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栖纲+爬行纲

两栖纲+爬行纲

两栖纲+爬行纲
两栖纲+爬行纲

?第十七章两栖纲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两栖纲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

?由于要适应两栖生活需要,因此,两栖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个体发育各方面均表现出既保留水栖脊椎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发展出适应于陆栖生活的某些特征。两栖动物3项最主要的特征是:

(1)发育过程需经历变态,

(2)变温(体温随环境而变化),

(3)亦陆亦水生活方式。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空气中含氧量比水中多(多20倍)

(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大1000倍,动物上岸需支撑身体)

(3)水温恒定,而陆地上的温度存在很大的变化

(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比水环境复杂很多。

?从水生到陆生需要克服的新矛盾:

(1)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

(2)浮力消失与动物支承体重的矛盾

(3)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

等等。

?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防止体内水分过多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6.适应陆生的感觉器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四、两栖动物完成适应陆栖生活的重要进化变化

1 呼吸器官由鳃到肺,完成了在陆地的适应空气呼吸。

2 成体具有了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

偶鳍演化成五趾型附肢,以支撑体重

脊柱出现分化,提高躯体运动灵活性——脊柱分化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肩带游离,前肢摆脱与头骨的连接,不在受头骨制约;

发展出具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使肢体的活动范围、复杂性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

3 伴随呼吸器官成为适应呼吸空气的肺,血液循环成为双循环。

4 皮肤发生进化改变,出现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

(1)皮肤裸露,表皮轻度角质化,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皮肤内有丰富的皮肤腺和血管,辅助呼吸;

(3)表皮衍生出大量的多细胞腺体(如粘液腺),粘液腺分泌黏液至体表,使皮肤保持经常湿润,不致干燥;

(4)皮肤具有色素细胞,可使动物体色随环境而变化,达到保护自己(拟态)。

5 大脑两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壁出现了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了原脑皮。

大脑的神经细胞类型进化。

6 出现中耳和耳柱骨,能接受和传导空气中的声波。

?第二节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大致可分为3类: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一)蚓螈型体形、外表特点和生活特征

外形:象蚯蚓。眼、四肢退化,尾短不显。以屈曲身体方式蜿蜒前进,营隐蔽的穴居生活。

(二)鲵螈型的外表特点和生活方式

外观似鱼,头明显,躯体粗大,有四肢但较短小,尾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营水生生活。

(三)蛙蟾型的外表特征和生活方式

外形:体短,四肢强健,无尾。是适宜于爬行和跳跃生活的特化分支。

?二.身体外形各部的结构

1 头部

(1)吻端两侧有外鼻孔1对,外鼻孔与内鼻孔相连通入口腔,有鼻瓣,可随意开闭控制气体吸入、呼出。

(2)多数陆栖种类有活动性眼睑。下眼睑上连有半透明的瞬膜。

? 2 躯干部

由颅骨后缘至泄殖孔的部分。背面:或光滑、或粗糙而具瘰粒,有的有2条背褶,有的则为长短不一的纵行肤褶或肤嵴。

3 四肢

蛙蟾有2对四肢,但前后肢发展不平衡。后肢大而健壮,5趾、趾间有蹼;前肢短小,4趾,趾间无蹼。蚓螈和鱼螈的四肢已退化,也有后肢退化,前肢未完全退化(鲵螈类中的鳗螈)。

三.两栖动物的内部解剖构造

1 皮肤蛙蟾的皮肤是裸露的,没有外覆盖物。

功能和结构上的3个特点:

(1)皮肤内含有大量黏液腺,能分泌黏液至体表,经常保持身体的湿润粘滑和对空气、水的可透性。

【黏液腺是多细胞腺体,属于泡状腺】

蟾蜍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就是由粘液腺演化而来;箭毒蛙毒腺分泌的蛙毒素10-6g可致一人死亡。

(2)皮肤具有呼吸功能;

(3)皮肤内含有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色素细胞的不同配置以及变形,能产生多种色彩。所以蛙类一般都具有变色能力。

?(二)骨骼系统

1.头骨上下颌与脑颅的连接方式为自接型(下颌与脑颅通过方骨连接)。

头骨部分,上下颌与脑颅的连接方式共有4种:舌接型、双接型、自接型、颅接型。

舌接型:下颌骨与脑颅通过舌颌软骨连接。

双接型:上颌骨由韧带直接连于脑颅,下颌骨通过上颌骨及舌颌骨与脑颅连接。

自接型:上颌已与脑颅愈合,方骨从腭方软骨(即上颌骨)分离为一块单独的骨,下颌通过方骨连接与脑颅。

?颅接型:哺乳动物上、下颌与脑颅的连接方式。上、下颌紧密与脑颅连接,方骨成为砧骨,下颌的关节骨成为锤骨,舌颌骨成为镫骨。

? 2 脊柱

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四部

其中颈椎1枚,又称寰椎;荐椎1枚;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栖脊椎动物的特征。

尾椎多枚,但在大多数动物愈合为一尾杆骨。

躯椎数目差异很大,从7~200枚不等。

椎骨的椎弓前后方具有前后关节突,是四足动物的特征。能加强脊柱的牢固性、灵活性。

?脊椎骨的椎体

?3. 肩带与肢骨

肩带不与头骨相连,是与鱼类的一个重要区别。蛙蟾类出现了胸骨,但胸骨与椎骨无连接。

?肩带

?肩带:由上肩胛骨、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上乌喙骨构成,通过肌肉连于脊柱。

?无尾类两栖动物由锁骨取代了前乌喙骨。

?肩带的类型有固胸型和弧胸型

?青蛙左右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称为固胸型肩带?蟾蜍两侧的上乌喙骨彼此重迭,称弧胸型肩带。

4 .附趾为五趾型

典型的五趾型附肢的构造

(前肢)上臂—前臂—腕—掌—指

(后肢) 股—胫—跗—跖—趾

骨名

(前肢):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后肢):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蛙类的前、后肢:前肢的桡骨、尺骨愈合为一根桡尺骨;后肢的胫骨、腓骨愈合为一根胫腓骨;跗骨5枚,2枚较长,3枚颗状。

5. 腰带

由髂骨、坐骨、耻骨构成。三股连接处形成凹窝,称髋臼,与股骨相关节。蛙类适应跳跃生活,髂骨特长。

?(三)肌肉系统

两栖类与鱼类肌肉的最大不同点是:除少数肌肉还保留原始分节痕迹外,整个肌肉系统的分节现象已经消失,肌肉发展成骨骼肌为主(尤其是附肢肌肉),骨骼肌以肌群为结构的特征。

外来肌:两栖类的一些起自头部、躯干和带骨的肌肉分布到附肢内,称外来肌。外来肌收缩时使附肢依躯干作整体运动(鱼类已有)。

内生肌:肌肉的起、止点都在附肢骨骼上,收缩时附肢各部分可作相应的局部运动。

蛙的骨骼肌可分为三部分:

躯干部肌肉包括腹部肌肉,背部肌肉;

头部肌肉包括头部腹面、背面、侧面、面部和眼球周围肌肉;

四肢肌肉附肢肌肉发展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肌肉的特点

1 总体特征原始的肌节类型肌肉在大多数动物的成体已经不明显,大部分发生了愈合、移位,分化为许多形状、功能各异的肌肉。如蛙类仅腹直肌和腱划肌显示肌肉分节。

3 躯干部肌肉轴上肌体积大大减少,低等的鲵螈类仍保留分节,高等的蛙蟾类分化为横突间肌和棘间肌,出现背最长肌;腹侧肌肉有分层现象:腹斜肌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腹横肌3层组成,且肌纤维走向不同,增强了机动性、坚韧性,能促进了两栖动物的脊背弯曲、躯体活动和在陆地的爬行、跳跃运动。

4 四肢肌肉发展出复杂的附肢肌肉,以肌块群为特征(肱三头肌、腕曲肌、腓肠肌),使附肢本身可运动,即各节段可作相对的局部运动。具有外来肌,使四肢与躯干得到牢固的连接。

?(四)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1.消化管:由口、口咽腔,食管、胃、肠、肛门组成。

肠可区分小肠和大肠,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

2. 消化管特点

(1)口腔:牙齿着生部位包括颌齿、腭齿、冀齿、犁齿等

颌齿:垂生在上颌骨、前颌骨、下颌骨内缘

犁齿:垂生在口腔顶壁犁骨上。

蛙齿的特点: 端生齿、同型齿、多出齿

牙齿按着生方式:侧生齿、槽生齿、端生齿等

按齿的形状:同形齿、异型齿

按出生方式:多出齿、再出齿、一出齿

齿的主要作用是摄取食物时,帮助把握食物,并无实际咀嚼功能。

(2)蛙舌具有捕捉昆虫的作用。

(3)口咽腔结构较复杂内有多个开口

内鼻孔通外界;耳咽管孔通中耳,喉门通呼吸道,食管口通食管、胃。

口腔内的唾液腺分泌物为粘液,不含消化酶,主要作用是湿润食物,便于吞咽。(2)肠:分十二指肠、回肠、直肠。

(3)消化腺与鱼类没有本质差异

肝有三叶(左右2大叶和一个较小的中叶);

