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中国古代对世界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

瓷器。中国陶瓷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

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从陶瓷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各异的造型,多变的釉色和装饰,缤纷的彩绘和不断改进的工艺,这些人类利用水、火的作

用而将泥土转变成的陶瓷器上充分表现了先民们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创造力。

,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很早的时候就创造了瓷器,这不仅使先民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得到了

改善,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瓷器具有优于陶器和金属器的长处。如瓷器由于有一层

光洁不透水的釉层,与陶器相比,其具有清洁,坚硬的特点。又由于瓷器是将廉价的矿石材

料经过热处理,得到人们需要的各种造型的器物,由于其的加工过程相对简易,与金属材料

制成的器物相比,其具有廉价的优点。这是瓷器自然属性方面的优点。

同时,由于其易于塑造的形态,优美多变的釉色和丰富多彩的装饰,使其具有很高的文

化、艺术含量。因此,瓷器从其生产伊始就既是实用器物,又是艺术品。

1.瓷器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瓷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但是,认为瓷器应具备

以下四个条件,大家的认识还是一致的。这四个条件是:

第一,瓷器必须用瓷土作胎。瓷土是一种岩状矿石,在中国很早就使用瓷石作原料来生产瓷器了。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各种瓷土(Porcelain clay)的品质各不相同,但其中最主

要的成分应该是高岭土(Kaoli ne)。高岭土一名的由来,是由于这种原料出于距景德镇不远的高岭山,用于制瓷而得名。在长期的相延使用中,高岭土也被用来泛指瓷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名称。中国各地瓷土的组成不同,使各地瓷器的质地和胎色千差万别,也是后来形成

不同瓷系的重要原因。但无论如何,使用的原料中高岭土必定占较高的比例,这是瓷器与陶

器的重要区别。

第二,瓷器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使胎体充分烧结,结构紧密。检验方法是,物理测定胎体的吸水率应低于1%或不吸水。高温烧制过程,是从瓷土变为瓷器的主要的化学反应过程,是瓷器有别于陶器的关键点之一。

第三,瓷器的表面应施高温烧成的玻璃质釉。在标准的高温下釉完全熔融,达到玻璃化。

这样在器物表面形成了一层完全不吸水、光亮洁净的保护层,这是瓷器最大的优点之一。釉

中含氧化铁的多少,烧成时窑炉内气氛的不同,导致成品瓷器呈现出白、黑、青等不同的颜色。釉中加入铜、钴等不同的元素,又可呈现出红、绿、蓝等美丽的颜色,使瓷器具有色彩多样、华美秀丽的特色。

第四,瓷器烧结后,胎体结实、坚硬,叩之发出清越的金属声。这一点实际上与制瓷原料的品质和烧结度密切相关。但它是一种易鉴定和直观的标准。

此外,有些学者在谈到什么是瓷器或瓷器应具备的条件时,往往还将瓷器胎质的白度和

透明度作为一项标准。认为瓷器的胎色应该为白色,瓷器的胎质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认为胎质不具备一定的白度和透明度的,一概不能称为瓷器。如果按这种意见,那么我国相当长

一段历史时期里,相当大一部分地区生产的瓷器就都被划到瓷器范围之外了。这是不符合我

国瓷器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实际情况是,我国的瓷器既有白色胎,薄胎半透明的;也有灰、褐、黑色,不透光的。

但胎体的断面均有玻璃相,烧结程度较好,吸水率较低,应该说是达到了瓷器的标准了。在

汉语里,只有“陶”和“瓷”两个概念,而英语里则有三个等级,即porcelain ,表示完全

达到现代陶瓷标准的瓷器;stoneware ,有中国学者将其译为炻器,但这个词始终不能推广流行,有的学者则干脆称之为半陶半瓷的器物;再有就是earthenware或pottery,意思是陶

器。实际情况是,中国在相当长时间里生产的器物,尤其是北方广大地区长时间生产的都应

被称为stoneware。但不论是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还是现代学者的研究,都把前二者统称为瓷器。

瓷器的生产要求人们对瓷土的可塑性有充分的认识,对高温熔炼技术能熟练掌握。有了

对这些物理、化学反应的认识和控制,瓷器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瓷器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造能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2.印纹硬陶的产生

印纹硬陶主要是在中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包括江苏、浙江、上海、

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台湾和香港等地。一般认为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于商代,兴盛于西周,春秋战国后逐渐衰微。

印纹硬陶和一般陶器的最大不同是其使用的原料上的变化,印纹硬陶所用原料为含杂质

较多的瓷土,氧化铁的含量低于陶器,烧成温度可达12000C;在成型方法上与陶器大体相同。但之所以称为印纹硬陶,是因为器物表面都用刻有阴文的陶或木制的印模在器表拍印花纹,这些花纹给陶器带来了优美的装饰,又有一定的强化器物胎体的作用。印纹硬陶的一个重要

