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浙江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浙江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浙江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浙江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管理,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和新闻出版署《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出版物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及其他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复制、发送等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复制计算机软件及其他光盘制品的审批和管理,参照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包括:

成册的图书形印刷品;

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连续印刷的报纸形印刷品;

有固定名称、栏目、刊期、开版、页码,连续印刷的期刊形印刷品;

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激光唱视盘(CD、VCD、LD)、高密度激光唱视盘(DVD-A、DVD-V);

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的电子出版物,包

括: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Ⅰ)、照片光盘(PHOTO-CD)、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集成电路卡(IC-CARD);

国家和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类型。

第四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内容必须符合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的工作和业务范围,用于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指导工作、交流经验、交换信息。

企业主办的报纸形内部资料,应主要用于指导本企业的生产及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用于宣传本部门、本单位形象或介绍本企业产品的,必须有正当的理由和确实的需要,并应经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专项批准。

第五条出版、印刷、复制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应当有正当、可靠的经费来源。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为免费赠送的印刷品或复制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刊登广告,不得在社会上征订、销售、出租,不得拉赞助或搞有偿经营性活动,不得用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许可文件超范围出版其他出版物,不得与外单位以协办、联办之类形式从事出版、印刷、复制、发行活动。

第二章出版

第六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实行许可制度。

图书形内部资料经批准后,核发《浙江省内部资料性图书准印证》(简称《图书准印证》)。

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经批准后,核发《浙江省内部资料性报刊准印证》(简称《报刊准印证》)。

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经批准后,核发《浙江省内部资料性电子音像准制证》(简称《准制证》),并核发《音像制品复制委托书》或《电子出版物复制委托书》(以下统一称《复制委托书》)。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办单位应当严格按《图书准印证》、《报刊准印证》、《准制证》核

准的项目出版,严禁擅自更改《图书准印证》、《报刊准印证》、《准制证》核准的项目。

未经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取得许可文件的,任何单位不得从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

第七条为出版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而设立的有关机构,为出版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办单位的内设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政治、经济、法律责任,由出版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办单位承担。

第八条创办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限于省辖市以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省级人民团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创办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还应符合全省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的总量和布局规划。

企业创办报纸形内部资料,限于设有党组织宣传部门或配有专职宣传干部的生产型大中型企业。

出版图书形内部资料和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限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

个人不得出版内部资料性出版物。

第九条申请出版图书形内部资料的,应当提交申请书、书稿清样和有关的著作权证明文件。申请书应当载明名称、出版目的、内容简介、印数、印张数、开本、发送对象、经费来源、印刷单位等项目。

申请出版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的,应当由主办单位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名称、刊期、开版(页码)、宗旨、发送对象、每期印数、经费来源、印刷单位等项目。

申请制作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应当提交申请书、节目样片(样带)和有关的著作权证明文件。申请书应当载明名称、编制目的、内容简介、复制数量、媒体类型、发送对象、制作单位、经费来源、复制单位等项目。

第十条出版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依照属地管理原则和行政审批程序,按以下权限和程序审批:

(一)省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省属和国家各部委驻浙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部队(包括部队院校)直接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二)省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省属和国家各部委驻浙企事业单位的所属单位,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三)各市、县(市、区)经所在地市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后,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但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图书形内部资料除外。

第十一条经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授权,市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以审批市本级及所属县(市、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申请出版的图书形内部资料,但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内容除外。

市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接受出版图书形内部资料的申请后,在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核定的内容范围和额度范围内审批,并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市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图书形内部资料的内容范围和额度范围,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不得刊载下列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泄露国家秘密的;

(六)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十三条申请出版以下类别的内部资料,在报送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以前,应报送下列机关审核同意:

党史类报省党史研究室;

文史类报省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宗教类报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药品类报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对外宣传品报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法规汇编报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涉及保密内容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新闻出版保密规定》以及浙江省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下列内容的出版物或资料不得作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规定属重大选题的出版物;

从境外引进版权的出版物;

个人文集;

企事业单位名录;

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五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审批部门可根据需要,对拟批准的出版物样稿(样品)进行审读、审看、审听。

第十六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准制证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图书准印证的编号为“浙内图准X字(XXXX)第XX号”。印刷时,应在封面上刊印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字样,封底上完整载明图书准印证编号,版权页上载明准印证编号、主办单位、印刷单位、印制日期、印制数量等,不得省略。

