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十二章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十二章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十二章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十二章五四启蒙思想

第一节新政治、新经济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发展原因

忙于欧战的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以及抵制日货。

2、发展状况

1912―1919年:

新建石矿470个

新增资本1-3亿――1.4亿元

超过辛亥前50年投资的总和。

二、新的阶级和政治力量崛起

工人阶级由辛亥五六十万增加到1919年200万人

资产阶级国内商会会员16万人

华侨……2.1万人

知识分子小学近千万

中学 10万

高等数万

留日 8000名(1905年)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原因:民族工业的发展

工作队伍的壮大

内因资产阶级共和的乌烟瘴气和怀疑心理

激进民主派对真理的追求

外因

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

巴黎和会引起矛盾的激化

2、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主办《青年杂志》。

第二节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对于新文化运动:“不是正面出马,冲锋陷阵的主将,而是侧面策应,掩护大军的护法”。对于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家。

对于文化事业,学界泰斗、教育家、科学家。

周恩来的评价: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一、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

作为总长,1912年2月8日至10日《民立报》上,发表了自己《对于新教育之意见》:1、提出废除“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改行“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教育、美育”五项宗旨。

强兵富国

军国民教育武力

实利教育财力

公民道德教育品德――自由、平等、博爱

世界观终极目的

美育:独创性的作为世界观教育的手段

这是一篇资产阶级教育方针的纲领性文献,它以民主精神和思想自由打扫封建教育的“马厩”,给教育界以活力、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二、“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

1、教员聘请

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

旧派:刘师培、辜鸿铭

白话文:胡适

文言文:黄侃

陈独秀:“自戊戌政变以来,蔡先生自己常以倾向于新的进步的运动,然而他在任北大校长时,……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意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2、思想根源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输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3、从教育的目的阐述

“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4、作用

其到保护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的保姆与卫兵

1、“劳工神圣”口号的喊出

2、“劳动神圣”口号是工人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的响亮前奏,引起巨大反响。

3、针对林纾(琴南)对陈、胡的攻击,毅然声明:“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之培一人自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革新一派,即偶有过激之论,苟于校课无涉,亦何必强以其责任归之于学校耶?”

4、支持李大钊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当然他是以“思想自由”的原则去研究马克思的学说。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蔡元培自有其保护幼苗,施以灌溉的劳绩。

第三节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的思想

思想分期:

第一阶段:康党生涯1896―1901年

第二阶段:乱党时期1901―1915年

第三阶段:共党时期1915――1923、2年

第四阶段:右倾时期 1923、2――1929、11年

第五阶段:托派时期1929――1942年

王森然:“先生书无不读,又精通法文日文。故其学,求无不精;其文,理无不透;雄辩滔滔,长于言才”。“尝自诩当制造中国五十年新政治学术之结晶品,以谢国人。其个性过强,凡事均以大无畏不顾一切之精神处理之。无论任何学说,必参己意以研究之,无迷信崇拜之意。故每当大会讨论之际,其意见迭出,精详过人;常使满座震惊奇绝,或拍掌称快,或呆目无言,诚为一代之骄子,当世之怪杰也。”

一、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

1、在《敬告青年》中: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自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①人权即民主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

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

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

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人格之谓也。

②科学,既指自然科学,更指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2、民主与科学是从西洋的武器库中“拖来四十二生的大炮”。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笃,若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3、民主与科学是对近代进步文化的升华和总结。

林、魏:船坚炮利(军事)

康、梁:变更政治(民主)

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

尊重科学

陈独秀:法律上之平等人权

伦理上之独立人格

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

所以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正是在近代文化的土壤上,适应社会的新要求而树立起来的!

