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12 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课时

课型:新课时间:10月15日主备人:刘丽阁审核人: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分析“文景之治”和“汉文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过程:

一、文景之治

1、背景

2、措施

(标注在课本上)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标注在课本上,并抄写在下边)

1、政治上

2、思想上

3、文化上

三、东汉的统治(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自学检测:

1. (2008年,潍坊市)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2. (2008年,嘉兴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 设西域都护府

C. 加强监察制度

D. 推行儒学教育

1.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

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5.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6. 阅读下列材料: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请回答: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节清:

13.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A.中央集权B.经济发展C.外族入侵D.儒家学说

15.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继续发展,并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的主要做法包括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藩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北击匈奴,开疆扩土④下令治理黄河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阅读材料回答: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课堂评价:

1、学案节清是否按时完成:是()否()

2、本节学案任务总数难入手的任务个数

3、划出难入手的问题并修改。

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C

6.(1)汉景帝时期。

(2)“文景之治”。

(3)他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

7.(1)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

(2)秦对人民实施暴政,而汉朝统治者以此为戒,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注意节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汉书?主父偃传》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方案一:阅读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我

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学习重点: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学习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课堂导入: 1、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电影《英雄》导入。 自主学习:( 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的暴政: 1、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根本原因__________直接原因_________ 2、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 3、建立政权地点__________ 4、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________人。 5、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秦朝灭亡: (1)巨鹿大战: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 双方: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 (2)__________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2、西汉建立: 时间: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课本63页动脑筋。 2、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 精讲点拨: 1、教师给出史料: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3、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4、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5、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6.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会其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XX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XX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XX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达标检测: 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上课)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材分析 1.本专题是一个难度大,理论性强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专题。学习时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应先将本专题四节课的内容综合概括介绍,使学生对人文精神起源、复兴和成熟的三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希腊的智者运动;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一较完整的认识和较全面的理解。同时,可注意本专题与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一册第六、第七专题,第二册第五专题和本册第七专题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即要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与同时期西方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以辨明思想文化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学习本专题的时候,要结合现代教育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加强、加深对人文素质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相比有何特点。 2.本专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首先应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的含义给学生解释清楚。人文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重视人、肯定人,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1.本课属世界古代史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从知识的衔接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对教材背景知识的了解。可让学生复习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一册第六专题的内容,并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 2.本课的内容理论性很强,高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课前可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增强对人文主义、智者学派、美德即知识等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提高辩证思考的能力;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 (3)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2)从图书资料或网上收集整理苏格拉底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孔子等)的道德说教,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编演历史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将教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概念、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分为若干个问题包,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负责在课前搜集本小组所需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与其他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认识它对人类精神觉醒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人文精神是以往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2)理解人之为人的可贵理性,人要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3)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4)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树立尊重别人,善待生命,平等与人相处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难点:1.对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和理解;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12、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方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填充图册。 3.历史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观察法等 一、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原因: 文景之治 采取的措施: 表现: 原因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 措施 思想文化: 意义: 时间: 东汉的建立 建立者: 都城: 盛世局面: 析疑:大一统就是中央政府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自学指导: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结合“史料链接”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小组讨论: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即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 1、从人类诞生到今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都非常注重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了下列哪位人物的建议( ) A 孔子 B 李斯 C 韩非 D 董仲舒 2、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一个民族成为有素质、有礼仪、有教养的民族。儒家思想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开始于( ) A 春秋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3、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的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它是( ) A 大学 B 太学 C 书院 D 翰林院 4、公元纪年法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我国也采用,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 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汉书》 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其家是指谁的家? ②汉武帝接受此人的建议,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加强控制的? ③在政治上,汉武帝是怎样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的? 史料链接 【课后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写有史料的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 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汉朝是一个重要阶段。一般认为,其发展规律为:秦创立—汉巩固—隋唐完善—两宋强化—照清达到顶峰。汉朝在中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汉朝在中央集权制发展中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表现是“汉武帝的大一统”。那么,汉武帝的大一统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中间包括有哪些内容?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只有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才会明白。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古代史时,要接触到封建社会史里的“治世”和“乱世”两个概念。治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乱世有“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今天,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那么,这两个治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我们学习这一课将要接触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最新第1课 蒙昧中的觉醒 [人民版] [说课稿]

蒙昧中的觉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及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我将从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内容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理论性强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专题。学习本专题时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应先将本专题四节课的内容综合概括介绍,使学生对人文精神起源、复兴和成熟的三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希腊的智者运动;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阐释,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学情分析: 1.本课属世界古代史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从知识的衔接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对教材背景知识的了解。 2.本课的内容理论性很强,高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以增强对人文主义、智者学派、美德即知识等重要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的主张。 (2)理解雅典的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以及产生这种思想倾向的时代背景。 (3)理解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的主张。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2)从图书资料或网上收集整理苏格拉底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孔子等)的道德说教,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如果有能力编演一幕历史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将教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概念、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分为若干个问题,让全班每位同学解决一个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

