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率

和致残率方面占据重要位置。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是严重影响患

者恢复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将就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

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进行讨论。

一、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与干预

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常常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因此,在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提出了对脑卒中

后抑郁的评估与干预措施。

1. 评估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评估工具

包括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患者是

否存在抑郁症状,并为后续的干预提供依据。

2. 干预

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应采取综合的治疗策略。药物治疗是一

种常用的干预手段,常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SSRI类药物、三环类抗

抑郁药物等。此外,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干预方式,如认知行为疗法、

支持性治疗等。另外,家庭支持和康复训练也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二、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记忆力下降、注意力

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对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诊治指南也提出相应的措施。

1. 评估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可以使用脑卒中认知障碍量表等工具,以

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评估结果可以指导后续的干预方案。

2. 干预

针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干预,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药

物治疗常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以改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方面,一方面可以进行认知训练,如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等;另一

方面可以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帮助患者适应日常生活。

三、结语

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恢复

和生活质量。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要求,对于脑卒

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可以通过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情况,并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手段进行干预。这

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促进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 建议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 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由于其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常面 临抑郁症的风险。抑郁症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指导医生们应该如何诊断和治疗脑 卒中患者以及相关并发症,其中也包括了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疗建议。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建议。 首先,病史采集和初步评估是确诊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重要步骤。在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 既往心理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等,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评估其是 否存在抑郁症的可能。此外,医生还应该了解患者的脑卒中类型、程 度以及康复进展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借助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根据中 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可以使用常用的抑郁症评估工具,如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或北京大学医院抑郁量表(PUMCH-D)。这些评估工具能够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病情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在治疗方面,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出了综合治疗策略,包括 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抗抑郁药物通常是首选的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 制剂(SSRI)或其他适当的药物。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该密切 关注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心理干预也是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干 预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能 够帮助患者调整负性思维、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程度来选择合适 的方法,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此外,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管理还需要兼顾其他方面的治疗。例如, 脑卒中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此外,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医生在制定治疗计划 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并与康复团队进行密切合作。 总结起来,脑卒中后抑郁症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都有重要影响。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相应的诊疗建议,包括病史采集和评估、标准化评估工具的应用、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医生应该根据 这些建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还应该兼顾其他方面的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改善生活习惯等。通过综合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帮 助脑卒中患者克服抑郁症,促进其康复和重返社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率 和致残率方面占据重要位置。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是严重影响患 者恢复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将就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 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进行讨论。 一、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与干预 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常常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因此,在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提出了对脑卒中 后抑郁的评估与干预措施。 1. 评估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评估工具 包括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患者是 否存在抑郁症状,并为后续的干预提供依据。 2. 干预 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应采取综合的治疗策略。药物治疗是一 种常用的干预手段,常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SSRI类药物、三环类抗 抑郁药物等。此外,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干预方式,如认知行为疗法、

支持性治疗等。另外,家庭支持和康复训练也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二、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记忆力下降、注意力 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对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诊治指南也提出相应的措施。 1. 评估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可以使用脑卒中认知障碍量表等工具,以 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评估结果可以指导后续的干预方案。 2. 干预 针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干预,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药 物治疗常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以改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方面,一方面可以进行认知训练,如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等;另一 方面可以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帮助患者适应日常生活。 三、结语 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恢复 和生活质量。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要求,对于脑卒 中后抑郁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可以通过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情况,并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手段进行干预。这 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促进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水平和生存率,中国脑卒中学会制定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本文将对该指南的主要内 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提供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参考。 1. 诊断标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确诊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 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神经影像学符合脑卒中的特征性改变,如缺血灶或梗死区域。 2. 急救处理 发现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时,应迅速进行急救处理,包括: - 确保患者通畅的呼吸道;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 给予氧气治疗,以提高大脑的氧供; - 保持患者头部低位,可减少脑水肿的发生。

3. 早期评估与干预 及早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卒中类型是指南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辅 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早期干预包括: - 完善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病因、既往疾病、危险因素等; -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 统等; -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脑血管影像学等。 4. 静脉溶栓治疗 对于符合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有效的治 疗方法。指南对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选择等方 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5. 导管取栓治疗 对于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导管取栓治疗是一种 有效的介入手术方法。指南对导管取栓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操作、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6. 综合干预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干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功能训练、 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指南对这些治疗手段的操作技巧、注意事 项和预防并发症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7. 术后处理和护理 对于接受介入手术或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后处理和护理尤为重要。指南对术后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出了 详细的建议。 8.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存在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吞咽障碍、压疮等。指南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和建议。 9. 随访和康复 脑卒中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随访和康复治疗。指 南对随访和康复的内容、随访周期和康复方案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卒中后抑郁——指南与实践

