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1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1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1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时间:2011-05-05 11:26:03 来源:学习时报

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国古代整顿、改善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各朝政治以致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

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考课制度。据《尚书·舜典》记载,舜提出了“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的考核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商朝的职官就任以后,就要进行考绩,一般三年实行一次,主要从政务、管理、法纪三个方面着手,对在任职官的从政能力、行政水平进行鉴定,并在考绩的过程中发现人才,破格录用。对在任官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商朝设立了刑狱官,制定官刑给予惩戒。

进入西周以后,在官吏考核方面实行天子巡狩、诸侯述职和大比三项制度。西周的考核主要是以“八法治官府”、“六计课群吏”。《周礼》中明确记载了西周考核和检查各级机构和部门的措施:八法是对组织机构的考核,六计是对政府官员的考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官吏考核制度也不断完善,强调以实际政绩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赏惩的依据。春秋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大致可分为年终“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两种。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战国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已较为完整,以便提高行政效率和作为官吏升迁的依据。

到了战国后期,以秦为代表的考课制度开始出现,主要有“上计制度”,“法官法吏制度”和《为吏之道》。“上计制度”是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来考核地方官吏,以此控制地方行政。“法官治吏制度”目的旨在使“吏不敢非法遇民”、使“民不敢犯法”。上述规定,反映了秦对官吏考核制度是相当完备的,通过考核,加强了不同职务的官吏岗位责任制,检验了官吏的工作能力,对不称职的庸官能够及时淘汰,从而保证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

汉承秦制,秦之后的西汉和东汉王朝,不仅继承了秦王朝初创的考核制度,而且根据这一制度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之发展并逐渐趋于定型。西汉时期对官吏的考课,主要有“上计制度”、“监察制度”和“选举考课合二而一”的“仕进制度”。三者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而且还有比较固定的程序规则和机构。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正常的考课无法进行,于是改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考课百司。东晋南北朝,考课与任期相结合,以三年为小满,六年为秩满。其中考核卓有成效的要数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整顿吏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北周则以“清身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民、恤狱讼、均赋役”六条为考核内容。可见,这一时期已开始对官吏进行多角度的考核。

到了唐代,政治制度较前朝日臻完善。伴随着科举制的形成,官吏的考核制度也有了很大发展,日趋成型,各项程序和技术指标更加严密和健全完备。其标志和内容主要体现在考核机构的确立、考核标准相对精确化、考核方式的程序化及统治集团对考核黜陟的自如运用和灵活掌握。唐朝官吏系统考评体制的完善性,为古代中国之首。

宋代很重视考核官吏,考核标准基本上沿用唐的“四善”和“二十七最”,但在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上都有所变化。较能体现宋朝官吏考课制度特点的,一为考课法,二为磨勘法。由于宋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基本上论资排辈晋升,导致官员大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到期升迁。这是造成宋代“冗官”的原因之一。

在元代,所有政府官吏的考满时限和升迁出职路线等管理,都由中央政府作出统一规定,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尚属首次,表明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又向前推进一步。

明洪武年间,制定了百官考核之法,共分为考满与考察两种,二者相辅相成,均由吏部与都察院共同负责,亦以八法衡量。处罚分为致仕、降调、闲住、为民四等。明初,考课制度得以较认真严格地进行。但明中叶以后,考课制度逐渐流于形式,百弊丛生。

清朝基本上沿袭明朝考核制度,进一步简化为京察、大计两项。考核内容标准为“四格”、“八法”。所谓“四格”,即守、政、才、年。所谓“八法”,系指贪、酷、罢软无力、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八者,与明制同。但官场上的腐败形势逐渐积重难返,纵使考核制度如何完善严密也不能挽救清王朝走向衰败。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考课内容的确定十分重视,在整个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史上,历代王朝都十分注重将德与绩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核。考核内容既注意全面性,又突出重点;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古代的考核实践始终建立在德绩结合的功绩制基础上,自宋以后将资历考核补充进来,最终形成了以德绩为主,年资补充的考核特点。借古鉴今,我们在改革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时,应改变过去过分强调GDP的做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社会效益指标,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和潜力的考核。

古代的考课机关又称考功院或考课院。它起于西周,至唐逐渐建立专司机构,并实行责守责任制,至明清,考课的机构及职责已经基本实现法律化,是有效进行官吏考核工作的组织保证。当前我国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也必须设置专门权威的考核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制度建设,否则,考核会流于形式,劳而无功。

我国古代考核官吏的标准和内容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官吏不同的职务和不同的职事采用不同的考核体系,这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除按职务分工外,对所有的官吏还有统一的标准,就是所谓清正、治行、勤谨、廉能等对官吏的基本要求。而我国现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内容、个人能力等的差异,没有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不同职务和工作性质进行科学的分析,没有制定出明确的职位说明书,评价缺乏层次性,考核内容未分类别。

同时,古代官吏考核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也值得我们警醒。例如,只唯上、不唯实,导致官僚作风;考核指标虽然全面但所占比重不合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止我国封建

社会后期继续发展的桎梏。但是,大凡对官吏的考核,无论其效果如何,目的都大同小异,必然是管理队伍的优化、廉政、高效,即便是这些制度、方法的消极因素也可以作为反面教训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吸取教训,为我们今天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编辑:武桐)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演变

发表时间:2010-6-28 16:51:21 访问次数:540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从巩固政权出发,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早在战国时期,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两汉对官吏的考核,仍以“上计”为主,各县令将该县的户口、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每三年考核一次以定升黜。魏晋南北朝时,对官吏的考核发生一些变化。考核对象从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百官,考核办法改三年考核为每年岁终考核,到了第六年,总计历年考核结果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任免。

唐代具有严密而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各个部门的长官依据这一考核标准,每年评定属官的行状,分别列为九等,并给予一定的奖惩。

