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花拳 的历史沿革文本文档

梅花拳 的历史沿革文本文档

梅花拳 的历史沿革文本文档
梅花拳 的历史沿革文本文档

中国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沿革

作者:□傅志民文章来源:本站点击数:719 更新时间:2007-9-28 7:56:43

编者:中国小架梅花拳源于梅花拳大架,是在大架梅花拳的基础上改创而来的。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庚,内外兼修,文成武就。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在辈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张从富大度、宽胸的宗师风范。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梅花拳由于改创为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来说,小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却超越其任何时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梅花拳的历史渊源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据《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不是指现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称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东方离创拳、传拳的时间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着这样一首歌谣:

混沌初开天地分

梅花武当共相存

开天辟地治世界

留下山川和树林

这几句歌谣充分说明了云磐始祖创建梅花拳的历史之久远。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齐建文

、楚庄明、宋定国、吴龙

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公无前223年(秦始皇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

拳谱传于后人。第一部拳谱叫《五虎七星拳》。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第一小谱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谱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东汉光武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新的进展,起了更大的变化。四大谱被定为祖谱,祖谱又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又成为十二派。十二派在全国迅速发展开来,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四大祖谱改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于此,全国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发展至170代;从公元1628年至今,又发展了28代;从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国梅花拳已传承了198代。

二梅花拳的历史变革

《梅花拳秘谱》上说“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盖学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而门派生焉。迄今犹能保持原有状态具存者,仅梅花拳耳。”也就是说,其余门派的派生,是因创造者只是改变其门派的一部分,而没有继承它的全部。或者从本质上部分或全部改变。而梅花拳则不同,在它长达近3000年的梅花拳史上,虽然经过几次较大的变动,但其根本“以武之心”没有改变。它那“锻炼身心、治病救人、技击制敌、开发智慧”的功能也没有改变,仍然维系着“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理念也没有改变。它历尽沧桑,几经巨变。至今仍然能保持着的精髓和原貌,的确堪称是我国武术界的一大奇迹。

梅花拳在其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上有几次较大的变革,每一次的变革也使它变得更加完美。第一次变革是在梅花拳第一大谱的形成时。由华山道长董法利先师立。当时参与者有七人:董法利、关风龙、于进海,河北省平乡县人;杨天峰。江海青,河北省曲周县人;刘进玉、张玉峰,山东省泰安黄家岭村人。七位先师写成拳谱、拳书、拳规传于后人,书名叫《七星花拳》。第二次变革是在唐贞观17年,第二大谱的形成。当时有十二位先师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立。他们是:关青玉、杨玉海、王金停、张建才、张建生、吴世江、吴风芩、王纪论,江玉风、杨忠、马金华、孙可升。这十二位先师修书写成拳谱、拳规传于后人,书名叫《梅花杆枝梅》。第三次变革是在宋代赵匡胤12年,第三次大谱的形成。由关青玉的后人

关升风、张建才的后人张洪金、王金停的后人王大龙

等修书成谱传于后人。第四次变革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定国公徐达、张长卫,王大山、杨传中、丁继芹、周定来、徐光心、曹新明、金龙(刘爱斗)十人修书,写成拳谱、拳规传于后人。

梅花拳从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更新发展,起了更大的变化,迎来了它的第五次大变革。四大谱被定位祖谱,在祖谱内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成为十二支、十二派。十二派在全国开始流传。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四大谱被尊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自此,全国各地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龙门派是第一家,掌门人张山。龙门派又分四支:龙门支、向阳支、桃梅支、杆枝梅龙门支掌门人张山,家住徐州铜山县小尖山村;向阳支掌门人苗进风,家住河北省邢台风门村;桃梅支掌门人张程,家住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杆枝梅掌门人李全生,家住曹州。

青龙派是第二家。掌门人周传玉。青龙派分四支:青龙支、迷忠梅、见地生根无龙手、笑梅连声不问门。青龙支掌门人周传玉,家住黑龙江省放牛村;迷忠梅掌门人王志心,家住黑龙江省黑河柳村;见地生根无龙手掌门人孙大海,家住牡丹江柳林村;笑梅连声不问门掌门人杨忠天,家住牡丹江拉勾村。

第三家是金龙派,掌门人赵忠武。金龙派分四支:金龙支、一枝梅、落地梅、无叶杆枝梅。金龙支掌门人赵忠武,家住山西省辽县;一枝梅掌门人李春虎,家住山西省榆社县;落地梅掌门人徐伟胜,家住山西省平顺县石城;无叶杆枝梅掌门人张龙生,家住山西省襄恒县土苍底村。

梅花拳的第六次大变革是在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将梅花拳大架改为小架。这在梅花拳《根源经》中明确记载:“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庚,内外兼修,文成武就。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在辈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张从富大度、宽胸的宗师风范。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梅花拳由于改创为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来说,小

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却超越其任何时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梅花拳在河北平乡的传承与发展

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梅花拳后百代是从“甲社”始祖开始的,为后百代第一代始祖。于明万历戌子年(公元1588年)传拳至徐州城南铜山县小尖山村张三省(又名张山),张三省是梅花拳第二代师祖。张山传至徐州沛县八里庄周安邦(曾做过陕甘宁总督)六个儿子:周正元、周正亨、周正利、周正贞、周正传、周正法。周正法为梅花拳第三代师祖。周正法传至河南省开州蔡起屯蔡兴道,蔡兴道为梅花拳第四代传人师祖。蔡兴道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前马庄张复、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八里庄村杨炳,康熙年间武探花、二等侍卫。张复为河北梅花拳第五代师祖。张复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前马庄张好学、南和县郑庄郑守掌,张好学为梅花拳第六代师祖。张好学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八辛庄赵学义、张从灵。赵学义为梅花拳第七代师祖。赵学义传于第八代张从富,张从富为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独创小架梅花拳,为中国小架梅花拳始祖。河北省南和县善友桥候魁元(曾做过山西安察司)、河北省曲周县耶律寨耿茂春、河北省平乡县马第二町李进友(李老奎)、河北省平乡县史第二町史聪明(史孝彦,平乡县史二町史氏家谱有明确记载)是张从富弟子,为梅花拳第九代师祖。河北省平乡县东田庄王法胜、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文道(李进友徒)等为梅花拳第十代师祖。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荣贵(王文道之子)、河北省平乡县旧城东大街路天祥等为梅花拳第十一代师祖。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山根(王荣贵之子)、河北省威县翟庄李廷吉、李廷贵等为梅花拳第十二代师祖。河北省威县沙柳寨赵三多等为梅花拳十三代师祖。河北省平乡县张第二町张洪印、河北省平乡县田第二町田尚田、河北省武强县西王庄任俊杰、河北省平乡县李杨村李长德(曾任平乡县县委书记、烈士)等为梅花拳第十四代师祖。河北省武强县西王庄赵英廉等为梅花拳第十五代师祖。河北省平乡县油召桥马清雨(曾任平乡县梅花拳协会会长)、河北省深县北院头村韩其昌(有“沱南侠”之称,中国梅花拳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为梅花拳第十六代师祖。北京·中国警官大学武术教研室教授韩建忠、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燕子杰、广东佛山大学教授李明清、河北省平乡县田第二町田长海等为梅花拳第十七代弟子。加拿大安瑞德等为梅花拳第十八代弟子。(十八代以下略……)

