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电大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2013电大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2013电大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2013电大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专科)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辅导

第一部分

导论

1.明确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国家体制;二是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三是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2.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当代中国政治的传统色彩;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影响。

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对今天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与方法:从三代、先秦诸子、到汉代;司马迁《史记》专辟《礼书》、《乐书》(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在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东汉班固《汉书》,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

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郑僬《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专门的制度史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专著。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3.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点:它以政治暴力所造成的超经济强制权力覆盖并支配社会经济领域,对资源和利益分配具有明显的垄断特性,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在秦以后开始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架构为主要和常态;它造就一元化的社会格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演进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一直保持自身的历史连续性。

4.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文献资料。

第一编先秦政治制度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

1.了解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带有明显的假说性质。

2.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的指导作用及局限性。

3.掌握国家的形式特征:具有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

度,有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4.了解史前社会阶段的两个初级政治组织:群队与部落。

5.了解国家起源两种模式: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

1.了解文献记载中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

喾、尧、舜)。

2.了解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及代表性人物。两大集团的联合体。

3.了解尧舜禹时期政治组织的大致情况: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

4.掌握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

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

5.了解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

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战争开辟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起源之路。战争也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和后来权威的基本类型。

6.掌握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反映了黄帝之后,联合体首领的权威足以将原来的部

落巫术整合为统一的联合体巫教,并有意识地利用巫术为自己的权力服务。颛顼是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第三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了解夏王朝的社会状况及相关的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

2.掌握夏代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

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3.了解商王朝的社会状况及相关的考古发现。商王朝的活动区域及考古发现,规模之大在

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

4.掌握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一是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二是有比较系

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

5.商代王都:考古发掘。

6.掌握内服、外服的涵义: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

商王控制的力度是很不相同的。中央是属于商王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区域;地方,是商王授权的诸侯自治区域,商王对此拥有主权和部分管辖权,但一般不直接掌握行政和司法等权力。

7.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一是有明显的战略考虑,二是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三是

大多数的封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

8.掌握西周宗法制的内容与实质: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

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宗法制以血亲纽带为基础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是相辅相成的。

9.了解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0.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

为中央集权所替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世卿世禄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1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表现: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

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

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但是,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12.春秋时期各国官制状况:执政大臣。

13.战国时期各国官制状况:执政大臣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

1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春秋时期,各国有总揽国家政务的执政大臣,但名

称和制度并不统一。除执政外,春秋各国所设官职十分庞杂,大多沿用西周时的制度。

春秋时期的文官系统以史官为主。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各国官制分工日益明细,职能部门日益健全。

第二编秦以后古代政治制度

第四章皇帝制度

1.掌握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

事务;皇帝作为政治性权威,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皇帝是国家一切最高

权力的拥有者;皇权是一种专制,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

2.掌握皇位的终身制与世袭制。个人化性质决定皇权必定采取终身制的形式。皇位继

承的惟一合法依据是血统。所谓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嫡长

子被认为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十分有限,无法避免皇族

内部的争斗。

3.了解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演变:秦朝创立皇帝制度;汉承秦制。

4.隋唐宋元:皇权对相权的分割。唐朝将相权分为三省,三省长官共为丞相,直接听

命于皇帝。宋代: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

5.掌握明清皇权极端化的表现。

6.掌握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

之间,废除宰相制度;皇帝以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7.清朝继承明朝废除宰相的做法,设立军机处。

8.掌握皇位继承制度的规范化。

9.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

一。父死子继,父子相传。当政局出现动荡,或国家体制出现某些问题时,皇位继

承就会出现许多变异。宋明以后,皇位继承制度走向稳定与规范。雍正确立秘密建

储制度。

10.了解后宫制度及外戚干政的后果。后宫制度是皇帝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后宫通常

指皇太后宫和皇后及妃嫔宫。秦后宫制度为汉所继承。唐后宫制度在秦汉基础上有

了很大发展。以后各朝大体相承,略有增损。

11.说明历史上的外戚干政:以两汉最为严重。唐朝的外戚干政也很严重。

12.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乱政。宦官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13.清朝如何避免宦官乱政:严禁宦官干政;压低宦官的品级;大大削减宦官数量。