报刊准印证的编号为“浙内刊准字第XX号”或“浙内企准字第XX号”。印刷时,应

在显著位置完整刊印准印证及其编号全称,不得以“准印证”、汉语拼音及编号替代,不准将“准印证”改印成“刊号”,并在显著位置注明“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字样,不得省略。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准制证的编号为“浙内音准字(XXXX)第XXX号”。复制时,

应在磁带、光盘显著位置完整载明准制证编号,外包装上刊印准制证编号、编制单位、复制单位等,并注明“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字样,不得省略。

第十七条出版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其主办单位可以自行承担制作;也可由主办单位提供委托书、著作权证明文件,委托经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的专业制作单位制作。

第三章印刷、复制、发送

第十八条图书形、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应当在出版物印刷企业印刷,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复制应当在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的复制单位复制。

第十九条出版物印刷企业、音像电子复制单位在承接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印刷、复制时,必须核验《图书准印证》、《报刊准印证》、《准制证》。

出版物印刷单位承接本省图书形、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印刷时,应当核验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核发的《图书准印证》、《报刊准印证》并收存其复印件。出版物印刷单位承接外省委托印刷图书形、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的,印刷单位应当核验该内部资料主办单位所

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并收存其复印件,并报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音像电子复制单位承接本省复制内部资料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应当核验并收存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核发的《准制证》和《复制委托书》。音像电子复制单位承接外省复制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应当核验并收存该内部资料主办单位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及核发的《复制委托书》。

音像电子复制单位承接计算机软件及其他光盘制品,应当核验并收存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核发的《准制证》和《复制委托书》。

第二十条《图书准印证》、《准制证》按一种内部资料一证的原则核发,一次性使用有效。

《报刊准印证》实行年检制度,每两年一次。凡有严重违规行为或年检不合格的,予以吊销或注销《报刊准印证》。

第二十一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只能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赠送和报送上级领导机关和企业主管部门。

用于形象宣传和产品介绍的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需要向外单位赠送的,应按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的范围分发。

第二十二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主办单位应当在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印刷、复制完毕之日

起15日内,向批准出版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缴送样本3份。

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还须在年检时缴送样本的合订本。

出版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还须缴送《复制委托书》回执。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没收其违法的内部

资料性出版物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主办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根据

情节轻重,给予收缴或没收违法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警告或者处1千元以下的罚款;以营利为目的从事下列行为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未经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擅自编印图书形、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的;

(二)委托非出版物印刷企业印刷图书形、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出版有禁止刊载内容的图书形、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出版图书形、报纸形、期刊形内部资料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规定的。

第二十五条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主办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行政处罚,按照有关法规和规章执行。

第二十六条印刷、复制单位违反有关规定印刷、复制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按照有关法规、规章,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所要求提供的文件、证明材料有虚假的,撤销原批准的许可文件。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是指新闻出版总署;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是指省新闻出版局;市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是指市新闻出版局或承担新出版管理职能的部门。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浙江省新闻出版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1998年2月16日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印发的《浙江省内部资料性图书管理暂行办法》([98]浙新出图44号)、1997年12月5日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印发的《浙江省内部资料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4月22日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印发的《企业报形内部资料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12月16日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印发的《浙江省内部资料性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办法》([98]浙新出音448号)同时废止。

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最新)

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保障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X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送备案行政规范性文件,依据《X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执行。 涉及重大行政决策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监督管理,依据国家和省、市重大行政决策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外,由行政机关或者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制定机关),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并公布,涉及不特定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的公文。 制定机关的内部工作制度、人事处理决定以及对具体事项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等,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监督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策的规定; (二)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切实保护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权责一致、程序规范、精简高效、民主公开、便民利民; (四)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管理。 市、县区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本部门管理的可以对外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以下简称部门管理单位)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监督管理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制定和公布 第七条下列机关可以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市、县区、镇人民政府; (二)街道办事处; (三)市、县区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浙江省发展与改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政策解读