中国小架梅花拳在我国各地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

小架梅花拳在河北省平乡县八辛庄诞生以后,因它的缩、小、绵、软、巧等优势,更适合习练,得到了空前的

发展。单就发生在张从富身上的故事就让人叹为观止。“京城救驾”、“传拳骆驼牧”、“一步两眼井”、“张从富看戏”等佳话至今还令人传送。张从富有九个弟子,个个文武双全,内外兼修,也留下了许多会计人口的佳话。如“候魁元大闹河南町”、“耿茂春海州办案”、“史聪明皇宫教拳”、“李进有传拳章村煤矿”等(以上故事在本站《梅花轶事》栏目有祥叙)。充分显示了小架梅花拳的威力,也可以说是小架梅花拳牛刀小试,也就是从这时起,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小架梅花拳,争相学习梅花拳很,快遍及平乡县八辛庄(八个村)、宋夏庄(四个村)、来重町(五个村)、霍林寨、第二町(五个村)、油召桥(三个村)、杨村(三个村)、下町、上町(四个村)田庄等附近村庄,并迅速辐射到威县、广宗县、任县、曲周、南和县等周边县。从第十代起,众弟子谨遵师训开始向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传授梅花拳,十代王法胜、王河清、王文道,十一代王荣贵,十二代王山根传山东梁山、白帝、汶上、阳谷、文安、郓城等地,培育出了许多文武兼修的弟子。十三代李廷玉、李廷桂传武强、深县、献县、饶阳等地。

中国小架梅花拳传入山东省梁山是从第十代开始的。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梅花拳第十代师祖王法胜(张从富之徒孙、河北省平乡县东田庄人氏),尊师训至梁山马振杨村,立坛场传梅花拳文武大法,授技于王大才、王大年、王大武等王氏族人,从此声名远播。时有杏花村冯氏、宋史、刘氏等求艺甚笃,梅花拳遂传入杏花村,今梁山镇张垓村。位于梁山东麓的张垓村,原名杏花村,清嘉庆年间,因村人习练梅花拳,为纪念梅花拳小架练法创始人张从富而改名为张垓村(---据《梁山武林》,梁山县政协文史委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自习拳以来,张垓村历来不乏武林高手。尤其清末民国初时期,更是高手云集。其中冯远臣,宋声君、冯天街、刘延禄、刘延祥、刘延信都是其中佼佼者。他们个个血气方刚、正义凛然,留下了许多会炙人口的故事(他们的经典故事在中国小架梅花拳网站《梅花轶事》栏目有祥叙,敬请欣赏)……

数年后,梅花拳第十代师祖河北省平乡县五座楼王河清(张从富之徒孙、张老敬之徒),字海晏,第十一代王致敬、第十二代王文起祖孙三人传拳至梁山县姜家庄。还有河北省威县翟家庄李庭吉传张垓村刘玉美,山东省临清第十四代祖

师王廷梅传马振扬村王清月、王清章等人。梁山众弟子诚心求艺,内修外练,成名者不计其数。仅拿马振杨村来说,就代代名人辈出:十二代代

表人物有王怀斌、王怀询、王有德;十三代代表人物有王本城、王本堪;十四代代表人物有王仁贵,王仁怀、王仁忻;十五代代表人物有王清月、王清章;十六代代表人物有王惠珍、王惠雨、王惠梅、王忠仁;十七代代表人物有王保义,王保臣、王保朝、王保柱等。

中国小架梅花拳传入梁山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技击制敌的作用,而且还能治病救人和开发人的智慧,特别是小架梅花拳文理既博大精深、细微玄妙,又包罗万象,被梁山人们誉为“通天地”的学问。故梅花拳弟子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也正因为如此,小架梅花拳在梁山传播的又快又广,成为门徒众多的一大拳种。中国小架梅花拳在梁山的分布情况:梁山镇主要集中在后集村、张坊村、马庄村、前码头村、冯屺(ya)口村、馍台村、马振杨村、郝山头村、张垓村、郭庙村、独山村、后孙庄村、李庄村、姜庄

村。拳铺镇主要集中在盛庄村、蔡庄村。馆驿镇主要集中在张桥村、刘庄村、王庄村。小安镇主要集中在北唐庄、西唐庄、干鱼头村、宋庄、范庄和黄河涯村。寿张集乡主要集中在东孙庄、和蒋集村。大路口乡主要集中在大张村、大乔村、祈辛庄村。黑虎庙乡主要集中在西河村、西小吴、高楼、田那里、李庄、大张村。杨营镇主要集中在大候村、李阁村、太平王村、洼李村、刘庄村和西李庄村。韩岗镇主要集中在孙庄。至今,小架梅花拳在梁山县已传承了11代。

由此可见,中国小架梅花拳在山东省梁山县的传播和普及,为弘扬中华武术、推动梁山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小架梅花拳传人衡水武强始于1844年之后,威县翟家庄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为梅花拳第十三代传人……在武强大王庄收徒授艺(---武强县志)。1844年后,外观传教士在威县强拆民房、庙宇,兴建洋教堂。激起梅花拳第十三代弟子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的愤慨,为敌外侮,率众焚烧了洋教堂。此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洋人的嚣张气焰,恼怒的洋人让清政府派兵镇压(此为“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线)。寡不敌众的民众被冲散,李廷桂入狱(后越狱逃到山东梁山),李廷玉隐姓埋名来到武强,在“张半朝”家庙中栖身,靠干点零活度日。一日,李廷玉在家庙里练拳时,恰巧被前来家庙边池塘洗澡的几个年轻人看到,众人央求李廷玉教他们练拳,于是小架