14.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

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原因是多方面的:外朝官很难赢得

皇帝的信任;宦官却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在制度的设置上,外朝官的权

力逐渐趋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失去了与宦官抗衡的体制力量。

第五章宰相制度

1.了解宰相制度的产生、沿革情况。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出现于春秋时期。秦统一以后,

丞相制度延续下来。西汉内朝官最重要的是尚书。东汉尚书台职权范围扩大。魏晋南北朝,三省的出现。

2.掌握唐朝宰相制度的特点:隋唐:三省制的全盛时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掌握国家

主要权力。唐袭隋制,中枢机构仍为三省。唐代设立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与秦汉时的独相制相比,由三省长官联合组成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相权从个人掌握转变为由特定机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相权行使的个人化色彩。

3.掌握政事堂的概念。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政事堂会议还

有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4.掌握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中书门下长官

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另外,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5.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辽金元的宰相制度。辽皇帝以下,设置南北两套管理机构。金朝

宰相机构基本仿照唐、宋及辽。元朝中枢机构为中书省,三省制最终转变为一省制。

6.宰相制度的衰落:明清的内阁与军机处。

7.掌握内阁与唐代宰相制度的根本差异:汉唐宰相对一般性政务有独立处分权,掌握部分

国家最高决定权,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对政务并无处分权;汉唐宰相“百官之长”

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法律和制度本身及赋予其领导、协调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职责和权力,但明代内阁却没有法定的干预其他各个执行部门的权力,其主持政务、领导或协调各部、院、寺工作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合法性。

8.军机处:雍正六年,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权力日益扩大,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

政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无定员。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9.相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相权来自于皇权的授予,皇权本身又是诸种权力合成的全

能型权力,相权也就不会是单纯的行政权,必定是以行政权为主导的、兼有司法权、监督权、立法权等各种国家权力的权力类型。第二,宰相制度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一旦有其他的替代制度,就会取而代之。

10.掌握中国历史上相权与皇权的关系。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

家奴的性质,这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由于皇权是不受限制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划分无法以法定的形式加以确定。皇权与相权的行使都具有个人化倾向,它们之间的消长,主要是由制度以外的因素决定的。皇权与相权的分割状况由个人性格、能力决定,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人治的本质。

11.了解中国历史上相权的兴衰与国家治乱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职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分封制作为一种贵族层层分权治理的国家制度形态,基本要素是采邑和附

属于采邑的政治权力。这种权力在少数贵族家族内部代代世袭。即国家的主要官员为世袭贵族,国家以赐给世袭采邑的形式支付其俸禄,他们既是采邑内的最高行政、司法、军事长官,同时还可能担任王室的某个职位。

2.掌握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察举:汉武帝下诏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

二千石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要求扩大举荐范围,没有官职的平民也在举

荐之列。标志着汉朝察举制度正式确立。

3.征辟制度:分征召和辟除两种。征召是指皇帝采取特征和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社会上

有名望或品学兼优的人士以备顾问,或委以政事。辟除,是一种官府任用属员的制度。

4.两汉察举、征辟制度的特点: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各部门主官;两者

的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反映了两汉官员选任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5.掌握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其局限性。这一制度设置的初衷,主要是为“论人才优劣,

非为士族高卑”;这一制度的严重缺陷,是品评人才的标准,是家世,德、才两个标准难以量化。

6.掌握隋唐科举制及其意义。职官选任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之下;有利于儒学的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下层子弟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构成,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7.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哪些变化?明朝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清朝科举制度:清

朝沿袭明制,府、州、县均设学校,学校是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固定程式。

8.以明朝科举制为例,简要介绍科举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要点:明朝科举与学校教育紧

密结合。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9.中国历史上的异途选任制度有哪些?