《浙江省发展与改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政策解读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解读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修订印发的《浙江省发展与改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政策解读: 一、修订背景 2015年,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与改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建〔2015〕58号),对加强全省公共建设投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要求,为进一步优化财政扶持政策,规范专项资金分配和管理,对《办法》进行了修订。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办法》修订工作,主要从规范性、现实性、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总体仍分为五章,分别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支持领域,第三章分配、下达和使用管理,第四章监督检查和绩效管理,第五章附则,共计17条。与原办法对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一是明确了实施周期。按照省财政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办法》明确省级专项资金实施周期原则上为3年,周期结束后需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研究确定新一轮实施计划。 二是突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按照省委、省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要求,本次修订将专项资金的使用重点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取消了政策到期的产业集聚区支持领域,主要聚焦支持公益性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循环发展、服务业、能源发展、山海协作、价格监管等6大领域。 三是体现机构改革变化。根据我省机构改革方案,原省物价局拟定并组织实施有关价格政策职能并入省发展改革委,相应的成本调查、价格监测等财政支持内容并入省发展与改革专项资金。 四是完善分配方式。按照根据省政府“两个一般不”改革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要求,主要采取项目法和因素法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配,用于支持公益性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资金实行项目法分配,其他支持领域的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并根据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和绩效要求,对因素法的分配因素作了调整,更加注重工作的整体推进和绩效情况。 五是强化绩效管理。按照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引入绩效目标管理有关内容,要求在资金分配方案、项目安排、实施情况等各环节全面体现绩效目标,并对绩效申报、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等职责和要求作了规定。 六是强调时间节点。按照当前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对省级专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令 第2号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2月1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 2015年2月10日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管理,根据《印刷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从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编印和发送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以下简称内部资料),是指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用于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非卖性单本成册或连续性折页、散页印刷品,不包括机关公文性的简报等信息资料。 内部资料分为一次性内部资料和连续性内部资料。 第三条对内部资料的编印,实行核发《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以下简称《准印证》)管理。未经批准取得《准印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内部资料的编印活动。 第四条编印内部资料,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领取《准印证》后,方可从事编印活动。 第二章准印证的核发 第五条申请编印一次性内部资料,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方应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 (二)编印目的及发送范围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的规定,编印内容与编印单位的性质和能力相一致; (三)稿件内容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四)拟委托印刷的单位为出版物印刷企业。 第六条申请编印一次性内部资料,应当提交申请书和稿件清样。 申请书应当载明一次性内部资料的名称、申请单位、编印目的、内容简介、印数、印张数、开本、发送对象、印刷单位等项目。 第七条申请编印连续性内部资料,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方应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 (二)有确定的名称,名称应充分体现编印宗旨及地域、行业或单位特征;

业务持续性管理计划

服务持续性计划 1目的 本计划规定了当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或灾难时,为保护公司业务免受影响,迅速恢复已中断的业务活动,实现公司业务持续发展而实施的管理2实施范围 本计划适应于本公司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系统集成的活动等主要业务的持续性管理。 3计划的执行 1)启动恢复计划 a)业务持续性和影响的分析由集成部组织,技术部、运维部、客服 部及管理者代表指定的相关部门分别开展以下活动: b)对本部门的信息安全进行风险评估; c)识别出对本部门业务持续性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事件,如设备故 障、火灾等; d)分析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对公司业务活动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以及 恢复业务所需费用等; e)识别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 f)可能引起公司业务活动中断的主要事件; g)主要事件对本部门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影响; h)信息系统故障或中断对公司业务活动的影响; i)关于系统恢复或替换的费用考虑; 2)执行过程 a)成立应急小组,确定应急总指挥和小组成员; b)判断损坏程度,采取最有效的恢复措施; c)获得新的备份数据,证实恢复操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d)准备新的系统运行环境,进行系统恢复; e)完成系统恢复,进入业务测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f)系统恢复正常,进入系统监控状态。

3)灾难恢复计划表 4应急站点 1)应急站点的要求 a)与现有的主机房有适当的距离; b)足够的空间; c)通讯线路充足; d)有足够的UPS电源支持; e)便于设置为特别受控区域;公司的应急站点首先为XX公司, 其他分公司基本备份以上要求的均可作为应急站点,替换场所由总指挥根据情况选择。 2)应急站点配置 a)备用主机 自备主机:将备用主机安装在应急站点。备用机容量应至少满足15个客户同时进行业务处理;备用主机应该安装与当前运行业务主机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借用主机设备:应急站点根据实际需要,向主机供商借用主机。 b)网络设备 使用原有全套网络设备,原有网络设备不可用时,启用备用网络设备或向网络供货商借用网络设备。 3)应急站点的日常维护 a)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运行环境必须与生产环境保持兼容;