二、对儒家“三纳说”的猛烈批判

1、指出三纲的关键是培养奴隶道德

“儒者三纳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2、指出封建纲常同共和制度是绝对不相容的。

《吾人最后之觉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

“吾人果敢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绸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3、指出孔子之道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以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国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4、批判了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

《偶像破坏论》:“一切宗教,都是一种骗人的偶像。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华上帝也是骗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骗人的;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仙鬼,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

“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吾人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

5、考察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轨迹,指出伦理觉悟的重要性

鸦片战争以还,产生“学术的觉悟”――“提倡西洋制械练兵之木”。

甲午之役,产生“政治的觉悟”――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民国初年伪共和,引发“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伦理觉悟。

马克思认为,反动社会“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要实现“人的完全恢复”。

陈独秀争取的正是个性的解放。

只有人,才是高于一切的,才是现实世界的主人,这个思想,是封建主义君权和神权的对立物,所以犹如一柄锋利的剑,一把冲天的火,刺破封建网罗,照亮黑暗夜空。

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

转化过程:1915年9月,在新青年上,宣传社会主义。

1919年4月,开始谈论俄国革命。

1920年4月后,开始认真宣传社会主义。

1921年7月,任中国共产党书记。

转化过程的思想:

(一)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倒了,资本主义代之而兴,封建主义时代只是少数人得着幸福,资本主义时代也不过次少数人得着幸福。”

“社会主义要起来代替共和政治,也和当年共和政治起来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按诸新陈代谢底公例,都是不可逃的。”

(二)给民主与科学,注入新的社会主义的质素。

“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无产阶级民主)

“我们士大夫阶级断然是没有革新希望的,生产劳动者又受了世界上无比的压迫,所以有输入马格斯社会主义底需要,……这些学说在社会上有需要一日,我们便应该当作新说鼓吹一日。”(马克思主义科学)

(三)宣传了劳动创造世界,“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的道理。

“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

“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1920年9月,《谈政治》:

“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战斗的时候,迫于形势,自己不能不组成一个阶级,而且不能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用那权力去破坏旧的生产方法”。

“我敢说,若不经过阶级斗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的利器。”

四、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局限性

1、理论上没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界限。

2、“二次革命论”的思想萌芽

无产阶级“应该帮助”、“资本阶级内民主派和君主派战争”,但不能领导这场革命。

3、轻视群众的救世主意识

“中国人民简直是一盘散沙,一堆蠢物,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坏的更是含贿卖国,盗公肥私”。

4、在哲学思想和宗教观方面的唯心主义倾向

认为“本能上的感情冲动”,是“生活活动的本源”。

“基督教是爱的宗教”。

以上反映陈独秀思想的复杂性。

第四节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李大钊的思想

生平简介:

1、青年时的忧国忧民

2、1913年反对二十一条和复辟帝制

3、1916年春《青春》宣传民主与科学

“冲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4、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说明了他已转为马克思主义者了。

5、1920―1927年,创建共产党,为之奋斗。

评价:

郭湛波:“学识渊博,思想深刻,刻苦自励,不畏一切危难;不只为中国近代第一流思想家,并为近代革命实行家”。

王森然:“宁以身殉党,以死偿学,不肯屈法以求容,其忠于主义,勇于任事,以视后之尸窃高位,伺敌人之喜怒,以?j媚取荣者为何如也”“民国以来思想界之一彗星也。”

一、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一)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飞跃

起初是进化论者

1918年已指出,近代论“授近世侵略者以口实”,开始用阶级分析法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说明他已从生物进化论这座桥梁进入“科学进化论”。

(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具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承认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存在”“既无始、也无终”。

2、承认物质世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时时流转、时时变易”。

3、认为万事万物存在着矛盾斗争,对立统一及其相互转化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三)热爱人民,为人民解放而奋斗

清贫而世、奋斗一生,为之牺牲。

(四)北大环境,学习《资本论》是转化的重要条件

二、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揭露

(一)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战争,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敌人

指出欧战“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破坏世界平和的种子”。

揭露帝国主义的两手:

“秘密外交是他们做鬼的契约,常备兵是他们做鬼的保障。他们总是戴着一副鬼脸,你猜我忌的阴谋怎么?撞?、虐待那些小的民族。”