宋代由于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出错就可升迁,因而各级官吏苟且因循,坐待升迁。

元代则沿袭了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所谓“考察法”,即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法考察官吏。考察又分为“京察”和“大计”。“京察”是每隔六年对中央官员进行考察以决定去留。从州县到府道司,三年一次,层层考察属官,再汇总至督抚复核,造册上报吏部。这种考察地方官的制度称为“大计”。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致使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逐渐成为虚文。

清代继续沿用明代的“京察”和“大计”制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官僚集团的日益腐败,考核制度的作用也愈来愈小,最后终于名存实亡。

中国古代如何考核官员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1-20 07版:史事通鉴版)

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

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

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国古代整顿、改善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各朝政治以至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

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考课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就任以后,一般三年实行一次考绩,主要从政务、管理、法纪三个方面着手,对在任职官

的从政能力、行政水平进行鉴定,并在考绩的过程中发现人才,破格录用。对在任官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商朝设立了刑狱官,制定官刑

给予惩戒。

西周以后,官吏考核实行天子巡狩、诸侯述职和大比三项制度。西周的考核主要是以“八法治官府”、“六计课群吏”。《周礼》中明确记载了西周考核和检查各级机构和部门的措施:八法是对组织机构的考核,六计是对政府官员的考察。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官吏考核制度也不断完善,强调以实际政绩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赏惩的依据。春秋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大致可分为年终“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两种。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

到了战国后期,以秦为代表的考课制度开始出现,主要有“上计制度”和“法官法吏制度”。“上计制度”是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来考核地方官吏,以控制地方行政。“法官治吏制度”旨在使“吏不敢以非法遇民”、使“民不敢犯法”。上述规定,反映了秦时的官吏考核制度是相当完备的。通过考核,加强了不同职务的官吏岗位责任制,检验了官吏的工作能力,对不称职的庸官能够及时淘汰,从而保证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

汉承秦制,秦之后的西汉和东汉王朝,不仅继承了秦王朝初创的考核制度,而且根据这一制度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之发展并逐渐趋于定型。西汉时期对官吏的考课,主要有“上计制度”、“监察制度”和“选举考课合二而一”的“仕进制度”。三者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正常的考课无法进行,于是改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考课百司。东晋南北朝,考课与任期相结合,以三年为小满,六年为秩满。其中考核卓有成效的要数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整顿吏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北周则以“清身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民、恤狱讼、均赋役”六条为考核内容。可见,这一时期已开始对官吏进行多角度的考核。

到了唐代,政治制度较前朝日臻完善。伴随科举制的形成,官吏考核制度也有了很大发展,各项程序和技术指标更加严密和健全完备。其标志和内容主要体现在考核机构的确立、考核标准相对精确化、考核方式的程序化及统治集团对考核黜陟的自如运用和灵活掌握。唐朝官吏系统考评体制的完善性,为古代中国之首。

宋代很重视考核官吏,考核标准基本上沿用唐的“四善”和“二十七最”,但在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上都有所变化。较能体现宋朝官吏考课制度特点的,一为考课法,二为磨勘法。由于宋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基本上论资排辈晋升,导致官员大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到期升迁。这是造成宋代“冗官”的原因之一。

在元代,所有政府官吏的考满时限和升迁出职路线等管理,都由中央政府作出统一规定,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尚属首次,表明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又向前推进一步。

明洪武年间,制定了百官考核之法,共分为考满与考察两种,二者相辅相成,均由吏部与都察院共同负责,亦以八法衡量。处罚分为致仕、降调、闲住、为民四等。明初,考课制度得以较认真严格地进行。但明中叶以后,考课制度逐渐流于形式,百弊丛生。

清朝基本上沿袭明朝考核制度,进一步简化为京察、大计两项。考核内容标准为“四格”、“八法”。所谓“四格”,即守、政、才、年。所谓“八法”,系指贪、酷、罢软无力、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八者,与明制同。但官场上的腐败形势逐渐积重难返,纵使考核制度如何完善严密也不能挽救清王朝走向衰败。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考课内容的确定十分重视,在整个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史上,历代王朝都十分注重将德与绩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核。考核内容既注意全面性,又突出重点;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古代的考核实践始终建立在德绩结合的功绩制基础上,自宋以后将资历考核补充进来,最终形成了以德绩为主,年资补充的考核特点。借古鉴今,我们在改革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时,应改变过去过分强调GDP的做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社会效益指标,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和潜力的考核。

古代的考课机关又称考功院或考课院。它起于西周,至唐逐渐建立专司机构,并实行责守责任制,至明清,考课的机构及职责已经基本实现法律化,是有效进行官吏考核工作的组织保证。当前我国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也必须设置专门权威的考核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制度建设,否则,考核会流于形式,劳而无功。

我国古代考核官吏的标准和内容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官吏不同的职务职事采用不同的考核体系,这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除按职务分工外,对所有的官吏还有统一的标准,就是所谓清正、治行、勤谨、廉能等对官吏的基本要求。

同时,古代官吏考核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也值得我们警醒。例如,只唯上、不唯实,导致官僚作风;考核指标虽然全面但所占比重不合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止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继续发展的桎梏。但是,大凡对官吏的考核,无论其效果如何,目的都大同小异,必然是管理队伍的优化、廉政、高效,即便是这些制度、方法的消极因素也可以作为反面教训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吸取教训,为我们今天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摘自2011年5月2日《学习时报》王雪竹/文原题为《中国古代考官机制的嬗变及其当代价值》)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作者:心得体会来源:思想理论发布时间:2010-08-04 17:29:24 加强政绩管理,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政绩考核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官吏进行考核,到唐代官吏考核制度更是进一步发展成熟,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不论是我国古代的考课法,还是西方各国的公务员法,各国都很重视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及其政绩的管理,英、美、法、日等国在公务员考核和晋升制度建设方面也各具特色。同时,政绩考核和评估制度建设又是一个非常有时代意义的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执政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新时期干部考核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和推进干部政绩管理制度建设。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始于秦汉,熟于唐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兴衰,在人事考核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不少精华对今天仍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历史上我国考核官吏的制度随着郡县制的推行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中国古代在官吏考核方面实施过多种有效的考核制度,无论是起始时间、考核内容,还是实施效果,都大大超过欧洲诸国。秦汉时期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

