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2018年)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3*20=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109/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二、简答题(20*2=4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答案

一、填空题

1. 1周~2周;

2.38 40 10;

3. 布尼亚;

4.乙 24;

5.血液;

6.AST 钠 BUN;

7.1.0 正常 30;

8.对症支持血浆血小板

9.利巴韦林;10. 个人防护血液

二、简答题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血小板及止凝血检验练习题

1 血小板及止凝血检验练习题 第一部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2.血小板聚集试验 3.血小板生存时间(PST) 4.活化蛋白C 抵抗 5.过敏性紫癜 6.原发性纤溶 二、简答题 1.简述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哪些疾病? 3.何为血栓前状态?有何病理性变化? 4.简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简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论述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3.试述血友病的实验诊断步骤。 4.试述肝病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 6.诊断DIC 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各有哪些? 7.试述血友病A 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17 182.下列哪项疾病属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A.血小板减少症B.血小板无力症C.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D.ITP E.MDS 继发血小板功能异常 183.ITP 的诊断标准包括 A.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B.脾不肿大或轻度肿大 C.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D.PAIg增多 E.骨髓巨核细胞均为成熟细胞 184.目前“凝血常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 A.APTT B.vWF:Ag测定C.PT D.TT E.Fg定量测定 185.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有意义的试验是 A.白细胞计数B.血小板计数C.出血时间 D.纤维蛋白原定量E.血浆D-Dimer 定量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BT主要反映毛细管与 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皮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收缩功能、血小板数量与功能、血管周围绳索缔组织万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等。

血液系统疾病试题 (1)

血液系统疾病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哪种血液病史发生骨髓变性改变B A、B12缺乏性贫血 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球细胞性贫血 D、酶缺少性溶血性贫血 2、除下列哪种疾病外,血清铁均下降D A、妊娠性贫血 B、慢性肾内能不全 C、缺铁性贫血 D、慢性萎缩性胃炎 3、出生后,人的主要造血内器官是D A、肝 B、脾 C、淋巴结 D、骨髓 4、血液病的诊断中最有价值的是C A、病史 B、体检 C、实验室检查 D、X线检查 5、关于贫血的诊断,最重要的是C A、贫血的类型 B、贫血的程度 C、贫血的病因 D、贫血的表现

6、网红增多的贫血是B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贫血的表现 7、网红减少的贫血常见于C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性贫血 8、贫血的治疗首要原则是A A、病因治疗 B、对症处理 C、输血 D、脾切除 9、最常见的贫血是A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巨幼性贫血 10、再障的临床表现中不出现B A、贫血 B、淋巴结肿大 C、出血 D、感染 11、慢性再障的治疗药物常用B A、雄激素 B、免疫抑制剂

C、造血细胞因子 D、脾切除术 12、对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效果最好的是D A、去除病因 B、药物治疗 C、输血 D、脾切除术 13、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用的治疗是B A、去除病因 B、激素 C、输血 D、脾切除 1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特异性血清学检查主要依据是A A、酸溶血试验 B、蔗糖试验 C、热溶血试验 D、Coombs试验 15、抗生素中常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是B A、庆大霉素 B、氯霉素 C、青霉素G D、SM2co 16、慢粒白血病首选药物是A A、羟基脲 B、马利兰 C、靛玉红 D、干扰素 17、慢淋白血病最常用药物是A A、苯丁酸氮荠 B、羟基脲 C、马利兰 D、干扰素 18、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类型是D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 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 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Ib Ⅴ Ⅸ(BSS,血小板型vWD,Bolin Jamieson 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δ 颗粒(δ 贮存池缺陷、Hermansky Pudlak综合征等)、α 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 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 May Hegglin综合征等 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 ①体积减小:Wiskott 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May 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FPA 100R)、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5 HT、ADP、ATP、δ 颗粒缺陷 Hermansky Pudlak 综合征、Chediak Hygashi 综合征(荧光法)、α 颗粒:TF4、β TG(α 颗粒缺陷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 Trousseau 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答案