《安塞腰鼓》,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培训资料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16)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l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所以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汉武帝的大一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l 二、课程标准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l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于方法:通过《汉武大帝》的主题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l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l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的主题歌——《最后的倾诉》 教师: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学生:汉武大帝 教师:是啊,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是他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使汉朝进入到了鼎盛时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穿越时空,驶入汉朝,去了解汉朝的历史,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设计意图:通过这首气势恢弘的歌曲来渲染气氛,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板书课题,解释“大一统”的含义。 一、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思考回答: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学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牲畜奇缺。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秦的暴政和连年的战乱造成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从史料中了解史实。(论从史出)) 教师:假如你是汉初的皇帝,该怎么办? 学生: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税,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展示:图片《汉文帝霸陵》与《秦始皇陵》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教学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1、知道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文景之治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景象。 2.措施:(1)吸取教训,减轻农民负担。 (2)重视发展生产,奖励耕作,劝课农桑。 (3)提倡,以身作则。(4)重视“”。 3.表现:(1)社会。(2)百姓。(3)国库积蓄充盈。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措施(1)政治上:接受的建议,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直接削去半数侯国。 (2)思想文化:接受的建议,“罢黜百家,”。推行教育,在兴办太学。 2.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进入时期。 二、课堂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合作学习(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文景之治作用:奠定了汉代________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原因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爱琴海》,并在大屏幕上展示图片:希腊宙斯神殿遗址,奥林匹亚遗址,宙斯、雅典娜、阿波罗的雕像。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蔚蓝的天空,深蓝的海水,白色的小屋,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里诞生,世界闻名的圣贤先哲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同学们说,这是哪啊?(希腊)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下人文精神如何在古希腊滥觞。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9页的导语回答下面的问题(屏幕显示问题) 1、什么是人文精神? 2、人文精神在西方经历了哪三次演进和变化? 3、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答:… 屏幕显示答案:1、人文精神是一种重视人与人性,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思想意识, 2、人文精神的起源—BC5世纪智者运动,复兴--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 3、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 一、智者的启蒙 这种重视人、肯定人价值的人文精神起源于BC5世纪的智者运动,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 公元前8、9世纪的希腊神话时代,人们称宙斯是众神之王,人类之王,人们按神谕安排事情。 “万物皆源于水,又复归于水”——泰勒斯(公元前6世纪) 人是万物的尺度——公元前5世纪中叶——普罗塔戈拉(公元前5世纪) 我们能看出希腊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神—自然—人,哲学家们放弃了对神、自然的探索,转而关心人类自身,这种反对旧的思想传统的运动就是智者运动。 通过阅读教材和屏幕上的打油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何为智者?智者运动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是谁?其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我叫帕帕迪,雅典一公民,经商和参政,生活乐无比。 我的葡萄园,葡萄大又甜,酿成葡萄酒,卖了好价钱。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范文 一、教学目标方面 1、实践了新课程的某些重要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节俭观通过学生举例回答汉文帝的节俭,以及秦始皇与汉文帝的陵墓的.比较,论从史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如何节俭,为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方法方式方面,历史教学应该“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为此,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由学生编写历史短剧的对话来完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教学手段方面,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为此做了17张幻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2、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由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个

别回答和集体、幻灯显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历史小品、图片展示等形式,并对书本主要内容编写历史歌谣,简化记忆内容,学生仅仅用2分半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堂练习测试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以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 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课题:《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变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

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法导入新课 教师:现在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中有同学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吗?就是由著名演员黄晓明主演的。 学生:看过(没有) 教师:好,我听到有同学看过的,有没看过的,没看过也没关系,现在呢,我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视,来自《大汉天子》的片头曲,这首歌叫《守业更比创业难》请大家认真看,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 教师:好不好看?视频中气势恢宏的场面,是不是似乎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回到大汉朝,感受那份士气如宏呢。 学生:是。 教师: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通过刚刚的视频音乐《守业更比创业难》,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 现在我们就在本课的学习中来寻找答案。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一个汉高祖刘邦的个人小档案,就像同学们平时搜集的明星小档案一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整理我们历史上的明星们, 汉高祖刘邦个人小档案(课件展示) 教师: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先了解一下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知识脉络,我们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子目,一、文景之治;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三东汉的统治。其中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既是我们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而本课的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是选学内容,只须有个大概史实的了解就可以了。