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上讲考课事关国家大政,统治者非常重视。

唐代十分重视考绩,较之前代有很大发展。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当时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考绩的目的是为了黜恶陟善。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唐制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确定等等,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考课在唐代作为管理官吏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考课定等第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考绩与奖罚黜陟直接相关,以今天的眼光看,有不少合理之处,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东西。

宋代对官吏的考绩亦称“磨勘”。宋真宗时,文武官员三年为一任期,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宋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虽有视考绩情况决定升迁的规定,但实际上是凭年资叙升迁,“不问其功而问其久”。结果“官以资则庸人并进”。由于宋代不重视考绩,基本按年资论升迁,所以宋代官员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唯求任期内不发生过错,到期得到升迁就满足了。

明代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文官考绩由吏部考功司负责,武官考绩归兵部武选司负责。文官考绩方式主要是考满,武官考绩亦称“军政”。考满,即按任职年限考核,以检查是否称职,并给予相应的处置,侧重于褒奖、提升。考满等级开列之后,按等处置。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称职者升,平常得复职,不称职者降。”

清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每年进行一次,称为一“考”,三考为“满”。吏的汇考,每三年一次。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对地方官吏的考察称为“大计”。清代考察具体工作由吏部清吏司主持,清朝政府总结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官吏的考察标准。顺治四年(1647年)颁布“四格八法”制度。所谓“四格”,即守、才、政、年。“守”分廉、平、贪三类;“才”分长、平、短三类;“政”分勤、平、怠三类;“年”分青、中、老三类。根据上述四格,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三等:称职、勤职、供职。所谓“八法”即:一贪与酷者,革职提问;二软与不懂者,革职免官;三年老有病者,退休离职;四才力不及与治事浮躁

者,酌情降调。考核时,除由都察院协同工作外,还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所以,清代初期官员比较廉洁,国力也较后强盛得多。

纵观我国古代人事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历代王朝都比较重视对官吏的考核,都把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有专门的考核机关,考核的目的均是为了黜恶陟善,考核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进退,还与俸禄加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多数朝代对官吏的考核都包括政绩、道德品质、治事才能、社会评价等内容,对政绩的考核一般有明确的项目规定甚至是量化的标准;多数朝代考课立等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总之,凡比较明智的统治集团都把建立考核制度作为建设国有和巩固政权的基本任务,通过严格的考核来实现官吏队伍的不断更新和优化,从而造成兴盛的政治局面。同时也可以看出,凡是不重视官吏考核的统治集团,官吏队伍就会因循守旧,导致政局颓废。总的看,中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制度,为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国古代官员政绩考核的管理借鉴

https://www.doczj.com/doc/412653020.html, 2010-04-30 00:00:00 中国养老金网

提到绩效考核,不少人认为这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其实在中国古代吏治制度及其中的对官员实行考核机制由来已久,而且其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实施的效果一点也不亚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文官制度——公务员制,使官员的选拔考核开始具有更加科学客观的标准。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行公务员制,但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尚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借古察今,或许有些启迪。

统治者越想巩固其统治地位,越就关注官员的选拔任用和政绩考核,相应地其考核制度就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实施效果就越好。

吏治即为治吏,中国自古就有一套严密的吏治制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德”,也就是官员的教育,主要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德行操守,选官要依此标准,考试也依此。而且官员还负有“教化”百姓的职责;二是有为官的具体规范和标准。清明、廉洁、公正执法,就是做官的基本要求。做官的具体规范、要求越来越多;三是有法令的详细规定。中国法律,主要是刑法,这是中华法系的一个特点,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官员执法和犯法的处罚规定;四是对吏治有专门机构负责(相当于现在的组织人事部门)。其中尤其是相对独立的、强有力的御史制度,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官僚制度发端于秦汉,但粗疏多变。在唐代得以定型完备,并为后世所继承和逐步调整、更趋严密。单就吏治败坏的历史记载而言,唐朝不如以后各朝各代那么多那么具体。

作为吏治的一部分,在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亦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代、严密于明清。

秦汉时期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即为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所谓考课,就是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其赋税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

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制定了考课法。考课的等级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减、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联。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级,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级来确定等等,决定对官吏的赏罚和任用升降。小考相当于现在的年度考核,大考相当于任期考核。考课在唐代作为管理官吏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考课定等级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以现在的角度来,有不少合理之处,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宋代不是很重视考绩,对官吏的考绩称其为“磨勘”,虽有视考绩情况决定升迁的规定,但实际上是凭年资决定升迁,所以造成宋代官员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只求任期内不发生过错,到期得以升迁就满足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分文武两大系统进行,文官考绩由吏部考功司负责,武官考绩归兵部武选司负责。文官考绩方式主要是“考满”,武官考绩亦称“军政”。考满,即按任职年限考核,规定任满三年举行第一次考核,称初考;满六年举行第二次考核,称再考;到九年一个任期举行第三考核,称通考。“考满”的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称职者升,平常得复职,不称职者降”。以此决定对官员的处理,或升级,或留任,或降职。“考察”是不论官员的个人任职时间,统一对所有官员的定期考核,并根据考察结果作出相应处置。“考察”又分“京察”和“外察”。京察是针对全体京官的考察,一般六年举行一次;外察是对京城以外官员的考察,又称为“大计”,一般三年举行一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处理有问题的官员,被评价为“贪、酷、浮躁、才力不及、老、病、罢软、不谨”等八大类别的官员,按规定一律不予留用。