卒中后抑郁——指南与实践 一个跨越了百年历史的话题 19世纪时,卒中和抑郁的关系被首次提出来,但一般认为心情不好是残疾损伤的合理后果。 到了20世纪70年代,Robinson发现,减少大鼠的脑血供可影响儿茶酚胺、激素的浓度,造成“战或逃反应”(急性应激反应);而且随着这些物质浓度的降低,卒中大鼠的行动更为迟缓,在车轮上的运动意愿亦降低。 1977年,John Hopkins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同样造成下肢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卒中患者中约1/2有抑郁,而骨科患者中仅有1/5。这一研究结果提示脑部损伤与心理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2012年,Duke大学的Nada发现,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与造成功能损害的卒中患者一样都会出现抑郁。 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较高 国内PRIOD研究结果显示,约30%的患者卒中发病后2周时便出现抑郁,1年的累计卒中后抑郁患病率高达42%(图1)。另有研究提示,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风险存在时间长,卒中发作15年后,抑郁的患病率仍高达31.2%(图2)。而Kim等研究结果显示在综合医院内,PSD 以轻度抑郁为主(图3)。

卒中及卒中后抑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卒中及卒中后抑郁对人类健康带来显著的负性影响,如卒中复发、合并心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认知功能下降或痴呆、失业或社会关系紊乱、肢体残疾或语言障碍、植物状态或长期卧床甚至死亡等。即便是轻度的抑郁,也会对早发型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明显的损伤(图4)。 多项指南提出——应重视卒中后抑郁的筛查

1.AHA/ASA指南(2014)推荐:卒中存活患者应定期接受筛查,评估是否出现抑郁; 2.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推荐:卒中后情绪、认知和疲劳实践指南(2015)推荐:所有卒中患者都应视为PSD高风险人群,PSD可出现在康复的任何阶段(A级证据);鉴于PSD的高患病率,需要筛查检测抑郁,以及有强证据支持治疗症状性PSD,因此所有卒中患者都应筛查抑郁症状(B级证据);应使用有效工具筛查卒中后抑郁,最大可能检出抑郁(B 级证据)。 多项指南推荐——应对卒中后抑郁进行抗抑郁治疗 1.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推荐:卒中后情绪、认知和疲劳实践指南(2015)推荐:轻度抑郁症状的患者可初始进行“观察等待*”(B级证据);如果抑郁持续并干扰日常功能和康复、或病情加重则考虑药物治疗(B级证据);正式评估后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A 级证据); 2. AHA/ASA指南(2014)推荐:如果有抑郁,则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特别是SSRI类药物(I类建议;B级证据);抗抑郁药对有卒中和广泛性焦虑的患者有益处(IIa建议;B级证据)。 3.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15)中关于共病躯体疾病的抑郁的药物治疗推荐:脑卒中患者可使用西酞普兰、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A级推荐);帕罗西汀、氟西汀及抗精神病药由于会增加心血管或卒中风险,应慎用(D级推荐)。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的评估与干预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还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出了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措施,旨在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一、认知障碍的评估 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旨在准确了解患者的认知状况,并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评估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脑卒中发病情况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姿势、步态、眼球活动等,评估其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3. 认知功能评估:采用标准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等,来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注意力、语言、执行功能等方面。 4. 心理情绪评估:通过使用自评量表或家属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二、认知障碍的干预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干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常用的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凝血治疗、脑保护剂等,以减轻脑卒中后的认知障碍症状。 2. 康复训练:通过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参与激活患者的脑功能,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语言和执行功能训练等。 3. 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积极面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困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生活动力。 4. 家属教育:重要的干预措施之一是向患者的家属进行教育,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让家属了解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特点和处理方法,以更好地支持患者的康复。 5. 社会支持:倡导社会各界关注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问题,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包括就业、社交活动等方面,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结: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提供了详细的指导。通过准确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恢复程度。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认知障碍的干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家庭社会的支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为提高脑卒中防治水平而存在的指南 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快速发展,其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并且其中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最高。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出现就是为了推动脑卒中防治水平的提高。本指南凝聚了业内专家的智慧和心血,更是经过多次实验和调查所得出的系统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几方面简单阐述这份指南。 一、疾病特点以及防控 脑卒中在我国每年的发病人数极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最高。通常这一类患者往往出现的症状比较剧烈,例如无力、言语障碍等。为了更好的对病人进行治疗,我们需要对这类疾病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必要知道脑卒中的防控措施,例如健康饮食和日常生活节制等。

