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计量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612.50 KB
- 文档页数:30
《计量经济学》各章数据第3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例3.1.1 经过研究,发现家庭书刊消费水平受家庭收入及户主受教育年数的影响。
现对某地区的家庭进行抽样调查,得到样本数据如表3.1.1所示,其中y 表示家庭书刊消费水平(元/年),x 表示家庭收入(元/月),T 表示户主受教育年数。
下面我们估计家庭书刊消费水平同家庭收入、户主受教育年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t t t t u T b x b b y +++=210(t =1,2, …)表3.1.1 某地区家庭书刊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表例3.4.1根据表3.4.1给出的中国1980-2003年间总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度量,单位:亿元),劳动投入L(用从业人员度量,单位为万人),以及资本投入K(用全社会固定投资度量,单位:亿元),试建立我国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表3.4.1 1980-2003年中国GDP、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数据例3.4.2 某硫酸厂生产的硫酸透明度一直达不到优质要求,经分析透明度低与硫酸中金属杂质的含量太高有关。
影响透明度的主要金属杂质是铁、钙、铅、镁等。
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发现铁是影响硫酸透明度的最主要原因。
测量了47组样本值,数据见表3.4.3。
试建立硫酸透明度(y)与铁杂质含量(x)的回归模型。
表3.4.3 硫酸透明度(y)与铁杂质含量(x)数据例3.4.3假设某企业在15年中每年的产量Y(件)和总成本X(元)的统计资料表3.4.7所示,试估计该企业的总成本函数模型。
表3.4.7 某企业15年中每年总产量与总成本统计资料3.6.1 案例1——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根据表3.6.1给出的1980-2003年间总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度量,单位:亿元),最终消费CS(单位:亿元),投资总额I(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度量,单位:亿元),出口总额(单位:亿元)统计数据,试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计量经济学授课教案一、课程概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和规律性。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和预测;3.了解非线性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4.学会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5.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第一讲:导论1.1计量经济学的定义与作用1.2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1.3计量经济学软件介绍2.第二讲:经典线性回归模型2.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2.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3回归模型的估计方法:最小二乘法3.第三讲:回归模型的检验与预测3.1模型拟合优度检验3.2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3.3回归模型的预测与区间估计4.第四讲:非线性回归模型4.1线性模型的局限性4.2二次回归模型4.3Logit回归模型与Probit回归模型5.第五讲:面板数据模型5.1面板数据的定义与特点5.2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与估计5.3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与预测6.第六讲:时间序列模型6.1时间序列数据的定义与特点6.2自回归模型(AR)6.3移动平均模型(MA)6.4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7.第七讲:计量经济学应用案例分析7.1金融市场分析7.2货币政策分析7.3贸易政策分析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上机实践:指导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理解;3.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学第一章绪论目前,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定量分析用得越来越多。
所谓定量分析,即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
定量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一元多元经济计量分析方法:以模型为基础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动态时间序列§1.1 计量经济学及其模型概述一、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诞生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一词最早是由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h)于1926年仿照“Biometrics”(生物计量学)提出来的,这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
弗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
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经济事实为依据,以数学、统计学为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主要从事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研究,并以建立、检验和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为核心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模型,是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
模型分类语义模型:语言文字。
物理模型:简化的实物。
几何模型:几何图形。
数学模型:数学公式。
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机模拟技术。
计量经济学模型属于经济数学模型,即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经济活动。
例:生产函数经济数学模型是建立在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生产理论:“在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产出由资本、劳动、技术等投入要素决定,随着各投入要素的增加,产出也随之增加,但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
” 建立初始模型初始模型的特点模型描述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模型可以分析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为控制经济活动提供理论指导;认为这种关系是准确实现的;模型并没有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因为参数未知。