清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即实行一年一考,三考为满。所谓考察,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对地方官吏的考察称为”大计“。清代考察具体工作由吏部清吏司主持,清朝政府总结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官吏的考察标准。顺治四年(1647年)颁布”四格八法“制度。”四格“包括”才“(才能)、”守“(操守品德)、”政“(工作态度)、”年“(年资)四个方面。对四格的评价基本上按照”好中差“分三个等级,即”才“分”长、平、短“,”守“分”廉、平、贪“,”政“分”勤,平,怠“,”年“分”青、中、老“。清代的”四

格“基本照顾到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单就形式内容来说,已是比较全面的了。”八法“与明代类似,即贪、酷、浮躁、才力不及、罢软无为、不谨、年老、有病。凡属这八种人,都要被清除,以保证官吏队伍的素质。

纵观我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王朝都比较重视对官吏的考核,都把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理制度;有专门的考核管理机关,考核的目的均是为了黜恶陟善,考核的成绩优劣等级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进退,还与俸禄增减、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多数朝代对官吏的考核都包括政绩、道德品质、治事才能、社会评价等纬度内容,对政绩的考核一般有明确的项目规定甚至是量化的考核标准;多数朝代考课立等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

企业的绩效考核与官员的政绩考核,尽管在内容、操作手法等方面会有所差异,但原理是基本相同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作者:陈旺年】【出处:北大纵横】

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资料

阅读材料六政绩考核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2011-03-08 13:51:44 阅读13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1.所谓政绩就是政府绩效。在西方也被称为“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就其表面意义来说,它是指政府所做出的业绩和获得的收益,但从其内涵来讲,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等。政绩考核就是对政府官员所创造的业绩与所获得的效益所做的评估,在国际上一般称为政府绩效评估:从80年代起,为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纷纷实现了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企业和公民)为导向的可选择的公共服务,政府不只是把服务作为宗旨和原则,而且根据企业和公民的需求制定出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并以立法的形式予以颁布,如英国政府颁布的《公共服务宪章》,美国政府成立的绩效评估委员会等,提出了“重塑政府”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强调“从人人为遵守规定而负责的体制转变为为人人取得成果而负责 的体制。” 2.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加强和实行绩效评估(也就是政绩考核)也是我国必须要经历的一项重要改革、有什么样的政绩考核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行政施政方式。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制,已是外部环境之使然,同时也是内部发展之所需。从外部环境看,加入WTO对我国传统的行政施政方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从内部环境的需要来说,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我国过去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一直实行的是全面管制的施政方式,这造成了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腐败滋生。只有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才能有效地对政府的投入、产出,政府行为的效率,政府行政管理范围的大小、强弱等进行科学评价,更好的提高行政效率。然而,与国外成熟的政绩考核体系相比,当前我国政绩考核体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缺陷,因此出现了四类所谓的“政绩”:不求进取型——守摊子,保位子,为官一任,山河依旧。急于求成型——重眼前,轻长远;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廉价卖地卖资源;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发展。自搞—套型—或缺位,或错位,或越位,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追名逐利型——重个人“政绩”,轻群众疾苦;重领导形象,轻百姓口碑;重“形象工程”,轻民心工程;留下“前任政绩后任债务”,“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后患…… 3.2003看湖南省湘潭市在全市96个县处级领导干部和699名领导干部中推行了一种全新干部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湘潭市政府将考核对象分三个层次,即领导班子、一把手、班子其他成员。同时根据各单位的不同工作属性,分为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发展部门、司法执法监督部门、党群政务综合部门等几个类别使绩效考核同层次同类别的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同场竞技”。“绩效考核”既考刚性的目标任务,也考班子建设和公众形象等软性指标;在2004年7月27日的考核结果公布大会上,49名获“高分”的领导干部被记功、嘉奖,5名得“低分”领导干部被免职,另有13人受到诫勉。有人把湘潭此举说成是“向平良说…不?”,它就像陡然刮起的一阵飓风,在湘潭市引起了强烈的震撼。“绩效考核”把责任和活力传递到了最基层的单元,也把监督落实到了每个角落,从而为建立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多的实践表明,湘潭市的绩效考核激发了各级班子和广大干部的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领导班子和干部新的精神风貌成了推动湘潭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下面这一串串数字便是力证: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1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4.8%,引进市外资金15亿元,同时比增长67%,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重点工程投资完成44.6亿元,超年计划28%,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全市GDP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5%。2004年上半年,这个市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多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4.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委在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中逐年淡化GDP的因素,加入了四条新标准: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二是水、电、路、田、通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三是促进社会就业,新增工作岗位;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将上述四点量化,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从几年来的探索成果看,四条新标准使湖州各级干部的“政绩观”得到了

什么评价领导干部要重政绩

什么评价领导干部要重政绩?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中国传统戏剧《七品芝麻官》中这句家喻户晓的台词,是封建制度下为官境界的一种写照。如果说,这句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有所启示的话,那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不能无所作为,应该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也就是要有政绩。 那么,究竟什么是政绩?概括地讲,政绩就是执政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通俗地说,它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实绩。 追求政绩,古今中外皆受重视,但社会制度不同,其追求的目的也不同。在封建社会,封建官吏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家也重视政绩,但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我们的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穿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基本要求。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都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深切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我们党取得的这些政绩,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具体创造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每一位领导干部来说,党和人民把你放在领导岗位上,你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创造一流的政绩。 毋庸置疑,追求政绩很重要,但追求政绩为了谁,对于执政党及其领导干部来说更为重要。“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百姓疾苦声”。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官吏还有一点悲民情怀,那么对我们党来说,追求政绩则有着鲜明的价值指向,那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谋福利。