的标志是它比一般的陶器具有更致密坚硬的质地,原因是制陶原料的变化和烧成温度的提高。而烧成温度的提高有赖于窑炉的改进,至少在商代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小型龙窑,长的窑室和烟囱使窑温大大提高。

3.原始青瓷的出现

1970年代,在文物考古界和科技界进行过一场关于什么是瓷器和瓷器是何时出现的大讨论,最终,学者们在原始瓷器方面大体达成了一致,即把商周到东汉后期以前的一批以瓷

土做胎,器表施釉,但烧成温度没有达到1250OC的器物称为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在器物的内外表面或仅在外表面施一层厚薄不匀的玻璃釉,釉色从青灰、青黄、

黄褐到较深色的酱色釉,一般胎釉结合不好,胎质进一步改进,胎色多呈灰白色,一般烧结

较好,胎质致密。这是我国首次出现的高温釉器物,这类器物在早期主要是作为青铜礼器的

替代品,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作为日用品。这时期的主要产地在今天浙江的中部地区,从湖州到德清地区发现了商周时期的窑址。如前年发掘的德清火烧山(春秋时期)和亭子桥(战国时期)窑址,出土的原始瓷器的水平已相当高,质量也较稳定,装烧方法表明其生产技

术已很成熟。

二,东汉晚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

到东汉时期,在主要胎釉特征上都达到了现代标准的成熟瓷器产生了,代表窑址为浙江

上虞小仙坛窑址,实际上应该是在今曹娥江流域出现的一组窑场都在工艺技术上达到了生产成熟瓷器的水平,如前几年发掘的上虞大园坪窑。这些窑的产品标志着完成了瓷器发明的过程,从此世界上有了瓷器,其作为一种材料影响更为深远。

科技工作者对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址出土的瓷片进行过详细的理化分析,表明其在胎体的

烧结度,烧成温度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现代的瓷器标准。(“它的胎釉中的Fe2O3(铁)和TiO2(钛)的含量都比较低,烧成温度已达到1300OC瓷胎中石英颗粒较细,分布较均匀,

莫来石针晶到处可见,玻璃态较多。釉为透明的玻璃釉,釉泡及残留石英甚少。胎釉交界处

常有钙长石析晶层,增强了胎釉的结合强度。钛的吸水率很小而且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根据它的胎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以及性能可以认为已达到瓷器的标准。(《中国科学技

术史?陶瓷卷》,5页)”)

我们通常将这种已经达到瓷器标准的青瓷器称为“成熟的瓷器”,其出现后瓷器在南方

地区迅速的普及和发展。青釉瓷在南方首先烧制成功应归公于南方盛产的瓷石。其次应归功

于南方长期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工艺积累。烧制成熟瓷器的龙窑经过不断的改进日臻完

善,使烧成温度可以稳定地达到1300OC加之胎釉的改进,使成熟瓷器产生。

三,东汉晚期到隋代南方地区青瓷生产的发展与繁荣

成熟瓷器出现以后,瓷器的产地在南方地区迅速普及,表明这种器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开始普遍使用。最主要的是浙江的以曹娥江流域为中心的瓷器产区;江西的以丰城为中心

的产区和湖南的以湘阴为中心的产区。这几个产区在六朝时期交替成为产品质量最高的地区。至喃朝晚期、隋代时,南方地区的许多边远地区都开始生产瓷器,如福建、广东、安徽的淮南窑和四川的邛崃窑,等等。不过,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地区的制瓷业是最发达的,代表了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和这一阶段瓷器发展的总体脉络。上虞地区是三国时期的

瓷器制造中心,产品质量最好,窑业也最发达,在曹娥江中游两岸有密集的分布,窑址数量达到30余处。工艺上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窑炉的改进,上虞鞍山窑炉比东汉时期的龙窑明显加长,这样它可以增加装烧量,从而提高了产量,同时窑身前宽后窄,又有利于器物烧成。窑炉的倾斜度前段比较平缓,后段较陡,这时窑室比较矮,靠窑炉的坡度自然抽风,使窑内

达到较高的温度。

西晋时期是早期青瓷发展的高峰时期,烧成技术的改进在这一期有了突破。工匠们经过

长期实践,有可能采用了分段烧成技术,即在窑壁上开设投柴孔,从前往后一段一段烧成。这样,各窑场就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来增加龙窑的长度。这一时期是器物种类最丰富的一期,造型复杂多样,特别流行以动物形象作为器物整体造型,形象生动。模拟生产、生活设施用