建立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体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117734684.html, 建立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体系研究 作者: 来源:《北京档案》2015年第12期 摘要:本文在对北京市档案局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度体系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度体系合法性审查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补充、细化上位法的功能,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影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北京市政府都对制定机关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鉴于此,本文在对北京市档案局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度体系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一、现状及分析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定义、特征及与行政立法、标准的区别 1.概念。《北京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除市人民政府规章外,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派出机关(简称制定机关)行使法定职权时,制定和公布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制定机关的工作计划、总结、人事任免、学习培训等内部事务的文件,以及涉密文件、不对外公布的文件,不属于本办法所称行政规范性文件。 2.特征。行政规范性文件是众多类文件中具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现阶段判断一个文件是不是规范性文件,应主要从实体内容上判断,不能拘泥于形式(尤其是在鉴别以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应是依法行使社会公共管理权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文件内容应属于涉及调整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表现形式应当是“红头”并“盖章”。转发上级机关时提出的具体实施措施、补充意见等符合上述条件的,应界定为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为实施特定的社会公共管理事项而制定的工作规程、办事流程、办事指南等,内容包含规定管理相对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提交的材料、遵守的程序等事项的,应当界定为规范性文件。经本级政府批准、由政府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应界定为部门规范性文件。 3.区别。一是与行政立法的区别:(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特定的行 政机关,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主体是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和被授权行政主体。(2)行政立法的效力高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规范性文件的依据。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3)行政立法可以在法定范围内设定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有一定的行

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保障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备案、清理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外,由行政机关或者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并公开发布,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的公文。 第四条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应当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 第五条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 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公平竞争内容的措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情况通报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备案审查的部门(以下简称备案审查部门)可以与党委、人大、司法机关的有关工作机构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衔接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二章制定 第七条下列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各级人民政府;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2015年版)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令第2号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2月1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 2015年2月1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管理,根据《印刷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从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编印和发送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以下简称内部资料),是指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用于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非卖性单本成册或连续性折页、散页印刷品,不包括机关公文性的简报等信息资料。 内部资料分为一次性内部资料和连续性内部资料。 第三条对内部资料的编印,实行核发《内部资料性印刷品准印证》(以下简称《准印证》)管理。未经批准取得《准印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内部资料的编印活动。 第四条编印内部资料,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领取《准印证》后,方可从事编印活动。 第二章准印证的核发 第五条申请编印一次性内部资料,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方应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 (二)编印目的及发送范围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的规定,编印内容与编印单位的性质和能力相一致; (三)稿件内容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四)拟委托印刷的单位为出版物印刷企业。 第六条申请编印一次性内部资料的,应当提交申请书和稿件清样。 申请书应当载明一次性内部资料的名称、申请单位、编印目的、内容简介、印数、印张数、开本、发送对象、印刷单位等项目。 第七条申请编印连续性内部资料,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方应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 (二)有确定的名称,名称应充分体现编印宗旨及地域、行业或单位特征; (三)有确定的编印目的和固定的发送对象,编印目的应限于与编印单位业务相一致的工作指导、信息交流;编印内容应与编印单位的性质和能力相一致;企业编印散页连续性内部资料,应主要用于指导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有适应编印活动需要的人员; (五)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固定的办公场所; (六)拟委托印刷的单位为出版物印刷企业。 第八条编印连续性内部资料,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编印连续性内部资料的申请书,内容包括:连续性内部资料的名称、编印目的、栏目设置、印数、印制周期、开本、发送对象和经费来源等项目;

业务连续性的管理制度

业务连续性的管理制度 精品办公文档 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 总则 为了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有效地应对各种非计划的业务破坏、降低影响,确保公司各项业务的连续性,保障公司、商户、合作伙伴等相关单位的利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流程规范 一、公司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部门及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安全级别,实行分级管理,保证在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业务断时,所有成员能够识别其角色与职责。 二、制订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等业务连续性管理流程,确保在系统发生故障等导致业务断之时,能在最短时间内、保证数据零丢失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恢复。 三、在与合作商(服务商)签订书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业务的连续性,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顺利实现合作商(服务商)变更,保证合 作商(服务商)不间断的应急预案。 第二章业务断分析 一、业务断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一般灾害

1、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火灾、水灾、台风等,此种灾害无法预判,灾害发生时无法防护,发生频率最低,当灾害发生时,业务一般也只能切换到灾备机房,一旦切换到灾备机房,业务正常运行肯定收到影响。 2、人为灾害主要有:恐怖攻击、黑客攻击(网络攻击、病毒攻击等),此灾害同样无法预判,发生不高,但其黑客攻击可从网络安全、主机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防护,加大黑客攻击难度,从而达到黑客攻击防护的目的。 3、一般灾害主要有:网络故障、服务器软硬件故障、应用程序故障等,此灾害可防护,但发生频率最高,应对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进行相应监控,并建立相应的监控巡检系统,自动监控自动报警,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另核心业务系统应建设主备高可用架构或负载均衡高可用架构,避免单点故障。