模型的改进以1964-1984年我国工业生产活动的数据作为样本,估计得到:改进模型的特点1.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描述现实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2.揭示了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3.可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如结构分析、生产预测等。
初始模型——数理经济学模型数理经济学模型:由确定性的数学方程所构 成,用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各因素间的理论关系。
第三讲 渐近理论初步(Basic elements of asymptotic theory )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对总体参数的推断、估计和检验是通过一个样本来进行的,而样本统计量如何随着样本发生改变也是我们所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所构造的参数估计量是否会随着样本容量趋向无穷大而收敛于总体参数。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讨论了OLS 估计量的有限样本特性,或称小样本特性,并证明了OLS 估计量具有无偏性、有效性,是总体参数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同时还证明了估计量服从精确的分布,并据以进行统计推断。
不过这些结论在满足经典假设条件下导出,而这些假设常常在实际中很难满足。
我们寻求样本容量趋于无穷大情况,估计量的统计特性及其渐近分布。
这就是本讲中要考虑的问题。
欲了解现代计量经济理论,首先要学习一些统计渐近理论,更进一步就是要对概率极限理论有一定的理解。
前苏联的概率论大师柯尔莫哥洛夫和格涅坚科曾如是说:“概率论的认识论价值只有通过极限定理才能被揭示,没有极限定理就不可能去理解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的真正含义。
”简单可以将概率极限定理分成三种类型:(1)弱大数定律(WLLN )、(2)强大数定律(SLLN )、(3)中心极限定律(CLT )。
计量经济学中的渐近理论内容非常广博,我们只在本讲中介绍其最基本的一些内容。
对于想深入了解渐近理论的同学推荐阅读White (2003)和Davidson (1994)的经典著作。
1四种随机收敛的概念及性质1.1依概率收敛(convergence in probability )(1)定义对于随机变量序列 ,,,,21n X X X ,如果存在X 满足:0>∀ε,0}{lim =<-∞→εX X P n n就称序列},2,1,{ =n X n 依概率收敛于X 。
记作:X X Pn →,或X X P n n =∞→lim 。
我们将X 称为序列},2,1,{ =n X n 的概率极限。
第一章绪论§计量经济学一、计量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容的分支学科。
其创立者R.弗里希将其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三者的结合,但它又完全不同于这三个学科的每一个分支。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26年由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h)仿造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一词提出的。
1930年12月弗里希、丁百根和费歇耳等经济学家在美国克利夫兰市成立经济计量学会。
1933年出版《计量经济学杂志》在发刊词中弗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
计量经济学的学术渊源和社会历史根源: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在《政治算术》一书中应用“数字、重量或尺度”来阐述经济现象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古尔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中认为:某些经济畴、需求、价格、供给可以视为互为函数关系,从而有可能用一系列的函数方程表述市场中的关系,并且可以用数学语言系统地阐述某些经济规律(数理学派的奠基者)其后瑞士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利用联立方程研究一般均衡的决定条件(洛桑学派的先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展了一般均衡理论。
用立体几何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1890年(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的问世,使数学成为经济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描述与分析推理的工具为计量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计量经济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诞生起就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一方面出于对经济的干预政策的需要,许多国家都广泛采用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进行经济预测,加强市场研究,探讨经济政策的效果。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门科学相互协作、相互渗透,计算机科学、数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相继进入了经济研究领域。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计量经济学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是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三、系数的估计误差与置信区间 (一) OLS 估计的概率分析根据(2-1)式计算的只是回归系数a,b 的点估计值,计量经济研究中经济使用系数(的估计值)来定量分析解释变量对y 的影响程度。
因此,分析过程中需要了解参数估计值与真值之间究竟有多大误差,或者说,两者的接近程度如何,是否能以一定的概率确定参数真值所属的范围。
例如,例2中曾估计出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237,这个估计值有多大误差?边际消费倾向的上下限各为多少(置信区间)?为了说明这些问题,需要先确定OLS 估计的概率分布。
在高斯——马尔可夫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已经得到:xxS bD b bE /)ˆ()ˆ(2σ== 而且 ∑∑++==)(ˆiiiiibx a k y k bε 假定:iε~),0(2σN由于正态分布的线性组合仍然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分布形式由其均值和方差惟一确定,所以:bˆ~)/,(2xxS b N σ 同理可以证得: aˆ~)/,(22∑xxi nS x a N σ(二) 系数的估计误差估计误差即估计值bˆ与真值的偏差b b -ˆ,随着抽样的不同,误差大小是一个随机变量,因此考虑概率意义下的平均误差。
由于,平均误差(平方)=xxS b D b E b E b bE /)ˆ())ˆ(ˆ()ˆ(222σ==-=-上式解释:若不取平方,则0)ˆ()ˆ(=-=-b bE b bE ,第二等式应用的是:)ˆ(bE b =上式的含义:即等于估计量的方差;这一点也容易理解,因为OLS 估计是无偏估计,均值即为参数真值,所以估计量匀值的平均偏差————方差也就反映了估计量与参数真值的平均偏差。
这样,参数估计量的平均误差为:xxS b D b bE /)ˆ()ˆ(22σ==-,其中,涉及到随机误差项i ε的方差 ,这个值通常并不知道,实际计算中一般采用2σ的无偏估计量:∑-=)2/(ˆ22n e iσ来估计2σ,并且用符号)ˆ(bS 表示系数b ˆ的估计误差:xxixxSn e S b S )2(ˆ)ˆ(22-∑==σ同理a 的估计误差为:xxi i)Sn n x e a S 2())(()ˆ(22-∑∑=)ˆ(),ˆ(a S bS 又称为系数的标准误差(或标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