具的模型明器继续盛行。胎釉质量达到了相对高的水平,胎质致密坚硬,釉色均匀稳定,装

饰手法多样,且装饰位置很规律。往往一件器物上会使用多种装饰手法,如在碗、罐、钵、洗等容器上既有刻划的弦纹,又有压印的斜方格纹,戳印的联珠纹,以及贴饰的铺首纹等。十分注重器形的美观和艺术性,并且能把器物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

东晋时期时浙江青瓷发展的上虞一带发现的窑址很少,至今仅有十处左右,胎颜色深浅

不一,导致了釉色效果的差别。但窑场自己生产的器物釉色相对稳定。釉层薄厚多较均匀,釉面多较光洁、晶莹,开细纹片。这时期花纹装饰趋向简洁。当器物的造型开始向修长匀称

发展,工匠们调整了器物腹径和器高的比例,造型趋于合理和匀称,器形总体增高。器形上

的折线和弧线有机结合,增添了器物的美感。动物形象器物少见。

南朝前期,浙江地区的窑业依然处于低潮期,窑址数量较少。这一期瓷器的胎质普遍比较细腻,釉层均匀,器类进一步集中为生活用器,淘汰了狮形插器等器形。器物造型较上一期更趋于规范化、定型化。器物轮廓线条流畅,讲究弧度变化。器形变高,造型修长。

南朝后期,浙江窑场的数量开始增多,表明浙江的制瓷业在本阶段有一个短暂的中兴时期。器类多与南朝前期相同,类别进一步减少。盘口壶、鸡首壶等容器造型瘦长,罐则大口深腹,富于曲线。器形规范,各种器物型式比较单一。除鸡首壶外,已很少见将器物的外形做成动物形象的作法了。器物造型更加简朴、实用。

同时,几乎从东汉晚期开始,瓷器生产开始在整个南方地区扩张和传播,最主要的是浙

江的以曹娥江流域为中心的瓷器产区;江西的以丰城为中心的产区和湖南的以湘阴为中心的

产区。这几个产区在六朝时期交替成为产品质量最高的地区。到南朝晚期、隋代时,南方地

区的许多边远地区都开始生产瓷器,如福建、广东、安徽的淮南窑和四川的邛崃窑,等等。

东晋晚期到南朝早期,洪州窑发明了匣钵装烧的方法,使瓷器的质量得到了改善。是工

艺上的重大进步。

四,隋、唐时期的瓷器生产格局及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这标志这北方地区白瓷生产的成熟和南方地

区青瓷生产全面发展并走向精致。

1.北方地区瓷器生产的滥觞和白瓷的创制。

北方地区大约在北魏后期开始生产瓷器,最初是生产青瓷和一种棕褐色釉的瓷器,约在北齐到隋代时期,北方地区在改进青瓷器的过程中发明了白瓷器。北方白瓷的突破是我国北

方盛产的优质制瓷原料与南方长期积累的成熟的制瓷技术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打破了青釉

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唐代南青北白的两大体系,而且为后世的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提供

了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北方地区瓷器的生产主要有三个中心: A.以河南安阳为中心的

相州窑;B.以河北内丘县为中心的邢窑;C.山东淄博到枣庄一带的产区。目前,有迹象表明在

河南巩义一带也可能有早到北朝时期的窑区,孕育了后来在唐代北方制瓷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的巩义黄冶窑。

2.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南青北白生产格局

唐代茶圣陆羽在论茶专著《茶经》中,就饮茶用的茶具,发表了如下评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

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瓷器生产最早的系统记载,大体出现了“窑”的概念,从烧瓷的窑炉(kiln)引申为一个

地区生产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一类器物(Ware,如邢窑,Xing Ware)。

北方白瓷的生产的成熟以邢窑为代表,在隋代时生产出了精细透影白瓷,但唐代时形成

了邢窑和巩义窑两大生产中心,晚唐时形成了两大生产体系,以邢窑和早期定窑为代表的不

施化妆土的白瓷和以巩义窑及河南、河北、山西的一大批生产白瓷的窑场为代表的在器物的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的白瓷。

南方地区则唐代形成了六大青瓷窑,其中越窑、婺州窑和寿州窑的生产水平都很高,越窑生产出来精美的秘色瓷,在岳州窑的生产系统中产生了长沙窑,开广泛运用彩绘技术装饰

瓷器之先河。除此以外,南方地区瓷器生产区域大大扩展,广东、福建和四川地区的制瓷业

也都迅速发展了起来,出现了诸如梅县水车窑、邛崃窑等一些影响很大、出类拔萃的窑场。

3.晚唐时期瓷器生产的快速发展

晚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瓷器生产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南方越