行政规范性文件解读方案、解读材料

行政规范性文件解读方案、解读材料 一、起草背景 (一)上级精神 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市场化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灾后恢复生产能力,自2007年起,中央财政先后在全国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并印发了《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财金〔2008〕26号)、《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财金〔2008〕27号)、《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险费补贴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金〔2009〕25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精神,2016年12月,财政部印发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2017年4月,省财政厅印发了《山东省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二)我市情况 按照中央、省关于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关精神,我市自2007年起,陆续在全市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印发了《青岛市种植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青财农[2008]32号)、《青岛市养殖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青财农

〔2008〕33号)。但上述办法距今已近10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现行的办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制定目的及法律依据 为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资金管理,明确各部门在保险费补贴资金申报、审核、分配、使用、监督、绩效管理等环节应承担的责任,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三农”的作用,参照《预算法》、财政部《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研究起草了《青岛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本办法于2017年7月通过金宏向市金融办、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物价局、青岛保监局书面征求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主要内容 本办法共7章、44条。 (一)总则(共3条) 1.依据。《预算法》、《农业保险条例》、《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定义。本办法所称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是指各级财政,用于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开展符合条件的农业保险业务,按照保险费(以下简称保费)的一定比例为投保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提供补贴。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

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 总则 为了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有效地应对各种非计划的业务破坏、降低影响,确保公司各项业务的连续性,保障公司、商户、合作伙伴等相关单位的利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流程规范 一、公司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部门及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安全级别,实行分级管理,保证在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业务中断时,所有成员能够识别其角色与职责。 二、制订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等业务连续性管理流程,确保在系统发生故障等导致业务中断之时,能在最短时间内、保证数据零丢失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恢复。 三、在与合作商(服务商)签订书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业务的连续性,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顺利实现合作商(服务商)变更,保证合作商(服务商)不间断的应急预案。 第二章业务中断分析 一、业务中断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一般灾害 1、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火灾、水灾、台风等,此种灾害无法预判,灾害发生时无法防护,发生频率最低,当灾害发生时,业务一般也只能切换到灾备机房,一旦切换到灾备机房,业务正常运行肯定收到影响。 2、人为灾害主要有:恐怖攻击、黑客攻击(网络攻击、病毒攻击等),此灾害同样无法预判,发生不高,但其中黑客攻击可从网络安全、主机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防护,加大黑客攻击难度,从而达到黑客攻击防护的目的。 3、一般灾害主要有:网络故障、服务器软硬件故障、应用程序故障等,此灾害可防护,但发生频率最高,应对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进行相应监控,并建立相应的监控巡检系统,自动监控自动报警,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另核心业务系统应建设主备高可用架构或

负载均衡高可用架构,避免单点故障。 二、业务中断的企业影响 1、企业收入:企业直接损失、商户赔偿金、企业未来收入损失; 2、生产效率:参与人员人数和人员处理时间; 3、声誉损失:影响企业声誉,降低了商户和合作伙伴对企业的信任,影响到后期的企业市场发展和业务合作,扩大了竞争对手优势 4、财务业绩:影响到企业的信用、现金流甚至违规罚款等 第三章技术保障 一、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目标是尽可能快地恢复服务至服务级别协议规定的水准,尽量减少事故对业务运营的不利影响,以确保最好的服务质量和可用性级别。 二、应急系统的技术体系,主要是建立预防为主的计算机风险防范体系,将风险的预警融于日常工作中,包括:硬件设备的冗余备份、网络线路的冗余备份、数据备份、网络监控、系统监控。 三、维护人员应根据维护作业计划,对所维护管理的设备定期进行预防性巡视检查,机房和外线维护人员在巡视中应认真负责,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注意处在环境恶劣下、存在潜在质量故障的设备,巡视检查要认真进行记录。 第四章风险管理 一、深入分析可能造成业务中断的因素,并对其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根据业务环境的变化,对原有风险管理制度、规则和程序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正,保证安全措施的持续有效和及时更新。 三、对公司的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应实行轮岗和强制性休假制度,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四、系统采用适当的加密技术和措施,保证交易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以及所传输

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的问题和思考

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的问题和思考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内涵 行政规范性文件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各种法律法规中出现的“其它规范性文件”“行政规定”、“规定”,也有“红头文件”之俗称。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名称最能概括其本质内涵。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征 根据《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以外,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规定程序制定的,涉及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行政文件。”省内各部门、各地市的定义基本类同。据此,可以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性概况为四点,即行政性、外部性、普遍性和规范性,同时符合这四性的才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1.行政性是指,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除此之外的其它主体,根据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行政法原则,不能制定规范性文件。 2.外部性是指,调整对象是行政主体以外的公民、法人、其它组织。行政主体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具有外部性,因而不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