(二)反帝必须反封建,把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

帝国主义强盗

“改造强盗世界”包括

国内的军阀

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

“不认秘密外交”指向

与外勾结的军阀

“实行民族自决”,争取民族独立。

(三)把帝国主义与各国人民加以区别,坚持反帝斗争,反对笼统排外

“打破种族和国家的界限,把那强者阶级给我们迭下的嫌怨、隔阂、一概抛去、一概冲开……起一个共同改造的运动”。

“世界上无论何种族何国民,只要立于人类同胞的地位,用那真正民主的精神,来扶持公理,反抗强权的人,我们都认他为至?H切的弟兄”。

(四)预言帝国主义被必打倒

“世界上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都象唐山煤矿坑上的建筑物一样,他的外形尽管华美崇闳,他的基础,已被大面的工人掘空了,一旦陷落,轰然一声,归于乌有。”

三、对“打倒孔家店”的理论贡献

1916年2月,易白沙《孔子平论》指孔子四大缺点

1、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

2、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

3、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日。

4、重做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1917年,吴虞(1872―1949年):

“他们教孝,所以教忠,也就是教一般人恭恭顺顺的听他们一干在上的人愚弄,不要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1920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D

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人是…吃人?。

他们的缺点都停留在从思想本身来研究思想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把社会的历史归结为思想的历史,企图用改变人们的自我意识或道德观念,来解决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任务。

李大钊的贡献在于用唯物主义、用经济与思想的关系去批判孔子学说,在对封建文化堡垒――孔家店的攻坚战中,显示了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集大成者和领头人的重要地位。其著名论文《内经济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①不仅从理论上阐明:“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②而且联系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着重指出:“中国的大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农业经济组织,就是中国二千年来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政治、法度、伦理、道德、学术、思想、风俗、习惯,都建筑在大家族制度上作他的表层构造。”

③揭示孔学存在的原因:“孔子的学说所以能支配中国人心有二千余年的原故,不是他的学说本身具有绝大的权威,永久不变的真理,配作中国人的…万世师表?因他是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因他是中国大家族制度上的表层构造,因为经济上有他的基础。”

④预言孔子学说必然崩溃的命运:“时代变了!西洋动的文明打进来了!西洋的工业经济来压迫东洋的农业经济了!”

“中国的农业经济,既困受了重大的压迫而生动摇,那么首先崩颓粉碎的,就是大家族制度了。中国的一切风俗、礼教、政法、伦理,都以大家族制度为基础,而以孔子主义为其全结晶体。大家族制度既入了崩颓粉碎的运命,孔子主义也不能不跟着崩颓粉碎了。”

四、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1919年5月和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先突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他明确指出:“俄国革命”和“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学说的体系,是由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理论构成。“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李大钊一再强调,马克思的“阶级竞争说,与他的唯物史观有密切关系”,反复论证:“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级竞争”。其次,李大钊着重介绍了马克思的“余工余值说”(即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集中说”,通过揭露资本家对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掠夺,指出:“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秘密,这是资本主义下资本家掠夺劳工生产的方式”,所谓“企业的利润,就是赃物的别名”。最后,李大钊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指出:资本主义的“脚下伏下了很多的敌兵,有加无已,就是那无产阶级。这无产阶级本来是资本主义下的产物,到后来灭资本主义的也就是他”。“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绝大的功绩。”

这样,李大钊慧眼独具,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引荐给了正在由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中国革命,这就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送来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

