成要素施加影响。 2、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印度软件业兴起的原因。 答:印度软件兴起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印度大力兴建软件科技园区,结合了当地的地理优势,先后在各个地区兴建多个科技园区, 获得竞争优势。印度科技园通过更为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设施及服务,帮助软件出口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大大促进了软件的开发和出口,从而带动了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软件出口。 二、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水平的英语,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印度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 素,其中,外流人才为印度软件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雅息技术公司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来吸引和留住职工,以此吸引国外人才到印度来创业和发展。此外,印度设立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印度依靠高级要素,培养具有高技术能力的劳动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这一专业化要素建立起了良好的竞争优势。 三、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和出口导向战略。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是波特模型中决定国家

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述评

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述评 [内容提要]:随着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提高,产业集群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出现众多的理论。本文对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和评论,以飨读者。 [关键词]:集群;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目前,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化,集群竞争开始代替企业竞争而成为理论和战略研究关注的主流。波特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伊始,就专注于把集群竞争优势与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结合在一起,与各国、各地区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产生共鸣,从而使得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依托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该书是波特教授率领一个来自各国的由30多名成员组成的调查组,用了5年时间调查了丹麦、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英国和美国等10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的。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波特(1990)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着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还包括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波特(1990)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为国家内部产业群的健康发展和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会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机会。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并非自然的分散而是倾向于地理集中。这正是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走红的源头。为了验证区域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波特通过对十几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所有发达经济体中都明显存在着各种产业集群。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主要是竞争的结果,提出了提升国家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见图1)。他认为产业集群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现象是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在这一浪潮中,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频繁,每个国家都逐渐被纳入到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网络中,这使得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直接。在这种竞争中,任何一个国家不再可能依靠基于禀赋条件的比较优势,而只能通过竞争优势的创造,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进本国人民的福利。因此,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一个国家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重视国内需求,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提倡企业的创新。 这一理论对我国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用该理论分析我国现状可清楚看到我国的竞争优势与存在问题。 第一,在要素条件方面 我国有基本要素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但在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方面,我国却比较薄弱。以技工人才培养为例,意大利有学徒制,德国有实力雄厚的技术学校,日本许多企业有专门的研究所。这些国家特别注重创造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 而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重视不够,对专门教育更是忽视,高等院校同企业联系松懈,研究同现实不挂钩;企业自已很少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有的有自己的研究机构,也是名存实亡。因此,要改善我国的要素条件,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如何建立并具有成效是当务之急。 第二,在国内需求方面 我国市场大,需求增长迅速,需求层次多。但由于我国消费水平还很低,总体上缺乏讲究、挑剔的买主,从而未能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创新压力,这是我国产品长期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地培养挑剔、讲究的买主,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消费者的比较鉴别能力,是我国增强产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支持性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也比较薄弱。 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如我国服装业虽然大,号称服装生产大国,每年出口量也相当高。但由于我国面料、辅料、服

绝对优势教案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理解这些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掌握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4 课时 【教学重点】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知识结构(教学设计): 历史背景:理论背景,实践背景,作者背景 理论假设:前提条件 主要观点:概念及推导过程 理论评价:贡献及缺陷 理论应用:实证分析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1、理论背景: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财富,认为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他们没有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财富。奖出限入、高关税是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重商主义主要观点:金银财富论和贸易顺差论。 “重商主义提出的富国两大手段,虽是奖励输出和阻抑输入,但对于某些特定商品,则所奉行的政策又似与此相反,即奖励输入和阻抑输出。但据称,其最后目标总是相同,即通过有利的贸易差额,使国家致富。”——《国富论》重农学派。重视农业,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 “据我所知,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从来未被任何国家所采用;现在它只在法国少数博学多能的学者的理论中存在着。”——《国富论》 2、实践背景:重商主义束缚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要求从理论上证明自由贸易的优越性。 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各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革命。机械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劳动,工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从而使工业资本家取代商业资本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力量。 产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并从国外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Mecantilism)国际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反对金银外流的禁令。他们对金银货币本身已经不太感兴趣,而是对具体的物质财富(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更加重视。为了适应产业资产阶级的历史需要,以 Adam Smith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3、作者背景:亚当·斯密和《国富论》。 1776年 Adam Smith出版了《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Wealth of Nations》(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批