胰脏为实心体,位于十二指肠环拱内。

?(五)呼吸系统呼吸方式为口咽式呼吸

幼体营鳃呼吸,蝌蚪具外鳃。血液循环方式与鱼类基本相同,发育中需经过变态—鳃退化消失、由咽部腹侧长出一对肺,成为呼吸器官。两栖类的肺结构比较简单,肺的摄氧量不足以机体需要,所以需要辅助呼吸器官——皮肤弥补,口腔呼吸。皮肤吸氧量约为肺获氧量的40%,对于冬季埋身水底的鲵螈类和蛰眠的蛙蟾类,皮肤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

?肺是囊状肺

结构简单,呼吸表面积不大。有些水生种的肺完全退化。

?呼吸方式——口咽式呼吸:

两栖类无胸廓,肺的呼吸靠特殊的吞气动作完成:张开鼻孔,降下口底,吞入空气,然后关闭外鼻孔瓣膜,将空气从喉门压入肺内。由于空气的吞入依靠口底的升降,同时由口腔粘膜先行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两栖类的呼吸称口咽式呼吸。

?(六)循环系统

1.血液循环方式:发展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

幼体的心脏由一心室一心房

构成,幼体变态后,

(1)心脏的位置前移至胸腔;

(2)心脏分为2心房,1心室、1静脉窦和动脉圆锥组成。

出心脏的动脉分化出颈动脉、体动脉、肺皮动脉3支,分别来自原始鱼类的第3、4、6动脉弓。

血液在心脏的流动:

左心房的多氧血和右心房的缺氧血均进入心室,所以虽然蛙类已进化为具有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少氧血并未完全分开。所以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室内有肌柱,可减少多氧血、少氧血在心脏的混合;动脉圆锥内有螺旋瓣,能随动脉圆锥的收缩而转到,具有辅助分配不同含氧量血的作用。

? 2.淋巴系统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淋巴循环,淋巴系统的结构包括:淋巴管、淋巴腔,淋巴心和脾脏。

淋巴心:淋巴开口于静脉的位置,扩大成囊状,并具有收缩性,称淋巴心。淋巴心有助于淋巴进入静脉、回到心脏。

不同种动物的淋巴心数目不同:

蛙蟾类2对,蚓螈类则可达百多对。

脾脏:制造淋巴细胞的器官。

?(七)神经系统与鱼类相似,中脑是神经中枢

进步性变化主要有:

(1)大脑出现了原脑皮(位于大脑顶部的零星神经细胞)。

(2)间脑分化出松果体,但不发达;

(3)出现了丘脑和下丘脑。

(4)脊髓在脊椎动物中首次出现了腹中正裂

鱼类的中脑只有2片视叶,两栖类的中脑除有一对圆形视叶外,腹面增厚为大脑脚。中脑既是两栖动物的视觉中心,也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中脑2个视叶内均有脑室,彼此相通,并以中脑导水管连通第3、4脑室。

?(八)感觉器官

1. 幼体有似鱼的侧线,成体多数消失。

2. 视觉蛙蟾类的视觉系统出现了眼睑、瞬膜、泪腺、哈氏腺,眼睛具有了调节晶体曲度的功能但还很初级,不同于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在陆地上为近视眼。在水中视野阔。

3. 嗅觉出现内鼻孔和犁鼻器,鼻腔内壁有鼻黏膜,鼻腔开始兼具嗅觉和呼吸双重机能。

4.听觉由于处于水生到半陆生的转变过程,两栖类的听觉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耳的总体构造比鱼类复杂。①内耳分化出了瓶状囊(具感受音波作用),(在鱼类为听壶的小突起)发展为耳蜗体。②具有了中耳(外为鼓膜、内为耳柱骨)。

?(九)排泄系统

以肾脏最重要:(1)具泌尿功能,(2)调节体内水分和维持渗透压。

左右肾各外连一输尿管,分别通入泄殖腔(不是膀胱,这是与其它动物的不同之处)。蛙类的膀胱由泄殖腔壁外突形成,尿液从输尿管先流入泄殖腔,再倒流进膀胱贮存,所以蛙类的膀胱称泄殖腔膀胱

此外,皮肤和肺也具有排泄功能。

两栖类雄体的输尿管,兼有输尿和输精的双重功能,又称为输精尿管、中肾管。雌体的生殖管和输尿管是分开的。

?生殖系统特点

1. 雄性的精子通过输精尿管(中肾管)排出。

2.在生殖腺前方有一黄色指状脂肪体,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结构。

3. 蟾蜍类,雄性在睾丸前方,有一退化的卵巢结构,称毕特氏器。

4. 雌、雄两性大多表现有外性征差异

①雄性略小于雌性为最普遍;

②花背蟾蜍雌雄色斑不同;

③大树蛙吻端形状两性不同;

④有些种类第一二或一二三趾基部隆起成为婚垫。

?繁殖方式与行为

●生殖方式:除少数为卵胎生外,绝大多数均以产卵方式进行繁殖。

●繁殖行为:抱对现象是蛙蟾类在产卵前的固定繁殖行为。所谓抱对就是当雄蛙蟾追逐到雌性后,用前肢紧抱住雌性的腋下而蹲伏于其背上。抱对时间一般持续6~8小时,有的则长达数天。

●其它两栖动物无抱对现象,但通常具有求偶现象。如东方小鲵有结伴游泳和嬉戏。

?发育中的变态

★两栖类的受精卵经过发育首先成为蝌蚪,蝌蚪需经历变态才能成为成体。

●变态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变态不仅证明两栖动物是由鱼类演化而来,而且有助于了解动物器官的系统发育与进化,特别是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进化过程。

●两栖动物的变态一般多发生在自由生活3个月之后。

●变态过程最显著的外形变化是:出现成对附肢,两颌的角质喙及角质唇连同表皮脱落,蛙蟾类的尾萎缩,内部器官也相应变化,如鳃退化而长出肺、心脏发展成2心房1心室,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双循环,完成变态后的生活由纯粹水栖变为两栖。

?第三节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两栖动物5500余种,分3个目、34科、398属。国产280种。

蚓螈目(无足目、裸蛇目):

分5科。属两栖纲中最低等类群。

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目)有9科

无尾目(蛙形目)现存两栖纲中结构

最高等,种类繁多和分布最广的类

群,现有20科、303属、3500余种

一.蚓螈目

(营钻土穴居生活的类群)

●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形似蚯蚓),四肢退化,无尾或尾极短。皮肤腺发达,体表富粘液;全身裸露,体表有环褶、次级环褶和骨质圆鳞;眼小,隐于透明的皮下成眼点状;耳无鼓膜,听神经退化;椎骨双凹型,无胸骨。

◆国内仅发现一种:版纳鱼螈。

?二. 有尾目

●外形:体形似蜥蜴,具发达长尾,四肢细弱,少数种类仅有前肢。体表裸露,皮肤光滑无鳞,表皮角质层定期脱皮。水栖种类常缺乏活动性的眼睑。脊椎骨椎体低等种类为双凹型、高等种类后凹型,具分离的尾椎骨,有肋骨和胸骨;耳一般无故室、鼓膜;无眼睑或无活动性眼睑。

●生殖方式:雄性无交配器,体内受精种类是由雄性排出精包,由雌性泄殖腔吸纳;体外授精者,则由两性同时排出卵子和精子,完成受精作用。绝大多数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

●蚓螈目动物的发育:一般2~3龄时进行变态,但变态不明显。通常以外鳃消失,鳃裂封闭和颈褶形成作为变态结束标志。

●生活状态:多数为两栖,生活在淡水水域,成体也有终生水栖或陆栖类型。

●重大特点:肢、体再生力强,肢、尾残损后可重新长出。

?有尾目代表动物介绍(重要种类动物)

1、隐鳃鯢科

中国大鯢,是现存两栖纲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类群。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俗称“娃娃鱼”。(湖南、湖北、贵洲、山西、陕西均有分布)

●身体扁筒状,体长可达1米以上。头部扁宽,眼小,无眼睑;体侧有12~15条肋沟,并有一明显的纵行腹褶;趾间无蹼,尾侧扁,有发达尾褶。椎体双凹型;幼体有外鳃。

●生活习性:昼伏夜出,每年11~3月有冬眠,呈半休眠状态。肉食性动物。

?2、小鲵科:

极北小鲵:体长10~12cm,皮肤光滑,体侧的肋沟向下延伸至腹部。指,趾数均为4,无蹼;背部有2条浅褐色或黄棕色纵纹,中间被一深色纵纹断开。

3、蝾螈科代表动物

体长小于23厘米,皮肤光滑或具疣瘰,肋沟不显。前指4,后趾5;有活动性眼睑;脊椎骨椎体多后凹型;成体具肺。

常见种:东方蝾螈、肥螈。

?三. 无尾目(蛙形目)