窑和北方邢窑的生产达到了高峰时期,同时,北方定窑白瓷产生的兴起和达到成熟,南方地区长沙窑,邛崃窑和广东地区窑业的发达,共同构建了这一时期制瓷业的全面繁荣,为北宋时期制瓷业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时期有两个重要的现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A.对瓷器生产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晚唐时期瓷器使用的普及,瓷器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的一类器物。

B.晚唐时期瓷器发展的另一个重大突破是瓷器做为一类最重要的商品开始大规模向海

外输出,不仅为中国的瓷器生产带来的巨大的动力,也为环印度洋地区的广大人民带去的新

的生活方式和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和工巧。

五,两宋时期制瓷业的全面繁荣(包括北方地区的辽、金、西夏)

两宋时期无疑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表现为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烈影

响下,各种不同的制瓷传统蓬勃兴起,并且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新的工艺技术层出不穷,

技术的传播和相互影响十分活跃,形成了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情形不仅为唐代

那种较单纯的、可以用“南青北白”来概括的局面所不及;到了元代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

的制瓷业中心,在工艺技术的发展上一枝独秀,因而显得单调,在生产传统的多样性方面也

无法与宋代相比拟。

一,宋代制瓷业发展的表征:

1.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民间窑场普遍增加。原来没有烧瓷历史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相继设窑烧造瓷器。一些老牌的瓷器生产地区,窑场的数目急剧增加,过去制瓷业比较

薄弱的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瓷窑数激增,大有超过老中心的趋势,目前发现的宋代

烧瓷的窑场遍布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50个县中,每县的窑场数少则几处,多的达到几百处。从总体上看,南北方同时繁荣,各擅其长,形成了不同于隋唐时期的新的瓷器生产格局,北方地区惟于此时成为中心。

2.为了竞争的目的,各地纷纷发

明和采用新的工艺技术,形成了各处独有的特点。同时,各地的窑场又互相学习、工艺

技术互相渗透,表现出新技术、新工艺传播推广的速度极快。在相近的地区或原料条件相似的一定区域内,

陶瓷在中国发展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景德镇陶瓷介绍

一、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主管陶瓷产业的部门的领导,您认为对于景德镇市而言,陶瓷意味着什么呢? 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景德镇历史悠久、手工业单一,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说明陶瓷造就了今天的景德镇,没有陶瓷就没有景德镇的今天,充分显示了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都之源的特殊地位。郭沫若来到景德镇考察时,曾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名句,称颂景德镇瓷业是瓷国的高峰。 二、中国陶瓷历史上,景德镇的地位举足轻重。您可不可以和我们的记者简要介绍一下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呢? 东汉时代,景德镇出现了制陶业。 唐代,景德镇瓷器被称为“假玉器”,并有“陶窑”和“霍窑”之称。 五代,景德镇陶瓷进入普遍兴烧时期,全市包括五代以后各代古窑址共有30多处。 宋代,所烧造的青白瓷遍于全国,远销外洋。 元代,在制瓷原料方面,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明代,形成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兴旺局面,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清代,形成了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四大系列。 三、景德镇是中国非常著名的瓷都,而陶瓷又是起源于中国。但放眼全球,现在不仅仅中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的陶瓷产业发展的也非常迅速。从中国瓷都角度来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和其他国家相比,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第一,水源丰富,瓷土优良。昌江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地下水资源可动量l.66亿立米。重要制瓷原料高岭土,最早就产自景德镇东45公里今属鹅湖镇的高岭山,世界通用的制瓷粘土的命名就来源于此。景德镇附近的星子、余干、临川等县也蕴藏着大量的优质制瓷原料

第二,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景德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使之融化于自己已有制瓷技艺之中,在制瓷技术上,不管工艺多么复杂,制造多么困难,景德镇都能制,还发展和创造了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出现了许多绝技。 第三,独特的产、学、研、贸基地 1、景德镇市政府组建的江西省陶瓷工业园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标准打造,现已形成了原料、成型、花纸、颜色釉、烧炼、包装、销售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2、景德镇陶瓷专业人才济济,不仅有陶瓷学院、陶瓷工艺美院,而且有着众多的陶瓷世家和专业技术人才。 3、科技部已批准《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试点方案》并组建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设立了日用陶瓷研究、建筑陶瓷研究、热工及设备研究以及装备陶瓷研究等四个技术研发平台。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硅酸盐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都在中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 4、利用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资源和“景德镇”品牌,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举办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将景德镇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商品集散地及会展中心之一。 四、目前,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水平了呢? 1、景德镇市通过加快调整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品牌战略、陶瓷总量、出口、税收、产业集群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上取得了“四个突破、一个增长”的佳绩,实现了陶瓷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中国四大陶瓷制作工艺解析