3.普遍性是指调制对象是不特定的,是普遍适用的,因此无法确定具体对象以排除其他人的适用。如各类执法文书,因对象特定,就不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 4.规范性是指调整内容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实际的权利义务,是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责的依据,具有行政刚性。这四个特性分别从制定主体、适用范围、管理对象、调整内容四个方面定义了何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其中的规范性是其区别于一般政府文件的最本质特征,也使其具有了部分行政立法的特点和作用。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行政规范性文件并不属于我国正式的法律渊源,不被视为国家法律体系的一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适用范围仅涵盖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八种,没有涉及行政规范性文件,因而从根本上否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拥有正式法律性文件的地位。但与此同时,行政规范性文件又具有行政立法的某些特点,是行政机关在日常事务中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是政府权威的象征。在实际执行层面,因法律规定往往过于宽疏、滞后,有时只有只言片语的指导性规定,而国内社会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各地域、领域社会生活复杂多变,在难以及时立法规范的情况下,作为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 见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浙政办发[2017]89号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7.08.16 【实施日期】2017.08.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政办发〔2017〕89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促进全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推进建筑工业化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

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努力打造"中国建造"标杆省份。 二、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 (一)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电子化评判系统,通过网上办理业务,推进行政许可智能化审批、核查,推动勘察、设计、建筑业企业等许可事项集中一站式办结。探索开展"承诺在先、动态核查"审批试点。进一步优化完善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等办事流程,加快实现"最多跑一次"。 (二)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完善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统一规范诚信信息记录内容与标准,加快实现与国家和市县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数据的共享交换,建立全省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依法依规公开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探索开展第三方信用评价,支持行业协会开展会员信用评价工作。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推行信用信息与行政审批、招标投标、监督抽查、评优评先、工程担保等事项关联机制。 (三)建立统一开放市场。进一步改革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和出清制度,建立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打破省内区域和行业市场准入壁垒,各地不得以备案、登记、限制投标等名义变相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妨碍建筑市场公平竞争。严格执行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涉及建筑市场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实施集中清理,杜绝以行政权力不当干预市场竞争。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准入方面,不得违规对民营建筑业企业设置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市场现场联动,对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给予责任单位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并予以公示,给予注册执业人员暂停执业、吊销资格证书、一定时间直至终身不得进入行业等处罚。

关于严格规范内部发行报刊及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市场秩序的通知

关于严格规范内部发行报刊及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 物xx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主管部门: 2003年,各省(区、市)按照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对内部发行报刊及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和整顿,有效制止了内部发行报刊及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违规出版、强行征订等违规行为,报刊出版发行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内部发行报刊及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违规发行现象有所增多,一些内部发行报刊如内参、信息参考类期刊,突破在指定范围内发行的限定,面向社会公开征订发行;一些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违反只用于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管理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上公开征订发行。特别是一些未经批准擅自出版的非法出版物,冠以“XX内参”、“XX参考”之名,注明“专供高层领导决策参考”、“供处级以上领导参阅”等字样,违法出版发行。为进一步规范报刊出版发行市场秩序,制止各种违规违法出版发行行为,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个党政部门和新闻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内部发行报刊的管理规定,所办内部发行报刊要按照批准的办报办刊宗旨和业务范围出版,按照指定的范围发行,不得违规出版和通过各种方式在社会上公开征订发行。 二、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申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以下简称《准印证》),并严格限定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交流,不得收取费用,不得刊登广告,不得在社会上公开征订发行,不得从事其他任何经营性活动。 三、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出版内部发行报刊及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印刷单位不得承接未提供出版许可证、《准印证》或提供过期出版许可证、《准印证》的出版物印刷业务。 四、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依据本通知精神,在今年10月底前,对所辖内部发行报刊及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内部发行报刊,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并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对违反

业务连续性管理规范

业务连续性管理规 范 1 2020年4月19日

1. 目的 为了保证在有可能出现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特别事件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交付需求。 2. 范围 适用于在出现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特别事件的情况。 3. 引用文件 3.1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4. 定义 特别事件: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其它突发性事件。 5. 职责和权限 5.1 企管部:负责制订和修改本应急计划,并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5.2 总经理:负责组织及实施应急计划。 5.3 工厂负责人:负责协调、组织及实施应急计划,当总经理不在时,行使总 经理职权。