(一)外形特征:体形似蛙,后肢发达,趾间具蹼;无尾,皮肤裸露,内含丰富粘液腺(粘液腺在有些种类的不同部位,集中演化为毒腺、腺褶,疣粒等);吻端两侧有外鼻孔1对,有鼻瓣,可随意开闭控制气体吸入、呼出;有活动性眼睑和瞬膜,瞬膜连在下眼睑上,当潜水时,瞬膜会自动上移遮蔽和保护眼球;多数种类的耳具鼓室鼓膜,位于眼后。

(二)解剖结构:一般无肋骨;但胸骨发达;具尾杆骨;桡骨和尺骨愈合为一根骨——桡尺骨;胫骨和腓骨愈合为胫腓骨。肩带有弧胸型、固胸型,脊椎骨椎体有前凹型、后凹型、变凹型、双凹型;参差型脊椎;鼓膜覆盖在中耳上,内接耳柱骨,能传导声波至内耳产生听觉;中耳以耳咽管与咽腔相通。

(三)生活习性:从幼体到成体有显著变态,成体用肺呼吸,营两栖生活。

特殊结构:雄性蛙蟾在咽部或口角有1~2个声囊(内声囊或外声囊,内声囊和外声囊的发生来源不同:内声囊是由咽喉腹面肌肉的皱褶向外突出形成的双壁结构,而外声囊是由咽壁扩展形成的皮肤囊)。声囊的作用是扩大鸣声———蛙喉部发出的叫声通过声囊的共鸣作用而扩大。

?(二)常见分科

?蛙形目分科的特征依据

1. 体形、外形和皮肤特征;

2. 舌的形状,是否游离,有无缺刻,是否有分叉;

3. 牙齿有无,形状;

4. 趾骨的特点,趾间有无蹼。

?思考题

1、结合由水生到陆生环境条件的变化,总结两栖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度到陆生所面临的矛盾,两栖类通过那些机体进化克服了这些矛盾。

2、叙述两栖动物的变态过程。

3、叙述蚓螈目、有尾目、无尾目的主要外形特征和骨骼特点。

4、说明下列词的含义

(1)变态、泄殖腔膀胱、管状膀胱、尿囊膀胱、原脑皮、口咽式呼吸、外来肌、参差型、自接型、中肾管

(2)弧胸型与固胸型

(3)动脉、静脉、双循环与不完全双循环

(4)泄殖孔与泄殖腔孔

?第十八章爬行纲

?由于古爬行类是现代鸟、兽的演化原祖,因此,爬行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进步性特征

1.对陆生生活完全适应的进化特征:

解决了陆地上的存活和繁殖问题。

2.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产羊膜卵(脊椎动物征服陆地的关键结构)和出现新脑皮(为高级神经中枢集中于大脑的开始)。

? 1.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适应的进步特征:

(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板。皮肤缺少腺体、干燥

?(2)附肢及带骨发达和完善; 指、趾端有爪,适于爬行

(3)骨骼坚硬,骨化程度高,硬骨比重大,脊柱分化完备,颈椎分化为第一枚寰椎、第二枚枢椎和普通颈椎,躯椎分化为胸椎、腰椎,头骨具单一枕髁,并有了颞孔。

(4)肺内壁间隔复杂使表面积增大;进化出气管、支气管和出现胸廓,使肺呼吸更加完善。(5)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使心室成为不完全的左右两室(鳄类心室的隔膜已经完整,但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仍有一潘尼兹氏孔),虽然双循环不完全,但多氧血和缺氧血的分隔程度比两栖动物高。

(6)视觉、嗅觉、和听觉等陆生感官更加发达,有些蛇类还有红外线感受器——颊窝(7)具外生殖器(交配器),行体内受精。

? 2.爬行动物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产羊膜卵、出现了新脑皮。

爬行纲及其以后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类,其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都形成羊膜腔,为胚胎发育创造有水内环境,它们又都称为羊膜动物

?(2)新脑皮

?爬行动物的生存特点

爬行动物有机体结构的完善程度高于两栖类,但与鸟纲和哺乳兽类比较,还有许多低级之处。如属于变温动物,自身活动产生热量较少,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不足以维持恒定体温,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影响,因而不能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环境中生存(温度适应范围窄)。在严寒的冬季和炎热干旱的夏季,需要进行蛰眠度过不适于活动的季节。

?第二节爬行动物的躯体结构

一. 外形(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1) 具四肢动物基本形态,但身体外形差异显著。可分为基本形态的蜥蜴型,特化形态的蛇形、龟鳖形,分别适应于地栖、树栖、水栖,穴居等不同生活方式;(2)体表被角质磷片;

(3)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均为五指(趾); 末端具爪;(4)尾基较为粗大,往后逐渐变细;(5) 身体可明显区分为头、颈、躯干、尾部、四肢;(6)有活动性眼睑(壁虎除外),鼓膜下陷于外耳道深处。

?二.皮肤

表皮高度角质化,外被角质鳞构成的鳞被(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不同种类的体表常衍生出不同的结构:(1)树栖或善于攀爬的种类常有发达的棱鳞;(2)鳄类在角质鳞下常有骨板、腹肋膜(真皮衍生物);(3)龟鳖类衍化成龟甲。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仅有股腺或臭腺,帮助繁殖活动。

爬行动物的鳞被有定期更换规律,称蜕皮。

蜕皮原因:由于表皮角质化,爬行动物的鳞被必须定期脱换以适应机体的长大,形成定期脱皮规律。

蜕皮次数及方式因种而异。蛇类蜕皮明显,约每2月1次;蜥蜴类蜕皮是成片脱落,龟、鳄类无定期蜕皮规律。

?三. 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有以下特点:

(1) 颅骨为高颅型,构成颅骨的软骨化骨和膜骨数目在陆生脊椎动物中是最多的。

(2) 有单枚枕髁,与第一枚颈椎关连。

(3) 出现了次生腭。

鳄类的次生腭尤为发达,成为完整的次生腭。

?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等骨的腭突构成。次生腭的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割,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畅通,呼吸效率提高,解决了动物吞食时不能呼吸的矛盾。鳄类具有完整的次生腭。

(4) 颅骨两侧在眼眶后方出现1~2个孔洞,称颞孔。

出现颞孔是爬行类骨骼最重要特点之一。

颞孔:由头部颅骨两侧周围的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围成。颞孔上附生颞肌,形成颞窝。颞窝、颞肌、咀嚼肌与有效地执行咀嚼功能有关。

?根据颅骨上颞孔的有无及位置,可将爬行动物分为:无颞孔类、上颞孔类、合颞孔类、双颞孔类。

?。

(5)脊椎分化明显,已分化出陆栖脊椎动物共有的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5部分。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

部分爬行动物的胸椎、肋骨和胸骨形成胸廓结构。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具有保护内脏和增强呼吸机能。

有些蜥蜴的尾椎中部有能引起断尾行为的自残部位。

(6)附肢骨骼:肩带内有一十字形间锁骨(在龟鳖转化为腹甲);四肢骨与中轴骨呈横向直角相交,后肢的踵关节为跗间关节。

?四.肌肉系统

(1)有发达的皮肌。皮肌收缩可引起皮肤及其附属鳞片产生活动。蛇的两对肋皮肌对蛇的蜿蜒爬行前进具有不可缺的作用(蛇的肋骨肌肉收缩能使腹鳞运动,从而凭籍反作用推力使蛇前进)。

(2)出现肋间肌。肋间肌是动物进化出肋骨后位于肋骨间的肌肉。它是营胸腹式呼吸的陆栖脊椎动物特有的肌肉。

(3)闭口肌(颞肌、咬肌)和开口肌(二腹肌)的拮抗运动,增强了捕食能力。

?五.消化系统

◆口腔与咽有明显分界,有发达的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等口腔腺,口腔腺的分

泌物有助于湿润食物和吞咽动作。舌具有示警器、或感觉器、或捕食器的作用。

?大多数爬行动物的牙齿为同型齿。鳄类和蜥蜴初步分化为异型齿。毒蛇的毒牙有沟牙与管牙之分。

?出齿类型为多出齿

?消化道分化出盲肠。

?六.呼吸系统

●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除进行口咽式呼吸,还发展出胸腹式呼吸——依靠外肋间肌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中呼出。

●水栖的龟鳖类能较长时间潜伏在水底,主要是以咽壁和副膀胱作为辅助呼吸器官。

●构造上:随着颈分化,呼吸道出现了气管,支气管,呼吸表面积加大。

在蛇类,由于受体型限制,肺脏常出现一边萎缩或退化。

蝮蛇、避役类的肺脏结构比较特殊,前为呼吸部,后部内壁伸出形成若干膨大的气囊,用于贮气。气囊无交换气体作用。

?七.循环系统

(1)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趋于退化。部分种类(蜥蜴、蛇、龟、鳖)的心室腹壁出现室间隔,使多氧血与少氧血的分流循环更趋完善,但并没有完全分开。

鳄类的心室已经完全分为2个心室,但在左右动脉基部有一潘氏孔相通。

(2)离心的血液分别由左、右心室导出,流入3对动脉弓: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前2者的血流来自心室右侧,后者的血流来自心室左侧。

