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方案

目录

一、编制原则和依据 (1)

1.1编制原则 (1)

1.2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组织管理 (3)

3.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

3.2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职责 (3)

3.3沉降观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5)

四、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5)

4.1准备阶段 (5)

4.2测量阶段 (7)

4.3评估阶段 (7)

4.4成果报告形式 (8)

五、沉降变形测量 (8)

5.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9)

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

5.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1)

5.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3)

5.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5)

六、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

6.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7)

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2)

6.3观测技术要求 (26)

七、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8)

7.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8)

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2)

7.3观测技术要求 (35)

八、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7)

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7)

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8)

8.2.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 (38)

8.3观测技术要求 (39)

九、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39)

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39)

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41)

9.3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43)

9.4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44)

十、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44)

10.1数据传输流程 (44)

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48)

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50)

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58)

表1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58)

表2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 (59)

附件二:路基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 (60)

1规范双曲线法 (60)

2修正双曲线法 (61)

3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 (62)

4指数曲线法 (64)

5遗传算法双曲线 (64)

6V ERHULST算法 (66)

7A SAOKA算法 (69)

8灰色系统GM(1,1)算法 (71)

附件三: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73)

附件四:附表 (78)

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78)

附表2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9)

附表3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80)

附表4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81)

附表5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82)

附表6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83)

附表7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84)

附表8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85)

附表9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86)

附表10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7)

附表11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8)

附表12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89)

附表13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90)

附表14沉降设计值表 (91)

附表15断链表 (92)

中铁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客专甘肃段项目部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方案

一、编制原则和依据

1.1 编制原则

⑴为统一XX铁路客运专线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方案。

⑵本方案适用于中铁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客专甘肃段项目部XX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⑶沉降变形观测数据采用电子水准仪取得,是一种在客运专线铁路施工中广泛采用的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线下工程实际变形特征。

⑷沉降变形评估方法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准确预测结构物工后沉降。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⑸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是确定无砟轨道铺设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必须与评估紧密结合,加强动态协调,以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

1.2 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

(10)《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细则》XX铁路客运专线甘肃段)

(11)XX铁路客运专线设计文件;

(12)铁道部有关规定。

二、工程概况

XX客运专线甘肃段BLTJ-7标段起讫里程IDK827+579~IDK852+136.35,正线长度24.268k Km,穿过郭嘉镇隧道,跨过背后沟,再穿朱家山隧道进入通渭县境内,跨过中川村牛谷河、穿中川隧道、下穿天巉公路后本标段终点。其中桥梁:IDK827+900郭嘉立交中桥/62.2m、IDK833+085背后沟中桥/46.0m、DK848+228中川村牛谷河特大桥/340.38,共计448.58m;

隧道:23686.156m/3座(IDK827+931.10-IDK833+062.00郭家镇隧道5131.386m、IDK833+108.00-IDK848+057.77朱家山隧道14949.77m、IDK848+500-IDK852+105中川隧道3605 m);

路基:133.12m/2段(IDK848+398.23-DIK+500.00段长101.77m、IDK852+105-IDK852+136.35段长31.35m);

无砟道床铺设48536m。

三、组织管理

3.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中铁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客专甘肃段项目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由项目总工程师付志华任组长,工程部和各分部技术负责人任副组长,分部成立各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付志华

副组长:贾宪伟、袁忠阁、田任东、徐世全、徐腾飞

组员:杨波、彭春华、栾相宜、胡仲帅、金鹏、孙浩岩、

3.2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职责

兰州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各人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3.2.1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组长职责如下:

⑴负责本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⑵负责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的组织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观测及评估人员的培训工作等。

⑶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⑷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2.2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副组长职责如下:

⑴对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⑵派专业测量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⑶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⑷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2.3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成员职责如下:

⑴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总指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⑵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⑶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⑷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观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⑸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制订工作。

⑹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3 沉降观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线下工程三个分部都配置一组沉降观测人员和一套Trimble dinil2c电子水准仪一套,在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开展沉降观测工作。随着工程的进展,各分部再将购置一套Trimble dinil2c电子水准仪,增加一组沉降观测人员。