1.中国四大陶瓷制作工艺解析 关键词:陶瓷陶瓷工艺斗彩釉里红粉彩瓷釉下五彩 瓷库中国讯: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陶瓷上富有丰富多彩的图文,表达了陶瓷大师们对思想和生活上的追求美的感受,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例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图: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的特点是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这种装饰已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和它的特色。 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钧窑瓷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中国传统习惯上,常常以红色代表吉祥与富贵,而且釉里红的呈色稳重,敦厚,既壮丽,又朴实,这都是深受人们喜悦乐用的因素。烧成后的特点是沉着,热情。

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釉里红瓷器(20张)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粉彩瓷: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烤花炉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俗称“玻璃白”。 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已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釉下五彩瓷: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 ℃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新彩:旧称洋采,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建国后,几经改进,使新彩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成为广泛采用的装饰形式。景德镇现时流行的新彩中除颇有中国写意画风格的扁笔新彩外,还有鲜艳明快的刷花、喷彩,规整秀丽的平印、丝印贴花等。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装饰格调已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贴花、绘画、刷花、喷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蚀金彩和各色电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丰富,装饰多样,毛坯造型秀丽,花纹生动,格调新颖。 从装饰的艺术效果来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特点。凡绘画中所能表现的一切,无论工笔或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风、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编辑:杨龙) 【推荐阅读】

景德镇陶瓷出口现状分析

一.瓷简介 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曾与汉口镇、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素以盛产瓷而著称,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其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历史达900余年,创造出无数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用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瓷倍受世人赞赏。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灿烂的瓷历史和文化,瓷把与世界紧密相连。 作为瓷都和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家瓷器和民窑瓷器生产地。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瓷生产、博览、研习和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位于莲社路的瓷馆,建于1954年,珍藏古代瓷片数万片,古今瓷珍品2500余件,从五代到现代各时期代表性的瓷作品: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瓷。现代各瓷工厂、瓷研究所和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 的瓷大量系生活用瓷和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就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就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与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就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就是制瓷原料必须就是富含石英与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就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就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就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就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与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与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就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

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与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就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

景德镇四大名瓷

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 中国有三大特产闻名于世界,分别是:陶瓷、丝绸和茶叶。 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三大特产之一,陶瓷中的瓷器,即“瓷都”景德镇的传统四大名瓷。景德镇的传统四大名瓷包括: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以及颜色釉瓷。 青花瓷 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在绘瓷人手下寥寥数笔,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淡妆浓抹总相宜。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至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更为成熟;新中国成立以后,青花器皿由过去的单件为主,发展为配套为主,画面更加精美。 青花瓷的烧造历史最为悠久,一直居四大名瓷之首,享有“瓷国明珠”的美誉。其主要是以色料在胚胎上描绘纹样,然后上透明釉,施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净,明净雅致。画以墨为韵,瓷以青为贵,青花瓷,至美至纯,透着一种素净,低调奢华的古韵。 玲珑瓷 玲珑瓷在隋唐时就有了,其上有米粒大小的图案,剔透明净犹如水滴,被称为玲珑瓷,历史悠久,为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玲珑瓷的制作非常精细,是在细薄的胚胎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这些洞眼呈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然后施釉多次,再人窑烧制而成。玲珑瓷往往和青花相配,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幽兰的青花互为衬托,清新古朴,给人一种极致的美。 在瓷器的逐步发展中,“玲珑眼”的形状也从传统的米粒,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二“玲珑眼”的釉色也有原来的单一碧色发展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五彩玲珑”,更是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

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 摘要:中国陶瓷史开端于距今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鼎盛于唐宋时期。从实用功能主导的粗砂陶器,到现在陈列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中国各朝代精美瓷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也体现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本文将以时间历程为主线,从陶瓷材料和烧制工艺的角度,简述中国陶瓷技术沿革。 关键字:中国陶瓷工艺材料烧制沿革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纵观历史,中国陶瓷技术很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以至于在英语中,“陶瓷”(china)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面对今天博物馆内造诣高超,精致华美的陶瓷文物,乃至身边繁多悦目的现代陶瓷制品,谁又能想象,陶瓷的发端仅仅作为剩物的容器?中国一代代陶瓷工艺者的革新和传承,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工艺史。尽管陶瓷没有列入我们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但陶瓷工艺确确实实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创造。除去了艺术造诣的探索,陶瓷制造工艺,也曾令世界为之惊叹。 从取材上说,新石器早期粗砂陶的材料多是先人就地采掘的土壤,而后期则是使用瓷石原料。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瓷石原料发现应用,这是我国先民在陶瓷原料从自然使用到工艺应用的科学进步。从烧制工艺上说,发展则更为显著。新石器时代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造出的原始陶器烧成温度只有700℃左右。而后经历两次重大技术