2012年固始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D ) A、40 5 B、39 6 C、40 7 D、40 10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B ) A、工人 B、农民 C、学生 D、军人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天,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D ) A、10 B、8 C、12 D、14 (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 ) A、乙类24 B、丙类24 C、甲类 2 D、乙类12 二、填空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可能是传播媒介,流行季节4-10 月,潜伏期7-9 天。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等地带,呈高度散发。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三、问答题(40分) 1、怎么预防蜱叮咬被蜱叮咬后怎么办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腿,不要穿凉鞋,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或花露水。离开时应检查皮肤及衣物上有无蜱附着。一旦发现被蜱叮咬,不要直接用手去除,可用酒精涂抹在蜱身上,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的身体使其自行退出,然后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将蜱摘除,最后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流行季节如何及时发现、诊断 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特别是4-10月份),应当对蜱传播疾病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最好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疗机构进行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查,诊断是否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精编【疾病及医疗】血小板疾病的分类及研究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

【疾病及医疗】血小板疾病的分类及研究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血小板疾病的分类及研究途径 颜佳毅马玲瑛顾韧赜林紫薇 【摘要】本文总结了血小板疾病的分类并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例介绍了典型免疫性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在发病机制方面由过去简单认为血小板抗体吸附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衍变到目前对细胞免疫异常的认识,在治疗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对幽门螺杆菌的相关研究及干细胞移植、基因调控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相信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血小板疾病的认识及治疗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分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PAIg,免疫耐受,治疗 一、血小板疾病的分类 (一)血小板数量异常 1.血小板减少 1.1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放疗或化疗后的骨髓抑制 1.2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Evans综合征 1.3消耗过度: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1.4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 2.血小板增多:如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于脾切除后 (二)血小板质量异常 1.遗传性: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2.获得性:由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引起 二、血小板疾病的研究途径

在众多血小板疾病中,ITP是个典型的例子,且是以目前比较多见的免疫功能紊乱为核心机制的疾病,我们将以ITP为例来谈谈对血小板疾病的研究途径及一些新的认识。(一)定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因免疫功能异常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产生为特征。现有人将其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这并不确切,因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才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二)分型 ITP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两者在临床表现、病程与转归等方面有一定差别,具体见下表。 急性ITP与慢性ITP的比较 急性ITP免疫状态好,但由于从正常免疫监视逃逸后产生过多的抗血小板抗体造成血小

再生障碍性贫血题库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导致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发病率1.87-2.1/10万,男﹕女2.6-4﹕1 一、病因:1. 遗传因素再障可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的有家族倾向和其他先天异常,如Fanconi 贫血。 2. 化学因素2.1药物:在继发性再障中,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常见的有氯(合)霉素、解热镇痛药、 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等。2.2化学毒物:苯及其衍生物农药所致的再障近年来也时有发生。2.3.物理因素:X射线、r射线,可损害造血微环境,造成再障。3. 病毒感染,所有能够导致肝炎的病毒都可导致再障。 4. 其他因素妊娠、慢性肾功能衰竭、SLE、类风湿性关节炎,PNH和AA的关系密切,15%的再障可转变为 PNH,20%—30%PNH可转变为PNH,叫做AA-PNH综合征。 二、发病机理: 1. 造血干细胞异常: CD34 + 细胞减少 2. 造血微环境的异常:骨髓“脂肪化”,静脉窦壁水肿、出血、毛细血管坏死。基质细胞分泌异常 3. 免疫机制: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亚群失衡, Th1 、 CD8+T 抑制细胞, CD25+T 细胞,γδ TCR +T 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分泌造血负调控因子明显增多(如 IL-2 、 INF- γ、 TNF ),造血干祖细胞凋亡。 三、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1. 急性再障的特点为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发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进展,贫血进行性加重,多有明显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虽经大量输血,贫血也难以改善。出血和感染常为起病时的主要症状,几乎每例均有出血,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粘膜(口腔、鼻腔、齿龈、球结膜)等体表出血外,常有深部脏器出血,如: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眼底出血及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半数以上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以口咽部感染、肺炎、皮肤疖肿、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致病菌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常导致患者死亡。