梅花拳在武强传播开来。李廷玉最出名的二十大弟子称“京南二十侠”,他们是:任起元、段步元、赵锡三、赵太和、张丙为、张博彦、张迈千、赵崔和、段步修、程清川、高智平

、程三山、程焕齐、程殿忠、程大锡、程访兴、程殿魁、徐万顺(抄自李廷玉、李廷桂墓碑,光绪十六年)。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四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设擂台,号召天下武林高手来山东打擂,武强小架梅花拳负责人派出任树谭、李万兴、王国章、王道隆、尹解章、尹桂芬、、尹国华、王瑞图前去打擂,以六场连胜、五场平局的好成绩,打出了小架梅花拳的威风,台下众人齐声赞道:“武强、武强、武艺高强”。值得一提的是小架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韩其昌,深州市阮头村人,拜赵英廉为师习练梅花拳,武功造诣颇深。后任北京大学武术教授,弟子上百人,遍及北京、上海、西安、济南等地。韩其昌还在梅花拳理论上有所建树,为传承和发扬小架梅花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子韩建中子乘父业,继续研究和发展小架梅花拳,我国公安战线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特别是2007年他组织的中国《武林盛典》大会,使中国传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一批武林精英脱颖而出。梅花桩拳传人宋启振获得2007年度总冠军,小架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武龙水获得了2007年度“中国武术传统技法大奖”。

中国小架梅花拳从张从富创建至今,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自张从富救驾、轰轰烈烈的“义和团”扶清灭洋义举、山东打擂到今天的《武林盛典》大会的角逐,都充分显示小架梅花拳的威力,在中国武术界也曾几度辉煌。如今,中国小架梅花拳已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在我国大力提倡全面健身的今天,在众多梅花拳人的共同努力下,小架梅花拳一定能会走进我国的大江南北,千家万户,为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发挥出它更多、更大的作用。

傅志民于石家庄

2008年二月初二

梅花拳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简介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拳种之一,梅花桩是梅花拳的一种功法,传说历史非常悠久。据《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描述,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第二代为江苏徐州张三省,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影响面非常狭窄。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于民间。从历史记载看,梅花拳最晚诞生于明末清初,真正的创始人是当时江苏铜山人邹宏义。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幼时客居江苏铜山北街。明朝崇祯末年,邹宏义拜武林高人张三省为师学习武艺。历经数载风霜雪雨,邹宏义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术——梅花拳。梅花拳分作桩步五势,宛若梅花怒放;而行步三法,又恰似梅花枝干穿插交错;相传最初多在梅花树下习练,故冠以“梅花拳”之名。此外,梅花拳还有取梅花在冬天未尽、春天未到之时开放,蕴含先知先觉之意,暗合先备先用之理,达成先发制胜之效。梅花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身健体、舒筋壮骨、祛病延年之功效,加之武德高尚,尊大爱小,谦虚忍让,历来深受民众的喜爱,实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梅花拳的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部分,讲究文武双场结合,文理指导武功,以武强身,以德育人,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形神合一。从文理层面看,梅花拳强调“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做到文武兼备。从武功层面看,练习梅花拳要从基本功开始,主要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内容。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在文理、武功的关系上,梅花拳强调以文养武,以武济文,指导思想和具体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的哲学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炼,伴着岁月递嬗日臻完美,既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武术功法,又是凝聚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梅花拳的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制,形体神韵,皆有独特风格。在习练与实战中,梅花拳无论是马上还是徒步,无论是桩上还是落地,均能闪展腾挪,格斗自如,内功外功互补,轻功重功并举,软功硬功兼使,采日月之精华,外练筋骨皮,遵文化之意蕴,内练精气神,变幻莫测,出神入化。梅花拳创始之初,无论练功还是技击均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栽桩约百根,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木桩越来越高。后来由于时代变迂,桩上练功渐渐落到地上,是为落地梅花拳。但它仍保持了原来的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1.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学者候林平将历史上人们对“翻译”定义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义: (1)第一阶段是传统语文研究阶段,这时候对翻译的定义是比喻式的,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 (2)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英国的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言文本材料的替代。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3)第三阶段是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 在《翻译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开宗明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体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过程。 关于翻译的定义中国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种: 1)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3)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以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阶段发生于中世纪中期,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希腊典籍。 第四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不仅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作品也有很大兴趣,如莎士比亚等,东方文学译品也相继问世。 第六个大发展阶段在二战结束至今。二战后西方经济稳定为翻译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特点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取得很大进展。机器翻译的出现是对几千年来传统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人类翻译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翻译事业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一次翻译的高潮出现在东汉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以佛经为主,佛经的翻译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明朝后期至鸦片战争期间,翻译的内容主要涉及西欧各国的基督经籍、科技、哲学、文学等著作。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期间翻译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第四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我国的翻译事业得到了大解放,翻译活动也进而进入一个最兴盛,最繁荣的发展新时期。

组织机构沿革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邦”以后镇(公社)党委任职人员。 书记: 王岐山 1976.10—1979.04 张生佑 1979.04—1980.11 路万才 1980.11—1985.12 郑友纯 1985.02—1987.05 韩有林(回) 1987.05—1987.10 李进春 1991.04—1993.06 徐有良 1993.06—1994.03 赵生盛 1994.03—2000.03 任国顺 2000.03—2002.04 汪自学 2002.04—2003.12 房建平 2004.01—2006.04 景文德 2006.05—2008.04 宋生魁 2008.05—2011.06 蔡守春 2011.06—至今 副书记:

王克敦 1976.10—1980.01 张生佑 1976.10—1979.04 刘成顺 1977.07—1979.06 马进奎(回) 1979.04—1982.01 杨占彪(藏) 1980.10—1980.11 丁茂荣(回) 1980.01—1981.05 马如虎(回) 1982.01—1984.01 郑友纯 1983.10—1985.02 李富山 1983.10—1984.08 宋文 1984.08—1987.10 王生文 1987.05—1978.10 赵生盛 1989—1993 赵彦章 1996.03—1998.01 王占魁 1997.03—2000 李生昊 2001.04—2001.10 张启彪 2001.04—2005.10 刘妍(女) 2005.11—2009.04 张立新 2009.05—2011.06

刘红鹏 2011.06—至今 1959年8月根据撤区并方得精神成立了鲁沙尔镇人民政府 镇长: 马洪德 1956.08—1958.08 副镇长: 吴秀敏 1956.08—1958.08 李文启 1956.11—1958.08 1958年8月撤区乡建制成立鲁沙尔人民公社(东方红)社长: 孙增荣 1958.08—1960.03 曹生华(兼) 1961.04—1962.06 王希贤 1965.07—1965.09 关林 1965.09—1966.05、 副社长: 张永峰 1958.08—1960.03 马洪德 1958.08—1960.03 普胜德 1958.08—1960.03

梅花拳大师韩百广论动静之中的梅花拳

梅花拳大师韩百广 论动静之中的梅花拳 文静武动、阴阳相生、浑浑沌沌、生化出个大到无外,小到无内的玄妙境界,引出世代高人寻根究源,探索的奥秘世界。佛先世而觉、梅先春而开。梅花拳中的梅花二字则是公开之秘,静能内生妙境,动能外达无极,一动一静,构成了梅花拳完整的文武功法体系,其中之奥妙,是历代阴阳学、兵学及儒释道三教的探究之源,亦是近代中国义和团研究会所研究发现的新课题。梅花拳中的拳术,虽为小道,也是通往大道的难得之术。武林界有句名言: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则我先动。这句话说起容易,实用极难,如不得功法要诀则领悟不到“彼欲动则我先动”的妙用,更升越不到“随感而发”和更高的击煞境界。 梅花与桩梅花是五行的变称,桩是梅花拳中一种练功工具,桩功、桩法,具传开天辟地已有之,起源何时,说法不一。据有文字记载,商汤时期大将造父原是驾驭车夫,得到桩法之后,助商汤王平定天下,时人称车无敌。桩法兴起于商周,盛行于汉、唐、宋。南宋末年宋皇赵显被俘,文臣武将有的随主北去,有的隐居民间,桩法也随之秘密在民间生根发芽。明末

清初,邹祖把文武功法、桩阵、阵法、桩位、桩法及拳术、兵械系统整理。命其名曰梅花拳并传著于世,为了公开传播梅花拳、邹祖立教设规,使之多角度、多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父子不能成师徒,师徒却能成父子,就是其中之一项,不管自身功夫高低、富贵贫贱必须把子女送到同辈人门下为徒,这就是所谓父子拳的真实涵义。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父传子、子传孙之谬传。正因有此正确的教育理念,就避免不成器的子孙和无子女者断代失传之弊。能在众多弟子之中觉察人才,使师徒关系建立在如同父子关系的基础上,代代传承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至今不衰。梅花拳中的文武功法是历代明君都视为的安邦定国之本。不像有些文章中说梅花拳是低层民众中流传的小把戏。梅花拳如没有真正让男女老幼都受到身心的愉悦和脾益之处,就很难在冀中平原发展近百万梅花拳弟子。行家云:听其人论技理之深浅,便知其人授艺之高低。九宫配天干地支则万物无不在其中,干支五势梅花桩之全称即源于此。 希望有些梅拳弟子,要求其实贵自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装懂是自欺欺人。外吹捧内空虚一时之新,心中和养六腑益寿延年。

组织史资料编写规范

组织史资料编写规范 第一部分关于资料收集 (一)资料范围 这次收集资料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机构沿革;二是领导干部名录;三是图表。对于全区各单位来说,前两个是最重要的,因为图表的上报任务只涉及到全区少数几个单位。 所有这些需要收集资料的时间范围是198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这是《组织史资料》续编的起止时间。1987年10月是接续了《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大兴县组织史资料(1930-1987)》内部资料版的下限时间。 1.关于入编机构: (1)入编机构包括中共大兴区党组织、人大、政府、政协、地方军事、统战、群团、企业系统副处级以上的机构;另外,在4月29日培训会上下发的编写规范里,提到"1992年机构改革以前的正科级单位也要收录",这句话说得不够严谨,容易引起歧义。应改为"1987年以来因机构改革升级为处级单位的正科级单位也要收录"。 所有收录的机构,都以区编办文件为准(地方军事除外)。 (2)1987年以来,因机构改革调整、撤销、合并的原机构的编写工作由新组建、合并后的机构负责。 (3)这次编纂只收录常设机构,临时机构和虚设机构不收录。 2.关于入编人员: (1)入编人员为大兴区区级领导干部以及由大兴区任命和管理的副处级(实职)以上领导干部;另外,1987年以来因机构改革升级为处级的正科级单位要收录一把手。有这种情况的单位要注意了,在上报材料时要加以注明。 (2)入编人员的任职起止时间,凡实行选举的以选举通过的时间为准,其他均以干部管理权限任免职时间为准。 (3)各乡镇收集材料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乡镇合并的情况外,还要收集20世纪90年代乡镇设有农工商总公司、农业总公司、工业总公司时候的副处实职以上领导。 3.关于图表: 图表的上报只涉及到区委办、政府办、人大办、政协办、组织部、人力社保局这几家单位。我们初步设计好了图表格式,培训会上没有下发,请以上有关单位给我们联系。 (1)图表我们只设计出了一个阶段的图表,后面几个阶段的图表请参照我们给出的样式自己制作填写。 (2)关于机构沿革的图表,起止时间是具体到月份的。请有关责任单位注意这个细节。 (3)关于人员统计的图表,因为涉及到年度报表,起止时间是年份。 另外,我们设计好的表格,请各单位依据实际情况填报,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做局部调整。 (二)收集资料工作具体要求 一是严把资料关。资料把关的重点放在核实单位的主要职能、领导干部人名及任免时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内容上。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四准":机构名称准、上下隶属关系准、领导干部人名准、任免时间准;还要做到"三不用":资料无依据的不用、未经鉴定的材料不用、未经签章的不用。 二是严把核准关。资料核准要做到"四个一致,三个衔接"即:组织机构名称要与单位公章一致;机构设置沿革要与编办文件一致;领导干部人名要与个人人事档案一致;领导干部职务任免时间要与主管部门相关任免文件一致;文述内容能够前后衔接;机构设置沿革能够前后衔接;领导干部名录能够前后衔接。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梅花桩不仅是一派拳术或养生的方法,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和“根”。相传在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有一个祖师化名“云盘”,住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它们的图谱分别是:其中“八卦”的图谱是“八卦”、“三爻”、“阴阳”、“太极”;而“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八方”、“九宫”、“太极”。图谱的前三项说的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万事万物时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思维顺序。例如“八卦”图谱中的“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或八个卦相,它们也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天地万物的一种简约形相。“三爻”(又称“三才”),即天、地、人。“阴阳”,也是阴、阳二爻。又如“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代表了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性质或五种基本组成因素。“八方”,即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个方向,因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也都与方向有关。“九宫”,则指八个方向及中心一点的九个位置,在此它表示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或地形,因为任何事物也都受着它所在的地域、地形的影响。在以上“八卦”和“梅花”的图谱中都有一个“太极”的图象,这表示上述的两种思维顺序,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思维规律━━“太极”。 《太极图》是一个思维规律的模式,这就是: 一、万物都有阴有阳,而且要阴阳分明,达到阴阳平衡; 二、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纯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渗透; 三、《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它表示宇宙万物的阴阳变化也是逐渐地,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释:“太极”系由“无极”而来,“无极”为宇宙之始,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于是万物生矣,这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这里的“天下之至神”,即大脑产生的灵感。人类可以通过练功而达到心性的“寂然不动”,“静能生慧”大脑的潜意识活跃灵感被激发。(见作者所