四、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

沉降观测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

4.1 准备阶段

4.1.1 人员培训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我单位派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人员参加评估单位举办的培训;

⑵我单位请中南大学、西南交大教授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

4.1.2 技术交底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对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

⑴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

⑵观测设备埋设要求;

⑶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

⑷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1.3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我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人员、设备情况;

⑵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

⑶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

⑷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

⑸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4 建立变形观测网

⑴建立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4.1.1所示。

⑵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

⑶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附表;

4.1.5 埋设观测设备

⑴按《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

⑵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

图4.1.1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4.2 测量阶段

沉降观测工作内容如下:

⑴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

⑵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进行重测;

⑶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⑷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

⑸按《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

⑹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规定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提供观测文件;

4.3 评估阶段

我单位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后向甘青公司提交评估申请,评估单位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我单位沉降观测结果进行评估,形成报告给河南公司。

甘青公司邀请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领域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

评审。

4.4 成果报告形式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质情况等;

(2)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

⑴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⑵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见附表1)

⑶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⑷测量精度标准与测量组织机构、测量实施情况等;

⑸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标示设置情况

⑹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见附表2)

⑺测点的沉降记录表;(见附表)

⑻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曲线与时间-荷载-沉降速率曲线

⑼特殊情况说明:如是否根据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变化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修正了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等。对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说明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五、沉降变形测量

我单位负责施工的石武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等结构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XX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5.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5.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5.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5.2.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表5.2.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R - 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

5.2.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5.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5.2.4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5.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3.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类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a、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5.3.1的规定。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5.3.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b、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c、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5.3.2 基准点的设置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5.3.3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

5.3.4 工作基点的沉降量监测

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2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5.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5.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4.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⑴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⑵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⑶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

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⑷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⑸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⑹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5.4.4 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

⑴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但需要注明,避免数据处理错误。

⑵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等类的特殊问题,由施工单位向评估单位提出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认。

5.4.5 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5.4.6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5.4.7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5.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5.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5.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5.5.2 应使用DS05级及以上的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5.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

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5.5.4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5.5.5 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

5.5.6 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并进行仪器预热。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要求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仪器需装遮光罩。

5.5.7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5.5.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5.5.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5.5.10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5.5.11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

5.5.12 元件保护要求

⑴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⑵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⑶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⑷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六、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6.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6.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6.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⑴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

⑵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5m、15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两侧各设置一个检测断面。

⑶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⑷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6.1.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⑴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⑵路堤地段采用Ⅰ、Ⅱ、Ⅲ型监测断面。其中,Ⅱ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路基地段布置Ⅰ、Ⅱ型检测断面,一般每间隔3个Ⅰ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监测断面。