第五章血液统疾病11-14节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11-14节 I.单选题(共 200 题,0 分) 1. (0 分)活化蛋白C(APC)能灭活下列哪些因子 A. 因子Va和Ⅷa B. 因子Ⅶa和Xa C. 因子Ⅸa和Ⅸa D. ATⅢ和肝素辅因子Ⅱ 2. (0 分) .男性,40岁,确诊慢性肝炎5年,发现腹水征,近2月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散在瘀斑住院。体检:慢性病容,巩膜黄染,脾肋下5cm,移动性浊音(+),病人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最主要原因是: A. 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 B. 胆道梗阻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 C. 肝脏对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D. 血中有抗凝物质 E. 肝病引起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3. (0 分)血小板粘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对诊断下列哪种疾病是正确的,确答案是:( ) A. 两者均增高见于血管性血友病 B. 两者均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C. 前者增高,后者减低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D. 前者减低,后者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4. (0 分)关于急性ITP,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多见于成人 B. 多见于女性 C. 骨髓巨核细胞以幼稚型为主 D. 大多数病人可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型 E. 血小板寿命正常 5. (0 分)女性45岁,发热、咳嗽5天,皮肤大块紫斑1天,体检体温38℃,脾助下2cm。Hb 90g/L,白细胞14.0×109/L,血片早幼粒细胞0.36,PLT 23×109/L, 凝血酶原时间18秒(对照12秒),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纤维蛋白原1.4g/L。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肺炎并发DIC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 E. 维生素K缺乏 6. (0 分)下列哪项是慢性型ITP患者骨髓象的主要特点,确答案是:( ) A.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2018年)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3*20=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109/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二、简答题(20*2=4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答案 一、填空题 1. 1周~2周; 2.38 40 10; 3. 布尼亚; 4.乙 24; 5.血液; 6.AST 钠 BUN; 7.1.0 正常 30; 8.对症支持血浆血小板 9.利巴韦林;10. 个人防护血液 二、简答题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

肾综合征出血热培训试卷及答案

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考试卷 单位: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肾综合征出血热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二)填空题(每题4分)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L编码,M编码,S编码。2.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和,分别由鼠和鼠传播。 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可分为 , , , , 。 4.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为,,。 (三)选择题(每题4分)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输血传播 D.母婴传播 E.虫媒传播 (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全身小血管损伤 B.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C.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 E.全身血容量降低

(3)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血常规改变的特点 A.wBc增高 B.血小板降低 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 D.异形淋巴细胞出现 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患者男性,38岁,发热5d,尿量减少3d,于2001年2月入院,体查:T 38℃,球结合膜充血,水肿,可见出血斑,腋窝处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右臀部皮肤可见5×8cm瘀斑,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21×109/L,BuN 34.5mmol/L。(4)为明确诊断,下面哪项检查最重要: A.查异形淋巴细胞 B.肝功能检查C.骨髓穿刺检查 D 肾综合征出血热V特异IgM抗体检查 E.头颅cT (2)病人目前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败血症C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流行性出血热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四)问答题:(10分)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css syndrome,

疾控中心专业试题及答案

疾控中心专业知识试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业技术机构是(D) A.各级人民政府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C.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办公室 D.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救灾防病信息初次报告必须在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认发生灾害后(C)上报。 A.2小时内 B.12小时内 C.24小时内 D.以最快通讯方式 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责任报告单位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时,可先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或各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初步分级确定,必要时再由(B)进行最终的分级确定。 A.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组 C.各级人民政府 D.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组 4、(B)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等工作,配合查明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经过,提出采取控制食物中毒措施的建议。 A.卫生监督机构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D.食安委 5、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C ) A、复杂性不平衡性 B、长期性后发行传统优势 C、以上都是 D、以上都不是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及危及生命的紧急性 B、高度的确定性 C、事件处置的非常规性 D、影响的广泛性 7、下列不属于非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置原则的是:( B ) A、减少发病 B、减少社会影响 C、减少死亡 D、避免后遗症 8、在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调查中,应对可疑聚餐的进食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及食用量进行详细调查。若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C )小时或之前的进餐情况进行调查。 A、48 B、60 C、72 D、24 9、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 C)年。 A 、一年 B、两年 C、三年D、四年 10、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应怎样填写报告卡(D) A、在原来报告卡上直接订正B、重新新填写一张报告卡