最新-高中历史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文本素材 岳麓

【史料及解析】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8版岳麓必修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启示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有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一、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1.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5.科举制:(1)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

怎样编写组织沿革

怎样编写组织沿革? 组织沿革,是系统记载一个单位(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以、人员编制、体制变革情况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 1、组织沿革的内容。组织沿革的内容包括: 行政区划、建制变更情况; 机关成立、合并撤销和复建情况; 机关名称变更、办公地点迁移情况; 机关性质、职权范围、主要任务及其变化情况; 机关主要领导人的任免情况; 机关领导体制及其变化情况; 机关人员编制及其变化情况; 机关内部组织机构的职能及其负责人的任免情况; 其它有关的情况。 上述内容,并非在所有组织沿革中都缺一不可。在具体编写中,要视组织沿革的种类、用途以及记述对象本身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所有的组织沿革,必须具备“五要素”:一是机关性质和主要职能;二是隶属关系;三是人员编制;四是内部机构设置;五是领导成员的组成。 2、组织沿革的体例。主要有: 一是编年法。它是以年度为单位,以年度先后为顺序,逐年编列机关自身机构沿革各方面情况的一种编写方法。通常是在年下再分问题或设项来记述有关情况,即采取年度——问题的形式。 二是系列法。它以机关内部的组织机构为主线,将每一

个组织机构的人员编制,主要负责人的沿袭、变化等情况,分别作为一个系列来加以记述或编写。机关有多少内部组织机构,就要编列多少个系列。每个系列下,通常再按年度顺序记述或编写,形成组织机构——年度的形式。 三是阶段法。它是根据机关历年来自身变化的特点,将其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再于每个阶段中,分别记述和反映机关自身机关沿革各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 3、组织沿革的编写方法 一是文章法。用文章形式记述组织机构人员情况,分章节作文字叙述。 二是表格法。用表格列出组织机构序列、名称、负责人姓名。 三是图示法。用示意图反映组织机构设置及演变情况。 四是图文表并用法。历史沿革、主要职能和任务、隶属关系变化情况等,通常可以用文字叙述,而内部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的变化情况等可以用图表,包括各种图示和表格等。

梅花拳

武术打法的虚实变化,就是两句话,打人避实就虚,打得是对手空档;护身避虚就实,拦得是自己的空裆。具体的变化,内家就在六合之中,外家就在拳套招法的千锤百练之中 八打八不打: 八打为: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这八个部位攻击之后不致于给对方造成严重伤残,又能有效控制对方。 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这八个部位中的任何一个被击都会引起对方伤残乃至死亡。 下手如钻, 上手如弓, 左右开弓中间崩, 打的是左右太阳中间缝。 敌撤退,我猛攻, 倒插步,连环行, 无穷妙腿藏其中。 共八节。 一:手的用法,包括,拳、掌。 二:腿法,包括,弹腿、蹬腿、侧踹、后撩腿、扫、趟腿、龙盘空。 三:肘法,冲肘、顶肘、横肘、后顶肘。 四:铁头功,流星破球、铁头开瓢、背后撞钟。 五:铁身靠, 六:铁砂掌。包括洗手药方、器械制法、练功法 七:金刚锤,药方、练功设施、练法。 八:千斤脚,药方、练法。 每个小节写全,字太多了。在下打字又慢,太费劲。具体的问自己的老师们吧!许多人有。我写这些,是想说明,咱梅拳有老的文字资料。并非有人说的没文字记录! 二人要交斗,切莫乱心神,一招可夺命,胜败瞬时分,出手先夺头,侧身取太阳,近中摘茄子,贴身卡咽喉,--------,靠腿旋跪膝,错身插肋沟,回马破枕头,近足偷泼麦,奇招施铁头,转身鬼推磨,神仙也发愁。 一:旋风掌;腰斩石人;撩阴。 其中旋风掌有以下打法;斩打、钩打、压打、捋打、冲打、里抹眉、冲胸掌、攀肘、撩裆、踢膝、踢里外臁、按膝、里靠、里勾、外‘廓’手、飞抓、卷手。 第二式。【腰斩石人】