10.恩荫制:是指子孙依靠父祖的官爵或功勋保举任官的制度,是西周“世卿世禄制”在秦

以后的一种变异形态。正式将恩荫特权纳入选官制度的是汉代的“任子制”。这一制度是官僚权力衍生出的特权之一,关系到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与世族控制的选任制度相结合,强化了少数上层家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世宦大族。唐代恩荫制。

11.赀选制度:就是卖官制度。两汉规定财产在一定数额以上者,向朝廷缴纳若干资财后,

便可以到京都听候选官。

12.掌握恩荫制与赀选制度不同性质:这是两种古代的非正途入仕。两者的性质很不相同。

恩荫制,实际上是世袭制在职官制度上的反映,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身份带有一定的家族占有性质。它一方面有利于培植高层职官对现存皇权的亲和感,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政治的清明。赀选的实施,有利于打破士大夫阶层对职官的垄断,但难于与儒学意识形态相适应,一直受到士大夫社会的批评,但是因为国家财政的压力,或者是处于皇帝私人对财富的需要,一直没有被真正废止。

13.了解各朝职官任用与考核制度。

14.了解历朝职官的品级设置、俸禄制度、休致制度。

第七章言谏与监察制度

1.掌握言谏与监察的区别:监察主要指由皇帝委派对整个官僚系统实施监督的机构或人

员,针对的是整个官僚系统;言谏对象主要是皇帝而非百官,注意是指臣民对国家决策提供建议、意见,具有咨议与立法监督的双重性质,其中咨议性质的成分更为主要。2.秦汉中央监察机关的设置及职掌:御史之职起源于战国,秦统一以后设御史大夫,纠察

百官。西汉御史机构庞大,与丞相府一起,并称两大府。职掌是“典正法度,以职参相,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汉武帝时期监察机构的设置变化。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设置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分散监察权。地方上设置刺史。

3.汉武帝时期监察机构的设置变化。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

中;设置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分散监察权。地方上设置刺史。

4.秦汉时期中央监察机关的职掌:掌管律令,参与制定国家主要法律,并主持草拟有关法

令;纠弹违失,察举非法;考课百官,荐举人才;审理大案、疑案;以监军身份督军作战。

5.秦汉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及职掌。秦统一后,一郡置守、尉、监三人。汉武帝时期,设

置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刺史分部巡行监察。

6.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言谏与监察机构的设置。

7.了解隋唐时期的言谏制度。

8.掌握隋唐时期的中央御史制度及职责。隋建立后,于三省之外设御史台,监察机构基本

脱离了宰相机构而独立。唐代御史机构前后变化很大。唐初沿袭隋制,名称变化。职责:“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具体说,主要有三项:纠举百官违法或失职行为;推鞫狱讼;审察朝仪。

9.掌握两宋时期的言谏和监察制度的变化。言谏机构职权行使的对象有所扩大,开始将宰

相和各职能部门包括在言谏范围之内;御史开始兼领言谏之责,台谏呈现出合一的趋势。

10.宋朝检察权的扩大以及影响。宋朝在尽量分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同时,扩大监

察查系统的权限:御史被明确赋予了“言责”;整个政府皆在其监督之下;监察系统官员的“言责”,开始受到国家的鼓励和保护。其后果是带来了两宋言路的开放、士大夫“清义”的活跃,并深刻地影响了两宋的政府行为过程。

11.掌握明代的言谏制度及其影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设六科给事中,以后逐渐定

型。明代六科官员品秩虽低,权力却大,同样有封驳诏书、献纳谏言、纠劾不法等权限。

明中期,万历皇帝为强化权力,一度鼓励言管议政,言路一时大开。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内阁首辅政权的衰落。六科权力转化为弹劾权,国家的政策事实上为言路官员所控制。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12.明代的御史制度。明初仿效唐制设御史台,与中书省、大都督府鼎足而立。明太祖洪武

十五年,设立都察院,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13.清代言谏制度设置及特点。清代设置了通政司、六科给事中。后者在雍正年间并入都察

院,在体制上完成了台、谏合一。言谏机构逐渐失去了谏正、封驳的权力,转而以纠劾权为主,完成了由宋朝开始的“台、谏合一”;建立了多元的监察轨道,监察网络更加细密。

第八章军事和司法等制度

1.了解秦汉时期的军事制度。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的征兵制。汉代加

强禁军力量,军事编制沿袭秦朝,实行普遍征兵的方式。

2.魏晋南北朝的军事制度。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军队分“内军”、“外军”。内军指中央直辖