1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时间:2011-05-05 11:26:03 来源:学习时报 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国古代整顿、改善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各朝政治以致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 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考课制度。据《尚书·舜典》记载,舜提出了“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的考核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商朝的职官就任以后,就要进行考绩,一般三年实行一次,主要从政务、管理、法纪三个方面着手,对在任职官的从政能力、行政水平进行鉴定,并在考绩的过程中发现人才,破格录用。对在任官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商朝设立了刑狱官,制定官刑给予惩戒。 进入西周以后,在官吏考核方面实行天子巡狩、诸侯述职和大比三项制度。西周的考核主要是以“八法治官府”、“六计课群吏”。《周礼》中明确记载了西周考核和检查各级机构和部门的措施:八法是对组织机构的考核,六计是对政府官员的考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官吏考核制度也不断完善,强调以实际政绩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赏惩的依据。春秋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大致可分为年终“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两种。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战国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已较为完整,以便提高行政效率和作为官吏升迁的依据。 到了战国后期,以秦为代表的考课制度开始出现,主要有“上计制度”,“法官法吏制度”和《为吏之道》。“上计制度”是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来考核地方官吏,以此控制地方行政。“法官治吏制度”目的旨在使“吏不敢非法遇民”、使“民不敢犯法”。上述规定,反映了秦对官吏考核制度是相当完备的,通过考核,加强了不同职务的官吏岗位责任制,检验了官吏的工作能力,对不称职的庸官能够及时淘汰,从而保证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 汉承秦制,秦之后的西汉和东汉王朝,不仅继承了秦王朝初创的考核制度,而且根据这一制度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之发展并逐渐趋于定型。西汉时期对官吏的考课,主要有“上计制度”、“监察制度”和“选举考课合二而一”的“仕进制度”。三者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而且还有比较固定的程序规则和机构。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正常的考课无法进行,于是改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考课百司。东晋南北朝,考课与任期相结合,以三年为小满,六年为秩满。其中考核卓有成效的要数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整顿吏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北周则以“清身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民、恤狱讼、均赋役”六条为考核内容。可见,这一时期已开始对官吏进行多角度的考核。

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初探

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初探 杜元兰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是社会发展重心的指示器,也是导引领导干部行为的指挥棒。改革开放以来,一度仅以经济发展、GDP增长为领导干部工作中心与热点,这些因素也是各地政府考核干部的硬指标。于是出现一种社会风气:各级干部热衷于追求经济效率、招商引资数量、地方道路、广场、楼堂馆所硬件建设,拼速度,比规模,政绩工程层出不穷,还美其名为打造招商引资环境;而对节能减排、资源环境保护、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缺乏热情,这方面工作是干部考核盲点,干部工作软肋。因此,当前研究改进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标准和方法很有必要也非常紧迫,特别是对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要改进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政绩考核体系是干部从政行为的风向标。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才能使领导干部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才能为群众准确地识别、评价、监督干部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一)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由来和作用。从1980年初期到中期,干部考核从强调主观性的政治态度考核转向对具体的、可衡量的和量化的指标考核。到了198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已经建立了正式的关于县和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年度考核的指标。包括从工业总产值、税收、农业产量到基础设施的投资、人口增长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

等,旨在将干部的政绩考核标准化和系统化。1995年,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通知》;1998年,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2000年8月至2009年8月,中央又相继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考评试行办法》、《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等关于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文件。 作为一种激励机制,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对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即扮演了所谓的“指挥棒”的作用。首先,对地方官员的政治激励作用。这种政治激励在改革开放头20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具有明显的作用。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极大地激励着地方领导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制度在地方官员中引入了政治竞争,因为地方官员的升迁和物质利益直接与其政绩相关,更重要的是,它为上级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提供了实质性的手段。其次,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政府职能正在由微观走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全面管理走向有所侧重,正在经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的过程,着重要解决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与错位等问题。总的来说,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目标和标准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是相一致,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成为落实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不足。现行的政绩考核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考核内容笼统,不能全面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尽管目前干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问题研究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问题研究 2014年11月 政绩考核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起着导向作用。中共十七大以来,在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改进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使考核由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观念,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因此,大力加强和改进政绩考核工作,努力形成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组织保证和持久动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现行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从制度化、规范化正在向科学化、民主化迈进。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目标定位有偏差 政绩考核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被考核干部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政绩明确方向,提供动力,并通过干部个人的努力促进班子整体政绩的提升。而目前的政绩考核是以年度考核为主要形式,考核的目的也不同程度的局限于考核等次的评定,考核结果对干部的激励和班子整体政绩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二)考核指标不完善 科学合理地确定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的首要环节。现行考核指标体系中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核指标过多,重点不够突出。中央明确要求要规范和简化各类工作考核,省、市均对考核指标进行了规范和精简,但考核指标过多现象还存在。以省对县委书记定量考核指标为例,定量考核所列指标共8项,但综合性指标就占5项,其中“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结果”这一综合指标就包含33项具体指标,考重点不够突出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根治;二是经济任务考核还是重头戏。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逐渐打破以GDP 来论英雄的考核导向,但是经济任务在政绩考核中应占多大比例不易把握。从省、市和各地制定的考核指标体系来看,相比其他考核指标所占权重,经济任务考核还是重头戏;三是还没能做到量体裁衣。在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方面,大都采取了分类设置指标,不同类别被考核单位的具体考核指标差别不大,差别重点体现在权重的分配上。这种指标的设置较以往的大统一考核有了进

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

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各副省级城市党委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精神,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经中央同意,现就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1.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目标责任考核、绩效考核、任职考察、换届考察以及其他考核考察,要看全面工作,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中央有关部门不能单纯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来衡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成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评定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 2.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 3.对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 4.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注重考核发展思路、发展规划的连续性,考核坚持和完善前任正确发展思路、一张好蓝图抓到底的情况,考核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把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吃子孙饭”等问题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 5.加强对政绩的综合分析。辩证地看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前任基础与现任业绩、个人贡献与集体作用,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与代价;既注重考核显绩,更注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既考核尽力而为,又考核量力而行,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注意识别和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和纠正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和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6.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要按照好干部的标准,根据干部的德才素质、工作需要、群众公认等情况综合评价干部,注重选拔自觉坚持和领导科学发展、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划等号,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 7.实行责任追究。制定违背科学发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强化离任责任审计,对拍脑