民俗与武术

1、从梅花拳派看义和拳运动中的民俗因素,张士闪著,民俗研究1994年第四期 笔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实质,是清朝末年一些乡村社会民众通过历史性武术传承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社会文化民俗团体所发生的一次突发性群体暴动行为。 笔者试图通过对梅花桩拳派民俗的考察,揭示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土壤、思想状态和它随历史契机猝然爆发并波浪式发展的深层原因。 义和拳运动是梅花桩拳派民俗群体对当时社会的政治体制、文化发展趋势所做出的调整、改善的强烈暴力的反映。事实上,当年义和拳的始发地带和后来运动最为活跃强盛的地区,正是当时梅花桩拳术比较普及、拳派民俗稳固兴盛的地方,皆属梅花桩拳派民俗“密点”。通过对梅花桩文场的考察,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梅花桩拳派不是什么“教”,“义和拳教”也无法涵盖整个义和拳运动的组织形式和文化源流。 梅花桩拳派有着自己培养人才的规范思路:文理统驭武功,武功深寓文理。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日,全国各地的梅花桩拳民都要都预先约定的祖师纪念处举行大规模的“亮拳”活动,时至今日仍长盛不衰。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亮拳”。在这期间,各地拳首商议着一年来的拳派事务,解决有关问题。中国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特点在这里展现出它极其和谐、极富情感凝聚力的一面。整个活动既是传统智慧的巧妙运用,又是个人灵性的自由发挥。可以说是梅花桩拳派一年一度的力量大检阅、情感大交流,是梅花桩拳派民俗场形成、辐射、强化的重要方式,它本身也是成为梅花桩一项很有特色的民俗事象。身临其境的人们往往会对这种“场”的力量留下深刻的印象。 直隶、山东义和拳运动中的民俗因素: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日深而导致的民族危机形势,面对法、德教会势力不断掀起精神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梅花桩拳派以传统民俗为号召,团结民心,检视拳众力量,张扬民族精神,开始了针对西方教会侵略势力的对抗尝试。中西宗教信仰和社会礼俗的矛盾冲突,是义和拳运动的直接成因和初期斗争形式,而且又贯穿于整个运动的始终。这是一个内聚力较强并富有抗外性的民间拳会组织,反映了华北村落农民的群体心理意识,并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某些精华部分。他们以传统的“亮拳”习俗作为斗争的发轫和多次行动的集聚方式,民俗因素在整个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另外,从“洋兵就要来了”这句话在当时的多次流播及其惊人效果,可以看出中西民俗文化的隔阂对运动起了多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义和拳运动是梅花桩民俗群体作为一种比较独立的传统文化意识载体,以暴力对抗为基本形式,与它所处的时代社会进行了一场规模较大的能量交换。 2、梅花拳的复兴与华北乡村的群体认同,张国栋,[美]Thomas A.Green,李运著,民俗研 究2016年第5期 笔者采用的是质化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田野调查中的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其中的一位作者是梅花拳的内部传人,作为局内人来参与调查和研究。文章访谈涉及到的问题有:当地梅花拳的传统、个人的习武经历、梅花拳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梅花拳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梅花拳未来的看法等。 尽管梅花拳在官方的记载中出现得较晚,但根据义和团运动研究专家路遥的成果、武术史学者周伟良的研究、相关民间武术文献以及梅花拳的传承谱系,可以确定它早在明朝末年就出现在山东和江苏的交界地带,并在整个清朝沿着山东、江苏、河南和河北的交界地带在广大的乡村社会传播开来。 文章将通过回顾梅花拳的变迁历程及对当下城镇化背景下梅花拳复兴的田野考察,探寻这一民间文化复兴的社会因素。聚焦于梅花拳的书写历史、口头历史、传承现状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 文章得出的结论:从明末至今,梅花拳历经各种战争和政治更替,并在当下的城镇化背景下经历着其传统的复兴。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华北乡村的社会基础为梅

县总工会组织机构沿革

汉寿县总工会组织机构沿革 时间: 2011年08月23日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 472 汉寿县总工会隶属于中共汉寿县委员会。机关设址:一九五0年五月至一九五二年九月,设在县城复兴门。一九五二年十月至一九五五年,设在县南场坪高庄。一九五五年六月至一九六五年设在城东正街。一九六六年上半年迁驻体育场东侧。一九八二年三月迁至小南门现址。 一九四九年九月,以县委组织部民运干事张修业为领导,并以码头工人徐德友、店员史松林等筹建工会工作,在工会筹委会成立前,各行业工人积极投入党的各项政治运动。 一九五0年五月,建立汉寿县总工会筹务委员会,主任徐德友、副主任史松林,一九五二年十月改为汉寿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一九五五年六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汉寿县工会联合会成立,选举了工会第一届委员会。一九五七年七月,召开汉寿县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二届委员会。一九六一年九月,根据上级工会指示,汉寿县工会联合会改名为汉寿县总工会。一九六四年二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三届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工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于一九六八年五月召开首届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领导班子,代行县总工会职权。一九七三年五月,恢复县总工会,同年六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经五届委员会。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第六届委员会。一九八二年三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七届委员会。一九八六年十月召开汉寿县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了县工会第八届委员会。一九九二年九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九届委员会。二00三年八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十届委员会。二00八年四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 历任主任或主席的有:徐德友、张光祥、黄竟成、雷长清、王自力、朱堂、周立民、李德绪、王善群、李干忠、陈先建、陈文华、徐新发、曾燮柳、刘祖欣、龚玉德 历任副主任或副主席的有:史松林、黄竟成、袁定鼎、乔崩、胡学文、龙运海、芦继尧、杨金枝、周达本、曾庆友、吕志、肖惠柏、夏荣华、王善群、左玉梅、解顺民、邹远涛、向文学、廖全美、王北斗、朱建农、肖长发、张兆平、涂芳源、彭力、杨仁华、邱智锋、肖红梅