?八.排泄系统

构成: 包括肾、输尿管、膀胱(鳄类、蛇类无膀胱)。肾脏的肾单位数远远多于两栖类。含氮代谢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

膀胱、泄殖腔、大肠均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因而通过排尿失去的水分极少。

海龟、海蛇和有些鳄分化出特殊的排盐器官—盐腺,位于头部(具体位置视动物种类而不同),执行肾外排盐机能。

鳄类的舌腺也兼有泌盐和分泌黏液的功能。

?九.神经系统大脑原脑皮表层出现新脑皮

(1)脑的各部已不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延脑发育出颈曲。

(2)大脑半球体积明显超过其它各脑。

(3)大脑半球表层为原脑皮,但开始出现锥体细胞,并聚集成神经细胞层,构成大脑表层的新脑皮。

(4)由视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中,有少数开始经丘脑通达于大脑(低等两栖、鱼的视神经纤维都传入中脑背面视叶,爬行纲动物的视神经纤维也大部分直接通中脑视叶)。

这表明从爬行动物开始,神经活动已有向大脑逐渐集中的趋向。发展到哺乳类达到高峰。

(5)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但蛇和蜥蜴为11对脑神经。

?12对脑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脊副神经、舌下神经。

(蛇的迷走神经和脊副神经未分开)

?十.感觉器官

(1)嗅觉:鼻甲骨是爬行动物鼻腔内首次出现的结构。并在鳄类发展到具有3个鼻甲骨的水平。鼻甲骨表面为嗅上皮,是真正的嗅觉感受器。由于嗅上皮未发育完善,犁鼻器还起着非常重要的嗅觉作用。

?(2)视觉:

具活动性眼睑、瞬膜;出现泪腺,构成眼球的保护机构。

眼球的构造已比较典型,是依靠改变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和改变晶体的形状来调节视觉(在正常情况下成扁圆形适于远视,变圆形时适于近视)。

爬行动物在后眼房内通常有一锥状突,起营养眼球作用。眼球的巩膜中有巩膜骨,这是某些古爬行动物遗留下来的性状。(鸟类也有)

楔齿蜥和一些蜥蜴在两眼稍后方的头部正中,有单个顶眼,为光线感受器。发育上来源于旁松果体。

?.

(3) 听觉器官

●出现了外耳道。

●中耳内有耳柱骨、耳咽管(耳柱骨外端接触鼓膜、内端紧贴内耳的椭园窗)。

●椭圆窗之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正园窗,窗外盖有薄膜。

●内耳膜迷路司听觉的瓶状体有了明显扩大。

(4) 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蝮亚蛇和蟒科蛇的头部进化出特有的热能感受器——位于眼鼻之间的颊窝(蝮蛇、竹叶青等),或唇鳞表面的唇窝。

?十一.生殖系统

◆构造:爬行动物营体内受精,除低等的楔齿蜥外,雄性均发育出了交配器。

●雄性的龟鳖为单个交配器——阴茎。

●蛇和蜥蜴为一对半阴茎,其上有精沟,在交配射精时导流精液。

各种动物的半阴茎形态不一,可作为分类及探索动物亲缘关系的依据。

繁殖方式:多数为卵生,一些高海拔地区的蛇、蜥蜴及海蛇营卵胎生。少数为亚卵胎生。

卵生产出卵子在体外自然环境中孵化。

卵胎生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发育成成体时出生,

受精卵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亚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输卵管内初步发育,产卵时胚胎已进入器官形成阶段,卵产后不久或短时间内胎儿就会发育完善而出生。

亚卵胎生是介于卵生和卵胎生之间的一种过度类型。

?第二节爬行纲分类

●爬行纲动物6500多种。分属4个目:龟鳖目、喙头蜥目、有鳞目、鳄目。

●中国有爬行动物380余种。

一. 喙头蜥目

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原始的陆栖种类。

只一种动物——楔齿晰

产于新西兰。

?二. 龟鳖目分为13科,现存250多种

龟鳖目是爬行动物的特化类群。

身体宽短,躯干部被包围在坚固的骨质硬壳内,头、颈、四肢和尾外露,但大多数种类都可缩入壳中。硬壳由背甲和腹甲组成,外露角质板或软皮。在胸腰部,椎骨、肋骨与背甲愈合。肩带位于肋骨腹面。无胸骨,也不形成完整的胸廓。颌和口内无齿,舌无伸缩性,有瞬膜和活动性眼睑。

每年产卵2~3次,一次产卵几十至200枚以上,寿命较长,海龟最长达150~280年。

?海龟海龟科

四肢桨状,具一或二个爪;背腹甲之间由韧带相连;头、颈、四肢不能缩入壳内。

?三.有鳞目

●体表被角质鳞,头骨具退化的双颞孔;脊椎骨椎体双凹型或前凹型;牙齿为端生齿或侧

生齿;泄殖腔孔横裂;雄性具成对交配器。

●分2个亚目:蜥蜴亚目、蛇亚目

?三.蜥蜴亚目

★特征:多数种类四肢发达,指、趾均为5枚,末端有爪。舌扁平形、能伸缩、无舌鞘;左右下颌骨在前端并合以骨缝连接;眼睑可动;牙齿端生齿或侧生齿。

●生活方式:有陆栖、树栖、水栖和穴居。

●分为16科,全球约3800种,我国150多种。

?代表科、种:壁虎科、鬣蜥科、石龙子科、蜥蜴科、蛇蜥科、鳄蜥科、巨蜥科、避役科、毒蜥科

●壁虎科—壁虎

皮肤柔软,体被粒鳞。瞳孔一般垂直,无活动性眼睑。指、趾末端有膨大的吸盘状指垫(趾垫),垫的表面有1~2列横行排列的垫下瓣,瓣上附生着繁多的垂直形细丝,细丝顶端还有分泌物,这些结构都增加了壁虎的攀缘附着力。所以壁虎可在垂直的墙面上行走自如。尾有自残能力,可再生。

?●鬣蜥科

?石龙子科

?四.蛇亚目

●体细长,无四肢,有些种类有残余后肢(蟒蛇、盲蛇等)。无活动性眼睑、瞬膜,

无泪腺。胸椎、腰椎、荐椎附着可动的肋骨,是蛇类向前爬动的主要支持器官。内脏因受体形限制,一般呈前后排列,或只保留一侧,另一侧退化。无膀胱。

●现存世界蛇类约3200种,分为13科。我国产203种,隶属8科。

●代表科、种:盲蛇科、蟒蛇科、游蛇科(赤练蛇、锦蛇、游蛇、乌梢蛇、中国水蛇)、

眼镜蛇科(眼镜蛇、银环蛇)、海蛇科、蝰蛇科(腹蛇、五步蛇、草原蝰)。

?四.鳄目

●鳄目是爬行纲中最高等的动物类群。主要表现在循环系统方面,心脏有2个完全隔开的心室,头骨有发达的次生腭,两颌着生槽生齿。同时还保存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双颞窝、游离的腹肋)和许多适于水栖生活的特征(趾间有蹼,鼻孔、耳孔有瓣膜)。

◆鳄目分3科共22种:

鳄科(美洲鳄)、食鱼鳄科(食鱼鳄)、鼍科(又称钝吻鳄科)(杨子鳄)。

?第三节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动物的益处

1.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同化作用高,净生产力可达30~90%;杂食或肉食,充当次级消费者角色和次级生产力地位。

2. 食用:蛇肉味美,鳖、龟为滋补食品。

3. 医用:有许多是名贵中药。蛤蚧、蛇胆、蛇毒、鳖甲、龟板等。

4. 工艺用:蛇皮可制革。

?二.毒蛇的危害和识别

毒蛇约有600种,国内50种。蛇毒为蛋白质,按其危害人类身体系统的不同,分神经毒和血液毒。

神经毒:指毒蛋白导致其它生物中枢神经系统麻痹致死。神经毒是前沟牙蛇类的毒。

血液毒:指毒蛋白导致其它生物心脏衰竭而死亡。血液毒为管牙类蛇的毒。

?蛇的沟牙和管牙

?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

?毒蛇咬伤的紧急局部处理:

(1)延缓蛇毒扩散,尽快排除毒液;

在现场应立即在伤口上方2~10cm处用布带扎紧,阻断淋巴和血液回流心脏,延缓蛇毒扩散。为了防止造成组织坏死,每隔15-20分钟还应放松布带1-2分钟。

排毒可采用拔火罐、口吸法等。

(2)注射抗蛇毒血清;

(3)及时就近求医。

一、总结爬行动物的躯体和解剖结构特点。

重点:(1)爬行动物的蜕皮。

(2)次生腭,何谓次生腭及其构成和作用,是适于水中捕食的特化现象。

(3)颞孔:颅骨两侧在眼睑后方出现颞孔。根据颅骨上颞孔的有无及孔的位置,可将爬行动物分为:无颞孔类、上颞孔类、合颞孔类和双颞孔类。

(4)胸廓结构

(5)肋皮肌和肋间肌---与胸腹式呼吸的呼吸方式有关

(6)舌的作用:具有示警器、感觉器、或捕食器的作用。

(7)牙齿的着生类型与方式:按着生位置不同分为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大多数爬行动物为同型齿,只有鳄类和蜥蜴初步分化为异型齿。

(8)呼吸器官的特殊构造和特点,胸腹式呼吸

(9)毒牙的类型:毒蛇的毒牙有沟牙与管牙之分。

(10)含氮代谢废物的排除形式: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

(11)盐腺的作用:位于头部(具体位置视动物种类而不同),执行肾外排盐机能。鳄类的舌腺也兼有泌盐和分泌黏液的功能。

(12)新脑皮和脑神经的对数: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但蛇和蜥蜴仅有11对。

(13)繁殖方式:多数为卵生。一些高海拔地区的蛇、蜥蜴及海蛇营卵胎生,也有少数为亚卵胎生。

二、爬行动物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二、爬行动物有哪些主要进步性特征。

三、羊膜卵及其进化意义?