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化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化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2013年01月25日10:43 来源:《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5期作者:徐志国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68 内容提要:在当前我国的压力型体制下,上级政府主要通过各种指标来激励与约束下级政府官员。人们似乎普遍乐观地认为,通过设计更为合理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就可以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适应党的科学发展观政策的要求。理论与经验研究表明,无论对其指标设计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完善,这种自上而下的官员考核方式都会有着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缺陷,甚至出现政绩造假等消极后果。为走出这一困境,官员的激励与考核必须引入“民主”等非指标化的制度加以配合。即增进地方民众对于地方官员的约束力,促使地方官员以“民意”为施政方向,从而构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均衡的激励与约束体系,真正实现官员治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官员政绩考核 GDP指标幸福指标民主 在当前我国政府体制下,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级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绩考核指标的方式激励与约束下级政府官员的行为。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学术界大量的文献都在探索官员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设计问题。人们似乎普遍带有一种乐观情绪,认为通过设计更为合理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就可以促进各级政府官员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当前,“指标考核”的重新设计和定位成为遍布中国各地区、各级政府的一种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 本文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官员绩效考核指标化制度只是激励与约束政府官员行为的一种方式,其内在的缺陷是无法通过“内在完善”克服的。我们必须另辟路径,引入“民主”等非指标化的官员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地促使各级政府官员更有动力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服务,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化的发展历程:从“GDP指标”到“幸福指标” 观察当前中国政府的各级组织,我们可以发现,党和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及中央各部委,省级政府对地级市政府,地级市政府对区、县级政府,区、县级政府对街道、乡镇级基层政府以及政府对各公务人员都普遍实行数量化的管理方式。其实,我国的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标化管理并非仅是对于政府机构内部,在几乎所有的由党和政府直接管理的“类政府”国有单位,比如对于高等学校、医院、国有企业等,也同样实行指标管理的方式。我国的这种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化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十分独特,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如此重视用各种“量化指标”来考核官员。 指标化考核官员的制度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过两个阶段的发展。本世纪以前,主要采用以GDP 为核心的数量指标对官员进行考核。这一指标最早由美国政府提出,并于1993年被引入我国,成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主导性指标。考核结果与官员的晋升存在着普遍的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领导人也因此将GDP 的增长放在了地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在同级官员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方官员开始像企业家一样经营所在区域的经济活动。实践中,这种制度产生了十分强大的激励效果,甚至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1]不过,这种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十分消极的后果,这表现在经济发展以粗放型为主,地方政府重复建设以及恶性竞争等屡屡发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分配严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文章标题: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加强政绩管理,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政绩考核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官吏进行考核,到唐代官吏考核制度更是进一步发展成熟,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不论是我国古代的考课法,还是西方各国的公务员法,各国都很重视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及其政绩的管理,英、美、法、日等国在公务员考核和晋升制度建设方面也各具特色。同时,政绩考核和评估制度建设又是一个非常有时代意义的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执政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新时期干部考核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和推进干部政绩管理制度建设。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始于秦汉,熟于唐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兴衰,在人事考核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不少精华对今天仍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历史上我国考核官吏的制度随着郡县制的推行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中国古代在官吏考核方面实施过多种有效的考核制度,无论是起始时间、考核内容,还是实施效果,都大大超过欧洲诸国。秦汉时期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

发挥作用。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上讲考课事关国家大政,统治者非常重视。唐代十分重视考绩,较之前代有很大发展。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当时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考绩的目的是为了黜恶陟善。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唐制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确定等等,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考课在唐代作为管理官吏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考课定等第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考绩与奖罚黜陟直接相关,以今天的眼光看,有不少合理之处,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东西。宋代对官吏的考绩亦称“磨勘”。宋真宗时,文武官员三年为一任期,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宋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虽有视考绩情况

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系统

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系统 一、政策与背景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评体系正在全国范围内性。2009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与此相配套,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简称“一个意见、三个办法”)。一个《意见》、三个《办法》,体现了中央对干部考核工作的新部署,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被贯穿于干部考核的全过程。这一干部考核评价新模式的启动,是进一步提高全党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行政管理工作服务对象广泛、影响绩效因素众多、不同区域、不同工作性质和不同岗位差异较大等诸多因素导致科学考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成为干部管理工作的难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考评的“有效性”? 考评“有效性”包括考评的效度和信度两个方面。其中,效度是指考核指标所描述特征能反应考评对象绩效的程度;信度是指采集的考核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误差。在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考核过程中影响“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不同区域、部门、岗位间存在较大

差异,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缺乏细化、量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层级划分、权重分布不合理”、“评价主体不恰当、不广泛、数据不具有随机特征”、“趋中效应、晕轮效应、评价水平等导致的评价不准”等。消除影响“有效性”因素的办法主要包括“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分类考评”、“AHP权重分析方法”、“绩效文化培训”、“强制分布数据”、“360度考评”、“班子考评与干部考评关联”、“看着工作总结考评”等。 二是,如何保证考评方法顺利“落地”? “考评过程复杂、耗时长”、“工作量大、人员少”、“领导干部对考评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都会导致考评办法难以“落地”,流于形式。“落地”的主要办法包括“获得主要领导认可”、“建立公开、透明的考评工作制度”、“建立考评工作信息化平台、固化制度、减轻工作量”、“循序渐进、逐步推动考评工作”。 三是,如何保证考评工作“有助绩效改进”? 绩效改进是考评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考核指标设置是否科学”、“考核对象对考评标准的认同程度”、“日常工作的监控与辅导是否及时、有效”等都会影响绩效改进。为了“有助于绩效改进”,考评标准设定要符合SMART原则,考核标准确定过程要与考核对象充分沟通,执行过程中要加强日常绩效督导工作。 四是,如何将考评与选拔任用、培训、奖惩等管理环节衔接? 干部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选拔培养、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监督等环节,如何将各个环节信息有效衔接,实现干部的全面、科学