禁卫京师及屯戍京畿的军队,由皇帝直接控制。外军都督诸州军事分领,屯戍于重要郡州,多为刺史兼领。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3.了解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隋唐军队分为禁军与地方军队两种。

4.了解宋元时期的军事制度。宋朝军事权由枢密院、三衙、兵部三方分掌。枢密院为最高

军事行政机关,长官称枢密使,无指挥军队的权力;三衙负责统领军队训练和作战,没有军事调动权;兵部主要负责军事行政和军需供应。宋朝军队有禁军、厢军、蕃兵、乡兵之分。元朝军政一体化。元朝军队分宿卫军、镇戍军和屯田军。

5.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明代中央军事机关有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清军起源于八旗制度。

还有绿营兵,及防军、练军。

6.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称三法司。刑部为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

政机关,专司审判;刑部作出判决后,大理寺为复审机构;都察院负责对刑部和大理寺的监察。明朝的司法权,虽然由三个专门机构执掌,但其他部门也可参与司法活动,所以,明朝的审判有“会审”、“圆审”、“热审”、“大审”等多种形式。凡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组织联合审判,称“三司会审”。拟定的判决意见称“三司奏议”。但是如果有特别重大的案件,不仅“三法司”的主官(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要联合主持,还要组织其他五部尚书及通政使参与,这就是“九卿会审”,又称“圆审”。明朝皇帝在秋季会派出太监参与“三法司”的审录罪囚工作,称“大审”。司礼监传旨刑部会同都察院、锦衣卫在小满后十天的炎热暑期审录囚徒,称“热审”。另外,东厂负责侦讯、缉捕等。

7.掌握秦汉以后在郡县制基本体制下的分封制的特点。

第九章地方政治制度

1.了解我国历史上地方机构设置的特点、沿革情况。

2.秦以后郡县制成为地方的基本建制。这一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

控制权,维护中央集权的体制格局,确保帝国体系的存续和运转。汉承秦制。仍为郡县两级制。

3.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将县作为国家地方政权的基层组织。

4.元朝地方建制。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

区,称为“腹里”。宣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5.掌握中央集权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转:中央通过掌握地方官吏的任免

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在体制设计上,压缩地方行政单元,并尽量分散其事权;通过全权控制和支配地方财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以及种种任官制度的设置(来回避、轮换等)来避免地方势力的形成。

6.掌握中央集权的体制形式存在和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中央对地方的压倒性优势。不仅需

要将各种权力集中于中央,需要各种相关制度的配套使用,也需要在压缩地方行政单元的基础上尽量分散其事权。专制政治存在和运转的目的,主要是皇帝及其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它必然要选择中央集权这一最适合垄断社会利益的体制形式。专制政治在本质上是排斥法治的。

第十章中国政治制度向现代的转变

1.了解经世思潮及其代表人物。19世纪初,以龚自珍为代表的经世人士,主张学问应面对

现实。经世致用的新思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其他状况。同时也最先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2.掌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的制度调整:设立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总税务司

署等。

3.掌握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总税务司署。通商大臣:清政府设置了五口通商大

臣,名义上是管理通商事务,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是清政府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南洋大臣与北洋大臣:名义上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际上两大臣都有相当的独立处置事务的权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下辖南北洋通商大臣、总税务司、同文馆、司务厅、英法美俄日等五个股及清档房。是清政府体制中非常重要的部门。总

税务司署:1861年改隶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际事务均由总税务司全权处理。它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创立。

4.湘军、淮军、海军和新军的建立:新军的特点。

5.掌握19世纪下半期,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增长情况。地方军事化的形成;督

抚专权。

6.百日维新中的体制调整与改革:变法过程中的主要制度创新。

7.清末“新政”与制度革新。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裁汰冗官冗衙,

精简机构。军事方面的改革。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废除八股文。法律方面的改革。8.预备立宪时期的主要制度调整:官制改革。反映了清政府努力调和中西政治制度的思路,

但集中反映了行政主导以及以专制皇权为政治体系中枢的体制传统。

9.清政府改革措施的共同特点:保守色彩严重;过多考虑满族贵族的利益。无法解决清政

府日益严重的危机。

第十一章中华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

1.了解《鄂州约法》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主要内容。《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