四、爬行纲的主要分目。

五、毒蛇、无毒蛇的主要区别。

六、重要概念

颞孔,次生腭,亚卵胎生,羊膜卵,胸廓,胸腹式呼吸,外来肌,锥状突、新脑皮,潘氏孔,红外线感受器、沟牙、管牙,神经毒、血液毒,

第九章两栖纲

第九章两栖纲 教学目标1.理解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理解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变温动物的概念;了解其它的两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起源,了解保护青蛙的意义。在了解其它两栖动物的基础上掌握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2.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学会解剖青蛙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本章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了解两栖动物的起源及纲的主要特征,继续培养学生的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重点、难点分析1.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殖发育的特点是学生掌握两栖纲主要特征的基础,这两部分知识都有助于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培养学生两个适应性的观点。所以,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及纲的主要特征应作为本章的重点。2.青蛙的循环系统,无论从心脏的

结构还是循环的途径都比鱼类复杂,特别是它的两条循环途径:肺循环和体循环比鱼的一条循环途径要复杂得多,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有较大难度,对心室内动脉血、静脉血的部分混合,导致这部分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低,学生会感到不好理解,所以青蛙的循环系统应作为本章的难点。3.正确解剖观察青蛙,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纲的主要特征,并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解剖青蛙、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而且青蛙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所以解剖青蛙及观察的方法也应确定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二、第一课时(一)引言:复习鱼纲的主要特征,当学生答出鱼纲的主要特征后,出示青蛙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指出该动物的名称,并说出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学生答出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后,(若不知属于哪一类,教师告诉学生。)告诉学生我们将以青蛙为例了解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由此引出本章的课题。(二)新课:1.青蛙(1)青蛙的生活环境和食性关于这部分教学可以先给学生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回答:①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里?②青蛙以什么为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出这样两个问题。当学生答出后,给学生展示青蛙的生境图(条件好的学校可给学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同步练习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青蛙皮肤裸露而湿润的意义是( ) A.保护体水分不散失 B.有利于体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D.适应水中生活,运动灵活 2.青蛙前后肢的主要作用是( ) A.前后肢都支撑身体 B.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 C.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 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划水 3.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曾公布了一份最新濒危两栖动物名录,俗称娃娃鱼的中国珍稀动物大鲵居首。大鲵属于两栖动物是因为( ) A.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 B.水中生活但到陆地上产卵 C.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D.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4.两栖动物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资料。下列动物中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 A.螃蟹和蜻蜓 B.青蛙和蟾蜍 C.鳄鱼和壁虎 D.蟾蜍和乌龟

5.在较为干燥的陆地上,能找到下列哪一种动物( ) 6.蜥蜴的皮肤干燥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有利于( ) A.爬行 B.吸收营养 C.辅助呼吸 D.减少体水分的蒸发 7.在爬行动物中,蜥蜴、扬子鳄等依靠什么器官进行呼吸( ) A.鳃和外鳃 B.肺 C.气管、鳃和皮肤 D.鳃和肺 8.下面是四位同学关于壁虎的描述,正确的是( ) 9.爬行动物是指( ) A.能在陆地上爬着行走的动物 B.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外有坚韧卵壳的一类脊椎动物 C.体表有鳞片或硬壳的动物 D.四肢短小、行动缓慢的动物 10.下列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栖动物都是有益的

最新爬行纲较两栖纲的进步性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两栖纲相比,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出现羊膜卵,在胚体之外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膜 (2)在外形上,四肢较两栖类强健,颈部外观明显,尾发达。颈部发达由颈椎的数目决定,爬行纲的颈椎有多枚。 (3)皮肤高度角质化,体表具鳞被,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而两栖纲皮肤轻微角质化,富有腺体;相比较,爬行纲不在需要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而且进 一步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 (4)在骨骼上:a:颈椎具有多枚,导致外形上有了明显的颈部,有了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和躯体的运动性;b: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加强了保护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两栖纲有不发达的肋骨不具有胸骨 c:很多种类具有颞孔,具有单一枕髁,两栖纲无颞孔和两个枕髁。 (5)肌肉系统:躯干肌和四肢肌均较两栖类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肋间肌调节肋骨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皮肤肌节制鳞片活动,在蛇类尤其发达。 (6)消化系统:a:牙齿进一步进化,分化为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齿。龟鳖类有角质鞘齿;b:口腔腺发达,具有润湿食物、有助于吞咽的作用c:出现了盲肠,在大、小肠的交接处,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 (7)呼吸系统:呼吸器官都为肺,但两栖类还有多种辅助呼吸,泡状非,为咽式呼吸,而爬行纲是囊状肺,为胸腹式呼吸;是通过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变大,吸入空气,肋间肌收缩,胸腔变小,压力变大,呼出废气CO2;(8)循环系统:a:两栖纲的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心室不分开;而爬行纲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3部分构成,动脉圆锥 退化,其中鳄类的心室完全分隔。 (9)排泄系统:a:两栖纲排泄的含氮废物为尿素,爬行纲则为尿酸,尿酸对睡得需求量最少,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水分的散失;b:某些爬行类具有盐腺,一种肾外排泄器官。 (10)神经系统:a:大脑更加发达b:大多数种类开始具有12度对脑神经 (11)感官:a:嗅觉更加发达,开始具备嗅黏膜,犁鼻器更进一步发达b:听觉:出现了外耳道c:具有红海外感受器,可感知环境温度微小的变化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练习测验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地习题 一、选择题 1、在动物地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地陆生脊椎动物地是() A鱼类B两栖动物C爬行动物D哺乳动物 2、下列动物中属于两栖动物地是() A鱿鱼B海蛰C娃娃鱼D鲸鱼b5E2RGbCAP 3、青蛙地一生地呼吸器官地变化依次是() A外鳃、内鳃、肺和皮肤B内鳃、外鳃、肺 C肺、鳃、皮肤D皮肤、肺、鳃 4、下列有关青蛙地描叙正确地是() A青蛙地皮肤干燥,有鳞片起保护作用B青蛙地后肢短小,可支撑身体 C青蛙地眼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D肺地结构简单,不发达 5、现存最大地两栖动物是() A大青蛙B大蝾螈C大蟾蜍D大鲵 6、下列描叙中是青蛙能在陆地上生活地原因地是() A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B出现了肺,能在陆地上呼吸 C青蛙地后肢发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D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地限制7、青蛙地幼体生活在水中,靠下列哪种器官进行呼吸() A肺B鳃C气管D表膜 8、下列动物中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地脊椎动物地是() A蝾螈B娃娃鱼C蜥蜴D蝗虫 9、下列有关蜥蜴地说法错误地是() A头地后面有颈,所以头部能灵活地转动 B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C皮肤干燥,表面覆盖着角质地鳞片 D皮肤湿润,能分泌黏液 10、蜥蜴是属于在陆地生活地动物,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肺地结构简单,气体交换能力弱 B蜥蜴地生殖和发育没有摆脱水地限制 C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含有一定地水分,且卵外还有坚韧地卵壳 D蜥蜴地幼体才出壳时还不能完全适应陆地地生活 11、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爬行动物地是() A扬子鳄B蜥蜴C鳖D蝾螈 12、下列描述中属于爬行动物地主要特征地是() A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B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C体表有外骨骼D在陆地上产卵 13、青蛙地趾间有蹼,与之相适应地运动方式是() A游泳B飞行C爬行D跳跃p1EanqFDPw 14、在动物地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地陆生脊椎动物地是() A鱼类B两栖动物C爬行动物D哺乳动物 15、蛇地体表覆盖着角质地鳞片,这有利于() 1 / 6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单片机原理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 :

实验1 计数显示器 【实验目的】 熟悉Proteus仿真软件,掌握单片机原理图的绘图方法 【实验容】 (1)熟悉Proteus仿真软件,了解软件的结构组成与功能 (2)学习ISIS模块的使用方法,学会设置图纸、选元件、画导线、修改属性等基本操作 (3)学会可执行文件加载及程序仿真运行方法 (4)理解Proteus在单片机开发中的作用,完成单片机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实验步骤】 (1)观察Proteus软件的菜单、工具栏、对话框等基本结构 (2)在Proteus中绘制电路原理图,按照表A.1将元件添加到编辑环境中(3)在Proteus中加载程序,观察仿真结果,检测电路图绘制的正确性 表A.1