突破,第一次为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烧制工艺成熟,它从陶器的最高烧成温度1 0 0 0℃、平均烧成温度9 2 0 ℃提高到印纹硬陶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0 0 ℃、平均烧成温度1 0 8 0℃。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0 0 ℃之多, 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第二次突破是在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烧制工艺上实现的。它从原始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8 0℃、平均烧成温度1 1 20 ℃提高到北方白粕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3 8 0℃、平均烧成温度1 2 4 0℃ , 最高烧成温度又提高了约1的℃ , 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瓷器的最高烧成温度, 实现了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1] 1 陶器技术沿革 1。1 新石器时期 最早在一万多年以前,我国的先民已经会使用陶土。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下层中与打制石器共存的粗砂红陶罐,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期陶器。仙人洞遗址上层中发现的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细砂或泥质的灰陶,器型除了罐外还有壶等等,说明我国先民在制陶上的进步,是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原料加工再应用发展起来的,这是陶土原料工艺产生与应用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代制陶工艺首先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所需原料要选择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的粘土,一般还要在粘土中加羼和料(石英、长石、砂石粉末、草木灰、碎陶片末等),目的是增强陶土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提高成品率。

我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

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中国古代对世界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瓷器。中国陶瓷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从陶瓷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各异的造型,多变的釉色和装饰,缤纷的彩绘和不断改进的工艺,这些人类利用水、火的作用而将泥土转变成的陶瓷器上充分表现了先民们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创造力。 一,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很早的时候就创造了瓷器,这不仅使先民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瓷器具有优于陶器和金属器的长处。如瓷器由于有一层光洁不透水的釉层,与陶器相比,其具有清洁,坚硬的特点。又由于瓷器是将廉价的矿石材料经过热处理,得到人们需要的各种造型的器物,由于其的加工过程相对简易,与金属材料制成的器物相比,其具有廉价的优点。这是瓷器自然属性方面的优点。 同时,由于其易于塑造的形态,优美多变的釉色和丰富多彩的装饰,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因此,瓷器从其生产伊始就既是实用器物,又是艺术品。 1. 瓷器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瓷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但是,认为瓷器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大家的认识还是一致的。这四个条件是:

第一,瓷器必须用瓷土作胎。瓷土是一种岩状矿石,在中国很早就使用瓷石作原料来生产瓷器了。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各种瓷土(Porcelain clay)的品质各不相同,但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应该是高岭土(Kaoline)。高岭土一名的由来,是由于这种原料出于距景德镇不远的高岭山,用于制瓷而得名。在长期的相延使用中,高岭土也被用来泛指瓷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名称。中国各地瓷土的组成不同,使各地瓷器的质地和胎色千差万别,也是后来形成不同瓷系的重要原因。但无论如何,使用的原料中高岭土必定占较高的比例,这是瓷器与陶器的重要区别。 第二,瓷器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使胎体充分烧结,结构紧密。检验方法是,物理测定胎体的吸水率应低于1%或不吸水。高温烧制过程,是从瓷土变为瓷器的主要的化学反应过程,是瓷器有别于陶器的关键点之一。 第三,瓷器的表面应施高温烧成的玻璃质釉。在标准的高温下釉完全熔融,达到玻璃化。这样在器物表面形成了一层完全不吸水、光亮洁净的保护层,这是瓷器最大的优点之一。釉中含氧化铁的多少,烧成时窑炉内气氛的不同,导致成品瓷器呈现出白、黑、青等不同的颜色。釉中加入铜、钴等不同的元素,又可呈现出红、绿、蓝等美丽的颜色,使瓷器具有色彩多样、华美秀丽的特色。 第四,瓷器烧结后,胎体结实、坚硬,叩之发出清越的金属声。这一点实际上与制瓷原料的品质和烧结度密切相关。但它是一种易鉴定和直观的标准。

第三十一课景德镇的瓷器教案

第三十一课:景德镇的瓷器 先锋小学郑健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本文来源:轩辕文献网)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感受景德镇瓷器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概括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进行旁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景德镇瓷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搜集几件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教学设计 一、置疑引入,创设情境(课件2、3) 1. 置疑:看到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2. 利用搜集的实物和资料,初步了解景德镇瓷器。 二、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想进一步了解景德镇瓷器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欣赏景德镇的瓷器吧。 2.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或与同学、老师合作解决。 3. 读了全文,你感觉景德镇的瓷器怎么样?你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哪些? 4. 全文是按怎样的结构写的?理清文章脉络。 三、细读课文,感受领悟景德镇瓷器的美 1、景德镇的瓷器有什么特点?课件4 薄如纸