定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宪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

3.掌握临时政府制度架构的主要特点。临时政府的体制及特点:基本上是按照三权分立原

则建立,主要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两部分。临时政府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联合政权,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这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

4.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内阁制、总统制和洪宪制三个阶段的演变。

5.掌握《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缺陷。《临时约法》时期的中央政制。《临时约法》规定了

中央政制采取三权分立的形式,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6.了解南北分统时期,双方政治制度设置上的特点。

第十二章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1.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的进程分为三个时期:军政、训政、宪政时期。

2.国民政府的党治基础:改组后的国民党。国民党一大制定的《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

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主要职权。

3.掌握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国民政府的根本法由国民党制定;国民政府

的权力源于国民党;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及政策,由国民党制定;国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及其治国政绩须受党的监督。

4.《训政时期约法》规定的政治体制的特点。

5.国民政府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哪些,主要职责是什么?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

《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省考课) 之一。( B) A、财产继承B、皇位继承C、姓氏继承D、后宫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其中的“台阁”,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它的长官尚书令级别不高,终汉之世只是一千石,但掌握国家实权。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A)A、尚书台B、中书省C、尚书省 D、门下省 3、《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B) A、议事堂B、政事堂C、内阁D、军机处 4、《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于1914年4月29日完成三读程序,5月1日以大总统()名义公布。( A) A、袁世凯 B、孙中山 C、冯国璋 D、黎元洪 5、《新约法》颁布及袁世凯对行政机构进行改组后,袁世凯变成了终身总统,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下令承认帝制,首先宣布独立的,是()省。( B) A、贵州B、云南C、四川D、湖北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宪法效力的约法,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正式公布。( B) A、袁世凯B、孙中山C、冯国璋D、黎元洪 7、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最初主要是一个办理()的机构。( B ) A、 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 ()兼任。( B) A、两江总督B、直隶总督C、两广总督D、四川总督 9、不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已成为参与决策的宰相机构,其长官侍中已成为宰相之一。(A)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尚书 ()成了真宰相。(A)A、中书令B、尚书令C、中书监D、侍中 11、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晋代,侍中寺进而发展成为(),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A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尚书台 12、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 B) A、新政B、预备立宪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13、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的正式启动。这份诏书在中国维新立宪人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远在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修改其策略,将“保皇会”改为(),准备回国参与清廷预备立宪的工作。( D ) A、宪政公会B、自治会C、宪政筹备会D、国民宪政会 14、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康有为及其同道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学会、办学、办报、演说、上奏章、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社会的支持。在天津,()于1897年10月创办了《国闻报》。( C)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遵宪 15、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 B) A、黄帝与炎帝的战争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C、禹对三苗的战争D、舜对“四凶”的战争 16、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 C ) A、舜对三苗的战争B、禹对三苗的战争C、舜对“四凶”的战争D、尧与三苗的战争 17、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 A ) A、黄帝与炎帝战争 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C、黄帝与荤粥的战争 D、颛顼与共工的战士均可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因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C)。A、乡试B、会试C、廷试D、北闱 19、东汉,进一步加强中央监察系统。在公卿朝见皇帝时,时称“三独坐”,不包括(D)。A、御史中丞B、尚书令C、司隶校尉D、御史大夫20、东汉班固所著的(《》),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 B) A、《史记》B、《汉书》C、《通典》D、《通志》 21、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称“考课”。秦已初具规模,汉朝则更完备,并设立了专门机构。当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主要由()负责。( D ) A、 B、各部侍郎 C、吏部尚书 D、丞相 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A)A、制诰B、策书C、制书D、诏书 23、汉代,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是()在《史记》中专辟《礼书》、《乐书》。( A ) A、司马迁B、班固C、杜佑D、司马光 24、汉高祖二年,立刘盈为太子,以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负责其教育。从此,()制度称为定制。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A) A、太子预立 B、秘密备储 C、禅让 D、推举 25、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及大批亲胡官员,进而废除(),并宣布“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 A ) A、宰相制度 B、翰林院制度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 26、宦官在古籍中称寺人、宦者、中官、内侍、内官、阉人、内监等,唐代以后称太监。宦官是()制度的派生物。( B ) A、职官B、后宫C、皇帝D、宰相 27、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A)。 A、 B、竞争机制 C、禅让制 D、推举制 28、谏官在秦汉为加官,无定员。曹魏设侍中寺作为专门的言谏机构,设侍中四人。因侍中寺官员常随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机要机会较多,故在西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C)。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 29、九品中正制始于()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B) A、秦汉 B、曹魏 C、隋唐 D、明清 30、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 《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C )。A、公侯子B、卿大夫、士、庶民C、公侯伯子男 )年废止的。( C ) B、1805 C、1905 D、1911 )时期,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士族把持政局,庶族很少有机会跻身上层职官。( A) A、西晋B、秦汉C、隋唐D、宋元 33、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真正拉开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表明()战争的惨败,刺激了改良主义思潮迅速转变成社会运动。( B )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4、两汉时期,官吏的俸禄一般都发给粮食,按月领取,以()为单位。 A、石 B、斗 C、斛 D、升 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献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C) A、出命B、执行C、封驳D、审核 36、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但最终没有阻止宦官干政在明代重演。明朝重用宦官始于()时期。(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宪宗 D、武宗 37、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元制,以()为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相权有所增大。( A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南北面官 38、明朝军队的基层单位为(D)。A、府兵B、八旗兵制C、绿营D、卫所 39、明朝内宫,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宦官组织系统,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有()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在十万以上。