Switches&Relays BUT BUTTON 【实验原理图】 【实验源程序】 #include sbit P3_7=P3^7; unsigned char x1=0;x2=0 ; unsigned char count=0; unsigned char idata buf[10]= {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void delay(int time) { int k,j;

for(;time<0;time--) for(k=200;k>0;k--) for(j=500;j<0;j--); } void init() { P0=buf[x1]; delay(10); P2=buf[x2]; delay(10); } void main() { init(); while(1) { x1=count/10; x2=count%10; P0=buf[x1]; delay(10);

蛙或蟾蜍的形态结构与两栖纲、爬行纲的分类

实验10蛙(或蟾蜍)的形态结构与两栖纲、爬行纲 的分类 ◎<目的要求>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思考题> ◎<返回主页> ※<目的要求> 1、通过对蛙外形和内部构造的观察,了解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2、学习双毁髓处死蛙类的方法,蛙类的一般解剖技术,蛙肠 系膜标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手术结扎技术和测 定反射时等基础实验技术方法。 3、通过由学生自行选择和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在1个单位实 验时间内,用1只蛙能完成多个实验项目,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设 计和合理地充分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 4、了解两栖纲、爬行纲目及重要科的特征,认识常见的及有经济价 值的种类;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 5※<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活蛙、蛙皮肤切片标本、蛙神经系统浸制标本、蛙整体骨骼标本。两栖纲及爬行纲代表种的浸制标本、剥制标本。 显微镜、解剖器具、毁髓针、玻璃针、蜡盘、有孔橡皮蛙板、铁支架、细铁丝钩或蛙嘴夹、电炉、温度计、秒表、注射器、小 烧杯、大烧杯、滴管、大头针、纱布、棉球、细线、滤纸、培养 皿。 0.65%生理盐水、0.01%去甲肾上腺素%、0.01%组织胺、20% 氨基甲酸乙酯、1%可卡因、任氏液、0.5%、1%和2%硫酸溶液、瑞 氏染液、蒸馏水、冰水、水。 5※<实验步骤> 1、蛙的外形 将活蛙静伏于蜡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 (1)头部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 横裂型,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1对外鼻孔,外鼻孔 外缘具鼻瓣,观察鼻瓣如何运动?鼻瓣的运动与口腔底部的动作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 实验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课程设计 实验报告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标 (3) 二、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3)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3) 四、课程设计的要求 (5) 五、实验详细设计 (5) 1.统计文件中各字母出现的频率 (5) 2.用递归计算50以内Fibonacci 数, 以十进制数输出 (9) 3.虚拟平台模拟机实验 (11) 六、使用说明 (19) 七、总结与心得体会 (19) 八、参考文献 (20) 九、附录 (20) 1.字符统计.asm (20) 2.斐波那契数(小于50).asm (29) 一、课程设计目标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计算机原理与汇编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软硬件开发水平,为今后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巩固和加强《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2、使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及编程技巧,正确编写程序。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并掌握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 4、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报告文档的能力,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5、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每道题都必须上机通过。 2、编写预习报告,写好代码,上机调试。 3、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4、按时完成课程设计,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1、给定一个英文ASCII码文件,统计文件中英文字母的频率,以十进制形式输出。 2、用递归计算50以内Fibonacci 数, 以十进制数输出. 3、虚拟平台的模型机实验,具体要求如下: 1)选择实验设备,将所需要的组件从组件列表中拖到实验设计流程栏中 2)搭建实验流程:根据原理图1和电路图(见附件),将已选择的组件进行连线。 3)输入机器指令:选择菜单中的“工具”,再选择“模型机调试”,在指令输入窗 口中输入如下指令: 00000000 00010000 00001001 00100000 00001011 00110000 00001011 01000000 00000000 00000001 本实验设计机器指令程序如下:

第十七章两栖纲复习题

第十七章两栖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咽式呼吸4 原脑皮 二、判断与改错 1 两栖动物的肩带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推与脊柱联结,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之一。( ) 2 两栖动物出现了胸骨,但与躯干椎的横突或肋骨互不连接。( ) 3 蛙的口腔中有分泌粘液的颌间腺,分泌物具有湿润口腔和消化食物的作用。( ) 4 鱼类有脑神经10对,两栖类有脑神经12对。( ) 5 两栖类的生殖方式为体外受精。( ) 7 一般情况下,雄性蛙蟾类的身体小于雌性。( ) 9 青蛙的粘液腺由表皮衍生,位于表皮层内。( ) 10 两栖类为恒温动物。( ) 11 中耳是两栖类特有的听觉器官。( ) 12 蝌蚪和青蛙成体都是动物食性。( ) 13 鱼类的眼无活动性眼睑,而大多数陆栖两栖动物的眼大而突出,具有活动性眼睑。( ) 14 青蛙的椎体都为前凹型椎体。 15 两栖动物外鼻孔一对,内具瓣膜,而且外鼻孔经鼻腔以内鼻孔开口于口腔。( ) 16 雨蛙和树蛙具有保护色而能迅速变色是由于在光线或温度影响下,皮肤内色素细胞发生扩展,聚合形态变化而引起的。( ) 18 蛙蟾类的声囊即是其发声器官。( ) 19 蛙蟾类的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 ) 20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大多已退化,这是两栖动物区别于其它各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 21 除了幼体(蝌蚪)和鲵螈类外,原始的肌肉按节排列现象,在大多数两栖动物的成体不明显,肌隔消失。( ) 22 胰脏能分泌胰液和胰岛素,既是一个消化腺,也是一个内分泌腺。( ) 24 两栖动物夏眠期间淋巴液和血液中盐离子浓度低于其活动期间。( ) 25 两栖动物的膀胱除具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外,还具有重要的重吸收水分的机能。( ) 三、填空题 1 现存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和()。其中鱼螈是()的代表动物,各种蝾螈和鲵是()的代表动物,而各种蛙类和蟾蜍是()的代表动物。 2 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尾和()四部分。 3 两栖动物的脊柱可分为颈椎、()、()和(),颈椎()枚,枕髁关节()个,使头部有了上下运动的可能性。 4 两栖类的循环系统已由单循环的血液循环方式发展为包括()循环和 ()循环的双循环,包括()系统和()系统两部分。 5 两栖类左、右肺皮动脉弓各分为2支,一支是(),另一支为()。 7 两栖纲分为三个目,最低等的是()目,我国仅产一种,叫(),产于

研究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内容及要求(新)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内容 一、灰度图像的快速傅立叶变换 1、 实验任务 对一幅灰度图像实现快速傅立叶变换(DFT ),得到并显示出其频谱图,观察图像傅立叶变换的一些重要性质。 2、 实验条件 微机一台、vc++6.0集成开发环境。 3、实验原理 傅立叶变换是一种常见的图像正交变换,通过变换可以减少图像数据的相关性,获取图像的整体特点,有利于用较少的数据量表示原始图像。 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如下: 11 2( )00 (,)(,)ux vy M N j M N x y F u v f x y e π---+=== ∑∑ 傅立叶反变换为: 112( )00 1 (,)(,)ux vy M N j M N u v f x y F u v e MN π--+=== ∑∑ 式中变量u 、v 称为傅立叶变换的空间频率。图像大小为M ×N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电路的迅速发展,离散傅立叶变换已经成为数字信号处理和