房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彭水渔塘新村A、B 栋综合楼房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房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地址:彭水县汉葭街道渔塘社区 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计划工期:工程总工期约450 日历天。 施工面积:商业7868.82 m2,A 栋22310.45m2、B 栋10729.96m2 。 总高度:A 栋:93.200m、B 栋:45.800m。 层数:A 栋27 层/吊2 层、B 栋13 层/吊 2 层。 标准层高:3m 1、地形地貌 该项目区域原始地貌为原车站旧房地基,地形平坦,东面为抗滑桩毛 石挡墙阶梯两台,西面为邻鱼塘街面,南面为居民住宅楼,北面为渔塘上 红砖厂道路, 2、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地址构造上位处郁山背斜西北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293 度∠41 度。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有断层,底层连续,岩层产状稳定。 在场地及邻近基岩露头处砂岩中测得两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①组产状48 度∠80~85,微张~闭合状,延伸长1.5~2.5m,间距一般3~5m,局部充填泥质,结构面结合差;②组产状110 度∠65~70,呈微张~闭合状,延伸长5~10m,间距一般 1.5~2.5m,裂面平直,结构面结合差~一般。结构面为硬性结构面;③层面产状293度∠41 度间距0.3~0.6m,层面平直,结合差。 3、地层岩性 1 重庆江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彭水渔塘新村 A 、B 栋综合楼 房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底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 残破积含块石粉 质粘土,下伏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页岩。 整个场地下伏层为下伏三叠系下统嘉陵江( T 1J )组灰岩,灰白色、 褐灰色,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类矿物,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地表岩 溶多以溶沟、溶槽为主,多沿构造线发育,规模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4、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 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滑坡、 崩塌、泥石 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5、持力层及基础形式 拟建场地内已经存在的人工填土和含块石粉质粘土在场地内分部较 零星, 且厚度变化大, 不宜选作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强风化基岩厚度较 小,不能选作基础持力层; 中等风化基岩承载力高, 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各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选择在中风化基础持力层, 基础型式为机械旋挖孔 桩和人工挖孔桩。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三、沉降观测的等级确定 该工程建筑物的基础均为机械旋挖孔桩和部分人工挖孔灌注桩, 甲级 基础设计。按规范要求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结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和 《工程测量规范》有关规定, 并参考同类工程经验, 确定该项工程属二等 变形监测等级,即: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 ±0.5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 ≤ ±0.3mm 。 2 重庆江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连续梁支架预压与基础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 (3) 第二部分适用范围 (4) 第三部分编制依据 (4) 第四部分测量人员组织及仪器配备 (4) 第五部分技术准备工作 (6) 第六部分支架预压目的 (7) 第七部分支架预压原则 (7) 第八部分支架预压的具体方案 (7) 第九部分支架标高的确定 (11)

一、工程概况 汤山特大桥DK187+141.46跨西太线连续梁段施工起屹里程DK187+083.59~DK187+197.19,下部结构43#、44#、45#、46#为四个双线圆端形实体墩,上部结构为一联三跨(32+48+32)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截面采用单箱单室、斜腹板、变高度、变截面结构。中支点截面高度4.05m,底座板范围梁高4.10m;中跨跨中8.4m等高段和边跨12.95m等高段,梁高3.05m,底座板范围高3.10m。箱梁顶宽12.2m,箱梁底宽5.0至5.5m。顶板厚度除梁端为60cm外均为40cm;底板厚由跨中的40cm变化至根部的80cm,端支点为60cm;腹板厚48~60~80cm,厚度按折线变化,中支点处腹板局部加厚到145cm,端支点处腹板厚为65cm。全联在端支点、中跨跨中及中支点处共设置5道横隔板,隔板厚度:边支座处1.05m,中跨中0.5cm,中支点处1.9m。横隔板设有孔洞,供检查人员通过,箱梁两侧腹板与顶板相交处外侧均采用圆弧倒角过渡。 桥面宽度:防护墙内侧净宽9.0m,桥上人行道栏杆内侧净宽12.1m,桥面板宽12.2m,桥梁建筑总宽12.48m。 主梁采用LxQZ系列球形钢支座,每个支点设两个支座,中支座为17500KN 级,端支座为6000KN级,固定支座设于44号墩顶左侧。 汤山特大桥在DK187+140.39与既有西太线形成立体交叉,交角145°53′00″,西太线为双向两车道沥青路面,路面宽15m。 桥位处地质情况:0m~1m为粉土,σ0=120KPa,;1m~9m为粗圆砾土,σ0=650KPa;粗圆砾土下层为花岗岩σ0=350KPa~1200KPa。表层粉土层承载力较低,透水性差,塑性变形大,不能作为支架地基持力层,施工前要予以

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

测量要求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按932km。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连续梁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合肥铁路枢纽新建合肥北城至合肥站工程连续梁徐变观测技术方案 文件编号: 编制部门: 工程部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四局联合体HFSN-1标项目部三分部 2011年03月15日

合肥枢纽一标三分部连续梁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管段内有两处连续梁,一处在DK115+853.402合蚌双凤特大桥220m连续梁,一处在BFSDK007+854.085蚌福双凤特大桥180m连续梁。 二、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J962-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 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5、《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6、京福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7、《京福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8、《京福高速铁路合肥至蚌埠段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技术交底。 三、沉降监测一般技术标准 以连续梁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是监测路基基底底层变形情况。 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精度要求按下表1执行(采用二等): 表1 变形测量等级精度表 2、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a、垂直位移监测网 垂直位移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2:

表2 垂直位移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表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按变形等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其监测网布设方法为:在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扩基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根据以前客专线沉降观测经验,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大于200m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b、水平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3 表3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表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建设概况 1、建筑设计概况 2、结构设计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2、观测时间的要求 3、观测点的要求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5、施测要求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四、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3、沉降观测 4、平差计算 5、统计表汇总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五、沉降观测方案 1、基准点埋设 2、沉降观测点埋设 3、精密水准测量 4、资料整理与提交 六、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七、各控制点的放样 八、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限差要求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九、沉降观测技术要点 十、位移观测技术要点 十一、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十二、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2、施工测量管理人员组成 十三、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十四、测量管理制度 十五、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应急处置 4、救援物资的储备 5、恢复 6、注意事项 7、建筑物沉降事故预防

一、工程建设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乐天村、桃花店村,茶涪路南侧地块。一组团建筑面积约18.5万㎡,投资额约3.33亿元。 1、建筑设计概况 (1)工程总体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由8栋33层一类高层住宅、裙房以及地下车库组成。 地面主要有:砼防水地面、细石砼地面、防滑地砖地面、玻化砖地面、地砖地面。 楼地面主要有:细石砼楼面、防滑地砖楼面、架空保温楼面、保温楼面、防水楼面、毛坯楼面、耐磨地坪楼面。 内墙主要有:水泥砂浆抹灰墙面、涂料墙面、水泥砂浆防水墙面、腻子墙面、瓷砖墙面。 外墙主要有:砼防水外墙、涂料墙面、外墙漆墙面、面砖墙面、干挂

第8章-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程.docx

第8章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程 8.1概况 .....................................................................................8-1 8.2仪器设备采购验收率定 .....................................................8-1 8.3施工方法及措施 .................................................................8-2 8.4变形监测 .............................................................................8-3 8.5施工进度安排 .....................................................................8-3 8.6施工期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 .............................................8-3 8.7资源配置 .............................................................................8-4 8.8质量保证体系 .....................................................................8-4 8.9沉降观测的安全文明施工 ................................................8-5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基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一、监测意义 基坑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集中体现在土体的变位,边坡水平位移和沉降。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增加,大面积降水的影响,以及静压桩施工引起土体位移,边坡周围土体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应力重新分布、渗排水后土固结等引起土体变位,动态跟踪变位监测,已成为基坑施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二、监测目的 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深度及位置,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不因土体地面过大位移和沉降而 遭破坏,一方面对基坑边坡土体变形位移实施动态跟踪,使其一直处于受控范围之内,以保证基坑边坡安全,顺利进行工程施工。 三、监测项目 周围建筑物沉降、基坑变形位移,地下水位升降等。 四、监测点的布置 4.1、控制点的布置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程基点及联系点、检核和定向点等工作点,在选设和使用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

B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2.2.2、观测点的布设 A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设在建筑物四角,转角处及沿墙每10-15m处。 B水位观测点,为观测井内水位。 C具体观测点的位置见附图 2.3观测方法及观测要求 2.3.1、沉降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 2.3.2、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4观测周期 2.4.1井点降水前,首先对观测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降水与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变化较大或突变时,应加大观测次数。 2.4.2当地下室砼浇筑完成或沉降变形较小后,观测周期可以作 调整或加大间隔时间进行观测,一般可以5-7天进行观测一次。 2.4.3具体的操作时间根据现场确定。 2.5信息化动态跟踪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 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 测 方 案 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2012年3月26日 委托单位:安徽华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瀚盛项目部 项目名称: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测单位: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院长:石华胜 项目负责:汪明新 设计编写:朱智勇 提交时间:2012年3月26日 目录 1.1、工程概况................................................... 1.2、周边环境概况...............................................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3、监测内容及监测点位设置 (1) 3.1、监测内容 (1) 3.2、基准点布设 (1) 3.3、房屋监测点布设 (1) 4、监测方法与技术措施 (2) 4.1、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测设 (2) 4.2、垂直位移监测点测设 (3) 5、监测频率 (3) 6、建筑沉降稳定值的控制标准 (4) 7、数据处理与成果提交 (4) 8、业主与施工单位应提供的配合要求 (4) 9、安全与文明施工 (5)