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英语六级真题翻译汇总

2013年12月英语六级翻译真题 试卷一: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一系列连接东西方的路线。丝绸之路延伸6,000多公里。得名于古代中国的丝绸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在中国、南亚、欧洲和中东文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等四大发明才被引介到世界各地。同样,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porcelain)也传遍全球。物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欧洲也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各种商品和植物,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 参考译文:The world-renowned Silk Road is a series of routes connecting the East and the West. It extended more than 6,000 kilometers. The Silk Road was named after ancient China’s silk trad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South Asia,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 It was through the Silk Road that papermaking, gunpowder, compass and printing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were introduced around the world. Similarly, Chinese silk, tea and porcelain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Europe also exported various goods and plants through the Silk Roa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inese market. 试卷二:中国园林是经过三千多年演变而成的独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它既包括为皇室成员享乐而建造的大型花园,也包括学者、商人和卸任的政府官员为摆脱嘈杂的外部世界而建造的私家花园。这些花园构成了一种意在表达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的微缩景观。典型的中国园林四周有围墙,园内有池塘、假山、树木、花草以及各种各样由蜿蜒的小路和走廊连接的建筑。漫步在花园中,人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景观犹如山水画卷一般展现在面前。 参考译文:After 3,000 years of evolvement, Chinese gardens have become a unique landscape. This includes both large gardens built as entertainment venues for royal family, and private gardens built as secluded retreats for scholars, merchants and retired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se gardens have constituted a miniature that is designed in praise of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 typical Chinese garden is surrounded by walls and consists of various buildings linked by winding trails and corridors, with ponds, rockeries, trees, and flowers scattered in it. Wandering in such a undefined well-designed garden, people may feel that they are walking in a landscape painting. 试卷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中秋时节庆祝丰收,这与北美地区庆祝感恩节的习俗十分相似,过中秋节的习俗与唐代早期在中国各地开始流行,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拜月的节日,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2006年,中秋节被列为中国的文化遗产,2008年又被定为公共假日,月饼被视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人们将月饼作为礼物馈赠亲友或在家庭聚会上享用。传统的月饼上带有“寿”(longevity)、“福”或“和”等字样。 参考译文:Since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people usually celebrate harvest in the Mid-Autumn,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ustom of celebrating Thanksgiving in the North America. The tradition of celebrating Mid-Autumn festival became popular throughout China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lunar August 15 is a day for people

【精选资料】大学英语翻译期末考试复习

期末复习 现给大家厘清一下复习思路: 考试卷面分:60 分 考试题型:五种 I 选择更好的译文(10×1’) (备课组长说有可能是两选一,也可能是三选一) 例如讲义上的第1页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A.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设想,二千年前,在凯撒到达不列颠南 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都是处于所谓“自然状态”之中。 B.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 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II翻译评析(15分) 翻译评析评分标准:从翻译的标准(5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5分),以及翻译的技巧(5分)三方面谈。 请复习讲义pp2-4、pp14-29 翻译的标准有传统的:信达(忠实和通顺),有现代奈达的:

从形式对等—到动态对等—最后到功能对等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 翻译的基本策略(这是组长这样分的,其实都是翻译的方法):归化与异化 翻译的技巧:词的技巧—词义的确立、词类转换译法、增加、省略、延伸、正反反正译法 句子的技巧—三大从句的译法 III 长句的翻译(3×5’) 两个英语句子,一个汉语句子。 例如1: Ther e is nothing more disappointing to a hostess who has gone to a lot of trouble or expense than to have her guest so interested in talking politics or business with her husband that he fails to notice the flavor of the coffee, the lightness of the cake, or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house, which may be her chief interest and pride. 最令女主人失望的是,她花了许多心思或费用来招待客人,可是这位客人只顾津津有味地与她的丈夫谈政治、谈生意,却没注意到香喷喷的咖啡,松软的糕点,或房间内讲究的陈设,而这些却可能是她感到兴趣并引以自豪的主要所在。 例如2: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期末考试翻译题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题翻译题复习资料 1 医疗网可以使病人共享信息和相互给予支持。 The medical website enables patients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offer each other support. 2 我很高兴你和我们一起去。你不会因此后悔的。 I am glad you are going with us .You will not regret it. 3 那是她所体验过的最奇妙的感觉。 It was the most wonderful feeling she had ever experienced. 4 他以科普小说而闻名。 He is known for his popular science novels. 5 二十年后他还能清楚地记起这件事。 Twenty years later he could still clearly recall he event. 6 那首歌总是让我想起我们的第一次约会。 That song always reminds me of our first date. 7 那个建议在会上未引起多大兴趣。 That proposal aroused little enthusiasm at the meeting. 8 新来的军官很快赢得了士兵的尊敬。 The new officer soon earned the respect of his soldiers. 9 全村很快便人心惶惶了。 Fear spread quickly through the village. 10 现在主席要向大会发表演讲。 The chairman will address the meeting. 11 好教师总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Good teachers often encourage their student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12 我正想把实际发生的情况告诉他,但他打断了我的话。 I was going to tell him about what really happened, but he cut me short. 13 孩子们急切地等着儿童剧开演。 The children were waiting expectantly for the pantomime to start. 14他退休后去了佛罗里达,仍然过着忙碌的生活。 She retired to Florida and still led a busy life. 15 只要你做好准备,面试时你就会充满自信。 You will be full of confidence during the interview as long as you are well prepared. 16 这家商店向顾客承诺绝不卖假货,而且它确实做到了。 The shop promised its customers that it would never sell fake goods, and sure enough it did so. 17 由于他努力工作,最近他被提升为部门经理。 Because he is working hard , he has been promoted to the position of department manager. 18 他受到他人的尊重,因为他有很强的正义感。 He is respected by others because of his strong sense of justice. 19 汤姆叔叔在病中,所以我们现在不想让他知道这个消息。 Because uncle Tom is ill, we do not want to let him in on the news right now. 20 一个好的上司应当鼓励他的助手坦率地发表意见。 A good boss should encourage his assistants to be outspoken in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21 他那不能令人满意的答复促使我又向他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His unsatisfactory reply promoted me to ask him another question. 22 长期医疗保险和短期医疗保险,哪一项更合算?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及参考答案(重庆电大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8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 多选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B )。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属于( B )。 A.贵族君主制 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专制的过渡 C.君主丞相制 D.君主宰辅制 3.我国文武分职,即文官有相,武官有将制度确立的时期是在( C )。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春秋 4.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B )。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5.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的1905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后 7.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C )。 A.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8.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9.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 C )。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10.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C )。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 11.我国开始推行“封建”是下列那个朝代( C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2.中国历史上王位传子制度的“家天下”开始于( A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朝 D.秦朝 13.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 ) 。 A.君主立宪制 B.世袭制 C.共和制 D.皇权专制 14.结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是由于( B )。 A.1898年的戊戌变法 B.1911年的辛亥革命 C.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 D.1919年的五四运动 15.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16.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体的是( A )。 A.国防最高委员会 B.国民参政会 C.国民政府委员会 D.总统 17.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联俄 B.联共 C.扶助农工 D.民生 18.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A )。 A.南京临时政府 B.南京政府 C.北洋政府 D.苏维埃政府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参议会)。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队伍。

电大秋《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考试必用.