二、治疗方案 本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完善的脑卒中治疗方案,从治疗方法、药物分类到药物剂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指南也明确指出,医生必须尽快对病人进行治疗,短时间内就需要实施早期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病人能够尽早恢复健康。 三、药物使用 目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所开发出来的药物已经有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指南中详细解释了当下常见的药物使用方法。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具体操作指导下进行使用,同时医生也应该认真关注患者药物使用的过程,以避免患者忽略或误服药物。 四、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从而使患者在生活中能够重新获得信心和希望。本指南也详细介绍了康复治疗的方法和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诊治和后续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也成为了近年来神经学学科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部或全脑缺血,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长期残障。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突发性,进展快且经常伴随着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面部、上肢和下肢的运动障碍,感觉丧失和失语等。 2. 诊断 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应首先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其是否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表现。此外,还应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例如颅脑CT或MRI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3. 诊断标准 根据国内外共识,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基于以下标准: (1)病史表现符合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2)MRI脑成像证实存在急性缺血性病变; (3)排除其他可能的缺血性脑病变,如继发性脑出血和脑动脉瘤等。 4.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纠正高凝状态、降低脑水肿等。同时,根据患者卒中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溶栓治疗、机械取栓或开颅手术等。 5.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对缺血区的灌注,缓解卒中症状和减轻组织损伤。患者在获得经过专门溶栓治疗的医生和医院批准后,可以使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尽管溶栓治疗的风险相对较大,但是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带来巨大的益处。 6. 康复期治疗 康复期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环节。患者在经历急性期治疗后必须进行康复期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后遗症和恢复功能。康复期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功能恢复疗法,如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社交疗法等。此外,定期随访和评估患者的疾病状况也非常重要。 7. 总结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的疾病指南。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地减轻后遗症和提高康复率,这将对缓解患者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中国神经内科学会神经血管病学组专家组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和国际规范,结合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情况,制定的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诊治指南。该指南对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做出了详细规定,旨在提高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和疗效。 一、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脑缺血、缺氧、能量代谢紊乱等病理生理损害,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的局部或全身性病理变化的一种急性疾病。该病发病率高,病死率和致残率也很高,对人类社会和患者家庭均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十分重要。 二、诊断 1. 临床表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根据不同的脑动脉供血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大脑动脉分布区缺血(半侧或两个侧半侧)、脑干缺血、小脑缺血、上动脉分支缺血、下动脉分支缺血等。

2. 影像学检查目前,经典的急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包括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CT扫描可快速查明是否出现脑卒中、脑卒中部位、是否有出血,以便作出急性治疗决策。MRI检查则可对脑组织微血管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时还可检测到水肿和灰白质分界异常等。 三、评估 急性脑卒中评估内容包括脑卒中发病程度、卒中性病变部位、术前评估、低血糖干预评价、锻炼评估等方面。其中,脑卒中发病程度评估可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目标主要是保证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限制脑卒中扩展范围、恢复神经系统功能、防止脑梗死重复发作等。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血栓溶解和急诊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出 现急性脑血管闭塞,血栓溶解和急诊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该病的两大主要手段。血栓溶解治疗主要包括经静脉溶栓和经动脉溶栓两种方式,介入治疗则是血管阻塞缩窄的病变部位经过血管造影后,通过介入手段对血栓进行取出或者破碎引流等治疗。 2. 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对症、支持和保守治疗。具体 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予以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五、预后评估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为了提供给医务人员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指导性意见,以提高其日常临床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本指南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最新的权威指导。 1. 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本指南将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导,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医务人员应该细致观察患者的症状,并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诊断。 2.2 影像学检查 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颅内血流动力学检查。医务人员需要结合影像学结果来确定脑卒中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早期治疗 3.1 脉管内溶栓治疗