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

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 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238] 梅花拳是我国一支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但具有博大精深的武功拳法,还有其系统玄妙的文功法理。为了研究和发展这门古老拳法,在梅花拳发展中心——河北·平乡·道教协会,设立了《梅花拳学术交流处》。宗旨是对梅花拳文功和武法进行挖掘整理,与世界各地梅花拳师和武术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对冀、鲁、豫梅花拳调访、研习和参悟,特别是梅花拳《文场》法理,历来是不传之秘,向大家谈点体会和看法,共同与道友商榷学习。 一、梅花拳《文武功法》概述 梅花拳武功的练习具有完整统一性,把拳、功、招三法合于一体。练功就是练拳、练招;练拳就是练功、练招;练招就是练拳、练功。使拳法、招势、功法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做到招随力发,功随招势,使三者发挥到最大威力,达到出神入化境地。 据山东《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法有五势拳、八卦拳、梅花通臂拳、七十二拿,七十二滚手,七十二破法;器械类有八方截手刀、十二合大枪、三十六花枪、三十六战枪、三十六奇枪、马上六合枪、陆姜大枪、六合棍、梅花十三剑等。” 河南省《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有两趟架、两趟半、三趟架、四路半、气功架、八步连环拳、八卦拳等。器械类有梅花刀、六趟刀、六路大刀、单刀、流星锤、单锤、梅花剑、齐眉棍、六路梅花棍、七节鞭、九节鞭、手鞭、六路梢子、梅花双刀、双锤、双枪等。” 河北省《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有五势拳、八卦拳等。器械类有走线铜锤、梅花大枪、方天戟、春秋大刀、六合梅花刀、南阳叉、月牙棍、月牙大斧、虎尾三节棍、齐眉棍、梅花双戟、虎头双钩等。” 据《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文功方面有“梅花拳文功有《香理妙法》、《道场》、《还粮》、《请架》、《拜皇会》(龙华大会)、《佛家功法》、《道家功法》、《儒家功》等。” 二、梅花拳“五位师父”

欧洲的手抄本演变历史

首页 6月 4 由webmaster 于星期四, 06/04/2009 - 08:00 发表 现存最早的―书‖是西元前3200年古巴比伦人(Babylonia)将楔形文字刻成的泥板 ―书‖。约于西元前3100-2884年,古埃及人将纸草(Papyrus)做成长条状的―卷轴‖,将象形文字纵列写在卷上,阅读时只要展开一小段。此种卷书,一直沿用到罗马时代,只有罗马改用兽皮代之(羊皮纸Parchment,多用羊和牛犊等兽皮做成的上等皮纸。),这些均称为广义的―书籍‖,渐渐有了纸张的发明,书籍形式便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中世纪时,一项重要的变革,是古抄本的出现。它改变了以往―卷‖状的书籍形式。新的书本成对摺形式,每二十五章装成一本,用厚重木片做成封面加以保护,这种书籍称为抄本(Codex),且较以前的长条而未经整理的纸草卷更为方便。此种形式延续了好几百年,后来为了要便于阅读,将书籍表面上腊,并用铁圈串装成册,与现代的圈装本极为相似。 古抄本具有现代书本的形式,由许多书页装订而成,不仅消除了羊皮书卷的累赘,还可以双面书写。 手抄本的书体风格和地方风格、口味紧密相关。黑暗时代早期刚劲的罗马体逐步让位给诸如安色尔体和半安色尔体这样的草书体,尤其是在不列颠群岛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书体海岛大写体和海岛小写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书写平面的不同,所采取的书写工具也有分别。金属凿和雕刻刀,用以在石头和金属上铭刻;铁笔用来在泥版上刻划文字。在陶片、蒲草纸和羊皮纸上的书写,是把芦苇杆切开,削成笔的模样。在埃及,以灯心草制作笔,后来人们把芦苇草削尖,,又把它制成一支类似羽毛管的笔,被称为―羽根‖。

孟河镇组织机构沿革

孟河镇组织机构沿革 2003--2009 一、机构成立 2002年4月22日,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02]56号)文的精神,郊区更名为市新北区。原属武进的小河、孟河、薛家、安家、魏村等七个乡镇划归新北区管辖。2003年10月根据常政发[2003]224号《关于调整新北区圩塘镇等行政区划的通知,小河、孟河2个镇合并为孟河镇。 2003年10月29日,根据常新委[2003]142号文件,成立了市新北区孟河镇人大、政府筹备组。办公地点暂设在原小河镇政府。2004年4月12日,筹备组从原小河镇政府搬迁到小河汽摩市场办公。 孟河镇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于2004年10月17日召开,大会成立了中共市新北区孟河镇第一届委员会、中共市新北区孟河镇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和镇纪委书记、副书记。 2005年1月12日,孟河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孟河镇第一届人代会主席团主席、副主席和镇长、副镇长。 二、主要职能 镇党委主要职能: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市委和区委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作用,支持镇党委、镇行政完成本镇所担负的任务;2、组织党员学习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3、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督促党员履行义务,保障党的权利不受侵犯;4、对党员进行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5、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6、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7、牵头负责做好文明创建工作;8、协助区委管理机关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协助人事部门对机关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干部任命、调动、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文案大全