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

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

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1 严耕望

中國政治制度史綱嚴耕望 目录 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1 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2 P19 宗法就是利用血緣關係造成一種政治統制的系統。3 第四章春秋列國政治制度3 第五章戰國政治制度3 第二编第一章皇帝4 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時代6 第四編隋唐五代7 第五編宋代9 P192 宰相:北宋初——極弱南宋——極強(變化大)9 p224 (元代)樞密院之樞密使與中書令同為皇太子之兼任官10 緒論一、釋名 組織必賴有一定的規則,俾群眾能遵行,以維護這些組織! 廣義的政治制度:國家體制、政府組織、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經濟、財政、軍政、社會……制度均可包括在內。 狹義的政治制度:只限於國家體制、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中國歷史上,國家制度變化較少,故可講者也較少,目前一般注重在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 官制演變的規則:(1)小臣由親近君主而掌權(由宮官到府官)→地位增高為大臣→大臣位高而疏遠,因此漸漸失權。(2)官與職的合一與分離。(3)组织名号,愈後愈複雜。後代複雜,其故有二:其一:事由簡越繁。其二:舊官不廢,新官滋生。 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 一.殷商時代的氏族部落 P9 殷商仍非一個統一國家,大抵仍為氏族聯盟制,但氏族聯盟的盟長由殷族子姓一氏的子弟所承襲,稱為王,王對於本盟中的氏族可命令指揮。 二、盟主(王)繼承制——子族兄終弟及制 P10 殷氏族重視橫的世代層,同一世代層的兄弟身份相同。 P11 王氏殷周制度論曰:“商之繼統法,以弟為主,而以子繼輔之。無弟然後傳子……其以子繼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為弟之子。” P12 殷代後期已漸形成父子繼承制,傳弟已成例外。 三、官司組織 師保。本為長老制度,對嗣王盡監護之職。後演成太保、太師、太傳三師官。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殷代已有百官之稱,組織已相當繁複。 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 一、封建制度 (1)封建情形A分封對象——以封親戚為主,承認土著為輔。 B.封建方法——錫之土地、人民及其地位,加以誥訓,指導其統治之政策。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学科。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症结及出路进行历史的理论性探讨,也为他们将来从事政治学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元首制度;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宦官制度;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PPT演示、音像资料等)。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在界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任务,分期,研究现状等问题,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 一、学科特征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学时) 一、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及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1学时)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二、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第二章元首制度 教学要点:元首;先秦时代代王权的特征;皇帝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王权的确立,发展、变化,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形成、秦汉至明清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皇权的强弱变化。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王与王权(2学时)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学时) 第三节隋唐五代皇帝制度的发展(2学时)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 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 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 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 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讲评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B A、科学 B、假说 C、阶级 D、客观 2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 A、部落 B、部落联盟 C、酋邦 D、氏族 1、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 A、陕西和甘肃 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2、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 A、陕西和甘肃 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3、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4、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C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1、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 B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后 A、王 B、后 C、皇帝 D、天子 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王 A、王 B、后 C、皇帝 D、天子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D、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2、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 A、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保证这一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B、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 C、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 D、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3、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BD A、酋邦 B、群队 C、部落联盟 D、部落 二、多项选择题 1、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参议会)。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队伍。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政治制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1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归属。即由哪个阶级或由某一个阶级的哪一个集团按照什么原则,总揽和掌握,运用统治权。 2政权结构,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采取什么方式,按照什么原则来处理,也是政权体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实行一个阶级的专制,以及如何使一个国家保持在秩序范围内。 3政府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哪些政治的物质实体来管理国家,行使权力和权力的合理分工,以保证政府行政对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的发挥,并协调,处理政府与居民的关系。 4政权主体者和客体者的关系。即各自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权利义务是政治权利的延伸和体现,又是政治权利的保证和制约条件,因此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种政治制度的尺度之一。 2政治制度的本质: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社会政治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上层建筑 2它集中表现和体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基础变动的要求,并对其或者积极辅助起保障作用,或者消极地起阻碍作用 3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方面,当阶级产生之后,当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时,它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其发生作用的范围,改善或改变他自己存在的形式与面貌 4在国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发展阶段上,它的实质和核心是指人们如何参与国事,行使权利以及怎样组成上层建筑,并实现其不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运营运转。 最后,他在国家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上,在一定国土范围内和在涉及一定领土上的全社会所有居民规模上,其“公共权力”必然地与维系全社会的秩序、公共的事务相关联。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君主专制长期性,其权力的无所不包和高度集中性 2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同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融会在一起,其基础是宗法等级制度 3神权、政权、族权紧密结合,形成束缚被压迫阶级的极大绳索 4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专政,政治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官民关系的尖锐对立 5体现封建专制集权的要求,封建政治机构膨胀臃肿,效率低下,并形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寄生虫群 4部落首领产生的四个要素: 1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带有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需要 2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执需要由本部落的首领人物出面干预和处理 3部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调和时,便诉诸武力,而战争史需要统帅任务来指挥的 4部落议事会的议事也需要一个组织者