脉管内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该方法 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医务人员应该在确 诊脑卒中后尽早进行脉管内溶栓治疗。 3.2 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常用的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常用的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4. 次要治疗及康复 4.1 营养支持 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困难和进食问题,需要进行营养支持。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和营养需求来合理安排饮食和提供 适当的补充营养。 4.2 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医务人员应该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康复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 锻炼。 5. 结论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提供了最新的临床指导,为 医务人员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依据。通过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医务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及护理干预研究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及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MMSE量表和ADL量表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的4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生活活动自理能力进行评价,根据MMSE及ADL评分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比较护理前后患者MMSE及ADL 评分。结果:420例患者共筛查出认知功能障碍者212例,认知障碍发生率50.48%,其中轻、中、重度认知障碍分别占比、60.38%、32.54%、7.08%;经护理后患者MMSE及AD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讨论:MMSE量表及Barthel指数记分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中有着较为显著的应用价值,精心有效的早期记忆障碍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认知障碍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筛查;护理干预 急性缺血性卒中(cerebeal ischemic stroke,CIS)也即是脑梗死(cerebeal infarction,CI)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疾病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据有关研究表明,有60%左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治疗【1】。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及早发现和早期护理干预是减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筛查方法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特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的4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420例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确诊,排除有既往认知障碍史、精神病史及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其中男性226例女性194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54.2±8.9)岁。 1.2 方法 1.2.1 筛查方法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对患者认知缺损进行筛选,评分项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及语言能力五项,总分30分;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总分100分。 1.2.2 评定标准认知功能:MMSE评分:正常:27~30分;轻度认知障碍:21~26分;中度认知障碍:10~20,重度认知障碍:0~9分;日常生活能力: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评估与管理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 的评估与管理 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是患者康复过程中常见且重要的问题之一,可能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和社会功能障碍。为了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全面而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一、认知功能的评估 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评估是早期识别和干预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步骤。目前常用的评估工具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和中文简明智力量表(Beijing Version of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C-MMSE)。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全面而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定向力和执行功能等方面。在使用评估工具时,医务人员需要确保评估环境安静舒适,尽可能消除干扰因素,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二、认知功能的管理 针对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以下管理策略: 1. 教育与康复 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康复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对认知功能损害的认知,并帮助他们适应改变的生活方式。康复措施包

括认知康复训练、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旨在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管理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脑血管活性药物、抗抑郁药物和胆碱酯酶抑制剂等,具体的药物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决定。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3. 心理支持与社会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是认知功能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可能给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建立自信心,提高其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4. 干预与管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干预与管理计划。这包括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定期复查和评估、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等。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和康复进展,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整。 综上所述,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评估与管理的具体指导。合理的评估和管理策略对于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医务人员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评估与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患者的全面护理和康复工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 版) 根据2020年的《中国卒中报告》显示,我国的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死亡率为 149.49/10万。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已成为卒中终身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约1/3的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成为卒中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国际卒中研究的热点和临床干预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师对PSCI进行规范管理,XXX于2017年10月成立专家委员会,出版了第一版《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中对PSCI的重视程度,XXX于2021年再次组织专家讨论,补充新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证据,并参照XXX指南制定标准与撰写规范,出版此次新的专家共识。 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卒中后谵妄和一过性认

知损伤等可早期恢复,PSCI诊断常常要在卒中后3-6个月进 行认知评估来最终确定。根据国内外指南以及目前的临床实践,PSCI诊断的确立应当具备三个要素:明确的卒中诊断、存在 认知损害和卒中和认知损害的时序关系。 PSCI的管理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早期筛查、评估、预防 及康复,规范诊治用药,综合管理卒中患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应该重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结合,如认知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通过规范管理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PSCI对患者的影响,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疾病负担 PSCI是一种常见的后遗症,占卒中后遗症的重要部分。 根据全球卒中流行病学研究,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 25%-30%,而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为10%-15%。在中国,卒 中后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29.9%,卒中后痴呆的患病率为 12.7%。PSCI不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和医疗资源带来了压力。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完整word版本)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可行性制定(表1)。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优先参考随机、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时病死率9%~9.6%,致死/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4.4%~15.4%,致死/残疾率33.4%~33.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包括早期诊治、早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和早期康复。2015年4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总结了截至2014年7月以前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自《指南》发布以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国内外指南也随之进行了更新或编写。2015年5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年10月美国心脏/卒中学会发布了《201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指南更新》;2018年3月,美国心脏/卒中学会发布了《2018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处理指南》。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编写组,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进展,对《指南》进行更新,以期体现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的最新诊治规范,指导临床医师工作。 修订原则与方法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 方法,根据2014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结合 国情和可操作性进行更新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 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表1)。 表1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推荐强度(分四级,I级最强级最弱) 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 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基于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