图像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离散傅立叶变换需要的计算量太大,运算时间长。库里和图基提出的快速傅立叶变换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和存储空间,因此本实验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来得到一幅灰度图像的频谱图。 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基本思路是把序列分解成若干短序列,并与系数矩阵元素巧妙结合起来计算离散傅立叶变换。若按照奇偶序列将X(n)进行划分,设: ()(2) ()(21)g n x n h n x n =??=+? (n=0,1,2,…,12N -) 则一维傅立叶变换可以改写成下面的形式: 1 0()()N mn N n X m x n W -==∑ 11220 ()()N N mn mn N N n n g n W h n W --===+∑∑ 1122(2)(21) (2)(21)N N m n m n N N n n x n W x n W --+===++∑∑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每节[精品练习题]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原卷版)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0分钟达标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枕着蛙声入眠”是许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下列有关青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属于爬行动物B.幼体用鳃呼吸 C.身体内有脊柱D.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判断其为两栖动物的依据是()A.受精卵较大,表面有卵壳 B.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C.既能在陆地上生活,又能在水中活动 D.幼体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皮肤辅助呼吸 3.如图是一名摄影师抓拍到的“大胆“蜻蜓停在青蛙头部休息的精彩瞬间。青蛙属于两栖 动物,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B.所有成体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C.幼体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成体用肺呼吸,可水陆两栖,皮肤辅助呼吸 D.是指水陆两栖的动物,该类动物可通过体内受精来繁殖 4.“鱼”是人们餐桌上常常出现的食物之一,但是这些“鱼“不一定都是鱼。下面这些带“鱼”字的动物中,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鱿鱼B.鲸鱼C.娃娃鱼D.甲鱼 5.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大鲵、蝾螈、蟾蜍都属于两栖动物②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栖动物③由于环境污染和水域面积缩减,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减少④抱对提高了青蛙的受精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青蛙和龟都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但青蛙属于两牺动物,而龟属于爬行动物,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的肺比龟的肺发达 B.青蛙的皮肤比龟的甲更容易保持水分 C.青蛙的后肢比龟的后肢发达 D.青蛙在水中产卵,而龟在陆地产卵 7.两栖动物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资料。下列动物中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螃蟹、蛇B.青蛙、蝾螈C.鳄鱼、壁虎D.蟾蜍、乌龟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A.青蛙既可以生活在水中又可以生活在陆地上。所以被称为两栖动物 B.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C.在水中生殖,在陆地上发育 D.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主要用肺呼吸9.下列有关爬行动物的叙述正确是() A.体表都有甲B.体内受精,产有卵壳的卵 C.水陆两栖D.体外受精,幼体生活在水中 10.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高等,它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是() A.头后有颈使头能灵活转动B.四肢短小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C.皮肤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D.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11.某脊椎动物体表有鳞片,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可初步判断它属于() A.爬行动物B.鱼C.鸟D.两栖动物 12.白鳍豚、扬子鳄、中华鲟都是我国珍稀物种。扬子鳄不同于其他两种动物的特征是()A.有性生殖B.用肺呼吸C.体温不恒定D.体表有甲 13.蜥蜴生活在陆地上,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蜥蜴身体的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能保护身体,还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B.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且受精卵较大,卵内有较多的养料和水分 C.蜥蜴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D.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已经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14.下列关于蜥蜴的叙述错误的是()

汕头市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同步练习

汕头市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4分) 1. (2分)(2018·中山模拟) 下列有关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蜘蛛与菜粉蝶一样属于昆虫纲 B . 泥鳅能生活在水中,离开水也能存活较长时间,属两栖动物 C . 涡虫是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 D . “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胖头鱼 2. (2分)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是() A . 四肢短小,能贴地迅速爬行 B . 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C . 头部后面有颈,便于发现敌害 D . 体表有鳞片,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 (2分)(2017·日照模拟) 自然界中,各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所不同,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 两栖动物的幼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B . 爬行动物体温恒定,更能适应陆地生活 C . 鸟飞行时在肺和气囊内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D . 受精鸟卵的胚盘是已经发育的幼小胚胎 4. (2分) (2016八上·九台期中) 下列动物结构及其功能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 蟒蛇的鳞片﹣﹣保护 B . 蝗虫的后足﹣﹣跳跃 C . 扇贝的贝壳﹣﹣游泳 D . 家鸽的羽毛﹣﹣飞行 5. (2分)(2012·盐城) 如图分别表示青蛙发育过程中的四个阶段.能正确反映青蛙发育全过程的是()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②③①④ D . ④②①③ 6. (6分) (2018八上·汽开区期末) 请根据如图回答(1)~(3)题

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实验要求、原理、仿真图及例程)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验》实验指导 实验三调度器设计基础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使用Keil C51 IDE集成开发环境,熟练使用Proteus软件。 2.掌握Keil与Proteus的联调技巧。 3.掌握串行通信在单片机系统中的使用。 4.掌握调度器设计的基础知识:函数指针。 二、实验设备 1.PC机一套 2.Keil C51开发系统一套 3.Proteus 仿真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 1.甲机通过串口控制乙机LED闪烁 (1)要求 a.甲单片机的K1按键可通过串口分别控制乙单片机的LED1闪烁,LED2闪烁,LED1和LED2同时 闪烁,关闭所有的LED。 b.两片8051的串口都工作在模式1,甲机对乙机完成以下4项控制。 i.甲机发送“A”,控制乙机LED1闪烁。 ii.甲机发送“B”,控制乙机LED2闪烁。 iii.甲机发送“C”,控制乙机LED1,LED2闪烁。 iv.甲机发送“C”,控制乙机LED1,LED2停止闪烁。 c.甲机负责发送和停止控制命令,乙机负责接收控制命令并完成控制LED的动作。两机的程序要 分别编写。 d.两个单片机都工作在串口模式1下,程序要先进行初始化,具体步骤如下: i.设置串口模式(SCON) ii.设置定时器1的工作模式(TMOD) iii.计算定时器1的初值 iv.启动定时器 v.如果串口工作在中断方式,还必须设置IE和ES,并编写中断服务程序。

(2)电路原理图 Figure 1 甲机通过串口控制乙机LED闪烁的原理图 (3)程序设计提示 a.模式1下波特率由定时器控制,波特率计算公式参考: b.可以不用使用中断方式,使用查询方式实现发送与接收,通过查询TI和RI标志位完成。 2.单片机与PC串口通讯及函数指针的使用 (1)要求: a.编写用单片机求取整数平方的函数。 b.单片机把计算结果向PC机发送字符串。 c.PC机接收计算结果并显示出来。 d.可以调用Keil C51 中的printf来实现字符串的发送。 e.单片机的数码港显示发送的次数,每9次清零。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同步练习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小试身手 1.[基础题]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的主要原因是() A.用肺和皮肤辅助呼吸 B.水陆两栖生活 C.肺不发达 D.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 2.[基础题]青蛙皮肤裸露且湿润的意义是() A.保护体内水分不散失 B.有利于体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D.适应水中生活,运动灵活 3.[提高题]下列关于壁虎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恒温动物B.是爬行动物 C.不是脊椎动物D.进行体外受精 4.[提高题]青蛙幼体及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鳃,肺和皮肤B.肺,皮肤和肺 C.鳃,皮肤D.鳃,气管 5.[提高题]大力保护青蛙的意义在于() A.以蛙治虫,减少农药污染 B.人类用青蛙作为美食 C.青蛙的鸣叫很悦耳 D.把青蛙作为观赏动物 ?直击中考

6.[厦门中考]蜥蜴比青蛙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有() ①头部后面有颈②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 ③肺比较发达④在陆地上产卵⑤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⑥卵在陆地发育成幼蜥 A.②④⑤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7.[厦门中考]蟾蜍、蝮蛇和鲨鱼的共同特征是() A.终生生活在水中B.体表有鳞片 C.身体内有脊柱D.用肺呼吸 8.[德州中考]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接近 B.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 C.青蛙的肺发达,能适应陆地生活 D.青蛙的后肢发达,适于跳跃 9.[通辽中考]下列特征不能说明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A.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 B.用肺呼吸,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 C.体外受精,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 D.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10.[聊城中考]仔细观察下面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图5-1-2中所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所学的有关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甲

两栖纲+爬行纲

?第十七章两栖纲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两栖纲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 ?由于要适应两栖生活需要,因此,两栖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个体发育各方面均表现出既保留水栖脊椎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发展出适应于陆栖生活的某些特征。两栖动物3项最主要的特征是: (1)发育过程需经历变态, (2)变温(体温随环境而变化), (3)亦陆亦水生活方式。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空气中含氧量比水中多(多20倍) (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大1000倍,动物上岸需支撑身体) (3)水温恒定,而陆地上的温度存在很大的变化 (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比水环境复杂很多。 ?从水生到陆生需要克服的新矛盾: (1)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 (2)浮力消失与动物支承体重的矛盾 (3)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 等等。 ?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防止体内水分过多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6.适应陆生的感觉器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四、两栖动物完成适应陆栖生活的重要进化变化 1 呼吸器官由鳃到肺,完成了在陆地的适应空气呼吸。 2 成体具有了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 偶鳍演化成五趾型附肢,以支撑体重 脊柱出现分化,提高躯体运动灵活性——脊柱分化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肩带游离,前肢摆脱与头骨的连接,不在受头骨制约; 发展出具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使肢体的活动范围、复杂性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 3 伴随呼吸器官成为适应呼吸空气的肺,血液循环成为双循环。 4 皮肤发生进化改变,出现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 (1)皮肤裸露,表皮轻度角质化,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皮肤内有丰富的皮肤腺和血管,辅助呼吸; (3)表皮衍生出大量的多细胞腺体(如粘液腺),粘液腺分泌黏液至体表,使皮肤保持经常湿润,不致干燥; (4)皮肤具有色素细胞,可使动物体色随环境而变化,达到保护自己(拟态)。 5 大脑两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壁出现了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了原脑皮。 大脑的神经细胞类型进化。 6 出现中耳和耳柱骨,能接受和传导空气中的声波。 ?第二节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实验报告(原理图库的建立)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PCB 实验 —原理图库的设计 教 案 姓名:刘斌 班级:物电 1105 班 学号: 2011112030560 指导老师:曹老师