明如镜 白如玉 声如磐 2、学生自由读第2段,找出描写景德镇瓷器色彩美的词,如“典雅素净”“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等,细细体会。再品读第2段,你感受到什么?并就感受作旁批 3、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景德镇的瓷器有那些丰富的色彩?课件展示 5 4、课件展示,感受景德镇瓷器的丰富的色彩,同时结合课文体会。课件6-14 5.课文第三段写了景德镇的瓷器有那些种类?重点介绍了哪几种?课件15 景德镇的瓷器品种繁多,应有尽有。有配套的日用瓷、礼品瓷、文具瓷,还有工艺精美的装饰瓷和小巧玲珑的旅游瓷等。 重点介绍了日用瓷中的青花梧桐餐具和青花玲珑餐具,以及装饰瓷中的“五子罗汉”和名贵的薄胎瓷。 找出描写青花梧桐餐具精美的句子,划出重点词,如“一应俱全”“恰是”“壮观”“不论是……还是……就……”等,体会青花梧桐餐具的美。然后找出描写青花玲珑餐 具构造特别和质地美的句子,划出重点词,如“明净剔透”“细致精巧”“明晰优雅”等,体会青花玲珑餐具的惹人喜爱。再品读本段,找出可概括本段段意的中心句,体会这两 种餐具“最受中外人士欢迎,远销海外”的原因,并作旁批。 6、课件展示,具体感受领悟青花梧桐餐具和青花玲珑餐具,以及装饰瓷中的“五子罗汉”和名贵的薄胎瓷课件16-19 7、品读感悟描写三阳开泰的语言精妙。课件20 它乌黑闪亮的釉面上呈现出三处扁圆形的红釉,红釉四周呈现出黄、青、绿各色光泽,恰似三颗太阳喷薄而出,美丽极了。 这句话细致地描写了“三阳开泰”的色彩。一个“喷薄而出”把“三阳开泰”色彩静态的美写得活了起来,从中可以体会语言的精妙。 8. 齐读最后一段,强调“多次”“不少”两个重点词,读出自豪感。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一、陶瓷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

小学语文课文《景德镇的瓷器》

小学语文课文《景德镇的瓷器》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瓷器素以"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这四大特点而名扬四海。你如果到过景德镇,逛过琳琅满目的瓷器市场,一定会被品种齐全,色彩艳丽的各种瓷器所吸引。 你看,那典雅素净的青花,色彩艳丽的粉彩,万紫千红的古彩,五彩缤纷的彩虹色釉和似鸡血初凝的祭红、豇豆红、凤衣彩、紫玫瑰色、茶叶末色,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还有那被称为"色中之王";的"三阳开泰";更引人注目。它乌黑闪亮的釉面上呈现出三处扁圆形的红釉,红釉四周呈现出黄、青、绿各色光泽,恰似三颗太阳喷薄而出,美丽极了。 这里的瓷器不但色彩美丽,而且品种繁多,应有尽有。有配套的日用瓷、礼品瓷、文具瓷,还有工艺精美的装饰瓷和小巧玲珑的旅游瓷等。 日用瓷中,青花梧桐餐具和青花玲珑餐具最受中外人士欢迎,远销海外。青花梧桐餐具上有精心描绘的山、水、路、桥、楼台、亭阁、树木、庭院、小鸟和人物等,一应俱全,恰似一幅壮观的山水画。不论是在宴会席上,还是在家庭餐桌上,摆上它就会给饭菜增添色彩。青花玲珑餐具更加惹人喜爱,它四周是由米粒形状的圆形孔眼构成的。它明净剔透,细致精巧,有着明晰优雅的艺术特色,呈现出玉一般的质地美。 装饰瓷造型奇特,瓷质细腻,也是颇受欢迎的。其中,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是"五子罗汉";。那个罗汉咧开大嘴笑嘻嘻的,五个顽皮的小瓷人爬在他身上嬉戏,真有趣!装饰瓷中最名贵的要数薄胎瓷了。薄胎瓷俗称蛋壳瓷,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对着光看去,好像彩云追月,披露含雾,似画中有画,静中有动。故这种瓷的制作工艺被人们称为"神技";。 景德镇的瓷器曾经多次夺得国际博览会金奖,为中国赢得了不少的荣誉。