1、工程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本次监测项目包括6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楼号是1#至8#(不包括2#和3#)。其中1#、6#和7#楼设计为地上20层;4#楼设计为地上22层;其余设计为地上27层。楼房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1.2、周边环境概况 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在地块南侧紧邻一最高点达70多米高的马鞍山。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变形观测委托书(《测绘合同文本》)。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点及基准点标示方案

大唐瓜州北大桥第六风电场AB区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点及基准点标志、标示方案 一、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和统一风电场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点及基准点的标示,制定此方案。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各标段设计图纸 三、设计图纸要求 单台风机共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和3个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材质为铜头,保护罩为镀锌铁皮盒(厚0.7mm,200*200*50mm)。 四、标志、标示设置方案 1、各施工单位需按照图纸和规范要求设置并施工完成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 2、按照图纸要求完成保护罩的安装。 3、标示设置方案: 方案一: 1)、在保护罩上设置统一字体和样式的沉降观测及基准点标志标示。

2)、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统一标示为: 沉降观测点(NO:DTB001—01)(B区001号风机),共四个,依次为:沉降观测点(NO:DTB001—02),沉降观测点(NO:DTB001—03),沉降观测点(NO:DTB001—04)。可参考下图。 基准点(NO:DTB001—01)(B区001号风机),共3各,依次为:基准点(NO:DTB001—02),基准点(NO:DTB001—03)。做法同沉降观测。 3)、按照第一台风机设置情况依次类推。沉降观测点(NO:DTB002—01)(B区002号风机);基准点(NO:DTB002—01)(B 区002号风机)。 4)、要求每个风机的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标示顺序必须相同,避免标示顺序混乱。 4、方案二 1)、在沉降观测墩和基准墩地面部分的墩身侧面用红色标志漆统一喷涂标示序号。如:沉降观测点(NO:DTB001—01)(B区001号风机);基准点(NO:DTB001—01)(B区001号风机)。依次类推设置。可参考下图。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承建的工程位于宕昌县官亭镇与两河口乡,为时速200km客货共线(双箱运输)电气化双线铁路。合同段起讫里程为:DK285+811~DK303+782,全长17.971km。主要工程项目为天池坪隧道(14528m)羊古堆隧道(439m)、化马隧道(进口段2500m)以及龚家沟中桥108.5m(2(3-32)m连续梁桥)、庙下中桥124.2m(3X32m梁)、羊古堆中桥81.5m(2X32m梁)。 2、编制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及意义 兰渝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地段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较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

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兰渝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4、沉降变形测量 4.1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管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根据桥梁、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2 兰渝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5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5.1基准网、变形点测量网均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若监测地段含无砟轨道时则应以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 4.5.2变形测量精度符合表4.5.2-1的规定 表4.5.2-1变形测量精度 4.5.3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4.5.3-1的规定 表4.5.3-1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单位提供的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其高程分别为:2093.185米、2093.929米。 二、工程概况 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D-1#楼建筑面积23410.99m2,D-S1#楼建筑面积2319.21 m2,、D-3#楼建筑面积21884.73m2,车库总建筑面积51307m2。各工程项目概况如下表: 项目概况、名称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标段 建筑层数地下3层,地上 27层地上3层地下3层,地上27 层 地下2层 建筑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 建筑工程等级一级二级一级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50年50年50年 建筑分类一类二类一类特大型汽车库 耐火等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二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 地上二级,地下 一级 建筑性质高层商住楼多层商业高层住宅楼地下车库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7度7度7度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丙级甲级乙级 基础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 桩筏基础现浇钢筋混凝 土条形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 筏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 地基持力层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3层砂砾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 3层粘土层