2016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三十)

2016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三十) 第三十章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一、A1 1、血片上红细胞呈棘形、盔形等异常形态时,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小板无力症 D、血友病 E、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ITP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 A、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B、脾吞噬血小板增多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E、血小板结构异常 3、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伴血小板减少,再加上下列哪一项方可诊断为ITP()。 A、血小板相关Ig和C3 B、血小板寿命缩短和转换率加快 C、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生 D、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和释放功能增强 E、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正常 4、出血时间正常可见于()。 A、因子Ⅷ缺乏症 B、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管性血友病 E、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 5、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下列哪一项试验是错误的()。 A、血小板黏附试验正常 B、血小板聚集试验正常 C、血小板第三因子有效性增加 D、血小板释放反应正常 E、血小板数量和体积正常 6、ITP的发病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 A、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B、抗体与血小板内含物结合 C、抗体与血小板膜结合 D、巨噬细胞吞噬被抗体包被的血小板 E、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结合后,暴露Fc段的结合位点并激活补体 7、ITP作骨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A、检查有无巨核细胞增多 B、观察骨髓增生程度 C、证明血小板生成障碍 D、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 E、观察巨核细胞有无异常 8、下列哪项是慢性型ITP患者骨髓象的主要特点()。 A、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B、巨核细胞增多和有成熟障碍现象 C、巨核细胞增多和明显左移现象 D、血小板巨大、异形和染色深 E、以上都是 9、血小板黏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对诊断下列哪种疾病是正确的()。 A、两者均增高见于血管性血友病 B、两者均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C、前者增高,后者减低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D、前者减低,后者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E、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可见于心肌梗死患者 10、下列不符合原发性纤溶亢进特点的是()。 A、血浆ELT明显缩短 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 C、t-PA活性降低 D、血浆FDP明显增高 E、纤维蛋白肽Bβ1-42水平增高 11、以下叙述与血友病A不符合的是()。 A、APTT延长 B、FVⅢ缺乏 C、多幼年发病 D、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E、多见皮肤、黏膜出血 12、乙型血友病缺乏的凝血因子为()。 A、FⅪ

2020年血液内科出科考试试题与答案

血液内科出科考 一 . 单选题(共 100题,每题 1分) 1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于 A . 红细胞系疾病 B . 巨核细胞系疾病 C .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D . 粒细胞系疾病 E . 浆细胞系疾病 2 . 男性,病史2周,贫血伴周身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骨压痛(+),肝脏轻度肿大,外周血白细胞25×109/L,可见幼稚细胞,血小板50×109/L,血红蛋白40g/L,该患者最可能诊断 A . 败血症 B .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 过敏性紫癜 D . 急性白血病 E . 恶性淋巴瘤 3 . 急性溶血的开始症状是 A . 腰背及四肢酸痛,头痛,呕吐,寒战,高热等 B . 血红蛋白尿 C . 休克 D . 昏迷 E . 肾功能衰竭 4 . 男,28岁,脾大2年,间有黄疸,近1周再次出现黄疸。肝在右肋缘下触及,脾大左肋下5cm。Hb70g/L,网织红细胞21%,球形红细胞30%,WBC15×109/L,血小板100×109/L,红细胞脆性增高,Coomb’s试验(一),最有效的治疗