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59- 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侯瑛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政绩考核体系建设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为现代行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政绩考核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作用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以地方政府为基本评价对象,指向的是政府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成果或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其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对政府本身的影响,即对政府自身建设的激励作用。 (一)有序型政府的建立有赖于政绩考核体系。首先,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建设为政府工作人员思想的统一提供了可能。在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的同时,实践是不可缺少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使实践有了明确方向。其次,考核体系为政绩考核工作的日常化提供了制度依据。它通过综合平衡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客观可行的考核制度。从这两方面来讲,政绩考核体系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效率型政府的建立有赖于政绩考核体系。效率型政府是指在成为有序型政府的基础上,在其行使职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施政的成本,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适当比率。在效率原则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对打造效率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政绩考核行为的效率、增进政府工作的效率、实现政府资源配置的优化。 (三)法治型政府的建立有赖于政绩考核体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保护市场主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引起大家的关注。因此,它成为现阶段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方式。政府政绩考核体系要求政府关注立法,并且要依法行政。因此,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促进了法治型政府的形成。 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追求地方GDP的增长,忽视协调 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危机、 环境危机越来越突出,医疗、教育、就业等经济发展伴随问题频繁出现,单纯的GDP考核已经无法准确衡量地区发展状况。但是“唯GDP论英雄”的观念依然深深根植于某些地方领导的脑中。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经济条件,盲目建设豪华广场、商业圈,乱铺摊子、争上项目,大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 (二)偏重“显性”政绩,忽视“潜性”政绩。由于“潜性”政绩既要投入很大精力,却又无法及时 量化,所以考核时往往不被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对政府“显性”政绩的考核成了重点。某种意义 上,抓 “显性”政绩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工作的指挥棒,致使一些领导热衷于追求“短、平、快”的“形象工程”和轰动效应。 (三)政绩考核的缺陷造成地区间政绩攀比,阻碍地区协调发展。由于现在的政绩考核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对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有效的考核手段,使各地区在经济增长上相互攀比,不少地区缺少求真务实精神,竞相提出“赶超战 略” ,引发了地区间建设项目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竞争,从而造成中央调控政策得不到落实。 (四)为追求政绩,地方政府投资膨胀问题严重。投资发展新项目,增铺新摊子,这是地方政府显示政绩的主要方式。因而在好大喜功,一味追求政绩的心理趋动下,争投资、上项目、赶速度,追求数量型扩张行为层出不穷。这种追求数量扩张的投资模式在资源约束型的经济条件下,各地片面扩大投资规模,搞低水平、高消耗的重复建设,势必会加大资源短缺的缺口。 (五)“注水政绩”现象日趋严重。人都有趋利的冲动,官员也不例外。政绩考核就是对官员们最强有力的指挥棒,一个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能够将官员的政绩观很好地与地方的和谐发展融为一体,一个有缺陷甚至过于偏颇的政绩考核体系,却很容易导致官员们陷入GDP的增长中而不能自拔,当某些地方政府不能真正做出政绩,而又想在政绩考核中取得好成绩时,就会做出给GDP注水的极端行为。 (六)地方政府对政绩的取得不计成本,资源浪费严重。长期以来,很多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只重视政绩数量而忽视取得政绩的成本预算,只要政绩可观,再多的投入都不成问题,因而我国一直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之中。在资源越来越稀少的今天,如果不能采用正确的发展模式,中国怎能承担未来发展的重担。 三、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对策(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班子和干部的差异性。应当考虑在统一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下,对实绩考核内容赋予不同的权重结构和侧重点,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下地方政府的政绩。 (二)通过制度改革来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不良政绩观问题。尽管国家这些年也出台了一些新制度和新规则或修改了一些旧制度和规则,但总体来说改变很小,至少可以说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步,尤其是约束地方政府自利行为的制度供给及实施机制方面严重滞后。所以,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迁。 (三)对地方政府进行政绩考核时,应更多关注区际间的合作所取得的成绩,这样必然会 更有效的激励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从而使地区经济的优势得到互补和充分发挥。使政府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也使政府政绩考核更加公平和完善。 (四)把多个考核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1.要对政绩进行成本分析。不仅要看取得的政绩,还要看为此付出的投入和代价,把发展的成本高低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绩的标准之一,正确评价政绩带来的现实成效与长远影响,避免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 2.引入环保指标。在GDP指标与环境指标的一软一硬的变化中,GDP至上的固有堡垒正在逐步瓦解,环境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建设项目上马、区域规划制定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理应成为评价其科学发展与否的重要标准,以此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区域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能源资源状况、环境容量不和谐的现象。 3.引入GNP+SCC指标,即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综合资产。GNP是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总和。社会综合资产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多年来积累的所有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的总和。作为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仅将GDP改为GNP指标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社会综合资产指标。不论是GDP还是GNP都只是反映了社会综合资产的增量而没有反映社会综合资产的存量。因而,社会综合资产存量的减少可以和社会综合资产增量的增加并行不悖。 4.引入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经济指标要与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相结合。经济建设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全力以赴的中心工作,而且经济发展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政府政绩考核必须把经济指标摆在整个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突出位置。 但是,发展应该是科学的、 全面的,不仅有经济发展,还应该有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反映地区的发展。 5.引入教育指标和医疗指标。教育是一种长时间的投入,虽然不能马上显现它的好处,但它却关系到地区甚至国家的长久发展,地方政府必须重视起来。同时,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医疗体现着一个地区的保障机制,是关乎人民利益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6.将民意调查纳入政绩考核。现在,经济指标依旧在政绩考核中占据最大权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拿出好的政绩单,自然只考虑如何为GDP数字添砖加瓦,在这些地区,老百姓的感受与政绩单上的数字不成正比。任何发展与经济成就都应当建立在人本基点之上,唯有人本的发展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发展,而要考核地方政绩是否以人为本,把民意调查纳入政绩考核无疑是正确的方法。 责任编辑:杨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政绩考核体系建设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为现代行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政绩考核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完善改革与探讨