三、人员及仪器的配备 1、测量人员配备 为了满足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的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 测量组。 序号姓名学历施工年限职务近期施工工程 1 大专11年组长 2 大专3年测量员 3 大专4年测量员 由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测量工作的监督实施。 2、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盒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 仪器名称型号数量是否检定用途 经纬仪TDJ6E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1103 角度测量水准仪AT0-32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2502 沉降观测 注明:仪器必须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日期内使用。 四、观测点的设置 1、制作方法 沉降观测点大样见下图: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编制目的 (1) 3编制依据 (1) 4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布设方案 (1) 4.1水准基点的布设 (1) 4.2沉降观测标的布设 (1) 5测量仪器及人员情况 (2) 6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 (2) 7内业数据处理 (2) 8观测频率 (2) 9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的保护 (2)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国投新疆哈密景峡第五风电场A区300MW工程位于新疆自治区哈密市西北约180km。场址位于东经94°12′~94°56′,北纬41°56′~42°14′之间,东西长约62km,南北宽约32km,场址区地貌为丘陵、戈壁,地势起伏。本期工程拟开发利用面积约84.95km2,风电场区域高程介于1033m~1228m之间,装机规模为300MW。场址区有简易公路与工程区相通,交通较便利。 2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掌握风机基础沉降情况,确保风机基础在风机安装、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中水准测量技术规范及设计图纸中相关技术要求,制定本观测方案。 3编制依据 ⑴《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⑵《国投哈密景峡五A风电场300MW风机预应力锚栓基础设计》 4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布设方案 4.1水准基点的布设 根据风电场区周围的地形、地质情况,为满足风机基础的沉降观测,对每台风机进行单独观测,测定四个观测墩与三个基准点之间的沉降。基础沉降观测墩均布于风机基础平台上,观测墩用4HRBΦ22制作,顶部磨圆,镀铜,外露端头焊接在预埋件中间,观测墩与风机基础钢筋连为一体,。 4.2沉降观测标的布设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墩(1,2,3,4)均匀分布于风机基础顶面圆环环上,距承台边缘约为0.05m。以监测风机基础沉降变化,沉降观测墩布置图如下: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沪昆客专云南段TJ-2标段(DK1017+906.7~DK1072+504.6) 沉降变形观测 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二十局集团沪昆客专云南段项目经理部 2010年11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3) 三人员及仪器配置 (3) 四沉降变形控制网的建立 (4) 五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 (16) 六桥梁、隧道、涵洞、路基、过渡段的沉降观测频次 (19) 七沉降观测内业资料整理及提交 (24) 八对沉降原件的保护措施 (25) 九附表的填写 (25) 一、编制依据 1.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

[2006]158号); 2.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 8.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 9.铁道部有关规定 二、工程概况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云南段TJ2标段位于曲靖市境内,线路起终里程为: DK1017+906.7-- DK1072+514.6,全长54.621km。 我标段共有桥梁41座/22696.4m,隧道8座/15353m,路基18.834km,涵洞44座/1151.34m,公路跨线桥5座/276.6m,人行天桥2座/106.4m,渡槽1处/82.22m,车站一座。 测区从东向西延伸,地形起伏大,丘坡自然坡度较陡,大部分土地为山地、林地,少部分为农田,植被茂密,交通不便,。 三、人员及仪器配置 根据施工内容,分为路基沉降、位移观测与桥梁沉降观测,分别埋置沉降观测元件,成立沉降观测组。沉降观测组分为六个小组,具体负责沉降观测任务,人员配备如下所示: 测量主要人员一览表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 一、目的 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 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 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 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 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 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97) 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 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 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 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7、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及其他不宜观测的天气情况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 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8、每一设计单元的工程变形测量任务完成以后要及时进行测量成果整理, 主要应提交下列沉降观测成果资料: 1)施测方案; (2)观测基准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3)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4)观测记录手簿;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新建铁路武汉~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XXTJ I标 沉降观测施工 作 业 指 导 书 文件编号:T1105ZZ—012 编制: 审批: 受控状态:(盖章受控) 编制日期:

中铁十一局武广客运专线XXTJ I标 五公司项目部 1、编制目的 为规范本工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准确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编制依据 2.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 2.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2.3、武广客专线相关设计文件; 2.4、《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项目部管段的沉降动态变形监测施工技术。 4、工程概况 本管段内路基共3.67363km,7个工点。根据沉降观测要求共需设置观测桩444个,沉降板115处,单点沉降计6个,剖面沉降管68处。埋设位置及数量详见《中铁十一局武广客专XXTJⅠ标五公司路基沉降埋设元件统计表》。 桥梁13.9983km,7座,墩台434个,共需设置观测点1736个,涵洞9座,共需设置观测点36个。 5、路基沉降观测 5.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5.1.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断面设置情况应会同监理及工地设计组进行,并取得设计及监理的同意。 5.1. 2.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 标二工区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总则 (2)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2)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 四、一般规定 (3) 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4)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 七、观测精度 (4) 八、沉降观测频度 (4) 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5) 十、组织与管理 (6) 一、总则 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2 工程概况 (2) 3 编制范围及目的 (3) 4 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3) 4.1观测点的布置 (3) 4.2沉降观测频次 (4) 5 沉降标施工工艺 (5) 6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5) 7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6) 8观测精度 (8) 9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8) 10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0) 10.1一般要求 (10) 10.2资料整理 (11) 10.3提交资料 (11) 11质量保证措施 (11) 11.1仪器的质量控制 (11) 11.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1) 11.3质量保证体系 (12) 12保护措施和制度 (12)

石济客专SJZ-8标齐济(黄河前)特大桥110#-305#墩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1编制依据 (1)新建铁路石家庄至济南客运专线齐济(黄河前)特大桥设计文件及施工图; (2)对本工程的现场踏勘所获得的资料、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及对地质水文情况的了解; (3)《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4)《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 (5)《桥涵变形观测标构造及安装图》石济客专桥通-I-08;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2006 ; (7)《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8)《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9)集团公司近年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等类似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 2工程概况 新建石家庄至济南铁路客运专线SJZ-8标齐济(黄河前)特大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我分部主要承建齐济(黄河前)特大桥110#墩(DIK408+385.74)至305#墩(DIK414+843.59)范围内钻孔桩、承台、墩身、5联连续梁及桥面附属工程的施工,全长6.5km。 (1)线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线间距:4.6m; (4)速度目标值:250km/h; (5)轨道标准:正线采用60kg/m、100米长定尺钢轨,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好易通 沉 降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好易通齐全二○一一七年八月

目录 1.编制依据 0 2.工程概况 0 3.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2) 3.1.观测目的 (2) 3.2.观测原则 (2) 3.3.观测点布置 (2) 4.观测方法 (2) 4.1.观测基准点设置 (2)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2) 5.观测周期 (3) 5.1.施工阶段 (3) 5.2.使用阶段 (3) 5.3.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3) 6.观测仪器及人员组成 (3) 6.1.观测仪器 (3) 6.2.人员组成及职责 (3) 7.观测资料及整理 (3) 7.1.观测资料整理 (3) 7.2.观测成果 (3)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wwwww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项目,位于00000,原机0000内。工程项目包 2

3.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3.1.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3.2.观测原则 1.参照设计图纸; 2.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 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3.3.观测点布置 根据“3.2.”观测原则要求,共布置178个沉降观测点(其中1#房1区6个、2区16个,2#房14个,3#房、4#房、5#房、8#房各12个,6#房、7#房各16个,9#房、12#房各13个,10#房、11#房各6个,13#房9个,14#房7个,具体点位见个号房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附图)。 4.观测方法 4.1.观测基准点设置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3个水准基准点,并准确测定其高程。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点,与基准点一起布设成水准环线,按要求进行联测。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我方埋设好沉降观测标志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埋设于±0.500位置(观测点大样见附图,各栋号一层施工完成后,采用植筋方法布设)。本次共布设178 个沉降观测点(详见各栋号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精确测量。 各次沉降观测是整个工作的主体,建筑物施工到各个时期的沉降变形量就在这一环节中反映出来,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要求进行观测,精度严格遵行规范要求: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