华南理工2016春《中国政治制度史》随堂练习

第一章 1.一般把政体分为()和共和制两类。 A.君主专制制 B.君主制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 A.分工简单 B.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C.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D.角色分化少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A.法家 B.儒家 C.阴阳家 D.道家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时期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6.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领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贵族民主制 D.等级君主制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7.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B.《中国考试制度史》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D.《中国政治制度史》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8.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 A.中央集权制 B.等级君主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则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A.家庭 B.分封 C.法律 D.内阁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10.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A.农民 B.农民阶级 C.地主 D.地主阶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11.司马迁写()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A.《春秋》 B.《资治通鉴》 C.《史记》 D.《左传》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12.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3.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4.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体。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5.政治制度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答题:对. 错. (已提交)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题及答案

4、简析夏、商的王权特点。 本题答案:(1)夏王朝是以夏为核心的“万国”联合体,氏族仍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夏朝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传统习俗和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相结合为特征的政治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行政体制。(2)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商汤的行政总的原则是“以宽治民”和“有功于民”。殷商继承了夏代的分封制度,王权得到了提升。 1、简述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 本题答案:“敬天保民”,是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保民”,对统治者来说,就必须“明德”或曰“敬德”,施行德治。对此,周公和召公都多次提倡。择要而言,大致包含“无逸”、“慎罚”和先教后刑三个方面的内容。“无逸”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安逸,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慎法”,就是慎用刑法。先教而后刑,就是首先切实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民彝”即社会伦常为其基本内容。 1、简述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的重大区别。 本题答案:第一,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而主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的农民的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取得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地主经济。 第二,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已经不是庶人或完全没有人身权利的奴隶,而是享有一定权利和自由并拥有生产资料的农民。 第三,组织、构成国家机关并实施政治制度的基本成员,已不是由天子分封、赏赐等而可以限定的贵族,而是可以通过合法经营乃至非法手段求得政治和经济更大发展的新贵。 4、试论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变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历史地位。 本题答案:(1)变法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关系“富国强兵”的各种新经济法令的颁布。魏和秦的变法在这方面很突出,其中又以秦为最。 (2)比较魏、秦在经济方面的变法,魏在其广度、深度和展开的层次方面,都远逊于秦。最根本的区別在于,秦的变法触及并较好地处理了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个体农户的土地问题,使国家有效地取得了稳定而可靠的税赋和兵力的来源。 (3)各国的强弱、政治得失,从根本上说,也无不与是否变法以及变法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联。1、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全面引入政治生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答案:对。自此以后的历代皇朝(甚至一些农民起义)都把它当作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政 治行为披上种种神秘的外衣。 4、汉代“党锢之祸”是指宦官与外戚的权利冲突。 本题答案:对。权势渐衰的外戚与权势鼎盛的阉宦,各自联结其他的强宗豪族,最后爆发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党锢之祸”。 5、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德刑并用”、“礼刑并用”。 本题答案:错。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儒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即成为官方学说,也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他们由“德刑并用”而强调“重德轻刑”、“德主刑辅”;由“礼刑并用”而强调“重礼轻刑”。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 本题答案:错。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但两汉的察举等多种选官制度也仍被沿用。 6、士族的存在和发展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很大制约。 本题答案:对。士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政权的控制、运用能力有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走向。 3、简述“三公九卿”的职责及设置意义。 本题答案: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萌芽、形成于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始在全国确立,并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规范。 三公,指朝廷中职务最高的三位官员,即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除皇帝外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原称尉或国尉,统一全国后统称太尉,“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专掌监察,“银印青绶”。“九卿”,是朝廷高级官员的合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掌中央政府各部门事务。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 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1、简述两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答案:两汉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发展和强化的历史阶段。它有如下特点: (1)“汉承秦制”是对汉代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整体看法。 (2)全面法典化。从政治思想的确定到各方面的具体措施,汉代统治者、尤其是武帝之后的统治者,无不企图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 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 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 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1、研究概况 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 2、参考资料 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 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作业与思考: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 【参考书目】 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一、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游团、酋邦制、尧舜禹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原始人群、氏族、胞族、部落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 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 神权、强权、政权 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