A . 脾切除 B . 糖皮质激素 C . 骨髓移植 D . 反复输 E . 抗感染 5 . 下列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中,哪种最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A .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 .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C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 .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 . 红白血病 6 . Q海洋性贫血可出现 A . HbF增多 B . HbA2增多 C . HbS增多 D . HbH增多 E . HbC增多 7 . 女,59岁,右颈部淋巴结肿大3个月,蚕豆大小,其可能性最校灸病变是 A . 转移癌 B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C . 恶性淋巴瘤 D . 淋巴结结核 E . 转移性肉瘤 8 . 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监测肝素用量的试验是: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小板是直接参与血块形成和炎症调节的血细胞,血小板减少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成人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可达8.3%~67.6%,在ICU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可达14%~44%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症患者的出血事件和输血量也显著增加,甚至死亡风险也明显提升。 1 定义 【推荐意见1】通常将血小板计数<100×109 /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50×109 /L定义为重度血小板减少。 健康人骨髓巨核细胞每天产生约150×106 个血小板,这些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10天。正常人群血小板计数范围因年龄、性别和种族而异。2012年我国原卫生部发布卫生行业标准《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把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定为(125~350)×109 /L。根据血小板计数下降的速度可以将血小板减少分为绝对减少和相对减少。欧美国家惯例通常将血小板计数<150×109 /L定义为血小板绝对减少。因为中国人群血小板正常值范围低于欧美人群,本共识建议将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 /L 定义为血小板绝对减少。血小板计数下降达到原有基线水平的30%以上,可定义为血小板相对减少。

【推荐意见2】血小板计数减少须排除标本异常和检验误差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是测定单位容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主要检测方法有血液分析仪法、显微镜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法。血液分析仪法检测速度快、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是目前筛查血小板计数的主要方法。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会受到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检测等环节的影响。采血时血流不畅容易造成血小板破坏,血标本储存时间过长或低温储存均可激活血小板,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正常直径约1.5~3μm,巨血小板的直径>7μm,常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血液分析仪法通常依据细胞大小进行计数,故识别巨血小板也容易出现错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试管中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可与血液中的钙离子螯合,导致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b/a构象改变,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又称血小板卫星现象。血液分析仪会把聚集的血小板误认为是白细胞,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这类情况可行血涂片后采用显微镜计数法鉴别。 2 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推荐意见3】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往往同时具有多种病因和多种机制。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培训试题 1、 填空题 (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 ,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 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 天以上。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除了发热外。还伴乏力、明显纳差、 、 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及相对缓脉。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 ,占85%以上, 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 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 天,若出现 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5、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 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 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周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 中出现类似病例。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出院标准为 、 、临床实

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9、一般情况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 ;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 并张贴明确标识,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 、 、 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10、有 或 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 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二、问答题: (40分)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该如何处理?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

正常血小板值是多少

正常血小板值是多少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血小板吧,我们人体的血小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血小板出现了异常的情况,那么不但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好好保护自己的血小板,如果发现血小板出现异常要及时去处理,下文我们介绍一下正常的血小板值是多少。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简称: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100~300)×10^9个/L,直径为2-3微米。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 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 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

<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我们知道血小板对于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血小板出现异常将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通过介绍我们知道血小板

2018年应急风险沟通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2018年应急风险沟通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确定核心信息的原则最准确的是:(D) A.科学性、准确性 B.客观性、及时性 C.适用性、准确性 D.及时性、针对性、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通俗性、准确性、持续性 2、世界卫生组织应急风险沟通原则是:(D) A.信任、透明 B.尽早宣布、计划 C.听取公众的声音并使其参与进来 D.以上答案均是 3、危机发生时面对媒体的信息发布技巧不包括下面哪一项:(C) A.不停地重复信息 B.信息简洁扼要、中心突出 C.信息全面详细、篇幅较长 D.尽量使用肯定句 三、简答题 1、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疫情分为多少级?分别如何界定? 答:六级,分别为:一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着增加”。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显着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