梅花拳_文场与武场_考辨

体育文化导刊!""#$% &’ 梅花拳“文场与武场”考辨 陈恳 摘要: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等,对梅花拳“文场与武场”的体 育文化内容、体育文化特征及两者辩证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梅花拳由文场与武场组成,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藉世代相传。它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修心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以“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为练武目的,最后上升到文功。文场是该拳派的领导核心,文场领导武场,文场是武场的高级阶段。 关键词:梅花拳;文场;武场;体育文化;考辨 一、梅花拳的组成 梅花拳由文场和武场组成。梅花拳经:“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流通”。从梅花拳百代祖师的第二代张三省(又名张山—— —笔者注)开始就已有了文场武场!。在梅花拳内部所供奉的祖师牌位两侧的对联是:“振三纲须赖真武;整五常全凭大文”,横联是:“允文允武”这里的“文”和“武”是指文场、武场而言,梅花拳又称“文武大法”。河北平乡县马庄桥梅花拳第三代祖师邹宏义,第四代祖师文聚、邹文瑞故居对联:“文理孰如马庄楼,武技唯有邹家高”。这里明确提到了梅花拳的文理和武技。梅拳秘谱:“梅花拳第四代祖师蔡光瑞来河北开道,以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这里也提到了文场武场,而且还指明了文场的领导地位。在梅花拳第八代祖师张从富的根源经上写着:“开武法在世上传留弟子,立文教度元人根招回还。论文理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本来是武教天元”。他将梅花拳拳法由大架改为小架,认为是“武教”的开端。由此可见,梅花拳自公开流传以来就是立的“文武大法”,有文有武,而且是以文治武的。 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藉世代相传。它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修心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文场老师领导整个拳派活动,负责教门内弟子遵守门规、武德。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梅花拳武功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最后上升到文功。 梅花拳的文场是该拳派的领导核心。梅花拳的入门弟子应先在武场练习拳术,学习拳理,接受文场的传统教育。“三年架子二年捶”,经过数年的锻炼,当武功已达“身化”、“气化”并已“懂艺”时,#经祖师批准再重新拜师入门,学习深奥的文理和经典,炼神炼气,修心养性,此为练习文功。在梅花拳内部能练武功和文功的人才是文场弟子,只有文场弟子才被认为是正式传人,死后他的名字才补写入梅花拳的家谱。各地文场的老师,大多是当地武艺高强,德高望重的梅花拳老前辈。他们熟知梅花拳的历史、经典、通晓文理,会“开天门闭地户养气存神,收水火炼阴阳颠倒乾坤”,在武功上能由“形气合一”,“神气合一”而至“浑元一 气”、“精气神一体”的境界。在拳法上,能“灵妙莫测,出神入化”,达到“神化”境界$。文场弟子是要文武并炼的,这就是“文武大道”,也称为“真文大武”。 二、“武场”的体育文化特征 明万历十八年((#%%年)张三省立文武大法在徐州公开传授梅花拳。他于明崇桢十六年(()’*年)归位,即清兵入关的前一年。梅花拳开始公开流传,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这期间不论社会风云怎样变幻,它那文场、武场的组织形式,文场对武场的领导关系却始终未变。它流传广,徒众多。义和团反帝运动失败后受到残酷镇压,几乎全部转入地下活动;但它没有衰败,也没有分裂,仍保持着它的传统和风格。这与武场的运动特点及特殊的拳法结构紧密相关。 ($梅花拳是没有固定拳术套路:基本拳路称为“架子”。“架子”有五个基本拳势,称为“桩步五势”,它们在练习时要静止站桩。此外就是运动变化迅速的“行步”、“桩步五势”和“行步”的练习要在拳场中走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也称“四门八方”。这种串连起来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线周而复始的循环练习。初学者可以先学基本的和变化简单的,随着功力加深和练功时条件的不同再不断补充和变化各种拳势和动作。梅花拳的对练拳路“成拳”除了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动作和拳势皆可因人而异,随时编造;到了更高级的对练拳路“拧拳”时,更是“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引进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这种“架子”、“成拳”、“拧拳”的变化和不定的形态,使得它们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无穷丰富。这种拳法结构与运动特点可以说是宇宙万物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基本特性的反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梅花拳文理中说的:“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有拳有艺,有了一成不变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艺了。正如“道无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变而不变,有而无的,它也是“无形”的。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这种特殊结构。 !$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桩步五势”和“行步”。练“桩步五势”时要站桩,要静止不动;“行步”是不断变化的动作。

梅花拳 的历史沿革文本文档

中国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沿革 作者:□傅志民文章来源:本站点击数:719 更新时间:2007-9-28 7:56:43 编者:中国小架梅花拳源于梅花拳大架,是在大架梅花拳的基础上改创而来的。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庚,内外兼修,文成武就。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在辈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张从富大度、宽胸的宗师风范。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梅花拳由于改创为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来说,小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却超越其任何时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梅花拳的历史渊源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据《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不是指现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称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东方离创拳、传拳的时间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着这样一首歌谣: 混沌初开天地分 梅花武当共相存 开天辟地治世界 留下山川和树林 这几句歌谣充分说明了云磐始祖创建梅花拳的历史之久远。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齐建文 、楚庄明、宋定国、吴龙 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公无前223年(秦始皇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

梅花拳

梅花拳“梅花”两字的意义 周伟良:各位网友大家好!上集咱们就传统武术中的几个拳种,比如少林武术、南少林,以及和少林武术或武术文化有关系的《易筋经》做了讲解。这一讲咱们就在传统武术中影响比较大的“梅花拳”做一个介绍。 周伟良:说起梅花拳,它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拳种,但是我在这儿指出,梅花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同时它也是清代在北方地区具有非常影响力的一个民间拳会组织。作为一个拳种,梅花拳有自己的拳理功法以及技术特点,作为一个拳会组织,它烙有鲜明的教门文化印记,并且在1900年那一场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梅花拳也成为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周伟良:本人在上世纪末的几年中曾经对梅花拳做过深入的田野考察,这里就梅花拳的名称问题、组织起源以及拳理功法向各位网友做一个基本介绍。 周伟良:梅花拳的全名为“梅花”,然而,“梅花”这一词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意义,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没有一直没有说清楚。因此,咱们第一个问题就来谈谈梅花拳“梅花” 两字的意义。 周伟良:对一个拳种的认定,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拳种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名称,因为这和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有关,诸位想一下,中国所有拳种都是有自己的名称的。比如少林拳,比如太极拳,比如峨眉拳,比如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八极、通背等等,都有自己的名称。所以我认为对一个拳种的认定,首先要有自己的拳种名称。 周伟良:第二个认定是,一个拳种有它相应的自身的技术特点。我们来看一下,梅花这一拳种名称,为什么这一拳种叫梅花?历来说法不一,我曾经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类:为什么叫梅花呢?因为这一拳种在技术上是按照天干地支分作五式,宛如梅花开放,古称五式梅花拳;第二种观点认为,梅花一词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味,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说明末时期,大家知道,因为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眉山上吊,因此民间很多人士反清复明,同时把眉山的眉改成“梅花”的“梅”,表示他们反清复明的意思。第三种观点,当时河北亮拳一带,梅花盛开,各地拳民到这儿练拳,因此把它称为梅花拳。什么叫亮拳呢?所谓亮拳就是在北方地区,像河南、河北、山东、华北地区,到一定时节,很多练武之人纷纷集中到某一地域,公开进行武术演练,这种活动称为亮拳。 周伟良:以上三种对我们认识什么叫梅花拳可能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刚才说了,梅花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它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象,更多是指它的组织,对这样一个既是拳名,又是秘密结社的拳会组织而言,以上的解释恐怕没有说清楚。从技术上,由于像天干地支五式梅花,它也很难解释,为什么梅花拳至今在拳会内部有着如此大的文化凝聚和文化感召;第二,从眉三的眉转化为梅花的梅更牵强。大家知道,导致崇祯皇帝上吊眉山的不是清军,而是李自成。这是我自己的认识。梅花在中国人的长期生活中是一种审美对象,当这种审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