12、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郯城县李庄镇沙墩初级中学 高贵成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文景之治”; 2、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评价汉武帝。 【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是汉朝初期的统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与表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为了教学的连贯性,西汉的建立与东汉的统治两个内容也补充到教学中。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在理解上有写难度。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通过学习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视频,学会正确评价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秦朝与汉朝的兴衰,统治措施,做到以史为鉴; 2、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和难点】 1、汉武帝“大一统”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成语故事,夜郎自大);师:故事中的夜郎国非常的自大,他所面对的西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朝是怎样走向强盛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大汉雄风,追寻汉朝统治者的圆梦之路!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新课学习: 一、金戈铁马大汉梦——西汉建立 师: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一双慧眼,请你慧眼识英雄,猜猜他是谁?给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猜人物——汉高祖刘邦。 师:刘邦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汉王朝。但是刘邦实现了大汉梦,却面临残酷的现实。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汉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生:荒凉,萧条 师:秦朝的暴政加之连年的战争使得汉初的民穷国弱,社会经济一片荒凉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完美版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一蒙昧中的觉醒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精神的内涵。 通过学习,了解人文主义起源的重要原因,了解古代希腊智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网上资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体会人文主义内涵,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合理评价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课后还可以依学生的兴趣程度和疑点继续探讨。在“一标多版”状况下,教学时可参照其他版本对此专题的论述及其采用的史料;人民版中与其他相关专题的联系(如必修一的第六、七专题,必修二的第五专题,必修三的第一、七专题等)。 本课地位 作为衡量文明程度重要指标并对社会发展起着独到作用人文精神,在西方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西方思想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经历了由产生、复兴再到成的发展过程。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化的今天,它应该成为我们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的重来源。毛泽东就一贯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他说:“古为今用,洋中用。”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并特别强调:“还外国的古典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显然,这里所指的启蒙时的文化,主要指的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经典论述,成为我们积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的人文精神以加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doc

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一统的汉朝》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再现、自学概括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备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在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中开始。 师:为什么我们的华夏族会改称“汉族”?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我们的语言被称作“汉语”?中国文字又被称为“汉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一切都跟汉朝有密切关系,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威望高。正因为汉朝的强大,不仅影响到世界,而且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同样影响深远,因此,很多同中国有关的称呼被冠以“汉”字而固定下来。)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朝的强盛情况。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课前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快速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当时在位的两位皇帝 是和。 2、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举办。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指导】:明确目标、问题导学、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认真细致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要点,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的问题,用红笔将疑难问题标出,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注意随时巩固基础知识) (一)文景之治: 阅读课本67和68页,完成以下任务: 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状况如何? 西汉初年,经济,到处一片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2、措施:汉高祖、和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西汉初年的状况? ①减轻。②注重发展。

3、表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表现是 。 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了此局面的形成? ①奖励。②提倡。③重视。(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阅读课本68和69页,完成以下任务: 1、措施: (1)政治上:为加强,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 (2)、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含义是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2、作用: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开始进入时期。 (三)东汉的统治:(自学完成) 阅读课本69和70页,完成以下任务: 1、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3、东汉中期以后,和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东汉政府名存实亡。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一)、小组合作学习(对桌一对一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问题答案,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确定小组的最佳成果。) (二)、质疑反馈: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与同步练习

双溪中学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课题:第12 课大一统的汉朝主备:温敏敏审核:赵礼宏 【教师寄语】感知汉朝兴衰,借为振兴中华之用!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一、自主学习 1: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的表现: (2)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汉武帝的大一统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的实力,汉武帝接受的建议,采取的措施: 。(2)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集聚了很多的门客,他们经常指着中央,批评皇帝的政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就是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举办。,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3)汉武帝时期,西汉王在、、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4:东汉的统治 1、年,外戚夺取政权,西汉灭亡。公元年,参加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汉光武帝。在的统治期间,社会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这个时期史称“”。 二、合作探究 1、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哪儿?会学到什么内 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 三、巩固练习 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2、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四、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明察秋毫 1、“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3、西汉时期,提倡节俭并能以身作则的皇帝,最突出的是() A、汉文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景帝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 A、抨击其它学说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加强中央集权 5、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做法最不同的方面是() A、政治制度 B、对待匈奴的态度 C、对待儒学的态度 D、开发边疆地区 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加强思想控制 C、注重儒家学说 D、中央集权的强化 7、西汉的鼎盛时期是在() A、汉高祖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汉文帝统治时期 D、光武帝统治时期 8、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A、卫青 B、主父偃 C、王莽 D、董仲舒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夯实基础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景帝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文帝、景帝都很重视什么?在实践中他们又是如何去做的? (3)结合今天的现实,谈一谈你对文帝、景帝的做法有何看法? 拓展延伸 10、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词中满怀激情的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在他的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请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汉武帝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教学(学习)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