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2、什么是新发传染病?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 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出现的或已经存在的,但发病率或发病地域迅速增加的传染病。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有:①微生物的变异;②生态及环境变化; ③人口特征与行为的变化;④技术和工业的进步;⑤国际旅行和商业活动;⑥公共卫生措施的失效。 3、蜱传疾病有哪些? 答: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Q热、地方性回归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答: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①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②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③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5、治疗高致病性人禽流感患者首选抗病毒药物及其用法? 答:尽早(在发病48小时内)口服奥司他韦,成人75mg,每天2次,连续5天,年龄超过1岁的儿童按照体重调整每日剂量,分2次口服,一般用5天。在治疗严重感染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剂量,治疗7-10天。 6、现行疫苗针对性疾病监测病种有哪些? 答:麻疹、AFP、流脑、乙脑、15岁以下新发乙肝。 7、辐射防护的三原则是什么? 答: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8、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减少受照剂量。 9、核辐射突发事件的致伤特点是什么?

5.血小板的基础知识

血小板的基础知识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细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00000000个/L,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 600×10/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浓缩血小板的汇集滤白及深低温保存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国内血小板制备多采用机采制备,由于机采无偿献血者的招募有一定难度并且随着临床血小板用量的逐年增加,很多地方的血小板供应单独靠机采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而现有的血液资源大量被浪费,如何利用现有的血液资源分离手工浓缩血小板供应临床,同时尽量减少手工血小板多人份输注,容易引起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的弊端是解决目前血小板临床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血小板免疫性输注无效主要为HLA抗体引起,其次为HPA 抗体[1,2],去除手工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就可减少输血反应和最大限度地避免同种免疫的发生。本站采用血小板专用滤白滤器以每10u为一治疗量,制备新鲜汇集滤白血小板用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患者,同时制备冰冻汇集滤白血小板,用于急诊和手术止血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医技三基考试题(附全部答案)(20)

姓名:科室:得分: 一、单选题1、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病毒是 A. 汉坦病毒 B. 登革病毒 C. 乙型脑炎病毒 D. 森林脑炎病毒 E.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2、下列药物煎汤时不需后下的是 A. 薄荷 B. 钩藤 C. 生大黄 D. 熟地黄 E. 佩兰 3、采血时血压计袖带应系紧并加压至 A. 50~60mmHg B. 40~50mmHg C. 45~60mmHg D. 40~60mmHg E. 45~65mmHg 4、重点观察有无阳性结石的泌尿系CT检查,通常不预先口服稀释的阳性对比剂和做碘剂过敏试验,其目的是为了预防 A. 过敏反应 B. 影响肾功能 C. 少量的碘剂与小结石混淆 D. 肾绞痛发作 E. 碘对比剂促使结石的生长 5、父亲为A型,母亲为B型,其子女可能出现的血型为 A. O型 B. A型

C. B型 D. AB型 E. A型、B型、O型和AB型均有可能 6、癌胚抗原的临床价值主要是( ) A. 诊断原发性肝癌 B. 确诊肠道恶性肿瘤 C. 肝炎病毒的定量 D. 恶性肿瘤治疗后复发的可靠指标 E. 恶性肿瘤转移的指标 7、消化性溃疡主要和下列哪种病原体相关 A. 轮状病毒 B. 大肠埃希菌 C. Norwolk病毒 D. 腺病毒 E. 幽门螺杆菌 8、肝脏内糖代谢的主要形式与作用是 A. 进行糖酵解 B. 对抗糖异生 C. 提供合成的原料 D. 分解磷酸戊糖 E. 有氧氧化以供给能量 9、改良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与试剂反应产生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峰在 A. 260~280nm B. 340~360nm C. 505~520nm D. 600~630nm E. 745~750m 10、关于肉芽肿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 肉芽肿内类上皮细胞的吞噬能力最强 B. 发生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有关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 参考范围: 1.ADP0.5μm时最大聚集率(MAR)0.627±0.143,ADP1.0μm时MAR0.678±0.178(比浊法)。 2.肾上腺素0.4μg/mlMAR0.678±0.178(比浊法)。 3.胶原0.2mg/mlMAR0.717±0.193(比浊法)。 4.瑞斯托霉素1.5mg/mlMAR0.875±0.114(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 影响因素: 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 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 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 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首选枸橼酸钠抗凝。

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 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 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 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 临床意义: 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小板无力症: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