5.4 生产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现场物料、机器、工具进行整理并清洁干 净。 5.5 技术部:负责抢修设备,防止突发性事件扩大,降低突发性事件损失,使 发生突发性事件 后生产能够尽快恢复。 5.6 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及财产的安全;负责维持突发性事件发 生后现场秩序; 负责突发性事件中各项指令的传达及反馈突发性事件信息;负责内/外联 络,小组成员之 间的信息沟通;负责IT系统恢复。 5.7 销售服务中心: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订单与客户沟通。 5.8 采购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恢复生产所需要的物料采购、外协加工。 5.9 质控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物料,在制品和成品的检验和判定。 5.10 物控部:负责统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订单,调整生产计划和物料需 求计划并跟进计划的实施。负责统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仓库受影响的物资,通知质控部进行检验,根据质控部检验结果申请物资报废。 5.11 临时事故应急指挥小组:组织人员清理现场,评估灾后损失,协调全厂恢 复计划的具体实施,督促各部门恢复生产进度,解决各部门在恢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论行政规范性文件及其效力

在行政工作中,行政机关常常制定一些不属于法规、规章的规范性文件,作为自己和下级机关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那么,这些规范性文件在行政执法、行政诉讼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一、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规范性文件的概念,所谓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在一定范围内普遍适用,长期生效的文件,主要规范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管理行为以及行政执法权的授予、委托等内容。 根据《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规范性文件和命令。这些把属于法律、法规、规章、行政措施、行政决定和命令统称为其他规范性文件。 由此可见,其他规范性文件指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法规、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措施、行政决定及命令。 2、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特征

(1)制定主体广泛性。所有行政机关,上至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下至各乡镇人民政府,均有权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 (2)效力的多层级性和从属性。其他规范性文件数量众多,其效力与制定主体相对应,从上到下呈现多层级的特点;而且下级规范性文件不能同上级规范性文件的内容相抵触,并分别从属于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 (3)内容的规范性。其他规范性问家也是为人们提供行为规则,行为模式的,在其效力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但是它不能自行为公民设定义务,为自己创设权力,正因为如此它不属于行政立法活动。 3、其他规范性文件同行政立法、具体行政性、内部行政行为的关系 (1)其他规范性文件同行政立法的关系 通常学理上将抽象行政行为分为两大类: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行为。因此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同行政立法行为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具有规范性、重复适用性等特征;而且制定规范性文件要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案例: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刊发广告应如何监管

案例: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刊发广告应如何监管 案情介绍:2009年10月,某县工商局接上级转来的投诉信,称该县《××供气》杂志大量发布广告,造成广告市场混乱,要求工商机关予以查处。经查,《××供气》是该县天然气有限公司主办的刊物,属于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核发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该出版物一月一期,面向天然气用户免费发放,存在广告发布事实,但无广告内容违法情况。该县天然气有限公司经工商机关核准的经营范围为城市供 气及相关配套业务、广告业务。意见分歧:就如何监管《××供气》杂志发布广告问题,工商干部中产生了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供气》的主办单位天然气有限公司虽然有广告业务的经营项目,但《××供气》一月一期应属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且未取得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证,应按《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对其进行管理。第二种意见认为,《××供气》属于期刊,工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虽有广告业务,但《广告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报刊出版单位从事广告业务,应依法领取广告经营许可证,方可从事相应的广告经营活动。所以,此案应依照《广告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进行查处。第三种意见认为,根据新闻出版署1997年发布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规定,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不得刊登广告,违反规定的由新闻

出版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如果《××供气》存在广告内容违法问题,工商部门可依法进行查处。如果该出版物存在广告发布问题,没有广告内容违法行为,应转交新闻出版部门依法查处。笔者看法:大部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在特定行业系统内部发布,但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主办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把“本行业”扩展到其服务对象。如供气、供电、供水等部门,涉及千家万户,其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也发给用户,除宣传本单位行业相关规定、工作经验、用户知识以外,也发布商业广告。1997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进行规范管理。该《办法》所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是指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用于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非卖性成册、折页或散页印刷品,不包括机关公文性的简报等信息资料。该《办法》第六条规定,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不得刊登广告”,并且对违反这一规定者制定了相应处罚措施。由此可见,《××供气》是取得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对其进行监管,应首先适用专业性更强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行政规章,该管理办法明确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发布广告的罚则,并且授权由新闻出版部门行使处罚权。《××供气》刊登的广告显然不属于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但它由企业内部科室承办,利用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形式发布广告,且广告内容仅占其十分之一篇幅,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降低或消除因信息系统服务异常导致重要业务运营中断的影响,快速恢复被中断业务,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业务连续性管理是指农信社为有效应对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建设应急响应、恢复机制和管理能力框架,保障重要业务持续运营的一整套管理过程,包括策略、组织架构、方法、标准和程序。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要业务是指面向客户、涉及账务处理、时效性要求较高的银行业务,其运营服务中断会对农信社产生较大经济损失或声誉影响,或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业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以下简称运营中断事件)是指因下述原因导致信息系统服务异常、重要业务停止运营的事件。主要包括: (一)信息技术故障:信息系统技术故障、配套设施故