景德镇陶瓷发展现状

文化调查报告————浅谈景德镇陶瓷文化现状 龚秋逸 摘要:进入景德镇后我们深入采访了景德镇当地文化,采访了景德镇陶瓷制作师傅,寻找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陶瓷制作工艺。走访景德镇,需找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采访、观摩、实践参与的方式深刻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博大,参与陶瓷制泥、立胚、烧制、绘画的所有过程、了解并适当掌握陶瓷制作过程。通过我们自己的参与来寻找失传的陶瓷技术工艺。深入景德镇陶瓷制作作坊,走访景德镇陶瓷店铺,寻找景德镇真正运用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陶瓷制作基地,并通过采访的模式来需找并完善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参与并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我们先通过在景德镇的招待人寻找的仍然使用陶瓷传统工艺的千祥云陶瓷有限公司,并参观和了解了其坐落于景德镇郊区的陶瓷制作基地,并在其基地通过绘画的方式制作了属于个人的陶瓷艺术作品。并参与和实践了关于陶瓷的传统柴窑烧制过程。并通过手中的摄像机来记录陶瓷的制作过程。 关键词:陶瓷;文化;景德镇 实习总结: 景德镇,中国瓷都位于江西省。相信世界上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中国其他地方,但一定知道中国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从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4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用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清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闻名与世界。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景德镇灿然的陶瓷历史文化将景德镇与世界精密相连。 德镇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5年7月12日,一件“鬼谷下山”元代青花图罐,在伦敦拍出2.45亿人民币,创下历来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同时刷新当时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2010年10月7日,一只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在香港拍出2.5266亿港元。11月,一件清乾隆年间的官窑瓷瓶,在伦敦以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在古代瓷器拍卖价格不断攀新高的同时,近现代及当代陶瓷拍卖也是如火如荼。 2008年10月,首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154件艺术陶瓷竞拍成功,成交额为3448万元人民币。在2009年举行的第二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创作的粉彩瓷板画《黄山四千仞》拍出78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拍卖的新纪录。 2010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在北京卖出1300万元人民币,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单件成交价记录。 这无疑表现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艺术品上的惊人成就,但拥有这些成就的也只剩下中国历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陶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陶瓷发展、白瓷、青瓷 前言: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陶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制作不精良的特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原始彩陶器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夏至两晋时期 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周代陶器的重要发展,是陶器应用到了建筑方面,如版瓦、简瓦、瓦当、瓦钉、阑干砖等。 两汉时期,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从而又使陶器得到迅速发展。汉代的釉陶已发展到很高阶段,这是由陶向瓷过渡的桥梁。 西晋时期,国家的稳定,越窑的青瓷的烧造又有了提高。 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文化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陶瓷发展到隋唐,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因经常使用黄、绿、褐三种色彩得名,一般作为陪葬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的精品。 宋、元时期的陶瓷文化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時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6]。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著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哥窑,又称章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足珍贵。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7] 。宋瓷在工艺上取得较高成就,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官私名窑名瓷都风格各异,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有的民间色彩浓厚、百花争艳,个现独特的风格之美。 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新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 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人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结束语:通过对陶瓷从古到今的变化发展历程的了解,其中既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衰落的阶

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之官窑

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之官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官窑- 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本人且从第三种说法。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永乐帝在位时,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并广泛与外国交流学习。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借郑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访之际,永乐瓷器得以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外销瓷和赏赐附庸国专用瓷),从外国进口颜料(如永乐青花所用的苏麻里青)学习技艺。永乐瓷器中也出现了一批地域色彩浓厚的伊斯兰瓷器,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向外国学习的证明。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共有皇帝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

景德镇瓷器翻译

原文: 景德镇(Jingdezhen)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以瓷器而闻名,历来被誉为中国的“千年瓷都”。在景德镇出产的各类瓷器中,尤以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最为突出。清代是青花瓷的鼎盛时期,景德镇青花瓷以其烧造精致而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在景德镇设立了人民瓷厂(People'sPorcelain Factory)专门生产青花瓷。景德镇青花瓷造型优美,色彩绚丽,装饰精美,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参考译文: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Jiangsu sphere, Jingdezhen, which is notorious for porcelain. It always has the title of Millennium Porcelain Capital in China. In English, the word "China" has become the synonym of "China", which fully shows that the magnificence of porcelain can assuredly represent China. However, in producing a great variety of porcelains in Jingdezhe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s the optimum especially. The blue and white in the peak was at Qing dynasty, which was at the top of the craft on account of the exquisite.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ublic's Porcelain Factory builds up for specializing in Green Flower Porcelain, which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ese people's daily life. Because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has a splendid moulded, and bright colors shining, with beautifully decorated, people enjoy it. Which is one of the four distinguished traditional chinaware, consequently always has never fallout's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has been selling all over the world, the pretty was so gorgeous that the folks around the world enjoy i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