《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省考课 1、(是延续专制皇统“家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B A、财产继承B、皇位继承C、姓氏继承D、后宫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其中的“台阁”,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它的长官尚书令级别不高,终汉之世只是一千石,但掌握国家实权。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AA、尚书台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3、《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B A、议事堂B、政事堂C、内阁D、军机处 4、《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于1914年4月29日完成三读程序,5月1日以大总统(名义公布。( A A、袁世凯B、孙中山C、冯国璋D、黎元洪 5、《新约法》颁布及袁世凯对行政机构进行改组后,袁世凯变成了终身总统,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下令承认帝制,首先宣布独立的,是(省。( B A、贵州B、云南C、四川D、湖北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宪法效力的约法,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正式公布。( B A、袁世凯B、孙中山C、冯国璋D、黎元洪

7、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最初主要是一个办理(的机构。( B A、全国政务 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 8、北洋大臣依例由(兼任。( B A、两江总督B、直隶总督C、两广总督 D、四川总督 9、不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已成为参与决策的宰相机构,其长官侍中已成为宰相之一。(A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尚书台 10、曹魏末年,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中书省则变成了出令机构,(成了真宰相。(AA、中书令B、尚书令C、中书监D、侍中 11、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晋代,侍中寺进而发展成为(,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A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尚书台 12、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 B A、新政 B、预备立宪

2014年12月6级真题三套(阅读和翻译部分)含答案

2014年12月6级第一套 Part I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 A Questions 36 to 4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His future subjects have not always treated the Prince of Wales with the respect one might expect. They laughed aloud in 1986 when the heir to the British (36) ________ told a TV reporter that he talked to his plants at his country house, Highgrove, to stimulate their growth. The Prince was being humorous—“My sense of humor will get me into trouble one day,”he said to the aides (随从)—but listening to Charles Windsor can indeed prove stimulating. The royal (37)________ that been promoting radical ideas for most of his adult life, some of his (38) _________ which once sounded a hit weird were simply ahead of their time. Now, finally, the world seems to be catching up with him. Take his views on farming. Prince Charles’ Duchy Home Farm went (39) ___________ back to 1996.when most shoppers cared only about the low price tag on suspiciously blemish-free(无瑕疵的)V egetables and (40) __________ large chickens piled high in supermarkets. His warnings on climate change proved farsighted; too Charles began (41) _________ action on global warming in 1990 and says he has been worried about the (42) ____________ of man on the environment since he was a teenager. Although he has gradually gained international (43) __________ as one of the a world’s leading conservationists, many British people still think of him as an (44) ____________ person who talks to plants This year, as it happens, South Korean scientists proved that plants really do (45) __________ to sound. So Charles was ahead of the game there, too. A. conform B. eccentric C. environmentalist D. expeditions E. impact F. notions G. organic H. originally I. recognition J. respond K. subordinate L. suppressing M. throne N. unnaturally O. urging Section B Should Single-Sex Education Be Eliminated? [A] Why is a neuroscientist here debating single-sex schooling? Honestly, I had no fixed ideas on the topic when I started researching it for my book, Pink Brain, Blue Brain. But any discuss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 inevitably leads to this debate, so I felt compelled to dive into the research data on single-sex schooling. I read every study I could, weighed the existing evidence, and ultimately concluded that single-sex education is not the answer to gender gaps in achievement—or the best way forward for today’s young people. After my book was published, I met several developmental and cognitive psychologists whose work was addressing gender and educ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we published a peer-reviewed Education Forum piece in Science magazine with the provocative title, “The Pseudoscience of Single-Sex Education.”[B] We showed that three lines of research used to justify single-sex schooling—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social psychology—all fail to support its alleged benefits, and so the widely-held view that gender separation is somehow better for boys, girls, or both is nothing more than a myt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