实验三原理图库的设计教案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1105班刘斌2011112030560)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原理图工作环境,图形工具中各种命令的使用。 2.熟悉原理图符号的编辑,原理图库的建立。 二、实验内容 在protel DXP中完成,完成下列原理图符号的制作。 1.AT89c51单片机原理图符号制作 2.74LS00芯片的原理图制作

二、AT89c51单片机原理图符号制作实验步骤 第一步:新建工程;“打开软件—文件—新建—PCBproject”,步骤如图 第二步:保存工程;快捷保存方式:可以直接点击菜单栏中的保存按钮即可进行保存操作,或者”File—Save Project”,接着选择保存路径即可,步骤如图: 第三步:新建原理图文件;“在Project命令栏中,PCB Project右击,选择Add New to Project ——Schematic”,步骤如图 第四步:新建原件库文件;“Project—Add New to Project—Schematic Library”,步骤如图

第五步:绘制元器件;可以直接在工具栏选择想要的图形,步骤如图: 第六步:绘制元器件引脚;步骤如图: 第七步:绘制元器件;结构如图: 第八步:在原理图中查看绘制好的元器件图形;形状如图: 第九步:对绘制好的元件原理图,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使其形状尽量的合理美观。

三、74LS00芯片的原理图制作实验步骤 第一、二、三、四步重复:二、A T89c51单片机原理图符号制作实验步骤 第五步:在这里74LS00芯片原理图通过“分部分”来完成绘制;步骤如图: 第五步:添加五个Part,分别为(PartA、B、C、D、E),然后在Part BCDE绘制如下图形;步骤如图: 第六步:在Part A中绘制如下图形;步骤如图: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Amphibia)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三.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 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 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 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 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 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 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

潜水运动中的应用 2. 皮肤 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 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 表皮 皮肤生发层 疏松层 真皮 致密层 皮肤的衍生物 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 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

两栖纲至爬行纲自测题

两栖纲至爬行纲自测题 一、填空(44分) 1、蛙的发育要经过变态,其幼体称,完全生活于水里,以 等为食。 2、蛙的身体区分为、和三部分。吻端有一对外鼻孔,其上有能开闭的。头的两侧具一对眼,具上下,下眼睑的上方有折叠着的透明的,它能上下移动,这是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眼的后方有一圆形的为的一部分。 3、蛙的前肢短小,具四指,无,后肢长大具趾,趾间具,适于游泳,指趾间无。特别是生殖季节,雄蛙前肢第一指内侧膨大加厚为或称,与抱对有关。 4、两栖类的皮肤,富有回厚。 5、两栖类皮肤由表皮层和真皮层组成。真皮层源于胚层,是由组织构成的。分二层,上层为分布有、 、和;下层为、 组织构成,内有数月非常多的,能够吸收溶解于皮肤表面的,所以具有功能。蛙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未固着的地方称。 6、黑斑蛙具枚颈椎,放荐椎。 7、黑斑蛙属枚椎骨的椎体为型,第8椎骨的椎体为。 8、尾蛙骨愈合成,不分节。 9、黑斑蛙的肩带(上肩胛骨)通过与脊柱相连,而鱼则不同,鲫鱼的肩带直接与相连。 10、从两栖类开始有胸骨,它由、、和软骨质的组成,无,故虽有胸骨,但不与脊柱形成胸廓。 11、腺带通过和脊柱相连。 12、黑斑蛙整个肌肉系统的分布现象已经消失,只在,仍可见到分布现象的痕迹。 13、黑斑口咽腔的结构比较复杂,具有,口腔顶有两行,都齿,咀嚼机能,只有防止食物外滑的功能。舌类分叉伸向后方。

14、口腔内有分泌粘液的腺有而无消化功能,口腔内还有1对,1对,1对(雄性)和绦纵裂的。 15、初形蝌蚪用呼吸,后来用呼吸,成体用呼吸,(称式呼吸),另一种方式,即在和暖的季节,用呼吸。 16、黑斑蛙的心脏,位于内,由、、和四部分组织。 17、黑斑蛙的心房接受由肺静脉返回的血,右心房接受由返回的缺氧血。 18、动脉圆锥偏于心室右边,在其基部和心室相接处,有三块其作用可防止从心室压出的血流逆流,动脉圆锥内有一纵行的。在分配由心脏发出的含氧量不同的血液流入起着重叠的作用。 19、两栖类具条体动脉号。 20、门静脉包括和。 21、蛙的淋巴系统很发达,包括有、和等结构,淋巴管是输送的管道。淋巴液是血液的部分血浆透过血管壁滤入组织间隙去(红细胞不能透过)的液体。 22、脾脏虽位于肠系膜上,但其功能是属于范围。其主要功能是破坏,吸收和驱除混入血液中的以及产生等。 23、两栖类大脑半球的顶部,底部和侧部神经细胞构成的大脑皮层,但其作用主要司,称为。 24、蛙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间脑底部有明显,其下为有,小脑。 25、蛙的视觉调节较为完善,具有,能于晶体向前移动,以调节焦距,这与高等脊椎动物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以改变焦距的方法不同。 26、蛙的中耳开口于眼后的表面上,其上盖有一层薄膜,称,其内侧为腔,(),腔向内的一端借狭窄的管(管)与口腔相通。其主要功能是。 27、蛙鼻腔的鼻粘膜上有,嗅神经分布上膜上,鼻腔以与外界是相通,以与口腔相通,因而鼻腔不仅是器官,而且又是空气进出的通道。 28、雄蛙的中肾管有功能。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上节回顾】 l、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 ) A.脊索B.脊柱C.脊椎D.脊髓 2、北方的冬季,渔民通常在自家的鱼塘的冰面凿很多孔洞,其目的是( ) A.提高鱼塘中水的温度B.提高鱼塘中水的含氧量 C.减少鱼塘中水的压力D.便于给养殖的鱼喂食 【知识目标】 1、举例识别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描述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说出爬行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重难点) 3、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两栖动物 ,1、学法指导:阅读课本P25~26的相关内容,观察青蛙实物或图片,思考问题。(1)外形:青蛙的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部分,没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体色: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为什么? (3)体表:______________,有少量__________,可以辅助____________。 (4)四肢:前肢短小,可以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_______________,既能_______也能划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青蛙和蝌蚪,归纳: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爬行动物 1、学法指导:阅读课本P27~28的相关内容,结合图文资料帮助理解:爬行动物有哪些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1)形态结构: (2)呼吸: (3)生殖: 3、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明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课后提升】 1、完成课本P29练习l、 2、 3、 4、5 2、保护青蛙的意义在于( ) A青蛙的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B体表有斑点,观赏价值高 C青蛙可以作为气蒙预报的辅助工具 D 青蛙能捕食农业害虫 3、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是( ) A昆虫B爬行动物C节肢动物D两栖动物

实验内容原理图

说明: (a)若I/O管脚冲突,则自行调整。每组至少完成8个实验。(b)每组根据自愿可自加实验内容1个(例如:数字电子钟、A/D 转换、D/A转换、4x4矩阵键盘、8*8点阵、乐曲、温度采集、步进电机控制等),将电路元件加入其中,并编制软件调试。(c)电路板在加工前一定要小组内仔细检查。 (d)建议每位同学搞清楚每个实验,切记不可抄袭。 (e)参考程序仅供参考。 表 1 端口分配表

参考供电电路: 实验一闪烁灯实验 1 实验任务及原理图 如图1所示:在P1.0端口上接一个发光二极管L1,使L1在不停地一亮一灭,一亮一灭的时间间隔为1秒。

图1 闪烁灯原理图 2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sbit L1=P1^0; void delay02s(void) //延时0.2秒子程序 {unsigned char i,j,k;//时间需要在keil中调试,这儿是随便给的循环次数 for(i=20;i>0;i--) for(j=20;j>0;j--) for(k=248;k>0;k--); } void main(void) {while(1) {L1=0;delay02s();L1=1;delay02s();} }

实验二模拟开关灯实验 1实验任务及原理图 如图2所示,监视开关K1(接在P3.0端口上),用发光二极管L1(接在单片机P1.0端口上)显示开关状态,如果开关合上,L1亮,开关打开,L1熄灭。 图2 模拟开关灯原理图 2 程序框图

3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sbit K1=P3^0; sbit L1=P1^0; void main(void) { while(1) { if(K1==0) { L1=0; //灯亮 } else { L1=1; //灯灭 } }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课题:《两栖类和爬行类》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两栖动物是一个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后在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其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青蛙的生殖发育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青蛙的变态发 育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需要将知识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青蛙、蟾蜍以及蛇等动物比较熟悉,对于其他的两栖、爬行动物了解较少,但对他们有较大的兴趣,应该联系生活并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知这些动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 ) 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5)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形态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状况,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变态发育。 (4).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青蛙的变态发育 五、教学策略 1、教法:教授教学法为主,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2、学法:自主讨论、归纳总结 六、课时安排:参考课时2课时。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两栖类和爬行类 一、两栖动物 1、青蛙的发育过程 2、青蛙的结构 3、两栖动物的特征 4、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爬行动物 1、蜥蜴的发育过程 2、其他的爬行动物 3、爬行动物的特征 4、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