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国家竞争优势:在参与国家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国家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部,各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行业对其经营环境有不用的要求,相同的国内环境对有些行业有利,但对有些行业的发展则可能比较不利。一个国家能在劳动生产率高、新发明和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就会快于其他国家,于是产生了竞争优势。 决定一国国际竞争优势受四个主要因素的互相作用,这四种因素被称为“钻石”模型。第一个要素是指特定行业竞争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其要素条件分为一般要素和高级要素。第二个要素为需求条件。波特特别强调国内需求状况在提高竞争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若一个国家的企业不断提高他们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出创新产品,以此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第三个要素为相关的供应商和支撑性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所产生的效益可以波及其他行业,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能帮助国内某一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竞争地位。第四个要素是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波特认为各个公司有不同管理理念与策略,公司的行为特点会影响国家竞争的类型和持久性。从行业出发,激烈的国内竞争会促使公司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力度等措施,有助于创建世界级竞争者。 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要素具有战略影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和政策来对钻石结构的四个组成要素施加影响。 2、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印度软件业兴起的原因。 答:印度软件兴起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印度大力兴建软件科技园区,结合了当地的地理优势,先后在各个地区兴建多个科技园区, 获得竞争优势。印度科技园通过更为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设施及服务,帮助软件出口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大大促进了软件的开发和出口,从而带动了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软件出口。 二、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水平的英语,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印度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 素,其中,外流人才为印度软件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雅息技术公司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来吸引和留住职工,以此吸引国外人才到印度来创业和发展。此外,印度设立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印度依靠高级要素,培养具有高技术能力的劳动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这一专业化要素建立起了良好的竞争优势。 三、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和出口导向战略。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是波特模型中决定国家 竞争优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印度企业面对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制定出良好的管理及生产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扩大产品销售范围,这可以促使公司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国家竞争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软件业的国际竞争力,印度从美国引进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对项目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最后将数据提交进行分析,以改进流程。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印度软件公司率先建立了软件工厂,同时他们也大力拓展与国际多个领域著名公司的业务公司。印度软件多为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定制软件开发饿服务出口为主,在软件模式设计开发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四、政府支持。政府的因素也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政策市通过四个关键因素 发挥作用的。政府的政策通过对资本市场进行不一样的管理、调整税率、制定或修改反垄断法等方式影响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印度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确定了优先发展软件业的目标,同时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信息产业,免除了双重税负,在税收、贷款、投资、等方面全方位采取措施,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姓名:吴令舒学号:2009040386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详细答案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详细答案

————————————————————————————————作者:————————————————————————————————日期: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

《国家竞争优势》读后感

《国家竞争优势》读书笔记 一.绪论 (一)核心理论介绍: 1.钻石理论:用由四类要素组成的钻石形象地描绘竞争环境的组成统称为钻石理论,其揭示在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影响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各因素,诸如信息、激励、竞争压力、到达支持性公司的途径、制度与协会、基础设施和人力与技能库等。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别: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但是作者则认为竞争优势应该是一国财富的源泉以及比较优势理论所认为的那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益减少。 3.集群与竞争力: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在现代全球经济下,投入要素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地区获取,运输成本的降低也使许多公司再没有必要把公司设立在原料来源地或者大的市场所在地。《国家竞争优势》力图去缩短人们对公司集群现象的认知差距。本书分析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地点在复杂竞争情况下所扮演的强有力的角色与全球化趋势是不一致的,因为全球化由于移去人为地贸易和投资壁垒,使传统投入要素的产地变得不再重要,公司因此也没必要设立在原料或者市场附近,而更应该选择有利于公司生产率增长的地域。 4.政府与公司的新角色定位:《国家竞争优势》提倡政府和企业在追求竞争力提升和繁荣时应该扮演新的、具有建设性的和行动性的角色。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这意味着政府在有些方面应该是尽量不干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诸如确保强有力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则要扮演积极的角色。政府可以用许多方式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但切不可限制竞争或者人为地降低安全和环境标准。 对公司而言,《国家竞争优势》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公司之外,即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这方面理论为公司提供了未来的行动指南。 从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讲,政府和企业在国家生产率提升上应该相互依赖,积极对话,清除障碍,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共同创造合适的投入要素、信息和基础设施。在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公司与政府之间的紧张、不信任现象,以及政府的家长式作风等等,这些现象都不利于生产率的增长,是公司经营的一个隐含成本。(二)从理论到实践: 1.钻石理论在发达国家的运用情况:本书主要以十个领先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作为分析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发达国家使用过本书的钻石理论来对本国的发展展开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挪威、芬兰、荷兰和中国香港等。 2.钻石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本书的理论运用同样扩展到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对以下几个国家的研究来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解:百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宏观经济理论 《当代财经》 1997年第5期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 曾忠禄 ●内容提要: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是过去的国际贸易理论一 直未能很好解答的一个问题。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一个 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六种因素决定的。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市场结构与公司 战略、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政府以及机遇。这些因素结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一国 竞争优势的实力、构成和持久性。波特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个确认国家竞争优势的 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市场结构与公司战略 相关 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作者简介: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一、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 翻开世界各国的贸易记录就可以看到,体现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各国差异很大。一些国家有众多的产业在世界领先,另一些国家则很少甚至没有。一些国家的公司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几十年上百年不衰,另一些国家的公司则始终在低水平徘徊。造成这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么?长期以来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解释。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提出了比较利益论,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论,戈斯钦克伦和维农等分别提出了技术差距论和产品周期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各国差距的原因,但它们的解释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的比较利益论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比较利益论解释了许多产业的贸易模式,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比较利益论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朝鲜战争后严重缺乏资本的韩国却在许多资本密集产业取得了成功,如钢铁、造船、汽车。此外,二战后要素禀赋日益相似的工业化国家彼此之间的贸易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特别是行业内贸易:彼此交换同行业的相似产品,这也与其预期的不符。近几十年来,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要素成本的重要性日益减少,比较利益论的缺陷更是日益突出。 规模经济理论是对传统比较利益理论的一大突破。它既解释了即使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贸易也能发生的原因,又解释了行业内贸易之谜:规模经济使然。它指出规模经济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什么国家的公司会获得这些优势?在哪些产业?它却不能解释。 技术差距论也试图超越比较利益论。按技术差异论,一个国家是否出口某种产品取决于该国是否获得了在该类产品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技术领先的国家出口其领先产品,但随着技术的扩散和技术差距的缩小,其出口会逐渐减少。技术差距对竞争优势无疑十分重要,但该理论未能解释技术差距为什么会出现,什么国家会获得技术领先的优势。

波特5大理论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一、简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二、详解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 3.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