障; (二)外部服务中断:第三方无法合作或提供服务等; (三)人为破坏:黑客攻击、恐怖袭击等; (四)自然灾害:火灾、雷击、海啸、地震、重大疫情等。 第五条农信社应将业务连续性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 体系,建立与本机构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确保重要业务在运营中断事件发生后快速恢复,降低或消除因重要业务运营中断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业务持续运营。 第六条农信社应根据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营规模 以及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和风险偏好,确定适当的业务 连续性管理战略。 第七条农信社应确定重要业务及其恢复目标,制定业 务连续性计划,配置必要的资源,有效处置运营中断事件,并积极开展演练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评估改进。 第八条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一)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维护 金融秩序;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将日常 管理与应急处置有效结合;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点保障人员安全;实施差异 化管理,保障重要业务有序恢复;兼顾业务连续性管理

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实施细则

精心创作,质量一流,排版规范。【下载后可任意复制修改】 通用精品文稿 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实施细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2) 第一节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6) 第二节区政府的工作部门、街道办事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11) 第三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 (12) 第四章规范性文件的评估和清理 (15) 第五章监督管理 (16) 第六章附则 (1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X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X市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实施办法》及X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区行政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核、审议决定、公布、备案、评估、清理及其监督管理,按照上述规定及本细则执行。 第三条本区行政机关制定的重大经济社会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同级党委(党组、党工委)。 第四条本区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备案、清理等相关管理工作应通过全市统一的规范性文件管理系统进行,以实现对规范性文件的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 第二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第五条本区行政机关应当通过编制规范性文件年度制定计划、开展必要性论证等方式,对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加强统筹、综合;内容相近的行政管理事项,应当归并后制定规范性文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数量原则上应当逐年减少。 规范性文件应当具有明确的制度、措施和程序等实质内容,不得制定没有实质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或者本市政策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且仍然适用的,不得制定内容重复的规范性文件。 区政府工作部门通过制定或者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可以满足履行职责需要的,应当自行制定或者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不得提请区政府或区政府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府办)制定或者转发规范性文件。 第六条本区下列行政机关(以下统称制定机关)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 (一)区政府; (二)区政府的工作部门; (三)街道办事处。 区府办负责编制本区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清单,经区政府同意后予以公布。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清单以外的单位,不得制定规范性文件。 第七条规范性文件应当做到逻辑结构严密,表述简洁准确,语言文字规范。 第八条禁止规范性文件规定下列内容: (一)增加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之外的行政权力事项或者减少法定职责;

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

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 1. 目的 为了保证在有可能出现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特别事件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交付需求。 2. 范围 适用于在出现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特别事件的情况。 3. 引用文件 3.1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4. 定义 特别事件: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火灾、化学品灾害、公用事业的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售后退货和IT系统损坏等其它突发性事件。 5. 职责和权限 5.1 企管部:负责制订和修改本应急计划,并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5.2 总经理:负责组织及实施应急计划。 5.3 工厂负责人:负责协调、组织及实施应急计划,当总经理不在时,行使总经理职权。 5.4 生产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现场物料、机器、工具进行整理并清洁干净。 5.5 技术部:负责抢修设备,防止突发性事件扩大,降低突发性事件损失,使发生突发性事件 后生产能够尽快恢复。 5.6 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及财产的安全;负责维持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现场秩序; 负责突发性事件中各项指令的传达及反馈突发性事件信息;负责内/外联络,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负责IT系统恢复。 5.7 销售服务中心: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订单与客户沟通。 5.8 采购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恢复生产所需要的物料采购、外协加工。 5.9 质控部:负责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物料,在制品和成品的检验和判定。 5.10 物控部:负责统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影响订单,调整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并跟进计 划的实施。负责统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仓库受影响的物资,通知质控部进行检验,根据质控部检验结果申请物资报废。 5.11 临时事故应急指挥小组:组织人员清理现场,评估灾后损失,协调全厂恢复计划的具体实施,督促各部门恢复生产进度,解决各部门在恢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