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科学、规、统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有效实施激励与约束、管理与监督,促进公司业绩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推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高级管理人员”包括: (一)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 (二)控(参)股公司中由公司推荐聘任的领导班子成员; (三)机关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需要公司进行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绩效考核,是指通过签订部绩效合同的方式,将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或任期应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定量、定性为关键绩效指标,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以此作为薪酬兑现、职务调整、

潜能开发和工作改进的依据。 第四条绩效考核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客观公正原则。依据统一的考核办法,实事地考核评价受约人的工作绩效,避免非客观因素影响。 (二)突出重点原则。关键绩效指标应突出关键工作和重点任务,少而精,不面面俱到。 (三)分类考核原则。按照业务和岗位特点,分为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贸易、管道运输、国际业务、工程技术、物资采购、装备制造、科研规划、生活服务、金融事业、机关部门等不同类别,分别考核。 (四)定量定性结合原则。关键绩效指标能量化的,实行定量考核;关键绩效指标难以量化的,实行定性评价。 (五)激励约束并重原则。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使激励与约束相配套,责权利相统一。 第五条公司绩效考核委员会的职责:研究制订绩效考核政策及办法,审议绩效合同,监控绩效合同执行,审批考核结果及奖惩方案。 第六条公司绩效考核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绩效考核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人事部。 第七条绩效考核工作在公司绩效考核委员会领导下,由人事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公司共同实施,实行“五个

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行政管理 潘冬剑 1406122409 内容 1.概况 2.品级与勋官 3.唐代考课制度 4.考课制度的规定及其运行 5.考课与吏治的关系 一、概况 1.中央官制 1)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2)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3)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4)一台:御史台(监察); 5)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6)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7)散官:(荣誉职务) 2.地方官制 1)虚设(道)置观察使 2)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3)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4)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5)乡:耆老; 6)里:里正; 7)村:村正; 8)保:保长; 9)邻:邻长。 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 二、品级与勋官 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中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

中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为准确评价中层管理干部地工作绩效,逐步建立科学有效地绩效管理制度,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提供客观依据,公司研究决定,每年对中层管理干部进行一次绩效考核,现将考核办法(试行)公布如下. 一、目地意义 实施干部绩效考核是干部管理地重要内容,是全面准确地识别、客观公正地评价、有地放矢地培养、人尽其才地使用、持续有效地激励、严格及时地监督干部地重要手段.目地在于通过考核,及时肯定中层管理干部地绩效成果,找准绩效障碍,保持系统及部门工作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地一致,激励和鞭策中层管理干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工作绩效,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干部绩效考核,符合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工作地规定精神,对于我公司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地选人用人机制,强化管理干部地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营造干事创业、奋勇争先地浓厚氛围,提高干部队伍地整体素质,保证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地顺利进行具有重要地现实意义. 二、总体思路 对职位进行归类,区分不同类型地职位分别建立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按照“关键绩效由关键主体考核”地原则,在突出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地基础上,同时实施一般绩效考核. 三、考核维度 考核维度包括绩效维度、能力维度、态度维度.每个考核维度由相应地测评项目组成. .关键绩效维度.指考核对象所取得地工作成果,从以下三个方面考核.⑴任务绩效:考核本职工作任务完成地情况.对不同职位地考核对象分设不同地任务绩效指标.⑵管理绩效:考核对下属管理和工作指导地绩效.⑶周边绩效:考核同相关部门地协作精神,以促进工作流程在部门间地顺利推进. . 能力维度.指考核对象完成各项专业性活动所具备地特殊能力和本职岗位所需要地专业能力.主要包括:⑴组织协调能力;⑵决策和分析判断能力;⑶管理和

关于改进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方法问题探讨

关于改进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方法问题探讨 政绩考核对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起着导向作用,而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的政绩考核必须有科学的考核方法来加以保证。本文从五个方面即:量化考核指标,增强政绩考核的准确性;扩大群众参与,增强政绩考核的民主性;施行政绩公示,增强考核结果的公认性;实行分类考核,增强政绩考核的针对性;借助中介机构,增强政绩考核的科学性;提高考核主体素质,增强政绩考核的权威性;就如何改进和完善政绩考核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标签: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改进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方式,进一步提高政绩考核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对领导干部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方法作了探讨。 一、量化考核指标,增强政绩考核的准确性 以往政绩考核中的一个弊端是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政绩考核结果的准确度受影响。量化考核要解决四个问题; 1.考核指标尽可能量化。通常“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等指标,如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等是按量化考核的。但涉及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党的建设这些方面,则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笔者以为这些指标也要尽可能地加以量化。比如说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各地文明委目前都有一套比较细.致的考核指标,可借用。即便是“党的建设”项目的考核,可通过许多子项目的量化指标来反映。如作风建设是“党建”重要内容,要对此进行考核,我们可以通过对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关于作风建设方面出台了哪些文件规章,有什么样的举措,在本任期中对政府机关作风投诉案件有多少、人民群众对作风建设的评价等等来达到。以上这些数据可通过作风投诉电话、信访局、纪检委、新闻媒体等部门的记录获得,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做起来并不费时费力。 2.量化指标如何提出。通常量化指标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是地方党政班子任期工作目标的确定,根据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任务,逐年分解,这样确定的量化目标,有章可循,比较慎重、严肃、合理。二是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量化目标的确定,目前主要还是各部门自报,经有关部门确认后下发。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把工作目标定低的多,高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容易完成的多,完成难度大的少,其直接后果是:一些工作目标定得比较低的部门,结果往往超额完成任务,得到表彰和奖励;而另一些工作目标定得比较高的部门,工作任务勉强完成甚至完不成,可能要受到批评,这样就可能出现大家把工作目标都定得低一点的现象。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政府工作部门工作目标的提出,考核部门要严格按照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年度的工作重点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尽可能参考相关部门的指标,本部门往年所报工作指标等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必要时要请专家论证,部门自报的量化指标可作参考。对在自报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